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子道杨善君
中华传统文化中,内修之法乃千古绝学。始于黄帝,春秋老子时代,到东汉时期形成系统性理论。
以魏伯阳(本名魏翱,字伯阳,(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东汉时期炼丹理论家,出身望族,生性好学,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等,号称是“万古丹经王”。
张道陵(34—156),东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本太学生,博通五经。顺帝时入鹤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内)。著道书二十四篇等。自称“太清玄元”。
葛仙翁(葛稚又称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主要著作有《画工弃市》等。
修炼体系的形成,为正法实修指明了方向。象后期成“仙”的吕洞宾,被奉为“天下剑仙之首”,百岁童颜不衰,被尊为丹鼎祖师、“北五祖之一”。又是民间传说中八仙之一(又名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永乐镇人)。
陈图南(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
再往后走,出现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武当“太极”张三丰;“全真”王重阳,邱处机,张伯端等人。
自古以来,修炼之士多云集世俗之中,在世人眼中,所谓人生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遇,真师难逢,丹诀难传。
正印内修,讲求“添油续命,天人合一”。天地万物要以元神,元精,元气为接命之宝,方可万古不衰。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正所谓,治病治本,养生养根,惜精保气,天人相应。
天人之法,乾辟坤阖,两化运黙于中,阴消阳长,一理感发于外。在天地之中,成象成形,其个中之奥妙,自然显现。
正印内修,离不开易学理论的象爻之变。魏伯阳的《参同契》是最好的理论指导。
阴摄于阳,阴阳气冲,迸裂而为电光;阳伏于阴,阴阳相激,感发而为雷鸣;
阴阳肆浴,自然蒸发而为雨。时序变化,阳胜阴时,外气迫化阳气,阳气散而为风;
阴胜阳时,外阳火逼变阴气,阴气旺而成云;阴阳俱盛时,其精光幻化为为电,电闪则风起,隐隐雷声来,二气感化交碰,一滴甘露降,存于地中,遍洒娑娑,以成甘霖,长润万物,养育群生。故,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天地氤氲,万物化生。
正印内修,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状态。它的整个实践和状态,就是内丹功法中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此属于易学中的象爻变化序列。
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对易理变,时令变化,人体经络分布,人体整个结构有精微的掌控,并不是懂几句口诀就可行的。
《悟真篇》有云:“竹破竹补,人损人还,以元补元,以本复本”。故,精气衰则以精气补,元神耗则以元神还。人体先天之同类,均在“坎”内中的一点阳,乾金为是。以阳炼阴,形乃长存。
(续载,谢谢)!
人死如灯灭,另一边的世界,对于活的精彩的人来说谁也不会向往,但是,却又是万般的好奇?“灵魂”到底要经历几重“磨难”。
第一关:鬼门关
一旦作古升天,便会由阴间“捕快”黑白无常带走三魂六魄,转交由给牛头马面带至鬼门关,也就鬼国的必经关卡,鬼门关前有鬼,传说阎罗王专门挑选了一批恶鬼来此镇山把关,他们对劣迹斑斑、恶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盘查得格外苛刻、严格,不使一个蒙混过关。生前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谁来到这里都必须接受检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国通行证---路引,这是人死后到鬼国报到的依据。鬼门关路引长3尺,宽2尺,是用黄色的软纸印做成,上书“为丰都天予阎罗大帝发给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备此引,方能到地府转世升天”。同时,路引上面盖有“阴司城隍、丰都县府”三个印章。凡是人死后入殓或火化时烧掉它,就会随灵魂来到地府。
第二关:黄泉路
过得了鬼门关,接下来就是一条悠长的黄泉路,人的魂魄到阴间报到要走很长一段路,过很多的关,因此,黄泉路可以是对这些关和路程的总称,黄泉路上有火红的彼岸花,远远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铺成的地毯,又因其红的似火而被喻为“火照之路”也是这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黄泉路外还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尽是那些阳寿未尽却又非正常死亡之人,对于他们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阴间,只能在黄泉路上游荡,等待阳寿到了后才能到阴间报到,听候阎王的发落。
第三关:三生石
奈何桥边有块青石叫三生石,石身上的字鲜红如血,最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早登彼岸”
传说它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前世的因,今生的果,宿命轮回,缘起缘灭,都重重地刻在了三生石上。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芸芸众生的苦与乐、悲与欢、笑与泪,该了的债,该还的情,三生石前,一笔勾销。
第四关:望乡台
望乡台,也就是孟婆和石头所在的土高台,是在桥以前的,而不是在桥之后。望乡台又称“思乡岭”,在这里,可登台眺望阳世家中情况,于是这里成了鬼魂遥望阳间的窗口和活人与死人联络感情的圣地。
望乡台被传说这亡魂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又传说阴间望乡台建造甚奇,上宽下窄,面如弓背,背如弓弦平列,除了一条石级小路外,其余尽是刀山剑树,十分险峻。站在上面,五大洲、四大洋都可以望见。
第五关:忘川河
又名“三途河”,横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河水呈血黄色,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虫蛇满布,腥风扑面。
当然,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你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或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他,他看不得你;千年之中,你看得他一遍又一遍的走过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虽盼他不喝孟婆汤,却怕他受不得忘川河中的千年煎熬之苦;千年之后,若你心念不减,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寻找前生最爱的人。
第六关:孟婆汤
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孟婆一般在奈何桥头发放孟婆汤,而不是桥上给人发汤的。每个人都要走过奈何桥,孟婆都要问是否喝碗孟婆汤,要过奈何桥,就要喝孟婆汤,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
第七关:奈何桥
关于此桥,存在两种流行的说法,一种叫做奈河桥,另一种叫做奈何桥。“过奈河桥头,一去不回头”。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黄,最下层乃黑色,愈下层愈窄愈加凶险无比,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
河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那些溺水而死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走下层的人就会被鬼魂拦住,拖入污浊的波涛之中,为铜蛇铁狗咬噬,受尽折磨不得解脱。过完奈何桥便可通往六个去处,即是进入六道轮回:天人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也叫旁生道)、恶鬼道,地狱道。其中,天人、阿修罗、人道属于上三道,而畜生、恶鬼、地狱则属于下三道。至于去哪个道,是根据亡灵生前所做善恶的业绩来分门别类。善业多的往往会被分配到上三道,恶业多的往往被分配到下三道。
人死后的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文学的描绘进行感官上的认知,如果这“七关”真的是必经之路,你是否愿意为了心爱的人跳下这“忘川河”
“鬼”是什么东西?
“鬼”真是让人恐惧的东西吗?
我们来看看,儒、释、道三家是怎么说“鬼”的。
儒家的“鬼”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对“鬼”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更没有什么恐惧的心理。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死如归。《尸子》曰:““鬼”者“归”也,‘人死为鬼’者,言其归也”。孔子也在《家语》里说:“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这里所说的“归”不是回家的意思,是指人回到本源之地,也就是“回归”到投胎前所在的地方。
《礼记·郊特牲》说:祭祀啊,必须谨慎分辨阴阳。人死之后,魂气归于天,肉体魄气归于地了。气轻而清的部分上升,我们称之谓神,就是阳魂。气浑而浊的部分下沉,我们称之为鬼,就是阴魄。
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特别是孔子所说的“鬼”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鬼”并不是一回事。其实在佛教传入之前,“鬼”者“归”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认识。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死后陪葬文化。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到本源之地生活。因此,要把生前用的生活用品,和主人一直埋藏到坟墓里。
佛教的“鬼”佛教的六道轮回观认为:人会按照生前的因果,进入不同的六道轮回。这六道分别是: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轮回是不断在天道至地狱道之间的六道进行,纯看生前善恶。饿鬼道只是轮回的一部分,据大乘义章卷八末载,所谓饿鬼者,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饿鬼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故名饿鬼。
饿鬼也叫希求鬼,因为他们经常的向人,或其他众生祈求饮食用以活命。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之所以会到饿鬼道轮回,是由于在身体语言及心理上,不停地造作吝啬贪婪之恶劣行为,因此往生到鬼道上去,获得饥饿口渴的报应。这种饿鬼时时刻刻被饥渴所煎熬着,每分每秒都想从别处得到吃的喝的。所以说,又把这类众生称作希求,“希求”就是鬼类的一个特点,所以也叫希求鬼。
鬼道的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悭贪。这个“悭贪”实际上是两方面的含义:舍不得布施这叫“悭”。“悭者不施”,就是把自己的财物看得很重,舍不得给别人。“贪”就是祈求别人的东西,想占有别人的东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你想也别想,你的都应该给我。”
佛经认为“鬼”有两个特点:一是乞求;二是多畏。鬼的另一特点是多畏,平常我们总以为鬼非常可怕,因此一想到鬼那青面獠牙的形象、张牙舞爪的情形,我们就会毛骨悚然。人们却不知道鬼更怕人,平常我们会听到形容鬼的两个成语,一是鬼鬼祟祟,一是心怀鬼胎,这说明鬼也非常怕我们。
佛教认为鬼受尽欲望的折磨,是很可怜的。因此,佛教里也很重视超度鬼类众生,寺庙里经常举行一些施食,招请十方孤魂野鬼都来参加,希望能以法力超度它们,令能离苦得乐、脱离鬼身、投生人道,就算未获法益,也可饱食一餐,解决一时饥渴之苦。
道教的“鬼”道教认为:鬼,是指人阳寿未尽,却因为上吊、凶杀、落水、冤死、饿死、病死、堕胎等种种意外,而提前过世的亡魂。
其特点都是:具有强烈的不愿死的怨念。因为这些怨念,使这些鬼不断地去找仇人或者无辜的人报复,其怨念愈强烈,越厉害,最厉害的就被称为“厉鬼”。
道教认为,这种“鬼”对活着的人有很大的危害性,会伤害活人的性命。为了保护生人,需要有人去把这些危害活人的“鬼”抓到或者消灭掉。大家都熟悉的九叔林正英,他塑造的“茅山道长”形象,就是以捉鬼为主业的道教流派——茅山派为背景的。民间还流传着捉“鬼”、吃“鬼”专司打鬼驱邪的神仙——钟馗。现在有些地方,还有挂钟馗神像辟邪除灾的风俗。
除了上述观点外,人们现在所说的“鬼”,实际上已产生多种歧义或都引申义,与传统文化中“鬼”的不同看法,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指心中藏有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或肮脏勾当的“鬼”。比如心怀鬼胎、鬼鬼祟祟、背后捣鬼等等;
或者,指表达对某类行为人的蔑视或鄙薄的“鬼”。比如饿鬼、烟鬼、酒鬼、色鬼等等;
再有,带有褒义或中性色彩的“鬼”,具有特定的意义。比如机灵鬼、红小鬼、调皮鬼等等。
你是怎么认识“鬼”的?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