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78年五行属什么(78年五行属什么命)

时间:2024-01-20 16:18:51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全数命理学》干支 五行和纳音

一、干支

(一)、干支的起源

相传黄帝时期大臣大挠创造了干支纪法,至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

黃帝

以公元前2697年(黄帝元年)为甲子年,作为纪年的开始。由此推算,公元0年为第45个庚申年,公元1980年为第78个(45+33)庚申年,1984年为第79个甲子年。从殷代甲骨卜辞中,可查到用干支纪法和预报天气的记载。用干支纪法来表示人的出生时间(年、月、日、时),就是人的生辰四柱,也叫八字。由此看来,四柱八字是离不开干支的,而干支则是来源于历法中的年、月、日、时。例如,北京时间阳历1949年10月1日14时,用干支纪法就是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辛未时。在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其八字就是:己丑、癸酉、甲子、辛未。

(二)、干支的序数及搭配规则

黄帝与大挠

天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地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单数干支属阳,双数干支属阴。干支中按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搭配成六十种不同的组合,称为“六十甲子”。甲为十干之首,子为十二支之首,相配为“甲子”;十干之2与十二支之2相配为“乙丑”,十干之3与十二支之3相配为“丙寅”.....直到十干之10与十二支之12相配为“癸亥”。

二、五行

(一)、五行来源

黄帝时期的鬼臾区

五行寓万物,万物归五行。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干支五行相对应。相传黄帝时期鬼臾区创造了五行。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传说是上古医家,黄帝臣,曾佐黄帝发明五行,详论脉经,于难经究尽其义理,以为经论。

五行蕴涵着太阳对地球作用力的信息。春天太阳开始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地球北半球逐渐变暖,万物开始生长,所以五行木旺。夏天太阳在北回归线附近,天气炎热,所以北半球五行火旺、土燥。秋天太阳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果实丰收,北半球五行金旺。冬天太阳由赤道向南移动,北半球变冷,五行水旺、土湿。这些规律在南半球刚好相反。

(二)、干支配五行规则

五行生克

天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地支:寅卯为木,巳午为火,辰、未、戍、丑为土,申酉为金;亥子为水。

按上述干支序数确定五行的阴阳属性,即单数为阳五行,双数为阴五行。

三、干支纳音

(一)、干支纳音来源

《三命通会》论纳音取象: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号曰花甲子,其花字诚为奥妙,圣人借意而喻之,不可着意执泥。夫自子至亥十二宫,各有金、木、水、火、土之属,始起于子为六阳, 终于亥为六阴,其五行所属金、木、水、火、土,在天为五星,于地为五岳,于德为五常, 于人为五脏,其于命也为五行。是故甲子之属乃应之于命,命则一世之事。故甲子纳音象, 圣人喻之,亦如人一世之事也。何言乎?

四库藏书《三命通会》

(二)干支配纳音法则

1、数字与纳音五行的对应关系:1水、2火、3木、4金、5土。

2、将天干分成5组:1甲乙、2丙丁、3戊己、4庚辛、5壬癸。。

3、将地支分成3组:1子丑午未、2寅卯申酉、3辰巳戌亥。

4、将天干、地支对应的数字相加,其和大于5时除以5,取其余数配纳音。

5、将计算结果1变3,3变1,2变4,4变2,5不变。

六十甲子纳音五行表

例1:庚申年,庚为4,申为2,两者相加得6,6除以5取余数1,把1变为3,所以庚申纳音是木。

例2:庚戌年,庚为4,戌为3,两者相加得7,7除以5取余数2,把2变为4,所以庚戌年为4,属于金命。

例3:甲子年,甲为1,子为1,两者相加得2,2变为4,所以甲子年为4,纳音是金。

这样干支的纳音五行基本上不用记忆,用5以下的数来推算即可。

中医到底是难学还是好学?自学能学好吗?

自学能学好中医吗?

有关中医的争议由来已久,主要是中医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

但是,有一个问题比较特殊,争议主要发生在支持者内部,争论还异常激烈。

那就是,中医到底好学还是难学?

有的人认为,中医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以至于现在人的智力根本不足以支持学习中医,遑论学好;因而,当今社会早已没有真正的中医,真懂中医的人都存在于古代,比如苍公,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

持此论者基本上都是死忠中医粉,似乎根本没有考虑当社会中医从业者的饭碗问题。

另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是,中医也是一门科学,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理解和学习的,只要有“悟性”,还下功夫,一样可以学得好,一样可以治病救人。

持此论者只要是中医药从业者。

在笔者看来,这种没有证据的争议只能是口水,没有意义。

下面,笔者就以有力的例证来证明,自学一样可以学好中医;

而且,不仅能学好,还可以大有所成,搞不好还能开山立派,称为一代宗师,名垂青史。

针灸鼻祖皇甫谧,42岁脑中风后开始研究针灸,仅3、4年就著成奠定其针灸鼻祖地位的《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针灸鼻祖的名头不是笔者给封的,而是被举世公认的。

不同于医圣张仲景,神医扁鹊、华佗等没有实据证明他们在历史上的存在,《晋书》中有专门的《皇甫谧传》,对其家世和事迹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皇甫谧是晋代经学家,中医学家,针灸理论的奠基者,称针灸鼻祖实至名归。

皇甫谧家门显赫,做不得假的,他是汉末军中大佬、官至太尉的皇甫嵩的曾孙。

皇甫嵩是汉末剿灭黄巾叛乱的首功大将,堪称汉末第一名将,是董卓和曹操等等上司或师长,是《后汉书》上立有“列传”的人物。

到皇甫谧这一辈上,虽说家道中落,也毕竟是世家大族。皇甫谧幼时被过继给叔父,直到近20岁还是一个纨绔子弟,都没有认真读过什么书。

彼时,突然受到叔母的激发“顿悟”,开始发奋读书,著书立说,并很快成为了当世的畅销书作者。

彼时的网红大V的影响力一点都不逊于今天,加之皇甫谧显赫的家世,很快甚至得到皇帝的青眼相加,屡次招他入仕都被皇甫谧拒绝。

然而,好景不长,42岁那年,皇甫谧突发“风痹疾”,致使半身不遂并不仁出现偏瘫和偏侧感觉障碍,按照今天的说法应该是突发脑中风。

面对疾病,皇甫谧把主要精力转向攻读中医,主要是针灸研究。

他在整理已存针灸学著作基础上,将针灸理论加以系统化并进行扩展,仅用了3、4年的时间(魏甘露年间,公元256~259年)就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后世称《针灸甲乙经》,建立起了针灸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籍此确立了其针灸鼻祖的历史地位。

救中医于危亡的中西医汇通宗师恽铁樵

大家都知道,中西医论战已经超过百年。

论战初期,西医挟“科学救亡”之势,将中医逼到了“退一步就会万劫不复”的危亡绝境。

尤其是,中医家学深厚,又留学日本系统学习西医的余岩回国后致力于反对中医,目标直指废除中医。

他依仗中医西医兼通的优势,著《灵素商兑》痛陈《内经》“无一字不错”,“中医既无解剖,也无生理药理”,整个理论体系是完全错误的。

最为致命的是,彼时西医的大体解剖已经相当成熟,与人体实际的脏腑骨骼肌肉神经等完全可以一一对应,丝毫不爽。

而中医的有关人体结构的脏腑学说错漏百出,甚至可以说是“莫名其妙”。

比如,中医的“肾”完全不同于人体主要负责“泌尿”之西医的“肾脏”,当时的中医并不知道喝进去的水首先需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在肾脏过滤后生成尿液排入膀胱;而是认为,喝进去的水一直在肠道内下行,那为什么不是从肛门拉出来而是尿出来呢?

中医认为,水直到阑门(回盲部)才与进食的食物分开,即“分清浊”,清者为尿,从阑门到膀胱,然后排出来;浊者经大肠从肛门排出。

最早指出这个笑话的是清代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的王清任,他发现这个错误的理由是:“如果粪尿从阑门才分清浊,尿闻起来为什么没有粪的臭味”?!

由于解剖学是实实在在的一目了然的东西,最具有说服力。

反中医者正是抓住中医这一死穴而欲置之死地。对此,保中医派似乎全无招架之力,更谈不上还手之功。

正当中医处在此危亡之际,有一人横空出世,万分“睿智”地提出:“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

啥叫“四时之五脏”?

指中医理论体系之人体结构应于四时而变化,四时之风寒暑湿化成六气,六气生五行,五行对应于五脏。

因此,五脏并非一成不变的血肉之实体,而是应四时而变化的“功能脏器”,根本无需与西医看到的尸体上的解剖结构进行对应。

就这样,轻易化中医无解剖的死局于风轻云淡之间。

从此之后,但凡中医体系中有与人体实体不能对应之处,一应用“功能脏腑”来解说,从而可以轻而易举地化解任何针对中医的“责难”。

比如,经络,尽管内经上的经脉还是可观可测量的实体,由于现在解剖学始终找不到对应的结构,就被虚化成了有名无形的功能结构。

从此之后,中医们再也不用为不能与现代医学相对应而烦恼,反正中医的研究对象不再是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人体,而是虚拟世界的功能人体。

这位救中医于危亡的“大葱”名字叫恽铁樵,一代中西医汇通宗师,甚至说,是现代中医的鼻祖。

因为,如果没有恽铁樵就不可能有现代中医的存在。

恽铁樵,1878年出生,早年考中秀才,1903年考入新式学校南洋公学攻读外语和文学。

毕业后先后在多家学校执教。

教书之余,恽铁樵充分利用其良好的英语能力开始翻译西方文学发表,很快也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红,并于1911年被商务印书馆招聘为专职编译,1912年更是开始主编《小说月报》。

然,所谓天有不测风云。

1916年,恽铁樵年已14的长子死于“伤寒”。

中医的伤寒并不是今天所说的伤寒杆菌感染性疾病,而是泛指一切“热病”,即发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就是今天的“感染性疾病”。

次年,二、三子又相继死于“伤寒”。

眼见爱子连续早夭,而中医神医们却束手无策。

恽铁樵开始发奋攻读中医。

也是跟皇甫谧一样,仅经过3、4年的发奋恽铁樵就收获大成,并于1920年在上海公开挂牌行医。

没用多久,恽铁樵的诊所便已经门庭若市,医声大振。

随后,恽铁樵更是大开山门广纳弟子,并大量出版著作,成为了中西医汇通派的一代宗师。

因此,说恽铁樵救了中医,没有恽铁樵,就没有现代中医,一点都不过分。

尽管“医不自治”,拯救了中医的一代宗师恽铁樵却没有救得了自己,于1935年57岁英年早逝(比最近亡故的梅墨生大师还多遗憾了2年)。

五行理论的数理-78

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变迁

【作者:赵致生(1943-2021)】

五运与六气,都是四象变化衍生出来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结构体系。四象生五行与四象生六气是两种不同的数学方式。也可以说是四象属性变化的两种阴阳属性。

所以,五行与六气也可以说是同源事物,但又不是相同属性的事物构成体系。

从远程属性的源头性来讲,阴阳是其产生的源头;从直系属性关联关系来讲,四象是五行与六气的至亲。

至亲,在人类与动物的繁衍关系中,指血统关系最亲近的戚属。

在属性数学认识范畴,至亲是属性关系或者属性关系体系中最亲密、最直接产生的关联关系。如子母之性、天道至亲、兄弟之性、骨肉至亲。

因此,四象、五行、六气,形成了属性体繁衍过程中的至亲之道。

四象为五行六气之母,五行与六气是骨肉至亲的兄弟。

太极、阴阳,只能称为是五行六气的远亲,表达相生血缘关系因三焦的中间繁衍过程而疏远的隔代亲戚性,只能作为宗族来源的一种标志性源头。

所以,称阴阳五行,阴阳六气,则以宗氏家族之性而为冠,以自身属性为名的一种称谓。

如果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三生万物的至亲源头,那么,“三生万物”的第一个三物至亲体系就是四象、五行、六气。

故,万物之生,

天道则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地道则有道生四,四生五、六。

天为生万物之源,地为生万物之泉。

四象、五行、六气,为万物的三生之始也。

天道之生,至亲之数一、二、三;地道之生,至亲之数四、五、六。天道之生,一生二,二生三,为三代至亲;地道之生,四生五,四生六,为两代至亲。

于是,地道中产生了一代中则有阴干阴支、阳干阳支、阴干阳支、阳干阴支四象复合,与人伦中的兄弟相亲、姐妹相亲、兄妹相亲、姐弟相亲四象轮回相互对应。可以用下表表示:

阳干阳支

阴干阴支

阳干阴支

阴干阳支

兄弟相亲

姐妹相亲

兄妹相亲

姐弟相亲

天干/地支之合,

有“阴干阴支、阳干阳支”的甲子、乙丑之合的六十甲子轮回,有“阴干阳支、阳干阴支”的甲丑、乙子之合的六十甲丑轮回两种不同的再生繁衍系统,是天地繁衍生息变化的最原始属性源泉。

人伦中产生了四种属性至亲的匹配关系,古代称为人伦婚姻匹配的四象原则。

以男方女方两亲家为例,则有四种婚姻关系:兄姐、兄妹、弟姐、弟妹。

再加上另外独生子女的两种特殊情况,对于结婚的两个联姻家庭来讲,有六种关联关系的婚嫁习俗。

又称为亲戚的六合。

这种婚姻的继续后继繁衍则产生了伯表亲、叔表亲、长姑表亲、小姑表亲、长舅表样、小舅表亲、长姨表亲、小姨表亲八种不同兄弟姐妹关系。

加上自己家兄弟姐妹的关联关系,共有三十六式,称为天罡至亲之数。

由此可以看出,干支阴阳的变化体系,是一个天地人共同属性表达的属性后继组合式的连续变化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表达了天地人在自然变化的过程中以及下一代的繁衍过程中出现的八卦表亲相生的亲戚体系。

兄、弟、姐、妹,是一个四象属性。这个四象属性在天地干支的自然大系统中,由于繁衍生息的世代相传属性形成了明显的界。

人类的原始繁衍性行为,则严格限定在五代之内非亲才能嫁娶的六合制度之中。

这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属性组合规律完全一致,遵循天地干支组合之法,阴阳变化之道,保障中华民族优秀属性遗传基因良性繁衍生息的根本原因。也是先天八卦文化时代天地人属性自然观的重要理念。

《易经》后天八卦对先天八卦的变革,把中华民族依据天地人三属性组合产生的阴阳干支理论,划分为民风民俗的礼仪内容与天数天命理论两个部分,用简易、容易、简单的民风民俗中的礼仪规则,作为顺应天数天命的认识逻辑,建立了“易有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礼仪道德八卦体系。

并对遵守这种礼仪道德的行为设立了吉祥、福利的占卜结果。

对不遵守这种礼仪道德的行为设立了凶险、灾祸的卦辞、爻辞。

把先天八卦产生的钟鼎文化属性全息认识体系简化为天地干支的六十甲子阴阳重名纪年法则,使中国钟鼎文化时代的盖天论、喧夜论、浑天论、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等属性科学知识体系相继失传,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商周文化断代。

《易经》用后天八卦的理念,建立了君权天授的封建社会文化专制体制。

后天八卦理论,是封建社会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经数千年而代代相传的根本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易经》后天八卦对先天八卦的篡改,也可以称其为君权天授的封建文化对道法自然的先天八卦自然观的一场革命。使中国钟鼎文化时代的科学文化成果从此断代失传,并开始了走向科学和文化退步的落后开端。

所以,“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不准确的!

准确地说,《易经》应该是封建社会文化的源头,它为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对于那些易经爱好者而言,可能不喜欢甚至讨厌这篇文章,附上一个时空框架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