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虎

功高盖主的意思(功高盖主的意思,尾大不掉)

时间:2024-01-22 05:30:24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领导都是怎么对付功高盖主的员工的?这几个阴招要心里有数!

下属功高盖主时领导往往会用这三个黑招,无声无息,不得不防!

自古以来,下属的能力太强,或者功高盖主,始终都会引起领导者的不安。

而领导者作为管理层,往往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员工能给公司带来的效益,而往往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安全。

而领导面对着越来越难管的下属,通常都会使用一些阴损的招数想办法来排挤他们,好巩固自己的地位。

那么领导们都场用那些套路呢?你可以不用,但一定要知道!

1.对你非常客气,但是开始不给你派实活

要知道领导也不傻,如果直接排挤你,往往在短期内会影响到他自己的业绩,而且会让自己在其他下属面前没有威信。

所以领导们通常都会表面对你客气,甚至比以往你还没那么行的时候还客气。

但是暗地里,很多优秀的资源,高质量的客户慢慢都不会让你对接了。

很多赚钱多,或者能提高影响你在公司影响力的项目都会慢慢开始让别人负责了。

领导这招背后暗藏的,是想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来扶持其他的同事然后打压你。

这种情况下不仅其他同事乐享其成,你还有苦说不出,毕竟人家是领导,怎么分配资源人家说了算。

这种手段最是阴险,不得不防。

2.开始抓紧你的小错误

通常领导对下属犯的一些小过错,都会尽量的去原谅,然后让你主动的去改正。

但当领导想要排挤你时,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小赵因为上次越级汇报过工作,就遭到主管的一些小针对。

平日里能让人改进的错误,近期主管会给他无限放大。还经常在部门会议上当众批评,让小赵很下不来台。

除此之外,领导还经常安排一些很棘手的工作给他,处处挑错。

但是小赵还挺喜欢这份工作的,然后他就私下约着主管吃了个饭,然后解释了一下上次的事情。

表示自己愿意跟着主管卖力干,

后来主管也就不这么盯着他不放了。

今年年初主管被提拔的时候,还特意带着小赵一起去了新部门。

不得罪领导一定不会有什么事,但是被领导排挤肯定就没好果子吃。

3、找备份。

所谓的找备份,也就是领导会把你的工作进行分解掉,如果暂时无法替代的,就用这种找备份的方式,来逼迫着你做出某种妥协。

这种时候看似领导是为你好,让其他同事为你分担一部分工作,可是实际上就是要把你架空,如果这你都看不出来那可就真的危险了。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领导给你配一个助理,让你去培养他。这种情况下这个所谓的助理表面是助理,其实就是老板派到你眼下的奸细。

你如果培养他,你就上了领导的圈套,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道理古人已经总结得很明白了。

但如果你不培养他,你就是不听领导的话,因为这个所谓助理一定会向老板反应说你对他不够尽心尽力的培养。

所以看到没,这个时候不管你培养还是不培养,领导都是要想办法收拾你的。这种情况就是领导想要替代你,但又不明说!

所以现在领导排挤优秀的下属这几个阴损招数,你都了解了吗?

领导都是怎么对付功高盖主的员工的?这几个阴招要心里有数!

下属功高盖主时领导往往会用这三个黑招,无声无息,不得不防!

自古以来,下属的能力太强,或者功高盖主,始终都会引起领导者的不安。

而领导者作为管理层,往往首先考虑的不是这个员工能给公司带来的效益,而往往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安全。

而领导面对着越来越难管的下属,通常都会使用一些阴损的招数想办法来排挤他们,好巩固自己的地位。

那么领导们都场用那些套路呢?你可以不用,但一定要知道!

1.对你非常客气,但是开始不给你派实活

要知道领导也不傻,如果直接排挤你,往往在短期内会影响到他自己的业绩,而且会让自己在其他下属面前没有威信。

所以领导们通常都会表面对你客气,甚至比以往你还没那么行的时候还客气。

但是暗地里,很多优秀的资源,高质量的客户慢慢都不会让你对接了。

很多赚钱多,或者能提高影响你在公司影响力的项目都会慢慢开始让别人负责了。

领导这招背后暗藏的,是想通过对资源的重新整合,来扶持其他的同事然后打压你。

这种情况下不仅其他同事乐享其成,你还有苦说不出,毕竟人家是领导,怎么分配资源人家说了算。

这种手段最是阴险,不得不防。

2.开始抓紧你的小错误

通常领导对下属犯的一些小过错,都会尽量的去原谅,然后让你主动的去改正。

但当领导想要排挤你时,情况就不是这样了。

小赵因为上次越级汇报过工作,就遭到主管的一些小针对。

平日里能让人改进的错误,近期主管会给他无限放大。还经常在部门会议上当众批评,让小赵很下不来台。

除此之外,领导还经常安排一些很棘手的工作给他,处处挑错。

但是小赵还挺喜欢这份工作的,然后他就私下约着主管吃了个饭,然后解释了一下上次的事情。

表示自己愿意跟着主管卖力干,

后来主管也就不这么盯着他不放了。

今年年初主管被提拔的时候,还特意带着小赵一起去了新部门。

不得罪领导一定不会有什么事,但是被领导排挤肯定就没好果子吃。

3、找备份。

所谓的找备份,也就是领导会把你的工作进行分解掉,如果暂时无法替代的,就用这种找备份的方式,来逼迫着你做出某种妥协。

这种时候看似领导是为你好,让其他同事为你分担一部分工作,可是实际上就是要把你架空,如果这你都看不出来那可就真的危险了。

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领导给你配一个助理,让你去培养他。这种情况下这个所谓的助理表面是助理,其实就是老板派到你眼下的奸细。

你如果培养他,你就上了领导的圈套,因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道理古人已经总结得很明白了。

但如果你不培养他,你就是不听领导的话,因为这个所谓助理一定会向老板反应说你对他不够尽心尽力的培养。

所以看到没,这个时候不管你培养还是不培养,领导都是要想办法收拾你的。这种情况就是领导想要替代你,但又不明说!

所以现在领导排挤优秀的下属这几个阴损招数,你都了解了吗?

职场上为什么有些能力最强的人,往往做不了大领导?原因在这里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人也真是有本事,但却一直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为什么呢?有人该说,这是因为没关系,但这些真的是原因吗?很多时候,你成功了,别人都会顺着你的成功找到很多你成功的原因,你失败了,别人也会顺着你的失败,找很多你失败的原因。也许原因很多,但还是要多从自身找原因,以下这几点错误,你要是犯了,就别怪别人!

真正的强者都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逊自知地立身于职场。当今社会上,我国的在人力资本方面,即便跟发达国家相较,其实也没有太大劣势。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都十分富足,有大才、抱大器的能人也有如过江之鲫般数量众多。作为员工下属,能力再强也有更强的人存在。做大领导需要能力,这自然无可非议,但做到多大的领导,需要多大的能力,其实都无法一言以蔽之。能力强的人其实也多有做领导的,文中的观点本就有失偏颇,只是企业终归是一个集体,个体究竟多重要也并不尽然。

懂得把任务如何合理的分配下去,同时还能圆满完成任务的人,才是适合做大领导的人。总担心下属办事不利,担心万一不能按时交付,就直接自己揽在手里自己干,这样的人永远当不了大领导的。长此以往,你的各项具象能力就成为了所谓的非常强,因为你干了许多事,论细节没有人比拟熟。但这并不能让你成为领导,只能在你认为你非常擅长的领域继续擅长下去。真正的大领导,务必要懂得资源整合和分配协作的重要性。

你信不信,领导也是有领导样的。第一,不能长的太过寒酸。第二,不能穿着太过随意。第三,不能太过急躁,不稳重。第四,不能太过献媚,没品格。第五,不能太过自私,只考虑自己。第六,不能太过刚强,不懂团结。公司对领导的选拔本来就是大浪淘沙,你全都做好了也不一定能当上,何况你还有做的不好的地方!

其实在当今社会,“功高盖主”少有发生,毕竟自身难以居功,自然也盖不了主。在现在的企业模式下,领导更是掌握着下属的升降大权,这种情况一旦出现,领导便会有所行动。一些领导会将员工树大招风的行为当作是对自己地位的挑战,甚至视为对他们领导权威的挑衅。他们或许不会给你“穿小鞋”,也不会给你“使绊子”,他们本身就是掌握着权威,下属的晋升空间尽在他的一念之间。“主”之所以能成为“主”,必然有他们不凡之处,轻易地僭越领导所在,即便是有多大的能力,也会被斩去锋芒、沦为平凡。

简单一句话,想做大领导的人,一定懂得结果是通过团队获得的,而不是通过自己不眠不休埋头苦干获得的。所以,即便专项能力并不是人们认为的最好,但懂得资源整合,懂得分配协作,就能够胜任大领导。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明朝结局最好的开国功臣:功高盖主而君不疑,深谙官场哲学得善终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生性多疑和手段狠辣,明朝开国功臣鲜有善终者,仅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株连数万人,“开国宰相”李善长以及“战功第一”的傅友德等元勋也无一疑幸免,全部惨遭屠戮,就连徐达和刘伯温晚年也都遭到猜忌,死因成谜,算不得善终。

但是,有一个人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遗世独立,成了明朝结局最好的开国功臣,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真正意义上善终的开国功臣,他就是信国公汤和。

“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公”,汤和真正做到了功高盖主而君不疑,而且,这个“君”还是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朱元璋。那么,汤和到底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的呢?

汤和,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与朱元璋同乡又同街,用现在的话说,汤和与朱元璋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发小。汤和与朱元璋生活在元末战乱年代,童年十分动荡艰苦,后来赶上了连年旱灾,同样面临生存问题的汤和与朱元璋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汤和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而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

事实证明,汤和的选择比朱元璋好太多,汤和虽然常年东奔西跑但至少能填饱肚子,而朱元璋当了和尚以后却不得不化斋要饭去,经常是食不果腹。于是,混得还不错的汤和就给自己的好兄弟朱元璋写了封信,邀请朱元璋和和他一起加入起义军。朱元璋就是这样走上发迹之路的。

也就是说,汤和不但是朱元璋的发小挚友,还是他起义道路的伯乐和领路人,这也是汤和在朱元璋心中与众不同的重要原因。

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后迅速崛起,地位逐渐超过了汤和,但年长朱元璋两三岁的汤和却自始至终没有嫉妒之心,他甘愿站在朱元璋身后,做他最忠实的朋友和最忠心的部下。这也是汤和的一个显著性格特点——不争不抢,摆正位置,眼光独到,甘于人下。

在朱元璋打天下的十几年时间里,汤和战功赫赫,功绩足可与徐达、常遇春相媲美,但他一直保持着低调谨慎的性格。大明王朝建立后,汤和因功获封信国公,手中依然掌握着军政大权,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但是,随着朱元璋年事渐高,他的疑心病也越来越重,尤其忌惮手下将领手中的兵权。虽然汤和始终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但向来谨小慎微的他却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就在此时,汤和做出重大决定,他成了众多功臣中第一个诚心主动交出兵权的人。

汤和言辞恳切,正式向朱元璋提出了退休申请,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只想回老家享受天伦之乐。朱元璋虽然也曾挽留,但那都是虚的,他内心深处非常希望汤和解甲归田,于是他批准了汤和的请求,并赐予他丰厚的金钱良田以供养老。

提前退休就能平稳着陆吗?如果你这样想就太小瞧朱元璋的疑心病了,李善长和刘伯温就是前车之鉴。而汤和呢,即便是在告老还乡后仍秉承着“低调低调再低调”的行事准则,他回乡后非但没有依仗自己的战功和品阶耀武扬威、称霸一方,反而越发谨言慎行,不但对朝堂之事不再过问,连家里多余的丫鬟家丁也都遣散了,日子过得是相当简谱低调。

朱元璋有个习惯,那就是喜欢派锦衣卫暗中监视大小官员,就连退休官员也是一样。而汤和就是能做到滴水不漏,即便是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也挑不出他半点毛病,所以久而久之,朱元璋终于对汤和彻底放下戒心。

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935年)农历八月,一代名将汤和因病去世,享年70岁。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的朱元璋闻讯后悲痛欲绝,泪流不止,因为他此番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开国功臣,更是他毕生唯一的挚友。永别了,汤和!

汤和死后,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号襄武。

正所谓“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出自《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汤和就是因为深谙这个亘古不变的官场哲学,懂得急流勇退,才做到了遗世独立善始善终,成了明朝结局最完美的开国功臣。

参考资料:《明史·汤和传》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兵仙”韩信的人生起点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黄西蒙

“兵仙”韩信名垂千古,他传奇人生的起点,同样充满戏剧性。不过,后世是如何知道韩信这些近乎“秘密”的早年经历的呢?这就跟司马迁《史记》密不可分了。

司马迁曾经到淮阴故地,采访考察过韩信的事迹,还亲自探访了韩信早年为母亲选择的墓地。正是这种亲至历史现场的“采风”,让司马迁得以探寻到韩信不为人知的早年经历,而《史记》中的“第一手”资料记载,也成为后人了解韩信的重要依据。

司马迁亲至淮阴“采风”

司马迁《史记》对于韩信的早年经历,主要记载了三件事:昌亭旅食、漂母之恩和胯下之辱。韩信在《史记》中登场时的形象并不光彩。

韩信出身布衣,家境贫寒,而且人们认为他品行不好,无人推荐他,连个小吏都当不上。韩信的起点,连刘邦都不如,可见其出身之地,而且不知什么原因,似乎身边人并不喜欢他。结合韩信后来的经历来看,大概与他内心的孤傲有关。

司马迁明确说明:“吾入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司马迁曾经到淮阴故地考察过韩信的事迹,并听说韩信还是不知名的小角色时,就有非凡志向,很多想法跟别人不一样。尤其是司马迁还发掘到一条很重要的史料:韩信母亲去世后,因为贫苦而无法下葬,但韩信却找到了又高又宽敞的风水宝地,要让坟地将来周围能安置上万个人家。司马迁亲自找到了这个地方,果然,这是一处又高又宽敞的风水宝地,而且正如韩信所预料的那样,当地真的安置了上万个人家。

这一细节说明两个重要信息:韩信虽然贫苦,但很有志向,似乎他知道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并未因为一时贫穷而失去雄图大志。而且,韩信颇有头脑,要不然也不会在没钱的情况下,还能找到一块不错的坟地。不过,韩信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史书上并无记载,但结合韩信能在南昌亭长家里蹭饭吃的经历来看,他应当是比较善于“借力”的,或许有人暗中相助,或许是厚着脸皮求人。但不管怎样,韩信展现出与其他贫苦出身者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似乎他只是个一时陷入困顿的落魄王孙。

有关韩信出身的谜团,后世存在诸多争议,结合一些细节来看,韩信恐怕并非是真的平民出身,更像是落魄的贵族后代。比较经典的说法,是认为韩信经常带着一把剑,《史记》中说他“好带刀剑”,而普通人恐怕不会有这样的“特权”。或许韩信是韩国贵族后代,六国灭亡后,韩信也被迫流落民间,但他可能有较好的早年教育,从自我认知上看,也属于高自尊人格。

但是,韩信周围的人并不看好他,当时没人能看出他有什么前途。这段时期的韩信,形象颇为消沉,像是个自暴自弃的人。他没法当官,又不做生意,没有生活来源,竟然做了“寄生虫”,寄居在别人家里白吃白喝。尤其是在南昌亭长家里,韩信一连住了几个月,连亭长的妻子都厌恶他,到了后来,干脆不让他吃饭了。韩信受不了羞辱,就离开了。对于这段历史,唐朝诗人王勃感慨道:“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这也是成语“昌亭旅食”的由来,韩信当时的困窘状态,由此也可见一斑。

此后,韩信四处漂泊,无可依靠,以至于连饭都吃不上了。幸好在他垂钓的时候,遇见了恩人漂母,便有了一饭千金的故事:“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漂母没有留下名字,应当只是个在水边洗衣服的大娘。这个故事虽然经典,却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首先,韩信当时只是在水边垂钓,与漂母素昧平生,漂母在不了解他的身份和经历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连续几十天给他饭吃?韩信之前在南昌亭长家里吃白食,已经很不光彩,如今要继续蹭饭吃,这似乎与他高自尊的人格不相符。而且漂母比起南昌亭长,地位还要差一些,经济状况未必很好,她却对韩信格外好,史书又不给出理由,这确实令人费解。

再者,漂母称韩信为王孙,而不是其他什么称呼,这或许说明,漂母知道韩信原本出身不凡,只是现在落魄,便心生怜悯。如果仅仅是个没出息的、又爱吃白食,还游手好闲的家伙,会引起漂母的同情心吗?虽然司马迁没有明确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但结合韩信后来的经历,或许能读出更多隐藏的信息。

经过漂母的帮助,虽然韩信勉强能有饭吃,但他还是活得没有尊严,甚至还遭受了胯下之辱。面对屠夫的挑衅和嘲讽,韩信忍辱负重,这说明韩信不是因为一时冲动就会耽误前程的人。如果当街杀人,韩信必被法办。韩信并非胆怯惜命之人,而是心存大志,不愿意草草了却一生。另外,对于上述历史,后世史书记载大体一致。比如《资治通鉴》里的记载,与《史记》差不多,只是表达更加简洁,应是参考《史记》内容而写就。

如今我们对韩信早年经历的了解,基本都来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是后世研究韩信的最基础的史料,司马迁能记下这些故事,实属不易。此类早年经历,若当事人不愿意讲,旁人便不可知,后世更不可知。司马迁之所以知道韩信早年的情况,显然离不开他实地考察、走访乡里的工作。虽然当时还没有“田野考察”这样的概念,但司马迁已经萌生了类似的史学理念,这其实也是一种“采风”,是一种对历史的严肃和谨慎态度。

司马迁在年轻时曾在全国游历,探访历史遗迹,搜寻民间故事,《史记》中细节十分生动、人物形象格外饱满的地方,有不少都来自司马迁的实地考察经验。虽然这其中难免有文学性的描述,但太史公这一严谨态度保证了史实的可靠性。司马迁的“非虚构写作”方法,颇可为今人写作之借鉴。

比如,韩信面对漂母时说的话,是否真的是“吾必有以重报母”,谁也不能确知。别说后世的史学家,就是韩信本人,在回忆起多年前的这一场景时,也未必能还原一模一样的话。但是,大致的意思应当是明确的,即便在口耳相传中会出现信息的增删,但韩信渴望报答漂母的意思,应当是无误的。因此,司马迁的“创造”便可以成立。事实上,当韩信功成名就后,就赏赐漂母千金,成就一番知恩图报的佳话(“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司马迁慨叹,韩信在年轻时就很有志向,是真正的雄才大略之人,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他为韩信的志向高远、终成伟业而赞叹,却想到韩信最终被诛杀的不幸结局,又不禁深感遗憾。

萧何并非韩信最早的“贵人”

英雄胸怀大志,却也需要抓住时机,主动出击。面对纷乱的局势,韩信作出的选择是投靠项梁。当时,项梁正在率领抗秦的军队渡过淮河,向西进军,韩信便加入了项梁的队伍。司马迁说他是“仗剑从之”,此时此刻的韩信,还在随身佩带宝剑,似乎这是他身份和尊严的象征。不过,韩信的运气不太好,在项梁的队伍里是个无名小卒,后来项梁败亡,就跟了项羽,但还是不被重用。韩信给项羽出了好几个计谋,但都不被采纳。

韩信素有大志,当然受不了在项羽帐下受冷落的日子,便趁着刘邦进入川蜀的时候,脱离项羽而投靠刘邦,在刘邦帐下做了一名小官,职位是“连敖”。南朝宋时期的史学家裴骃在《史记集解》中解释,“连敖”是“典客”的意思,就是负责招待宾客。显然,此时刘邦也根本看不上韩信,更意识不到他的军事才能,只是随便给他一个位置,恐怕比在项羽帐下的待遇好不了多少。

韩信接下来的命运,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触犯军法,他和另外十三个人要被斩首。看着其他人都已人头落地,韩信若再无特别的举动,必定命丧黄泉。他看到夏侯婴正好走来,便灵机一动,大喊“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害壮士?”夏侯婴见韩信言谈不凡,又相貌奇特,便释放了他。

韩信死里逃生之后,虽然得到了夏侯婴的赏识,却依然不被刘邦器重,只是让他管理粮食。但是,韩信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发生变化,他最幸运的地方,就是认识了夏侯婴,而且得到其欣赏和信任。此后,才有了他与萧何交流的机会,并逐步得到刘邦的认可,更产生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故事。世人皆知萧何为伯乐,却少有人知道,韩信早年还有一位贵人夏侯婴。

夏侯婴是何许人也?他在史书上被称为滕公,是刘邦最亲近的人之一。夏侯婴能力不算特别强,却属于掌权者的“近臣”,他在刘邦发迹之前,就与之相熟,后来当了刘邦的车夫,多次在危急关头救过刘邦。能得到刘邦亲信的欣赏,这是韩信能跻身汉军权力核心地带的关键。当然,萧何对韩信的赏识,并向刘邦大力推荐韩信,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刘邦在川蜀之时,境况并不好,正缺乏一位战略和战术能力都一流的将领,而韩信的出现,扭转了局势,最终帮助刘邦战胜项羽。

若没有夏侯婴和萧何的推荐,或许韩信的才能永远不会被发现,就像历史和现实中无数被埋没的人才一样,并无机会登上时代舞台一展才华。从这一点来说,韩信虽然经历诸多磨难,但终究还是幸运的。此后的历史为人熟知,韩信为刘邦的帝业立下汗马功劳,辅佐刘邦一统天下,还“创造”了背水一战、多多益善、独当一面、拔旗易帜、功高盖主等成语和典故。

司马迁认为,如果韩信能谦恭和低调一些,不要居功自傲,在天下太平之时,就能像周公等人一样,自己和后世子孙都享受优厚待遇,但韩信叛乱,最终被杀,这也合乎情理。司马迁感慨韩信的命运没有错,但他对政治的残酷和复杂,似乎还是缺乏深刻的认识,对韩信被杀的原因,想得比较简单。除非韩信主动解甲归田,退隐山林,否则韩信的死几乎是必然的,鸟尽弓藏的故事在历史长河里上演了无数次,韩信实在太年轻,功劳又大,不可能不受到君主的忌惮。

好在,司马迁距离韩信生活的时代不算远,韩信留下的诸多故事和事迹,在当时还有据可考。相比司马迁对于韩信命运的感慨,他留下的史料更加珍贵。司马迁尽力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韩信形象,而后世通过细细品读《史记》的诸多细节,便能了解在楚汉之争大背景下,即便是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也会受到命运的锤击,并在巨大的时代不确定性中,像流星一样飞速划过,又在世人的惊愕中匆匆逝去。(作者:黄西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