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双关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具体实现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形成谐音双关,“柿”是谐音字,意思为“事”。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了近体诗的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语言。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使用,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公共场合宣传广告中过多使用谐音字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市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令人费解。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从谐音双关本身来看,首先,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境。对谐音双关的理解高度依赖语境,上下文的限定说明也很重要。有时候,谐音双关用在文章的标题中,不易看懂,但如果读下去就会理解其传达的言外之意。其次,就谐音双关的效果看,所使用的谐音双关需要新鲜有趣,要注意避免低俗、庸俗的趣味。第三,就谐音双关的构造来看,一方面,谐音双关所依附的字词的原型要比较常见,这样受众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改用的谐音字要新奇,构成一定的张力,这样受众会对谐音字带来的双关效果比较关注。第四,谐音双关要重视谐音字的选用。在需要使用谐音双关的词语中,谐音字最好只有一个,假如太多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谐音字的用字,是用字面义,还是字里义,最好都要有历史来源;要注意吸收诗词和通俗文学传统中谐音字使用的经验。
从谐音双关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使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循以下一些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在教育教学、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其他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二是表达的内容必须蓬勃向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尊重汉语发展规律、谐音字的基本属性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体现语言文字之美。
对谐音双关的规范可以从面向公众的书面语开始。在书面语中,确实需要使用谐音字时,为突出谐音字表示双关义的明晰性,可采取括注或加引号、变换字体等方式来处理。这样谐音双关的字面意思和字里意思才明白好懂。例如:咳(刻)不容缓、“咳”不容缓。在报刊或网络中,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处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成为社会共识后,进而形成一种健康规范的表达方式。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12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谐音双关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具体实现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形成谐音双关,“柿”是谐音字,意思为“事”。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了近体诗的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语言。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使用,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公共场合宣传广告中过多使用谐音字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市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令人费解。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从谐音双关本身来看,首先,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境。对谐音双关的理解高度依赖语境,上下文的限定说明也很重要。有时候,谐音双关用在文章的标题中,不易看懂,但如果读下去就会理解其传达的言外之意。其次,就谐音双关的效果看,所使用的谐音双关需要新鲜有趣,要注意避免低俗、庸俗的趣味。第三,就谐音双关的构造来看,一方面,谐音双关所依附的字词的原型要比较常见,这样受众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改用的谐音字要新奇,构成一定的张力,这样受众会对谐音字带来的双关效果比较关注。第四,谐音双关要重视谐音字的选用。在需要使用谐音双关的词语中,谐音字最好只有一个,假如太多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谐音字的用字,是用字面义,还是字里义,最好都要有历史来源;要注意吸收诗词和通俗文学传统中谐音字使用的经验。
从谐音双关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使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循以下一些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在教育教学、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其他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二是表达的内容必须蓬勃向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尊重汉语发展规律、谐音字的基本属性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体现语言文字之美。
对谐音双关的规范可以从面向公众的书面语开始。在书面语中,确实需要使用谐音字时,为突出谐音字表示双关义的明晰性,可采取括注或加引号、变换字体等方式来处理。这样谐音双关的字面意思和字里意思才明白好懂。例如:咳(刻)不容缓、“咳”不容缓。在报刊或网络中,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处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成为社会共识后,进而形成一种健康规范的表达方式。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谐音双关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具体实现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形成谐音双关,“柿”是谐音字,意思为“事”。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了近体诗的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语言。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使用,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公共场合宣传广告中过多使用谐音字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市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令人费解。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从谐音双关本身来看,首先,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境。对谐音双关的理解高度依赖语境,上下文的限定说明也很重要。有时候,谐音双关用在文章的标题中,不易看懂,但如果读下去就会理解其传达的言外之意。其次,就谐音双关的效果看,所使用的谐音双关需要新鲜有趣,要注意避免低俗、庸俗的趣味。第三,就谐音双关的构造来看,一方面,谐音双关所依附的字词的原型要比较常见,这样受众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改用的谐音字要新奇,构成一定的张力,这样受众会对谐音字带来的双关效果比较关注。第四,谐音双关要重视谐音字的选用。在需要使用谐音双关的词语中,谐音字最好只有一个,假如太多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谐音字的用字,是用字面义,还是字里义,最好都要有历史来源;要注意吸收诗词和通俗文学传统中谐音字使用的经验。
从谐音双关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使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循以下一些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在教育教学、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其他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二是表达的内容必须蓬勃向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尊重汉语发展规律、谐音字的基本属性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体现语言文字之美。
对谐音双关的规范可以从面向公众的书面语开始。在书面语中,确实需要使用谐音字时,为突出谐音字表示双关义的明晰性,可采取括注或加引号、变换字体等方式来处理。这样谐音双关的字面意思和字里意思才明白好懂。例如:咳(刻)不容缓、“咳”不容缓。在报刊或网络中,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处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成为社会共识后,进而形成一种健康规范的表达方式。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谐音双关是汉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利用字音相同、相近而字义不同的条件形成双关,构成双重语义。具体实现音同、音近而义异的字叫谐音字,如“万‘柿’如意”形成谐音双关,“柿”是谐音字,意思为“事”。谐音双关能让词句的表达生动有趣,让人们产生语音联想和与此相关的语义联想,激发跳跃性思维。
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中有大量的例子。尤其是近体诗,利用谐音双关,形成借对,维持了近体诗的对仗。如孟浩然《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借音为“羊”,与“鸡”对仗。谐音双关在唐宋以来的通俗文学中也比较多见,如谜语、歇后语等都可能利用谐音双关。
当前,在网络空间,网民常利用谐音双关,形成一些“谐音梗”,有些“梗”进而融入人们的口头语言。在现实社会里,谐音双关的形式和内容也比较多样,常见于宣传活动、民俗节庆文化等语境中,受众面广。在民俗节庆文化中,常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谐音字,如“吉庆有鱼(余)”“牛(扭)转乾坤”“大展宏兔(图)”等。
谐音双关的使用客观存在且不断发展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从语言文字规范的角度来看,明显违反公序良俗、背弃道德法则的谐音字要杜绝使用,如有的餐厅取名“饭醉团伙”“天天要饭”等;政府部门在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如某县因其名字带“宁”便将其惠企政策宣传为“面对面,宁距离”,让人以为写了错别字;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谐音字会给尚未具备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带来学习困扰,影响孩子的规范书写;公共场合宣传广告中过多使用谐音字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如某市商圈大屏幕上的活动宣传语为“共享新夜态”,“夜态”的意思不明确,令人费解。为了使谐音双关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的语言学习,丰富语言表达,需要加以规范和引导,让人们掌握谐音双关的特点和规律,使信息传递有效、语义生动有趣、语言格调高雅。
从谐音双关本身来看,首先,使用谐音双关要注意语境。对谐音双关的理解高度依赖语境,上下文的限定说明也很重要。有时候,谐音双关用在文章的标题中,不易看懂,但如果读下去就会理解其传达的言外之意。其次,就谐音双关的效果看,所使用的谐音双关需要新鲜有趣,要注意避免低俗、庸俗的趣味。第三,就谐音双关的构造来看,一方面,谐音双关所依附的字词的原型要比较常见,这样受众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改用的谐音字要新奇,构成一定的张力,这样受众会对谐音字带来的双关效果比较关注。第四,谐音双关要重视谐音字的选用。在需要使用谐音双关的词语中,谐音字最好只有一个,假如太多会增加理解的难度;谐音字的用字,是用字面义,还是字里义,最好都要有历史来源;要注意吸收诗词和通俗文学传统中谐音字使用的经验。
从谐音双关应用来看,我们认为,使用谐音字来构成谐音双关,还应遵循以下一些规范原则:一是要坚持分类施治、场景适宜。在教育教学、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及其他正式场合,要慎用谐音字。二是表达的内容必须蓬勃向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公序良俗,传播正能量。三是要尊重汉语发展规律、谐音字的基本属性和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体现语言文字之美。
对谐音双关的规范可以从面向公众的书面语开始。在书面语中,确实需要使用谐音字时,为突出谐音字表示双关义的明晰性,可采取括注或加引号、变换字体等方式来处理。这样谐音双关的字面意思和字里意思才明白好懂。例如:咳(刻)不容缓、“咳”不容缓。在报刊或网络中,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处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需要正确地加以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成为社会共识后,进而形成一种健康规范的表达方式。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来源:人民日报
唐伯虎和陈白阳之间有一个问答: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壁上几行文字,那个汉书?
这副对联问而不答、提出反问,是借助双关手法得以实现的,上联的“庄子”、下联的“汉书”都是双关语,暗寓《庄子》《汉书》两本书名。
什么是双关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这样说:“双关是用了一个语词同时关顾这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比如说刘禹锡的《竹枝词》有这样一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的“晴”就是一个双关语,表面上是指天气的阴晴,却暗含情感的情。
可见,双关,多是运用汉语的一音多字或一字多义的特点,而造成“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使一句话涉及两件事情或两种内容,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双关在对联中的使用
运用双关手法的对联,常常被称为双关对。双关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01
意义双关对联
即利用汉语的一字多义或一词多义,有意地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这是一副广为流传的理发店的对联。毫末,既指这种技艺之小,又指发梢。顶上,既指功夫最佳,又指头顶。利用双关,整副对联不见“理发”一词,却紧扣理发之事,用词精到,先抑后扬,暗含对精湛技艺自豪。
再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这副对联,出自宋代徐庭筠的《咏竹》中的一句:“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对联与诗句一样,都是借写竹,咏物言志。节,表面上是写竹子的竹节,其实是指风骨节操之节,是高风亮节。虚,表面上是指竹子的内空,实际上是写谦虚之虚,是虚心豁达、谦和有礼。明写竹子,实以竹子喻为人处世,言说志向。国画大师李苦禅就有《劲节图》一画,下面就写有:“未出土时便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
02
谐音双关对联
即利用汉语的一音多字,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在此前我们已经谈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双关的作用
双关的修辞,使得词语表面是一种意义,里面又是一种意义,并且往往里面的意义才是主要的。这样一来,使用双关手法,就可以产生一种谐隐的效果。
谐,即诙谐幽默,强调的是幽默感;隐,即内涵深隐,强调的是神秘感。谐隐,就是在幽默之中寄托嘲讽或劝谏或自省或言志之意。
双关对或谐或隐或谐隐均有,如上面提到的“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是自省言志。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是幽默应答。再如“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则是诙谐嘲讽。“店老声高,坑人无算;锋长刃薄,惟利是图。”(写王麻子剪刀店)则是寓褒于贬。
可见,双关对引人琢磨,含蓄、幽默,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本文转载自“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