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青海,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被誉为"万山之祖"。
昆仑山属于青藏高原,与天山相互平行,交汇处在帕米尔高原。
昆仑山,绵延几千里,巍峨雄壮,气势磅礴。
第一次战争之后,清朝逐渐丧失了保卫国家主权和版图的能力,其广袤的边疆不断遭到英、俄、日、法等国的鲸吞蚕食,损失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与周边国家陆续开展了边界谈判,在承认实际控制、寻求历史依据等原则下,收回了多块原本属于我们的领土,其中面积最大的莫过于由巴基斯坦归还的面积5800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听闻巴基斯坦归还了喀喇昆仑走廊,印度表现十分抓狂,坚决反对,并声称喀喇昆仑走廊属于印度,那么,喀喇昆仑走廊究竟有多重要?下面简要分析一下。
喀喇昆仑走廊是我国固有领土,却一度被流失在外在克什米尔北部,有一条高原河谷被称作为“喀喇昆仑走廊”,这条河谷即著名的克里青河谷。“喀喇昆仑”一词源于古蒙语“黑河”一词的音译,意为黑河之山,山脉位于中、塔、阿、巴、印等国的边境。宽度达到两百四十公里,长度达到八百公里。
喀喇昆仑走廊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时间很久,早在西汉时期,随着西汉王朝经略西域,并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喀喇昆仑走廊就被纳入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东汉时期,汉朝还曾派兵在此驻守,此后多个中原王朝都曾对这里进行有效管辖。特别是到了元朝时期,正式将包括喀喇昆仑走廊在内的土地纳入正式管理范围,清朝时期则沿袭了这一做法。
但是,随着清朝晚期统治日益腐朽,无力维系庞大的国土,而英国人在控制了南亚大陆后,并不满足,试图将势力范围继续向北推进。1846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后来被锡克帝国和其中的克什米尔霸占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经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英国便占领拉达克地区,包括清朝政府在内的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拉达克被英国和印度侵占的合法性。
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为了寻找一条侵略我国新疆腹地的捷径,1865年,英国殖民当局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地图,私自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这一非法划定的边界线自然不会得到历届中国政府认可。
1947年印巴分治后,围绕克什米尔的归属,印巴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其结果就是克什米尔被一分为二,即印控克什米尔和巴控克什米尔,而喀喇昆仑走廊就位于巴控克什米尔境内。
喀喇昆仑走廊对阿克赛钦和克什米尔的作用喀喇昆仑走廊是古代中国通往中亚和南亚的传统商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克里青河也叫克勒青河、沙克斯干河(Shaksgam river)等,为叶尔羌河的支流,是沿喀喇昆仑山北麓流向的一条高原河谷。克里青河在喀喇昆仑山北麓冲刷出一条平坦开阔的谷地,被称为克勒青谷地、沙克斯干谷地等,是一条易于通行的天然通道,故有“克勒青走廊”之称。是从新疆进入西藏的最便捷的通道。
喀喇昆仑走廊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这一地区西临巴控克什米尔,南边挨着印度控制的锡亚琴冰川,喀喇昆仑走廊还可以对我国的阿克赛钦形成有力的支持,可以从新疆直接通过喀喇昆仑公路进入西藏,这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条从新疆进入西藏的国道。可以说,如果喀喇昆仑走廊回归中国的话,可以和阿克赛钦一起组成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坚实屏障。
喀喇昆仑走廊
对巴基斯坦来说,喀喇昆仑走廊对控制巴控克什米尔也极为重要。它是我国南疆地区经赛图拉、麻扎等地通往巴控克什米尔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地区的必经之地。如果这一走廊被印度控制,那就意味着巴控克什米尔受到很大的威胁,这对巴基斯坦也是很大的防守压力。
巴基斯坦出于什么考虑归还喀喇昆仑走廊?在印巴分治后,印巴两国成为世仇。由于巴基斯坦在军力和国力方面出于劣势,在争夺克什米尔方面出于下风,亟需强有力的外援,此时,巴基斯坦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强大的美国身上,与中国的关系还处于不冷不热的层面。但是,1962年,中国发动了对印自卫反击战,在一个月时间内摧枯拉朽地消灭了印军两个旅,极大地打击了印度的嚣张气焰,使得印度的国际威望一落千丈。这就使得巴基斯坦看到将中国视为强力盟友的必要性。
于是,在中印战争结束后,中巴双方围绕战略意义重要的喀喇昆仑走廊的归属问题,开展边界谈判,经过权衡利弊,巴方接受了中方提出的边界划分原则。1963年,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巴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中巴双方同意“以传统习惯边界线为基础,并参照自然地形,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精神予以划定”巴控克什米尔与中国新疆之间的边界。这里指的“自然地形”,就是按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划界,巴方同意将喀喇昆仑山走廊 5800 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中国;中方则将罕萨(坎巨堤)地区 1940 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巴控克什米尔。但印度以该区域属于克什米尔为由,拒不承认中巴的划界结果,单方面宣称该地区属于争议的一部分。
巴基斯坦之所以甘愿将喀喇昆仑走廊归还中国,主要出于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笼络潜在的可靠盟友中国。正是看到中队强大的战斗力,巴基斯坦很希望巩固与中国之间的国家友谊,希望有朝一日,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交战时,可以从后方出兵牵制乃至军事打击印度。但是,巴方势必要体现出自己的结盟诚意,于是,将原本不属于克什米尔的喀喇昆仑走廊归还给中国,对巴基斯坦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事实上,巴基斯坦这一步走得很正确,在1965年和1970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和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中国都给予巴基斯坦在外交、军事援助和兵力部署等方面大力援助,使得印度吞并巴基斯坦的计划破灭。
二是担心喀喇昆仑走廊落在印度手中,宁愿交与盟友中国。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喀喇昆仑走廊南面紧邻印度控制的锡亚琴冰川,一旦印度决定夺取这一重要的交通要道,巴基斯坦很难有把握守住。如果喀喇昆仑走廊掌握在印度手中,不但会威胁巴控克什米尔的安全,还会切断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陆路通道。如果喀喇昆仑走廊掌握在中国手中,印度自然不敢轻易对这里下手,因为这就意味着对中国领土开战。此外,中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喀喇昆仑走廊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和开展经济往来。事实上,在第二次印巴战争结束后,中国就开始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希望这条公路可以成为密切两国往来的重要渠道。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条全程1224公里的喀喇昆仑公路直到1979年才正式建成。
喀喇昆仑公路
如今,喀喇昆仑走廊及公路已经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巴经济走廊南部连接“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部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北起新疆喀什,南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全程 3000 公里,这一规划将持续造福中国人民。而有喀喇昆仑走廊在手,我国既可以拱卫阿克赛钦,保卫国家安全;又可以加强与巴基斯坦的经济往来,强化了中巴友谊和同盟关系,其福大焉。
昆仑山,是一座拥有非凡意义的大山。由于昆仑山是黄帝、西王母等众多史前传说人物生活的地方,因此被誉为“万山之祖”,古人将昆仑山称为“龙脉之祖”。关于昆仑山的早期记载,出现在《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等古籍之中,但是由于文献资料较少,人们已经很难考证出昆仑山到底在哪里了。本文就结合多种资料,来探究下昆仑山的具置。
一,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目前,有关昆仑山最早的记载当是《山海经》。山海经,将整个华夏分为了东、西、南、北、中五部分,除了中部之外,其他四个方向都有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三部分。实际上,三部分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一个区域进行秒速。从目前《西山经》记载的河流来看,《西山经》的区域大致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部分地区。如此来看,《海内西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的内容基本也在这个区域。
《山海经》中有关昆仑山的记载有几处,基本集中在《西山经》《海内西经》和《大荒西经》中。其中《西山经》对中国西北的山脉、河流进行了大致的描述和定为,其中西次一经是讲的秦岭,因为这里的河流基本都是向北流入渭河,向南流入汉江。西次二经和西次三经是讲的鄂尔多斯高原到六盘水一带的山脉,是渭河、泾河、北洛河的发源地。
西次三经的内容最多,也最难考证,因为这里的河流只有黄河是现代人能够考证的。西次三经的山脉呈现东西走向,“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也就是西次山经一共有23座大山,一共6700多里(先秦两汉一里为415米),如此则相当于2800公里。当然,这里不能算直线距离,毕竟古人测量距离并非直线。而现代意义上的昆仑山为2500公里,是不是非常接近呢?
青藏高原的山脉图
西次三经记载的名山,除了昆仑山之外,还有崇吾山、不周山、玉山、轩辕丘、积石山、三危山、天山等。这些大山是从东到西的方向排列,昆仑山位于玉山以西,积石山以东。这些大山流传着大量的神话传说,而这些神话传说基本都和黄帝有关,可见黄帝早期是活动在西北地区的。
以上的大山还有一些信息来帮助我们来定为西次三经的大概位置。首先,西次三经的最东边一座山为崇吾之山,关于此山的位置,文中提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䍃之泽,西望帝之捕兽之丘,东望䗡渊。”以上的地名中,几乎都不可靠,唯有“在河之南”有参考价值,也就是在黄河之南。先秦之人将河流叫做水,黄河之名就是河水,在河之南就是在黄河之南。如此,我们可以猜测此山在甘肃、青海黄河以南地区。
巴颜喀拉山:黄河的源头
昆仑山在崇吾山以西2710里,大约是1124公里。昆仑山为什么重要,因为它不仅是黄帝的活动区域,还是黄河发源的地方。原文写道“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杆。”也就是昆仑山有四大河流发源,分别是黄河、赤水、洋水、黑水,目前只有黄河可考。
现在的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也属于昆仑山的支脉。但是,问题不会如此简单,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根本不知道黄河发源于哪里,因此形成了许多猜测。
二,汉朝人为什么认为黄河发源于西域?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13年后,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见闻。于是,中原人开始了解西域这个新的地区,其中就有关于黄河源头的信息,很快人们就相信黄河发源于西域了。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汉朝使者又在西域考察了黄河源的情况,这些地理认知被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
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
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最后汉武帝根据古书的记载,将黄河之源的山定名为昆仑山,也就是于阗南部的大山,这就是现代昆仑山的来源。然而,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误会,因为西域的河,并非黄河,而是塔里木河。西域人将塔里木河和黄河混淆了,然后又误导了张骞等汉朝使者。不过汉朝人却相信了,他们认为黄河发源于于阗南山,然后向西流,在转而向东流入罗布泊,接着形成暗河从地下涌入了甘肃黄河。
有人猜测汉武帝看的古书是《山海经》,然而《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比汉武帝更晚,甚至黄河发源于西域的地理观念还影响到了《山海经》的内容。西次三经中的第二座山为不周山,其原文写到“不周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也就是说不周山地下有黄河暗流,实际上黄河没有地下河段,这种说法明显受到了汉朝地理观的影响。
在昆仑山以西2100里(大约871公里)有一座山,名为积石山,传说是黄河冒出来的地方,原文写道“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也就是黄河从这里冒出来,然后向西流。《禹贡》也认为大禹治水,就是从积石山开始的。注意,这里的积石山位于昆仑山以西,并非现代的积石山。
北朝的时期郦道元对积石山的记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黄河并非发源于西域。我们看塔里木河就明白,塔里木河的上游和田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昆仑山北麓,然后向西流到于阗,最后在塔里木盆地西北才转而向东流,然后流入罗布泊。
当时的人们在河西走廊并没有发现黄河到罗布泊的河道,因此人们只能设想黄河从地下又经过不周山低下的暗河流到了甘肃。从地形图来看,罗布泊到甘肃中间唯一的大山就是祁连山,那么《山海经》中的不周山极有可能是祁连山。另外,新疆的坎儿井也给汉朝人提供了灵感,这才有了黄河形成暗河的设想。
三,西王母之邦在哪里?昆仑山一带除此有黄帝的传说之外,还有西王母的传说。《西山经》写道“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这座玉山,位于昆仑山以西1120里,在积石山以东780里的地方。《大荒西经》又笼统地说西王母就住在昆仑山一带。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山海经·大荒西经》
这里有一座炎火之山,这座山投物辄然。有人认为这座山是祁连山的丹霞地貌,又有人认为是新疆火焰山,但是这些山只是红色的山,并没有火,而且达不到“投物辄然”的效果。因此,这座山必定是一座活火山。我就查了查,发现中国西北唯一的活火山,竟然是于田南部昆仑山上的阿什库勒火山,此火山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951年,这是中国大陆最近一次火山喷发活动。
偏偏这座火山位于昆仑山上,这难道真的是巧合?点到为止,我们再来说周穆王西征的事情。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人们在河南汲县挖掘出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竹简,包括《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穆天子传》记载了西周周穆王西游的传说,他到达了西戎活动的地区,并和西王母宴饮酬酢。周穆王西行来回一共3.5万里,也就是1.7万公里。
周穆王西行并非走直线,他是从西安出发,然后向东北方向前进,穿越太行山,滹沱河,到达了河套平原。然而沿着黄河的向上游前进,经过宁夏平原,穿越青藏高原或者河西走廊,到达了昆仑山脚下,最终到达了西王母之邦。从百度地图上进行简单的测量,这条线路大概是4600公里,考虑到周穆王西征不可能走直线,7000公里也是可信的。
周穆王到达的西王母之邦到底在哪里呢?原文提到从宗周到达阳纡之山、河宗氏有3400里,这里大约是河套平原一带。从阳纡之山向西到达西夏氏,大约2500里,从西夏氏向西到达河首有1500里,从河首向西到达昆仑之丘大概700里,也就是从河套平原到达昆仑山有4700里,大约1950公里。
然而从昆仑山向西行700里到达赤乌氏,再向东北行300里到达了群玉之山,而西王母之邦距离群玉之山有3000里,也就是从昆仑山到达西王母之邦有4000里(1600公里)。考虑到《穆天子传》的时间在战国初期,比《山海经》成书更早,其中的昆仑山也在青海一带。因此,这可能是最早的山海经原型。
穆王西游线路
在西王母之邦以北的1900里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做“西北大旷原”,这里距离镐京1.4万里(5810公里),这个西北大旷原,很可能是准噶尔盆地。从西安到准噶尔盆地的直线距离大约是3000公里。
准噶尔盆地
如此来说,西王母之邦,当在塔里木盆地。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和穆王在弇山晏饮,西王母在诗中说“嘉命不迁,我惟帝女”,上古文献单独一个帝,一般指黄帝,也就是西王母是黄帝后裔。根据古文献和考古学发现来看,西域基本都是塞种人,怎么会有黄种人后裔呢?
然而,西域的确有黄种人国家,那就是婼羌和于阗,位于昆仑山下。《北史·于阗传》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等人,深目高鼻。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而婼羌这事古羌人的一支,自然也是黄种人,并且和西周姬姓同出一源。“羌,西婼羌,西戎牧羊人也。”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次三经一带“其神状皆羊身人面”,羊身人面,恰恰就是古羌人的图腾象征。古羌人活动于青海一带,有的向东进入了渭河,发展除了农耕文明。而婼羌、于阗,当时翻越昆仑山到达塔里木盆地南边的一支。因此,许多学者推测西王母之邦就在于阗一带。如此,昆仑山不正好就是现代的昆仑山了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昆仑山原本是青海一带的大山,更多可能是巴颜喀拉山或者阿尼玛卿山,后来东迁的古羌人天长日久,已经不记不知道黄河源头的具置了,只知道在昆仑山。而北迁到塔里木盆地的婼羌于阗,又将河水的名字带到了当地。张骞出使西域后,在于阗人口中了解到河水发源于其南部昆仑山,于是就产生了如此误会。而这样的信息又影响了《山海经》,最终才形成如此怪异的地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