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寿辰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30 08:36:48 作者:凉话刺骨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寿诞和寿辰,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

寿诞和寿辰,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

文/@成长新视点

寿诞和寿辰,虽都与老人生日有关,但在文化内涵、庆祝人员和风俗习惯等三个方面略有不同。其中,寿诞是老人六十及之后满十做寿时的敬俗,寿辰是老人六十岁以后每一岁生日的简称。

一、什么叫寿诞。

寿诞,指的是为老人祝寿的传统敬老风俗。寿是寿运、寿命的意思,诞是诞生的意思。在古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社会治理自然的能力较低,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不高,人的寿命都不长,大多只有30岁-50岁之间。

能够活到60岁以上,都算得上是高寿之人。当老人满六十岁之后,亲友会在老人满十的生日当天,为其举行祝寿活动,排摆宴席,邀请琴师乐手庆祝。

一般情况下,家有老人时,自己的年龄过了六十岁之后,生日也不叫做寿。

二、什么叫寿辰。

寿辰,指的是老人满六十之后每一岁的生日。在民间,老人不满十的生日,亲人们也会为其庆祝生日,但仅限于自己家里人,不会广邀亲友前来祝贺。

老人不满十的每一岁生日,叫寿辰,也叫散生。家里人为老人过生日时,都会说在老人寿辰之日,小范围庆祝一番,全家共享尽享天伦之乐。

三、寿诞和寿辰,有哪些区别。

寿诞和寿辰,虽然都是为老人过生日的称呼,整体来说在文化内涵、庆祝人员和风俗习惯等三个方面略有不同。

一是在文化内涵上不一样。寿诞,是指老人六十岁之后满十的祝寿敬俗;寿辰,是指老人满六十后的每一岁生日简称。

二是在庆祝人员上不一样。寿诞为老人六十之后满十岁的祝寿活动,会大操大办,广邀亲朋好友前来为老人祝寿。在老人不满十岁的寿辰当天,只会有至亲之人为老人小范围举行祝寿活动,共享天伦。

三是在风俗习惯上不一样。寿诞是为老人祝寿举行的重大活动,亲朋好友都会带上寿礼、烟酒茶、滋补营养品等其他礼品,为老人祝寿。在老人家里,会大摆宴席,鼓乐喧天,搭台唱戏,有吃寿面、献寿礼、敬寿酒和祝寿词等活动,热闹非凡。

单设一席,老人穿寿衣居中而坐,并有相关年长之人作陪,大家依次上前敬酒祝寿,祝老人健康长寿。

在老人不满十岁的寿辰之日时,只会有老人的子女、孙子、孙女们为老人祝寿,吃寿面,喝酒祝寿,不会大摆宴席,搭台唱戏,大操大办。

结语。

俗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老人是家里的宝,在老人年龄大的时候,作为子女和亲友,能够多尽孝心、爱心、关心,让老人欢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为孝道之本,也是对善美仁孝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为何大寿不能随便过?三不过指什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哈哈

编辑|R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这句俗语表达了人们对于长寿和子孙福寿的期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被视为最大的福气,而后代的幸福也是每个家庭的期盼。

那么,“寿有三不过”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寿有三不过,后代福气多”的说法是指人们对于寿命和后代福气的一种传统观念。

根据这个观念,人们认为有三个情况不过大寿,即不到六十岁不过大寿、父母在世不过大寿以及超过九十岁不过大寿。

这些说法原因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俗语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人生的重要指示,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寿

首先,不到六十岁不过大寿是指人们认为只有活到六十岁以上才能算是大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人生分割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不到六十岁,即使过了生日,也不被认为是大寿。

这一观念源于古代人们对寿命的认知和对长寿的向往。

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能够活到六十岁以上的人相对较少,因此六十岁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年龄节点。

而如今,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普遍延长,六十岁已经不再是一个特别高龄的年纪。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不到六十不过大寿,这句俗语传达了对长寿的祝福和对长者智慧和经验的尊重,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追求健康和幸福,以期到达六十岁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这句俗语依旧被大家所贯行。

孙女给奶奶戴寿帽

其次,父母在世不过大寿是指人们认为只要父母还健在,这种情况下过大寿就不合适。

主要是有两方面的意思:

一方面,这一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是子女的根基和依靠,他们的健康和长寿被视为子女幸福的重要保障。

因此,在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女如果想要过大寿,那么就应该给父母过大寿,以期给父母和子女攒下更多的福祉。否则会对自身或者晚辈有折寿的意思。

另一方面,因为父母还在世的情况下,无论如何我们作为孩子,过大寿这种行为都是不合适的,对于父母而言都是折寿的行为。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只有老人才会过寿,所以父母还健在的情况下给自己过大寿,仿佛意味着诅咒父母一般,有不好的寓意。

因此在父母还在世的情况下,一定要多多陪伴父母,只有让父母能够度过一个安稳而且快乐的晚年生活,我们以及后辈才更有可能拥有一个有福气的生活。

无论从以上两个方面原因哪方面来看,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无论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我们以及晚辈,都不应该过大寿。

只有在父母在世的情况下,多多陪伴父母、让父母享福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两位老人过大寿

最后,超过九十岁不过大寿源于人们对寿命极限的认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岁老人被视为稀有的珍宝,而过大寿是一种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行为。

因此,为尽可能保证这些老年人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晚年生活,可以选择不过大寿。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超过90岁的老年人行动不便。

如果大办宴席,老年人会付出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体力劳动,会加重自己的身体负担。

虽然说办大寿可以在宴席上见到很多在寻常日子里比较难以见面的晚辈,老年人会感到很高兴。

但是我们很难保证在过寿的日子里,运动比较少的老年人会不会因为过多的活动而使身体产生一些毛病,最终导致生病,甚至更严重,这也是我们晚辈不愿意看到的。

家庭寿辰

其二,老年人一般在家卧床,很少见风,倘若突然一下去户外太长时间,吹风受寒,难免会因此而生病。

老年人的抵抗力比较弱,结果一旦出了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

其三,老年人一般喜欢比较安静的环境。

大寿的环境比较热闹,你一言我一语,会不会对老年人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也不可知。

其四,老人的节俭品德不希望铺张浪费。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越来越感觉到了那些身外之物的不重要性,也越来越体恤孩子们生活的不易。

因为当今生活生存压力比较大,老年人不太愿意花费过多的金钱和精力去干这种不重要的事情。

儿子在父亲寿辰高兴喝酒

最后一点原因是因为老人比较避讳过寿。

有些老人不喜欢过90大寿。许多老人都说,人老了,就要学会忘记自己的年纪,一旦想起,难免会给自己造成岁月不多的恐慌和压力,从而导致心情上的消极情绪。

一个健康和积极的心态能帮助老人克服许多疾病,反之会让健康的老人一病不起,所以很多老年人都在90之后选择不过大寿。

总而言之,给老年人过大寿也是我们表达孝道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也一定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情况。

结合实际情况,去替老年人办寿辰,想要尽自己的孝道,有很多方式,比如在家也未尝不可。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意愿,因为只有老年人开心了,我们后代才可以越来越有福气,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综上所述,寿有三不过的观念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努力追求健康和长寿。

无论是不到六十岁还是超过九十岁,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时间,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百岁寿辰

其次,寿有三不过也提醒我们要关注家庭和亲情。

父母的健康和长寿对于子女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尽力照顾和关爱他们,让他们能够健康、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最后,寿有三不过还提醒我们要平衡追求长寿和后代福气的关系。

长寿是人们的愿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后代的关心和培养。在追求个人长寿的同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

总之,寿有三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观念,它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人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家人,平衡追求长寿和后代福气的关系,过上充实、幸福的人生。

过寿不能随便过,俗语: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不过哪三种寿?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过寿就是过生日,是记录一个人在人生路上所经历的时间历程,所以,对一个人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于过生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有个少年得了重病,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奄奄一息之际遇到了“八仙”,“八仙”治好了他的病,并在临别时告诉他:“今日便是你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都要庆祝,定可长寿。”后来,过生日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我国很早就有过寿的习俗,商周时期就有过寿的活动,金文中也出现了多种寿字的写法。

按照民间习俗,60岁为“下寿”,80岁为“中寿”,100岁为“上寿”。

因为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法”来计算年份和日期,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排列组合,六十年为一个轮回,称为一“甲子”或“花甲”。因此,六十岁的老人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还乡之年,60岁的老人做寿也称“花甲寿”或者“六十大寿”。人们认为,活满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60岁以后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新生,是值得好好庆祝的事情,因此人们非常注重过六十大寿。

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老人步入了“古稀之年”,也叫“杖国之年”,所以,70岁老人做寿叫作“古稀寿”,七十七岁老人寿诞称之为“喜寿”,因为草书喜字看起来像七十七。

八十岁的老人步入“朝杖之年”,老人八十八岁寿诞称为“米寿”,因为米字看起来像八十八。

九十岁的老人步入“耄耋之年”,老人九十九岁寿诞称为“白寿”,白字正好是百字少一横。

一百岁的老人步入“期颐之年”,老人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再加上一撇一捺另外一个八,总共是一百零八。

古人认为做寿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必须慎重。因此,民间有句俗语:“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那么,不过哪三种寿辰呢?

60岁以下不过寿

我国民间习俗从60岁开始,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的年份过寿,60岁以下不过寿。民间关于做寿有一种说法:“做三不做四”。俗语说:“贺三不贺四,贺四要淘气”、“活人不拜四十,死人不拜四七”,人们认为“死”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而“四”与“死”谐音,所以40岁寿辰是不应该大摆筵席庆祝的。

还有一种说法:“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就是说男人30岁,女人40岁不做寿。男人30岁刚到而立之年,年纪还轻无须做寿。而古人寿命短,女人到了40岁已不年轻,又怕别人说她老,所以也不做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和”散”、“四”和”死”谐音,不吉利,为了回避所以不做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寿命的延长,五十岁并不算老,所以一般五十岁也不过寿。

做九不做十

我国民间过寿有“做九不做十”、做虚不做实的习俗。意思是说,遇到50、60、70、80、90等整十岁寿辰时,要提前一年过,就是到49、59、69、79、89岁时过寿,以表示寿命还远没有尽头。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十”意味着“满”,所谓“十全为满”,满则“溢”,满则“招损”,所以,“十”意味着完结、到头、到顶的意思,做了整十岁的寿辰,似乎意味着已将寿做完,这是很不吉利的。而“九”在我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九”与“久”谐音,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因此十分适合过寿。

过九

在我国许多地方有逢九之年是厄年的说法,就是老人逢九之年的寿诞,一般都提前过,叫做“过九”。

“过九”分为“明九”和“暗九”,“明九”是指59岁、69岁、79岁、89岁、99岁等,“暗九”,是指九的倍数的年份,如63、72、81等。在“明九”和“暗九”之年做寿时,一般需要提前一点,还要穿上红衣服,系上红腰带。

我国有些地方过寿遇到“明九”或“暗九”时,还要请和尚、道士来念经做道场,以求安全度过。《红楼梦》中就写到了“过九”的风俗,第八十七回里,鸳鸯说:“老太太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做寿的民间习俗也相当丰富,儒家思想讲究孝道,为老人过寿,希望老人健康平安、长命百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过寿不能随便过,俗语: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不过哪三种寿?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过寿就是过生日,是记录一个人在人生路上所经历的时间历程,所以,对一个人来讲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于过生日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有个少年得了重病,因家境贫寒无钱医治,奄奄一息之际遇到了“八仙”,“八仙”治好了他的病,并在临别时告诉他:“今日便是你重生之日,此后每年今都要庆祝,定可长寿。”后来,过生日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我国很早就有过寿的习俗,商周时期就有过寿的活动,金文中也出现了多种寿字的写法。

按照民间习俗,60岁为“下寿”,80岁为“中寿”,100岁为“上寿”。

因为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法”来计算年份和日期,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排列组合,六十年为一个轮回,称为一“甲子”或“花甲”。因此,六十岁的老人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或耳顺之年、还乡之年,60岁的老人做寿也称“花甲寿”或者“六十大寿”。人们认为,活满一个甲子,就相当于过完了人生的一个完整周期,60岁以后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新生,是值得好好庆祝的事情,因此人们非常注重过六十大寿。

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老人步入了“古稀之年”,也叫“杖国之年”,所以,70岁老人做寿叫作“古稀寿”,七十七岁老人寿诞称之为“喜寿”,因为草书喜字看起来像七十七。

八十岁的老人步入“朝杖之年”,老人八十八岁寿诞称为“米寿”,因为米字看起来像八十八。

九十岁的老人步入“耄耋之年”,老人九十九岁寿诞称为“白寿”,白字正好是百字少一横。

一百岁的老人步入“期颐之年”,老人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再加上一撇一捺另外一个八,总共是一百零八。

古人认为做寿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必须慎重。因此,民间有句俗语:“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那么,不过哪三种寿辰呢?

60岁以下不过寿

我国民间习俗从60岁开始,每逢五、逢十,或者逢九的年份过寿,60岁以下不过寿。民间关于做寿有一种说法:“做三不做四”。俗语说:“贺三不贺四,贺四要淘气”、“活人不拜四十,死人不拜四七”,人们认为“死”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而“四”与“死”谐音,所以40岁寿辰是不应该大摆筵席庆祝的。

还有一种说法:“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就是说男人30岁,女人40岁不做寿。男人30岁刚到而立之年,年纪还轻无须做寿。而古人寿命短,女人到了40岁已不年轻,又怕别人说她老,所以也不做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三”和”散”、“四”和”死”谐音,不吉利,为了回避所以不做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寿命的延长,五十岁并不算老,所以一般五十岁也不过寿。

做九不做十

我国民间过寿有“做九不做十”、做虚不做实的习俗。意思是说,遇到50、60、70、80、90等整十岁寿辰时,要提前一年过,就是到49、59、69、79、89岁时过寿,以表示寿命还远没有尽头。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十”意味着“满”,所谓“十全为满”,满则“溢”,满则“招损”,所以,“十”意味着完结、到头、到顶的意思,做了整十岁的寿辰,似乎意味着已将寿做完,这是很不吉利的。而“九”在我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九”与“久”谐音,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因此十分适合过寿。

过九

在我国许多地方有逢九之年是厄年的说法,就是老人逢九之年的寿诞,一般都提前过,叫做“过九”。

“过九”分为“明九”和“暗九”,“明九”是指59岁、69岁、79岁、89岁、99岁等,“暗九”,是指九的倍数的年份,如63、72、81等。在“明九”和“暗九”之年做寿时,一般需要提前一点,还要穿上红衣服,系上红腰带。

我国有些地方过寿遇到“明九”或“暗九”时,还要请和尚、道士来念经做道场,以求安全度过。《红楼梦》中就写到了“过九”的风俗,第八十七回里,鸳鸯说:“老太太明年八十一岁,是个暗九,许下一场九昼夜的功德,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经》。”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做寿的民间习俗也相当丰富,儒家思想讲究孝道,为老人过寿,希望老人健康平安、长命百岁,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