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讯:9月19日,新湖中宝股份有限公司披露人事变动。新湖中宝表示,公司于2023年9月15日收到董事黄芳的书面辞任函。黄芳因个人原因,提出辞去新湖中宝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
而黄芳的辞任将导致新湖中宝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少于规则要求人数。
目前,新湖中宝于近日收到公司股东衢州市新安财通智造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10.11%的股份)发来的《董事提名函》,拟提名何锋为公司董事。
新湖中宝第十一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2023年第二次会议、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已同意提名何锋先生为公司第十一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后续还需经股东大会选举通过。
资料显示,何锋2022年9月至今任衢州智造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经理。
本文源自观点网
●编者按
广东是国内最早建立文物鉴定机构的四大省份(直辖市)之一,今年是广东文物鉴定事业发展的第70个年头,也是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立25周年。值此之际,广东省文物鉴定站联合南方日报、南方+策划推出“粤鉴之路”专题系列报道,采访回顾一代代“粤鉴人”为守护国家文物安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贡献,传承优良作风,走好新时代“粤鉴之路”。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及其前身文管办流散文物科)相继培养了1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及20余位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先后共有19人取得了31项文物进出境审核责任鉴定员资质,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博物馆文物鉴定、进出境文物审核等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
这些文物鉴定“大咖”多年来在工作一线和文物市场上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诲人不倦,又倾力帮助新生力量尽快成长起来。
“广东文物鉴定事业能得到长期的发展,人才培养环节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首位站长叶其峰对鉴定站今后的人才培养寄予厚望,“跟我们那时相比,现在的鉴定站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业务重心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专业人员更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
老带新、传帮带
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文物出境鉴定组尚未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人员大多从广东省博物馆保管部、考古工作队抽调。到了80年代,打击文物走私任务愈加繁重,文管办获批增编,用于扩充文物鉴定力量。谢海山、潘鸣皋等人便是这一时期踏入文物鉴定大门的。
如今,他们从事文物鉴定工作已三十余年,回忆起当初工作上的成长锻炼经历仍历历在目。“以前在文管会老专家做查私鉴定的时候,我就负责做记录、改清单,边工作边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比如不明白老先生们为什么如此断代,或者仅凭某一个细节就可以辨伪,便马上向他们请教,这些知识往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这一教学传统仍在不断延续发展。步入21世纪,鉴定站开始探索师承教学模式,聘请叶其峰作为古玺印鉴定专家,与古籍版本专家王贵忱一同培养年轻鉴定力量。站内逐渐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新人入职后根据鉴定站工作需求与个人兴趣特长,指定培养方向,并由经验丰富的相关类别专家带教;开展鉴定工作时则安排年青人跟随协助,鉴定现场化身实操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鉴定能力。
在学习中提升
走出去、请进来
实践的同时更要充实理论,强长处、补短板。无论是最初的文管办还是后来的鉴定站,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措并举,尽可能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帮助业务人员系统性搭建知识体系,并更具针对性地攻克难点弱项。
积极选送业务人员前往全国各地参加培训便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以前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培训班短则1个半月,像扬州班更是长达3个月,如今说得上名字的文物鉴定大家当时都给我们上过课,而且还有机会到博物馆库房集中观摩大量实物。”潘鸣皋分享了当时他在扬州学习陶瓷和玉器鉴定的经历。他与同伴们早上学习理论知识,下午进行窑址实地考察,晚上再请老师针对采集陶瓷标本详细讲解鉴定要点。这样的学习机会几乎每年都有,而且专题类型多样,既有常见的陶瓷、书画等大类,也有文房用具、佛教造像、少数民族文物等小众门类。
2022年9—10月,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派员前往江西参加2022年度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人员瓷器文物鉴定培训班。来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动态
为了使站内业务人员共同惠及教学成果,鉴定站又想到了“请进来”这一招。1997年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成立后,站内强项主要集中在陶瓷、书画鉴定。首任站长叶其峰考虑到鉴定站各类鉴定工作需求,专门邀请了故宫博物院的多位顶尖鉴定专家来站里给业务人员讲课,例如陶瓷鉴定领域的耿宝昌、书法鉴定领域的杨新、碑帖鉴定领域的施安昌、造像鉴定领域的步连生和王家鹏等。此外,针对当时的打私文物鉴定需求,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赵进喜来上恐龙化石鉴定课。
近年来,鉴定站仍继续坚持邀请国内一线考古工作者或研究专家到站内开展讲座。
近年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相继邀请多位国内一线考古工作者或研究专家到站内开展讲座。
“一名优秀的文物鉴定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多看、多学,实践出真知。”叶其峰深刻认识到要更加积极主动“走出去”,因此批准业务人员每年均可外出至陕西、河南等考古成果丰富的省份开展调研一次,在实地考察中积累文物鉴定经验。近年来,鉴定站更向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分别申请“紧缺型文物鉴定人才培养计划”“博物馆与社会文物鉴定人才培养”项目资金,安排业务人员前往全国多地开展实地调研,到博物馆、考古所库房观摩文物,邀请专家现场授课,走访文物市场,并与当地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部门座谈交流,在丰富业务人员知识储备、汲取全国先进经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鉴定站专业人员前往全国多地开展实地调研。
发挥专业优势
授经验、助同行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长期重视与全国其他文博鉴定机构的交流合作,也乐意分享自身经验,共促成长。广东站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之一,各类文物鉴定业务量较大,人员配备相对齐全,海南、重庆、内蒙古等地筹建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之初,也纷纷派员来穗学习。
2013年,鉴定站收到了一封来自海南省文化厅的邀请函,经上级部门批准,站内派出李遇春、潘鸣皋、谢海山三名资深专家对派出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教学。2016年,海南再次派出三名学员来穗培训,他们跟随带教专家参加日常各类鉴定工作,并到博物馆、考古所、拍卖行、文物市场实战学习。当时恰逢广东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他们也借此机会接触到大量文物。经培训学习,三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陶瓷、玉器、杂项类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考核。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办公室前副主任李丽花回忆,助力全省高素质文博人才队伍建设一直是鉴定站工作的重要部分。在通信不便的年代,李丽花等办公室行政人员需要负责培训班、讲座的人员联络与后勤工作,“从邀请专家、预定地点到食宿、出行,每样都要考虑周全”。从这些细微的行政工作中,李丽花同样替鉴定站人才从“学生”蝶变为“老师”的历程感到欣慰。“鉴定站对外举办的文物鉴定培训班很受欢迎,省内外基层文博单位报名参加的人员越来越多,有些即使没有拿到名额也愿意自费旁听。”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多年来面向省内外文博系统举办各类文物鉴定培训班。
时至今日,鉴定站仍每年坚持为全省21个地级市的文博系统专业人员举办各类文物鉴定培训班,围绕时下博物馆实务中的热门文物类别,派出站内资深鉴定专家及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讲授理论知识和鉴定要点,并安排前往博物馆开展实地教学。此外,鉴定站亦多次受邀派出相关领域业务人员前往省内外博物馆、文物商店等文博机构开展讲座,分享文物鉴赏知识,取得热烈反响。
拓宽受众群体
办活动、惠民众
文物鉴赏的课堂也正逐渐走出文博圈,将受众群体范围延伸至公安系统、海关和高校。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前站长单小英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发,2008年始开展“文物鉴赏进校园”活动,先后走进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开设课程或讲座。近年来更深化合作,为学生提供论文指导和现场鉴定学习名额,进一步探索与高校共同培养文物鉴定后备人才的新机制。
2020年全国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以来,鉴定站与广东省公安厅刑侦局联合承办“广东省打击文物犯罪暨涉案文物鉴定培训班”,为全省21个地市一线公安干警进行了涉案文物鉴定相关的实战内容培训;此后鉴定站也继续派员为广东省公安厅举办了全省打击文物犯罪培训班授课,提升共同打击文物犯罪的力度。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为公安系统开展涉案文物鉴定培训。(图源:广东省文物鉴定站)
线下鉴赏课堂火热进行的同时,鉴定站于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创新推出“文物鉴赏云课堂”,在线上开展免费授课,2500多名省内外文博系统专业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等听众足不出户就能学到书画、陶瓷、玉器、金属器和杂项等门类文物鉴定知识。相关课程已被全国文博网络学院收录,方便更多对文物鉴赏感兴趣的人群观看学习。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前站长肖洽龙介绍,过去十年间,文物鉴定业务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最显著的就是民众日趋旺盛的文物鉴赏需求,“文化惠民”正式提上日程。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落成后,鉴定站自2011年起便与粤博合作推出“博古鉴真——大型公益性文物鉴定及文物法规咨询活动”,免费为群众鉴定书画、陶瓷、玉器、杂项、钱币等藏品,同期开展配套讲座。此外还有2021年创新打造的“南粤鉴真公益行”公益惠民活动品牌,每周二站内面向社会文物的公益鉴定,每年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定节日开设的会场活动等。
“目前,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已构建起常态化、多样化的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体系。”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何锋介绍,“除了免费为民众鉴别物品真伪,我们更希望借这些机会深入基层,向民众普及文物鉴赏知识,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推动民间合法合规收藏,引导文物市场有序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粤鉴育人,一直在路上。未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将继续在有序推进日常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多元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复合人才,构建人才梯队,为广东文博事业发展培育坚实的后备力量,让更多民众感受到文物的魅力、提升文物保护意识。
相关阅读
粤鉴之路丨任重致远七十载,砥砺奋进谱新篇
粤鉴之路丨“火眼金睛”辨古识真,守好文物安全“南大门”
粤鉴之路丨从0到1,高科技文物鉴定是这样炼成的
【记者】关雨晴
【实习生】张茗嘉
【通讯员】麦蕴宜 麦迪安 谭琦
【图片】由广东省文物鉴定站供图
【作者】 关雨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