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六爻排盘

朱字(朱字的偏旁)

时间:2024-01-25 02:42:45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第14节」百日练字:百家姓“朱”,记住一个规律,轻松写好它

一.【第14节】百日练字:百家姓“朱”,记住一个规律,轻松写好它!

百家姓“朱”的写法

百家姓排名:14

汉字结构:独体字

知识点:分间布白均匀,上收下放

“朱”的写法

“朱”字在书写中要注意一个规律:下方的布白要均匀,整体形态上收下放

二.“朱”的书写步骤:

1.第一笔短撇,弯曲度勿大,勿长。

2.第二笔短横扛肩,起笔位置位于短撇中间偏上。

3.第三笔中横扛肩方向与上横一致,起笔位置在上方撇尖左下方,收笔位置略超过上方横笔末端。

4.第四笔垂露竖不可倾斜,上方露头略高于下方两横中间的距离,穿过短横中间偏左位置。

5.第五笔撇笔弯曲度勿大,从横竖交错点起笔向左下方撇出,末端超过上方横笔末端。

6.第六笔捺起笔位置微步横竖交叉点略偏下,写完捺笔左侧撇笔略低,捺角略高

三.常见错误示范:

错误分析:

1.第一个第二笔短横起笔位置太靠下,导致上方撇笔露头太长和右侧竖笔有冲突,不协调。

2.第二个两横之间的距离太大,导致整个字看起来比较散。

3.第三个上方竖笔露头太短,整体不美观。

4.第四个下方撇捺运笔方向太向下了,导致分间布白不均匀。

二.技法总结:

1. “朱”字上收下放,撇捺伸展

2. 下方撇捺把竖笔与横笔之间的空间一分为二,布白要均匀

3. 竖笔为垂露竖

4. 撇捺组合在中间的时候,一般撇低捺高

下节预告:【第15节】百日练字:百家姓“胡”的写法

如果你也喜欢上方的内容,可以关注一下了解更多,小编会持续为正在练字的书友和准备练字的书友分享练字经验。您的关注是小编持续创作的动力。

如果你在练习规范字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或者写不好的字,可在评论里留言。

本文为写字课作者原创内容,请勿搬运。

朱-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zhū

注音:ㄓㄨ

繁体字:硃

汉字结构:单一结构

造字法:木

简体部首:木

五笔86:RII

五笔98:TFI

UniCode:U+6731

四角号码:25900

仓颉:HJD GBK

编码:D6EC

规范汉字编号: 0445

朱的部首笔画:4

总笔画:6

笔 顺:撇横横竖撇捺

红色:朱红。朱批。朱笔。朱文(印章上的阳文)。朱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

矿物名:朱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朱墨。

姓。

三、姓氏起源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四、得姓始祖

朱襄氏 、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江苏溧阳朱氏忠字号宗谱二十一卷

福建朱氏建安谱

安徽徽城朱氏族谱

安徽泾川张香郁朱氏续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湖南朱氏通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两卷

浙江梅陇朱氏宗谱十七卷

朱氏四修支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朱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两卷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

朱氏八修支谱二十一卷,首五卷、末一卷,九修接续八修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堂:朱熹,别号,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堂”,源此。

八、字辈排行

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北京市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总名人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57%,排在第六位。

朱襄氏,三皇时代,今河南商丘,三皇之一的炎帝

朱治,三国时期,156年―224年,今浙江安吉,东吴将领

朱敬则,唐朝,635年-?,今河南永城,政治家、史学家,官至宰相

朱温,后梁,852年-912年,今安徽砀山,后梁开国皇帝

朱肱,北宋,1050年-1125年,今浙江湖州,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朱熹,南宋,1130年-1200年,今江西婺源,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朱淑贞,南宋,约1135年-约1180年,今安徽歙县,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朱思本,元代,1273年-?,今江西抚州,地理学家

朱德润,元代,1294年—1365年,今河南商丘,画家、诗人

朱元璋,明朝,1328年-1398年,今安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

朱彝尊,清朝,1629年-1709年,今浙江嘉兴,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朱自清,中华,1898年-1948年,江苏东海,作家、散文家

朱家骅,中华,1893年-1963年,浙江湖州,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1886年-1976年,四川仪陇,政治家、军事家,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朱-汉字的艺术与中华姓氏文化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音:zhū

注音:ㄓㄨ

繁体字:硃

汉字结构:单一结构

造字法:木

简体部首:木

五笔86:RII

五笔98:TFI

UniCode:U+6731

四角号码:25900

仓颉:HJD GBK

编码:D6EC

规范汉字编号: 0445

朱的部首笔画:4

总笔画:6

笔 顺:撇横横竖撇捺

红色:朱红。朱批。朱笔。朱文(印章上的阳文)。朱门(红漆大门,旧时指豪富人家)。

矿物名:朱砂(无机化合物,中医用于镇静剂。亦称“辰砂”、“丹砂”)。朱墨。

姓。

三、姓氏起源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四、得姓始祖

朱襄氏 、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六、家谱文献

江苏溧阳朱氏忠字号宗谱二十一卷

福建朱氏建安谱

安徽徽城朱氏族谱

安徽泾川张香郁朱氏续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湖南朱氏通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两卷

浙江梅陇朱氏宗谱十七卷

朱氏四修支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朱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两卷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

朱氏八修支谱二十一卷,首五卷、末一卷,九修接续八修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

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

堂:朱熹,别号,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堂”,源此。

八、字辈排行

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北京市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九、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总名人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57%,排在第六位。

朱襄氏,三皇时代,今河南商丘,三皇之一的炎帝

朱治,三国时期,156年―224年,今浙江安吉,东吴将领

朱敬则,唐朝,635年-?,今河南永城,政治家、史学家,官至宰相

朱温,后梁,852年-912年,今安徽砀山,后梁开国皇帝

朱肱,北宋,1050年-1125年,今浙江湖州,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朱熹,南宋,1130年-1200年,今江西婺源,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朱淑贞,南宋,约1135年-约1180年,今安徽歙县,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朱思本,元代,1273年-?,今江西抚州,地理学家

朱德润,元代,1294年—1365年,今河南商丘,画家、诗人

朱元璋,明朝,1328年-1398年,今安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

朱彝尊,清朝,1629年-1709年,今浙江嘉兴,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朱自清,中华,1898年-1948年,江苏东海,作家、散文家

朱家骅,中华,1893年-1963年,浙江湖州,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1886年-1976年,四川仪陇,政治家、军事家,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朱”姓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排在第十四位,在苏皖浙和豫鲁地区中最有影响。当今朱姓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8%,总人口大约在1700万。

朱,原义是树,因树心呈红色,称为赤心木,属松柏一类。郭沫若的金文考证:朱为株之初文,本义与本、末同义。金文于“木”中作圆点以示其处,指事也。后来由点演变为一横。作二横意思是截去上下两端,而存其中段。

远古时期,在河南淮阳地区生长许多赤心木,生活于此处的氏族以赤心木为原始图腾,朱襄氏族是其中的一支。朱后来演变为株,春秋时期这个地区属于陈国,称株邑。推测邾字也是由朱字演化而来,在朱地建起了城堡,自然在朱字旁加邑而成。

朱姓起源

朱姓始祖——曹挟

朱姓的起源主要有四:

其一:出自朱襄氏

传说伏羲氏制定了姓和氏的定义和传递的规则。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其二:出自曹姓

商朝初期,居住在河南灵宝东的曹阳的曹部落中分出一支,居于曹阳之西南的朱阳,称朱氏族。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徙东南。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

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其三:出自狸姓

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其四:出自子姓

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融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朱姓分布

朱姓分布频率图

人口分布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700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700万,大约增长9倍。朱姓人口的增加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河南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30.2%。其次分布于浙江、山东、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西七省,大约又占朱姓人口的38.2%。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3.3%。全国形成了苏皖豫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朱姓血型

朱姓血型分布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3.3%,A型占28.9%,B型占28.8%,AB型占9%。

朱姓名人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后因灾变曾一度剃发出家,25岁时,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他先后击败了众多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也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1898年—1948年),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他的诗作清新明快,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表作为《春》《背影》等,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朱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朱姓的郡望主要有:吴郡、沛国、河南、凤阳、丹阳、太康、钱塘、永城、义阳等九个。除了以郡望同名的堂号外,朱姓堂号主要还有居敬、白鹿、折槛、、槐里、两仪、玉奇、明伦、婺源、新安、金陵等。“居敬”和“白鹿”两堂号的来源出自宋朝大名鼎鼎理学家朱熹,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他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字教育原则。而“折槛”堂号源出汉朝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霸朝欺民,深得皇上信赖,朱云犯颜直谏,奏本杀禹,这下触怒皇帝,在被推出午门砍头之时,死抱殿槛,仍面不改色历数张禹罪恶事实,大讲除奸臣保社稷之道理,直到发生武士在拉朱云时把殿槛折断,武士与朱云一起倒地时,皇帝才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所感动,并醒悟过来。后来处理了张禹,奖励了朱云,并且留下断残殿槛以提醒自己,也要求大臣向朱云学习,敢于向皇上提意见。

朱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负荆勤读;折槛旌忠。

治推北海;歌遍南阳。

鸾台表直;鹿洞垂规。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

玉海千寻,探遍五经之秘;书楼万卷,博搜二酉之奇。

家训格言: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其理学思想和教育原则同样反映在其家训思想上,《朱子训子帖》是由几封教育长子的家书合编而成,朱熹训子之道多合情理,为后世百家所效仿。在求学上主张多思、多记、多问。特别强调多记,“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 ,“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见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而咨问之”,并且强调“不拘长少,惟善是取” 。朱熹要求儿子做人首先要谦虚,交友要慎重。他把朋友分作两类:益友和损友。应交朴实厚重,忠诚信用,能够指出自己过错的益友,疏远那类谄谀轻薄,傲慢放荡,诱人作恶的损友。如果自己志向卑下,情趣庸俗,又不能严格约束自己,就必然会疏远益友而亲近损友,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小人的圈子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