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皇帝的讲究有很多,吃穿用,甚至连文字也要讲究,有的字就成了皇帝的专用,其他人不准用。就比如这个“驾”字,皇帝坐的车叫“车驾”,皇帝来了叫“驾到”,等候皇帝来叫“恭候大驾”,皇帝死了叫“驾崩”等。为什么皇上特别喜欢这个“驾”字呢?它有什么特殊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驾”字。
一、“驾”是皇帝的代称
什么是“驾”?驾,古代对车辆的总称,什么驾驶,驾车,或专指帝王的车,如车驾、銮驾,所以,“驾”也借指帝王。就是说“驾”是帝王专用的字,帝王称“驾”,“驾”指帝王。
我们在古籍中,经常看到把“车驾”称为皇帝者的记载,有很多,所以“车驾”也是皇帝的别称。
“驾”代表皇帝,是皇位的象征,也是尊贵的象征。只有皇上才可以用“驾”,因此“驾”也就成了皇上的专属用词。而即便是现在,“驾”字也是表示尊贵有身份的。
1、《汉书•高帝纪》注引颜师古曰:“凡言车驾者,谓天子乘车而行,不敢指斥也。”
2、蔡邕《独断》称:“天子以天下为家,不以京师宫室为常处,则当乘车舆以行天下,故群臣托乘舆以言之,或谓之车驾。”
3、《后汉书.郭宪传》:“从驾南郊”。
二、“驾”是指皇帝的车乘仪仗
“驾”在古代,是指天子的车驾,分为“大驾、小驾、法驾”。《后汉书·舆服志》上载∶"天子出,有大驾,有法驾,有小驾。”
要知道,当皇帝出行时,皇帝的仪仗规模是很大的,虽然在各朝代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皇帝的“驾”分为大驾、法驾、小驾三种。
大驾在汉武帝时:“备千乘万骑”,这皇帝是祭天专用的仪典,平日里皇帝出宫,就用法驾、小驾。汉朝以后,大驾就只用于皇帝“驾崩”出殡才用。
据史料记载,皇帝的大驾仪仗非常奢华,属车八十一,就是说,要有八十一辆马车。而且,队伍前面还有各级地方官员罗列开路。前面还有大象,大象后面有鼓吹(奏乐),一般有几十个人同时鼓吹。
自晋武帝开始,皇帝卤薄的形制制定得十分壮观,承袭了秦始皇的玉、金、象、革、木这“五路”仪仗车以外,主要有皇帝亲乘的金根车。
一般来讲,皇帝大驾卤薄中有两辆金根车,一辆是六马金根车,由太仆卿亲自驾驭,皇帝坐在上面;一辆是四马金根车,作为随行车舆。皇帝金根车除外,还有属车八十一乘跟随,卫士们扈卫森然。后面还有尚书的车子,最后是“豹尾车”,就是在车的后面挂一条豹尾巴,这是帝王专属车之一。《古今注·舆服》:“豹尾车, 周 制也,所以象君子豹变,尾言谦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乘舆得建之。”
“法驾”相对“大驾”来说,阵势就要小得多,只有十六乘马车,导引车、御马和陪坐官员的级别都相应地要低一级,跟随的车辆共有三十六辆。“小驾”则有十二乘,“小驾”是皇帝参加祭祀宗庙或参加丧礼的时候使用,规模最小。在唐代时,规模仅仅是乘车四望车(四面有窗可以观望)、侍卫清道而已,到了宋真宗时,才改“小驾”之名为“銮驾“。
正因为“大驾”的规模最大,最为隆重,因此皇帝就被尊称为“大驾”,相应地,陪同皇帝出行的官员称做“护驾”。皇帝到某处或者某地视察,称作“驾临”、“驾到”。发生战争,皇帝亲自上前线,叫作“大驾亲征”,后来也叫作“御驾亲征”。
因此,“驾”渐渐地也就成为古时对皇帝的尊称,或用来借指皇帝、天子。如护驾、圣驾、驾坐等。
三、“大驾光临”,“恭候大驾”
今天我们礼貌的说“大驾光临”、“劳您的大驾”,“恭候大驾”,这在古代可是不能随便用的,因为“大驾”专用于皇帝,是皇帝的代称,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准使用。
由于皇帝出行时,车乘仪仗规模最大的称为“大驾“,所以,过去一说“大驾光临”,就是专指皇帝来了,只是后来才慢慢变石形容尊贵的客人到家做客。“恭候大驾”也是一样的,就是古代人们等候迎接皇帝时才用。
四、“驾崩”是怎么回事?
既然“驾”,成了皇上的专用词,皇帝来了叫“大驾光临”,那么皇帝死了,就叫“驾崩”。为什么?
《说文解字》中∶“崩,山坏也,从山朋声。”所以,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如《左传·成公五年》上载∶“梁山崩。”《后汉书·舆服志》:天子死曰崩。
之所以叫“驾崩”,是因为皇帝贵为天子,天子死了,就如同山倒塌一般。所以皇帝死叫“崩”,“驾”是指皇帝,所以,“驾崩”就是皇帝死了。
五、“皇上驾到”真的要喊?
如果我们观看宫廷古装剧会发现,皇帝每到一处,前面的太监就要喊一声“皇上驾到”。当然皇后、太后,太子等只要是皇家的人出来都是如此。但有人会问,真的是这样喊的吗?
我认为,太监喊“皇上驾到”,这样的情况一般不会喊,只是在一些场合才会用。
首先,皇帝出行比如祭天祭祀等时,就使用“大驾”仪仗,规模很大,人数众多,奏乐声,人的噪音等都很大。因此,在这种场左合,喊一声“皇上驾到“,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听到皇帝要来,这时,喊也没用,所以不需要喊“皇上驾到”。
皇帝作为天子,安全自然放在第一位,平时也不可能随意出宫。如果决定出宫,安保工作是很严的,随行的官员也很多。到人多的地方还要警跸,就是净空道路,以保安全。这时皇帝出来,也是不需要叫人喊“皇上驾到”的。
但在一些宫内的小场合,在皇宫内,比如皇帝上朝,接见大臣,到宫内某个地点时,为了显示皇帝威严,同时也是给正在“恭候大驾”的人提个醒,不要说话了,皇上来了,这时才由带路的太监高喊一声“皇上驾到”。
东南网4月15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食闽江水,做福州人,讲福州话。
福州话是福州人的母语,在民间世代相传。闽剧、评话、伬唱等文化艺术形式,都以福州话为口头表达方式,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时巡演于乡间、街坊,给节日增添许多热闹气氛。
近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由福州市鼓楼区社科联申报的民间文学“福州方言八音”传承人施文铃入选,为此次福建省唯一一位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文铃编纂了《福州八音字典》一书。“福州方言八音”于2019年入选第六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学习福州方言 三个月掌握“八音”秘籍
历时八年,“福州方言八音”传承人施文铃编纂《福州八音字典》一书。东南网记者林先昌 摄
方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和发扬。福州方言承载了福州的历史与文化,无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极具特色。然而,近年来,福州方言呈现出“退场”萎缩的姿态,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福州话的青少年越来越少,方言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长期致力于“福州方言八音”及方言文化传播与推广的施文铃感叹:“具有千年历史的福州方言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可谓任重道远,长此以往,或许再过几代福州话将完全消失。”
记者约访施文铃前,施老师在微信里问记者是否是福州人,是否想学福州话,记者表示愿意一试。见面时,施文铃老师不遗余力向记者介绍了“福州方言八音”的相关情况,“就像汉语拼音一样,福州方言也是有拼音的,想学好福州话,首先要学拼音。只要用心学,三个月就能学会福州话。”
“诂八音”是福州话注音系统的拼读方法,共有15个声母: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非;31个韵母:山、坊、花、登、街、双、优、嘉、宾、归、乖、姑、枝、春、欧、香、遮、堆、斤、珠、添、包、装、钗、梳、伊、厅、高、宽、舒、靴 。
施文铃(左二)在鳌峰坊图书城开展“福州方言八音”教学活动。受访者供图
三个月学会福州话,对于短时间内学会一门语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然而,真正开始学时,“诂八音”的拼读异于普通话的音节,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诂八音”分为:清音平声、清音上声、清音去声、清音入声;浊音平声、浊音上声、浊音去声、浊音入声。为此,施文铃老师每天在线教学,实时纠正记者的发音错误。
作为传承人,施文玲能熟悉应用古汉语反切注音方法,熟练掌握“八音”四要素及请浊音发音技巧。
施文铃说,学习福州话头三个月要有决心、信心、恒心;要有意愿和意志。“学福州话,要先从认日常用字开始,学讲生活常用字词,记熟福州话简短语句。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借助《福州八音字典》等工具书,只要学会声、韵母及拼音方法。就能像学习普通话那样,借助《新华字典》解决生字和读音问题。”
福州市鼓楼区社科联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很少人使用“诂八音”拼读福州话,对其知者甚少。施文铃近三十多年来,长期收集整理福州方言资料,参阅各种古籍文献,历时八年编纂《福州八音字典》,有助于学生掌握福州方言发音,并进行传播、推广。
编字典编教程 与时俱进传播福州方言
《福州八音字典》。东南网记者林先昌 摄
为了能快速学会福州方言,施文铃老师赠送记者一本《福州八音字典》,这本字典收入了9500多个福州方言俗字,30万余字的文字汇总。该字典的创作耗费了施文铃很大的心血和时间。
《福州八音字典》于2013年出版,在此前的八年时间里,白天,施文铃要去单位上班,傍晚回家吃饭后,便一头栽进各类“典籍”中,从《戚林八音》寻找福州话生僻字的读音,从《康熙字典》《辞海》《辞源》《古汉语字典》中考据每个字的字义,之后将字音义录入电脑。
“有时为了考据一个字的含义,就要花费数天时间。”编典是一件脑力活也是体力活,施文铃切身感受着。他每干四、五天就想放弃,但一想到即将失传的“诂八音”,想到逐渐边缘化的福州话,他毅然决然重拾起了这幅担子。在此期间,施文铃还走街串巷访问老人,在故纸堆、老资料中反反复复校验传统福州话的拼读。
施文铃与福州话爱好者交流学习。东南网记者林先昌 摄
福建省文史馆原馆长、文史专家卢美松对此评论道,看书自学福州话不宜行,其难度一在于读音,二是认字。若照坊间流传的《戚林八音》原本自学,学习难度也不小,因其存在收字不全、解释过简、编排淆乱的弊病,且有些字词在现代失去了意义,难以作为广大初学者的普渡津梁。鉴于此,施文铃重新整编《福州八音字典》,在沿用“八音”次序与诂读方法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文字辨识和整理编排,淘汰无用之字,补充有用之字,使原典体例统一,更臻完善。
退休后,施文铃将推广“福州方言八音”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几年来,他在福州市道德讲堂、社区大学、机关单位、中小学校、文化馆、街道文化站等场所开展了133场传承传播“福州方言八音”公益讲座,受众达10105人,不少中小学生听了讲座后,被激发出学习福州方言的兴趣。
施文铃制作的“福州方言八音”电子教程,网友可以点“圆圈”听取发音。东南网记者林先昌 摄
“为了与时俱进,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福州方言八音’,我还利用QQ、微信群等进行网络教学,通过一对一传授学习‘诂八音’,尽力做到精细化辅导。”施文铃对记者说。
在记者学习福州话期间,施文铃老师还发了份辅助的电子教程,教程上有他制作、跟读发音的编程,学习者可以根据教程学“福州方言八音”。教程界面虽粗糙,但极为好用,“诂八音”拼读法都在里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加大福州方言传承保护 让乡音留住乡愁
施文铃走进校园开展“福州方言八音”讲座。受访者供图
施文铃说,福州话乃古汉语一脉相传,依然保留着相当多的汉语古音、古字,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用字词。
有中学教师认为,学校可以将福州方言作为本地区语文教学辅助,因为教师在教授古文时,经常碰到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情况。如果运用福州方言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会让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借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平台教授福州方言,弘扬福州文化。
例如,福州人道谢时不说“谢谢”而说“起动”,是“感谢,有劳大驾”的意思。这个词语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中都有记载。“那妇人道:‘归寿衣正要黄道日好,何用……大胆只是明日,起动娘子到寒家则个。’”(《水浒传》第 23 回),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再如,“汤”,在古代可以指一切热水,“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素问•逆调论》), 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指饭桌上喝的汤,但是福州方言中仍保留了“汤”的古义。
施文铃(左一)在上下杭鹿森书店开展“福州方言八音”分享活动。受访者供图
施文铃家中族谱记载,施家祖上于宋朝晚期由浙江吴兴迁至福州津门,八年后再迁到闽侯县扈屿梁山南麓定居(今闽侯青口施厝),从此世代扎根于此。
据介绍,施文铃小时候就喜欢福州评话,为了去长乐看评话演出,他骑车翻越了十几公里山路。余暇时,他就翻翻用福州白话写的评话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跑去问大伯。大伯拿出家藏的福州话拼读古籍——《戚林八音》,手把手教他戚书的精华——“诂八音”。
记者还了解到,施文铃还为福州民间文学《闽侯歌谣》《闽侯俗语》校审,做福州方言俗字注音。谈到下阶段计划时,施文铃表示,希望找到并培养一批“福州方言八音”传承人。同时,与老一辈人共同收集整理福州方言资料,保留福州方言古汉语“活化石”词字,对福州话词语注音并释义,让乡音留住乡愁。
福州市鼓楼区社科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福州方言八音”非遗保护单位,鼓楼区社科联以“福州方言八音”传承人为主力人员开展持续的传承传播活动。“福州方言八音”从濒临失传,到在福州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广泛认知并得到社会普及,经过了数年的努力。今后,该单位将继续加大传播保护的力度,助力“福州方言八音”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