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维开元二十九年岁次辛巳 月 日,十三叶孙甫……”。杜预十三叶孙如何理解,到底是十二世孙还是十三世孙?杜甫与京兆尹杜济及与杜位到底是什么辈份关系?杜甫到底是襄阳、洛阳还是京兆人?杜预为何不归葬少陵原?出土隋唐杜氏墓志为何洛阳占多?杜氏取名有何特点?杜氏是如何衰落的?
我相信,明、清以后特别是近现代,对杜氏感兴趣的学者或杜诗爱好者,如我一样对杜氏家族的认识存在诸多疑问。我非学文出身,故此文不探讨杜甫及诸杜在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只以梳理杜氏脉络为宗旨。下面我以一个理工男的眼光,对杜甫家世作一些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激发海内外杜甫迷及杜氏文化爱好者更深入探索杜氏文化。
第一节、杜甫世系概述目前主流的观点有杜甫为杜预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世孙四种,线路有杜耽至杜甫,杜尹至杜甫两种。十一世主要依据元和姓纂*记录,杜预-杜耽-杜顾-杜逊-杜乾光(元)-杜?-杜叔毗-杜鱼石-杜艺依-杜审言-杜闲-杜甫;十二世有乾光曾孙叔毗之说;十三世大概是认为十三叶孙就是十三世孙;十四世主要依据出土初唐宰相王珪夫人杜柔政墓志*及元稹作杜甫墓志*,墓志云杜柔政为杜预十一世孙,杜甫墓志云:“下十世而生依艺”两种推算。两条线路一是杜耽至杜乾光(元)至杜甫,另一条是一些杜氏老谱*杜标至杜乾光及宋邓名世*作杜尹至杜鱼石至杜甫。经我近来考证,杜甫为杜预十三世孙,十三叶应理解为十三世,京兆韦氏有七叶同堂*之说,指的就是七世同堂。杜预至杜甫世系为:杜预-杜耽-杜顾-杜?-杜逊-杜?-杜乾光-杜渐-杜叔毗-杜鱼石-杜艺依-杜审言-杜闲-杜甫,杜预至杜甫共历十四世,既杜甫为杜预十三世孙,其中缺失邻近杜逊两世名讳,以下就此逐一说明。
河北省南宫市王道寨乡孝昌村一户杜姓村民家中,珍藏着一册清代康熙年间《杜氏家谱》手抄孤本。这本家谱始修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明节,虽历经330年的风雨沧桑,但保存依旧较为完整。
据了解,新发现的《杜氏家谱》为线装手抄本,封皮为蓝色布皮,册计103页红格宣纸。家谱虽然因年代久远显得破旧泛黄,却依然无法掩饰小楷字体的端庄秀丽。族谱序中描述了明永乐三年杜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南宫孝昌村的经过,记录了明代崇祯年间陕西澄城令杜国渐,曾参与纂修《大清律》的清代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读杜镇,以及清代翰林杜庆元等杜氏名人。
南宫市文保所负责人温世佳说,《杜氏家谱》经鉴定确系古迹,由族谱序、目录、世系、字辈谱等部分组成,先后于同治十一年、光绪三十年、二十四年三次重修。其中,族谱目录共分为八卷,按照乾门、坎门、艮门、震门、巽门、离门、坤门、兑门八门进行设置。
温世佳介绍,《杜氏家谱》记载了当时的地理、环境、民俗等,对研究冀南地区以及南宫迁民历史和民俗民风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