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光梦说
编辑/光梦说
前言经典舞是以我国民族传统舞蹈为基础,并与芭蕾的培养体系相融合,经过提炼、加工和整理而形成的一种舞种。
它的特点是中国民族的特点,而经典舞的基础练习是经典舞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员的经典舞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典舞的基础练习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紧紧围绕着经典舞基础练习课程的内容、任务和目标,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探讨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经典舞基础练习的质量。
在这方面,敦煌舞蹈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敦煌舞是由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式衍生而来的,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它为我国传统舞蹈的基础培训和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一、浅谈敦煌舞蹈的体裁敦煌是一项重要的世界性文化遗产,它在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等岩窟中都有大量存在,历经了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的各个时期,具有特殊的艺术韵味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舞蹈艺术在敦煌壁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各个时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敦煌舞就是从敦煌壁画中提炼并整理而成的一种舞蹈,其独特的特点和特点非常明显。
敦煌舞蹈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从形态上看,形态是敦煌舞蹈外在运动的形态形态,敦煌舞蹈的身体线条具有明显的弧度,有三道“S”字形,也有四道、五道等多种弧度,尤其是“Z”字形的三道弧线,最能体现出敦煌舞蹈的身体构造之美。
而敦煌舞则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精致的姿态,如“反弹琵琶”等,更是将中西音乐、音乐、音乐等相互交融、相互交融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从“神学”的观点来看,“神学”与“神学”的形式是相对应的,是一种内在情感的表达。敦煌舞蹈中的“神”是指眼睛的使用,敦煌舞蹈中的“金刚”、“礼佛舞娘”、“飞天女神”和“菩萨”,这些舞蹈中的“金刚”是指眼睛的力量,而“礼佛舞娘”是指眼睛的柔和。
个性鲜明的眼睛,不但使舞蹈形象更加生动,栩栩如生,而且使舞蹈具有了内在的灵魂。
第三,从韵律上看,敦煌舞蹈中的韵律是以气息表现为主的。传统舞蹈十分注重呼吸的功能,但敦煌舞蹈的呼吸却与传统舞蹈的呼吸大不相同,按照表现内容和要求,敦煌舞蹈的呼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深呼吸,多用来表现佛陀等庄重的人物;后一种是以腹部吐纳为主,多是以“大力神”的形象出现。
第四,从律理上讲,律理是指敦煌舞曲的节奏和动律,即敦煌舞曲所独有的律理,而在舞曲表现上则指的是舞曲之间的连贯性。敦煌舞的节律是根据敦煌壁画中的舞态而定,同时又吸收了佛教特有的节律。
妖娆而不低俗,正是敦煌舞蹈所蕴涵的一种艺术灵魂。敦煌舞兼具人间的“俗”与“仙”的“圣”,是“凡”和“圣”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是“圣”和“仙”两种艺术形态的有机结合。
敦煌舞蹈体裁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此过程中,又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敦煌特有的地域环境;敦煌位于“丝路”的中心地带。
自古以来就是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孕育出了包容万物的“敦煌文化”。
在敦煌文化中,音乐和舞是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敦煌舞蹈不仅具有中原音乐的柔和、优美和妩媚,而且还吸取了西凉音乐的轻快和飘逸。
第二是受宗教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敦煌舞蹈是从敦煌壁画中衍生出来的,佛教对敦煌壁画有很大的影响。佛教的因素在敦煌壁画上无处不在,其中的舞蹈表现出人们对天堂、彼岸、天堂等美好境界的憧憬,也孕育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天乐舞”。
二、将敦煌舞舞式的艺术形式引入古典舞基础的改革(一)对传统舞蹈基础练习的教材进行扩充
在经典舞步基础练习中,课程资源是基础练习的重要内容,而基础练习则是基础练习中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古典舞基础练习中,以教科书为主的基础练习,由于其内容过于狭隘,导致了学生对舞蹈基础练习缺乏兴趣。
从目前的课程体系来看,经典舞的基础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方面,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是促进经典舞基础课程向纵深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因此,把敦煌舞蹈形式与经典舞蹈的基础练习相结合,是非常有价值的。敦煌舞蹈具有很强的艺术内涵,其中包括三弯、四弯、五弯、 Z曲线和扭身曲线,这些都对传统舞蹈的基础练习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将敦煌舞蹈体裁与传统舞蹈基础教学相结合,能有效地补充传统舞蹈基础教学中材料的匮乏,拓宽传统舞蹈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对经典舞步的基础培训
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基础训练是最基本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身体形态训练、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和适应训练四个部分,它是学员学好古典舞的关键。
但目前我国古典舞步基础练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员对基础练习的认识还不够透彻。
在这一方面,融合敦煌舞蹈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敦煌舞曲是一种以“形”、“神”、“韵”为主的传统舞蹈,它与传统舞蹈的特点十分吻合,符合传统舞蹈的特点。
在形体的锻炼方面,敦煌壁画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不管是拜佛的舞蹈,还是拜佛的舞蹈,都对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比如“S”型三个弯曲的大曲线和小曲线,对提高传统舞蹈的基础练习和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传统舞蹈的教学目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立德树人是以立德为本、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强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全面发展。
在这一方面,融合敦煌舞蹈形式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基础舞蹈教学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项关键环节,将敦煌舞体形式与传统舞蹈教学相结合,可以使基础舞蹈教学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而文化自信则是对自己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并坚信自己所拥有的文化活力。中华传统的繁荣与辉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的根基。
敦煌舞蹈是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其与舞蹈艺术的基础课程相结合,可以使学员对民族舞蹈艺术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增强其对民族舞蹈艺术的信心。
(四)为继承和弘扬敦煌舞蹈做出贡献
敦煌舞式不仅是中国民族舞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敦煌民族舞种的重要构成要素,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与丰富的精神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因此,对敦煌舞蹈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是当今社面临的重大任务。但是,目前敦煌舞蹈形式在我国的继承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敦煌舞蹈的存在环境已经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对敦煌舞蹈的传统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敦煌舞蹈的存在陷入了严重的两难境地。
同时,近代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引入,对敦煌舞蹈的观众产生了不同的冲击,使敦煌舞蹈的观众群体呈现出狭小的趋势。
因此,把敦煌舞蹈体裁与经典舞蹈基础课程相结合,使经典舞蹈基础课程成为敦煌舞蹈体裁的一条途径,使更多年轻学员了解敦煌舞蹈体裁,进而促进敦煌舞蹈体裁,甚至是敦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将敦煌舞体式的改革教育理念与古典舞基础的培养(一)充分融合的必要条件
所谓“改革”,就是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不断地剔除一些不适宜于本课程的因素,使本课程向更深层次发展。
所以,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就成了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创新并不局限于目前的教育活动,而是对将来的教育发展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它是一种服务于教育活动可持续开展的手段,因此,教育创新具有发展性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传统舞蹈基础训练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层次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所以,把敦煌舞蹈艺术形式引入经典舞蹈基础教学,必须从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出发,把敦煌舞蹈艺术形式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过程中,通过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的每一个过程来促进经典舞蹈基础教学的全面革新。
(二)注重分步实施
传统舞蹈的基础训练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发展,对传统舞蹈的基础训练进行改革。
要使其达到教育目的,使其具有全面的教育功能,使其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
敦煌舞曲是我国传统舞蹈课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舞蹈技法,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流于表面现象”的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注重逐步推进,根据我国中小学经典舞蹈课程的特点和目的,不断加强敦煌舞蹈形式在中小学经典舞蹈基础培训中的运用。
首先,紧密结合我国传统舞蹈教育的现实需求,不断地进行挖掘。学校要从经典舞教育的长远角度出发,把对敦煌舞蹈体裁的挖掘和对经典舞基础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让敦煌舞蹈体裁的挖掘和在经典舞基础上的运用,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其次,通过对敦煌舞蹈形式的不断挖掘,提高了运用的成效。在运用敦煌舞蹈体裁的过程中,要持续地进行实践,同时要做好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归类工作,建立一个有自己特点的敦煌舞蹈体裁数据库,为今后的经典舞蹈课程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
将敦煌舞蹈艺术形式引入到经典舞蹈基础教学中,需要教师水平的保证。为此,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敦煌舞曲与专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相融合,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要根据敦煌舞体的特色,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经典舞步基础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深化。
首先,把敦煌舞蹈体裁当作教师培养的一个主要环节,把提高教师对敦煌舞蹈体裁的认识,当作敦煌舞蹈体裁运用的一个关键环节;二是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训练方法。
第三,要重视对人才的吸引。要把敦煌舞风式与经典舞步结合起来,把优秀的人才引进到经典舞步中去,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结尾部分因此,将敦煌舞风引入到经典舞蹈基础的练习中,不失为促进经典舞蹈基础练习和敦煌舞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为此,要从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学生社团的建设,学生的风采的展示,校园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舞的形象说
2.敦煌舞曲选编
3古典舞步基础练习中结合式练习的重要性浅析
4.对中国传统舞蹈基本训练的探讨和反思
半月谈记者 张玉洁
80岁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迎来了高光时刻。
2018年,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她又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成为共和国历史上耀眼的名字。“择一事、终一生。”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这样勉励敦煌文化的科研工作者。而这句话正是樊锦诗一生与敦煌结下深厚因缘的写照。
“苦都让老先生们吃了,表彰全给了樊锦诗。我没什么了不起,我只是在前辈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荣誉等身时,她总是想起自己的前辈和同仁。采访前,她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地写在纸上:常书鸿、贺世哲、孙纪元、段文杰……
樊锦诗:我是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来到敦煌莫高窟工作的,现在80多岁了,能为敦煌做事,无怨无悔。我想先说说之前的事。
莫高窟是诞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无价之宝,是公元4世纪至14世纪的古人用智慧创造出的文化艺术宝库,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莫高窟自明代400多年无人管理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研究院起点高,开始就来了常书鸿、段文杰这样的大专家。他们都是名校毕业,舍弃大城市的生活,自愿来到戈壁沙漠中,一待就是一辈子。那时候,莫高窟几乎是废墟,洞子里堆满沙,有的根本进不去。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住土房子、睡土炕,没有交通工具,信息又特别闭塞。他们治流沙、搞临摹、做研究,为研究院打下了坚实基础。
樊锦诗来到敦煌后,参加了莫高窟南区窟前遗址、敦煌七里镇汉墓等发掘清理工作。1977年,她被任命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
樊锦诗:1985年至1986年,国家文物局让敦煌莫高窟等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申遗工作。我是莫高窟申遗的负责人。
开始我也不知道为啥要申遗,亲自填写了大量材料,比如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文献、文物价值、研究成果等。
填写过程给了我莫大刺激,世界遗产真是不得了的事!我才知道,国际上有关文化遗产的公约、宪章,文化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等理念,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法律等,给我很大启发。这促使我不再限于考古的一点点天地,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管理学等。我认为这对研究院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有六项标准,只要符合一项即可。我想,一定要让莫高窟的保护和管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和理念。
让千年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葆青春”,是樊锦诗力推的一件大事。从提出设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他们花了整整20年。
樊锦诗:我在做档案的过程中发现,1908年外国人拍摄莫高窟照片中的内容,到我1978年去拍时,有的没有了,有的模糊了。再发展下去,慢慢全部没有了怎么办?照片会变黄、胶片会变质、录像会消磁,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壁画保留下来,芳华永驻?
我开始关心科技。有人问我,想没想过用电脑?他说,我带你去看看,只要把图像数字化,就能永久保存。
这话我可爱听了,天底下还有这种好事?我马上去跟甘肃省科技厅提了这个想法。甘肃省科技厅很支持,给了30万元。我们试了,但不行。
快到上世纪90年代,我们和外国专家联系。他们教我们,就像拍电影一样架设轨道,让照相机正投影移动拍摄,然后把照片拼接起来。开始是用柯达胶卷拍,拿去美国洗照片,后来变成了高保真的数字相机。我们自己也在改进,把笨重的轨道改得更轻、更狭窄,将自动拍照和手动拍照结合,花了20年时间,才真正做成了高保真的数字档案。
比如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长13米多,高3米多。我们拍摄了6000多张照片,再把它们拼合校正。在洞窟里需要爬上梯子才能看清的画面,成为数字壁画后,就能拿到世界各地去展览。
在莫高窟15公里外,有一个似流沙又似流水的土黄色流线型建筑——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先在这里观看数字电影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前往窟区领略它历史的风姿。
樊锦诗:莫高窟1979年开放时,一年游客不到2万人。游客从10万人增长到20万人,用了15年。从20万人增长到30万人,仅仅用了3年。2001年,莫高窟的游客达到31万人。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游客只会越来越多,怎么办?莫高窟的洞子都不大,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洞子就算中等洞窟了。一天进入成千上万人,那是什么概念?
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我花了两年时间想这个事,把人愁死了。后来,我们开始做游客承载量研究,做很细的调查——洞窟温度、相对湿度、游客数量、洞窟病害等统统要调查研究。还要做模拟实验,比如游客进入洞子后,温度湿度变化与病害的相关性。
人数肯定要控制。无限制进人,不仅文物受破坏,观众也看不好。到了黄金周,我挤到200人的大洞子里,就只能看到男同志的后背和后脑勺,再就是抬头看窟顶。
除了做承载量研究,我们还加上了网上预约、线上支付。游客先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看电影,再统一乘坐大巴去看洞窟。
我们还有应急预案。人们在北京上海可以不看这个看那个,但人们到敦煌的第一目标就是莫高窟。暑期、长假时开放最多1.2万人的应急参观,游客不看电影,看4个洞子(正常参观是8个),还能看美术馆、陈列馆。
游客不能再超了。我们提倡负责任的旅游,不一味想着门票和钞票,要为文物负责、对游客负责。
保护、研究、弘扬,是从上世纪中叶起敦煌研究院确定的三大使命。樊锦诗也一以贯之,将其发扬光大。
樊锦诗:我们建立了抢救性保护体系和预防性保护体系,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文物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一方面,从壁画材料入手,科学分析它的构成,去研究它为啥生病,用什么材料修复更好。文物保护必须遵守最小干预、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能拍脑袋就修,而是要评估价值和现状,针对不同材料、不同病害、不同工艺来修复。另一方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文物和人一样,要健康就得预防。洞窟微环境、病害、洪水风沙、森林植被等都要监测。从监测数据看洞窟是否稳定,不稳定就得关注,必要时就得采取措施。
莫高窟的专业性很强,涉及艺术、历史等众多人文学科。研究院有一批历史、文学、考古、宗教、民俗等领域的人文学者,他们通过对壁画、文献的深入研究,将莫高窟的内涵和价值挖掘出来。敦煌研究院现在已经出版四五百部专著、发表3000多篇文章,是全球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同时,我们还在做文化弘扬工作。我们得把讲解员培养好。
2015年,樊锦诗从敦煌研究院院长一职卸任。她评价自己“接了一次接力棒,做了一个过程”,遗产保护仍需一代代人推动。
樊锦诗: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但更多的事业还要靠年轻人去做,我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老一辈“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只要莫高窟存在,敦煌研究院就要陪伴它,不断探索前进。接力棒总要一代代传下去,我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作者:张玉洁)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百画奇卷,墓古流光。
傳,古今美人震东唐 。
玉璧琵琶,河西相望。
仙姿笙舞挂海棠。
落水枯莲,随风而葬。
晓听蝉鸣啼语桃花香。
粉黛金冠,韵彩红妆。
抚琴酌酒意难忘。
素景余杭,墨染南疆。
家乡远望不由泪满裳。
暮落西山悲愁苦,萤歌残梦蒲飞扬。
盼龍帝早收如画春光。
叹苍天不解人间凄凉。
恨白发今世有情不得地久天长。
愿江湖结伴欢笑同看戏水红鸯。
一念春秋十八载,与君饮笑三万场,不诉离殇,怎谈兴亡?
绝笔提詞心神醉,凄雨良宵今感伤,生于敦煌,不羡南湘 。
忆,梦一场。
忆,情已殇。
—— 韵律詩庭
原创
未经作者同意禁止转载
今日头条号请关注:韵律詩庭
敦煌,遥远的梦,当风起时,沙丘涌动,飞天向我舞来
——读孙志军著《世纪敦煌》想到的几句话
当我在搜狐网上看到好书推荐频道推出的《世纪敦煌》一书后,想要说几句相关的话。敦煌石窟对我来说,不是仅在书本上的,也不是想象中的;十年前亲身到过,亲眼见过,且还比普通游客多参观几个特窟。
说起我与敦煌石窟的故事一定要提到两个人。
一位是在甘肃省文史馆工作的老盖(本名王怀钦)兄长。老盖兄祖籍河北正定,早年高考毕业后留在甘肃工作。他是一位才华横溢,为人豁达,天马行空的豪杰。他云游天下,结识天下奇才。人虽其貌不扬但文笔磅礴大气,多次为央视综合文艺节目撰写主持词,为世界多样化大会撰写主题歌歌词,为许昌等城市拍摄宣传片,为鸡足山等地策划旅游方案……在吾眼中,他就是一展翅鸿鹄,唯有景仰而已。说了这么多,核心点是这位仁兄把我等三人(另两人分别是河北散文大家刘瘦云、吴毅),从兰州自驾到敦煌的,跟着他见了下面要介绍的一位女神。
第二位人物是一位女神。这位女神,我只在关于介绍敦煌的文字中读过她的名字,了解一点点她的故事,但从未想过能在她的身边聆听她的教诲。1962年,24岁的西子姑娘,作为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去敦煌文物研究所实习,首次去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一个西子姑娘的花样年华镌刻在敦煌的记录中。在2000年敦煌百年庆典上,季羡林称赞她:功德无量。83岁时,作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的她如是说,“敦煌是我的宿命”。她是“莫高窟的守护人”,“敦煌的女儿”。荣获“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等国家荣誉称号,实至名归。她的名字叫樊锦诗。
由于工作关系,老盖兄与樊锦诗有交集,并准备主笔为她做传。他带我们见到了樊锦诗,当时樊锦诗正要准备出差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看着表与我们谈了三十多分钟,临别特意嘱咐秘书给我们四人多开了5个研究性的特窟(常规游客只能参观10个洞窟)。
自驾在西域的故事有好多,甚至有惊心动魄的有关生死的场景。不跑题了,下面说说与莫高窟相关的事。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东方卢浮宫”,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在1600多年年前,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叫乐僔的和尚在敦煌莫高窟凿下第一个石窟,到最后的第735个洞窟,这些大小不一的石窟开创了敦煌璀璨的佛教文化。这些惊艳的壁画,向世界展示了遥远历史中一种超凡的艺术,让世界创新了一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前后开凿历经了500多年,中华文化和中国文明就在这里氤氲了500多年,为北魏、隋、唐、宋等朝代第次繁荣做出了最权威的解释和注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诞生在亘古,永恒在人间。
莫高窟里的摩尼宝珠、力士、飞天、雷公、伏羲、女娲。这些壁画拈花微笑,穿越千年仿佛在向你诉说。经变中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上身翩翩翻飞,天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饶清韵。敦煌莫高窟之美让人重新审视艺术。
敦煌莫高窟壁画给了我几点全新的认知。
其一:飞天原来有长着胡子的
在敦煌,飞天标志处处可见,酒店名、服饰图案、旅游文创商品……,你目光所及之处皆有飞天舞动的影子。在莫高窟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洞窟中,飞天画面到处可见,据有关资料统计,共有4500余身。敦煌飞天,历经千年岁月,依然袅娜多姿,风韵不减。
所谓飞天,是指佛教中的飞神,满身异香有美丽漂亮的菩萨,称香音之神,会奏乐、能飞舞。飞天衣裙褶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形象流动而舒展,极致之美。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我一直以为飞天性别自然应该是女性。当我在莫高窟壁画中看到长着胡子的飞天时,几乎惊掉了下巴。原来这里的飞天有长着胡子,上身,具有明显的男性特征的爷们。
原来在北凉时期西域乐舞走进了中国,刚开始时显得有些粗糙而僵硬。人物形象多为椭圆脸,深眼窝大眼,大鼻子,大耳朵,多为男性。飞天飘带舞动的形式单一,造型简单,动作僵硬。
到了北魏,印传佛教艺术才出现了汉化趋势,飞天出现了眉目清秀的中原脸型,身材婀娜,肢体里有女性的阴柔美,由男性转为女性。
飞天不长翅膀,没有法器,那飘逸、浪漫的衣裙带给人以凌空翱翔的感觉,堪称艺术史上的神来之笔。敦煌飞天,一舞千年。
不管你看得懂还是看不懂,我相信,只要你来到莫高窟,心灵都会被他的精美图画,气势图腾,博大精深所震撼。
其二:这里的壁画是有现实人物的
敦煌壁画之所以具有迷人的魔力,还在于它打破了现实与虚妄的界限,不只有佛法和说教,也有身边的现实。创造了神性与人性的联系。
讲解员指着一副壁画告诉我们,这画面上画的是一个官宦之家“全家福”,有主人、夫人、丫鬟、佣人,人物形象是真实存在的,画面的人身高与真人比例一致。这幅画反映了佛教世界的美满祥和。
还有一幅壁画,画面小雨濛濛,乌云密布,农夫在赶牛耕地,她的小孩在一旁戏耍。一派祥和欣欣向荣的场景,昭示了普通百姓一样可以获得幸福。
其三:搞明白了一个“伪概念”
正定隆兴寺号称“京外第一名刹”,摩尼殿中四周的壁画与敦煌壁画如出一辙。敦煌壁画繁多,包罗万象,大小不一。技艺水平也高低不同;而正定摩尼殿壁画完全上了几个等级,从技艺上看,属于成熟的后期,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一位“万事通”曾指着摩尼殿壁画对我说,敦煌莫高窟壁画有一幅画和正定这些壁画“接着”呢。这幅画画面上就画着“镇州”(正定曾用名)隆兴寺呢?我问他曾到过敦煌否?他摇摇了头。
当我站在莫高窟中观看这些壁画时,问了讲解员这个疑惑的问题。讲解员把我带到一幅画面前,画面上面最右手边有“河北镇州路”几个竖着的字,这是边线了,没有什么所谓的正定隆兴寺的画面。我不知道这位“万事通”是从哪里得到这个观点的。我是亲身实地看了,对他说的话批语:“假的”。
……
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博大精深。讲解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壁画在敦煌壁画中,最庄重的身姿是卧佛的,最灵动的身姿是飞天的。雕刻的佛像线条流畅,潇洒飘逸,浑身透露着高雅的气质,灵动之极;唐代的彩塑庄严柔美,宛若天仙。更有反弹琵琶,玉透蝉鸣。
女作家冰心说:“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后顾方作无限之留恋,前瞻又引起无量之企求。事后追忆,亦如梦入天宫,醒后心自知而口不能道,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
我不懂佛教,不敢忘言,就说这一点不知所云的概像吧。专业知识还是让专家“唬人”吧。
走出莫高窟,大地荒凉而宽旷,苍茫戈壁,大漠孤烟,铁马冰河,鼓角刀戟,莫高窟壁画所展现的精神层面的伟大文化,正是一个民族融会贯通、继往开来的永恒动力。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深沉,敦煌博大,敦煌任性。你不到敦煌,或许就无法体味她的风华绝代,美轮美奂。
敦煌还给历史留下一个永远也抹不去的的“文化之觞”。
……
我们这一生穷尽毕生精力也做不到看遍世界每一处实物风景。但借助书籍、影视,可以满足这个心愿。
敦煌远处西域,非特别憧憬特别需要,大多数人选择了遥望。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孙志军出版的这本《世纪敦煌》摄影画册,满足了世人探寻莫高窟神秘的愿望。在这本画册里,向世界展示了敦煌壁画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我在参观莫高窟的时候,按照规定石窟内不让照相,走马观花看过之后,许多细节被时光冲淡了。现在手拿画册,要比当时的参观从容得多。
我知道,我不会再主动去敦煌了。一敦煌是属于樊锦诗的,她敞开心扉,直面世界,出版了自传体《我心归处是敦煌》;二是曾一睹她的芳颜,已经足矣。
就让敦煌在我的脑海中凝固,当风起时,我就会想到,无垠沙海,沙丘涌动;莫高窟里的飞天衣带飘飘,向我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