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主席林义雄(右)。(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中国台湾网3月1日讯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前新北市长朱立伦日前抛出支持重启核四的主张,遭前主席林义雄炮轰“不应该让他当选”。对于林义雄将封存核四“归功”于前台湾地区领导人,台北市议员、前办公室副秘书长罗智强昨日(28日)在脸谱网(facebook)上回呛,别忘了是谁一哭二闹三上吊,是因为林义雄当初以死相逼,宅心仁厚,受此人绝食挟制!
罗智强在脸谱网发文指出,林义雄这位一哭二闹三上吊、选择性发光的“圣人”,不要忘了,不只核四是这位“圣人”的神主牌,“公投”也是,“以核养绿公投”已过,林义雄当这六百多万人的票是屁吗?见鬼了的昨是今非,“怎么不为你的‘公投’神主牌被蔡英文践踏,躲在大家都看不到的地方,向蔡英文绝食抗议呢?”
罗智强痛批有这位选择性“发圣”的“圣人”,是台湾的悲哀!网友们也纷纷表示支持,回应道“是剩人,非圣人”“重启核二时,林义雄又在哪里?”林义雄有本事请蔡英文团队停止烧干净的煤??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追求”
——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
“我当年从台湾回大陆,就是希望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很高兴地看到,当今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出席第十五届海峡论坛的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接受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台湾不要变成美国遏制中国大陆发展的马前卒,中国的发展是两岸人民共同的机会,美国的图谋不会得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岸人民共同的追求,两岸一家亲,要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互利发展,携手圆梦。
为何从台湾回到大陆
林毅夫1952年生于台湾宜兰。1979年,他从金门回到大陆,当时两岸尚处于隔绝对峙状态。
谈起那段特殊经历,林毅夫直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有人说我从台湾冒着风险到大陆是‘传奇’,其实是我比较幸运,生活在一个和平时期。回想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年代,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是每个中国知识分子都会有的基因。”他说。
早在学生时期,林毅夫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1970年,18岁的他作为台湾大学大一学生代表会主席,参与了运动。
“是我家乡宜兰所辖,主权属于中国,但二战后美国把管辖权私相授受日本,完全不顾国际法和国际道义。”参加运动,引发林毅夫的深思:“如果中华民族不复兴,中国在国际上不可能得到尊重。”
这件事成为林毅夫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因此,我才会从台湾回到大陆来。”他说。
来大陆后,林毅夫进入北京大学学习,长期潜心钻研学术,成为著名经济学家,亲历和见证了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
2008至2012年,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这一职位历来由美国、欧洲大师级经济学家担任。得益于祖国大陆的发展,我得以成为首位担任此要职的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得到世界肯定,让我有了这样的机会。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是一样的,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如何看待两岸经贸合作
林毅夫始终牵挂故乡,非常关注台湾经济民生。大陆经济发展给台湾带来怎样的机遇?如何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共同壮大中华民族经济?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008年以来,大陆经济增长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这个快速增长的庞大市场,对台湾经济和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他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年即使受疫情影响,两岸贸易额仍超过30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逾23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保持巨大顺差。大陆市场为台湾经济增长和增加出口、创造就业等都有巨大贡献。
林毅夫以多家台企发展实例指出,台湾企业来大陆投资,把握大陆经济增长的势头和广阔市场空间,实现了自身发展壮大,开拓出更大国际市场,也不断实现产业升级,竞争力持续提升。
“大陆的稳定快速发展,对台湾而言,对台企台胞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说,“关键是台湾应清楚认识到,两岸要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加强交流合作。”
林毅夫表示,两岸经贸往来是互利双赢的。两岸的人民都希望有稳定的就业,收入不断提高,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
对民族未来和台湾乡亲有何期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几代人共同追求的理想。”受访时谈到未来,林毅夫坚定地说,“我希望继续为此作出贡献,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会一起努力奋斗。”
在本届海峡论坛大会上,林毅夫登台演讲,深入浅出阐述“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抓住确定的大陆经济发展机遇乘风破浪前行”。
“当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国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势不可挡的伟大复兴。”他说。
在海峡论坛这一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上,面对前来参会的台湾乡亲们,林毅夫发出肺腑之声:“大陆的发展是全体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的最大机遇。”
他深情说道:“作为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年龄的过来者,我想和来自家乡的年轻一代分享内心的话——不论你们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到大陆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不仅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且,你们将目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实现,并且能够自豪地说,在民族复兴伟业中,有我一份贡献。”
栏目主编:秦红、顾万全、张武、赵翰露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来源:作者:新华社
很难想象,这位身形精瘦的大男孩,就是用双脚征服撒哈拉与地球极地的冒险运动家。在回忆起自己的奔跑历程时,他不断重复的是:“……不过,我没有后悔。”
林义杰
1976年,林义杰出生于台湾台北市。小学时,天生的小个子让他“淹没”在男生堆里,无缘体育竞赛,即便如此,他说,他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用在教练面前转来转去,试图引起注意。10岁那年,台北市举办越野锦标赛,教练临时找不到人,就把他“抓来”上阵。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长跑比赛,不过,植根在心中的“运动情种”从他7岁开始就有了苗头,用他的话说,“那是一次偶然”。
1983年,7岁的林义杰恰逢纪政女士在台湾各大校园推广田径运动。说到纪政女士,体育业从不吝啬对她的赞美,各国报纸称她为“短跑女王”、“黄色闪电”、“世界女飞人”、“东方飞跃的羚羊”——这位台湾短跑女健将曾44次创亚洲纪录,77次获得国际比赛金牌,国际体育新闻曾把1970年称为“纪政年”。自林义杰的小手被纪政女士轻轻握起的那一刻起,他也开始向往站在体育界的顶端。“她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这颗种子就在我心里慢慢萌芽,一直陪伴我度过后来的种种困阻。”
然而,从事体育事业并不是林义杰父亲对他的期望。那时,台湾的家长大多不希望自己的子女从事体育事业,尤其是在林义杰这样的“农家”。在父母看来,按部就班地读大学、毕业后从事医生或律师这样的稳定职业才是“正途”。“我几乎是咬着牙完成自己的奔跑梦想的。”回忆起那段时间,林义杰在心理上还有些“后怕”——父母为了“挽回”儿子的未来,当时对他实行了经济封锁。为了同时兼顾求学、训练和糊口,他每天只有4~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高中和大学这两个时期对于年轻人来说心理特别敏感,很多年轻人一旦遭受打击就会轻生,好在我当时有热爱的长跑运动供我发泄。当然,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幸运的是,长跑运动让我有固定的节奏和清晰的目标,让我的生活保持正轨。”
23岁那年,“大三”的林义杰报名参加了“24小时国际马拉松”比赛。连续24小时的奔跑过程几乎让人崩溃。“当时也没想说要拿第一或第二,也没有想过会跑完全程。不过因为我已经是学长了,有学弟学妹为我加油,我就坚持呗。回想当时那个画面还是蛮有趣的,我在那边努力挥汗,他们在田径场边烤肉吃火锅……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热情的鼓励,让我完成了比赛,也创下了台湾的纪录。”从体校到体育学院,再到运动心理学硕士,林义杰以“运动”之名一路走来。2002年,林义杰取得了“撒哈拉沙漠七天六夜横越赛”第12名,这是亚洲选手历年最高名次;2004年,获得“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赛”冠军;2006年,获得“世界四大极地超级马拉松巡回赛”总冠军。
林义杰(右)一队三人穿越撒哈拉沙漠
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2月,林义杰接受了一项巨大的挑战——穿越撒哈拉沙漠,整个过程由美国电影明星马特·迪蒙(Matt Damon)监制,最终剪成了纪录片《决战撒哈拉》(Running the Sahara)。从技术上讲,那次经历对林义杰无疑是自我极限的突破,同时也让林义杰找到了另一个奔跑的理由。
当林义杰进入毛里塔尼亚城时,从当地的联合国办公室得到了一项数据:只要1万美元就足以让当地一个2.5万人的村落活20年。“只要1万美元而已,不是水资源便宜,而是当地的生活设施太落后了。”林义杰感慨地说。来到城边,一个景象让整个团队驻足了:数十位游牧人领着上百头的牛、骆驼、驴子和马在那里排队等水喝。牲畜在主人的鞭引下,沉重地拉着不远处深井上的滑轮汲水,牧人们小心翼翼地按次序轮流盛水,分装后挂在牲畜上驮运。林义杰说:“牵引的粗麻绳拉动滑轮的每一步,都让马和骆驼的动作停顿片刻并伴随着轻微的抽搐,这口井到底有多深,我们无需走近去辨别。每当汲出水的厚皮袋拉到井边时,牧人们都欢呼着迎上去。像我们这些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喝的人,无从得知那是一种怎样的喜悦。”
在穿过撒哈拉沙漠里的小城时,林义杰一队人每见到当地居民都很热情地打招呼,而淳朴的民风给他们的回馈更热情。有一次,和居民们的握手接触让林义杰他们感染了当地的病毒。“最后全体队员都是带病坚持跑步,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后悔和当地人近距离接触,在他们的民俗文化面前,在那些纯真的笑脸面前,我觉得我们在接受人性的考验。”林义杰说。
在恍惚于伤病与奔跑的瞬间,严重脱水、病毒感染、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提醒着林义杰挑战已经“触界”,但奔跑的意义也由此改变。小时候拼命跑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成功了接着跑是为了超越自己,而现在有更多的人从他的脚步中看见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
“一次穿越荒漠的时候,防护员发现路线旁的草丛里藏着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他一见大队人驶来顿时大哭起来。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什么只身一人在这儿,又为什么哭?通过陪同的当地向导和小孩的对话,大家才了解到小男孩的父母分别在离他大概往返两天脚力的地方找水。他依靠父亲每两日补给一次的水和食物独自过活,身边只有一只骨瘦嶙峋的小羊做伴。”林义杰说。
他们穿越的这些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并非真正的无人区,即便在撒哈拉沙漠里也有游牧民族。只要能挖出地下水,便有人的踪迹。在林义杰看来,穿越撒哈拉之所以成功,大半原因是“民族气节”,不过在那之后支撑他更多的是“责任感”。“2008年之后我已经不再参加比赛了,因为我想要跟人竞争的这种‘进攻性’已经没有了,反而更想好好去享受跑步的过程。在2008年后,我更多的是参加像今天这样的探险,以这种长征的跑步去呈现一种过程。事实上,跑者只是一个引子,去呼吁人们关注我们想诉说的事情。”自撒哈拉之后,林义杰以“水”为出发点,策划了一次又一次征程。
2011年,丝绸之路1万公里的挑战历时150天。这项挑战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发,终点指向古都西安,跑完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全程总计1万公里。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此次难度都要远超撒哈拉沙漠之行。“那一次跑步,我们要将大西北的现状,尤其是人们缺水的现实串联起来,通过我们的双脚,去募集更多资源。”林义杰他们之所以选择丝绸之路作为挑战探索目标,除了丝绸之路本身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外,还因整个丝绸之路沿途几乎都是水资源历来匮乏的地区,他们希望此举能唤起人们对环境危机的意识。
2013年,继横越撒哈拉沙漠、万里丝路征途之后,大戈壁的穿越正式宣告林义杰成为史上首位以跑步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徒步穿越世界三大缺水区域的冒险家。“寂寞步伐踏在戈壁沙漠,地形、景色不停地转换,我想,这片大地正笑看我如何举步维艰地去超越它。现在的四周,已经没有了黄沙,这几天双脚都纵踏在干枯河床及黑色砾石上,感觉每一步都埋下了过去的回忆……再过不久,将跨越生命40岁的界线,如果把世界地图摊开,回想起那些痛、那些伤已不再疼,每一段都是精彩又令自己感动的故事。跑回家吧,就让我咬着牙,跑回最初的家。”这是摘自林义杰大戈壁穿越过程中的日志。
林义杰在完成国内奔跑项目时,给大戈壁村庄的小朋友赠送食品
戈壁沙漠2400公里的项目自蒙古贝勒湖起跑,穿越大戈壁沙漠,抵达中国嘉峪关。其间,林义杰坚持以单日补给形式,负重每日所需要的补给水及脱水食物、急救用品,无间断式跑步,每天80公里穿越大戈壁沙漠。中途意外的膝盖受伤看似要打乱整个计划,但林义杰仍然以“达标”的形式按时完成了项目。回忆这段经历,林义杰说:“虽然像外蒙的戈壁沙漠地下都是有水的,但地下水也有地下水的问题,比如矿业污染等,看着很干净其实已经被严重污染了,我这里有张照片,干干净净的水被电解之后浑浊得跟咖啡一样。甘肃,大西北地区的储水方式是筑水窖储存雨水。那些没有钱盖水窖的人,要食用跟泥巴混在一起的水。”每当林义杰带着这个念头再坚持5公里,就再找不到可以停下的理由。
连续7年间,撒哈拉7500公里、丝路1万公里、戈壁沙漠2400公里,林义杰把跑步当成志业。“三个世界纪录我意想不到,探险与超马竞赛完全是不同的故事。当双脚踏路的每一天就得面对和应变浩瀚沙漠的无情变化,我用双脚去看世界,希望你们能从我的挑战中看到珍惜地球资源的重要性。”林义杰说,“生命有无限可能,我最愿意和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是:‘没有试过,你永远不知道!’”
林义杰与撒哈拉沙漠沿途村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