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甭的意思(甭的意思和读音)

时间:2024-01-14 11:05:25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甭”、“嫑”、“覅”、“嘦”

现在发微信,杭州人自己的小群里面会打一些杭州话发音的字,但只是打出来一些读音相同的,比如:

我原来也是这样子打的,有一次,看到北方的“甭”是用“不”和“用”两个字上下组合而成,想着“表”的读音就是“不要”连起来快读,就试着用手写把“不”和“要”上下组合写上去,果然跳出一个“嫑”,一阵激动,现在这个字用多了,再用拼音输入居然排在了第一位。

老底子(以前),杭州老城区,主要是上城区下城区一带(大致范围是东到环城东路,南到南星桥复兴路,西到环城西路,北到环城北路)的杭州话与周边地区,不光是萧山、余杭,甚至包括稍微远一点的西湖区、拱墅区,语言发音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这里的杭州话既不是吴越一带的吴言侬语,也不是北方语系,而是一个混合品种,这个主要是因为宋室南迁,给杭州(当时称临安)带来了北方语系的发音。

杭州话“不要”读成“嫑”还是有点带北方音的,除了城区以外,所有吴越一带,大部分不会说“嫑”,而是读fiao,是这个字“覅”,对“勿要”,上海话里这“勿”还不能读成“wu”,拼音实在不好标,用英语的音标标注吧,读[V],[V]yao.

一般,“嫑”后面加个“伊”,“嫑伊”意思是不要这东西,绍兴人说“覅(fiao)伊”,上海话是连着读[V]yao伊还有一层意思,是表示比较轻松的口吻,如果要表示强调的语气,就说“勿[V]--要--伊”。杭州话却是不能分开说“不-要-伊”,最多把“嫑”字加重,读的时候拖长“嫑---伊”。绍兴话同样不能分开,也只能说“覅(fiao)--伊”

用杭州话试着说说看:

教育孩子:“嫑乱冲马路”(不要在马路上乱窜)

警告别人: “嫑nia我”(不要来惹我)

不会上当:“嫑骗我”

所以,“表好胚”就是“嫑好胚”,可以理解为“不求上进的东西”

与“嫑”相似的还有一个字“嘦”,对,“只要”,读“jiao”,“你嘦嫑理他好了”(你只要不去理他就好了)

更多杭州趣闻:

不是每一个寺院都可以叫“禅寺”的

康熙的一个错别字,误导了多少游客

孩子名字中的生僻字,并不都是好事:老师不爱搭理,有的还不吉利

新学期开始,幼儿园又要迎来一批新入园的小朋友。可是,班主任田老师可有点乐不出来:全班16个小朋友,居然有15个名字里面都有不认识的生僻字……

让我们来看看田老师手里小朋友们的花名册吧:刘雨頔、张子嫮、王珺璟……看来看去都不十分确定读音,田老师还是赶紧开始翻查字典。幸好她提前要来了花名册,不然等到开学的那天点名,读错了小朋友的名字,那可就尴尬了!然后,田老师又把查出来的读音都一一标注在小朋友的名字上,因为这些字平时都实在用不到,即使现在知道了读音,过几天还很有可能会忘记,还是标注好才比较保险。

经过一番翻阅,田老师总算弄懂了所有小朋友的名字,也了解了家长们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比如“頔”字,念作“dí”,意思是美好的;

“嫮”,读作“hù”,意思是美貌;

“珺”、“璟”,读作“jùn”、“jǐng”,都是美玉的意思,肯定是家长希望孩子人品端方,贵重如玉;

最有意思的就是“赟”,念作“yūn”,是用来形容某人能文能武,还有钱……

虽然田老师明白了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可还是替孩子们感到小小的担心。生僻字不好念也不好写,真是辛苦了这些要学习写名字的小朋友们啦!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太过特殊的名字也有可能给小朋友带来特殊的待遇,造成心理影响呢!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在给心爱的宝贝起名字时,要关注哪些注意事项,才能尽量避免那些不好的影响呢?

首先,注意韵律。

名字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专属,也是别人对我们的称呼。一个好的名字应该音韵灵动,念起来朗朗上口,形成一个人的独特气场。给孩子起名字之前,父母一定要多读几遍,好读,顺口,才是一个易于传播的好名字。

其次,避免谐音。

父母要注意名字念起来是否有不雅的谐音,免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别人起不好听的外号,比如吴丽茂(无礼貌)、张怡(张姨)……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引发自卑心理。

第三,注意字义。

名字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殷殷希望。起名字之前,父母一定要多翻查字典,确定名字的含义,不要仅仅因为念起来好听就作为孩子的名字。

比如“梓”,虽然念起来好听,但是其含义中却有棺材的意思,十分不吉利,却一度成为大众流行名字,令人费解;“琀”字,虽然指的是美玉,但却是放于亡者口里的玉石,当然也不适合做名字使用。

第四,不要太过生僻。

像上文中,作为老师,碰见含有生僻字的名字都无法准确念出,就更不要说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了。想像下,在学习中,同学因为记不住你名字的写法而忽视你;在工作中,领导因为想不出你名字的发音而刻意躲开你……是不是十分容易造成歪曲的性格?

第五,不要太过戏谑。

现在的家长多是80后和90后,十分强调个性与潮流,于是诞生了大量类似“王者荣耀”、“谢谢”“贺赫赫”……这种彰显个性的名字。但是,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想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会因为名字不够端庄大方而被嘲笑?作为父母,还是要为孩子考虑长远的好。

2022年女孩高雅有涵养的名字

一个有涵养的女孩子,是具有高尚情操,拥有才华以及见识,无疑是会受到更多欢迎的。那么如何让女孩用哦与涵养呢?除了在女孩的成长过程中给女孩足够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给女孩起一个名字达到潜移默化改变女孩的效果。即将到来2022年,那么下面为大家带来2022年女孩高雅有涵养的名字,一起来看看吧。

——素琳

素的本义是指有白色、诚心的意思,用于人名可引申为纯洁美好、朴素善良,指女孩具有高尚纯洁之心,气质高雅之义。而琳本义指的是美玉,代表着君子的品性,赋予女孩含有玉石的高雅之态。含有2022虎年喜用字根王、林,寓意女孩可以无忧无虑,前途光明之义。

——雅琦

雅之一字,很好的诠释的高雅一次,用于女孩名字中不仅体现女孩的文雅书香之气,同时彰显女孩的高尚雅洁,具有内涵。而琦指本义是指美玉,美好之义,可意指女孩未来的不平凡、发光发亮之义。带有王,属于生肖虎的宜用字。雅琦一名个,读之宛转悠扬,余音袅袅。

——沐柔

沐是温柔之字,本义是沐浴,恩泽之义,用于女孩名字中指女孩善良,有润泽万物的胸怀,宽广博大,性情温和之言。而柔,是温柔,柔美的含义,作为女孩的名字,指女孩似水柔情,温柔有情调。沐柔一名,含有氵、木字根都是2022虎年喜用,寓意女孩一生平安,适得其所之意。

——瑶蕊

瑶蕊取自诗句“瑶林纷有蕊,玉海浩无津”,瑶,为美玉也,指女子含玉之光彩。蕊可以借指花朵,指女孩面若挑花,体现女孩含有花朵一样美丽的容颜。瑶蕊二字读着婉转动听,自有一份瑶池仙境般的大气,且含有2022虎年喜用之字心,王。寓意女孩生活富足,高贵内涵之义。

——姝惟

女之美者曰为姝,姝字,有着美好之意,作为女孩名字,指女孩容貌明艳动人的意义,体现女孩面若桃花之言,彰显女孩美丽的姿态。惟字,指思考的含义,作为女孩名字,意指奋发向上、有远见之义。含有2022虎年喜用字根忄,寓意女孩丰衣足食的意思。文雅娴静,内涵美好。

——慕珩

慕是思慕,爱慕的含义,用于女孩名字中,给名字增添了几分典雅之气,十分美好。珩字,所指的是古代佩玉上面的横玉之义,作为女孩名字,指女孩是稀世之才、天资卓绝、冰清玉洁之义。并且带有王旁,为虎年宜用字。慕珩一名,古典唯美,含有美玉佳人的美好内涵。

——露华

名字取自于诗文“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露是露水的含义,指女孩含有晨间露水的轻灵之气。而华则为繁华之义,彰显女孩的富贵。露华一名,高雅而有内涵,具有独特的灵秀华贵之气,有林间晨露的清纯净澈以及繁华人世的烟火气息,颇为动人意境悠远。

好了本期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的话点个赞,你的鼓励支持就是小编更新的动力。(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北京土话,你知道多少?

原标题丨探源北京话

北京话里的大同方言

拿山西大同话往北京话里掺和,确实让人觉得不着调(diao)。因为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山西话则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的话相近,属于西北方言。

100元纸币刚面世的时候,北京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外地人在北京坐公交车买车票,拿出一张面值10元的纸币,伸到售票员面前说:“见过吗。”

售票员是北京的年轻人,一听这话,心说:嘿,这不是跟我叫板吗?他陡然色变,立马儿掏出一张面值50元的票子,在这位乘客面前晃了晃说:“你见过吗?”

那个外地乘客不明就里,依然拿着那张10元的纸币说:“见过吗。”

售票员急了,“嗖”地从兜里掏出一张板儿新(非常新)的100元纸币,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晃了晃说:“你见过这个吗?”

那个外地乘客又说了两句:“见过吗。”一看车进站了,懊恼地说“快让我下车吧,我到站了!”

车上的人一看站牌是建国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说的“见过吗”,其实是“建国门”。一车人不由得哄堂大笑。

这位老兄就是山西大同人。建国门,会说成了“见过吗”。您说大同话跟北京话的差别有多大吧!

如果仔细分解一下大同的方言,您会发现大同人说话的口音确实比较有特色,它的尾音轻飘飘的往上扬,之后又迅速地向下坠。在“坠”的过程中,字音就发生了变化。比如“门”字,变成了“吗”。

试看下面的几组大同话的变音:

真的,大同话说 :“征的”;

分了,大同话说 :“疯了”;

金银,大同话说:“经营”;

春分,大同话说:“冲锋”;

遵循,大同话说:“棕熊”;

一群人,大同话说:“一穷人”;

不赖 ,大同话说:“不累 ”;

没赔,大同话说:“没牌 ”;

不借,大同话说:“不贱”;

茄子,大同话说:“钳子”;

不全,大同话说:“不瘸”;

悬,大同话说:“穴”,等等。

您看它发音时的尾音是不是发飘?或者说它的重音发轻。

跟北京话相同,大同话也带儿化韵。大同话里说小巧玲珑事物的发音,尾音必有儿化韵,如:小盆、小碗、小口袋。大同话要说成小盆儿、小碗儿、小口袋儿,等等。

但大同话里有些动词的发音,如上、下、进、出、过、回、起、醒等,如果后面用到“来”字,这个字就不发音,但要加儿化韵和“啦”字。

比如:

“上来了”,大同话说:“上儿啦”;

“进来了”,大同话说:“进儿啦”。

“您们”,大同话说:“您儿们”

等等。

这一点,跟北京话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但大同话中的许多方言和说话的词缀,跟北京话是非常接近的,

比如:

“不用”,北京话说是“甭”,大同话也是“甭”。“很”字,北京人习惯说成“挺”。如“很多”“特多”,北京人要说“挺多”。“很美”“特美”,北京人要说“挺美”。 大同人也这么说。

此外,有些词缀,大同话跟北京话也是相同的。比如“忽”字,大同话有忽扇、忽悠、忽颤、忽吃等词,这些词不是北京人常说的吗?

再比如“哒”这个字,在大同话里经常做词缀,如“磕哒”“蹦哒”“甩哒”“遛哒”“拍哒”,等等,与北京话基本相同。

大同话里常用到“可”字,形容程度之好之坏,有非常怎么样的意思。如:疼,说“可疼了”;冷,说“可冷了”;甜,说:“可甜了”。 这跟北京话也没什么两样。

跟北京话相同的方言还有:

天擦黑了——傍晚。

大天早起——早上。

大头——缺心眼。

晌午——中午。

老疙瘩——最小的孩子。

愣壳——愣头愣脑。

跟前——面前。

甭价——不要,不用。

烧心——醋心。

不缕忽(北京话也说:不缕会)——没在意。

坐蜡———事了。

跟脚——鞋穿得合适。

放泼—撒泼。

寡气——小气。

够深的——学问大。

没调——不着调,不靠谱。

平不塌——不突出。

山声野气——嗓门大。

介壁(北京话加儿化韵)——隔壁。

日子过得仔细——节俭。

取灯——火柴。

趿拉板——拖鞋。

衣兜——衣服口袋儿。

眼涩——疲倦。

搌布——洗锅碗用的抹布。

山旮旯——山沟。

来不来——动不动。

忽悠——煽动。

可可儿的——正好。

猴儿喽着——把小孩放在肩膀上玩耍,走道。

定会儿(北京话:愣会儿)——呆一会儿,定定神。

款款的——轻轻的。

活泛——灵活。

二不大——不大不小。

临完——到最后。

缕续——陆续。

来一骨节——来一段。

拢共——总共。

红话(北京话:红火)——热闹。

豪些——很多。

稀里哈(哗)啦——随便。

营生——工作。

半不拉——进行了一半。

由头——理由、借口。

二不愣登——不在乎。

酸不溜丢——说话拿腔拿调。

骚眉辣眼——风骚之态。

光不溜溜——光滑。

七老八十——年龄大。

黑不隆咚——天黑。

归里包总(堆)——满打满算。

哼(喝)五喝(吆)六——瞎咋呼,呵斥人。

拐七趔八——走道不稳。

可世界——到处。

清汤利(寡)水——汤里没什么东西。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北京话跟大同话的渊源。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方言区,但相互之间还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源于北魏时代,您别忘了当时的大同话,跟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是“国语”。

析津府的“幽州话”

唐代的北京城叫幽州。从幽州开始,北京这地界,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城市,而且人口一直处于流动之中。到了后晋(公元936年至947年)的开国皇帝石敬瑭这儿,北京这地界的归属才发生了变化。

石敬瑭在历史上是个不招人待见的皇上。此人有野心,也有野胆儿。为了灭掉后唐(五代时期的一个国家),这位爷什么都豁出去了,在向北边的契丹国求兵时,愣管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叫“亲爹”,而且“咣咣咣”磕了响头,甘当耶律德光的儿子。

这位辽国的皇上见天上掉下来一个儿子,自然心中欢喜,当仁不让地收下了。

为什么耶律德光要收石敬瑭呢?原来耶律德光老谋深算,既然这位汉人当了自己的儿子,他大大方方地提出了梦寐以求的想法,那就是要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割让国土?换哪个国君也得琢磨琢磨。您想没了国土,您这皇上还当什么劲儿呀?但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居然没说二话。他的心态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就这样“燕云十六州”轻而易举地归了辽国。

当然,耶律德光也没白要这“十六州”。他果真出兵,帮着石敬瑭把后唐给灭了,让石敬瑭当上了后晋的皇上。

石敬瑭当上后晋的皇上以后,这“燕云十六州”却从此脱离了中原的统治,成了辽国的领土。由于当时北京这地界就属这“十六州”中的“一州”,所以,从这时候起,北京就成了辽国的属地。

“燕云十六州”的“燕”指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当时北京城叫幽州,“云”指的是大同,那会儿大同叫云中,即“云州”,所以“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这“十六州”包括:

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逐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县,原址已被官厅水库淹没)、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灵丘)、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州(今山西朔县)。

毫无疑问,“燕云十六州”里,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是契丹垂涎已久的地界。北京这地界归了辽国之后,耶律德光很快就把它设为重镇,没过几年,又将幽州设为析津府,并且定为南京,成为辽国的五个都城之一。

我们常说北京是“六朝古都”,这第一“都”也是从这儿说起的。 不过,这种说法在史学界也有争议,因为辽国当时并没有南北统一,在辽国的南边还有南宋。而且,辽代的国都同时有五个,北京只是其中之一。

可话又说回来,甭管它是不是南北统一的首都,也甭管它是五个还是六个,总之,北京这地界在辽代是都城。

自然,当了都城就跟一般的城市不一样了。当时的北京也叫析津府。“析津”这俩字怎么来的呢? 星象学家以星土辨风水,认为北京这地界属析木之津,所以取名析津。

当时的析津府管着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景州及析津县、宛平县、武清县、香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玉河县、漷阴县等六州十一县,析津府的所在地在宛平城内,就是现在的卢沟桥边上的那个古城。您瞧辽代的北京地盘儿有多大吧!

从辽代的开泰元年(1012年),到金代的贞元元年(1153年),北京这地界叫析津府这个地名共142年。

这100多年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这一地区的方言土语相应地得到了同化,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隔着一条河,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但在析津府的辖区内,人们对汉字的吐字发声还是大体相同,而且有许多方言土语流传至今。

您如果有机会走到这些地界,跟当地的老人聊几句,便不难发现尽管会有口音,但许多词儿的发音,跟北京话是相同的。

比如说“早晨”,老北京人说“大清早儿”或“早起”“早清儿”。 这些地方的人也这么说。

老北京人管“太阳”叫“老爷儿”(读三声。“也”的音)、“日头”,这些地方的人也叫“老爷儿”“老阳儿”和“日头”。

再比如“傍晚”,用老北京话说,叫“晚傍晌儿”“天擦黑儿”。 这些地方的人也这么说。只不过带着不同口音就是了。

金中都与“幽燕语”

公元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把国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迁到燕京(当时的北京改叫燕京),使北京正式成为一国的国都,这也是北京建都史的肇始之年。

北京成了国都,自然也就成了金代的政治、经济,包括文化的中心,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涌进北京,原来住在北京的汉族人,跟少数民族居住在一起,肯定在语言、风俗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金代的北京话形成了吐字清晰、结构简单的,有自己特点的汉语方言。

北方的辽、金时代,是与中原的宋朝同时存在的两个王朝,尽管南北不同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上,存在许多差异,但是从北方契丹统治时期起,北方的少数民族便与中原的汉族不断地进行“兵火对话”。数民族不断地从中原地区俘虏汉人战俘,抢掠汉人到北方当奴隶。

当时的南宋,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现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宋代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舞蹈、百工百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但打仗却不行,跟金戈铁马的金朝军队兵戎相见,屡屡受挫,以至于让金兵打到了首都汴梁(今开封)。

宋朝的皇上徽宗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他出名不是当皇上治国理政的本事,而是画画儿的功夫。宋徽宗的字和画儿,在2015年的北京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到了近亿元。

说起来,徽宗这个皇上当得也够窝囊的,金朝的军队大马金刀打入卞梁城,他乖乖当了战俘。金人把他连同他儿子钦宗,还有皇后、太子、王公大臣及大批工匠2000多号人,一起押解到了北京城。

史书记载,当时徽宗被关在了延庆寺(今东琉璃厂东北,已废),钦宗被关在了悯宗寺(今法源寺)。后来这爷儿俩又被押往金中京,但宋朝的大批工匠却留在了北京。当然,这会儿的北京城,也有中原地区的人来经商贸易的。

这些南方人到了北方地区,必然要把中原文化和科技带过来,对相对落后的北方区域产生影响,自然,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包括语言和文字。在辽金统治的300多年中,汉语在东北各民族中占据了优势。

在金代,这种文化交融最为明显。以至于金朝的语言文字几乎全都汉化,最有力的实证就是金章宗时代出现的“燕京八景”:

居庸叠翠、玉泉垂虹、

太液秋风、琼岛春荫、

蓟门飞雨、西山积雪、

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您看这些景观不全是汉文吗?而且字义跟今天的文字没有任何区别。

金代的北京,女真族的贵族和普通百姓,已经不会说本族的语言,汉语已然成了官方语言。

我们在《杨家将》《说岳全传》等古典小说、戏曲中,能看到金兵金将与宋朝的官兵对话,是不用翻译的。而且您从现今金中都留下来的城门的名字:会城门、丽泽门、彰义门等,也能看出金代的汉化程度。

但是可以肯定,在方言土语上,当时的“中都话”跟南方的汉族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以这么说:金代的北京话是女真人说的汉语,和幽燕地区汉人说的汉语相融合的汉语方言。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幽燕语”。

这大概算是今天北京土话的源头了。

文丨刘一达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