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本文从陕西出土的数百件汉代玉器中按照玺印、玉牒、玉圭、玉壁、玉铺首、实用玉器(玉杯、玉带钩)、人体装饰用玉(组玉佩和各种单体佩)、玉剑具、陈设器(圆雕艺术品)等大类,撷选20余件富有特色的典型玉器加以品鉴,与诸君共同领略陕西出土的汉代玉器迷人的风采。
玺印:《汉官旧仪》称汉代“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皇后玉玺文与帝同”,帝、后玺均是汉代最高权力的凭证,皇帝玉玺迄今未发现。汉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两种,官印为执政者的凭信,私印为个人身份的凭证。
皇后之玺
边长2.8、高2厘米,重33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1968年咸阳市北原韩家湾狼家沟出土。
羊脂白玉,滋润莹秀。玉质坚硬致密,纯净无瑕,无沁。玺钮为高浮雕匍匐回首状之螭虎,形象凶猛。
玺面镌刻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
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皇后之玺是礼玉中的瑞玉,是皇后权利身份的标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皇后用玺,属国宝级文物珍品。
陈请士水晶印属私印
边长2、高1.5厘米,现藏西安博物院。1991年西安市北郊范南村西汉中期墓M170出土。
白色水晶,纯净无瑕。覆斗形钮,印面阴文篆书“陈请士”三字,字体规整大方,通体抛磨光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汉代唯一的水晶印。
陈请士其人,文献未载,但从其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丰富分析,他应是一个地位较高的贵族。
玉牒:玉牒是汉代新出现的祭玉名称,使用始于汉武帝,东汉时汉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禅之礼。玉牒通常以青石片制作。
王莽时期玉牒
残长13.8、宽9.4、厚0.94厘米,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01年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桂宫4号遗址出土。片状青石质,通体磨光,表面黑色,阴刻篆体,朱书,现存29字“……万岁壹纪……作民父母,清退佞姦轨,诛延寿,长壮不老,累封埴泰山,新室昌”,这是王莽为祈求稳固,拟封禅山泰山制作的玉牒,也是王莽时期迄今出土的唯一玉牒。
玉圭:玉圭是汉代最常见的礼玉,多光素无纹,少数琢有花纹的玉璧改制。常在祭祀时使用,并不是承担象征身份的瑞玉。
素面玉圭(一组)
高9、宽2.3、厚0.4厘米,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76年咸阳市渭城严家窑村汉成帝延陵陵园出土。玉色分别呈白色、青色等。片状,尖首长条形,平底,通体光素,抛磨较精。
玉璧:汉代玉璧数量最多,形态各异,寓意丰富,功能多样,有祭祀用玉、象征身份的瑞玉、建筑装饰用玉、人体装饰用玉、丧葬用玉,或用于丧车、棺饰、殓尸等。
双身兽面纹云纹玉璧
直径21、孔径8、厚0.5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997年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西汉早期墓M1出土。青玉,表面呈淡青色。
形制规整,璧面雕琢出桃形卷云纹72个,四大四小8个动物形象。此件玉璧玉质上乘,工艺精美,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乳丁纹出廓双螭延年玉璧(残)
直径15.8、厚0.7厘米,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76年咸阳市周陵公社新庄村出土。玉呈青黄色,玉色纯净。
此璧下半部残失,两面造型纹样基本相同,内孑1缘和外廓缘凸出,璧面浮雕排列整齐的乳丁纹。乳丁纹有扎手感,出廓部分正中镂雕篆书“延年”二字,左右两侧各镂雕一只螭虎,左侧螭虎肩饰翅羽“延年”二字表面亦琢出细阴线。
此璧虽为残器,但构图严谨,螭虎造型生动,雕琢精致,线条流畅,仍不失为东汉玉器精品。此件玉璧原来可能是悬挂在主人的室内墙壁上,以吉祥用语祝福主人延年益寿。
兽面形四神玉铺首
玉铺首通高34.2、宽35.6、厚14.7厘米,重10.6千克,现藏于茂陵博物馆。
1975年兴平县南位公社常道村瓦渣沟汉武帝茂陵园内出土。青玉,呈苹果绿色,背面土沁较多。玉铺首大致呈长方形,将兽面与四神形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融浅浮雕、高浮雕、线刻、钻孔等技法,对器物进行多层次雕琢。
玉雕线刻技法应用十分娴熟,构思神奇浪漫,布局奇特,寓意幽远,风格和谐统一,造型既威严庄重,又活泼生动,是陵园建筑装饰用玉代表作,也是汉武帝时期玉器断代的标准器、属国宝级玉雕艺术珍品。
玉杯:新发现三件玉杯,2010年8月25日出土于杜陵陵区陵庙遗址,以新疆和田玉雕琢,形制基本相同。
第一件玉杯
高13.4、口径6.7、圈足径4.6、腹壁厚度0.25厘米,重375克。玉色鲜白莹润,玉质细腻坚硬,口沿和圈足上各束有一只金箍。口沿上的金箍宽O.65厘米,圈足底部向中心内凹,圈足上的金箍宽0.5厘米。
第二件玉杯
高12.8、口径6.6、圈足径4.7、腹壁厚0.25厘米,重335克,玉色青白鲜润,玉质细腻坚硬,有浅褐色晕斑,口沿、杯身、圈足上共束有四只金箍。
口沿金箍宽0.4厘米,第二道金箍宽0.8厘米,第三道金箍宽0.55厘米,第四道圈足上的金箍宽0.75厘米,圈足底部近似漏斗状。
第三件玉杯
高12.3、口径6.4、圈足径4.5、腹壁厚0.2厘米;重250克。玉色鲜润,杯身上部呈青白色,下部呈青色,圈足部有浅褐色斑块,玉材中夹有墨色小圆点,玉质细腻坚硬。口沿、杯身、圈足上均未发现金箍。
圈足底部近似漏斗形,且有少许残缺,应属挖掘时为利器所伤。
原来三件玉杯极有可能均束有四只金箍,玉杯腹部最薄处的厚度仅为0.1厘米,由于玉杯内底呈半球状,在掏膛取芯之后,仍需用圆球状膛铊反复琢磨,并对底部进行抛光,其工艺难度极高,杯体外碾琢的凹旋纹均匀流畅,既可使金箍紧贴杯体,又可增加手持时的摩擦力,并且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汉旧仪》记载:“太官尚(上)食,用黄金釦器,中官(疑为中宫)私官尚(上)食,用白银釦器,如祠庙器云”。
汉代太官为少府属官,是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中宫私官是负责皇后膳食的官员。
何为釦器?《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有:“其蜀汉釦器”一词。李贤注:“钿,音口,以金银缘器也”。
由此说明,束有金箍的容器就属黄金钿器,此次出土的玉杯上束有金箍自然就属黄金釦器,黄金釦器是太官为皇帝生前尚(上)食的专用器物。
又据《汉旧仪》载:“宗庙三年大袷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座,高祖南面……曲几,黄金钿器。高后右座……白银釦器。”证实汉代皇帝死后,后代祭祀皇帝陵庙也用黄金釦器。
这次出土的金釦高足玉杯作为皇帝(生前、死后)的御用品正与遗址作为帝陵陵庙的性质也完全吻合。
带钩:是连接腰带的用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西汉时期是古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期,玉带钩的制作在继承战国时期器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兽头铁芯玉带钩(残)
长19.4厘米,现藏西安博物院。1976年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梁果村西汉建章宫遗址出土。青白玉,有部分铁锈沁色。
它由钩头、钮和形状不尽相同的玉管穿铁芯所组成,前端的钩头上的兽近似马头,呈回首状。
玉带钩结构复杂,采用圆雕、浮雕、线雕、钻孔以及镂空工艺,尤其是玉管上的凸弦纹,雕琢时须将玉管一周多次剔地研磨,才能雕琢出细窄锋利的凸弦纹。
玉带钩出土于西汉建章宫遗址,当为武帝时期皇室达官显贵所拥有,造型具有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风格特征。
玉组佩:为达官显贵节步的礼仪用器,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以下6件玉器为一套组玉佩的构件,1981年出土于西安市大白杨西汉早期墓,现藏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
鹰形玉珩
长9.4、高4、厚0.35厘米,青白玉,玉质滋润,扁平体,阴刻镂空透雕一展翅侧首呈飞翔状雄鹰形象,以粗阴线和密集平行的短阴线互相结合刻划细部,形态夸张、生动。
动态感很强,将雄鹰矫健凶猛的形象表现得相当成功。两面造型纹样相同。
双鹰纹玉璧
直径7、孔径3、厚0.3厘米,白玉,玉质温润,有少许土沁,璧两面内外缘均碾琢出一圈凸棱,璧面浅浮雕两只背靠背之雄鹰,双鹰均为回首,其雕琢技法为剔地隐起并加饰阴线,属人体装饰用玉。
玉舞人佩(1对)
高4.4、宽2.2、厚0.2厘米,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均为白玉,片状,舞者呈折腰翘袖形,一臂甩长袖过头垂至另一臂,另一只手插在弯折的细腰上,长袖至下摆一侧并回卷,舞裙为右衽,腰系带,长摆拖地,呈三角形,镂空透雕并以细线勾勒舞者细眉、小眼、直鼻、小嘴以至连衣舞裙上的花纹。
舞者头顶和脚底均钻一细孔。两面造型和纹样均相同。两件玉人位于玉组佩的中部两侧。
凤鸟纹觿形玉佩(1对)
长10、最宽3.2、厚0.2厘米,白玉,扁平体,风鸟圆眼尖勾喙,头上有镂空云纹花冠,鸟身尾呈尖状弧形,两面均以细阴线勾勒凤鸟轮廓,并以细线卷云纹和并排短阴线纹表现羽翼乃至绒毛等细部,线条流畅,两面造型纹样相同。
熊纹猴纹变形龙纹镂空玉环
直径8.8、内径4.8、厚0.3厘米,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2001年西安东郊西汉早期窦氏墓(A组)出土。玉呈青黄色,扁平体环状,内侧透雕二熊、二猴并与四条变形龙纹及云纹相连接。两面纹样相同。
一猴作半蹲踞状,另一只为侧身蹲坐状;一只熊呈正面蹲踞状,另一只熊作翻井斗状。玉环造型别致,多种动物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尤其是将神话动物龙、瑞兽熊、以及猴子融为一体,别开生面,既有神话的神秘的氛围,又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
玉环首刀行佩
长7.8厘米,现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5年西安市北郊井上村新莽时墓葬出土。
青玉,玉色鲜润,玉质细腻,玉刀身直背厚,前端呈弧形,两面开刃,环首大致呈椭圆形,靠刃一侧并回钩,两面中部均起脊线,沿脊线向两面抹斜,抛磨光洁,工艺考究,无任何使用痕迹,应是有礼仪性的器具,此刀是汉代玉器中罕见的精品。
透雕龙凤纹鞣形玉佩
长6、宽4.5、厚0.4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1952年西安西郊汉长安城西侧皂河出土。
以新疆和阗白玉雕琢,洁白无瑕,温润莹秀,整体为椭圆形片状,正面中部圆孔中镂空透雕一条腾空驾雾的游龙,龙首呈虎头形,龙张口,下颚及颏部呈斧形,双耳上耸,挺胸,四肢或伸或蹬,龙头顶琢出一回卷长发,尾部琢扭丝纹上翘回卷。
佩上端为尖状凸起,佩两侧透雕出变体凤鸟纹,并不完全对称,略有差异。此韘形佩玉质上乘,构思巧妙,工艺精湛,纹饰流畅,属汉代玉鞣中的精品。
玉剑具:《汉官仪》曾记载汉代皇帝曾佩七尺斩蛇剑。《晋书·舆服志))也记载:“汉制,白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汉代玉具剑是天子乃至百官身份的象征,玉具剑中的玉具有玉剑首,玉剑镡,玉剑璏,玉剑摽四个部分组成。
谷纹螭虎凤纹玉剑首
直径4.7、厚0.8厘米,现藏咸阳市博物馆。1976年成阳市渭城区窑店刘家沟汉墓出土。白玉,洁白滋润,圆饼状,外面高浮雕一爬行状螭虎,形象凶猛。围绕顶面中心圆孔浮雕一盘旋而上的回首凤鸟。
玉剑首内面,中心钻一圆孔,纹饰分内外内外两区,内区为网格纹和卷云纹组成的三个变形的凤鸟纹,外区浮雕带芽的谷纹。玉质上乘,融高浮雕、浅浮雕、透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为一体。
陈设器(圆雕艺术品):圆雕艺术品首次以纯艺术的面貌出现,造型打破了对称模式,脱离了先秦时期程式化的藩篱。而狮形带翼玉辟邪的出现,可以明显看出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
这些玉质圆雕艺术作品,总体特征是气魄宏大,生动传神,寓意深刻,是汉代艺术品中的代表作。
首都博物馆馆藏 玉蝉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藏 龙凤纹玉韘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角形玉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云纹玉杯
天津博物馆馆藏 玉蝉
天津博物馆馆藏 玉辟邪
武汉博物馆馆藏 谷纹玉剑首
武汉博物馆馆藏 卧羊形玉佩
武汉博物馆馆藏 玉蝉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 玉蝉
故宫博物院馆藏螭柄玉盘
故宫博物院馆藏勾连云纹玉灯
安徽省文物局馆藏玉蝉
常熟博物馆馆藏玉握猪
故宫博物院馆藏馆藏鸟纹玉剑首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蝉
杭州历史博物馆馆藏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藏兽面纹玉剑格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藏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藏玉蝉
河南博物院馆藏蟠螭纹玉剑珌
河南博物院馆藏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南博物院馆藏玉蝉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兽面云纹玉剑璏
晋祠博物馆馆藏玉蝉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云纹玉剑首
首都博物馆馆藏兽面纹玉剑格
介绍完汉代时期典型的玉器种类,这一节课程我们接着解读汉代时期玉器的琢磨工艺,不管汉代玉器是艺术制造史上的一个高峰期,或是战国时期玉器制作高峰期的延续,其实这些结论都是后人对这一时期玉器制作的评价,由于这一个阶段的器形设计特征比较复杂,也具有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
根据考古的实物和馆藏准确物品的实物特征,我们对汉代时期的玉器琢磨工艺也就可以一目了然,换句话说,玉器琢磨工艺的刀法特征就因其相对简单,而更加容易归纳陈述,供各位收藏爱好者理解并掌握。
根据我们的总结,汉代时期的玉器琢磨刀法特征,大体上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琢磨的雕法,
第二部分是大刀阔斧的犀利刀法,
第三部分是最后的细节修饰磨地法。
第一部分 玉器的琢磨雕法汉代时期琢磨的工艺继承了传统技法,在玉器的雕法中,包括深浅浮雕与镂雕的表现技法,这种工艺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因为深浅浮雕与镂雕艺术表现力的强弱,基本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玉器纹饰设计的巧妙与否,第二个就是技法运用与掌握得熟练程度。
作为凭借手工技法生存的一种特殊工艺,汉代时期的工匠将玉器琢磨的工艺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种技法一旦离开了“生”与“熟”的对立挑战,踏入了娴熟运用的层面,好处就是工艺成熟,劣处便是缺乏创新的元素,所生产的作品与现代的“工艺品”属于同一层次了。
所以,我们通观玉器制造史上的发展规律,几乎都是这样的一个循环过程,作品越做越漂亮,琢磨的技法使用越来越娴熟,但是超越先人的 作品却越来越少。到了明清时期,几乎所使用的还是延续着两汉以前的琢磨治玉的旧招法,加工技法与手段的陈旧,势必使得作品内涵乏味,所剩的只有循规蹈矩的墨守成规。
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存在,造成汉代时期镂雕与深浅浮雕技法中缺乏亮点,进入一个技法使用娴熟,而作品缺乏新意的阶段,所以大家对此要有所理解。
第二部分 大刀阔斧的犀利刀法用“刀”法来形容十分贴切,汉代唯一引以为傲的玉器琢磨工艺不多,对后世带来很大影响的就是两种,主要是指汉八刀法与游丝毛雕刀法两种,其中的游丝毛雕的名称有很多种说法,但是这种工艺严格意义上说,战国时期就有出现,汉代不过是继承和发扬光大而已,所以,汉代时期的“刀法”一词应该指的是“汉八刀”。
1、所谓的汉八刀法。并不是只有八刀,而是指这种刀法犀利,简洁,主要集中在对玉握与玉晗的雕琢上,受葬玉的特殊加工时间所限,治玉工匠惜“刀”如金,寥寥几刀,追求神似的鬼斧神工,将作品雕制完成。
根据实物的观测,我们总结出汉八刀的用刀特征是:
a、琢磨时入刀的力度很大,对匠人手腕的力度要求高,重入而轻出。
b、起刀后琢磨相对完整,粗刀与细砂的完美结合,施以精细地打磨,做到刀痕尽化,不留走刀的痕迹。
c、整体作品讲究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用刀干净,没有轻浅的辅助用刀,这一点与书法类似。
d、玉器的造型部位,大刀阔斧,用刀如泥,有刮削的刚劲生硬样的感觉。
冥器历来不是藏家追逐的重点,唯有汉代时期的玉握和含蝉例外,除去材料考究的原因,玉器琢磨的技法也大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含金量,从市场来看,汉代时期的八刀作品,制作成功率并不是很高,这里指具有艺术品位的精品,仿品众多,真品大概百不得一。
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无论是材质,还是制作者个人能力,各种因素都可能对琢制成品产生影响,所以,一件精美的汉代时期八刀作品,从收藏与欣赏价值的角度分析,其意义绝不低于一件同时期的出廓玉壁,值得各位藏友关注。
2、汉代的游丝描刀法。这种刀法来源于战国时期,但是跟战国时期细阴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线条通常是施用在佩饰器上,作为对玉器纹饰中的轮廓纹衣纹的刻画,它的特点具有细、绵、长、浅、飘,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细长线条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汉代时期的游丝描线条并不弱,而是在战国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带有一种绵里藏针的内力,与战国时期的阴刻线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你再看后代的宋仿、清仿作品,缺乏腕力的运用和掌控,都不能仿制出这种含蓄的内力,而赝品的线条感觉就更差了。
第三部分 最后细节的修饰磨地方法汉代时期的玉器精品,琢制成型以后,在最后处理修饰与磨地的时候,所施用的砂质细腻度和工艺水平要普遍高于战国时期,譬如我们常见的谷纹玉璧,在最后的修饰磨地的时候,注意到了将谷纹与地子的关系,处理成干净利落的拔地而起的感觉,收藏界将这种技法称之为“阳纹地平”,这种视觉效果只有在两个时代玉璧同时在手,相互对比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感觉,因为战国时期的玉器,制作完成以后,在地子上面的抛光的处理工艺上已经是炉火纯青了,到了汉代时期,这种工艺变得有所保留,只有在精品玉器上,才能看到有这样的磨地表现。
过去我们一般认为玉器地子处理的水平较高的,应该是战国的玉器工匠和技艺,其实这种观点,也需要根据实物客观的分析,一概而论的定论我感觉有失偏颇,虽然汉代时期的精品地子处理的很好,但是普品的地子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相比,基本上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除此之外,汉代时期琢玉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隐起、钩撤、减地平凸等,但是这类工艺均延续着战国时期的加工技法,在汉代时期毫无创新,也没有什么特色,甚至反映在玉器作品上,有时其运用的熟练程度,甚至还不如战国时期的工匠,这里就不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最后强调:免费的文章是我上一个专栏视频课程《汉代玉器》的文字稿,如果想让自己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可以订阅下面的课程链接,从十一月一日到十一月十一日,我所有的玉文化专题系列课程参加头条双十一大促销活动,仅用一包烟的费用,可以每天一堂课,连续观看一个月的内容,目前有九个专题311节课程内容,全部订阅可以观看近一年的时间,已经有1200多位学员认真参加了课程的订阅学习,并且整体课程都是满分五星的好评,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感谢支持!撰文:赵志瀚 Ryan Chiu
本季伦敦亚洲艺术周,邦瀚斯表现大勇。
头阵「Parry家族珍藏」反应热烈,历经长达4个半小时的竞投后,106件拍品悉数售出,拿下白手套佳绩。乘着此股气势,接着上阵的「中国工艺精品暨书画」亦交出不俗成绩。
这个专场的领衔艺术品 - 宣德朝景泰蓝及乾隆朝仿汝釉瓶,双双顺利售出。不过最令人惊喜的则是一系列高古玉,由于来源可靠,引发收藏家争夺,结果悉数以估价数十倍落槌。
其中最夸张的,要数一组来自商汉两朝的玉器,估价仅£8千,却以44倍的£35万落槌,连佣£43.7万(RMB 380万)易手。
Lot 201
商/汉 玉饰七件 及绿松石牛首纹珠 一组八件(亚军成交)
尺寸:11.8cm(最大一件);2cm(最少一件)来源:
巴黎古董商Mlle Densmore,1961年9月19日(图示最下之柄形器)纽约古董商Frank Caro,1953年11月(镂雕长形饰)纽约古董商Frank Caro,1954年4月(图示左上之花形饰)瑞士温特图尔Gret Hasler夫人(1895-1971)旧藏,分别于1961年、1953年及1954年入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估价:£8,000 - 12,000落槌价:£350,000成文价:£437,750
古董界之中,「高古玉」专指汉朝或以前的玉器。由于高古玉鉴别不易,且造假技术一日千里,故不少藏家即使甚爱高古玉,也不愿意轻易出手收购。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家难以一睹实物,自然更是却步。
是故,来源明确的高古玉器拍卖近年屡屡引来激烈乃至疯狂的竞投争夺。
是次在伦敦交出漂亮成绩的4件/组高古玉,均为瑞士温特图尔的Gret Hasler旧藏。行方指出,这位夫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始于1937年的纽约、芝加哥、华盛顿之行,此后持续自巴黎、瑞典、纽约古董商处购藏艺术品,直至二次大战之后。
由于这批高古玉的来源,悉数可追溯至1950、60年代之早,且不少都来自卢芹斋、Frank Caro(卢芹斋继承人)等名古董商之手,故令众收藏家能放心竞投,高价拍出。
Gret Hasler夫人
Lot 204
东周 黄玉弦纹管形饰
长度:5.5cm来源:
纽约古董商卢芹斋中国艺术(Frank Caro)瑞士温特图尔Gret Hasler夫人(1895-1971)旧藏,于1954年4月12日购自上者,并由后人保存迄今估价:£2,000 - 3,000落槌价:£68,000成文价:£85,250
Lot 203
周/汉 黄玉玉璧及玉兽面纹珮 一组两件
尺寸:5.5cm;5.8cm来源:
纽约古董商卢芹斋,1950年(玉珮)瑞士温特图尔Gret Hasler夫人(1895-1971)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估价:£3,000 - 5,000落槌价:£60,000成文价:£75,250
Lot 202
西周/汉 玉饰一组六件
尺寸:5.5cm;5.8cm来源:
纽约古董商卢芹斋,1948年6月17日(玉蝉);1948年6月(玉璜),约1941-1942年出版于《图录》;巴黎古董商卢芹斋,1951年1月(玉剑彘)巴黎古董商Mlle Densmore(玉琮)瑞士温特图尔Gret Hasler夫人(1895-1971)旧藏,并由后人保存迄今估价:£4,000 - 6,000落槌价:£35,000成文价:£44,000
Lot 234
明宣德 掐丝珐琅石榴纹盖盒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刻款(冠军成交)
直径:12cm来源:
1946年,伦敦古董商Spink and Son, Ltd.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东方艺术部名誉主任,Rolf,Cunliffe勋爵(1899-1963)旧藏(藏品编号E2),并由后人保存迄今估价:£400,000 - 600,000落槌价:£500,000成文价:£622,750
上述第一组高古玉,为此专场成交亚军。接下来,我们为大家简介冠、季、殿军拍品。
谈中国古玩,「景泰蓝」可谓无人不识的名字。
这种工艺正名掐丝珐琅,以色鲜妍丽,光彩耀目著称,且具固久防渗等实用特质。工艺于元朝时自西亚传入,经明初永乐、宣德积极发展,至景泰一朝,制作已相当纯熟精致。由于所用珐琅釉以蓝色为主,古董商与收藏家都称之为「景泰蓝」,沿用至今。
制法是先将铜丝盘出花纹,黏固胎上,后填施各色珐琅釉料在花纹框格内、外,入窑烘烧,如此重复数次,待器表覆盖的釉层至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镀金等手续始成,工艺繁复。
是此拍卖的宣德朝盖盒,盒圆形,直壁,平顶,上下对开,通体以蓝色珐琅为地,盖面饰成熟饱满的石榴两只,寓意多子多福。直壁环饰红、黄、蓝、白色的缠枝莲花纹。
此盒用晕染技法表现瓜果,足见宣德一朝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的高超。盖内和外底中心,均錾刻阴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在同类器物中甚为罕见。
Lot 299
清乾隆 仿汝釉太极八卦纹抱月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季军成交)
高度:51.5cm来源:
伦敦古董商Alfred Speelman英国重要私人收藏,于1970年10月5日购自上者,并由后人保存迄今估价:£250,000 - 350,000落槌价:£250,000成文价:£312,750
中国陶瓷发来到宋朝,在器形与釉色追求上达到了极致。这个单色釉的黄金时代之中,当以闻名天下的汝窑称王;后世追慕汝窑美学的历代帝王之间,则以乾隆爱得最为高调。
一方面,这位文青皇帝对清宫收藏的汝窑爱不释手,既在上面刻御制诗,又把珍品绘画编册,附上自己的解说描述。另一方面,当朝国力强盛,宫廷工艺技术开一代之奇,他自然不满足于只把玩古董收藏,遂下令传奇督陶官唐英追仿北宋汝窑。
抱月瓶则创烧于明代,器形曲线圆滑,颈部细直,附带双耳,器腹扁圆,故得名「扁壶」。由于形似满月,故又雅称「抱月瓶」或「宝月瓶」。
原型来自波斯和阿拉伯世界的金属工艺。在当地,这类器物乃是日常用器,用来盛载液体;到了中国,则作摆设装饰之用。
Lot 305
清乾隆 青釉描金连茶叶末釉座转足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并列殿军成交)
宽度:17.5cm来源:苏格兰私人收藏估价:£40,000 - 60,000落槌价:£150,000成文价:£187,750
另一件带来惊喜的拍品,估价仅£4万,结果以3.75倍的£15万落槌,连佣£18.7万成交。
此器能引起诸多藏家垂青,自然有其精彩之处。首先,它看上去是一件青釉瓷碗,放在其他材质的底座之上。事实上底座也是瓷器,上施茶叶末釉,颇有像生瓷的味道,玩味十足。
其次,这两件瓷器分别成功烧制后,需要能互扣在一起,连成一体,成为茶叶末釉部份可以旋动的转足碗,可见当时的能匠巧手如何厉害。
全球公私收藏之中,暂时所知只有一个相同例子,现藏上海博物馆,名曰「清乾隆 景德镇窑冬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两者最主要的分别,在于博物馆例子有盖,拍卖这一件则无盖,故行方推测它们可能是一对、即清朝时成双烧制。
若然如此,那今次拍卖的版本,除了缺盖以外,器身也有损毁。事关博物馆版本的器身有八处镂孔,拍卖版本则只有四处。
是次拍卖的版本
上海博物馆的带盖版本
Lot 304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鹭莲图鹤寿三足大熏炉(并列殿军成交)
高度:86.4cm来源:
欧洲私人收藏伦敦邦瀚斯,2016年11月10日,拍品编号96英国私人收藏估价:£150,000 - 200,000落槌价:£150,000成文价:£187,750
体积较大的掐丝珐琅,多为明清帝王朝堂陈设用器,金丝缠身,甚具王者之气。熏炉置于宫廷,一般是作烧灰取暖或燃点檀香。
捧寿鎏金双龙耳,三鹤为足。原配熏盖,盖顶龙钮,气势非凡;盖面开光处饰以鎏金錾花,华美异常。外壁掐丝珐琅饰鹭鸶莲塘纹,掐丝精致,釉色斑斓,一派富丽堂皇之气象,同类熏炉于大英博物馆可见。
鹭鸶莲塘图纹,取鹭与莲之谐音,称一鹭连科,寓意科场得意,多见于清朝艺术。中华文化中,鹤一直是长寿象征,汉朝《淮南子》便有日:「鹤寿千岁,以极其游。」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三足熏炉|大英博物馆
今天带大家来欣赏27件汉代馆藏古玉,感受汉代古玉之大美!
故宫博物院汉代螭柄玉盘
故宫博物院汉代勾连云纹玉灯
安徽省文物局汉代玉蝉
常熟博物馆汉代玉握猪
故宫博物院汉代鸟纹玉剑首
故宫博物院汉代玉蝉
杭州历史博物馆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龙凤纹玉韘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剑格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汉代玉蝉
河南博物院汉代蟠螭纹玉剑珌
河南博物院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河南博物院汉代玉蝉
湖南省博物馆汉代兽面云纹玉剑璏
晋祠博物馆汉代玉蝉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云纹玉剑首
首都博物馆汉代兽面纹玉剑格
首都博物馆汉代玉蝉
台北故宫博物院汉代角形玉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汉代云纹玉杯
天津博物馆汉代玉蝉
天津博物馆汉代玉辟邪
武汉博物馆汉代谷纹玉剑首
武汉博物馆汉代卧羊形玉佩
武汉博物馆汉代玉蝉
新乡市博物馆汉代玉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