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回民区莫尼山小镇两只舞狮翻滚腾跃,社火表演、沉浸式重走万里茶道情景剧、非遗美食现场制作轮番上演,特色民俗装点喜庆春节,博得前来游玩的市民一波波的鼓掌喝彩。
传统精彩节目舞狮子一亮相,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两头神气十足的狮子摇头摆尾、踢跳翻蹬、立卧滚抖,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摇头摆尾,时而高高跃起,时而“你来我往”相互扑腾,表演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时而威猛凛凛,时而乖巧灵动,让观众喝彩连连。
和家人一起来莫尼山非遗小镇游玩的武大姐是地地道道的呼和浩特人,听到锣鼓声后,带着小孙子挤到前面观看舞狮,一边看一边给小孙子讲,这些全是自己小时候过年才能看过的,当时撵着演员们跑,跑着追着看,今天感觉久违的年味儿回来了,过年的喜庆满满的。
热闹的传统民俗表演是春节假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回民区“金兔闹新春 新岁纳吉祥”莫尼山非遗小镇第五届非遗中国年在春节拉开序幕,流光溢彩的红灯笼挂满非遗小镇,舞龙舞狮等民俗竞技,猜灯谜讨彩头,祈福登高,吃莜面、做面食,品尝记忆中的老味道、青城老手艺美食等,重拾团圆热闹的中国年味儿,蒙古族皮雕皮画、翁牛特蒙古族服饰、托克托面塑……一件件非遗产品的展览让游客们大开眼界。一件件精细制作而成的作品让游客们目不暇接,用牛皮做纸的皮雕画更是让人们爱不释手。在万里茶道驿站品茶,在非遗活态传承馆领略“活”的非遗技艺,在蒙古族皮艺传习基地和老师傅一起做一张皮烫画,在非遗研学传习基地动手学一学剪纸……传统民俗在诗画般的非遗小镇里“活”了起来。
回民区委、区政府在春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多项传统年俗文化活动,以非遗文化项目为依托,通过融入热闹欢腾的民俗表演,点燃节庆氛围,为广大市民备好备足“文化年货”,让大家体验非遗文化魅力,感受浓浓的家乡味道。
(回民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费娟
责编:杨文彬
审核:王茂士
大吉
大利
虎岁刚饮祝捷酒,虎年又放报春花。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本期的民族团结进步之声。春节怎么过,春节如何过,各地方有各地方的习俗,各民族也有着各民族的传统,我们丽江有11个世居民族,那他们都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本期的节目里,我们邀请到了古城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文康(回族),一起来和我们分享他们回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本期嘉宾:古城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文康(回族)
1、扫尘
春节前两周,先要打扫卫生。清洁第一永远是回族特色。一般回族人家都喜欢种花草,经济好的人家会大动干戈装修房间。总之,一定要在春节前将房间收拾整洁一番。
2、置办年货
采购物品:包括牛羊肉(住在农村的回族人家会有宰牛羊的习惯)、鱼、枣、鸡蛋、苹果、糖果、新衣服等。苹果寓意平安,糖寓意生活甜蜜。鱼寓意富裕。枣寓意长久幸福。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更换穿新衣服寓意从新开始,希望来年有好兆头。
3、春节习俗
回族过春节的意义在于只是把它当做与亲朋好友团聚的节日。
回族爱吃油炸食品,这个节日缺不了“油香”。街坊邻居、亲朋好友挨家送,图个吉利,但凡是送给汉族朋友就得把“油香”不光是油香还有炸撒子、麻花、萨麻撒……各式各样的油炸食品,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回族过年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在回族过年的习俗里,回族管它叫“踩碎(岁)”。
大年初一时,家人就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卤面,初二时必须吃饺子,滑溜溜的饺子皮,咬上一口那种鲜嫩可口的味道让人赞叹!吃完以后我们边看电视边吃瓜子、花生……把吃完的各种果壳不能扫,丢在地上,然后再用叫脚踩踩表示岁岁(碎碎)平安。
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他们的饮食事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
回族过年的习俗,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
回族是一个奉行守正自洁,诚实宽恕,讲求为人正直,诚实做人,尊敬长者,在经济活动中恪守公平买卖,合法经营,反对以强凌弱,提倡遵纪守法,禁止犯罪作恶,把饮酒、吸毒、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持家节俭,讲究卫生,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民族。现在,随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之间不断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也跟着我们全中国人民一起,过起了的春节,这也彰显了总书记曾说的那句话:“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体。”
新媒体编辑:李洪
编审:李霞 赵文立
终审:马湘 和红军
我国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在有回族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基本都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我国回族来历是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西方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我国的广州、泉州等地的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后又在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又大批迁入我国,他们吸收我国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一般都是过节不过年。他们习惯于欢度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传统节日和阿舒拉节、法图麦节、登霄节等节日,不过回历年,也不过阴历年——春节。
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622年9月穆罕默德由麦加迁至麦地那,称为“希吉来”。穆罕默德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就把“希吉来”定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该年教历一月一日(穆罕默德入麦地那的第二天)定为岁首,即元年元旦。所以现在的回民也一般只记本民族的节日时间,不大注意伊斯兰教的元旦时间,也不过元旦节。回民不讲究过年,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回族一般也不过。新中国成立前生活在城市里的回民,春节期间,家门上不贴对联,晚上不放烟花和鞭炮,不让孩子叩头拜年和给孩子压岁钱。
散落在其他民族的回民也不过其他民族的节日,就如汉族的祭祀屈原的端午节,以拜月为主的中秋节,以及清明节、腊八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苗年、瑶族的盘玉节等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居住在城市里的一些回民或回汉杂居区的回民,也受汉族的影响,有的也过春节、中秋节等。虽然春节没有什么讲究,但是也会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也会给汉族朋友拜年,在端午节时也有吃清真粽子,中秋节也购买清真月饼自己吃,或送亲戚朋友,祝福全家团圆。
开斋节,开斋后在斋月里,回民的人们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得多。一般都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封斋后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饭,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能够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穆斯林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忠孝节”。很多地方的回族称为“小尔德”,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七十天举行。
圣纪节,是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诞辰与逝世恰巧都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称“圣纪”。
法图麦节是为了纪念圣人的女儿、阿里的妻子法图麦;法图麦节又被称为妈妈会、姑太节,时间在每年的斋月十四,即伊斯兰教历九月十四日;法图麦公元605年诞生于麦加,她是先知穆罕默德与赫蒂彻所生,是先知最心爱的女儿,也是德行最完美的穆斯林女性。一般认为法图麦在先知穆罕默德归真之后的半年随父而去,即公元632年,年仅27岁。
登霄节中”登霄”原意为"阶梯",一般时为每年教历7月27日,登霄节这天晚上,回族穆斯林聚集到本坊清真寺举行礼拜、祈祷,以示纪念。这天晚上睡觉比较迟,一般都要听开学阿匐讲"瓦尔兹"。登霄节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过,主要是一些笃信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参加。
传统节日还具有交流学习、贸易等文化特点。回民在节日期间,一般以清真寺为中心,在会礼前后,四面八方的穆斯林老小汇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感情,畅叙情怀,加深亲朋好友的往来,一些平日有过误会、矛盾的,节日期间通过长者牵线搭桥,相互致“色俩目”问候,并表示道歉。
当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穆斯林兄弟还互相交流经济信息等。另外,回民每过一次节日,使大家接受一次教育,通过阿訇宣讲“瓦尔兹”,掌握伊斯兰教的历史知识和教义、教律的基本知识,一些在机关、厂矿、学校工作的人还可以学习到穆斯林日常生活习惯中应注意和掌握的知识。同时,随着当今商品经济的发展,回族在过节的同时也被越来越注意商业贸易。他们根据自己民族的消费特点,买卖牛、羊肉及其他饮食和蔬菜、民族用品,如汤瓶、吊罐、白帽、盖头、衣服等,以及各种伊斯兰经典书刊、卫生香等生活物资。
大吉
大利
虎岁刚饮祝捷酒,虎年又放报春花。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本期的民族团结进步之声。春节怎么过,春节如何过,各地方有各地方的习俗,各民族也有着各民族的传统,我们丽江有11个世居民族,那他们都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本期的节目里,我们邀请到了古城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文康(回族),一起来和我们分享他们回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本期嘉宾:古城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文康(回族)
1、扫尘
春节前两周,先要打扫卫生。清洁第一永远是回族特色。一般回族人家都喜欢种花草,经济好的人家会大动干戈装修房间。总之,一定要在春节前将房间收拾整洁一番。
2、置办年货
采购物品:包括牛羊肉(住在农村的回族人家会有宰牛羊的习惯)、鱼、枣、鸡蛋、苹果、糖果、新衣服等。苹果寓意平安,糖寓意生活甜蜜。鱼寓意富裕。枣寓意长久幸福。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更换穿新衣服寓意从新开始,希望来年有好兆头。
3、春节习俗
回族过春节的意义在于只是把它当做与亲朋好友团聚的节日。
回族爱吃油炸食品,这个节日缺不了“油香”。街坊邻居、亲朋好友挨家送,图个吉利,但凡是送给汉族朋友就得把“油香”不光是油香还有炸撒子、麻花、萨麻撒……各式各样的油炸食品,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回族过年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在回族过年的习俗里,回族管它叫“踩碎(岁)”。
大年初一时,家人就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卤面,初二时必须吃饺子,滑溜溜的饺子皮,咬上一口那种鲜嫩可口的味道让人赞叹!吃完以后我们边看电视边吃瓜子、花生……把吃完的各种果壳不能扫,丢在地上,然后再用叫脚踩踩表示岁岁(碎碎)平安。
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他们的饮食事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
回族过年的习俗,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
回族是一个奉行守正自洁,诚实宽恕,讲求为人正直,诚实做人,尊敬长者,在经济活动中恪守公平买卖,合法经营,反对以强凌弱,提倡遵纪守法,禁止犯罪作恶,把饮酒、吸毒、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持家节俭,讲究卫生,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民族。现在,随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之间不断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也跟着我们全中国人民一起,过起了的春节,这也彰显了总书记曾说的那句话:“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体。”
新媒体编辑:李洪
编审:李霞 赵文立
终审:马湘 和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