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社交障碍症的表现症状(小孩社交障碍症的表现症状)

时间:2024-01-15 00:02:17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教你一个缓解社交恐惧的方法#心理学

社交焦虑症。

三叠纪百科。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但常常被年轻一代视为自嘲。实际上,它是一种真实存在于部分人群中的心理障碍,称为社交焦虑症。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会在需要社交的场合表现出强烈的恐惧感,例如无法控制的恐惧、焦虑、紧张、心跳加速、出汗、颤抖、恶心和面部潮红等症状。

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高度分工,作为个体的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他人进行社交,因此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的生活和工作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里,我想向患有社交恐惧症的朋友介绍一种方便有效、可以快速缓解当下焦虑情绪的方法,称为"五四三二一缓解法"。

想象一下你要发表一次面向大众的演讲或向领导层做工作汇报。通过简单的想象,你可能已经开始产生上述紧张症状。此时,请你停止正在做的事情,深呼吸,注意周围的世界,然后按照顺序找到以下事物。

·第一步,找出你现在看到的五个东西,不需要记住它们的名字,只需在心里默念它们的名字。

·第二步,找出你现在听到的四种声音,仔细分辨周围有什么声音。

·第三步,感受你身上的三种触觉。

·第四步,闻到你现在能闻到的两种味道。如果没有特殊的味道,请将手放在脸边闻一下自己掌心的味道。

·最后,品尝你嘴里现在的一种味道。

这个系列的感官专注体验可以帮助你从焦虑中恢复对思维的控制,将注意力转移到周围的世界。

当你完成"五四三二一缓解法"后,焦虑峰值很可能已经过去,你会感到更加集中,缓解了当前的恐惧感。如果你觉得焦虑情绪得到了部分缓解,可以多重复几次,直到自己冷静下来。

这个方法来自美国作家戴维山利的《社恐自救指南》一书,作者本人也是一名严重的社恐患者。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对你有用,请点一下关注,收藏一下。

发现老年人有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怎么办?来看松江医生的科普

阿尔兹海默症、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癫痫、老年脑改变等都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认知障碍,其中阿尔兹海默症更是“头号杀手”,世界上每3秒就会有人患上此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全球人口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预计到2050 年患者人数将超过4000万,同时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近日,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陈艳走进《健康智慧屋》为大家科普阿尔兹海默症的防治。

阿尔兹海默症属于精神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逐渐退行性萎缩而造成的不可逆伤害。患者神经缺损之后,通常会出现记忆力衰退、学习能力减弱、情绪调节障碍、运动能力丧失等症状。

究竟哪些原因会引起阿尔兹海默症呢?陈艳说:“病因迄今未明。国家卫健委制定的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指出,阿尔茨海默症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增龄、女性、低教育水平、吸烟、中年高血压与肥胖、听力损害、脑外伤、缺乏锻炼、社交孤独、糖尿病及抑郁障碍等。这些危害因素中的很多种,在年轻人中都日益普遍,这种变化也会带动阿尔茨海默症呈现年轻化趋势。”

生活中遇到记忆力下降是不是就意味着可能患有此疾病?陈艳解释说:“并不是所有类似的记忆力下降都是阿尔茨海默症。比如,有些人因为一段时间持续的劳累、生活不规律、营养没跟上、休息不好等原因,认知会下降。如果连续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熬夜,短时间内的记忆肯定会有问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就能恢复。”

阿尔兹海默症是否能治愈呢?陈艳介绍,目前阿尔茨海默症没有治愈的办法,所有药物起到的作用只是延缓痴呆的进展,所以早预防早发现显得尤为重要。陈艳表示,虽然目前阿尔茨海默症尚无治愈的方法,但是,老年人经过综合治疗会延缓疾病的进展,特别是对早期的老年患者,甚至可以通过治疗恢复部分功能。即使是晚期的老年患者,也可以通过综合管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延缓疾病进展。每年有10%-15%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会进展成老年痴呆症,因此,发现老年人有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应该尽早就诊,规范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可扫描二维码收听节目详情

《健康智慧屋》节目由松江区融媒体中心与区卫健委、区爱卫办联合主办,于每周一到周五11:00—12:00在松江区广播电视台综合频率(FM100.9)和“上海松江”App直播。每期节目邀请来自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松江区中心医院、松江区妇幼保健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松江区泗泾医院、松江区精神卫生中心、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等松江区内各大医疗机构的专家,接受市民的问诊咨询。

市民朋友如有任何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欢迎在直播期间拨打热线电话021-37683768,或下载“上海松江”App进入“直播-可视化直播”收听收看节目直播并参与留言、互动。

来源:上海松江

“社交牛X症”和“社交恐惧症”……可能源自同一个原因?

编者按:

最近冒出一个新单词:“社交牛X症”。

好像不久之前,大家更有共鸣的话题还是“社恐”呢,突然就开始热议“社牛”了。之前的热搜还是讨论“各自的社恐表现”,现在则动辄是“某某某不会是社交牛X症吧”……

心理学家会如何打量“社交牛X症”呢?

果壳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昕老师和媒体人白鹿老师,一起聊聊关于“社交牛X症”的话题。

前几天,我刚和鹿老师聊过“社交牛x症”,果壳编辑就来问我:“老师,能不能给我们讲讲社交牛x症是怎么回事啊?”

网络热词发展太快,我都有点跟不上了:还没来得及解答好多读者关于“社交恐惧症”的提问呢,“社交牛x症”就轰轰烈烈赶来了……

图丨giphy

关于“社牛”和“社恐”,已有一些总结:比起社恐人的不愿与人交际、不敢公开发表意见、不想引人注目等特征,社牛们则在社交方面开朗大胆,和陌生人也能自来熟,愿意表现自我,敢于在公共场合做一些吸引关注的行为,毫不担心别人异样的眼神。

举例来说,在海底捞过生日时,总会有一群热情洋溢的员工举着灯牌围着你唱“和所有的烦恼说拜拜”,这一幕简直是社恐人的噩梦;但是社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会主动加入派对,热忱地与员工相互鞠躬,主动引路,招呼员工一起入座吃饭,自信满满地指导现场调度……反客为主地成为了海底捞员工的噩梦……

一开始,我对“社交牛x症”尚停留在理解定义,未形成感性认知。

这不巧了嘛,周末逛街时正好看到一个年轻人,一路扭着猫步转着圈向我们走来,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语言与周围人交流,并不时挑选一名幸运路人与他互动,全程无惧路人目光。开始我以为他在表演节目,但找了半天,并没有发现附近有摄像机位——

我恍然大悟:“难道,这就是你们老来问我的那个‘社交牛x症’?”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现在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产生“社交牛x症”的几种可能性。

社恐与社牛

可能都源于“不自信”

社交牛x症和社交恐惧症,看起来拥有截然相反的表现,但我认为,它们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颗瓜:由于一个人内心的不自信,从而导致的两种不同状态。

社恐的不自信,会导致自己生怕别人发现自己做得不好,做得不对,或者留下什么把柄被人掌握,所以就希望别人尽量不要关注到自己。

而社牛的不自信,带来的结果就是:生怕别人不认可自己,所以就使劲展现,以图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图丨giphy

其实,在某些条件下,社恐和社牛也可能相互转化。

有些人,小的时候可能是“社牛”,跟谁都自来熟,聊个十分钟就能家底子都给人交代干净,但是由于太过真诚热情地展现自己,很可能会受到一些伤害,遭到社会的毒打多了,就学会了自我包裹,变成了“社恐”。

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可能是社恐,将自己保护得很严实,但是可能随着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地位上升,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顾虑,于是开始放飞自我,尽情展现。

网络上热传过一张梁朝伟和刘嘉玲参加走秀活动的动图,特别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当社恐遇上社交牛x症”:梁朝伟满脸写着“好想回家”,而刘嘉玲则是“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本芒。

身边00后的小朋友们都表示笑疯了——但他们可能不知道,年轻时的刘嘉玲并不是这样的!早期的梁朝伟也不是这样的!

有点年纪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梁朝伟出道之初,个性特色是“鬼马”、“耍宝”,而当年的刘嘉玲初到香港,则是谨小慎微、胆怯内向的样子,反而是梁朝伟来更多地应付各种场面话。

1993年,两人一同参加费玉清主持的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刘嘉玲,你有没有想过,像梁朝伟一样演戏唱歌双管齐下?

刘嘉玲的回答是:本来有这个打算,但是见到他当了歌星后,非常非常忙,很多很多应酬;还有我觉得做一名歌星要有很大勇气,要站在观众面前,直接接触观众……(就打退堂鼓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看到了,刘嘉玲不但做了歌手,也在红毯和秀场上走得风生水起。20多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两人的形象已和1993年大不同:梁朝伟成了喜欢独处的艺术家,那些需要与各种人打交道的事务(比如筹办婚礼、家里装修),都由刘嘉玲一手包办。

这两位可以算是“社恐”和“社牛”相互转化比较典型的例子了(但不管他们处于社恐状态还是社牛状态,两人都曾经多次在媒体采访中表达过自己的自卑)。

另一种可能:

未完成的“去自我中心化”

除了内心不自信、渴望得到关注,我推测有些人的社交牛x症还有一个可能原因:在成长过程中没能很好地跨越过“自我中心期”。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曾提到过,学龄前(4-6岁)的孩子都会有一个“自我中心期”, 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运转;另一位心理学家大卫·埃尔金德(David Elkind)认为青春期(13-17岁)的孩子则会经历一个“个人神化期”,认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特别关注和特别在意。

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点就是:都觉得自己就是整个世界的焦点和中心。

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很多小孩子都是自带“社交牛x症”属性,比如逢年过节在亲戚面前背诗唱歌连表演小品《卖拐》都不带打怵的;而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会有类似的“社牛”属性,比如在人越多的地方越愿意“人来疯”式尽情耍宝,所以才有“人不中二枉少年”的说法。但成年之后,大多数人不会继续如此(除非工作需要),因为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完成了“去自我中心化”这个发展任务,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世界的焦点和中心。

如果一个人在学龄前没能很好地度过“自我中心期”,或者在青春期没能跨越好“个人神化期”(比如,那些在青春期出现自我认同危机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没能达成这个阶段该达成的成长目标“去自我中心化”,那最后结果可能就差不多,都会进入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想成为世界中心,渴望让大家都关注“我”,在之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交还是其他方面,都希望自己仍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一旦感受到别人不关注自己,就会开始产生种种“社交牛x症”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关注。

图丨giphy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成年早期,也就是青年的时候,很多人既想“社交牛x”又不好意思,所以会发明出很多类似“真心话大冒险”之类的游戏,来光明正大地展现“社交牛x症”。因为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正在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进程当中——去了,又没完全去掉——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合理化的借口,来满足自己“引起关注”和“成为焦点”的小愿望。

“社交牛x症”

到底好还是不好?

“社交牛x症”到底好不好,也得分情况来讨论。

首先,如果是正常范围内的、不影响自己和其他人的“社牛”,不仅无可厚非,甚至在很多场景和很多职业中是被需要的,比如在演员、销售等等一些非常需要自我展现,或者社交性比较强的工作中,社交牛x症是一种很有优势的技能。

再比如,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如果当中有一个扮演“开心果”、充当气氛组的人,那么聚会可能就不会冷场,多年后大家回想起来还是令人开怀大笑的记忆。所以说,很多生活场景中需要这样的人。(画外音:本文作者“叨叨昕”就属于那种完全没有存在感的反例,经常有朋友回忆往事的时候问我“那次聚会有你??”)

但是,如果这种“社交牛x症”的症状,呈现一种病理性的状态,严重到影响到了周围人和自己的交往,那就要引起重视了——

因为,有时候,一些心理功能不健全的人也会表现出类似“社交牛x症”的症状,但外人也许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是需要治疗的,只是以“社交牛x症”来戏称,或者一笑了之:

比如,一些具备表演型人格的人,他们往往表现高度自我中心,喜欢以高度饱满的情绪及做作夸张的行为做自我表演,言行举止过分戏剧化地引人注意,特别是在一些不恰当的场合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仿佛随处都是舞台,随时都能开始表演,好像永远有一束聚光灯追着自己……

图丨giphy

又比如,一些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或者是轻躁狂的患者),当他们处于躁狂发作时,就可能出现心境高涨、表达欲提高、思维奔逸、精力充沛、莫名自信,感觉自己非常牛x、交际广泛、社会活动哪儿哪儿都少不了自己……等等“社交牛x症”的表现。

总之,如果是类似上面提到的“呈现一种病理性状态,严重到影响到了社交”的程度,那就要引起重视,最好尽早求助专业人士,比如精神科医生,再配合以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师辅导等等。

可能有人会问:“啊,我是社恐/我是社牛,我是不是有什么毛病?我xx期没度过好,我该怎么办?”

其实呢,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能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什么xx期都是按照教科书那样去度过的”呢?还是那句话,只要不对自己/他人/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就没毛病。

最后,不管是社恐还是社牛,希望大家都能接纳自己的性格,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白鹿、张昕

编辑:麦芽杨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果壳(ID:Guokr42),如转载请联系sns@guokr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