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权力巅峰之最莫过于皇权,那也是所有人目光聚焦的顶点。然而,即使是家天下的社会,一个家族也会因为皇权产生很多龃龉甚至阴谋算计。
如秦始皇长子扶苏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比胡亥更优秀,却被胡亥联合赵高活生生逼死;又如曹丕为了找理由杀掉自己的弟弟,甚至命其“七步成诗”;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即使李建成已经被立为太子,却还是被李世民斩下了头颅……
在这一幕幕夺嫡大戏之中,最精彩的必然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因为早早地给予自己孩子爵位和封地,导致他们对权力的欲望直线上涨。皇位继承者可以变化无数次,但是最终能坐上皇位宝座的只能有一个,康熙去后皇四子胤禛继位,宣告着九龙夺嫡的结束。
在这场夺嫡大戏中,很多皇子都是被自己的对手干掉,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他被自己给干掉了,那便是康熙的大皇子胤禔。
辉煌的前半生胤禔本来是康熙的第五个皇子,因为前面四个年幼夭折,便成了康熙的大阿哥。胤禔作为皇长子,自幼便刻苦努力,也深得康熙喜爱。在18岁与24岁时,分别亲征噶尔丹,为清朝维系边疆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位皇子平日里的作风和功绩康熙都看在眼里,于是在康熙三十七年,将他封为直郡王,在那次成年皇子之中,只有两位皇子被封为郡王,足以证明康熙对他的赏识。
然而,康熙的这一系列放权让其大展身手的行为都不是为他在争夺皇权中获得筹码,反而是让他作为臣的身份好好辅助下一任皇帝。
问题就出在了胤禔的身份上。
梦的破碎自古以来,皇位的继承便是嫡长子继承制。胤禔虽是长子,却与嫡相差甚远。所谓立嫡不立长,因此即使胤禔是长子,也得为嫡子让位。
康熙十三年,赫舍里皇后诞下皇子,一年后,康熙便将其立为储君,以未来皇帝的规格培育他,那便是康熙的第二位阿哥:胤礽。
虽然胤礽深受康熙喜爱,但是胤禔并没有放弃争夺储君的机会。在相互交锋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上演了各种戏码。当胤禔觉得自己羽翼渐丰的时候,野心也慢慢表露出来,直到后来发觉康熙对胤礽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康熙二十九年,正值胤禔与康熙一同西征噶尔丹。当时康熙西征途中身体抱恙,便命令在京中监国的胤礽与老三胤祉前来探望,不曾想此次探望康熙直接将胤礽遣回了京城。
四十七年,康熙巡幸塞外之时,最小的儿子生病,让他焦急万分。而当时作为皇太子的胤礽不仅没有帮康熙解决忧虑,还无动于衷。这让康熙想起了二十年前西征噶尔丹之时太子侍奉自己冷漠的态度,深觉自己一番苦心尽数白费,同胤礽大吵一架,结果吵架之后胤礽晚上偷看康熙营帐,这让康熙有了危机感,于是直接下令将胤礽拘禁并让胤禔看管。
胤禔见状以为自己机会来了,于是以太子德行有损等理由建议康熙将胤礽处死。康熙本是重情之人,更是对胤礽疼爱有加。面对胤礽冷漠的态度已经很是失望,结果胤禔竟然在自己伤心之时撺掇自己杀掉疼爱多年的儿子,而他们还是亲兄弟。
康熙听完之后直接大怒,直言自己从未有将胤禔立为储君的念头,并且还痛斥他是“乱臣贼子”。
胤禔在朝廷多有建树,无论是平日里的表现还是军功上的建树,都让满朝文武为之称道,却在对皇位的执念下失去了洞察人心的本领。
虽然其他受爵的皇子也有将皇太子拉下马的念头,但不至于完全读不懂康熙的心思。胤禔这步棋让自己优势尽失,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
一个月后,三阿哥向康熙高密胤禔在府中行巫蛊之术欲加害胤礽,康熙听闻怒不可遏,一经查实便将胤禔幽禁了起来。
二十六年幽禁生活被关在府中的胤禔自然失去了争储的机会,朝廷中的一切风云诡谲都与自己脱离了关系。
然而,没有日常的走动,府中的生活便显得百般无聊了。当时社会不同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一部手机就能让自己半个月不出门,于是胤禔开始了在府中作乐的生活。
二十六年的囚禁生涯,让胤禔的造娃时代到来。在这二十六年间,胤禔陆续有11个儿子出生、8个女儿出生,加上之前的孩子总共有29个。
足以可见,在没有人际交往和日常应酬的时候,胤禔不需要为了争夺皇位而努力,也不用经营其他关系,整日里基本上都是与自己的妻妾混在一起。
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无奈还是可悲。
尾声九龙夺嫡的戏码结束之后,雍正深觉储君争夺对宫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于是设立了秘密立储制,直到自己身死朝廷才会知道储君是谁,这样便可有效防止兄弟阋墙,维系皇家关系。与之前争夺的戏码相比,显然更具有进步性。
然而无论是被幽禁一生的胤禔还是其他在夺嫡之时失败的皇子,都不过是皇权斗争之中的牺牲品罢了。
周易
爻辞曰:“履:虎尾不咥,人亨。”践行礼仪规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而谨慎行动。这就好像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走路,老虎却没有回头咬人,人此时是亨通顺利的。在祭祀时,用老虎的尾巴去祭祀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这种仪式蕴含的道理是深刻而丰富的。老虎是可怕的动物,是吃人的动物。跟随在老虎后面必定是危险重重,这表明践行礼仪规范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情,也是一个艰难的事情。这也表明了人性改造的重要性或人性改造的艰难性。生命个体体认天道艰难,践行天道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履探讨的就是如何践行道德礼仪的课题。 §2.1践行道德是需要怀有真诚的心理,并且需要不遗余力地去做。践行道德需要有自身独立的想法,需要专心致志并要积极地历练并检视自己的能力,这样事情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爻辞曰:“初九:素履,往,无咎。”素履,帛书作“错礼”,指放置香案礼拜敬神。礼拜敬神是践行道德规范的第一步,礼拜敬神需要的是真诚的心底。俗话说,心诚则灵,只有怀有真诚的心底去敬神,去敬拜天地,去践行天地道德,才会灵验,才能体认天地道德,进而去践行天地道德。素指素心,指本心,指真诚的心底,指童子之心。素履指要怀有真诚地心底去践行道德。礼拜敬神还需要敬畏的心底,敬畏的心底是要怀有惊惶惊恐的心理,是要小心翼翼地去对待道德。事实上,只有心地纯朴品性端正的生命个体才能怀有真诚与惶恐的心底去践行道德。能用真诚与惶恐的心底去践行道德,符合道德规范的规律,才能达到践行道德的目的。老木绿枝荡渔舟
§2.2走路走在中间是平坦而没有风险,做事需要恪守中正的道理才能一帆风顺。怎样才能恪守中正的道德呢?俗话说,不偏不倚谓之正,恪守中正的道德首先需要保持安静的心境,而不要被利欲的欲念扰乱了方寸。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假如生命个体能够恪守中正的道理,即使自己不轻易地出售自己,最终也能得到他人的拥戴和赞扬,得到他人的重用。譬如怀有治国安邦策略的姜太公,他在水边垂钓而等待时机,后来周文王来请才售出自己。再如诸葛亮隐居隆中,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售出自己而创造了不朽的功绩。这都是恪守中正道德的结果,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典范。 内心平静才能使生命个体的本性呈现,才能使生命个体的本性不再遭受尘埃的遮掩或覆盖,才能使生命个体内心不再扰乱。内心平静才能呈现光润的韵环。就像水一样只有沉静下来光晕才会呈现,只有内心平静才会有内心的闲适,有内心的闲适才会有内心的宽广。有宽广的内心才不会陷入是非善恶之中,也才能恪守中正的道理。粉树卧桥绕木屋
爻辞说:“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践行道德就像走路,走路务求宽广,走在宽广的路上内心才会安静,才没有恐惧的心理,才能区分中间与两边,才能选择中间道路行走。内心平静才能发乎忠心与诚心,才能恪守中正的道德。内心淡定才能行为循规蹈矩与合乎礼仪规范,且越是不断地坚固自身平静的心理,行为也就越加合乎礼仪规范。 履道坦坦,帛书作“礼道亶亶”。礼道指礼神之道,亶亶指忠厚诚信。《尔雅.释诂》:“亶,厚也”、“信也”、“诚也”,祭拜天地或礼拜神鬼需要发乎内心,需要忠厚诚信的态度。幽人指囚徒,指幽闭禁锢之人。《荀子.王霸》:“公侯失礼则幽。”被幽禁之生命个体必是由于践行道德的行为有失德之处。幽禁囚闭在石室中是反思自己思想行为的极好处所,是适宜反思的处所,是闭关的原因所在。在石室中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纯正,是否发乎内心,是否平静,是否诚信;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中正的道德,是否发乎内心,是否合乎忠诚之道。幽闭在石室中内心才会平静和安静,才不会让邪念扰乱内心。闭关才能求得内心的安静。总之,祭拜神鬼与天地需要虔诚,只有忠厚诚信地祭拜天地鬼神,内心才不会紊乱,才能反思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才能达到幽闭的目的。绿树卧桥流丽水
§2.3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各自展露着自己的风采,此是天地道德的显像。生命个体需要有分辨事物的能力,践行道德需要分辨善恶的能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需要明辨什么样的行为合乎道德,什么样的行为不合乎道德,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明亮才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观察清楚前进路途上的一切,才能洞察秋毫并作出合乎道德的选择。其次,还要有超乎常人的非凡的能力。俗话说,路遥知马力,路途的遥远需要持久的耐力。生命个体腿脚利索才有非凡的耐力,才能翻山越岭而冲过险阻。假如眼睛眇小或眼瞎就会观察能力不强,仅能看清眼前的道路而看不清远处的道路,就不可能明辨善恶与洞晓是非。假如腿脚跛病仅能走些平坦道路或只能慢慢走路,而不能走崎岖的道路或快些走路,这就像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而不知道危险而又没有足够的逃脱能力,确实是非常可怕。此即践行道德需有分辨能力和耐力的例证。 爻辞曰:“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眇指眼睛小。眇能视指眼睛虽小却能观察秋毫,分辨善恶。跛能履,帛书作“跛能利”,指腿脚有毛病却善于走路。利指利足。《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履虎尾咥,帛书作“礼虎尾真”,指用真正的虎尾礼神。人凶,帛书作“人兇”,兇指恐惧。礼神时使用真正的虎尾才能使生命个体产生诚惶诚恐的心理而丢掉私欲杂念,使心地归入到敬畏的境地。卧桥丽水绕古屋
践行时眼睛要看得清,腿脚应利索,而坤阴位居乾位践行道德的条件还存在有致命的欠缺。尽管“眇”能视,“跛”能利,但坤阴还不具备乾阳本心,还是缺乏勇猛刚烈的本性。这正如阳刚十足而缺乏勇猛刚烈而智谋不足的武人来指挥打仗,没有不输掉战争的道理。 §2.4月晦尽而复明谓之朔,人惊慌而复醒谓之苏。生命个体遇到灾难而不恐惧,历尽艰险而不惊慌,头脑清醒谓之朔朔。乾阳位居阴位且接近至尊,身处恐惧的地位需要以谦逊为根本而践行阴柔中正的道理。践行道德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能遇到灾难不惊恐与遇到艰险不慌张,能把握时机与当机立断及雷厉风行,才能势如破竹而成就其事。绿洲丽水绕木屋
爻辞说:“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乾阳时刻伴随权利尊贵的君主就像跟随在老虎的尾巴后面一样,需要怀有诚惶诚恐心理与如履薄冰的心理。这是所处位置所决定。假如不能保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及小心谨慎的心理,就会把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甚至还有被吃掉的下场。假如能够保持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及小心谨慎的心理,就能得到吉祥。 履指利。愬愬,帛书作“朔朔”,指清醒貌。《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位居高位惟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规避灾难而走向吉祥。践行道德越是处于至高的境界,越是在修养到快要成功的时候就越是艰难,越是需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需要恒力与耐力,就越是诚惶诚恐的时候。粉树丽水绕卧桥
§2.5践行道德贵在坚持,贵在有始有终与善始善终。道德有乾阳与坤阴之分。践行乾阳道德时贵在刚健,践行坤德的时候却贵在柔顺。践行坤阴柔顺的道德,只有内心常有危难恐惧意识就会有好的结果,但需要克服掉畏首畏尾而错过时机这些坤阴的弊端。践行乾阳刚健的道德,只有刚毅果敢和当断则断就会有好的结果,但需要克服掉思想极端与贸然前进及刚愎自用这些乾阳致命的弊端。要想避免乾阳与坤阴的弊端就需要乾阳兼行坤阴的道德,坤阴兼行乾阳的道德,即天以行乾阳之德而地以行坤阴之道,生命个体则需要崇尚乾阳刚健的道德与崇尚坤阴柔顺的道德。外圆内方就是要行为上效仿坤阴的道德而意识上效仿乾阳的道德,此即在柔弱的外表里潜藏着一颗刚健的心,一颗勇敢的心。 爻辞曰:“九五:夬履,贞吉。”位于尊贵的位置且地位正当,乾阳能够刚毅而果敢地做出决断,此时需要小心谨慎,时刻提防潜藏的危险。夬履是应该决断践行道德的时候,是决定礼拜鬼神的时候。《释名.释言》:“夬,决也。有所破坏决裂之于终始也。”践行道德与祭拜鬼神需要不断地做出决定,需要小心谨慎而不要疏忽大意,需要考虑行为的始终。因为始终决定了祭拜鬼神行为的成败。雪山羊肠雪满肠
条件成熟是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决定践行道德的时候。把握践行的时机才是践行道德的关键。践行道德,一是需要把握住最佳的时机。把握时机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洞察秋毫,能够一叶知秋。二是能够当断则断。需要果敢刚毅而不要犹犹豫豫。三是需要势如破竹与雷厉风行。行动要猛烈勇猛和勇敢,要有荡涤一切的力量。 §2.6践行道德需要仔细地审视思想行为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践行道德的过程中需要审视是否恪守了中正的道理,是否做到了善始善终,是否做到了趋吉化凶,是否祥和安康,只有仔细而详细地审视这些因素,才能很好地践行道德。绿树丽水绕木屋
爻辞说:“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仔细地认真地审视自己祭拜鬼神仪式,详细地审查吉凶祸福。身居上位乾阳只有遮掩自身的刚健之气而顺应坤阴柔顺之道,才能给生命个体带来大的福分,才是值得庆贺。审视审查是践行道德的关键的一个环节,检视自身的道德行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3.履卦告诉我们如下的道理:第一、真诚做事。做事需要有真诚的态度与全心全意地去做,不可存在有半点投机取巧的心理。投机取巧违背客观事物规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践行道德就是要有真诚的态度,而别无其他。第二、善始善终。善始容易而善终困难,所以做事贵在善终,善始善终才能成就其事。而要做到善终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有坚持的毅力,此恰恰是一般个体所缺少的。退五十而笑百岁,五十也罢,一百也罢,都是退步而没有什么区分。一般个体的共性往往是停止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譬如爬山爬到半山腰者停止的有之,爬到距离山顶一步之遥者而停止的也有之。这些都是值得可惜的事情。践行道德的时候需要有始有终与善始善终。第三、谦虚待人。待人需要谦虚而不可骄傲自满,谦虚待人则能得到个体的拥护,骄傲自满与盛气凌人则会失去别人的拥护。谦虚需要有宽阔的胸怀,有容人的德行。谦虚待人才能克服乾阳刚健勇猛所带来的矛盾,才能克服刚愎自用等弊端。第四、恪守中正。做事需要恪守中正之德而不可偏执。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操之过缓。过急与过缓都不是中正之德。恪守中正之德才是践行道德的根本。践行道德就是要生命个体恪守中正的道德,这是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与终点。墨山墨水又墨树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檀弓
一、太弟继统
唐昭宗李晔本名李杰,是唐懿宗的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僖宗病危,因为僖宗孩子都还小,大臣们觉得此时大唐已经风雨飘摇,还是立长君为好。不过在立长君问题上,大唐朝廷分成两派,大部分大臣主张立僖宗的六弟吉王李保,但是大宦官、枢密使、左神策军中尉杨复恭等人请立僖宗的七弟寿王李杰。
唐僖宗是大唐有史以来,出逃京师次数最多的皇帝
晚唐以来宦官的势力很大,又掌控皇帝的近身卫队——神策军,所以经常能左右皇帝的废立,并借此来向新帝邀功。那么为什么杨复恭想要立寿王李杰呢?主要原因是两点,一来寿王平时比较会经营,跟杨复恭等人关系比较好;二来寿王是僖宗的同母弟,跟皇帝的关系更亲近,皇帝更容易接受。宦官集团决定之后就开始行动起来,只不过这时的僖宗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只能点头表示同意。
宣宗朝的神策军中尉——马元贽
皇帝同意之后,宦官们立刻行动起来,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发布诏书立寿王为皇太弟,监军国事。为免夜长梦多,当天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宦官)就率禁兵迎寿王入宫。两天以后,僖宗驾崩,皇太弟嗣位,并改名为敏,在大行皇帝灵柩前继位,又改名为晔,这就是大唐倒数第二位(实际上应该是最后一位)皇帝——唐昭宗李晔。
虽然昭宗登基的年份很吉利——公元888年,但是其时大唐已经是江河日下了,他的父兄懿宗和僖宗执政的三十年间,已经把祖父宣宗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基业都给败光了。昭宗继位的时候面对的是一副烂摊子,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
二、诛灭权阉唐朝中后期宦官势力十分强大,甚至到了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而且唐朝后期很多皇帝要么依赖宦官掌权,要么为宦官所控制。以唐昭宗本人的经历来说,他自己、他的父兄都是被宦官所拥立的。唐昭宗登基的时候22岁,是一位有理想的青年,他不想重蹈覆辙,所以即使大宦官杨复恭对他有拥立之功,昭宗依然想要铲除他。不过杨公公在宫廷这么多年,岂是这么容易就能扳倒的,杨复恭有很多的养子义子,而且大多数掌握兵权,想要铲除杨大太监谈何容易。
杨大太监
俗话说,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昭宗找到了这个突破口——杨守立。杨守立是杨复恭的养子,唐昭宗对他百般笼络,宠幸有加,昭宗告诉他好好干,以后你干爹的位子一定是你的。果然杨守立上钩了,反过头来和杨复恭争权。之后,昭宗又暗中煽动人告发杨复恭谋反,并派杨守立带兵抓捕杨复恭,杨复恭不甘心束手就擒,便逃到另一个养子杨守信军中,想要起兵对抗唐昭宗。
杨复恭来势汹汹,昭宗手上虽然没有多少兵马,但他以皇帝的名义调动藩镇势力(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来对付杨复恭,从这一点看来年轻的皇帝还是很有谋略的。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战斗,杨复恭的军队被李茂贞打败,杨复恭本人也在逃亡的途中被捉,然后被斩首。杨复恭死后,宦官集团受到很大的冲击,此后昭宗再接再厉经过一系列斗争,初步掌握了朝廷大权。
三、功亏一篑宦官集团被暂时打压之后,藩镇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藩镇和宦官可不一样,宦官顶多发动点宫廷,要是遇上比较有能力的皇帝翻不起什么大浪来。可是藩镇就不一样了,那一个个节度使哪个不是手握重兵,皇帝没有枪杆子想要驯服他们简直是白日做梦。因此昭宗认识到唐朝中央权威羸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支足够震慑各大节度使的武装力量,所以藩镇才各自拥兵,目无天子。僖宗时,黄巢起义,中央禁军已经被彻底摧毁了。为了拥有自己的武装,昭宗即位不久,便招兵买马,扩充禁军,得十万之众,“欲以武功胜天下”(旧唐书·张濬传)。而在新的禁军初建后,昭宗便开始了对藩镇的斗争。
晚唐割据形势
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出身微贱,早年卖饼为生,后来投靠宦官才得以飞黄腾达,昭宗削弱宦官势力后,想招陈敬瑄入朝,没想到陈敬瑄不但拒绝入朝,反而起兵反抗中央,所以他被唐昭宗首先拿来开刀。文德元年(888年),昭宗任命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率兵讨伐西川,并令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东川节度使顾彦朗一同出兵,同时又任命与陈敬瑄素来有仇的王建为招讨牙内都指挥使,三路大军会和,誓要灭了陈敬瑄。
由于杨守亮、顾彦朗各自有一方领地,所以抽不出很多兵力,而领兵的韦昭度是个文人,不习武备,所以王建的部队成了讨伐的主力军。经过几年的征战,到大顺元年(890年)的时候,除了成都,整个西川已经基本平定。这时,昭宗因为和河东李克用战斗失利,被迫召回征西川的军队。可是,王建却没有回到长安,而是留在了西川,王建就是后来前蜀的开国皇帝。不过在当时西川还是服从王化的,唐昭宗首次削藩可谓小有成效。
李克用
打完西川,接着就是讨伐李克用的河东之役。李克用虽然姓李,但可不是什么李唐宗室,他本人是沙陀族,本姓朱邪,他的父亲朱邪赤心在唐懿宗的时候因为帮助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皇帝赐姓“李”。后来李克因为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还被封为陇西郡王,任河东节度使。可以说在晚唐的诸多藩镇中,论强大,李克用的沙陀军绝对是能在前几排得上号的。军队越强大自然对朝廷的威胁也就最大,况且李克用本人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僖宗朝的时候,他曾经发兵长安,逼迫皇帝流亡在外,当时还是寿王的昭宗也跟着皇兄后面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因而无论是从昭宗要削弱强藩的公心,还是怨恨李克用的私心来说,李克用都是要被打击的对象。只是昭宗没想到,李克用的军事实力如此之强,昭宗派去讨伐河东的联军被李克用各个击破,逐一瓦解。可怜昭宗好不容易拉起来的禁军死伤大半,损失惨重。
四、沦为玩物河东之役后昭宗的威望损失殆尽,讨伐李克用的失败使藩镇对朝廷更加藐视。当年曾经协助过昭宗打击宦官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这时候看到朝廷这个熊样,感觉这是个好机会,因为李茂贞的辖地离长安最近,所以他经常伸手去干预朝政。在李茂贞的不断欺凌之下,年轻气盛的唐昭宗不堪忍受,最终与李茂贞开战,中央禁军已经在河东之役损失殆尽,结果可想而知,就在李茂贞向长安逼近的同时,昭宗被迫逃往河东去寻求老对手李克用的庇护,结果跑到半路就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乾宁三年(896)七月昭宗被韩建挟持到了华州。昭宗就这样在华州被幽禁了三年,软禁期间多名皇室宗亲被韩建杀害。
值得一提的是软禁期间昭宗立何淑妃所生的皇长子李祐为皇太子,并改名李裕,后来又立何淑妃为皇后,这是自公元786年唐德宗王皇后(仅在位三天)去世后,唐朝一百多年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立皇后。乾宁五年(898年),这一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占据了东都洛阳,一时之间声势滔。为了对付朱温,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起暂时的联盟,因为皇帝被软禁在华州,这很容易成为朱温攻击他们的借口,所以经过商量后,他们决定宁可让昭宗回到长安。
朱温剧照
这年八月昭宗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为了讨个好运昭宗宣布改元“光化”。晚唐时期,朝臣和宦官斗争愈发激烈,本来在华州的时候,相互间还能同仇敌忾,压制矛盾,而一回到长安,宦官和朝臣们之间又开始斗了你死我活的争斗。当时昭宗身边除了宦官控制的神策军外再无一兵一卒。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唐昭宗醉后杀了几个宦官,引起了神策军左中尉刘季述(宦官)的强烈不安,怀疑是皇帝要对宦官集团下手。
唐昭宗
第二天刘季述挟持太子李裕,带兵逼唐昭宗禅让帝位给李裕,昭宗本来还想反抗一下,何皇后听到消息后,立马赶到皇帝身边说道“军容长官护官家,勿使惊恐,有事与军容商量”(旧唐书·昭宗本纪)。她怕皇帝负隅顽抗会遭受杀生之祸,于是劝服昭宗听从刘季述的安排。接着刘季述安排几个宦官将皇帝和皇后等人押送到东宫少阳院(那是昭宗当年进宫时最先到的地方)关起来,刘季述亲手锁门,并将锁眼熔铁,软禁了他们。之后刘季述立太子李裕为皇帝,并改名李缜,将昭宗尊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但是依然软禁昭宗,除了每日送饭的人员,其余人等一律不许接近少阳院。
昭宗被逼退位了,但是宦官们比较怂,怕李克用、李茂贞等人来兴师问罪,为了避免遭到灭顶之灾,他们甩锅给朱温,说这一切都是朱温的意思。朱温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气的不行。恰好这时候朝臣的代表宰相崔胤秘密联络朱温,二人一拍即合,于是在朱温的支持下,几个月后,宰相崔胤指使忠于昭宗的神策军军官发动反,诛杀刘季述等人,并迎昭宗复辟。昭宗复位后,改元天复(901年),加封朱温为梁王。
五、大唐要亡没过多久,崔胤又想借朱温之手杀光宦官集团,便矫诏令朱温带兵赴京师,朱温乘机率大军挺向长安,不甘坐以待毙的宦官们垂死挣扎,又挟持昭宗到凤翔投奔李茂贞,朱温追到凤翔城下,要求迎回昭宗,接着这场皇帝争夺战演变为朱温和反朱温势力之间的大决战。战争的结果毕竟朱温技高一筹,李茂贞被朱温围困三年,不得已与朱温议和,并交出了昭宗。
天复三年(903年)朱温挟昭宗回长安,昭宗从此成了他的傀儡。不久之后朱温先是杀光宦官,接着又诛灭想要对付自己的崔胤等朝臣,中唐以来纠缠一百多年的“南衙北司之争”就这样被朱温团灭了。
朝臣和宦官都消失不见后,大唐的末日也就到了。天祐元年(904)正月,朱温不顾朝野上下一致反对,逼令昭宗迁都洛阳,并在迁都之前拆毁了长安。就在这时候河东李克用、凤翔李茂贞、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等各藩镇联合起来,声势震天,说要讨伐逆贼朱温,要出兵勤王救出万岁。朱温也担心昭宗再次成为自己对手的招牌,就对他下了杀手。天佑元年(904)八月,朱温弑昭宗。帝崩,年三十七,后谥圣穆景文孝皇帝,庙号昭宗。又过了三年(907年),朱温篡唐,历经289年的大唐就这样亡了。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唐昭宗的治国与唐的灭亡》(姜维公)、《剑桥中国隋唐史》、《旧五代史》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第三节
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比西子胜三分。
点评: 这段赞文见于宝、黛初次会面时。 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赞文中以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新时代的青年,阅读《红楼梦》,虽然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叛逆性格,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
林黛玉的母亲病死后,贾母因可怜她这位外孙女,便把她从苏州接到了京城自己家里来居住。林黛玉初次来到贾府,处处感到新鲜好奇,只是当她与表兄贾宝玉相见时,两人竟然都觉得好象在哪里见过一样。在贾宝玉眼里,林黛玉是怎样一个姑娘呢?有这样一首赞黛玉诗对林黛玉的形态进行了概括: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第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蹙,是皱眉头的意思。这一句是说:林黛玉那双弯弯的眉毛就好象笼罩着两缕轻烟一般,虽然没有皱眉但又好象轻轻地皱着眉头。罥烟眉是形容美色好看,像一缕青烟。许多的本子上有另外的字,罥字或作“罩”,或作“笼”,或作“冒”。或者涂改了全句,今天我就依照怡亲王府原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后来人们把这个本子称为“己卯本”。在这里我重申一下,怡亲王 胤祥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特殊家庭。他的父亲康熙帝玄烨,因早婚、早育、多后妃,生养了众多子女。
在清朝皇帝中,玄烨的后妃人数是最多的,与玄烨同葬景陵的一共55位,其中皇后4人,皇贵妃3人,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需要说明的是,玄烨生前册封的后妃,只有皇后3人,贵妃2人,妃11人,嫔5人,贵人11人,常在14人,答应9人。他死后,因雍正、乾隆二朝对其妃嫔又有追封,才出现后妃品级不同的现象。
这就是说,胤祥的生母、嫡母、庶母加在一起有55位以上。一个皇子有这么多的母亲,不仅在清朝,即便是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也是屈指可数了。
何况,他的兄弟姐妹也多得惊人。玄烨12岁(周岁11岁)大婚,两年后(1667)即14岁第一个孩子出生,至65岁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玄烨前后一共生有55个子女。胤祥曾有过54个兄弟姐妹,这又是一个奇迹。
在康熙帝的众多后妃中,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并不据有显赫的位置。她出身一般,是满洲镶黄旗参领海宽的女儿。初入宫,册封妃。她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在四年零两个月内,连续生了三个孩子。这在玄烨中年以后的嫔妃中再无二例,说明她一度很受皇帝的宠幸。但是,她享寿不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去世。这时,她的儿女尚幼,胤祥14岁,皇十三女13岁,十五女9岁。估计章佳氏本人死时也还年轻。章佳氏死后,玄烨降谕礼部:“妃张雅氏(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zhěn) 悼,其谥为敏妃。”
幼年丧母,胤祥和两个妹妹只好由其他嫔妃代为抚养。据说,抚养胤祥的是德妃乌雅氏,即后来继承皇位的雍正帝胤禛的母亲。这种阴错阳差的安排,早早就把他与胤禛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两兄弟自幼晨夕聚处,感情深笃,胤禛奉命教胤祥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也形影相依。兄弟相聚,宴集唱和,弟有所作,每就正于兄;兄扈从塞外,弟也间或有句相赠。胤禛长胤祥8岁。这种密切的手足之情,伴随他们终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胤祥人生的得与失,喜与悲,荣与损,起与落,又无不以此种关系来贯穿。
在清朝皇室中,皇子皇女幼殇的比例很高,康熙帝玄烨的子女也不例外。他的55个子女内,长大成人的只有28人。55位子女的平均寿命,只有2695岁。胤祥的两个胞妹虽长大成人,也都寿命不永。他的大妹妹(皇十三女)20岁受封为和硕温宪公主,远嫁蒙古翁牛特部博尔济吉特氏杜凌郡王仓津,三年后因难产死去,时年23岁。他的小妹妹(皇十五女)18岁时受封和硕敦恪公主,下嫁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多尔济,一年后去世,年仅19岁。这样,两个与胤祥血缘最近的亲人就过早离世了。
胤祥6岁开始在皇宫内就学读书。学习内容包括满汉文化,儒家经典,以及书法绘画。他的师傅法海,是康熙帝玄烨的舅舅佟国纲的第二子,换句话说,法海是玄烨的表弟,也即胤祥的表叔。法海是当时满洲人中不可多得的博学硕儒。他23岁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又奉命在南书房行走,成为玄烨身边的文学词臣。康熙三十七年(1698),玄烨选派他在懋勤殿辅导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祯(雍正继位后改为允)。胤祯是胤禛胞弟,胤祥与胤祯一同就学,同样反映了他与胤禛的特殊关系。这时,胤祥13岁,胤祯11岁。他们在法海门下一学就是10年,两兄弟后来才学俱佳,与法海执教有很大关系。
胤祥幼时很得父皇宠爱。13岁时,胤祥第一次离开京城,随父皇玄烨前往谒陵。此后,玄烨经常带他四出巡幸。玄烨一生先后六次南巡,在诸皇子中,随行次数最多的,就是胤祥。玄烨第三、四、五、六次南巡,他都参与其间。他还随同玄烨巡幸过京畿、陕西西安、山西五台山,或往塞外避暑围猎。这说明,他在青少年时代,曾深得父皇的宠爱。
玄烨有那么多皇子,众皇子对他犹如群星拱月,为什么却对胤祥偏爱?
第一,他自幼温文尔雅,在父亲面前显得很乖巧。《钦定八旗通志》记载:胤祥“幼偕诸王侍圣祖于宫廷。尝随行,以稚弱未能前视,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大意是说,胤祥幼时与诸兄一起侍从皇父于宫廷,因年龄小、个子矮,他几乎看不见在众人簇拥下一晃而过的父亲。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敬和仰慕,他不禁爬在父亲刚刚留下的脚印上一个劲地闻起来。这个记载或者有所夸大,但印证胤祥一生的行止,和他死后被追谥为“贤”来看,他在为人之道上,无论是对父母、对兄长、对臣民,都很符合儒家传统推崇的典范。
第二,他经过系统教育,加上本人的勤奋努力,才华横溢。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玄烨一时兴起,谈起自己习练书法的体会:“学书须临古人法帖,其用笔时轻重疏密,或疾或徐,各有体势。
宫中古法帖甚多,朕皆临阅。”说罢,他意犹未尽,又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随即,他邀请众人观赏皇四子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已学习书法多年,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
胤祥随从父皇巡幸各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他往往把内心感受即兴写成诗篇。他的诗清新隽永,很有意境。如《恭读御制耕织图诗敬成二律》:
历历三时况,如陈七月篇。
秋云青甸里,春雨绿畴边。
圣政先无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旰意,总向画图传。
玉帛梯航远,山龙绘绣工。
岂知寒女事,犹入睿吟中。
勤俭昭淳俗,劳思爱古风。
垂裳开至治,衣被万民同。
在诗中,他刻画了农村田园诗的秀色,歌颂了父皇贤明的治理,同时流露出对百姓生计的关切。
第三,他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胤祥出生时,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依据的是《礼记·中庸》中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给他取名胤祥,给他的弟弟(皇十四子)取名胤祯。然而,祝福归祝福,亦如出生在普通百姓家的子弟一样,胤祥的人生道路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变数。
康熙帝晚年,对胤祥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变化的标志,则是册封问题。玄烨共有35子,其中15子早殇,1子出继,尚有19子。玄烨生前,曾两次册封诸皇子。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长子胤禔封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六子胤祚早卒)封为贝勒。第二次册封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玄烨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祐和皇十子胤(é)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第一次分封时,胤祥13岁,还不够册封的资格。问题是第二次册封时,胤祥已24岁,连比他小2岁的胤祯都受到册封,他却依旧两手空空。这确实是一个反常现象。
对皇子来说,受封绝不意味只是尊号的授予,至少还有四项好处:第一,独立门户,即迁出紫禁城,住在皇父赐给的府第;第二,分出时各给钱粮银23万两(犹如安家费);第三,以六年为期,由大内支给一定官物(包括食用什物),以便向新生活的过渡;第四,为满足长久生计,按品级赐给大地产和服役人丁。胤祥没有受封,当然也就没有了这些好处。
自幼受皇父宠爱的胤祥,为何落得这般境地?
对于这个疑问,在清朝官书中是找不到任何答案的。有关这一问题的记载,随着迄今仍争论不休的清朝三大疑案之一——雍正帝是否夺嫡,早已被销毁得干干净净。确实,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的。雍正帝胤禛在登上皇位以后,就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了随意的曲解和剪裁。为了澄清上面提出的疑问,还要从康熙帝晚年的两次废储谈起。
清朝入关前,皇位继承实行推举制。康熙帝玄烨也是几经周折才被定为嗣君的,幼年临朝又受到辅政大臣的约制。所以他成年后,鉴于历史上的教训,决心另辟蹊径。当时他可以借鉴的,仍是汉族统治者立嫡立长的做法。
康熙十四年(1675),玄烨下诏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诏谕说“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当时只有2岁(周岁1岁)。他的母亲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康熙四年册为皇后,生胤礽当日死,谥仁孝皇后。玄烨深知太子关系重大,为了使他将来继承大位,精心培养,殚精竭虑。
然而,胤礽稍长,却越来越使玄烨感到失望。
第一,胤礽自幼得父辈恩宠,侍臣阿谀,养成任性骄纵的作风,对父皇亦少敬意。玄烨和胤礽之间首次显露嫌隙,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玄烨出塞远征噶尔丹时,中途得病,传信叫胤礽到行宫相见。见面时,胤礽毫无忧戚之色,对父亲的健康漠不关心,使玄烨很不高兴。
第二,玄烨生活节俭,从不妄用滥取,胤礽却奢侈贪婪,甚至依仗皇太子身份派人向地方官敲诈勒索。康熙四十六年(1707)玄烨带胤礽南巡,江宁知府陈鹏年在主办行宫事务中供奉简朴,又无礼仪馈赠,胤礽大怒,竟要将陈处死。
第三,玄烨待人宽和,胤礽却任意凌虐臣属,甚至连亲贵也随意挞辱。胤礽在诸皇子中地位优越,恣意妄为。当然,同辈兄弟出于忌恨,拨弄是非,也促使了胤礽与父亲关系的恶化。
从玄烨一方讲,立储受挫也有自身原因。他22岁时册封皇太子,未免操之过急。尽管为树立太子威信和培养从政能力煞费苦心,却未注意在制度上防止皇储越分,形成对皇权的干扰。比如在礼仪上,一开始就规定,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一切仪注几乎与皇帝相同。玄烨事后总结说,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他又规定,每逢庆典,大臣们朝拜皇帝后,需往东宫行礼。这些优遇,反而助长了太子的骄纵和非分之想。加上一些阿谀奉承之辈麇(qún)集太子周围,为其出谋划策,逐渐形成所谓“太子党”,使玄烨感到皇权受到威胁。
最终促使玄烨决心废黜胤礽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胤礽失宠后,引舅氏索额图为靠山。索额图是开国勋臣索尼子,胤礽母亲的叔父,任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多年,康熙四十年(1701)以老乞休,但在朝中仍拥有强大势力。索额图是太子胤礽最倚信的支持者,朝廷中索额图党逐渐演变为“太子党”。康熙四十二年五月,据索额图家人告发,索额图“背后怨尤,议论国事”,又发现助太子“潜谋大事”。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后死于狱中。玄烨与胤礽的矛盾日益深化。
第二件: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玄烨率领诸皇子行围塞外,皇十八子胤祄(xiè)病重,留中途调理,不久病情恶化,玄烨回銮临视,非常忧戚。胤礽对弟弟病危却无动于衷,毫无友爱之意,玄烨对他加以责备,胤礽反而大发雷霆,任意挞辱随行诸大臣侍卫。甚至每夜窥伺玄烨所居幔城,使玄烨惊惧不安。九月初四日,玄烨宣布将胤礽废斥拘禁。随后,玄烨召诸皇子入乾清宫,宣布:“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但是,胤礽废后,太子虚位,希冀储位的诸皇子竞争纷起,争斗更加不可遏制。
诸皇子各自结纳权臣,招纳门客,植党互斗。长子胤禔系惠妃那拉氏所生,不得立为太子,因此心忌胤礽。等胤礽被废,胤禔便党同皇八子胤禩,向玄烨奏称,相面人张明德言皇八子当大贵,并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于皇父之手。”玄烨震怒,斥他“凶顽愚昧”。皇三子胤祉乘机揭发胤禔曾用喇嘛魇术谋害胤礽。玄烨命将胤禔革爵幽禁,张明德等凌迟处死。又传谕:如有人称誉胤禩,必杀无赦。胤禩被革去贝勒,成为闲散宗室。
玄烨废胤礽时,曾说他“似有鬼物凭之者”。胤礽被魇咒事揭发后,玄烨释放胤礽,并说他病情好转,“亦自知有罪”。当时,诸皇子间储位之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甚至连当朝的宗亲大臣也卷了进去,此情此景令玄烨感到震惊。他斟酌再三,决定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玄烨举行大典,宣告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对其他皇子加封晋爵,以调和诸子关系。
胤礽由被废到复立,前后不满半年,玄烨反复失措,未能稳定朝廷局势。胤礽复位不久,故态复萌,在廷臣中广植党羽。他在复立以前,曾当着父亲和兄弟的面,承认“凡事俱我不善”,并发誓不念人仇,实际上对废斥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对属下人暴虐横施,捶楚鞭笞;饮食服用,穷极奢华。种种暴戾乖张行止,比以前更加厉害。玄烨不得已,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将其再次废黜禁锢。
两次立储失败,玄烨开始慎言立皇太子事,他确定的太子标准是:“必能以朕心为心者。”但诸皇子中何人符合这个条件,却难以验证。立储问题成为玄烨晚年难以排解的心病。
以上,就是康熙两次立储的大致经过。回过头来,再说胤祥失宠原因。有关答案,只在两种私人著述中留有蛛丝马迹。
第一,雍正年间萧奭(shì)在 《永宪录》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胤祥“因废东宫事波及,削爵”。在康熙四十八年以前,皇九子以下的皇子因年龄小,还没有封号,所谓胤祥“削爵”,与事实不符。那么,胤祥与废太子事件有牵连,是否可靠呢?所幸这并不是孤证。
第二,乾隆年间皇八子胤禩的后嗣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中写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玄烨)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皇五子、皇八子(原注:先君)、皇太子开释。”这一记载足以说明:在康熙四十七年即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的同时,曾将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一同圈禁。而在此前后,被圈禁的还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世宗皇帝)、皇五子胤祺、皇八子胤禩。也就是说,从皇长子到皇八子,除皇六子早逝不计外,只有对立储一事漠不关心的皇七子胤祐没被圈禁。但是两个月后,康熙帝就以身体不好为由,把除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以外的诸皇子都放出了。
从上述记载可以得知: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祥因卷入废储事件遭到囚禁,时年23岁。由于史料的缺乏,仍有若干疑点:
第一,胤禛、胤祥同被圈禁,是否说明他们在争储活动中已结为?有几种推测:一是他们替废太子说了话,被视为太子党受到惩处;二是康熙帝担心年长诸皇子谋变,所以把他们暂时圈禁;三是诸皇子各结党羽,彼此明争暗斗,惹恼了玄烨,干脆一同惩戒。四是胤禛、胤祥在争储活动中结为。另外,还有人推测,胤祥为反太子党的一员,似与胤禩有关。以上推测,均缺少史料的佐证。
第二,胤禛、胤祥同被圈禁,为何结局不同?胤禛被圈禁后不久放出,第二年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时,他还搭了顺风车,由贝勒晋封亲王。与胤禛同时晋封的,还有另外几位皇子,包括胤祥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祯,但胤祥却被继续圈禁。什么原因使胤祥遭此重惩?有人推测:胤祥同胤禛结成,卷入了储位之争。两人被圈禁后,胤祥为了包庇胤禛,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胤禛很快获释,本人却继续被监禁。这虽然是推测,却也言之成理。其一,胤祥、胤禛自幼关系密切,在扈从父皇巡幸的过程中,胤祥常以诗词、书札寄怀,胤禛为之收藏,仅诗就有32首之多。其二,胤祥受胤禛母亲德妃长期呵护,感情非同一般。其三,知恩图报,符合胤祥一贯的为人标准。其四,正因为胤祥在关键时刻帮了胤禛一把,胤禛才会在即位伊始,把连低级爵位都没有的胤祥一下子超拔为亲王。
第三,胤祥被圈禁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对此,从清朝的官修史书到初年修成的《清史稿》,均无只言片语。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胤祥被圈禁,到六十一年(1722)正月他兀然出现在政坛中心,这中间的14年,在他的生命史上完全是一片空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是:胤禛即位后删除了一切于己不利的文字,其中包括胤祥的相关记载。人们不禁会问,胤祥被圈禁了多长时间?一年,二年……还是若干年?这又是一个难解之题。
胤祥一生45年,可以其父康熙帝的逝世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胤祥出生,到六十一年玄烨逝世,一共36年。除了幼时留下一些愉快的回忆,他从青年步入中年,一无封爵,二无官职,与诸皇子比,落魄到了极点。后一阶段,从康熙逝世,到雍正八年(1730)他本人故世,一共8年。这段时间,只占胤祥一生不到六分之一,但他卓越的才华、优秀的品质与风范,在这段不算长的时间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父皇逝世与胤禛即位,成为胤祥否极泰来的标志。
在康熙朝后期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日子里,皇四子胤禛处心积虑,怀有觊觎之心,但他工于心计,深藏不露,最终登上了至尊皇位。
胤禛母亲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并非出身显贵,在妃嫔中地位低微。生胤禛后晋封德妃。胤禛21岁封贝勒,晋封雍亲王时,年逾30岁。他接受满人戴铎“戒急用忍”的策略,在玄烨面前亟表恭顺,不露形迹,暗中却结纳朝臣,多方活动,同时又与兄弟诸王和睦相处。
有几件事加深了父皇对他的好感:
第一件:康熙四十七年玄烨巡幸塞外,胤礽被遣送回京,胤禛受父命看管胤礽。其时胤礽颜面尽失,威风扫地,年长诸皇子乘机落井下石,惟独胤禛站出来为胤礽说话,从而获得玄烨的好感,夸他“深明大义”。
第二件:当玄烨因立储失败而心情沮丧,身患重病之际,胤禛殷勤奉侍,不离左右。
第三件: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于康熙五十年出生。弘历儿时聪明伶俐,善读诗书,深得年届七旬的祖父宠爱。康熙六十一年玄烨传见弘历生母时,连称她为“有福之人”。这对于胤禛继承大统,也是一个吉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玄烨召集诸皇子及满汉大臣,谕言中谈及自第一次废黜胤礽以来,过伤心神,身体每况愈下,然后郑重说道:“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未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最后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玄烨在谕中暗示已决定立储,只是未将选定的嗣君言明。
六十一年十一月,玄烨病死。死后,宫中传出遗诏,内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关于雍正帝胤禛得位缘由,迄今说法纷歧。有的史家说他杀害其父后篡改遗诏篡夺了帝位,以防他的兄弟先下手;也有史家认为他继承大统得自玄烨的最终选择。不管怎么说,他的宝座是经激烈争夺才得到的,当是事实。胤禛亲历帝位之争而终于如愿以偿,不能不证明他的心术和手段确实不同凡响。在清入关后的10代帝王中,胤禛是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45年的藩邸生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社会经验,对他的帝王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
胤禛是个睚眦必报、敢作敢为的人,他登极后,做了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一件,清算老账。将皇八子允禩、九子允禟、十子允、十四子允四弟囚禁。允是胤禛同母弟。在雍正帝编写的《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曾披露一种传言:“圣祖皇帝(康熙)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指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此说依据不足,前人多有辩证,这里不再重复。有一种说法,说允是因支持皇八子允禩争储而遭胤禛报复。又一说,康熙帝晚年对允格外器重,派他率兵西征,暗寓立储之意,也招致胤禛不满,最终手足参商,兄弟形同陌路。以后,允禟、允禩均被削宗室籍,并令其改名为“塞思黑”、“阿其那”。皇长子允禔、废太子允礽自康熙朝被囚禁,至雍正朝幽死。
又一件,册封胤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命总理事务。胤祥活了36岁,徒然只是一个闲散皇子,这一下,爵也有了(而且是最尊的),权也有了(而且是最高的),比起以往那些获封的兄弟来,后来者居上,称得上飞黄腾达。胤禛还不以此为满足,又将已故23年之久的胤祥生母章佳氏的封号,由原有的“敏妃”一下子提高了两级,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
胤禛爱憎分明的态度,非此即彼的硬朗作风,在对待他的诸兄弟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胤禛对胤祥爱之惟恐不深,报之惟恐不急,不是更印证了胤祥为保护他这位皇兄曾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样一种说法吗?
在以后若干年里,胤祥还得到以下殊遇:
其一,胤祥封王后,雍正帝要按亲王册封惯例,赐银23万两。但胤祥谦谢不要,最后接受了13万两。雍正帝又要照例支给他六年官物,胤祥固辞不受,胤禛加恩,将他兼管的佐领改为私属,并多赏给侍卫和亲军,以示优宠。
其二,在他的亲王爵外,又加封一郡王爵,允许他在诸子中指封。胤祥坚辞不受,就给他增加了俸银一万两。
其三,雍正帝把胤祥的功绩和品行概括为八个字,即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亲自把这八个字书写匾额赐给胤祥。胤禛还对这八个字一一作了解释:
胤祥的忠,是“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胤祥的敬,是“小心兢业,无纤毫怠忽”。
胤祥的诚,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
胤祥的直,是“直言无隐,表里如一”。
胤祥的勤,是“黾勉奉公,夙夜匪懈”。
胤祥的慎,是“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宣漏”。
胤祥的廉,是“清洁之操,一尘不染”。
胤祥的明,是“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
雍正帝说,在廷臣之中,做到“忠勤慎明”的不乏其人,而具备“敬诚直廉”的则很少,要众臣向他效法。
其四,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亡。雍正帝悲恸异常,高度称赞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赐谥号“贤”。雍正帝还谕命把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字加在谥号之前。所以,胤祥死后的尊号特别长,全称“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在京西白家幢、天津、扬州、杭州等各处,还建立了怡贤亲王祠,供人们祭祀。
其五,胤祥原名因避胤禛讳已改为“允祥”(胤禛称帝后其兄弟名字的首字均由“胤”改为“允”),至此胤禛诏令恢复原名,以示与其他诸兄弟区别。这是有清一代臣子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其六,胤祥死,由其第七子弘晓袭怡亲王爵。原来他拒辞不受的另一郡王爵,则封其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另外,胤祥第三子弘暾(tūn)早殁,生前未受封,雍正帝破例命从弘暾亲侄内择一人为承嗣,袭封贝勒。
其七,提高胤祥园寝规格。亲王园寝原有定制,且胤祥生前已亲绘茔图,并叮嘱家人不得逾制修建。雍正帝认为,以他的丰功伟绩,园寝如循亲王常制,于心不忍,便将其茔制加以提高。
在康熙晚期,胤禛、胤祥是一对难兄难弟,到雍正朝,则成为密迩无间的君臣。雍正帝为君,给胤祥的宠荣无以复加;胤祥为臣,对胤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将清王朝统治推向昌盛的同时,也塑造出一种明君贤相的理想关系。胤祥作为国家的良臣贤相,被雍正帝概括为八个字,这八个字扩展开,也就是八个方面:
第一,说到忠,胤祥对雍正帝,可谓忠贞不贰。胤禛即位初,朝廷内部的权力关系错综复杂,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稳。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胤祥与贝勒允禩、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允禩曾是胤禛政敌,马齐曾为之声援,胤禛出于策略需要才将其置于高位。隆科多因拥戴新君受到重用,不久又被剪除。四人中,胤祥是雍正帝最倚信的大臣。后来,雍正帝回忆这段诡谲多变的时期,言语间相当感慨:“辅政之初,阿其那(允禩)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王(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胤祥在长期受到压抑和冷落之余,能得到雍正帝的器重和厚待,自然感恩戴德,全力图报。
第二,说到敬,胤祥处理工作,可谓认真负责。康熙后期,官吏贪污,钱粮匮乏,国库空虚。雍正帝面对历年户部库银亏空的窘迫状况,把整理财政、清查赋税作为当务之急,在胤祥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清理钱粮亏空活动。从雍正元年至三年,各地题奏历年钱粮亏空案件有100余起,累计亏空钱粮2300多万两。为了追补亏空,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令亏空官员完纳赔补。对违法的王公贵族同样严惩不贷。康熙帝第十二子履郡王允祹、第十子敦郡王允均被勒令追索亏空,以致被抄家。为此,胤祥还背上了“过于苛刻”、“过于搜求”的骂名。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国家财政很快有了起色。
为了制止各地官员在税收赋敛中任意加派,中饱私囊,胤祥疏请取消加色、加平等积弊,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也限制了官吏贪污受贿之风。
胤祥以出色的理财能力得到胤禛的嘉许。胤祥恪尽职守,同时承办了大量行政事务。雍正初年,很多谕旨都是由胤祥转达的。
当胤禛决定远征伊犁河流域厄鲁特蒙古时,于雍正七年设置军机处。此后,军机处成为清廷的中枢机构,直到清末。胤祥与汉大臣张廷玉、蒋廷锡成为最初的三位军机大臣,受命主持西北两路军机事务。
第三,说到诚,胤祥待人接物,可谓秉持原则。他从为国举贤的大局出发,向雍正帝推荐优秀人才。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礼,曾被胤禛视为允禩同党,命他看守陵寝,不予重用。胤祥觉得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奏请起用。雍正帝接受他的意见,晋封允礼为果郡王,后晋亲王。允礼先后管理理藩院、工部、户部、宗人府,办理苗疆军务,均取得突出政绩。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卫,原只是户部郎中,皇帝对他并不了解,胤祥觉得此人“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极力保举,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最受胤禛器重的股肱重臣。
第四,说到直,胤祥为人坦荡,敢于直言进谏。雍正帝用年羹尧主持青海军事,隆科多从中作梗,阻挠他成功。胤祥向雍正帝奏言:“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 之道,方能迅奏肤功。”雍正帝听了他的话,不从中掣肘,青海迅速平定。
第五,说到勤,胤祥辅政8年,可谓勤于任事。直隶水系庞杂,水涝灾害频仍。尤其永定河水,一经泛滥,如野马脱缰,为害最甚。雍正三年直隶大水后,胤禛决心防治水患,任命胤祥总理京畿水利。胤祥和大学士朱轼共同实地查勘后,提出兴水利,开引河,疏河道,浚水淀,筑减水坝,开入海直河等建议;并请设置营田水利专官,募农耕种。均奏准实行。直隶水利兴建后,水患有所减少。胤祥有关京畿河务的奏疏,编为《怡贤亲王疏钞》,由吴邦庆辑录,后收入道光年间刊行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雍正帝曾列举胤祥的各项工作说:“总理事务,王夙夜匪懈。……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胤祥既是总理军政经要务的重臣,又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侍卫长。
第六,说到慎,胤祥不仅有功不傲,而且功越高越谨慎。他自幼与胤禛交往,对他的为人和秉性了如指掌。目睹胤禛坐上皇位后,对政敌报复毫不手软,也促使他对雍正帝始终保持谦抑的态度。这正是胤祥宠眷不衰、得以寿终正寝的要诀。对雍正帝赐予的各种奖赏和殊誉,他从来是能辞就辞,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的,谨慎接受。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
这里还有一段怡亲王“吞土”的逸事,可为他谨慎作佐证。帝后王公生前总要为自己选定建坟安葬的“吉地”,胤祥曾奉旨到泰宁山(清西陵,在今河北易县)为皇帝勘选陵址。雍正帝对选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满意,认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他。胤祥听后却惊悚色变,惶惧固辞,说这等吉地只有大福大贵者才能受用。他又在60里以外的涞水县境内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认为这才与臣下身份相配,并奏请皇帝赐给自己。后来胤祥生病,仍担心皇帝不收回成命,再三奏请,胤禛不得已允其请。胤祥得旨后,高兴万分,手舞足蹈。当日就遣侍卫前往取土。数日后侍卫回来,呈看土色。因为这是皇帝赐予的吉地,胤祥竟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小块,手捧着吞到肚子里,口中还念念有词道:“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此事在官修《清世宗实录》、《钦定八旗通志》以及《内务府档》中均言之凿凿,可见确有其事。
第七,说到廉,胤祥为政,可谓自奉清廉。他主管财政,钱粮过手无数,稍有贪心,子孙就会享用不尽。可是他却公私分明,严于律己。胤祥平时衣食力求节俭,病危时,就身后事一一嘱咐: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属,概不可用”。他亲自画出坟院图,叮嘱王妃及诸子说:“不要违背我的话,超越以往的定制。”
第八,说到明,胤祥审案,堪称善辨真伪。他主持审理大案数十次,每次审理,疑犯口供都会牵连到许多人,胤祥总是慎重从事,不轻下断语。他总结审狱的经验说:审案的原则,先观察其(疑犯的)言语表情以洞悉真伪,假设用诚心去打动他,用合理的推断去折服他,没有得不到实情的。如果一概刑讯逼供,刑杖之下,何求不得?但这又使冤案难以平反啊。雍正帝命人把胤祥的这席经验之谈刻在木板上,高悬在公堂上。
胤祥辅政8年,兢兢业业,勤奋不怠,树立起贤明大臣的典范。有清一代的王爷,或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或无德无才,像他这样德才兼备,并且在身前身后得到人们公认的,的确少之又少。
胤祥“吞土”的园寝,位于河北涞水县水东村(今涞水县以北娄村满族自治乡东营房村西)。上世纪30年代园寝被盗。日军侵占涞水后,园寝的地上建筑又遭破坏。如今尚存石牌坊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刻写着“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华表一对,高约13米,柱基和柱体呈八棱形,表面雕刻大小腾龙。
乾隆帝弘历追念胤祥功,特下诏旨:“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在胤祥之前,清初“铁帽子王”皆因军功卓异而获此特权,胤祥则因治绩突出获此殊荣。晚清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步其后尘,也相继获得了世袭罔替的特权。但他们的德与才各有缺失,与怡亲王相比,难以相提并论。
曹雪芹的爷爷当时是在皇宫内务府当总管,与怡亲王有很深的交情。
第二句,“一双似喜非喜含情”:这句是说:她那双明亮的眼睛总是那样的脉脉含情,无时不在流露着欣喜却又不像是笑眼。
第三句,“态生两靥之愁”: 靥(音ye),俗称酒涡,是美女的特征之一。这句是说:林黛玉脸上那圆圆的酒涡仿佛盛满了淡淡的哀愁。袭,继······得来,从这种文体的句子和用字属于骈体文赋。
第四句,“娇袭一身之病”: 娇袭,娇指娇媚温柔,袭本来是承袭的意思,但这里引申为外来,非出于己之意。这句是说:林黛玉那苗条而娇弱的身材好象笼罩着病态的一种美感。
第五句,“泪光点点”:这句形容林黛玉的眼角里始终闪现着点点的泪光,这是少女明眸含情的一种特征。
第六句:“娇喘微微”:这句是说:她的鼻息不断地轻轻娇喘着。
第七句:“闲静似娇花照水”:这句是说:她在安静的时候,就仿佛像一朵娇艳的山花在水边映照。
第八句,“行动如弱柳扶风”:这句是说:当她在行动起来的时候,就好象是软弱的柳条儿一样在随风摆动。
第九句:“心较比干多一窍”:比干,是商纣王的叔伯父,官为少师,敢于犯颜直谏,后被纣王所杀。这句比喻林黛玉聪明过人。《史记·殷本纪》记载,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于是杀了比干看他的心。后来常比喻人聪明。
第十句:“病如西子胜三分”:西子即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句是说:林黛玉那一身病态比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还要胜过三分娇妍。
林黛玉的母亲是贾宝玉父亲的妹妹,两人是表兄妹关系。但贾宝玉生在京城,林黛玉则生在江南苏州,两地相隔遥远。两人从小到大从来没见过面,只是从各自的父母嘴里了解到对方的一些情况而已。然而,当两人见了面之后,却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并不感到生疏。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林黛玉的前身是上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而贾宝玉的前身则是赤瑕宫里的神瑛侍者,也就是仙境花园中的园丁。这绛珠草在神瑛侍者日以甘露慷慨之下,终于得以久延岁月,并饱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成了个女身。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慷慨之恩,特下凡到人间用眼泪偿还给他。二是两人是上天早已定下的缘分,虽没见过面,但心灵却已息息相通。所以,虽然在见到宝玉之前,王夫人曾告诉林黛玉说,她有一个儿子贾宝玉是个“混世魔王”。但在林黛玉的眼里,贾宝玉却是一个英俊的美男子。而贾宝玉呢,更是把林黛玉看成是聪明过人的天仙,堪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比美。
这首词对林黛玉的描写可以说是入木三分。此外,小说此处关于对宝黛初会的描写亦已给全书各章节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两性之间的情爱本来就属于自然现象,属于自然规律。但是过分的夸赞两性的愉悦,就背离了主题。因为,人类活着不止拥有性。还有精神的力量。当然有一些人只拥有性能力和财富的能力而已。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八,都中现住十房,原籍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微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库帑银行商,共八房。
[说明]
薛蟠强抢民女,打死了人。贾雨村从一张“护官符”中得知事关四大家族,便徇情枉法,乱判此案。作者借门子之口解说“护官符”的含义道: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作“护官符”。“护官符”是从“护身符”一词化出的新名词,这从同时人脂砚斋评语“三字从来末见,奇之至”(甲戍本)可证。它可能是某个愤恨官场黑暗现状的人私下所说的讥语,被曹雪芹闻知后大胆写入作品,或者竟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注释]
1.“白玉”句——形容贾家的富贵豪奢。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
2.阿(音e)房(音pang)宫,三百里——阿房宫是秦时营造的大建筑,规模极为宏大。《汉书.贾山传》载:阿房宫长宽尺度为“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阿房宫前殿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所谓“三百里”,应该是阿房宫的大约覆盖范围,是借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绝天日”的夸张说法,以形容史家的显赫。《三辅黄图》里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秦惠文王造就,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
杜牧的阿房宫赋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官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三辅黄图,古代地理书籍。作者佚名。晁公武在《读书志》认为可能是梁陈间人之作,程大昌在《雍录》则认为唐肃宗后人作。《水经注》曾引此书,《隋志》亦曾著录,因此成书年代不会晚于南北朝。清朝有毕沅、孙星衍校本。
原书一卷,后有六卷或二卷版本,可能因此掺入后世地名及杂说。记载秦汉时期三辅的城池、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畤等,间涉及周代旧迹。各项建筑,皆指出所在方位。此书条理清晰,为研究关中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汉末曹魏初斯”。各说虽有不同,但都以如淳、晋灼、刘昭注书为据。这个根据当然是很难确凿的,三位注家既已引此书作注,足证在他们的时代此书已问世了。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库、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设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3.龙王——古代传说中多以为龙王珠宝极多,非常富有。这里借龙王求请,极言王家的豪富。
4.雪——“薛”的同音字。这里用的是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俗话说“大雪兆丰年”,年成富饶,大家豪门们就会越加奢靡,肆意挥霍,把金钱当成了雪片一样随意抛撒。下面的小字注解中的帑(音tang)字,是指国家国库里珍藏的金帛。
[鉴赏]
《红楼梦》是以记“家庭闺阁琐事”、“大旨言情”、“毫不干涉时世”的面目出现的,它常常以假隐真。隐,是出于不得已,所以作者有时又要在自己所设的“迷障”上,开一些小小的让人可以窥察到真情的口子。在全书情节展开之前特意安排的这个占据了第四回主要篇幅的“护官符”故事,便是这样的口子。
为什么薛蟠打死一个小乡宦之子冯渊,抢走那个被拐卖的丫头,而“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为什么这一件“并无难断之处”的人命官司拖了一年之久,“竟无人作主”?为什么刚一听原告申诉便大骂“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的贾雨村,后来自己也做起“这样放屁的事”?为什么他听门子说明被拐卖的丫头原是他的“大恩人”的女儿,将她“生拖死拽”去的薛蟠“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并且自己也知道薛家“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丫头此去不会有好结果,却不念甄家恩情,不顾自己曾许下的“务必”将英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她落入火坑而置之不理?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这张极写四大家族权势和豪富的“护官符”中找到答案。正是这张直接揭露封建政治的和整个社会的黑暗与残酷的“护官符”,向读者显示了:锦衣玉食的宁荣二府、脂浓粉香的大观园,原来只是吞噬无数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的罪恶渊薮。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主要是贾府)的兴衰作为全书的中心线索,“护官符”暗示了这一情节结构。作者通过门子之口介绍说:“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在前半部中,我们看到四家由于“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确是“一荣皆荣”的;后半部不是应该写他们由于“事败”,相互株连获罪而“一损皆损”吗?事实也确是如此。一九五九年南京发现靖氏所藏抄本《石头记》(后简称“靖藏本”),在这几句话旁有脂批(原书数年后迷失,现据毛国瑶先生所录)说:”四家皆为下半部伏根。”所谓“伏根”,即指四家将来衰亡的共同命运而言。可见,“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等语是对贯串着全书的四大家族由盛至衰的情节的概括。续书后四十回中撇开史、王、薛三家,已不符原意;而写贾府“沐皇恩”、“延世泽”,衰而复兴,则更是从根本上歪曲了这部描写封建大家族衰亡历史的小说的主题思想。
应该指出,“护官符”四句俗谚口碑句后所注小字,有些本子将它删去是不对的。因为,门子的话中已明说在口碑的“下面皆注着始祖官爵并房次”。注出官爵和房次,是为了具体说明四大家族的权力和财产的分配情况,让看私单的人知道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显赫地位,落实了这四句谚语之所指,是这张起着“护官符”作用的私单上理所应有的文字。脂本的抄者误以为凡小字皆批书人所加,就将它混同于脂批。如在甲戌本中,即将原应在谣谚“下面”的注改移在谣谚的旁边;原应与谣谚同样用墨笔写的,改为用朱笔写,与脂批无异。庚辰本前十一回是删脂批而只抄正文的,结果连原注也当作批语一齐删掉了,但这并非有意。(庚辰本在《红楼梦引子》曲中把“趁着这奈何天”一句里前三字也删去,也是因为作者将“趁着这”三个衬字按曲子格式写成小字,而被抄者误作脂批之故。)到了原文经后人大量涂改过的迟出的几种本子,如程高本,情况就不同了:它索性连门子所说的谣谚之下有注的话也删得一干二净。这是有意为之的。大概涂改者以为反正是小说,非记实事,何必如此琐碎,或者是担心这样的注太具体,万一有挟怨影射某家之嫌,就会招致麻烦,倒不如删去省事。可是这一来,这张本为备忘之用、“排写得明白”的私单,就变得有点象不揭底的谜语了。
说到后人删改对原书造成的损害,还应该提到他们把上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后面的“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九个字也删去了。原书这九个字说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四家之间不但有姻戚血缘上的连络,更主要的是他们在政治上已结成了利害荣枯休戚相关的一帮,他们的“荣”和“损”,实际上都是内部这一派势力和那一派势力斗争的结果。他们正是为了建立这种在政治上“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关系,才相互之间“连络有亲”的,而不是相反。象这样关系到封建主义政治本质和全书基本内容的话也被删去,则曹雪芹的思想和小说的政治主题之被严重歪曲的情况,自不难想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