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一生中写过很多首送别诗,每首都是经典。
如表达依依惜别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如表达别后期待重逢的《山中送别》:“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如果说送别诗只是表达对友人的情感,那可就平淡无奇了。
要是能在诗中读懂一个朝代文人的心态转变,那可就真厉害了。
接下来要分享给大家的这首诗,可谓是一语双关。
读懂它,你就读懂了一个时代文人,在“仕”与“隐”间的辗转挣扎!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此诗约写于诗人中年时期,为了养家糊口,他来到了长安寻求晋升的机会。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吧,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呢?
饮酒饯别是古人一种常见的送别形式,如折柳送别、吹笛送别等。
这一句叙事,交代王维与友人送别的场景。
这个友人,或许是王维相识已久的故人,又或许是初次谋面的陌生人。
诗人没说,但我们知道的是:
匆匆相遇,转瞬分别。
人生何处不相逢,人生又何处无别离。
天长海阔,相见无期,所能轻轻道来的,也仅是这看似浅淡实则深情的一句——“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归卧”是指归隐;“陲”是指边缘。
“南山”是指终南山,是佛教、道教的发源地,许多文人志士归隐的首选地。
你说是因为生活不得意,想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一句“不得意”,既道出了友人政治上的失意和归隐的决心,同时又贴合了多少文人志士内心的惶惑与落寞。
都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何等光华荣耀?
然而十年寒窗苦读,换来的却是一朝名落孙山。
此间数之不尽的失败与绝望,又有谁能理解呢?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朝堂之路不通,便索性归隐深山吧。
人生有那么多的选择,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友人安慰自己。
王维明白友人在官场上的失意,更理解他归隐深山的举动,就有了最后两句对友人的劝慰: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
在那深山更深处,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际自在飘荡。
“白云”是虚无变幻、流转不息的,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其中所表达出的禅意正是王维追寻“明心见性”的最高境界,是禅性的外化表现。
再迷人眼的富贵荣华,终有一天也会耗尽,而白云却是变幻多端、绵延不尽。
看尽了长安的繁华,看惯了人生的不尽如人意,还不如友人您回归山林快活自由。
结尾这两句诗,既表达了王维对友人归隐的羡慕,也折射出对自己如今状态的万分感慨。
王维羡慕友人可以远离官场,摆脱束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自己却还在为此纠结,难做抉择。
天宝年间,即安史之乱前,王维官至给事中,是一份不错的差事,养家糊口足矣。
但官场的黑暗,令王维感到担心,于是选择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既是出于济世救民,同时也是出于自身的考量。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安禄山就攻陷了长安,王维被俘获,只能被迫做伪官。
这一年间,王维备受煎熬,还好能在禅学佛理找到归宿,得到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战乱是平息了,但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
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而王维曾写下《凝碧池》一诗,抒发了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深,为其躲过这一劫难。
再加上其弟弟平叛有功请求削籍为王维赎罪。
王维得以宽恕后,降为太子中允,后迁中书舍人,官至尚书右丞。
晚年的王维厌恶官场黑暗,寻找心灵的桃花源,最终归隐于终南山。
弃仕而隐的他对于官场淡然释怀了,回归山水田园之中。
《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他后半生的写照。
在现代人看来,“佛”可以理解为佛系,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笔墨轻轻浅浅,却禅意深厚。
王维见证了盛唐的变化,也领悟到了官场的险恶,才写出这一首既表达对友人的慰藉,同时又展示自己内心复杂情感的《送别》。
才有了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庙堂与江湖就如同台前与幕后,不过人生这台戏剧的两端。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
只要心性不改,潇洒地退场,告别往日的失意纠结,又何尝不是人生另一种美好的选择呢?
与君共勉!
来源:微信公众号“诗词世界”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视频加载中...
《送别》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自题:“抱石白下写。”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抱石得心之作”朱文方印。
此图绘写唐代王维《渭城曲》诗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见清晨细雨蒙蒙,刚刚抽出嫩芽的柳枝纷披而下,随风摇曳。屋舍内,主人正向即将远行的朋友敬酒,依依惜别。尽管外面的牛车早已备好,但因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以割舍,离愁别绪满涌心头,言而不尽,故久久未发。
傅抱石的诗意画构思绵密,布局精巧,不仅表现出字面描写的景象,更表现出其隐含的意境。图上景物皆为青翠可人的新绿所笼罩,醉人心脾,然而想到友人一旦西出阳关便是茫茫戈壁,漫天风沙,两者比照,怎能不令主人增添伤感情绪。画家表面突出“绿”,其实是巧妙地把主人为远行的朋友担忧之情浓缩于其中,别具匠心,含蓄委婉,使人回味悠长。
王维(公元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画山水能吸收众家之妙,有接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也有“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的山水松石。
来源:七一客户端
作者 | 莫雨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一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宝玉“好笑”,“将来色鬼无疑了!”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大不以为然,对宝玉性情之由来作了大段叙说,并举古今类似人物为例:“如前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曹雪芹所列举的人中,有五位女性忝列位末。红拂,见于唐末杜光庭所撰传奇《虬髯客传》,据传姓张名初尘,初为隋末权臣杨素的侍妓,常持红拂立于杨素之侧,后慧眼识得初唐名将李靖,与其夜奔结发。崔莺,或为唐时元稹所撰传奇《莺莺传》、元时王实甫所撰杂剧《西厢记》里之崔莺莺。这两人,是野史与民间传说中的奇女子,是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而当垆卖酒的卓文君、制作浣花笺的薛涛、陪伴东坡至惠州的朝云,却是历史上真实的奇女子,有史、有书可查。
《红楼梦》与四川,本来八竿子打不着。但有了卓文君、薛涛、朝云三人,《红楼梦》与四川,至少在我这里便有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关系。因为,卓文君是四川邛崃人,薛涛常居四川成都浣花溪,朝云陪伴的是四川眉山的苏轼。
二
卓文君,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载。
临邛(今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司马相如遇见卓文君,应在景帝或武帝时期。其时,儒术或尊,却并非一统,社会风尚淳朴自然,男女大防未严,礼教的系统建立周纳至细微生活,还有待时日。新寡之卓文君,回到娘家,遇见了司马相如,“心悦而好之”。投靠临邛令王吉的司马相如,知卓文君“好音”,先“以琴心挑之”,再“使人重赐侍者通殷勤”。一个郎才、郞貌,一个女貌、女才,两位琴之知音,一对才子佳人,上演了一出有名的“夜奔”,成就了文坛千古佳话。
回到成都,司马相如“家居徒,四壁立。”“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不得不佩服卓文君。她不在成都,却偏偏要回临邛。虽说欲“从昆弟假贷”,实则是依靠自己,“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当垆卖酒。不得不佩服司马相如。他跟随妻子,在酒舍里“自着犊鼻裈”,甘当“保庸杂作”。一位富家千金、一位风流才子,放下身段,混迹市井,开起一爿酒店。
到临邛开酒店,据说还开在卓王孙家的街对面,既是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谋生手段,也应该是商量好的计策。他们知道,本乡本土,美女当垆,才子打杂,生意肯定能火。他们还知道,卓王孙肯定不愿丢脸,承受不了压力,肯定要退让。果然,卓王孙在家人亲朋的劝说下,“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史书里的卓文君,至此便隐去了身影。其后的日子,留给我们的是似是而非的传说。
东晋时期葛洪编撰的《西京杂记》卷三说:“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里,有《白头吟》两首,分别标记为卓文君、李白著。李白《白头吟》里有“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其诗句,估计源自《西京杂记》。
或为卓文君所作的《白头吟》,是一首名诗,全诗为:“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其中的“愿得一心人(或作一人心),白头(或作白首)不相离”,更是千古传诵,成为爱的誓言。
传说的结局是美好的,也是传统的。被称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用一首诗,挽回了司马相如的心。而司马相如,却多多少少留下了“负心”的骂名。
三
清康熙年间,曹寅(或为曹雪芹的先辈)奉旨刊刻《全唐诗》。《全唐诗》辑有薛涛诗78首,并附其生平:“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女,随父宦游,流落蜀中,遂入乐籍。辩慧工诗,有林下风致。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称为女校书,入幕府。历十一镇,皆以诗受知。暮年退居浣花溪,着女冠服,制纸为笺,时号薛涛笺。”
五代何光远所撰《鉴诫录•蜀才妇》载:薛涛,“容姿既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大凡营妓比无校书之称。韦公南康镇成都日,欲奏之而罢,至今呼之。故进士胡曾有赠涛诗云:‘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涛每承连帅宠念,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应衔命使车,每届蜀求见涛者甚众。而涛性亦狂逸不□,所有见遗金帛往往上纳。韦公既知且怒,于是不许从官。涛乃呈《十离诗》情意感人,遂复宠召,当时见重如此。”
薛涛,与卓文君不同,不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但她又与卓文君一样,既貌美,又有才华,“容姿既丽,才调尤佳”。她先入乐籍,后虽脱籍却未婚嫁,与四川历届官长(十一镇)、本地或游历到成都的诗人甚至远在中原的诗人,多有往来唱和。这样的生活境况、人生际遇,自然会为后世文人提供津津乐道的素材。与薛涛相关的传说,最为著名的是以下两则:
幼年咏诗。明末钟惺所编《名媛诗归》说:“涛八九岁知音律,其父一日坐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即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好事者认为:薛父之“愀然久之”,是因薛涛诗句里的“迎”、“送”意。后来,薛涛真就沦为官妓,迎来送往。其幼时所吟诗句,成了她命运的谶语。
与元稹的爱恋。元时辛文房所编《唐才子传》卷六“薛涛”条载:“元和中,元微之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据好事者推演:元稹元和四年(809年)3月出使四川,7月即调离赴洛阳任职,薛、元相处的时间非常短暂。其后,虽或有书信、诗词往来,元稹却无一丝半毫迎娶薛涛之意。如果彼此真有一场爱恋,薛涛或倾注了真情,元稹却肯定只是逢场作戏。
文学史上,薛涛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可见,历史上的薛涛,一直被视为四川人。
四
关于朝云最可靠的记载,均出自苏轼笔下。
元佑九年(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岭南惠州,作《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诗前有序:“世谓乐天有《鬻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住,随风好去落谁家?’乐天亦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则是樊素竟去也。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乐天,白居易;梦得,刘禹锡;樊素,白居易家姬,与小蛮齐名,白居易诗有名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绍圣三年(1097年),朝云在惠州病亡,苏轼亲撰《朝云墓志铭》:“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寺之东南。生子遯,未朞而夭。盖常从比丘尼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并在墓侧筑六如亭以示纪念,据说还亲自撰联于亭:“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又作《悼朝云诗》。序云:“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诗曰:“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袢。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八月九日,苏轼东坡在栖禅院壁上题字:“绍圣三年八月六日夜,风雨,旦视院东南,有巨人迹五。是月九日,苏轼与男过来观。”又作《惠州荐朝云疏》:“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显,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
朝云一生,因苏轼而生辉。苏轼是千古奇才,文采斐然。朝云能得苏轼相知,既是幸事,也因之传名。后世好事者所记他们相知相伴的传说,很有味道:
明末毛晋所辑的《东坡笔记》记载:“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东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机械。’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曰:‘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坡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朝云墓畔六如亭的上联,出于此典。
清代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矣。’”
朝云,据说是浙江钱塘人,与四川天远相隔,一生都未到过四川。但因为苏轼,因为与这位最有名的四川人的相知相伴,与四川有了了不断的瓜葛。
五
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主观意识。如果主观里有要将彼此关联起来的动因,终能在现实里找到蛛丝马迹。
《红楼梦》里有一些词语,比如十六回里的“全挂子”、十九回里的“渥汗”、二十一回里的“靸鞋”、六十一回里的“磁瓦子”、“浇头”等,与四川方言的读音、意思完全相同。但这并不表明,曹雪芹懂得四川话,或者到过四川,更不表明,曹雪芹写的是四川的事。许多方言其实并不只是方言,而可能来源于古汉语、古文字,四川有,其他地方未尝就没有。比如江苏高邮的汪曾祺在小说里,也常用“靸鞋”一词。
从词语上来找《红楼梦》与四川的关系,枉然。然而,曹雪芹亲手写在第二回里的与四川相关的人物,却实实在在地昭示着《红楼梦》里有不可不视、无法回避的四川元素。
曹雪芹借贾雨村之口罗列的古往今来“易地则同之人”,蒋勋解说《红楼梦》时,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其意旨概括起来,大抵为:贾宝玉是与这些人相类似的人,这些人是有真性情的人,是与儒家礼教规范相悖的人,他们的人生态度曹雪芹最为赞赏。虽然,认真分析,这些人并不完全一致,有完全“出世”的,有富而有为的,有才高而风流倜傥的,有贵为一国之尊的……曹雪芹或许并不尊崇他们的所言所行,但他们身上肯定有某种品行,打动了曹雪芹,令曹雪芹印象深刻,念兹在兹。
我想象:“悼红轩”里,曹雪芹从许由一路罗列到敬新磨,才发现,自己写下的全是男性。他停笔凝神,想起《鉴诫录•蜀才妇》中说:“吴越饶营妓,燕赵多美姝,宋产歌姬,蜀出才妇。”卓文君的名字从笔底流淌而出。刚写好卓文君,曹雪芹突一转念:文采算什么呢?重要的是品性,是敢于去爱自己喜欢的人,是勇于展示自己的真性情,与李靖夜奔的红拂,与元稹爱恋的薛涛,与张生幽会的崔莺,不是与卓文君一样,是实现爱恋、择定夫婿的人吗?写到此,四川还在曹雪芹脑里萦回,曹雪芹想起四川最著名的文人苏东坡,由此想到苏东坡赞赏有加的朝云。
我相信:曹雪芹曾经关注过四川,至少在书写《红楼梦》第二回时,他想到了四川,想到了汉唐时的四川“才妇”,想到了北宋时的四川才子和陪伴这位四川才子的江南美人。
来源:【红星新闻网】
红星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曹林
编者按:红星新闻网刊发的《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一文,引起网友热议,一场关于成都的“诗词大调查”别开生面,在轻松的阅读中受益匪浅。昨日,抖音发布消息称,其推出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一年间累计获赞超2300万次。一向偏冷、小众的读诗,怎么会如此受到追捧?红星新闻网特约评论员曹林这篇及时热评,或可解惑,在此刊发以飨读者。
说实话,刚看到这些新闻时,我并不是太相信,如今还有那么多人读诗吗?报道说,开学第一天,570万人次在抖音听叶嘉莹讲唐诗。抖音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178亿,李白成诗人“顶流”。过去一年,近百万网友在抖音发布短视频,分享唐诗之美。——不是曾有人感慨“诗歌已死”吗?高考又不考写诗,读诗有什么用呢?现代人如此忙碌,有读诗的闲暇吗?
直到读到复旦网红教授骆玉明关于读诗的一段分析,我才找到了答案。他谈到如何对抗焦虑时说:“日常的冲突、日常的利益得失、日常的荣耀等都是社会环境给予我们的一种压迫。每天都计算得失,那么你的生命就会被切割,被那种具体的利益、具体的得失切割得粉碎。把我们的生命放在更大的一个空间当中去体会生活的时候,那些东西觉得很小。历史是一个宏大的进程,我们的生命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壮丽的世界。”
据抖音发布的《抖音古诗词数据报告》
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理解了为什么读诗的评论区总能看到这些评论:李白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杜甫让我豁然开朗,王维治愈了我的焦虑,李商隐教会我如何反内卷,白居易让我放下了。——是啊,我们生活在日常的利益得失中,为之悲欢焦虑,而诗里丰满的人生世界,历经沧桑淘洗后,常能给人一种壮丽和广阔的视野,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读诗时豁然开朗的治愈感,是无与伦比的。
当你读《春江花月夜》读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听到骆玉明教授在视频中的解读:“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法赋予世界以意义,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比珍贵的,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 ——被孤独感和虚无感支配而emo的你,一定释然了,举杯邀明月,对自己的生命充满力量,不能辜负月亮的等待。我见青山多妩媚,读诗词的人,是不会问诗词有什么用的,诗词,是用心灵和生命去读,并在生命中感受它温柔的抚慰。
人们爱读诗,首先是因为诗歌很美,格律的美,词句的美,意境的美。中国的文学教授说,诗歌,是为语言找到最完美的表达方式。柯勒律治也说过大致的意思:诗是最好的字按照最好的次序排列而成。不过在我看来,相比这些形式之美,读诗的人更欣赏的应该是其价值感召之美,这种美,能给迷茫、焦虑、内卷、内耗的现代人一种救赎与治愈。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呢?也可以观、可以怨,更可以去内耗、反内卷。就像中文系教授杨雨说,读一首唐诗就仿佛是和一个好朋友对话,它可以疗愈心灵孤独,在每个人的内心和世界之间搭建一座可供自在往来的桥梁。
现代人不能失去读诗这种对话方式。是啊,抖音上那些读诗的人,都是在对话,在历史的星空中寻找那个“等待自己的月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诗有心灵治愈的功效,首先在于,这些诗在写作时,多是诗人的自我疗愈过程。边关时的彷徨,艰难时的忧虑,失意时的迷茫,失恋时的痛苦,乡愁时的郁闷,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怀疑、愁绪和内耗,在写成诗后,已经在诗境中冰释了。写诗,是一种自我抒发和排解的方式,今人读古人疗愈之诗,自然也有疗愈效果。与其说是与诗人对话,不如说是与诗人的心灵、诗人的境界、诗人排解内耗的方法对话,获得一种人生智慧。每一首诗它都体现着一个诗人的生命历程,读他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命认知也会变得丰富。
年少不懂白居易,读懂已是诗中人,日常的精神内耗,可能源于某种认知的肤浅,在诗歌的深沉和恒久价值中,得到一种生命的指引,它不断地提醒我们,人类历史很长,人类活法很多,你要去了解不同的活法!只要你站得足够高,就会发现大地是星空的一部分。诗境诗绪,给了我们一种超越的认知高度。
这种对话,也是与一种深沉的根系价值在对话。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仅在于它是被人心、被时空和岁月筛选出来的,更在于,如一个作家所说,它蕴涵着人类典型的感情、典型的思想、典型的人性状态、典型的思维习惯,提供了一个人类从古到今的情感广度和思想深度。——唐诗之为经典,正在于这种广度和深度。这种深度在口口相传中“飞入寻常百姓家”滋养过我们的祖辈后,又在指尖、舌尖通过短视频的方式被传唱,滋养着当下的人。戴建业说,不读古诗词,传统就会丢在我们手里。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最现代的短视频,承载着诗歌的那种情感广度与思想深度,这是传统的生命延续。
康震教授说,为什么古代诗人会将诗词题写在墙壁、廊柱、器物、山川和驿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诗人希望借助更多的媒介。——是啊,万物皆媒、媒介发达的时代,唐诗这种传统,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延续。
这种对话,也是一种陌生化的过程!柯勒律治说,所谓诗,就是要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的麻木性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美丽和惊人的事物。——不是怀古之幽情,而是当下之发现,读诗的魅力正在于此,它把古代当成了一面镜子,唤起我们对眼前熟悉世界之注意。“寻常”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种视而不见的“寻常”,而在诗的召唤和施魅中,我们看到了“当时只道是寻常”,从而有了“不如珍惜眼前人”的深刻情感。太熟悉了,就容易熟视无睹,诗化的陌生化过程,“是通过增加感觉难度和感觉时间,去破坏那种冻结了思维的感觉自动性和麻木性,使树木显出树木的年轮,石头显出石头的纹理”——读诗的安静过程,不正是如此?
物以情观,情以物兴,诗是一种对话的心灵媒介,平台和视频也是,这是媒介的遇见。翻开这本名师抖音共读版的《唐诗三百首》,从经典再读,到名师共读,从短视频变成白纸黑字,写满了传统对现代、历史对乡愁、经典对心灵的温柔抚慰。摩挲着纸的质感,感受着这些诗在社交平台场景中被颂读、被诠释时的场景,有一种时空交汇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媒介交融。古老的诗歌,被现代人传颂,这些曾经刻在墙壁上、写在古籍里的诗,成为千古绝唱后,被现代人在短视频中颂读,又以“共读版”的方式回归可以触摸的白纸黑字,让人看到了经典在人心和媒介间的往返流转,余韵绕抖音,余音绕心间,余音绕书中,现代媒介延续着古老的歌谣,那歌谣又滋养着现代人,文化如此生生不息。
评论员简介:
曹林,当代知名时评员,19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等。在国内十数家媒体开有评论专栏,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北京大学客座讲授评论写作课程,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作过讲座。著有《时评写作十讲》《拒绝伪正义》《不与流行为伍》《时评中国》等。
==============================================
新闻闪回
》》》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以前真的能从成都坐船去江南?“新语山头荔枝熟”的山,是哪座山?杜甫看到的西岭又是哪座山?陆游到底有没有看到梅花?……《长安三万里》的上映,诗意动画带着观众梦回唐朝,读诗侃诗一度成为顶流,而诗词里的成都无疑引来网友们诸多无厘头的问题。《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一文,从文本、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一一考据这些诗词。一场关于成都的“诗词大调查”就此展开!
(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
杜甫草堂的梅花 图源 | 视觉中国
》》》账号“抖音唐诗三百首”视频,获赞超2300万次
2022年6月,抖音、字节跳动公益联合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推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邀请叶嘉莹等23位名师解读唐诗经典。项目自上线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账号“抖音唐诗三百首”吸引239万网友关注,视频累计获赞超2300万次。此外,项目推出的“大家聊唐诗”、“荷畔诗歌节”等系列节目观看人次逾千万。
新书发布会现场三方代表合影
》》》《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新书发布会举办
9月20日,《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该书由中华书局编辑出版,根据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讲稿整理而成,集结了包括叶嘉莹、康震等23位名家学者。此版本既展现了权威底本和名师解析的专业性,也保留了短视频原稿的互动性等特点。此次《唐诗三百首(名师抖音共读版)》的出版,让《唐诗三百首》多了一个“有声有色、视听兼美”的版本。
(综合红星新闻网、中国财经网)
编辑:文博雅 责编:董乐 审核:马兰 黄佳琪 监制:赵若一 王晋升 总监制:李天翔
本文来自【红星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