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for, of
for 和of 多以介词的形式出现,但在动词不定式复合结构中,常引出一个逻辑主语来说明不定式表示的动作是谁做的。我们把此时的for和of称之为小品词。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用for,什么情况下用of呢?在不定式复合结构“It is (was) + adj + for(of) sb. to do sth.中,常用for引导,但在形容词kind、good、nice、wise、unwise、clever、silly、wrong、right、foolish、stupid、careless、considerate、rude、naughty、impolite作表语时,则常用of引导。因为这些形容词能表明人的特点,在逻辑上能够和不定式的动作执行者构成主表语关系。例如:
It is not hard for one to do a bit of good.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One is not hard.不能成立的,讲不通的)
It is not easy for him to master a foreign language.掌握一门外语是不容易的。(He is not easy.不能成立的,讲不通的)
It is kind of you to think so much of us.难为你这样替我们着想。(You are kind.能构成主表关系,也能讲通)
It's unwise of them to turn down the proposal.他们拒绝采纳这个建议是不明智的。(They are unwise.能构成主表关系,也能讲通)
(新来的朋友:不妨先关注以便阅读往期文章并欢迎点赞、转发)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是《观潮》。
本课在生字词方面的学习要求是:
1.认识“盐、屹、昂、鼎、贯、浩、崩、震、霎、余”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
“鼎”不常见,且比较复杂,可通过拆分和组词加强记忆;“屹”单独出现时容易读错,注意偏旁;“震”注意和“振”的区分;“霎”也容易读错,多拼读几次,注意下面是个“妾”字。
2.会写“潮、据、堤、阔、盼、滚、顿、逐、渐、堵、犹、崩、震、霎、余”等15个字。
其中,“潮”“渐”是左中右结构,注意笔画要紧凑;“震”“霎”笔画较多,注意也要写得紧凑,“滚”注意右边中间是“公”;“犹”注意是形声字,右边是“尤”,没有一撇。
3.会写“奇观、农历、据说、宽阔、人山人海、滚动、顿时、逐渐、犹如、齐头并进、山崩地裂、霎时、余波、依旧”等14个词语。
本课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第3~4自然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非常壮观,可以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作为表达的积累。
本课在表达方面的要求有两个,一是: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课文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是: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尤其是第3~4自然段,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帮忙记忆。
本课的拓展知识是: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这首刘禹锡的诗也是写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可以从中找出和课文印证的内容。
第一篇《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一、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二、把握文意,领会文章的意境,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不同的写景手法。(难点)
三、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题目解说:《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南朝人,曾任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作者名片: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山中宰相”之誉,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资料: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的。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正是如此。
《答谢中书书》详细批注问题探究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作者写景虽仅用几十字,却囊古今,含四时,兼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尤以动静变化与搭配最具匠心:
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答谢中书书》写作特色分析一、优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饱含感情的语言将其再现,激起了读者的审美性质,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
本文的意境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山水相映之美,这里“高峰入云”,而山下“清流见底”,峰高水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景色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景色,而四时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二、缜密的结构。
本文虽是短文,可是作者构思精巧,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叙议结合,使文章主题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三、凝练的语言。
这篇短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一个“高”的总体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的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三个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非常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主题归纳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第二篇《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文章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视,近乎流放,心中忧郁,但他仍有进取之心。月夜游承天寺正是这种心情的释放。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批注写法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友情深厚。
疑难探究: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2.领悟“闲”之情
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也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思想感情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