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万里、气势雄浑
“长城”
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
越群山,经绝壁
穿草原,跨沙漠
在远古的岁月里
她是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忠心不悔地守卫中华国土
沿着历史的河流蜿蜒至今
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万里长城永不倒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城
古指城邑四周的墙垣
内曰城,外曰郭
本义为城邑的防卫性墙圈
城者,可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中国古代的城市
建筑上有“无邑不城”的特点
也就是凡建城,必建城墙
至今华夏大地上
还四处散落着斑驳的古城墙
默默讲述着先人的智慧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城市”成为了我们更熟悉的含义
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
也因此获得了
一些朗朗上口的别称
春城昆明美如画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山城重庆地势起伏
放眼望去哪儿哪儿都是山
如今网友也戏称重庆是
8D魔幻城市
泉城济南拥有七十二名泉
家家泉水
户户垂杨
还有三镇鼎立的江城武汉
冰雪皑皑的冰城哈尔滨
“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的羊城广州
……
凡此种种
都诉说着中国的“城”之美
城不仅是一种空间形塑
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
城,也凝结着文化的厚重内蕴
城,意味着珍贵与价值
和氏璧的故事我们都听过
秦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后来
价值连城也就成了
稀世珍宝的代名词
城,浓缩着以弱胜强的智慧
《三国演义》里
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
虚虚实实,兵无常势
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
背后是双方心理的激烈交锋
城,体现出责任和担当
面对困难
需要大家和衷共济
“众志成城”
出自《国语·周语下》
齐心协力就能铸就钢铁长城
城,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改革开放走过40年
我国经历了
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
如今
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超过8亿
更多繁荣美丽的城市
也在不断涌现
城,所以盛民也。
——东汉·许慎《说文》
早在2000多年前
东汉文学家许慎就解释过
民乃城之本
城市的核心是人
而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
挥洒汗水
努力追梦
既是为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也是为了自己的简单愿望
——
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愿在城市中打拼的你
勇敢追寻心中的梦想
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来源:新华网
作者:韩攀 薛枫
众所周知,一代领袖不仅是无与伦比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诗人,有古典诗词最后的高峰之誉。
的诗词,意境博大、气势磅礴、景物明丽、富含哲理,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领略他的心路历程、伟岸人格和光辉思想。
著作甚丰,留下了很多著名诗词和千古名句,比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清平乐·六盘山》、《长征》等等,无一不是经典之作。
在如此多的精品中,有一首难得的佳作往往被人忽略了,这就是《菩萨蛮·黄鹤楼》
01、黄鹤楼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有一个名楼,叫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修筑夏口城时,在城西南角黄鹄矶建了一座,用来瞭望守戍的军事楼。
黄鹤楼修建以来,就成为人文名胜之地,被称为“武汉十景之首”、“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再加一个山西运城鹳雀楼(一说山东烟台蓬莱阁)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2007年10月25日,官方评选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出炉,黄鹤楼携手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一起入选。
在这些名楼中,黄鹤楼名气最大,是武汉乃至湖北的标志。
黄鹤楼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在黄鹤楼写了一首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实在太厉害了,要讲清楚好在哪儿,可能得用上万字。
有一点很特殊,古人写诗惜字如金,通常都不会在一首诗重复用字。
可崔颢却连用三次“黄鹤”却接连出现三次,读者非但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诗意澎湃,一波接一波。
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因为崔颢这首诗名扬四海,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传闻,后来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他看见了崔颢这首诗。
李白顿时觉得自愧不如,无奈地感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黄鹤楼》
自古文人相轻,崔颢这首诗确实好,李白敬佩不已。
但他不甘心,他要挑战一下,写出比崔颢更好的诗。
李白后来又写了几首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
其中有两首写得堪称是名作。
一首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是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名篇,却依然比不上崔颢这首七律。
自李白之后,王维、白居易、贾岛、夏竦、岳飞、陆游等唐宋名家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岳飞曾写过一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正是因为有太多名家,在黄鹤楼留下了自己的笔墨,以至于后世文人骚客,没有一定的水准和高度的自信,都不敢在黄鹤楼题诗,更没人敢说自己能超越崔颢。
就在崔颢题诗1200多年后,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提笔写下了一首名词。
这个年轻人当时才34岁,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他的名字叫。
03、《菩萨蛮·黄鹤楼》当时光来到1927年4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北伐战争也取得了空前的胜果。
可北伐军总司令正逐渐撕下伪装,暴露了他右派的真面目,推行一系列阴谋。
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大革命形势风云突变,开始走向失败。
上海“四·一二”
可陈独秀等人却错误了估计了形势,对还存在一定幻想,姑息养奸,继续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合作。
当时,当时正在武汉办农动讲习所领导革命工作,支援北伐。
深知汪精卫也是靠不住的,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发动工农。
因此,4月27日,在五大上建议“迅速加强土地斗争”,可他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
为了应付突然事变,把杨开慧还有孩子和送回了湖南,自己继续想办法,拯救革命。
果然不出所料。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大革命正式失败。
这年春天,就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蛇山,伫立于长江之滨,嗷啸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新中国成立后,游览蛇山
04、心潮逐浪高这词的上阕写景。
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
“茫茫九派流中国”,九派指的是湖南、湖北、江西的九条大河,后来解释称:“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沉沉一线穿南北”,“一线”指的是贯穿南北的铁路。
开头两句,不写楼景,却把中华大地囊括其中,气魄宏大。
“烟雨莽苍苍”,江南时春,细雨蒙蒙,宛如烟雾,迷茫昏沉。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的是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两山隔江对峙,封锁大江。
一个“锁”字用得颇为传神,有江断帛裂之感。
表面上是指龟蛇二山锁住长江,实际上这锁是的心锁。
用“茫茫”“沉沉”“莽苍苍”“锁”等字,勾勒出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
通过描写眼前之景,用压抑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在政治形势阴云密布,大革命即将失败的下的,烦闷心境,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
整个上阕,寓情于景,动人心魄,烘托了悲怆的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在蛇山
此词下阕抒情。
画风一转,倚危把酒,怀古思今,豪放深沉。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化用崔颢《黄鹤楼》典故,巧妙地记叙作者的黄鹤楼之游。
“把酒酹滔滔”,酹是古人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无可奈何,祭奠的是“人间如梦”。
却是把酒洒在滔滔滚滚的江水里,这酒既是缅怀在大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的祭奠酒;也是继续征战,革命到底的壮行酒。
“心潮逐浪高”,心潮自然是此刻的心潮。1957年5月21日,在学英语休息时,也曾说过同样内容的话。他说:“《菩萨蛮·黄鹤楼》是描述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潮起伏的苍凉心境。”(摘自林克·《忆学英语》)
1958年,曾亲自为“心潮”作注:
“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当时,眼看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即将失败,苍凉至极,忧心忡忡,对革命形势充满忧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可终究不是普通人,危急关头,他仍然满腔热血,澎湃,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他相信,自己以及所有革命者必将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所以结合“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不过用了十个字,就将整首词的境界将“悲凉”改为“悲壮”。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借上阕悲凉之景,抒发了自己对大革命前途的担忧,对形势严峻的愤懑,表达了澎湃的革命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写下此词时,他的夫人杨开慧正在他身边。
杨开慧看完后,评价道:
“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
叹了口气,回答道:
“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
和杨开慧
这就是,不管困难有多大,不管形势有多危急,他都抱负不减,信念不灭,豪情不息,意志不衰。
这首词虽然字数不多,却将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实为不可多得的名作。
PS:其实,黄鹤楼在清朝光绪十年 (1884年) 就已经被焚毁,此后由于时局动荡,一直到1985年,黄鹤楼才重修完毕,我们今天看到的黄鹤楼就是1985年重修的。
也就是说,其实从来都没有看过真正的黄鹤楼。
黄鹤楼旧址
他登上的楼并不是黄鹤楼,而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军学界在蛇山黄鹤楼故址附近修建的风度楼——“奥略楼”(楼匾为清末名臣张之洞所题)。
是在奥略楼上故意把此楼当彼楼, 把奥略楼当成“心目中的黄鹤楼”,体味登临黄鹤楼的感受,借黄鹤楼之名,抒发胸臆,谱写一首千古名作。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食堂并不想说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在文学成就上就已经超越了崔颢。
可在诗词中展现的革命情怀,战斗意志,丝毫不逊色于前人的文字之美。
黄鹤楼因崔颢名扬四海,也因更添历史底蕴,更具百折不屈的精神。
这不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吗?
部编六年级上册第2课选取宗璞的《丁香结》。文章由丁香花想到丁香结,想到“结是解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六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感悟或许还未曾深刻到如此的地步,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不乏升学考试的烦恼,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似是历劫。
丁香虽美,却是象征愁怨的花,所以不适宜作学生的榜样,与其相反的却是凌霄。只要有光,有水,有土,凌霄花便会不断向上攀援,去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丰厚的雨露阳光。凌霄寓意进取,是与丁香相反的一种存在。
滕州市北关小学东校校园的长廊下便种满了凌霄。从学校的南墙到北边的教学楼,整整一排,凌霄花不仅爬上长廊,更从长廊爬上教学楼,一跃而上四楼,好不壮观。学完《丁香结》,我便想带学生去看一看校园里的凌霄,写一写这些寓意进取的花。
花是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风景,然而大多数时候,大多数人并未注意到它。我先找到凌霄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他们并未发现那就是学校长廊上,自己熟视无睹了几年的花,鲜有几个学生看出来是它们,却也叫不上名字,而把它错叫成喇叭花。
“有木叫凌霄,凌云入九霄。朝天吹唢呐,倚壁竞风骚。”课后学生拿着笔记本去教学楼下观察,有些同学的习作竟也有了名家的味道,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凌霄花
夏铭慧
今年的凌霄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校里校外,都是一样。校外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浅红,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几排凌霄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枝红妆,喇叭般的凌霄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早起上学的孩子,惹的学生们走过了,还要恋恋不舍地回头望。
北关东校校园里的凌霄更多。最好的是校内西面的凌霄长廊,长廊上部长有数朵橙的发红的凌霄花。月光下红的迷人,橙的潇洒。还有淡淡的幽雅的清香,就是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凌霄。
每到下课后,一身轻的来到长廊坐下,抬头便看见那朵朵凌霄花。透过长廊上空的一点缝隙,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校门进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片橙红,橙下面稍微透出参差的莹黄,然后才见那一片大面积的绿叶。
不仅如此,教学楼上也爬满了凌霄花,一楼,二楼,三楼,直到六年级办公室门口的四楼,不管道路多崎岖,它仍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向上,只为到达光耀的顶端。
凌霄花,是象征进取的花,只要有光,它便会义无反顾地向上。六年级的我们即将到达小学生活的终点,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每个人的一生,都应当像凌霄一样积极地度过,否则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凌霄
顾洪硕
今年的凌霄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校里校外,都是一样。校里走廊中,尘土纷嚣之间,固然呈现出两片火红,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凌霄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红妆,喇叭般的花儿缀满枝头。从墙上偷看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多看几眼。
校园里的凌霄更多,最好的是学校长廊的凌霄,一簇簇,一团团的聚集在一起,好像给长廊绣上了一朵朵红色的大花,月光下的凌霄也是一样红的似火。还有淡淡的,优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凌霄。
这些凌霄的姿态更美,你看,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有的千朵成群,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倒挂枝头。真是千姿百态,好看极了。
只是看了这么多年的凌霄,却一直不解。为何给他进取的寓意,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一点一点向上繁殖的凌霄花,我才恍然,果然这就是进取。
凌霄花,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我才感悟:每个人一辈子都有很多奋力拼搏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凌霄花年年都有,事是做不完的,人生中所拼搏的事也是做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