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批本六十像中,涉及七个女人的卦像,上篇介绍了指向为三个女人的历史事件,她们分别是武则天、杨玉环、西方美人。
本篇介绍以刘娥和狸猫换太子为题的故事形式,介绍宋仁宗赵祯养母刘娥皇太后。
以下我们读金批本第四个女子卦像:宋仁宗赵祯养母刘娥皇太后
第十八象:辛巳(刘太后主政)
金批本第十八象
谶曰:天下之母,金刀伏兔。三八之年,治安巩固。
颂曰:水旱频仍不是灾,力扶幼主坐灵台。朝中又见钗光照,宇内承平氖象开。
金圣叹注解:「此象主仁宗嗣立,刘太后垂听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金刀伏兔”这句话是字谜“卯金刀”,是繁体“劉”字。“天下之母,金刀伏兔”谶语天机是章献皇后刘娥。“三八之年”的谶语是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崩逝,谥号“章献明肃皇后”,此时宋仁宗“三八之年” 正好二十四岁(1010—1033)。这卦像指向是宋仁宗赵祯登基时只有十三岁,刘娥作为养母“力扶幼主坐灵台”,垂帘听政十一年,谶诗中“朝中又见钗光照”,是指继武周王朝武则天之后,又一个女子摄政。
北宋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分别是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宋哲宗赵煦、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北宋历经九个皇帝。
刘娥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也很多,本篇借解读该卦像,以讲述刘娥故事的形式,揭开一段宫闱秘史,还原宋仁宗王朝的历史真相。
刘娥(969—1033)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她从小便父母先后双亡,是个孤儿,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长大。
由于寄人篱下,过早地接触社会,少年时期就学会了街头艺人 “播鼗”乐器,即羊皮鼓的两面边上系铃铛,俗称拨浪鼓。刘娥有一副好嗓子,人也长得漂亮,这是独有的天赋,她学街头艺人摇拨浪鼓唱民间小曲鼓儿词,十几岁就在街上卖唱。到十三岁时嫁给锻银匠龚美。后来,夫妻俩由蜀地到东京汴梁谋生计,汴梁就是现在的开封,丈夫做银匠活,刘娥就卖唱,生活依然艰难。
古代播鼗
当时宋真宗赵桓是父皇宋太宗的三皇子,当时名叫赵德昌,先后改名为赵元休和赵元侃,又先后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一个高情商的少年公子哥儿。经王府指挥使张耆推荐认识了比他小一岁的流浪歌女刘娥。当赵桓看到刘娥的容貌,听了他的演唱,竟然一见钟情,从其丈夫龚美手中偷偷买入王府。
两个少年孩子像过家家一样,一对小情人爱得死去活来。当时,父皇得知赵桓与出身微贱民间女子厮混,盛怒之下,令赵桓将刘娥赶出王府。赵恒不敢违抗父皇之命,又难舍刘娥,遂将刘娥秘密安置在张耆家中。不久,父皇为赵恒赐婚,新娘是宋朝功臣潘美的女儿。张耆看见他们私会没完没了,吓得房子都不要了,赶紧避嫌,因为他就是已婚刘娥的介绍人,皇上怪罪,非同小可,自己另外找宅子住。
王府先后有两个娇妻,潘皇后和郭皇后,赵桓仍然没羞没臊地和刘娥过着地下夫妻的生活,这段感情保持到赵桓登基,前后十三年!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二十九岁继位,宋真宗自然将刘娥接入宫中,但后宫已经有皇后和一众嫔妃,且出身高贵,刘娥无名无分。刘娥的流浪经历使他熟谙人事,与宫中嫔妃友善相处,与同受真宗宠爱的杨氏(后封杨淑妃)情同姐妹。
景德元年(1004年)封三十五岁的半老徐娘刘娥为美人,足见真宗不忘初心之恋,感情真挚。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崩逝,此时两个皇后均已离世,未有子嗣,赵恒欲立刘娥为皇后,朝中寇准、李迪等元老重臣皆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为由,表示坚决反对,也为日后天禧末年刘娥掌权后与寇准等人激烈对抗,埋下了祸根。(宰相寇准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雷州半岛。李迪为寇准,贬至衡州。)
苦于刘娥终不能生,真宗和刘娥就想出的方法。刘娥身边有一个心地善良、庄重寡言且美貌出众的侍女李氏(后封李宸妃),刘娥私与李氏合计,安排李氏侍寝宋真宗。也是李氏有福气,果然怀孕。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氏生下皇六子赵祯,初名赵受益。按皇子先后顺序,这是真宗第六个儿子。刘娥把襁褓中的赵祯交付杨淑妃代为养育。真宗在三月前便谎称刘娥怀孕在身,赵祯一生下来,便说是刘娥所生。原来,这是当朝天子真宗和刘娥合伙做的局,目的是想让刘娥有被封为正宫皇后的资本。
赵祯出生时,真宗前面的五个儿子都先后夭折早亡,这段历史以“李侍(李宸妃)生赵祯(赵受益)过继给刘娥”载入《宋史》,赵祯便是日后的宋仁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册封刘娥为章献皇后,尽管当时遇到一波三折,也算终于圆了赵桓欲立刘娥为皇后的梦。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赵祯登基,赵祯养母刘娥皇太后垂帘听政,谶诗中“朝中又见钗光照”,是指继武周王朝武则天皇后又一个女子当政。
北宋章献皇后刘娥画像
刘娥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摄政王,“力扶幼主坐灵台”,辅佐仁宗,垂帘听政。后世常将其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虽然“临朝称制”,“垂帘听政”,但是,“不过借此以攫后位,希图尊宠,狡则有之,而恶尚未也”。后世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宋史演义》)
对于这一段宫闱秘史,民间多有传闻,便有了“狸猫换太子”的离奇故事,刘娥成了欺君欺君罔上、奸诈狠毒的女人,后世改编的评书戏曲不可胜数,口耳相传,信以为真。
传统戏曲《打龙袍》情节,简述如下:
刘娥和李宸妃同时怀孕,二者都想争当正宫,意欲“母凭子贵”而册封皇后。狠毒的刘娥施计,将李宸妃刚生下来的婴儿换成一只剥了皮的“金丝狸猫”,说李宸妃生了个“妖孽”,被打入冷宫,致使母子不得相认。李宸妃逃出冷宫,沦落民间,开封府包拯在赵州桥上巧遇瞎眼老太跪地鸣冤,自述是当今皇上之母。包拯巧妙安置好李宸妃。在午门布置尽含“不孝”内容的花灯,迎请仁宗赏灯。当所报灯名尽为世间不孝之人时,仁宗盛怒,下令将办灯人拿下。包拯:“不孝之灯,乃不孝之人,我朝现在也有。”仁宗忙说:“奏与寡人知晓,将碎尸万段!”包拯说:“臣不敢冒奏。”仁宗道:“恕卿无罪。”包拯见时机已到,高声说道:“就是陛下万岁!”
京剧《打龙袍》出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民间流传甚广。《打龙袍》是净角与老旦的传统剧目。出于文学戏曲作品的艺术性,涉及众多当朝人物,故事可谓山回路转,起伏跌宕。仁宗宣召老臣陈琳,道出偷偷将襁褓中的赵祯送往八贤王府并由狄娘娘抚养的经过,提醒当年李宸妃随真宗游御花园时,曾亲赐黄绫丝帕,包拯恭敬地取出瞎眼老太交付给他的黄绫丝帕,奉于皇上,真相大白。
龙车凤辇还朝。太医治好眼疾,终于母子相认。悲愤的皇母李宸妃,吩咐包拯替她拷打仁宗。包拯左右为难,遂请万岁脱下龙袍,用紫金棍对龙袍打一番。既保全皇上颜面,又遂了皇母心愿。
历史的真相,固然非民间所传。正史所载:李氏在生下赵祯后,刘娥感恩在心,仍安排李氏侍寝皇上,又身怀六甲,给真宗生下一白胖女儿,即真宗皇长女,可惜皇长女早早夭折,宋真宗在位时,或因李氏地位地下,没有给皇长女封公主号。还是后来宋徽宗即位后,于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追封真宗皇长女为惠国大长公主。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因病而卧,被刘娥晋封为“宸妃”,这才有了李宸妃的名号。同月二十六日逝世,享年四十六岁,刘娥厚葬李宸妃,灵柩停于洪福院。后世叙史总尊以封号或谥号名之,故名李氏为“李宸妃”,名杨氏为“杨淑妃”。这本是一段宫闱秘史,民间百姓固然难知其详。
值得说的是李宸妃,她生下皇长子赵祯和皇长女,一生信守当年与刘娥的承诺,保守宫闱之秘,直至儿子登基。晚年为宋真宗赵恒伴守永定陵,直至病逝前才被封为“宸妃”,一生母子终未相认。这或是民间善良百姓感伤于此,才编出“金丝狸猫换太子”传说的缘由。
真宗与二婚民女刘娥的恋情,民间亦津津乐道,誉真宗为“真情天子”,称与刘娥相爱为“旷世奇恋”。正史记载,真宗病卧龙床口授遗诏:“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可见对刘娥一生的信任。“权”为权且之意,传刘娥欲改遗诏,除去“权”字,众元老大臣坚决不允,唯恐一字之差,断送大宋江山。传说终归是传说,即便除去“权”字,遗诏中“辅立皇太子”,没有称皇的含义,是民间没有理解好遗诏之故。
刘娥也没忘前夫龚美,诏进宫中,以兄妹相称,龚美为大哥,后改为刘姓。
《宋史》记载:李氏从小父死,继母携其改嫁,长大削发为尼,刘娥收入宫中,后又由刘娥安排侍寝皇上,生皇长子和皇长女。这段沉沦起伏的经历,使她对刘娥没齿难忘,忠心耿耿。
历史上有这样格局的女人,可歌可泣。
北宋章懿皇后李宸妃画像
“李宸妃,杭州人也。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既有娠,已而生仁宗,封崇阳县君;复生一女,不育。进才人,后为婉仪。仁宗即位,为顺容,从守永定陵。”(《宋史》)当年李氏为刘娥身边侍女,刘娥和李氏均无封号,刘娥三十五岁始封为美人,后世叙史均以封号载之。“复生一女,不育”是说李宸妃又生了一个女儿,没有养育成人,就是真宗皇长女惠国大长公主。
刘娥在李宸妃崩逝后,“使刘美、张怀德为访其亲属,得其弟用和,补三班奉职。”李宸妃崩逝后,刘娥皇太后派人到处寻访李宸妃的亲属,访得她有个弟弟名为李用和,授“三班奉职”,即授予可逐步升迁的武官官职。
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仁宗即位,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宋史》)一直到刘娥崩逝,仁宗尚不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
北宋在刘娥皇太后摄政治理下,农业和手工业得以发展。北宋数百年无战争之祸,国家强大,经济富庶,百姓安定,国强民富。谶语“宇内承平”正是宋仁宗王朝的徵象。 “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宋史》)。
刘娥摄政,宋仁宗位左,刘娥坐右,刘娥头戴金珠玉钗皇冠、身穿黄色衮衣龙袍,但是止步于称制摄政,而没有称皇天下,最终还是把江山交还给赵家王朝。“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是公允的评价。
“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司马光)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苏轼)
“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宋史》)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刘娥章献皇后崩逝,享年六十五岁,谥号“章献明肃皇后”。
仁宗有个叔叔赵元俨,是父皇弟弟,太宗八皇子,自小为太宗宠爱。仁宗王朝,人称八贤王,妻子为狄娘娘。为人刚毅威严,权高位重,与刘娥皇后常有嫌隙。八贤王私告侄儿宋仁宗,他并非刘娥所生,含挑拨之意,且说生母李宸妃被刘娥所害,“死于非命”。仁宗大惊,询验当朝老臣,下罪己诏。盛怒之下,遂派兵包围了刘娥皇太后亲属府邸,并遣人到李宸妃灵柩所在的洪福院查看,结果发现李宸妃被以厚礼下葬。及自亲视棺椁,但见李宸妃在水银养护下,面色如生。仁宗与生母相见,抚棺痛哭流涕,感叹道:“人言岂可尽信啊!”随后,仁宗在刘娥灵柩前焚香祭拜,哭诉:“自今以后,大娘娘一生清白了!”仁宗赵祯认母,轰动朝野。宋仁宗下旨:朝廷和民间皆不得对太后临朝往事,妄加议论。
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淑妃为小娘娘,实际我们从上文已知,宋仁宗的养母除了名义上的刘娥皇太后,还有与刘娥当年情同姐妹的杨淑妃。“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宋史》
北宋杨淑妃画像
《推背图》的谶图中有一只小狗,伏在脚边,金批注“其惟狄青乎?”,显然是错的。传说襁褓中的赵祯被陈琳送到八贤王府由妻子狄娘娘抚养,这是《三侠五义》民间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桥段。此处又显出金批本非金圣叹批注的纰漏,不说也罢。
”金刀伏兔”,谶图却分明是小狗,此处又用借代手法,以兔代狗。俯伏在刘娥皇太后脚边的小狗是宋仁宗赵祯,1010年是大中祥符三年,李宸妃生下赵祯的这一年是庚戌年,属年生肖为狗。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刘娥被封为章献皇后时,赵祯刚好两岁,谶图的天机是一只属小狗的赵祯伏在刘娥皇太后的脚边。
李淳风这一卦像,所有玄妙机缘都天衣无缝。
“天下之母,金刀伏兔”,乃神谶奇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