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摘要:朝阳地名与该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和文化现象关系密切。“朝阳”在上古属于东夷族嵎夷、明夷之地,其地名为旸谷、朝鲜。嵎夷、明夷、旸谷、朝鲜为上古传说中的东方日出之地,是日崇拜的原生地。红山文化的日崇拜、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拜日与尚东等文化基因是朝阳地名的文化背景。朝阳地名是辽西地域文化长期积淀和发展的结果,体现了朝阳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关键词:朝阳;日崇拜;嵎夷;明夷;旸谷;红山文化
朝阳位于辽宁西部,历史上曾称为''酉城”“柳城”“龙城”“黄龙”“三座塔”等。乾隆四十三年(1778),设置朝阳县,因称朝阳。朝阳地名与最古老的部族地名和文化现象关系密切,极富文化含义,然先贤论之无多,今试论之。
一、朝阳地名来历各家说及辨析
关于朝阳地名的名源含义,前贤与时人作了十分可贵的探索,但历来说法不一,现结合命名方式和出现时间早晚胪列各家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朝阳洞命名说。乾隆年间李调元认为,“县南有风凰山,嵌崎秀削。山下有朝阳洞,县得名以此。”
2.依凤凰山而以《诗经》命名说。“”时期朝阳县长周铁铮1931年呈给热河省政府民政厅的报告说,“因县街东临凤凰山,诗云:风凰鸣矣,于彼朝阳。即取凤鸣朝阳之意也。故定名曰朝阳。”此说为后人因袭引申,层累附加,流传甚广。
3.因地处大青山之阳命名说。“”时撰修的《朝阳县志》曰:“县西二十里之朝阳沟,于‘’五年,山水冲破土崖,发现古墓一,有碑文可辨,知为韩瑜墓。”韩瑜死后“改葬于霸州之西,青山之阳”,有人据此认为朝阳得名于青山之阳。
4.石刻文字朝阳说。“在朝阳市孟克乡八宝村有群众在‘’,期间,于当地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朝阳二字,因此叫朝阳。”
5.依方位命名说。“因县城位于凤凰山的南端,故而得名朝阳。”或谓地处大凌河之西岸得名。
6.民间流传抵龙换凤说。据传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东巡途经三座塔,行宫设在龙城的佑顺寺,乾隆皇帝对于龙城这个地名很反感,欲改地名。纪昀见城东一带高山正好有九座山峰,形如九凤朝阳,遂建议改称朝阳。乾隆亲笔题写“帝德广运,凤鸣朝阳”八个大字,朝阳县知事把乾隆皇帝的题字分悬于南北两座牌楼上。从此龙城改为朝阳,龙山就叫风凰山了。
7.史迹地名说。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朝阳”为史迹地名。周向永先生认为,朝阳地名与朝夷有关。陈守义先生认为,朝阳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日出之地,“就其所承载的历史深度和文化涵盖而论,‘朝阳’一名应定位于史迹地名。唯其如此,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名所凝聚的文化归属感,才会得到凸显。”
以上诸说,莫衷一是,在此略加辨析。依风凰山(第2说)而以《诗经·大雅·卷阿》篇命名说在朝阳当地流传最为广泛,即朝阳得名源之于风凰山,将《诗经·大雅·卷阿》中凤凰和朝阳联系起来。从传说发生学看,此看法多承继因袭,证据不足,颇多演绎附会,但流行广,影响大。依方位命名说多以山南水北为阳立论(第3、5说),但问题是朝阳城址不在大凌河北,而是在大凌河西。实际上,依水之阳所命地名,都要依据水名而定。如西汉南阳郡朝阳县“在朝水之阳”。而大凌河从未称过“朝水”,故何得“朝阳”?同时,朝阳古城“县街东临凤凰山”,并不在山南。第3说因地处青山之阳而得名,亦不成立。“青山之”阳应当在大青山的南面,而朝阳与此方位不合。由此可见,“朝阳”得名山南水北说不成立。石刻文字朝阳说(第4说),只是民间传说,并未见过实物,不足为信。因牌楼文字得名说(第6说)有悖情理,乾隆四十三年(1778)已经设朝阳县,民人尽知,而乾隆谒拜祖陵途经朝阳在四十八年,岂有设县五年而无县名之理。因此更合理的解释是北牌楼上“凤鸣朝阳”,是先有朝阳之名而后才有“凤鸣朝阳”的解释。
在上述诸说中,依朝阳洞命名说(第1说)和史迹地名说(第7说)相对其他各说较为合理可信。且二说具有内在联系,在一定意义上亦可视为一说,下面具体论述。
其一,从目前看,清人李调元的说法为最早,最值得重视。李调元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路过朝阳,并在朝阳停驻三日,探访古迹,与地方官员士绅僧侣多有交往。他在《出口程记》中数次提到风凰山上的朝阳洞,认为“山下有朝阳洞,县得名以此。”朝阳设县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调元《出口程记》作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后相差三年,朝阳如因风凰山得名,乡贤必当言之。李调元一定是咨询过地方官员士绅,断不会轻易臆测,其说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朝阳地方人士的普遍看法。李调元之说比周铁铮的风凰山说早150年,故李调元说当为可信。
其二,朝阳之名与凤凰山无关,因此也就谈不上《诗经》的凤鸣朝阳。对此陈守义先生已有辨析,提出朝阳与上古神话中的日出之地关系,另辟蹊径,值得重视。在朝阳与凤凰山的关系上,是先有朝阳洞,后有凤凰山。据《塔子沟纪略》记载,朝阳洞得名于顺治九年(1652),顺治八年在朝阳洞修建寺庙,九年告竣,“召募僧人李大嘴在洞住持。洞本无名,因其向阳,遂名‘朝阳洞’。”而凤凰山一名最早见于凌霄塔铁钟铭文,其铭曰:“大凌河南风凰山朝阳洞”此钟铸于康熙十一年(1672)。从时间看,朝阳洞在先,凤凰山在后。东晋十六国时期,凤凰山称龙山、和龙山,辽金时期或称作龙岳、龙岫。明代朝阳为蒙古兀良哈三部游牧之地,山名竟至阙载。龙山何时变成凤凰山的呢?清人张穆认为,风凰山“元时犹称龙山,其改称凤凰山者,当始于近代。”证之凌霄塔铁钟铭文,张穆所谓近代指清初。后人给龙山起了新名,称为“凤凰山”,虽然人们知道“今之凤凰山,即古之龙岫也”,但久沿成习,也便接受这一更名,于是“朝阳”便与“凤凰山”联系在一起。
其三,朝阳曾称“三座塔”,因城中有三座塔而得名。后“三座塔改为朝阳县。”朝阳设县始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此之前,“朝阳”一名已经广泛使用,多用于山洞、寺院、地名等,只是没有成为县级行政区名。《塔子沟纪略》撰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早于朝阳设县,书中记有多处以“朝阳”冠名的洞名、寺名等,可证在“朝阳”设县前,人们已普遍用“朝阳”来冠名。如:千佛洞“距朝阳十里高山之中”。此处朝阳未指明为朝阳寺,或为村镇地名。槐山洞“洞口朝阳,遂又名朝阳洞”。“常安寺东去七十里有朝阳寺一座,喇嘛居之,系康熙九年所建。”这说明在朝阳设县之前,使用“朝阳\"冠名已十分普遍。
二、朝阳为远古观念中的东方日出之地
嵎夷、旸谷、明夷、朝鲜等族名、地名都在东方,且与日出和日崇拜有关。嵎夷也作郁夷、嵎鋏,是居于东方的夷族,其族名亦为地名。《尚书·尧典》曰:“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郑玄注云:“寅宾出日,谓春分朝日”。蔡沈《集传》曰:“寅,敬也;宾,礼接如宾客也;出日,方出之日。盖以春分之旦朝方出之日,而识其初出之景也。”
“旸谷\"也叫崵谷,《说文解字·日部》作“阳谷”。《后汉书·东夷传》曰:“旸谷,盖日之所出也。”《尚书注疏》解释说:“旸,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旸谷。旸谷、嵎夷一也。“大明,日也。”“大明生于东”即日出于东方,可见“旸谷”取日出之义,即古人心目中的东方日出之地。《说文解字·山部》曰:“首崵山,在辽西。······一曰耦夷,旸谷也。”“嵎夷,在冀州场谷。······《尚书》曰宅嵎夷。”嵎夷最早居住于大凌河流域,而古冀州包括今辽宁西境、河北东北境,商以前的东方,指的是古冀州北部即今冀北辽西一带。故嵎夷、旸谷其地望在辽西。“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所以居于旸谷之地的人又称为“明夷”。《易·系辞下》:“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易·离》疏曰:“日为明”,《礼记·礼器》曰:“大明生于东”,郑玄注曰:“大明,日也。”周人也称东夷为明夷,《周易》曰:“箕子之明夷”,明夷即嵎夷。明夷也即阳夷。《左传》载卜人楚丘曰:“明夷,日也。”《竹书纪年》所载九夷中有“阳夷”。古代阳即旸,字属同源,“阳夷”就是“旸夷”,是夏时的东夷。有学者认为:“今辽西渤海沿岸,早有阳夷、于夷居住。”
“明夷”即“朝鲜”。从文字学看,明、朝有内在关系。“明”由“朝”演变而来,朝、明相通,明即朝。“朝”字在甲骨文中作“”,左旁像日在草木间,是“朝”字之本体。即早晨之意,后字省去“木”即成了或,但不是作为明亮解的“明”字,而是“朝”字。因此“明”的本字即“朝\",本意为东方日出“鲜”有多解,或释为“夷”“胡”,如此则“明夷”即“朝夷”。张博泉认为,朝鲜也叫明夷、郁夷、嵎夷,“明夷当是古书中朝鲜二字的最初写法”。然“鲜”有明亮、昌明之意,《诗经.齐风·鸡鸣》曰:“东方明矣,朝既昌矣。”故“朝鲜”源于明夷,即日出于山而天下昌明。
如上所述,嵎夷、旸谷、明夷、朝鲜等族名、地名的关系已经清楚。嵎夷、明夷为族名,旸谷、朝鲜为地名。按以族命地之规律,先有族名而后有地名,旸谷、朝鲜分别源于嵎夷、明夷。嵎夷即明夷,旸谷即朝鲜,后来嵎夷、明夷、旸谷、朝鲜等族名、地名界限模糊,所以有学者认为“嵎夷本于嵎地,明夷、朝鲜本于旸谷。因之两者既是地称又是族人称”。
嵎夷、旸谷、明夷、朝鲜其族、其地最早当在辽西。胡渭认为“嵎夷羲仲所宅,朝鲜箕子所封,不应在化外。”吕思勉则以为“朝鲜初地,“必不在今朝鲜境,度其大较,当在燕之东北”,“其初地在辽西,今大凌河流域。”嵎夷、明夷有着日崇拜,旸谷、朝鲜均与日出有关,嵎夷、旸谷、明夷、朝鲜即远古传说中的东方太阳升起之地,其原始地望在辽西。
需要说明的是,嵎夷、明夷有一个东迁的过程,尤其是伴随着商周之际的箕子东迁,旸谷、朝鲜等地名亦随之被带到朝鲜半岛北部。《淮南子·时则训》曰:“东方之极,自碣石山(一本无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按这个顺序,东方从碣石起,过朝鲜,横穿大人国。青土即青丘、青羌,则朝鲜在碣石山与大人国之间,即辽西、辽东之间。实际上古人的东方概念包括辽西和辽东,并逐渐向东推移。这一地区为太嗥、句芒之所司,即日崇拜之民族所居之地。箕子部族呈现辽西一辽东一朝鲜半岛这一迁移过程,嵎夷、明夷也由辽西古族变成了东海海外之族,随着族群迁移,旸谷亦移到“海外之地”,日崇拜也传到朝鲜半岛。朝鲜学者己经注意到这一点。李肯诩《燃黎室记述》曰:“我东朝鲜之称,古人认为地近旸谷,故曰朝,出日先明,故曰鲜。”说明朝鲜因“地近旸谷”而得名,而“旸谷”最早在嵎夷之地,是箕子东迁才传到朝鲜半岛的,旸谷即朝鲜,二者有着内在联系,后地名成为国族称。注意旸夷、明夷的时空变化,对于理解嵎夷、明夷、旸谷、朝鲜等族名、地名及其变迁十分重要。
《尔雅·释地》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这是先民最早的地理观念。“日下”指东方之极,“日下者,谓日所出之所,其下之国也。”“日下”非日落,乃初升的太阳底下。“日下”也就是“嵎夷旸谷”之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人对东方的地理概念不会远至现在的鸭绿江以东,古人心目中的东方镇山即为现在辽西的医巫闾,可为坚证。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现在的辽西就是古人心中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名之为朝夷;三千多年后的今天,现在的辽西首府所在仍名朝阳,这表面上看来是因为今天的朝阳市有一座风凰山,取义丹风朝阳,之义;如果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谁又能否认隐喻在朝夷朝阳之间必然而深厚的历史关联呢?”古人认为的东方日出之地均指向辽西大地,朝阳属于嵎夷、旸谷、明夷、朝鲜之地,也就是日出之地。至少在战国以前己有“朝阳”“朝阳之谷”之名。《山海经·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怀疑为“太昊”之讹,“太吴”为太阳神)”。“朝阳之谷”即“旸谷”。如此说来,辽西“朝阳”之地名,渊源甚早。朝阳之谷是日出之处,因此“朝阳”的本意就是日出。
“朝”之读音有二,或读为“zhao”,或读为“chao”朝阳当读为朝(zhao)阳还是朝(chao)阳呢?读“朝”(zhao)时其意为早晨、初始,常常组成名词,如“朝阳” “朝日”“朝霞”等。读“朝”(chao)时,可与其他词汇构成名词,如“朝廷”;构成动词,如“朝拜”;构成介词,表示方位,有对、向之意,如“朝阳”“朝东”。从朝“字起源看,甲骨文作“”。朝即旦,早晨的出日,读为朝(zhao),而朝(chao)则为后出。“以朝旦拜日为朝”,“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君主接见大臣前则先拜朝日,称为朝(潮),因此朝(昭)又读为潮。杨希枚先生认为:“朝夕之朝指日出时的晨旦,而朝见之朝则应与执政者于晨旦拜日而视朝治事有关”。王者朝见诸侯或与大臣议事都在晨间拜日之后,故而朝与朝相关,朝由朝而来。从文化渊源看,朝(chao)由朝(zhao)衍生,朝(zhao)、朝(chao)相通。“阳”即“日”“太阳”,可引申理解为阳光、阳面。朝(zhao)阳即晨旦,而拜日则要朝(chao)日,也即“朝(chao)阳”。因此从日崇拜看,“朝(chao)阳”,非朝向阳面,乃朝拜东方初出之日。朝阳和朝鲜一样,朝都应读为(zhao),“朝鲜的朝,初读朝(音昭zhao),近代以降则读潮了。”“朝阳”之名亦如此。
三、朝阳之名的文化背景是东方日崇拜
朝阳地名与远古辽西族群之日崇拜有着深厚且直接的文化渊源关系。这可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东方日出之地与红山文化日崇拜。东方是日出之地,日出东方而人于西极。夏商时期,四方位之东方地域概念是指东北西南部和冀东北地区,包括辽西地区。从地理位置看,嵎夷所在的辽西正处于夏都的东方,因此嵎夷被视为东方之地。《山海经》中多次谈到“日出”之地,如“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日出总是和山岳联系在一起,可知古人认为日出于山。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刻画的图像文字有“”,为上中下结构,上者为太阳,下者为山,中部为云,上述文字被释为“旦”“炅\"或“炅山”,突出了日出和山的关系。从《大荒东经》记载看,古人心目中的日出之地是在东方遥远的“大荒”之地。
商周时期盛行日崇拜,《礼记·祭义》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郑玄注曰:“暗,昏时也。阳······谓日中时也。朝,日出时也······以朝及暗,谓终日有事。”甲骨文中亦有“出日”记载,并由祭祀对象引指祭礼。宋镇豪先生统计甲骨卜辞中“入日”和“出日”卜辞记载共有21条,认为“甲骨文中的‘出日’‘入日’的祭礼是殷代的太阳祭礼。”拜日的礼仪就叫“出日”或“朝日”。“‘朝’与其说是‘居东表日出之地’的方位指征,毋宁说是体现在东方方位意义上的拜日、朝日等时代观念与时代精神的移合或浓缩。”《尚书·尧典》所谓“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记述的就是祭日场面。
朝阳为古嵎夷、明夷、朝鲜之地,这里是日崇拜的原生地。红山文化中有典型的日崇拜。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的圜丘(日坛)、方丘(月坛),乃上古初民祭祀日月之物,从中不难找到日崇拜的因子。《春秋命历序》曰:“人皇出旸谷,柏皇氏是为皇伯登,出榑桑,日之阳,驾六龙以下,以木纪德。”皇的原型是太阳神,“金文的皇字上半部是太阳光芒四射,从日、从土表示它最初是太阳神坛”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有一个由立置石块排成的同心的三重圆,这三层圆由外圆向内圆层层高起,这三重圆就是太阳神坛。“田家沟红山文化遗址第一地点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三地点的墓葬也成太阳圆形分布,这直接表现了红山文化人们的观天实像,也反映了红山文化的人们可能有太阳崇拜。”
日崇拜在牛河梁遗址中有充分体现,《京氏易传》曰:“三者东方之数,东方日出之所。又圆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西方日人之所,又方者一而取四也。言日月终天之道。”红山文化积石冢和祭坛都是三台式建筑,三层台由外向内逐层收缩,框界平面有方形、圆形、前方后圆形等。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第四号冢的地上建筑有方有圆,方圆结合,或前方后圆,或方圆依次相叠,基本上是下方上圆。由此可见,红山文化人对三的使用绝非偶然,积石冢和祭坛按“天三地四”设计,又符合“天圆地方”。显然,红山文化中的圜丘设置和观测天象都充分体现了日崇拜观念。
我们认为红山文化与“五帝”时代前期即黄帝和颛顼部族有关。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太阳崇拜传统源远流长,黄帝的名号就源于太阳崇拜。黄帝部族崇鼋,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龟形玉器或玉龟。崇龟是上古太阳崇拜的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祖先崇拜和太阳崇拜的结合”。颛顼被“配享”为“日神”,“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高阳者,阳犹明也。”阳乃高明,为本意。颛顼之顼字在古书上又假作“旭”,则颛顼亦即“高旭”。旭即初日,故颛顼即高旭、高阳,意为崇拜高处的太阳。
远古时期曾长期存在一个以太阳神为天地主神的宗教时期,太阳崇拜甚至超过祖先崇拜。红山文化的日崇拜同龙崇拜一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之源头之一。
其次,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拜日与尚东。从古文献记载看,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普遍存在着日崇拜,历史上朝阳为诸多游牧狩猎民族活动之所,这些民族的日崇拜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辽西地域文化,辽西地域成为远古人类日崇拜的核心地区之一。匈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乌桓以穹庐为舍,开向日;皆东拜日。”女真人“元日则拜日相庆”。传说高句丽王朱蒙其母因日照而孕生朱蒙。朱蒙又叫东明,据考证,蒙、明音同,朱蒙当是朱明。又,东、朱音通义同,东明亦是朱明,朱明乃是太阳的称谓。高句丽人“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东盟即东明,因此朱蒙、东明、朱明、东盟等都是太阳的名字,这无疑是日崇拜的遗存。《说郛》卷97引《辽东志略》曰:“契丹东胡种,······至元魏时,自号契丹,五代末,称太阳契丹。”这是最为典型的日崇拜。蒙古亦崇日,出帐南向,对日跪拜。满族祭日,“癸丑,春分,朝日于东郊。”可见,日崇拜在北方民族中十分普遍且一直延续。
日出东方,日崇拜与尚东密不可分。拜日尚东,则要朝向太阳。有人解释朝阳为朝向阳面(南面),并不准确。《释名·释山》曰:“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之也。”《尔雅·释山》释曰:“谓山顶之东皆早朝见日。但是山东之岗脊总曰朝阳。”周祈《名义考》卷三“朝阳夕阳”曰:“盖山东迎日,故曰朝,山西送日,故曰夕,非旦暮之谓也。”因此,“朝阳”即朝向东方日出。北方少数民族均有此俗,如乌桓“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日朔旦,东向而拜日,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向为尊,四楼门屋皆东向。”突厥“牙帐东开,盖敬日之所出也。”“蠕蠕俗以东为贵,后之来,营幕户席,一皆东向。”皆是此类也。
朝向东方日出即“朝阳”,这种朝向有着宗教意义。“历史上的北方民族,在他们走出半地穴式房屋到地面上居住后,都形成了门窗向东,或是向南、向东南的习惯,在不同民族中,其朝向不同,但一致的是,他们都认为是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一在西伯利亚及远东的一些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门或向东、向南、向东南,固然是因为这里冬季气候严寒,为了多接纳一些阳光,但究其实质,正如尼夫赫人所解释的那样:‘日落方向是阴间,如果把门朝向这个方向,房屋居住者就会死去,并投奔那里。’所以尼夫赫人在建筑住房时,都要使门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太阳是生命的象征,拜日朝阳则赋予了躯体和精神以力量和生机。
再次,凤凰与太阳的结合,日、凤凰崇拜的合一在远古人类的观念中,鸟与日有着密切关系。古人认为太阳是由鸟驮着飞行,即“金乌负日”。《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即传说中运载太阳的神鸟。张衡《灵宪》云:“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乌,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后来,乌被神话为赤乌,摇身变成了风凰、凤鸟,被称为太阳之鸟。凤为神鸟,色赤,五行属火。凰,或认为是一种与阳光有关的鸟,即太阳鸟。《鹖冠子》曰:“凤凰者,鹑火之禽,阳之精也。”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因此,太阳崇拜与鸟崇拜同宗,作为图腾的神鸟,具有太阳神的性格,所谓凤出东方,实则日出东方。
史前文化中神乌象日十分普遍。神乌也是红山文化先民的崇拜对象。在红山文化分布区遗址中,出土有各种鸟形玉器,如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鸟,应为鹗。鹗被视为太阳神鸟,即驮运太阳的三足踆鸟,被红山文化先民所崇拜。最为典型的是在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积石冢第四号墓中出土一件大型玉风,枕于墓主人头下,先于死者下葬,或表示祭祀或代表神权,其含义值得深思。结合赵宝沟文化中已将鸟神化为凤,可知红山文化中已将乌神化为凤并加以崇拜,该大型玉凤是目前考古发现已知的年代最早的实例。
辽西是商人的族源地,商人的先祖以玄鸟为图腾,是太阳的象征。《山海经·大荒东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人名曰折丹一一东方曰折,来凤曰俊一一处东极而出人风。”这里的风即“凤”,“俊”即“踆”,即《淮南子·精神训》所谓“日中有踆乌”。“来凤曰俊”即凤凰是来自太阳中的踆鸟,而太阳出于东极之山。这里日与凤凰合一,日出之地的日崇拜也即凤鸟崇拜。
日出是自然现象,但由日出到日崇拜,却成为所有思想、哲学和宗教的最初起点。“朝阳”地名来源于远古传统的日崇拜。红山文化的日崇拜为其后的“朝阳”地名打下了五千年的伏笔。红山文化的龙、凤、日崇拜在中华文化起源史上占有“直根系”地位。朝阳地域龙、凤、日崇拜文化基因是“朝阳”地名的文化背景。“朝阳”地名是辽西地域文化长期积淀和发展的结果,是对远古文化的浓缩,体现了朝阳地区文化传统的凝重和延续性。
文章作者:崔向东
文章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 第1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刘言
校对:吴雪菲
审订:李春燕
责编:吴雪菲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2022年院士科普进校园活动近日在线上启动,来自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等学校的3000余名师生代表在首场活动中感受科学魅力。
太阳究竟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太阳的活动有周期性?作为首场活动主讲人,中科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汪景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深奥的科学道理,并以“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天眼”“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等为例,介绍了我国宇宙探索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他鼓励孩子们:“希望大家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
“汪爷爷带领我们深入了解日冕、日珥、光谱、射线、磁场、太阳黑子……让我对太阳有了全新的认识!”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五年级学生黄嘉翔说,一个个严谨的数据、一幅幅精心制作的图片,激发他不断思考,“我要向汪爷爷学习,树立远大理想,踏踏实实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院士科普进校园活动由市教委联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主办。市教委表示,下一步还将加深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借助院士进校园等科普活动,加大科普资源供给,加强科学技术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质。
(原标题:院士科普进校园线上开启)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李祺瑶
流程编辑:u099
《苏幕遮·怀旧》这首词,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明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著名的唱段“长亭送别”,第一句即化用自这首词的首句,只是把“叶”字改成了“花”。
《西厢记》讲述的是张生、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只因为内容涉及自由恋爱,男女私奔。所以在古代曾被列为“禁书”。为道学家所不齿。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同样也涉及了男女间的风流情事,由于没有具体描述男女相识、相爱的细节,所以受到上流文人的推崇。
《苏幕遮·怀旧》和《西厢记》,在古人看来,一高雅、一低俗,相距何止千里之遥。可是谁又能知道,在《苏幕遮·怀旧》的背后,竟然也隐藏着一段,关于范仲淹的风流韵事。
一、《苏幕遮·怀旧》赏析《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这首词,在一般情况下,都被认为是一首书写羁旅相思之情的作品。在某些解读中被人认为是写“乡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这首词的上半部分,借景抒情,通过对秋天里面这些景物的细致、唯美的描写,达到了以“秋色”写“秋心”的目的。
文中的“芳草”,典出《楚辞·招隐士》,隐喻“离人”。“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这里的意思是指作者对“离人”的思念,已超出了斜阳能照到的范围,超过了他目力能到达的边界。
前面写“秋色”,绘“秋心”,表明了作者心有其实是有“离愁”的。那么,进入下半部分后,作者就开始交代了,他心中的“离愁”,到底是因何而生的。
读到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相思”。那么,这位让范仲思产生“相思”之情的人,到底又是何人呢?
范仲淹一生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李氏,第二位是聂氏(一说曹氏),第三位是张氏。李氏夫人在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卒于鄱阳郡守,续妻聂氏(曹氏)约在公元1042年进门。
但是《苏幕遮·怀旧》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040年。换句话说,那个在词中惹范仲淹相思流泪的人,很可能不是已经死去的李氏,也不是继室聂氏(曹氏)。
范仲淹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王佐之才,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竭忠尽瘁,知无不为。所以他死后谥号是“文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正公”。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称赞范仲淹,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王安石则说他是“一世之师,由始迄终,名节无疵”。可见范文正公在后世,俨然成了理学家尊奉的又一位“圣人”。
但是谁能想到,就在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也就是范仲淹原配李氏去世的同年,这位道学家眼中的”名节无疵”的“完人”,却闹出了一段“风流公案”。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在“权知开封府”期间,因为与宰相不合,结果被贬官到了鄱阳当知州。
当时的范仲淹,是带着他的原配李氏一同赴任的。根据《范氏家乘》的说法,李氏最后死在了鄱阳。范仲淹当年在府衙大堂的后面,盖了一个房子,起名叫庆朔轩。
南宋的《能改斋漫录》、《西溪从语》、《吹剑录》里面均提到,当时在范仲淹的府衙内有一个“小鬟妓”,年纪尚幼,范仲淹非常喜欢。
后来范仲淹被调离鄱阳,还曾写了一首名叫《怀庆朔堂》的诗,请一个叫魏兼的人,帮忙转给“小鬟妓”,诗文如下:
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
年年忆着成离恨,祇托春风管勾来。
这首诗因版本不同,个别字词有异,但是大体的意思是一致的。都是说,在庆朔堂里生长着一株小花,自从他迁官到了鄱阳以后,一直都没有开过花。
如今离开鄱阳以后,年复一年地思念着庆朔堂里这朵小花,结果竟成了“离恨”,所以只能请托春风帮忙去管理它。
这首诗末句中的“管勾”一词,在古代汉语里面的意思就是“管理”。所以一些版本里把诗中这个词写成了“管句”,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南宋的开国皇帝叫赵构,所以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在有一些版本里面,就把“管勾”改成了“干当”,但是意思是一样的。
古代人写诗,时常会以“花朵”来比喻“美人”。所以此诗一出,当时的野史家就一致地认为,范仲淹这首诗是为这个“小鬟妓”而写的。
这个“小鬟妓”姓甚名谁,并无从得知。《西溪丛语》里面记载,范仲淹离开鄱阳后,曾托好友魏兼帮助照顾小鬟妓。后来他回到京城,寄了一盒“绵胭脂”给她,又在盒子上题诗云:
江南有美人,别后长相忆。
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
《西溪丛语》的作者姚宽,在讲完这则八卦以后,又言之凿凿地说,范仲淹写的这首诗,至今都留在鄱阳一个士大夫的家里面。
仅在南宋时期,就至少有三至四本有影响力的野史,曾经提到过范仲淹这段风流公案。故事的女主角小鬟妓,年龄可能只有十二、三岁。
于是到了明清时期理学兴盛时,儒生们就认为,这是对范文正公的污蔑。不少明清学者曾经指出,故事中的小鬟妓是不存在的,是牵强附会出来的。
而且明清时期的学者认为范仲淹的这首诗,只是单纯地在写自己喜爱的花草而已。到了近代,又有学者认为:范仲淹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
而且宋初的那些风流雅士和文人,蓄妓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范仲淹正是因为有过这种,对爱情的切身体会,所以才可以把《苏幕遮·怀旧》中的“相思”之情写得那么好。
结语曾经以为,《西厢记》中唱段“长亭送别”将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中的“碧云天,黄叶地”改成“碧云天,黄花地”,是在暗喻“落花无情,流水有意”。
后来又有人指出,这有可能只是因为《西厢记》的作者改词为曲,需要符合平仄。古代道学家瞧不起《西厢记》,说它只是一个讲“淫奔”的小说,比不上宋词高雅,却敢掠宋词之美。
可是他们哪知这“雅词”的背后,竟然也藏着一段不输《西厢记》的风流韵事。范仲淹虽是“一代功名高宋室”,“天地间第一流人物”,但他终究也是一个人。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恋爱的自由。不过唯一让人感觉唏嘘的是,范仲淹爱上了小鬟妓的那一年,恰好是他的原配李氏,去世的同一年。
如果把人的一生浓缩到一天之中,那“夕阳”便象征人的垂暮之年。人的一生即将走向尽头,总免不了令人伤感悲切。
【唐】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如果把国家的命运浓缩到一天之中,那“夕阳”便象征日国运穷途末路。晚唐、南宋等末世诗人常借“夕阳”意象表达国运衰微的痛苦和无奈。
【宋】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周而复始。而人的生命,陨落了,便彻底地消失了。面对自然界中的永恒,人们常常会感叹世事的无常。
【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对于有些心性恬淡的诗人而言,夕阳就是夕阳,别无它意。沉浸于良辰美景,又何须多想,自寻烦恼。
【宋】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自诗经始,“落日”便寄寓着思念友人与家乡之意,友人与家的距离,就如同自己与太阳的距离,如同天涯般遥不可及。
【宋】白居易《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一路朝阳》快要大结局了,但网友所期待的he或者be,从预告中没有体现出来,黎光和李慕嘉是开放式结局,重新握手认识,那么,《一路朝阳》高开低走吗?下面小编就带来介绍。
《一路朝阳》黎光李慕嘉是开放式结局吗
结局是oe。
在《一路朝阳》第36集大结局预告中,黎光与李慕嘉的结局就是片尾那一幕的握手。李慕嘉带领同事继续奋斗,莫愁园林得到肯定,获得黎明集团投资,最后莫愁园林成功中标,拿到第一笔回款。李扬的楼市梦彻底破灭,难以接受的他突发脑出血去世。田蓉和李万兵经营一家面馆,从此踏实过日子。李慕嘉和黎光互相握手,重新介绍自己。
“你好我叫黎光~”
“你好我叫李慕嘉~”
从整部剧情来看,很明显地,剧情主要聚焦于田蓉和李慕嘉在事业方面所经历的起伏与波折。至于感情线方面,最终结局则是一个开放的结局。
《一路朝阳》高开低走吗
《一路朝阳》剧情越往后走,不少网友吐槽人设越来越崩,剧情越来越离谱,看过这部剧的观众应该可以感受到,从第10集以后的剧情,无论是事业线、感情线、还是友情线都开始慢慢变得狗血起来。
几个女性角色的人设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不仅变得单薄无趣,连带着剧情也变得十分拖沓无聊。
随着剧情更新,《一路朝阳》仿佛一夜间全部崩盘。
闹得最大的是,观众在看到男女主在一起后,黎光突然冒出来一个女儿,剧情中也没有对李慕嘉是否提前知晓黎光有一个女儿进行表达,这让观众觉得黎光刻意隐瞒事实,李慕嘉有些恋爱脑上头,两人的爱情一时间被骂毁三观。
对此,剧方态度也还算认真,主动出面解释李慕嘉对黎光有孩子这件事是早就知情的,两人之间不存在任何谎言。
虽然剧方态度诚恳,但大部分观众还是不能接受男主这个比女主小不了多少的女儿。
渐渐地,剧情走向也越来越离谱,嗑得好好的男女主cp线也开始出现裂痕。黎光在答应李慕嘉会在过年时去女方家里上门见家长提亲,却因为陪女儿滑雪而失约。
如果只是普通的家庭会面也都会生气,更何况是男方要提亲,给了李慕嘉和她的家里人多少希望,人家也处处重视,结果一句临时有事就敷衍过去。
李慕嘉生气让他走的时候,黎光也一点没有挽留的意思,这和男主当初认真又奋不顾身的追妻人设完全不符。
之后两人就这么分手了,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黎光担心公司出现问题之后,会让李慕嘉产生连带责任,但是也很难不让观众质疑是编剧在努力找补,最初两人恋爱的时候不可能想象不到各种困境,所以这段爱情真的略显仓促了些。
不能否认李慕嘉是有一些能力在的,但她的成绩、资源、眼界也的的确确离不开黎光的指点,编剧又想写独立女性,又给她套上了“靠男人”的枷锁。
更让观众难以理解的是,李慕嘉在离升级律所合伙人近在咫尺的时候,要放弃大好的资源去到一个不知道能不能存活过五年的创业小公司。
在今年的国产剧中,烂尾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但烂尾不应该成为国产剧的常态,也更不应该变成编剧摆烂的原因,任何作品都应该是各方努力的结果,即使成为不了精品,也应该从头到尾都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
来源:八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