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鲸落,就是指鲸鱼死亡之后,慢慢沉降到海底的过程。鲸落是海洋之中最为壮观的景色,鲸鱼的骨架沉降到海洋底部之后,会吸引许多底栖生物前来觅食、筑巢。根据研究发现,在北太平洋深海中,鲸落至少维持了43个种类,12490个生物体生存,成为深海生命绿洲。
鲸落虽然是鲸鱼死亡之后形成的生物群落,但是鲸落也有许多阶段。在鲸鱼刚刚死亡的阶段中,鲸鱼的遗骸因为脂肪含量过高,而脂肪的密度小于海水的密度,所以鲸鱼的遗骸会漂浮到海面上。
鲸鱼的肠道内有许多微生物,在鲸鱼还活着时,鲸鱼的免疫系统会约束着微生物的生存,但当鲸鱼死亡之后,微生物就会从鲸鱼内部开始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如果鲸鱼身体表面没有伤口,那么这些遗骸就会积蓄在鲸鱼体内,导致鲸鱼呈现巨人观。
当鲸鱼内部的气体越来越多时,其身体内部的压强就越来越高,最终会导致鲸鱼发生爆炸,而这就是鲸爆现象。
我国台湾云林县曾经发现过一头因为搁浅而死亡的雄性抹香鲸,为了对该鲸鱼进行解剖研究,相关人员动用平板卡车,以及3台起重机和50多个工作人员,耗时13个小时才将抹香鲸装运上车,并在公路上运行。
当运输鲸鱼的车辆路过台南市中心附近时,半的鲸鱼突然发生鲸爆现象,其爆炸所产生的冲击力将鲸鱼的鲜血、内脏等喷溅到周围的房子以及建筑物上。而这还不算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由于鲸鱼内部已经,其喷溅的内脏、肉块等都带有浓烈的气味,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生化武器”。有居民称道:整条街都变得臭烘烘。
为了防止鲸爆后的遗骸对当地居民产生不利影响,相关部门紧急派出了清洁队进行清洁并消毒,即使如此,街上的臭味仍旧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鲸鱼已经发生爆炸,但鲸鱼的骨架保存仍旧比较完整,所以在后来科学家将该鲸鱼的遗骸制作成了标本,并在台江鲸豚馆展出。
一鲸落万物生鲸鱼死亡之后,其自身所蕴含着丰富的蛋白质,会吸引周围的食肉动物以及食腐动物。鲨鱼就是其中之一,一些鲨鱼会闻讯赶来,撕咬鲸鱼的肉质补充能量。
随着鲸鱼身上的肉质越来越少,鲸鱼遗骸的密度会逐渐变得越来越高,开始缓缓下沉。在缓缓下沉的过程中,它还会受到其他食腐动物的撕咬,使得它只剩下骨骼以及附着在骨骼上的肉类残渣,此时鲸落就会沉入海底之中。
人类将海洋深度超过200米的称之为“深海”,这是因为200米是太阳能够透过海水照射的极限距离,太阳是地球绝大多数生物能够利用的能量来源,无法接受阳光照射意味着这里的浮游生物无法通过光合作用生产能量,没有浮游生物,意味着深海中的生物缺少能量来源,它们只能依靠上层海洋飘落的“降雪”来获取能量,所以可供深海生物利用的能量非常少,以至于深海中的生物数量和密度都不如浅海多样。
鲸落的降落,给深海之中送来了大量的能量,底栖生物们会以鲸落为食,分解鲸落附着在骨骼上的肉质,甚至直接以骨骼为食。
除此之外,鲸落复杂的结构还为底栖生物们提供了遮蔽的场所,帮助它们躲避天敌。
鲸落的个头较大,所携带的蛋白质较多,能够维持当地生态链持续运行100-150年左右。只是,随着鲸鱼数量的减少,鲸落的个体也越来越少,深海也越来越贫瘠, 对底栖生物而言非常不利。
鲸落对海洋底栖生物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鲸落非常罕见,因为海洋很大,而深海地区人类又很少探索,所以记录的鲸落数量并不多。
总结鲸落是自然界中的正常现象,也是海洋生态循环的一种,它和“海底热泉口”“海底冷泉口”合称为“深海3大生命绿洲”。只是现如今的鲸鱼数量越来越少,形成的鲸落也越来越少,现如今有记录的鲸落不到50座,我国有记录的只有一座鲸落,想要维护深海生物的生存,还需要我们好好保护鲸鱼。
德汀轩
8月1日是《白鲸》(Moby Dick)的作者、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8月1日-1891年9月28日)的诞辰。关于《白鲸》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一本关于梅尔维尔的书里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
19世纪70年代,一个英国女人上了一艘停泊在萨摩亚群岛的船,她对船长说:“我给你和你的船员买了些书,其中有三卷本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作品。它叫‘白鲸’,是我所读过最奇特、最狂野、也最悲伤的故事。”一位船员回忆,船长把这本书读给船员们听,从头读到尾,“虽然他边读边时不时停下来讲一些形而上的事,我们原谅他,因为我们知道他跟我们一样,为疯狂的埃哈伯船长、勇敢的斯塔勃克大副和其他命运多舛的船员而着迷。”(Geoffrey Sanborn, The Value of Herman Melville)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诗人之一,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白鲸》于1851年出版,评论毁誉参半,并未得到广泛赞誉。19世纪70年代,梅尔维尔尚且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才对他的作品产生热切的兴趣。在《白鲸》尚未成为经典的时代,它没有受到如今广泛的崇拜甚至敬畏,而只是一个普通读者心中“最奇特,最狂野,也最悲伤的故事”,以其独特的文学交杂哲学的风格,打动了一船人。这或许比任何对其文化内涵的阐发都更能说明《白鲸》的文学力量。
如今《白鲸》常年占据美国文学相关的各类书单,但梅尔维尔却不如美国同时代的其他文豪(如霍桑、爱伦·坡、马克·吐温等人)那样在中国广为人知。一方面,梅尔维尔的写作风格并不易读,即使在美国,也有不少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他怀有敬重却疏离的态度。《白鲸》行文颇为独特,叙述时常离题,甚至穿插了一个章节讨论鲸鱼头骨的尺寸,并在下一个章节从鲸鱼化石谈到了作家对题材的选择。另一方面,《白鲸》的故事本身也有多义性。这本书中的宗教观念、取材于信仰的隐喻、埃哈伯船长与鲸鱼的战斗,都具有很大的阐释空间,使阅读成为一次挑战智力的旅程。那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白鲸》中的鲸鱼有什么象征意义,读《白鲸》又有何意义呢?
《白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6月版
《白鲸》的情节并不复杂,叙述者以实玛利(Ishmael)是一个水手,来到一个海边市镇寻找出海机会,认识了有些怪癖且种族在当时属于“野蛮人”的捕鲸手季奎格(Queequeg)。虽然一开始以实玛利对季奎格充满畏惧,但相处一阵后他发现他能够包容季奎格的异教信仰,而且季奎格为人良善,两人建立了友谊,并一起成为了一条叫“披谷德号”(The Pequod)的捕鲸船的签约船员。“披谷德号”长相古怪,用猎获的鲸鱼的牙齿作为装饰。船长埃哈伯(Ahab)更是古怪,他在一次与抹香鲸莫比·迪克(Moby-Dick)的搏斗中,被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条腿,从此他发誓要杀死那头鲸鱼,并视其为世间邪恶的象征。登船之后,以实玛利发现埃哈伯瞒着捕鲸船的合伙人把自己的一套捕鲸班子带上了船,这些人中包括一个有预言能力的祆教徒,他预测埃哈伯将死于绳索,并且在死前会见到两个灵柩,一个不是人类的双手制造的,另一个的木材来自美国。大副斯塔勃克(Starbuck)多次劝说埃哈伯放弃对莫比·迪克的复仇,埃哈伯明知与莫比·迪克搏斗无比凶险,却对复仇有着近乎疯狂的坚持。全书大部分的内容都围绕“披谷德号”的航程展开,收尾于埃哈伯与莫比·迪克的最后一次战斗:“两个灵柩”的预言以象征的方式应验,埃哈伯被曳鲸索套住了脖子,莫比·迪克搅动起巨大的漩涡,船沉没在漩涡中,只有以实玛利一人幸免于难。他在海面上遇到了船员们为曾经生过一次大病的季奎格准备的棺材,那口棺材成为了他的救生艇,直到他被另一艘船救起。
《白鲸》的读者大概都会思考,大鲸在书中象征什么,该如何理解埃哈伯船长对莫比·迪克堪称冥顽不化的执念。追逐大鲸的使命成为了埃哈伯船长存在的一部分,对他而言,这是他存在的意义。在最后一次追逐中,大鲸撞击着捕鲸船,船员趔趄摇晃如同船上的木板,无助地听着海水从缺口涌进来。埃哈伯船长目睹着整艘船成为预言中第二个灵柩,感叹生死,向鲸鱼宣战。这段话也成为了他的遗言——他掷出了绑着曳鲸索的长矛,就是这段绳索鬼使神差地将他勒死:
啊,寂寞的生,然后寂寞的死!啊,现在我感到了我的盖世无双的伟大就在于我的盖世无双的哀痛之中。嗬,嗬!象征我的过去一生的勇猛的巨浪以及送我去赴死的最后一重波涛,从你们的极远处汹涌澎湃而来吧!我冲着你这只能毁灭而不能征服一切的鲸,我要和你较量到底;我从地狱深处向你一刀刺来,为了发泄对你的仇恨,我把最后一口气吐向你。(成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埃哈伯船长勇猛而疯狂,然而鲸鱼是他所无法战胜的。他在每一个可以放弃的节点都决定坚持,这种坚持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源于某种近似本能的东西。在这一章开头,埃哈伯等着鲸鱼再次出现,他望着绝佳的好天气,想着即使这个世界被重新打造,且被打造成天使的夏宫,也不可能有比这更美好的早晨。他说,这大概是值得思考的事情,但他从不思考,只是凭着感觉。感觉对凡人来说已经带来足够的刺激,而去思考是有极大的胆量的,只有上帝有此特权。他想着自己的头发如同野草一样生长,此时此刻依然在生长,想到海上的贸易风,他说风里有一种光明而慈和的东西——是这些贸易风,或者某种像他们一样强健而难以改变的事物,将他倾覆的灵魂一路吹着走。这种事物,是否就是命运?埃哈伯的命运,多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自我认知、他的心灵?
在《旧约》约拿与大鱼(有些版本是鲸鱼)的故事里,上帝安排约拿去Nineveh警告当地人上帝的愤怒,约拿不想听从这个指示,于是登上了去另一个地方的船。船遭遇了风暴,约拿让船员把他扔下船,于是风暴平息了。约拿则被一头大鱼吞下,直到他答应前去Nineveh说出城市即将覆灭的预言,上帝才让大鱼把约拿吐出来。上帝告诉约拿,他在意Nineveh这座城市和城里处于混沌中的人民。而在《白鲸》的故事里,没有一种信仰,没有终极价值,来解释与大鲸搏斗中的勇敢与徒劳。埃哈伯没有听从斯塔勃克的劝阻,选择了与鲸鱼殊死对抗,他的选择也使得全船人几乎都成为了他的陪葬,这个人物的英雄色彩因此蒙上了阴影。
有学者说,大鲸象征着世界,第一眼看上去平静异常,实际上却会变得非常危险,并阻挠人的自由意志,而且力量强大,人无法打败。进而,埃哈伯可以被认为是梅尔维尔的“自我”中对这个世界感到悲伤与愤怒的一面的外在表现。而读者的内心也有这样一位埃哈伯船长,体会过存在于这个世界所带来的绝望。这种解读固然贴合鲸鱼强大、不为人的意志所改变的一面,但也忽视了故事的另一方面:是埃哈伯主动去向莫比·迪克寻仇,鲸鱼并没有主动袭击他,或者试图给他带来毁灭。更何况,如果埃哈伯不以捕鲸为职业,他并不会遭遇莫比·迪克。最后的追逐前,莫比·迪克一直在往前游,斯塔勃克指出,它不想跟埃哈伯一决输赢,而是埃哈伯在疯狂地找它算账。被埃哈伯和他的捕鲸叉激怒之后的大鲸,展现出了凶残而无法控制的一面。可以说,大鲸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无法改变的命运、阻碍人自由意志的世界,但也需要看到,在《白鲸》里人的命运并不是由“神”或者纯客观因素预先决定的,而是有人的参与。人选择了与鲸鱼、环境、世界等等事物对抗,于是需要为这种选择承担起责任。对于“披谷德号”船员而言,决定他们命运的既有强大的白鲸,更有埃哈伯的偏执,甚至也有一艘捕鲸船决策过程中的强烈的性质。种种因素叠加,导致个体的选择为群体带来了可怕的后果。或许《白鲸》的对普通读者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它展现了一幅复杂多维而非简单化的人与现实互动的图景。
参考文献
Sanborn, Geoffrey. The Value of Herman Melvil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张艳
关于生命的话题,说起来似乎总是难免沉重。
生老病死,爱恨嗔痴,人一生要经历的事,俨然不是任何一个简单字眼可以概括的。
少年人想要自由,努力长大,碰触更大的世界。
追梦人想要光芒,全力奔跑,为目标不懈前行。
意气风发时,没有人能看到,前方是坦途还是断崖。
而在命运的转折点猝不及防地降临时,身处其中的人,便如误闯陷阱的困兽一般,只能束手就擒。
足够幸运的人,或许可以从厄运中挣扎出来,重新回到阳光下。
但这世界终究残酷,更多人所面对的,是无可更改的人生,和一份久等不来的奇迹。
昔日的花样滑冰天才少女胡蝶,正在经历的,便是这样的困境。
“‘胡蝶’飞不过沧海,天才少女就此陨落。”
这是胡蝶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时,新闻媒体为她的遭遇所起的标题。
在此之前,她是花样滑冰项目的冉冉新星,从14岁起便斩获各大奖项,成为备受瞩目的冰坛新锐。
人们期待着她在最好的年纪走上职业生涯的巅峰,却没想到病魔的悄然降临,让她被迫告别冰场,囿于医院里空寂的病床上。
向命运妥协是件格外艰难的事,但17岁的胡蝶别无选择。
接受治疗的日子里,她唯一的消遣便是在黄昏时刻来到医院附近的海边,看着太阳渐渐消失于海岸线上,庆幸自己又平安度过了一天。
生活看似在平淡地过下去,但厄运却并未从她身边抽离。
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如往常一般在海边散步的她,因为突遭意外,而失足坠入海里。
冰冷的海水瞬间将她包裹,带她飘向不知名的远方。
窒息感席卷而来时,胡蝶的心里闪过不甘,却又别无办法。
然后一个人出现,越过翻涌的海浪,将她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放到安全的沙滩上。
浑浑噩噩中,她只来得及看清那人的一双眉眼。
看在眼中,铭记于心底。
苏醒后的胡蝶花了一些时间来确认,自己的确是在海边遭遇了危险,而不是做了一场噩梦。床边放着的那顶属于救援队的帽子,无声地宣告着这一切的真实性,她亦因此有了目标,想要去找到那个救自己于危难的人。但帽子的主人不是她想见的人,海边走过的人,亦都没有那样一双令她难忘的眉眼。胡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找那个人,便只能继续如以前一般,漫无目的地地在海边散步。然后在又一个黄昏到来时,在自己昔日坠海的地方,她见到了那双眼睛。作为被苦苦找寻多日的主人公,荆逾当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女孩心里的执念。他只是在需要自己出手的时刻,救下了一个有危险的人。这并不足以让他们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结。至少此时的荆逾,所持的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在胡蝶为终于找到他而欢欣时,他只是惊诧;在她提出要请他吃饭来报答救命之恩时,他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但在胡蝶的强烈请求下,他还是颇为无奈地添加了她的微信。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就这样被网络牵连在一起。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也从这一刻开始,正式生根发芽。荆逾最终没能拗过胡蝶的意愿,答应了和她一起吃饭。
地点选在他的家里,加入他和朋友的烧烤局。
胡蝶由此成为他好友圈里的一员,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与他们共赴出海之旅。
相处的时间逐渐增加,两个人的关系,也渐渐变得亲密。
只是在越发熟悉的过程中,胡蝶亦察觉到,荆逾有属于自己的秘密。
聊起他曾在海中救起自己时,他的好友会因此惊诧;出海游玩时,朋友也会因为他不下海游泳而气愤。
对于这片深海,荆逾似乎有着比自己更深的恐惧。
胡蝶对此感到诧异,又在打探中发现,这个看似阳光的大男孩,竟然也正经历着,和自己相似的劫难。
同样作为国家队的运动员,荆逾在过去的时间里,曾依靠超群的实力,代表游泳队斩获一系列荣誉。
百科词条中罗列着他傲人的成绩,却又在本该更进一步时,以一句“因伤退役”憾然做结。
只有亲近的朋友知道,荆逾的伤是来自一场意外。
原本去给母亲扫墓的他,在返程的路上遭遇车祸,他身受重伤,父亲则在事故中身亡。
失去双亲的痛苦比身上的伤势更难痊愈,他将悲剧归咎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因此无法再鼓起勇气,重新面对水下的世界。
胡蝶在不了解这些过往时,便已从百科的只言片语中,升起一份惺惺相惜之感。
如今得知了他所承受的痛苦,更是为之怅然。
她想要拯救他,让他得以自由地,驰骋于热爱的赛道。
后来的日子,胡蝶和荆逾都因为有了各自的目标而忙碌起来。
胡蝶在联合荆逾的好友,为帮他重回泳池而奔忙。
荆逾则数着日子,为胡蝶的生日布置惊喜。
两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为对方换取一份喜悦,过程中有过争吵,又最终和好如初。
若他们是生活于尘世间的,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这样充满温情的日子,便已然预示着幸福的结局。
但胡蝶却并没有那么幸运。
和荆逾相伴的日子里,疾病并没有离她而去,没有人知道命运能够给她几分宽容,于是生活里的每一天,都显得格外珍贵。
一起去过七夕时,他们都曾在寺庙里许下心愿。
少女虔诚祈愿:
“愿佛祖保佑荆逾,早渡苦海,圆梦经年。”
少年赤忱期盼:
“少不更事,多有不敬,望佛祖见谅,如今所求不为自己,只愿心中人所求如愿,所盼灵验。”
“从前往后,忱心可见。”
他们在最炽烈的年纪里相爱,竭力想要求得一份安定的未来。
故事的结局,则已在这本《蝴蝶与鲸鱼》中得到书写。
他是遨游海洋的鲸鱼,偶然的一天,一只蝴蝶无意闯入他的频率,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间。
其后世事变迁,少年人的心中,渐渐种下一份最深的爱恋。
蝴蝶无需飞跃沧海,鲸鱼自会带她看遍世态万千。
他们的结局,等你来遇见。
关于生命的话题,说起来似乎总是难免沉重。
生老病死,爱恨嗔痴,人一生要经历的事,俨然不是任何一个简单字眼可以概括的。
少年人想要自由,努力长大,碰触更大的世界。
追梦人想要光芒,全力奔跑,为目标不懈前行。
意气风发时,没有人能看到,前方是坦途还是断崖。
而在命运的转折点猝不及防地降临时,身处其中的人,便如误闯陷阱的困兽一般,只能束手就擒。
足够幸运的人,或许可以从厄运中挣扎出来,重新回到阳光下。
但这世界终究残酷,更多人所面对的,是无可更改的人生,和一份久等不来的奇迹。
昔日的花样滑冰天才少女胡蝶,正在经历的,便是这样的困境。
“‘胡蝶’飞不过沧海,天才少女就此陨落。”
这是胡蝶被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时,新闻媒体为她的遭遇所起的标题。
在此之前,她是花样滑冰项目的冉冉新星,从14岁起便斩获各大奖项,成为备受瞩目的冰坛新锐。
人们期待着她在最好的年纪走上职业生涯的巅峰,却没想到病魔的悄然降临,让她被迫告别冰场,囿于医院里空寂的病床上。
向命运妥协是件格外艰难的事,但17岁的胡蝶别无选择。
接受治疗的日子里,她唯一的消遣便是在黄昏时刻来到医院附近的海边,看着太阳渐渐消失于海岸线上,庆幸自己又平安度过了一天。
生活看似在平淡地过下去,但厄运却并未从她身边抽离。
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如往常一般在海边散步的她,因为突遭意外,而失足坠入海里。
冰冷的海水瞬间将她包裹,带她飘向不知名的远方。
窒息感席卷而来时,胡蝶的心里闪过不甘,却又别无办法。
然后一个人出现,越过翻涌的海浪,将她从死神手里抢夺回来,放到安全的沙滩上。
浑浑噩噩中,她只来得及看清那人的一双眉眼。
看在眼中,铭记于心底。
苏醒后的胡蝶花了一些时间来确认,自己的确是在海边遭遇了危险,而不是做了一场噩梦。床边放着的那顶属于救援队的帽子,无声地宣告着这一切的真实性,她亦因此有了目标,想要去找到那个救自己于危难的人。但帽子的主人不是她想见的人,海边走过的人,亦都没有那样一双令她难忘的眉眼。胡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找那个人,便只能继续如以前一般,漫无目的地地在海边散步。然后在又一个黄昏到来时,在自己昔日坠海的地方,她见到了那双眼睛。作为被苦苦找寻多日的主人公,荆逾当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女孩心里的执念。他只是在需要自己出手的时刻,救下了一个有危险的人。这并不足以让他们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结。至少此时的荆逾,所持的是这样的想法。所以在胡蝶为终于找到他而欢欣时,他只是惊诧;在她提出要请他吃饭来报答救命之恩时,他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但在胡蝶的强烈请求下,他还是颇为无奈地添加了她的微信。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就这样被网络牵连在一起。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也从这一刻开始,正式生根发芽。荆逾最终没能拗过胡蝶的意愿,答应了和她一起吃饭。
地点选在他的家里,加入他和朋友的烧烤局。
胡蝶由此成为他好友圈里的一员,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与他们共赴出海之旅。
相处的时间逐渐增加,两个人的关系,也渐渐变得亲密。
只是在越发熟悉的过程中,胡蝶亦察觉到,荆逾有属于自己的秘密。
聊起他曾在海中救起自己时,他的好友会因此惊诧;出海游玩时,朋友也会因为他不下海游泳而气愤。
对于这片深海,荆逾似乎有着比自己更深的恐惧。
胡蝶对此感到诧异,又在打探中发现,这个看似阳光的大男孩,竟然也正经历着,和自己相似的劫难。
同样作为国家队的运动员,荆逾在过去的时间里,曾依靠超群的实力,代表游泳队斩获一系列荣誉。
百科词条中罗列着他傲人的成绩,却又在本该更进一步时,以一句“因伤退役”憾然做结。
只有亲近的朋友知道,荆逾的伤是来自一场意外。
原本去给母亲扫墓的他,在返程的路上遭遇车祸,他身受重伤,父亲则在事故中身亡。
失去双亲的痛苦比身上的伤势更难痊愈,他将悲剧归咎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因此无法再鼓起勇气,重新面对水下的世界。
胡蝶在不了解这些过往时,便已从百科的只言片语中,升起一份惺惺相惜之感。
如今得知了他所承受的痛苦,更是为之怅然。
她想要拯救他,让他得以自由地,驰骋于热爱的赛道。
后来的日子,胡蝶和荆逾都因为有了各自的目标而忙碌起来。
胡蝶在联合荆逾的好友,为帮他重回泳池而奔忙。
荆逾则数着日子,为胡蝶的生日布置惊喜。
两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为对方换取一份喜悦,过程中有过争吵,又最终和好如初。
若他们是生活于尘世间的,万千普通人中的一员,这样充满温情的日子,便已然预示着幸福的结局。
但胡蝶却并没有那么幸运。
和荆逾相伴的日子里,疾病并没有离她而去,没有人知道命运能够给她几分宽容,于是生活里的每一天,都显得格外珍贵。
一起去过七夕时,他们都曾在寺庙里许下心愿。
少女虔诚祈愿:
“愿佛祖保佑荆逾,早渡苦海,圆梦经年。”
少年赤忱期盼:
“少不更事,多有不敬,望佛祖见谅,如今所求不为自己,只愿心中人所求如愿,所盼灵验。”
“从前往后,忱心可见。”
他们在最炽烈的年纪里相爱,竭力想要求得一份安定的未来。
故事的结局,则已在这本《蝴蝶与鲸鱼》中得到书写。
他是遨游海洋的鲸鱼,偶然的一天,一只蝴蝶无意闯入他的频率,那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瞬间。
其后世事变迁,少年人的心中,渐渐种下一份最深的爱恋。
蝴蝶无需飞跃沧海,鲸鱼自会带她看遍世态万千。
他们的结局,等你来遇见。
2017年,陆怡颖设计的饺子Emoji被Unicode Consortium(制定程序语言和符号标准的全球性组织,Adobe、Apple、Facebook、Google都是该组织成员)审核通过,成为新加入通用菜单的Emoji符号。之后,她和朋友一起,成立Emojination工作室,更多的Emoji被设计出来。2018年,Unicode批准的66个新的Emoji中,有45个出自陆怡颖的工作室。
文、图 | 竞波
编辑 | Grace
第一次见到陆怡颖,是在她作为嘉宾为硅谷华裔家庭做设计创作及艺术教育的演讲上。
她身着斑点短裙,声音悦耳而很有穿透力。演讲像是配了真人旁白的纪录片,大屏幕上不断播放的设计作品背后,细说着一个个有趣的创作故事。
演讲完,陆怡颖被家长围住,很多问题都集中到孩子学艺术上:学艺术将来如何找工作?没有从小学艺术的孩子能不能报考艺术院校?作为一位设计师,如何与客户工作?
正巧,我的小女儿开始对艺术感兴趣。今年秋天,她将进入11年级,也到了美国大学申请的关键一年。一个阳光午后,我来到旧金山市中心的市场大街,在推特总部旁边的一个咖啡店里,又见到了参加工作会议之后匆匆赶来的陆怡颖。
因“失败鲸”成硅谷名人与推特总部隔街相望的,是一幢双塔楼现代公寓。在两座高楼之间,有一条十分精致的室内通道。
陆怡颖的设计展就办在这里。喝完咖啡,她带着我去看展,讲述她在各个时期的设计作品。其中就有扬名世界的“失败鲸”(Twitter Fail Whale)。
在欧美澳都生活过的陆怡颖,有一次因为不能参加远方朋友的生日party,就画了一幅生日卡,发布在网络上。
画面中,一条正做美梦中的大白鲸,被一群橘黄色小鸟协力抬起来飞跃海洋。简单悦目的色彩和线条,为白鲸起飞的不可能增添了很多幽默和温柔。
没想到,这条大白鲸引起轰动,网友热烈转发,很多网友还自发进行二次创作。鲸鱼迷们自发建立了一个网站failwhale,向她致敬;YouTube上关于“失败鲸”的录像仍在不断增加;Facebook和Twitter上的鲸鱼迷们十分活跃,据说甚至还有人把鲸鱼纹在身上。
推特因为在当年系统还不太稳定,就购买了这幅作品的使用权。此后,每当系统发生故障,这条可爱的大鲸鱼就出现在推特页面上,缓解全球推特用户急切的心情。
2008年,陆怡颖第一次来到美国旧金山,受到当地粉丝热情接待。她这才发现,自己原来已是硅谷名人。这条大白鲸,已经成为文化符号,让她与世界各地的网友建立了情感联系。
这样由“设计+创业公司+社交网络”推动而成的故事,陆怡颖还有很多。她也因此搬到硅谷,专注于发展以设计和商业相结合的模式。
在硅谷,除了创业常说的 Entrepreneur,还有一个词Artrepreneur,以艺术为中心的创业者。陆怡颖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与高科技公司一样,这里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也在不断尝试各种创新。而她最努力倡导的,是与客户一起,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创作与设计。
“形象思维辞典”是这样建立的陆怡颖在上海长大,受爷爷的美术启蒙,从小就很擅长绘画。小学到高中,她在班上美术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就像有人语言能力超强,有人很会玩乐器一样,形象思维、图形和色彩学对于怡颖而言是一种学起来很快、用起来得心应手的语言。
那时正值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生活和教育的信息开始传到国内,陆怡颖说,那是一个即令人兴奋又单纯的社会环境,她因此养成了“泡书店”的爱好。一路长大,她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书店里,随着自己的兴趣看小儿书、看漫画、看闲书,连书里的中文方块字也觉得是一种视觉化符号。
“在国内上学,死记硬背是必备的能力。逻辑思维强的同学,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很容易记下来,机器人也是这样做的。但形象思维不是线性的,它的特点在于,看到这个画面、那个画面,能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点连接起来。
“这就是我们说的,a picture worth a thousand words—— 我可以给你讲一千字,但如果给你一幅画,你在看到的一霎那,收到的信息就多得太多。这是两种既相关联又完全不同的思维。比如讲到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工业革命,我很难记住时间点,但我会记住那个时期的几幅绘画,相关的历史与画中的细节也就一起记住了。”
就这样,陆怡颖读了很多中外人文历史、艺术史、设计史及艺术家生平及作品的书籍。
“在国外,艺术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我小时候对此一无所知,也不会想到要去研究留学需要有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只知道自己有兴趣,比如工业革命、装饰艺术、现代派、后现代派等很有意思。这些被认为是闲书,我却读得津津有味。后来出国后,发现小时候读的很多都是国外艺术专业的基础课。虽然我在国内没有受到艺术专业培训,而我自学了很多,储备了很多营养。”
孩子需要更多鼓励与一些80后独生子女相似,陆怡颖的父母当时很年轻,远赴日本留学,陆怡颖交由曾祖母照顾。
“家里人对我的期望很高,但爸妈当时在国外,离得远。”陆怡颖进入学校之后,感到竞争激烈,但她很好强,明明自己更擅长文科,却因好朋友的一句:“你理科不好,肯定没法申请理科重点。”陆怡颖就憋足劲儿,一口气考上了上海市一所理科重点学校。
“直到现在,我还会梦到要考试。”进入学校之后陆怡颖才发现,这里不是奥数班,就是天才班,同学们都超级聪明和用功。那几年的压力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也不为过。
但陆怡颖很感谢这段经历。她说,有的人生来形象思维好,有的人更擅长逻辑思维。这两者并不互相排斥,可以共同发展。很多文科生说,我理科不好,不想学理科。这就像一只眼睛弱视,如果顺其发展,总用视力好的那只眼睛,弱视的眼睛会越来越弱。所以医生的做法是,把视力好的眼睛罩起来,逼着用视力不好的眼睛。这样,视力就慢慢均衡。
“我从小善长形象思维,如果进入文科好的学校,形象思维能力会被进一步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可能就发展不了。而我被迫去多用自己比较弱的这部分‘肌肉’。虽然很痛苦,但收获很大。这就像到国外留学,你很想用熟悉的母语,但在异国的环境里坚持几年,语言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
说到自己数学不好,陆怡颖念念不忘两位数学老师。一位是中学的温老师。当时学校办画展,并没有太多人关注。而温老师不仅去看了,还回来特意告诉陆怡颖,你画得真棒,我很欣赏。这位数学老师原来也是位艺术爱好者,后来搬到澳大利亚,退休后喜欢做剪纸,也办了展览。
另外一位是她在澳洲留学遇到的数学老师。他对怡颖说,可能你并不知道,其实你非常擅长数学。你用电脑制作的设计作品,充满了数学元素。这让对数学没有自信的陆怡颖大受震动。
“原来生活里到处是数学、绘画、音乐、诗歌,到处是比例和节奏。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数学语言。”对陆怡颖来说,数学老师的肯定是改变人生的重要时刻之一。
“很多美国家长会告诉孩子,你能行!这为孩子带来自信。”去上学学数学和理科,对于当年的怡颖,是责任和功课。而绘画,是紧张学业中的一个 Happy Place,一个能休养身心,自我充电,找回平衡的地方。而且,还能产生新的创作,这让陆怡颖感到身心愉悦。
设计师也要知道工程师在想什么因为喜欢陆怡颖的作品,推特总部的一个工程师团队请她设计一个团队LOGO。想到工程师们总在加班,陆怡颖先设计了一个猫头鹰图案,以此与工程师们进行头脑风暴。工程师们很兴奋,这个说要加个帽子,那个说要加个计算器。怡颖就把这些想法分析总结,逐步演化成最后的图案。
看到自己的建议被如此有设计感地呈现出来,工程师们非常高兴。团队总监是位资深工程师,平时非常严肃。项目结束后,他送给怡颖一件印有猫头鹰LOGO的T恤,还告诉她,20年前,他自己也是一位设计师。但那时候做设计收入不高,家里有孩子,需要经济支持。他就放弃了设计,成为一名工程师。但他一直觉得生活里少了什么。
“和你一起创作的这一个月,像是放了一个小长假,一点儿不像在工作,感觉真好。”其他工程师说,没想到总监还有如此灿烂的笑容。
“很多艺术家喜欢在工作室里独立创作,寻找自己的风格。别人可以来看,是否喜欢,是否看得懂,并不重要。但我很喜欢互动的过程,很享受和客户见面,倾听他们的需要,真诚交友。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把一家公司的想法,用简洁而有代表性的符号和图案表达出来,同时,传达一种价值观或寓意。设计师也在创造产品,我们是为他人、为社区,为产品的用户而创作。我们能用艺术,在大众和商业之间,建立交流和桥梁。”
陆怡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可爱的卡通小动物。吉祥物在亚洲很流行,大人孩子都喜欢。她认为,吉祥物能唤起归属感,在大众和品牌之间,建立情感分享的社区连接,其效果远远超出一般的商业广告。
旧金山湾区有很多公益组织。它们经费紧张,难以得到专业水平的设计。另一方面,他们想传达的信息,比如教育和医疗方面的,也相对比较严肃。比如,乙肝防御协会在巨人队比赛期间摆设摊位,宣传乙肝和肝癌防御知识。相比花费巨资的商业广告,这样的公益宣传往往显得平淡。
陆怡颖想出了一个新模式。她想设计出一系列让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物,短期授权给商业机构,当他们赞助公益的时候,商业机构的品牌就与吉祥物结合起来。她设计了一个戴着旧金山巨人队球帽的海豹印章,配上医疗信息,制成海豹粘纸。结果大受欢迎,乙肝协会的摊位上,粘纸在一小时内就被抢光了。怡颖说,以设计提升形象,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我们可以用艺术为社区贡献很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产品使用二维码扫描。怡颖就把它变为创作的一部分。比如这张澳大利亚政府的宣传画,走近看,用手机扫描隐蔽其中的二维码,就登入澳大利亚工业部网站。用这幅作品,陆怡颖诠释了设计不仅美观,也是一种功能,为用户带来信息。
“很多艺术家对技术有畏惧,想回避。其实,能够理解工程师们在做什么,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样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全新的、与前沿科技紧密结合的作品。”在这方面,陆怡颖在国内受到的教育,以及海外留学的经历,使她具有特殊优势。
“国内竞争激烈,变化迅速,一个人很难自满到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我本身也好奇,来到新的国家,生活里不懂的很多,只能问。所以我没有包袱,不懂就问。别人看你问,就会热心地教给你。这样,一个新世界就打开了。从崭新的角度,看到新的可能,把不同的点和面连接起来,这就是创新。”
陆怡颖说,我一直努力,想做得更好,也是想让孩子和家长们看到,学习艺术,学习设计,这条路也可以成功。
To:孩子
陆怡颖:很多孩子在别人的反对意见和压力下放弃学艺术,内心的也慢慢熄灭了。但我相信不会完全消失,一有机会,他们还会重新尝试。所以,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
To:家长
陆怡颖:如果孩子一心想学艺术和设计,这可能是他们天赋所在,应该支持。如果我的父母当年没有倾听我的想法,给我空间,支持我、信任我,我可能现在只不过有一个不好不坏的工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