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日,一则关于惠州一位普通老人捡到一块稀有朱砂石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块朱砂石不仅因其珍稀性而备受瞩目,更因其价值在短短23年内飙升了近30倍,让人们对宝石的神秘魅力和价值追逐不已。
故事发生在23年前,时值1999年的一个秋日早晨,惠州市一名姓李的老人正在海滩上散步,突然他的目光被一块色彩斑斓、光彩夺目的石头所吸引。当他捡起这块石头,竟然发现它散发出了一种深沉的红色,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老人并没有多想,将这块石头带回了家中,放在了一旁。
然而,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却一直没有被遗忘。
在家人的提醒下,老人开始留意起这块石头,他去请教了一位石头收藏家,得知这块石头可能是朱砂石,一种稀有的宝石材料,被誉为“石中皇后”。朱砂石以其高昂的价值和神秘的色彩一直受到收藏家和投资者的青睐。
于是,老人决定将这块石头送去专业的鉴定机构鉴定。经过专家的认证,这块石头果然是一块稀有的朱砂石。据了解,朱砂石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装饰和收藏价值。其特殊的红色是由微量的含铁氧化物所致,形成了美丽的红色晶体,因此备受珍视。
在确认了宝石的真实价值后,老人决定将其出售。
当时的市场价值约为10万人民币,已经让他感到惊喜不已。随后,这块朱砂石被一位石头收藏家购买,交易顺利完成。老人也因此得到了一笔意外的收入,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宽裕。
然而,真正让人震惊的是,时光荏苒,23年过去了,这块朱砂石的价值居然飙升到了270万人民币!近日,这块朱砂石在一场拍卖会上拍出了惊人的价格,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收藏家们为了争夺这块稀有宝石,不惜争相加价,最终的成交价高达270万人民币,创下了令人瞩目的成交记录。
这个故事让人们不禁深思:宝石世界的确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的领域。
一块普通的石头,因为其稀有性和独特价值,在几十年的时间内竟然能够实现如此惊人的升值。而背后的秘诀,正是珍稀性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
朱砂石作为一种罕见的宝石,在市场上的供应十分有限,而收藏家和投资者对于这种稀有宝石的需求却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其价格的不断攀升。
此外,这个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眼光和洞察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老人能够在海滩上第一时间发现这块石头的美丽与独特,是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的体现。其次,投资和收藏都需要时间和耐心。老人并没有急于出售这块宝石,而是在确认了其价值后,耐心地等待了23年,最终获得了更大的回报。
总结:总的来说,这个惠州大爷捡到稀有朱砂石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宝石的奇幻传奇,更是一个关于洞察力、耐心和价值投资的寓言。
或许,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而在投资和选择上,耐心和洞察力同样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关键。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这个谚语是以前贵州的写照。贵州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平均海拔在1100米,西高东低,贵州境内崇山连绵,以山峦丘陵为主,间有少量盆地,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这里是典型的带常叶阔叶林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6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因此有了这个谚语。贵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很多奇石玉石,还有古老的化石,当年贵州一块青石被一女子豪掷1000万买走,网友大叹:钱多任性。那这是一方什么石头呢?贵州还有哪些奇石玉石呢?我今天就带大家走进贵州,欣赏这里的众多玉石奇石宝石。
黄果树瀑布
2008年三位农民在清水江下游一个叫青鱼潭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巨大的贵州青,2018年耗费12万元用船运到拍卖会上。起拍价为200万元,最终被某酒店董事长,一个黑衣女子袁某豪掷1000万纳入囊中。事后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真实成交价肯定不会是这么多,但买卖双方对外宣布就是这个价格,一时差点惊掉了很多人的眼珠子。这块贵州青高1.88米,长4.3米,重达40多吨。此石造型奇特,通体圆润,起名“江山多娇”。围观众人大叹:钱多任性。
贵州青《江山多娇》
贵州青,也叫绿玉。主要分布于清水江,属于水冲鹅卵石。石肤光滑细腻,颜色深绿古朴,一般用于园林装饰。对于这样的石头,耗巨资购买只为装饰庭院,难怪网友感叹: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拍卖现场
贵州罗甸玉,这应该是贵州最出名的石头,主要出产于罗甸县。罗甸玉中透闪石成分大于80%,方解石含量小于12%,还含有少量的石英。密度为2.95,折射率为1.61左右。但大部分罗甸玉的透闪石成分达不到95%,从广义和田玉的标准来看,只有少部分算是和田玉。
精品罗甸玉原石
相对而言,罗甸玉和新疆和田玉比起来,油润度细腻度都稍差,易发干。其透明度也更低些,光泽度也略差,因此收藏价值相对较低。
罗甸玉雕品
贵翠,也就贵翠玉,贵州翡翠。听这名字别以为是贵州产的翡翠,这与翡翠没啥关系,只因为其外观像翡翠。颜色多为淡绿色,极具玻璃光泽。其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大致含SIO2为87%,AI2O3占6%,另外含有铁铬钛钾等元素的氧化物。其密度为2.65-2.7,硬度在摩氏7左右。惠子善意提醒:可别把这种石英岩玉的玉石当成翡翠去购买哦,不过这种绿色蜡石还是很养眼的。
贵州翠镯子
贵翠原石
最鲜艳的奇石~马场石,主产于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周边的三岔河中。因其颜色以红色最为耀眼,又称国红石。属于硅质玉石,水洗度极高,颜色有红色,翠绿色,青色,墨绿色,金黄色等等,其中二氧化硅含量在75%以上,硬度在摩氏7-7.5。
马场石
曾经在央视节目《走遍中国》之《神秘马场石》中展现其独特的中国红,分为水冲石,洞穴石,地埋石三种,以水冲石价值最高。
马场石
贵州年龄最长的石头~紫袍玉。紫袍玉主要产自铜仁市梵净山区,形成于八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因为其紫白相间的层状构造,被称为紫袍玉。玉石中间偶尔有淡黄淡绿的变化,很适合巧雕。
紫袍玉雕品
紫袍玉可用来制作砚台,茶盘等,精美贵气。
紫袍玉做的茶盘
紫袍玉原石
最神奇的石头~贵州龙化石,说到龙化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恐龙化石,但贵州龙却并非恐龙,这也是它神奇的地方。据科学家研究,贵州龙是一种生活在2.31亿年-2.43亿年前海中的一种动物。偶尔也到陆地上爬行,特点是长颈尖头,四肢修长,是一种小型幻龙。其体长仅有10-30cm,别看它小,可算是龙族的祖先。实在要和恐龙拉上亲戚,那么它们算是恐龙的远亲。贵州龙化石主产于兴义地区,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化石。
贵州龙化石
在70年代以前,有老人在兴义山区经常见到一种像蜥蜴的怪物。行动迟缓如变色龙,脚趾间有蹼,善于攀爬,尾巴很像娃娃鱼。全身红如火焰,因此当地人称之为火蚧,传说有毒,可以入药,当年的集市上草药地摊上常见,现已绝迹。不知道这种“怪物”是不是贵州龙的子嗣呢?目前只能推测,因为没有活物可以进行科研。
贵州龙化石
乌江石,主产于铜仁地区德江县常堡的乌江河流中。说到乌江,这里可不是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项羽当年自刎的乌江属于现在的安徽灵璧县西南,马鞍山和县北边。我国叫乌江的地方很多,大家不可混淆哦。贵州乌江发源于乌蒙山,属于长江水系,一路向东从重庆的涪陵注入长江。
贵州乌江石
贵州乌江石摩氏硬度在5-7,水冲度极高,颜色绚丽,造型多变,很有观赏价值。
贵州乌江石
采石段河流水深在10-60米,为了采到好石头,很多人已经潜水觅石。我在这里提醒各位石友,一定要注意安全。
贵州乌江石
除了以上石种,贵州奇石玉石还有盘江石,古生物类化石,清水江绿石,朱砂石,红梅石,夜郎铜石,木变石,黑麻石,黔太湖石,黔墨石等等。古人云: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爱好奇石玉石本是一个很雅的癖好,但应玩石有度,量力而为,要做“玩”石人,别被石玩你。我是石痴惠子,弘扬我国奇石玉石文化,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留意关注。
只要是在农村有过一些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在村里人的日常生活中,石头,常常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例如,农人们在凹着的石头上捣蒜、捣花椒、捣红得像火一样的干辣椒;在细腻、平展的石头上洗粗布衣服;在立着的石柱上栓牛、拴马;在平整坚硬的石头上磨镰刀、切刀、刮胡刀、针、锥子。
还有,农村人的房屋和大门口的台阶,是方形石头砌的,屋里火炕的炕面是条形石头片铺的,房屋的墙基是扁圆的石头垒的。他们还用石头打墓碑,用石滚子碾场,用石磨榨油、磨面,等等,数不胜数。
乡间的石头没有光环和传奇,一个个灰头土脸的,宛然是生活在世间的那些百姓。谁也瞧它不起,谁也又离不了它。只有那些同样灰头土脸的农人们与它最相亲近。对于农人们讲,离开石头,他们也许会跟离开了土地一样的茫然和束手无策;因为除了石头和土地,他们不知道该再去亲近谁。
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乡间度过的。那时候生活清贫而单调,触目所及,很难看见什么新奇的物象,唯那一块块黑不溜秋的石头,无处不在。而我悲欣交集的人生,也正是在那遍地都是的沙石之间开始的。
人的一生,真像是一条迂回曲折的小溪,从表面上看,它的走向似乎是自己在掌控,其实不然,它的流向完全由无数个难以预知,也无法避免的峡谷、绝壁、沼泽所决定。所谓“人定胜天”之类的诳语,也只不过是骗人的鬼话而已。
我有时想,如果风行全国的生产责任制不是在1980年推行,而是推迟五年;或者,我慈爱的父亲能够有60岁以上的阳寿,而不是在五十岁时就溘然去世,那么,幼小的我,也许就不会辍学,也许就会和无数个学子一样获得一次高考的机会。
而辍学之后,如果能随遇而安,入乡归俗,心空中不再产生那么多离奇古怪、缤纷烂漫的梦幻,死心塌地去做一个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许就不会有那种旷日持久的压抑,就不会被那些所谓的理想百般折磨。
人的潜意识扑朔迷离,难有定势,命运这两个字也更是不可妄加揣测!它常常会以一种捉弄人或恶作剧的形式骤然出现。
在上帝的治下,更多的时候,人只能遵从命运,而不是和它较劲。
后来我常常想,厄运对人早年的摧残,还不是让人在之后走了多少弯路,而在于它无情的削弱了人本来的和对未来世界的美好预期;在于它过早的扼杀了一颗童心,让一个本来天真无邪的少年,不得不以成年人的眼光去打量和适应周围的一切。
因此,曾经在一个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只能在地层深处的沙石间,去过一种以寻找金子为职业的清苦生活。
同时,在每天跟那些沙石打交道的时
候,自己似乎也变成了一枚卑微、普通的石头。
幸好,命运之手将我打入人生低谷,品味苦难的时候,也让我获得世间一些更浑厚、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历练。
而对石头的那份深刻的认知和好感,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一百多年前,曹雪芹假借一块石头,引伸出一段旷世传奇,自问世以来,曾使无数人着迷。而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那一块块石头,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读和爱恨,并会悟出些截然相反的气象和内容,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从一块石头里悟到了坚韧,有人爱慕其厚重,有人欣赏它的灵异。于是,藏石成了一种行业,爱石升华为一门艺术。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跳大神的巫婆,宰猪的屠夫,都纷纷成了石头的崇拜者。
灰不拉几的一块石头,说得玄乎些,它能成全女娲伟业,补天之缺漏;而小百姓情急之中,也能打狗。高大宏伟如金字塔一样的建筑它能垒砌,将它拿去做茅房里的垫脚石也照样能行。我记得小时候村里老人们总说:人活着啊,没个准数,半斤上也站哩,八两上也站哩,在这一点上,石头跟人是一样的。不管是受拜于厅堂,还是弃之于荒野,它都能随性适意,坦然处之。
天南地北的石头因了有心人的撮合,凑在一处,也能蔚然成其大观。有一次,闲暇之余,游逛兰州的白塔山,就曾邂逅过一个非常奇特和诡异的石头王国。
白塔山虽没有华山、庐山之盛名,却也险绝伟岸;峰回路转,碧树掩映之中赫然矗立于山腰间者,奇石馆也。进馆观之,有石若拳头般娇小,有石大如卧牛,其色泽或青绿,或褐红,或藤黄,无一雷同。形象亦有异:若佛陀打坐,猿猴缘枝,伟人振臂;若蛇虫游走,虎豹啸叫,飞禽展翅。更有石似梅菊、松柏、流云、水行。凡世间物,在那一块块奇石上皆有灵动。
最奇的是,一块名为“毛主席走安源”的石头,形貌、神韵,都与伟人特征极为契合,让人咋舌。时代已经过去了,世界也早已斗转星移,而在一块石头上猛然与伟人相遇,不能不使人唏嘘。由于心怀对毛公的敬仰,我当时在那块石头前伫立了很久。
有几年,在我的亲人中,也悄然兴起一股石头热。先是家兄不知是受了那一路神仙的暗示,闲暇之时,总要去家乡的沙河边上百般寻觅。小外甥女才上小学,也是爱石情切,每每去郊外野地游玩之时,只要看见些多少有些怪异的小石头片,也会尖声呼喊:“石头!石头!”其亢奋俨然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我的大外甥女婿,年轻气盛,亦偶染石癖。一日,他煞有介事的送我一块朱砂石,说是捡自我老家的野地,言有镇宅避邪之功效,细观之,只见其石通体乌黑,小儿手掌一般大小,小儿手掌一般形状,朴拙粗粝,却隐隐透着阳刚、浑厚之天然神韵,甚爱之。欣欣然拿到石匠处去雕刻,让他先在底部切一个平面出来,取不破不立之意,石之正面镌书“莫逆”二字,寓我与这块石头之神遇;阴文刻“不懈”,以警自己做事守恒。
也许觉得石质太过粗陋,石匠想再打磨一番,以求光洁和圆融,被我婉言谢绝了,以为世间物事,圆融、精致者何其多也,还不如让它保留一些朴野更好。按现在时髦的话说,那样的品相也许才更接地气。于是,从此将其置于家中案上,在想入非非、浮想联翩之际,不时抚之、摸之,自是排遣了不少愁闷。
与家乡毗邻的古浪峡,有石,大如小丘,名:甘州石。
据乡间传言,此石乃女娲补天时遗漏,原弃置于甘州。两千年前,由于古浪峡水患不绝,下游百姓不堪其苦,闻听甘州有补天石,才求告当地山神到数百里之外的甘州去请,以堵古浪峡水口。
久遭冷落的甘州石,在甘州早就憋得够呛,闻听忽然有了用武之地,自是满口应诺,只是觉得自己无脚无翅,不便行走,所以一时也有些懵逼。山神却成竹在胸,说:“石兄勿愁,我早年曾捡获秦始皇修筑长城时用过的赶石鞭一把,法力无边,只要你稍受些委屈,不愁到不了古浪峡。”说着,山神挥舞起赶石鞭,鞭声响处,果然灵验,甘州石随鞭声而动,昼伏夜行,向古浪峡奔来。
经过六六三十六天的长途跋涉之后,一日,天色微明,甘州石行至离古浪峡水口约一箭之遥时,跟古浪峡里赶来担水的一个道士不期而遇,道士是甘州人,忽见山神赶着白晃晃一块巨石从眼前走过,不禁失声:“这不是我们老家的甘州石吗!”一语道破天机,那石头顿时僵在路边,再不能走动半步了。
若干年后,坊间又传出话来,说甘州石能治难产。于是,口口相传,远近乡人纷至沓来,在那块巨石上又刮又挖,数百年下来,甘州石竟被挖得满身坑洞,惨不忍睹。而它治病救人的诸多神妙,在民间也被渲染得更加邪乎。
公元2009年,甘州石的命运再次出现转折。古浪县领导觉得,将此神石弃之于荒野,是地方优势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处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也为了美化城市起见,决定将它运至县城显赫处,做为新城标供人瞻仰。
于是,从上海调来大型装载机,大张旗鼓的将甘州石从它栖身之地吊起,向县城显眼处运去。当地数万百姓闻讯,纷纷前来给巨石敲锣打鼓,披红挂彩。所经之处,鞭炮声和人声交相喧嚣,更有无数人跪在路旁,磕头如捣蒜。
不料,此事竟被好事者曝于《文摘报》报端,言:“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甘肃武威市古浪县,2009年1月至10月的财政收入,仅有7044万元,但却耗资500万元,将重369吨的、被当地人称为神石的甘州石,从古浪峡,搬到9公里外的金三角广场,作为城标。搬运过程,还被寓意为是石来运转。古浪县长三步一磕头,磕了99米迎接。”
舆论由此大哗。小小县城也遭到诸多媒体的追逐和围观。政府一班人据说惶惶不可终日,感叹道:“穷汉子办事乱子多”。
因此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作家出来抱打不平。他说:“广东揭阳,把重达136吨的泰山精品奇石,由重型卡车历经9天,行程近2000公里拉回去,为什么没人指责?我们才9公里,花了4小时,难道落后的地区就不干事情了?”
出于好事心理驱使,我忍不住也在老作家的博客里跟了几句话,谓:“此事实质,怪圈多多。一、把土豆叫成洋芋,它还是一个山药蛋,就古浪的财力,化大力搬运一块灰不拉几的石头,不值!二、搬了就搬了,区区纸币此处不化别处撒,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天下人竟故作娇态,小题大作,群起而围观之,不智!”
也许是留言起了作用吧,老作家此后果然不再吱声。
无独有偶,在我的家乡,也发生过一件关于石头的奇事。
家乡乃一藏、汉、土等多民族杂居之地。期间有一气候宜人、风景绝佳处,名天堂;有寺,唤天堂寺。寺畔河,曰大通河。以河为界,河西为青海,河东为甘肃,常有闲人花个半小时来去,便可将两地风光,领略个大概。
一日,大通河上游水库蓄水,下游露出河底,两地奇石爱好者们几乎在同时,发现一庞然巨石。此石似蛟龙盘卧,龙头高昂挺拔,龙身蜿蜒有致,石体中央部位凹陷,盛着满满一池清水,水中静静泊着两只玲珑剔透的石球,被誉为龙蛋。龙石出世,骇人听闻,消息传开,大通河两岸,立刻就沸腾了,都争着要据为已有。青海人跟甘肃人,平日里贸易也作,姻缘也通,十分礼让友善,此时在巨石前,却剑拔弓弩,眼看着要发生一场战争。
有人只好悄悄到兰州去请德高望重的多识活佛来调解,活佛闻听事关人命,不敢怠慢,忙赶赴现场,向两省乡民百般劝说,他说,此石乃天堂寺传说中的镇寺之宝之一“聚宝盆”是也,今宝物出世,乃盛世之兆,且圣物所属,没有地界,没有国界,将其迁至天堂寺,可谓适得其所。
经此一说,两省民众似乎幡然醒悟,遂一致同意,将奇石运到天堂寺供奉。
神石长5.1米,宽4.9米,侧高1.9米,重40.9吨,形态飘逸,石质光滑细腻,极具灵气。运石那一刻,有数千名信教群众齐聚大通河,煨桑、念经、祈祷、敬献哈达。一个100多吨的起重机,先将神石从河床上拔起,然后在甘青两省群众自发组成的数百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缓缓移至天堂寺。适时,天堂寺上空祥云飞动,更有一道靓丽的彩虹腾空而出,端端地、幽幽的,罩在神石之上。
有人欢呼,有人喜极而泣,群情激荡,场面十分生动、壮观。
为了让龙石有一个合适的安放场所,经政府资助,在寺院附近建“龙宫”一处,即“天龙苑”公园。天龙苑建造的美轮美奂;有喷泉,有各种石塑祥兽,有楼台亭阁,都众星捧月般地烘托着那块神秘的龙石,使慕名前来者惊叹不已。
不管是古浪峡里的巨石和还是天堂寺的神石,经历虽然多少有些荒诞,却也满足了广大老百姓很原始的一种心理诉求。
而体积如此巨大的石头,一般意义上它是不太适合私人之间的那种把玩。
面对千奇百怪的石头,更多的人只是选择将一些小石头当做他们的最爱。
要说对石头的痴迷,历代都不乏其人,最著名的可能要算是米芾和苏东坡了。
而在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中,我最倾心的,也是这两个人。
他们才情卓绝,性格趋异,但在对石头的痴迷上,竟有着惊人的相似。
米芾博学多才,存世著作有《砚史》,《书史》,《画史》。尤其那出神入化的书艺,简直就是中国艺术史上一座傲然挺立的高峰。
他的为官之道,经营的却并不高妙。有时,因疏于政事,被上司怪罪,他无计可施时,就常以他收藏的那些小石子去行贿。
也怪,在一些小石子面前,诸多道貌岸然之人,竟然很快就乱了阵脚。
自然,被他送出去的那些石子,其实是他早就玩腻了的石中下品。因为以米芾的狂傲,他绝不会将心爱的珍品,送给他压根就看不上眼的那些大腹便便的家伙。
但,米芾在实际生活中是孤独的。以他一个大艺术家的心气,欲求八面玲珑,想想都难。
官场中,他只能适度的保持随和。人心的隐晦和龌龊,仕途中的手段和陷阱,以及种种心怀叵测的鬼脸,都早已使他感到疲惫不堪。
只有在面对那一个个貌相奇特的石头时,他才会觉得精气神十足。也许正是因为那一块块石头的滋润,他的精神世界才变得安逸和宁静,他的米家山水和米家书法才得以洛阳纸贵,百世流芳。
苏东坡也是。虽然官做得远没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那样大,才情却堪比日月。在大宋朝野众多文艺愤青的眼里,他绝对是超级偶像。所以,处于嫉妒,大臣中那些文章书画不如他,官衔比他大的人,就感到郁闷,总要想方设法给他使一些绊子,让他不爽。
他弟弟苏辙曾说过,他家老大之所以不断被人找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名太重了。
所以,赵氏天下本来就是一缸浆糊,在一群小人的围攻下,他苏东坡不孤立才怪。于是,除整日纵情于琴、棋、书、画、酒之外,石头也成了他的最爱。
他曾经在他的大写意画里,不厌其烦的表现着石头的奇崛和怪异,同时,那酣畅淋漓的墨色,也折射出苏东坡心灵深处的率性和灵逸。
在浊气熏天的尘世间,石头成了他们终生难了的情结。
我们可以在留存下来的有限史料中得知,在米苏的一生中,尽管经历了太多的时代变迁和人事沉浮,却鲜见小文人的那种造作、卑鄙和琐碎。
不管是米芾的山水还是东坡居士的词章,都能尽显疏朗和清俊之风。
这样的气象,我想,一定跟石头有关。
苏东坡流放黄州时,为了一块心爱的砚台,不惜冒着被人指斥为贪婪、不义的风险,要将它殉自己的葬,并且还郑重的将此事当做一件大事,写在了自己的遗嘱中。对于仕途荣辱,他倒是从来没有这样认真过。
米芾也一样。苏东坡意欲殉葬的那块砚台,本来就是从米芾处所借,是米芾的爱物,米芾万万没有料到,苏东坡会给他来那样一手。于是,为了一块石头,他也开始跟苏东坡不依不饶的,好像东坡居士扣留不还的是他的一块骨肉,完全置两人的深厚友情于不顾。
余秋雨先生曾经将他写苏东坡的那篇文章,冠名为《苏东坡突围》,虽然言辞文理不失精辟,我还是隐隐觉得,他将主人公的行为过于功利化了,真实的苏东坡,应该要深邃的多,也通脱的多。
随性适意的苏东坡,怎么会采取被完全世俗化了的、充满浮躁和极近焦灼的所谓“突围”之类的下策呢?要真是那样,他那旷世情怀也许就假了,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质疑他的诸多传世名篇是在故弄玄虚。
苏东坡和米芾,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顶级文人,如寒雪中之腊梅,浑浑浊世中之清流,习惯于傲视一切粗鄙,但在那一块块蒙昧未开的石头前,他们又常常五体投地,这无疑是令无数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有人在不舍一日的追逐着虚无的华丽和富贵,如蔡京、郭霸、高俅之流;浑厚如米苏,却常常是在悄没生息的寻访石头,那一种得意和执着劲儿,好像是在寻访世间的什么高人似的。
与其说他们是在寻求各种怪异的石头,倒不如说是在重构几欲丢失的自我。
在中国,石头跟梅兰竹菊一样,常被古往今来的人们当做一种精神图腾。
石头被人们不厌其烦的治为印章,刻做石碑,借以明心见性,抒情言志,便可见一斑。
苏东坡和米芾,不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已。
世人或以石头暗喻自己坚强的意志,叫坚如磐石;或形容自以为坚贞的爱情,说是海枯石烂;或借此抒发一种雄心和抱负,叫石破天惊。
但,最终,没有谁能成功的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我们常常看见的倒更多是变色龙之类的物种。
我的乡党徐某,可为一例。他年少时高考落榜,不得已在一个乡村小学当了一名乡村代课老师,为了实现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人民教师的愿望,便发奋苦读,妻子也极其配合,一面在农村默默抚养几个孩子,一面独自承担了繁重的农活和家务,目的很单纯,无非就是希望自己的夫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还好,几经寒暑,徐某终于通过考试,转为国家正式教师。问题是,他的妻子并没有因此夫贵妇荣,而是遭到了他的抛弃。因为逐渐变得顺山顺水的他,对于糟糠之妻是左看右看不顺眼,开始与一个单身同事有了暧昧之情。继而离婚,然后结婚,他组建了自己新的家庭。他的行为,也很快产生一些连锁效应。最大的变数是在他的女儿身上。他的女儿自小聪明好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苗子。因家庭的破裂,开始变异,不再循规守矩,而是破罐子破摔,抽烟、喝酒、说谎、骗人,无所不为。总算勉勉强强上完了高中,本来学习极好的一个人,高考时,竟然落了榜,学业一落千丈。从此,灵魂堕落的趋势,更是难以遏制,最终成为一个问题少年。
这悲剧的发生,我觉得,徐某难逃其责。
所以,我常常想,人总是在关乎道义的关键时刻,背叛了自已的初心。
不过,将自己的操守和信义经营的跟石头一样坚固的也并非绝无仅有。
二零一五年年底,我在观看甘肃电视台“十大陇上骄子”的颁奖典礼时,就被其中所褒扬的两个获奖者的故事深深打动。
故事之一:甘南州迭部县尼傲乡原妇联主任冷木,家庭曾经因丈夫的去世而一度陷入困境,甚至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生活真可谓是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即是在那样的处境,她依然收留了一个智障老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精心伺候,至到老人在百岁高龄上过世。
故事之二:甘肃工商银行金昌分行的业务部经理杨荣,几十年如一日的辅佐双目失明的战友,无怨言,不懈怠,帮助他重塑了生命的色彩和尊严。当年杨荣的战友双目突遭失明之际,是他的一句承诺,让一个已经绝望了的人,重新有了生活的信心,他曾经这样对他的战友说:“兄弟,别怕,虽然你失去了光明,但,从此后,我杨荣就是你的眼睛。”而在以后的无数个艰难岁月里,他不折不扣的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于是我又想,假如人自生以来,都能始终恪守石头一样的恒定和坚韧,做个老实人,少一些机变和心眼,多一点平常心,他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非常丰满和完美。
赵朴初老先生是大师,我很欣赏他的那首《拜石赞》,道是:
不可夺,石之坚,
天能补,海能填。
不可侮,石之怪,
叱能起,射无碍。
其精神,其意态,
俨若思,观自在。
友乎师,师可拜。
——生在浊世,谁若能在精神的层面上,真的将石头当做自己的老师,并争取做一个知行合一的好学生,那他一辈子的气象将该有多大啊。
朱砂石,作为一种传统的宝石,一直以来都备受珠宝爱好者和投资者的青睐。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一位普通的秦皇岛女士,她以非常出色的眼光和勇气,成功地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她的名字叫纪女士,她以7万元的价格购得一块价值100多万元的朱砂石,然后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将其升值至340万元,这个故事不仅令人瞩目,更为人们展示了投资的力量和智慧。
正文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朱砂石。朱砂石是一种以其红色晶体和光泽而闻名的宝石,通常用于珠宝首饰的制作。它在中国历史上拥有悠久的传统,被认为具有辟邪驱鬼、保平安的作用,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然而,朱砂石的市场价格一直以来都不菲,对于一般人来说,购买一块真正的朱砂石几乎是一项奢侈的事情。但纪女士却通过她的独特眼光和决策,成功地进入了这个市场。
纪女士的故事开始于9年前,当时她在秦皇岛的一个小古玩市场偶然发现了一块朱砂石。这块石头外表看似普通,没有任何华丽的刻花或者饰品,但纪女士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蕴含的潜力。她注意到这块朱砂石的颜色非常纯正,晶体结构也很完美,而且它的重量相对较大,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她认为这块朱砂石有着很大的升值空间。
尽管纪女士没有深厚的宝石知识,但她却深信不疑,这块朱砂石是一次绝佳的投资机会。于是,她毅然决定以7万元的价格购入这块石头,这笔交易成为了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纪女士并没有将这块朱砂石拿去加工制作成首饰,而是将其妥善保管,同时不断地学习有关朱砂石的知识。她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咨询了行业内的专家,了解了朱砂石的特点、产地、市场趋势等等。她知道,要想获得投资的成功,不仅需要眼光,还需要坚定的决心和知识储备。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9年后的一天,纪女士的朱砂石终于成熟了。她决定将其拍卖出售,看看市场对这块宝石的反应。在拍卖会上,这块朱砂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众多珠宝商和收藏家竞相出价,场面异常火爆。最终,这块朱砂石以340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当时秦皇岛古玩市场的最高纪录。
这个故事背后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呢?
首先,纪女士具备了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她能够在众多的古玩中发现那一块与众不同的宝石,这种眼光是投资成功的第一步。她不被外表所蒙蔽,而是深入挖掘了宝石的内在价值。
其次,她拥有坚定的决心和耐心。纪女士并没有急于出售她的宝石,而是选择等待合适的时机。这种耐心和决心是投资成功的关键,因为市场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合适的时机出手,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
第三,她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纪女士并不是一个行业内的专家,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逐渐掌握了关于朱砂石的各种知识。这种知识储备为她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她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最后,纪女士的成功也离不开市场的支持。正是因为朱砂石在市场上的持续升值,她才能够获得如此可观的回报。这也提醒我们,投资并不是孤立的行为,市场的因素和趋势同样重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投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金融活动,每个人都有可能参与其中,只要你具备一颗敢于梦想、坚定的决心和不断学习的精神。纪女士的成功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智慧和勇气的体现。她的故事也鼓励我们,要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能力,或许你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投资传奇。
然而,我们也要明智投资,不盲目跟风。投资是有风险的,每个人都应该在投资之前充分了解市场,评估风险,制定明智的投资策略。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不明智的决策,要有耐心和长远的眼光。
结尾最后,让我们为纪女士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她的成功故事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财富,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投资经验。愿她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