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08年,字涉,阳城人。他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反秦义军的先驱,同时也是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其所建立的“张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建立起来的。
鉴于陈胜取得的成就过高,所以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将其定为“世家”,仅次于“本纪”,与孔子列为同一层级,也是唯一一个平民出身的世家,超过了绝大多数的王侯将相。
但是,当我们翻开史书对陈胜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之后就能发现,他太过于神秘,神秘到当时历史条件下绝对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一个人物。
01陈胜的出身
在《史记·陈涉世家》当中,关于陈胜的出身家世,仅有一句“陈胜,阳城人也”,生年不详,年轻的时候给地主家打短工,可谓底层中的底层,diao丝中的战斗机。
事实上,太史公能够写出伟大的《史记》,就是因其治学严谨,喜欢刨根问底。且不说“本纪”、“世家”,就是“列传”的人物,也都是有明确的出身考据,因为当时大人物对于出身有非常大的讲究。但是到了陈胜这里,却几乎没有什么考据信息,也就是说,位列“世家”的陈胜,几乎没有知道其具体出身。
02陈胜的能力
陈胜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意味着他没有任何模板可供借鉴。所以,按理来说,这次起义的筹备与过程应该有多般缺陷,本应由后世的农民起义来补充与完善。
但是,事实上,陈胜起义却是出道即巅峰,成为了后世农民起义的标准教科书。也就是说,后世的历次各种起义,都是将陈胜起义作为操作模板,只要照本宣科,即可星火燎原。
我们来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假托扶苏、项燕,打着这种大人物的旗号来扩大影响力,尽可能多的团结响应者。比如后世的辛亥革命,用枪顶着强拉上了黎元洪,就是这个套路。而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他们玩得更大,更是假托起了西方的上帝。而历代白莲教起义,也都是假借明王现世。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把写上“陈胜王”的步帛藏到鱼肚子里,等到大家买回来吃的时候就会发现“陈胜王”。是不是很熟悉?后世元末农民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就是这个调调。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这其实就是起义之前的偈言准备,再看后世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同样是这个套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吓唬带着胁迫,先拉起队伍再说,后世农民起义基本都会有这个环节。
凡此种种,都为后世起义提供了现成的模板,可以说,只要读过《史记·陈涉世家》,只要按照步骤来,就可以了。
那么,陈胜一个贫苦雇农,是如何懂得的屠龙技呢?
03陈胜的学识
中国古代的识字率是很低的,一直到了时期,也就是1949年以前,识字率也就是10%左右,甚至更低。更不用说秦朝了。
而陈胜作为一个雇农,明显是识字的,甚至文化水平不会太低,不然面对同伴的质疑,大老粗可能会说出“你们懂个鸟”,而不是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志向表达,逼格够高。
而且陈胜的见识也十分广阔,可以说上到宫廷秘闻,下到乡野巷谈,都能知道一二。比如: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皇位继承关系,可是大事,这都知道?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胜是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
要知道,古代信息可是十分蔽塞的,能知道县城发布的一个政令,都足够吹上几年牛的。
毛教员在1910年9月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第一次走出韶山冲,当时他甚至不知道慈禧已经死去,,只知道光绪驾崩,宣统在位,还以为是慈禧在垂帘听政。
古代消息之蔽塞,由此可见一斑。
陈胜一个贫苦雇农,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04陈胜的上层建筑
陈胜是通晓律法的。在起义之前,陈胜提到“失期当斩”,而更重要的是后面的话:“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不可抗力之下法令没有斩我们,但是大部分人也会死在边疆。由此可见,陈胜是通晓律法的。
陈胜在举义之后,是非常有战略意识的,在控制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马上决定进攻战略要地陈城。因为陈县在两周、春秋时期,曾是陈国都城。而在战国后期又曾是楚国都城。秦灭六国之后把陈县定为郡治,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只要攻打下来陈城,对秦就会形成一个重大打击。于是,陈胜率领起义军直逼陈城。
而且陈胜对于朝廷运作也十分了解,打下陈城之后,建立了官署,任命包括监察御史在内的各个官员,派遣将军出征,建立起来国家机器,形成标准的运作流程,这是一个雇农该懂的吗?
05小结
陈胜,仿佛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农民起义领袖,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其出现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推翻秦朝统治。如果没有陈胜打响反秦第一枪,那么刘邦和项羽,是不敢露头的,只能躲在家里玩蛋。
如果没有陈胜,也许秦朝不会二世而亡。是神秘的陈胜,让中国历史发展历程拐了一个大弯。
“陈胜虽死,其所置遗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刘邦与项羽正是在陈胜起义的鼓舞与引导之下,才领导起义军杀入咸阳,推翻了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事实上,陈胜的死也过于奇怪,在称王立国之后,竟然被自己的司机庄贾给杀害了,这是不是过于随意了呢?你见过第二个被司机杀害的大人物吗?
陈胜死后,被埋葬在芒砀山主峰西南。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追谥陈胜为“隐王”,派丁役守护陈胜墓,并按亲王的级别待遇每年定期杀牲祭祀。
秦姓是中国人的普通姓氏,而秦国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大诸侯国,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华夏,影响了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那么,秦姓和秦朝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有关系!根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姓有多个来源。在这多种来源中,秦国王室的后裔由嬴姓改为秦姓,构成了中国秦氏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之一。
上图_ 秦 字演变
而且,秦国王室和部分秦国臣民将自己的姓氏改为秦姓,有史料可以证明:
《广韵》记载:秦,又姓,秦自颛顼后,后子婴既灭,支庶以秦为氏。
《元和姓繤》记载:颛顼,嬴姓,秦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陇西秦亭也。至始皇帝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
《姓氏急就篇》也记载:秦氏,嬴姓,非子封秦,后以国为氏。
这些史料记载了两个值得关注的要点:
第一,秦姓起源于伯益的后代,最早为嬴姓。周孝王曾将伯夷的后代非子分到陇西地区,开始了秦诸侯国的历史,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
第二,秦朝到秦王子婴这里灭亡之后,秦国王室的后裔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秦氏。即为“以国为姓”,以自己的国号“秦”为自己的姓氏,以体现秦国王室后裔对秦国的怀念和忠诚。
上图_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又称大费,大业之子,嬴姓,一说“姬姓”
秦姓、嬴姓和秦国
相传,秦国的第一代国王秦非子为商朝大臣恶来的后代。而商朝大臣恶来又是公元前21世纪左右,五帝到夏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伯益的后代。所以,秦姓为伯益的后代。
所以,要想揭秘秦姓和秦国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秦王一脉的原有姓氏——嬴姓的起源和历史。
嬴姓是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虽然颛顼为嬴姓的最早先祖,但嬴姓正式确立其姓氏地位要追溯到夏朝之前,五帝时期的舜帝。据记载,伯益曾帮助舜帝治理天下有功,给伯益赐姓为嬴。
伯益之后,嬴姓一脉又出现了像恶来、秦非子那样的名人。相传恶来是商纣王跟前的奸臣,曾多次向商纣王进言,让商纣王远离诸侯。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让商朝陷入空前的统治危机。
上图_ 牧野之战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以4万大军打败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商王朝军队,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王朝。商朝灭亡后,恶来的后代经过几代繁衍,到秦非子一代已经成为相对普通的家庭。到秦非子在世的时候,周朝的王位已经传到了周孝王手中。
周孝王在位时期,非子居住在犬丘,位于今天的甘肃礼县境内(一说陕西省兴平市境内)。公元前9世纪左右的甘肃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欢养马。而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决定在渭河流域兴建周王朝的军马场。对于这件富国强兵的事情,周孝王本人是极其重视,每年都要到军马场检查军马的饲养情况。
上图_ 周朝
有一次,周孝王在军马场通过一位养马大臣的描述,知晓了一个叫做非子的人很会养马。经过非子养育的马匹又肥又壮,很有力气。周孝王随即让养马大臣把秦非子带过来。周孝王询问非子养马之道,对于养马的各个知识,非子都能对答如流,周孝王对此是极其高兴的,让非子主管渭河流域附近地区的军马场。
在军马场管理者的位置上,非子尽心尽责。没过几年,其就把军马场的马养的是又肥又壮。而周孝王考虑再三,将秦地分封给了非子。大约公元前900年,秦非子成为秦国的第一代实际统治者。但此时秦非子的领地不能算诸侯,直至秦襄公在位时期,秦国才正式成为诸侯国。
上图_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
此后,秦非子的王位一代代传下去,其王位都以嬴姓为姓。在秦国历史上,涌现出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始皇等多位君王。而秦始皇一统天下也影响了中国历史,其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举措更是奠定了中华大一统帝国延续2000多年的经济制度和文化基础。秦始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虽然秦始皇有比较突出的缺点,但秦始皇为中国历史做出的划时代贡献不可磨灭的。
然而,由于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的残暴统治,秦朝国内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刘邦指挥的汉军攻入咸阳城,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王子婴投降后,秦国王室的后代和部分秦国臣民,就把自己的姓氏改姓为秦。从此,“秦”这个国号永远成为秦国王室后代不可抹去的证明。
当然,除了秦朝王室后代这一来源,秦姓还有姬姓来源、大秦人(罗马帝国)来源,以及后来的蒙古族、满族和达斡尔族改姓来源。
上图_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秦朝灭亡后,秦姓是如何发展的?
西汉初期,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让关东大族迁徙到关中地区,秦氏有一支搬迁到扶风茂陵一带居住。这支搬迁到茂陵居住的秦氏成员人丁兴旺,称为“万石秦氏”。
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秦氏在今天的甘肃、宁夏、山西一带多有分布。三国后期到西晋时期,由于三国的东吴经济富庶,受战争波及影响较小,部分秦氏成员从北方搬迁到原先东吴管辖的地区居住,在江苏、浙江等地安居下来,不断繁衍生息。其中,江苏无锡、浙江的宁波、会稽地区,秦姓相对集中居住。
上图_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唐朝以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部分中国人搬迁到海外居住,成为华人。而秦姓人口也有搬迁到海外者。在国内居住的秦姓人则来到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地,其居住的范围更加广泛。
时至今日,秦姓已经在全国有大约数百万人口,其姓氏排名在中国姓氏当中排名第74位。其主要分布在河南、广西、河北、四川、山东等省区,在其他省区也有分布。河南省为全国秦姓第一大省份,河南省秦姓人口占全国秦姓人口的15%。在广州、安庆、宁波等地都能看到秦氏建立的祠堂。
作者:贞观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中国四百大姓》 江西人民出版社 袁义达 邱家儒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