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前面,我们探讨了表示颜色的一些字如赤、红、朱是怎么来的。现在,我们一起探讨探讨颜字和色字的来历。
一、颜字的来历
颜,形声兼会意字,繁体写作顔或顏,读作yán。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西周九年卫鼎金文字形是上中下结构:上为文字,中间为厂字,下为面字的简笔。战国时期楚系简帛,简笔的面字增加了人体形象,演变为頁字。《说文解字》篆文改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隶变后,楷书写作顏,后省为顔,简化为颜。本义面部表情。
颜字演变(《字源》)
《说文解字》:“颜,眉目之间也。”这个解释不确切。《字源》认为,颜字指额。这更不确切。《汉典》《汉字源流》认为,颜字本义指印堂。这同样不确切。
颜字演变(《汉典》)
颜字由彦和页构成。彥当是顏的初文,彥由文、厂和彡组成,厂和彡正是人的面部侧面,厂的丿是鼻梁,彡是眉目变化时眉心出现的皱纹,“文”字是额头上的皱纹。包括眉目、额头、鼻子、面颊等在内的面部表情变化,反映着人的内心情绪变化。因此,人们就把面部的这些器官整合成一个字,写作颜来表示面部表情。
颜字西周九年卫鼎金文字形
或许甲骨文有上厂下彡这个字形来表示面部表情,但因为指示不清,就在其上增加文(纹),还是指示不清,再加眉目(面),于是从厂彡(在厂下),加文(纹)变为彥,加眉目变为顏,又简写顔,最后简化写作颜。
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就是人们常说的眉目传情。人们会用白、红、绿、青等形容人的内心变化。如,脸色惨白,羞红了脸,吓得脸都绿了,铁青着脸。
憨豆表情夸张(网络图片)
含颜字的成语很多,都与面部表情有关。如,和颜悦色,还以颜色,笑逐颜开,龙颜大悦,龙颜震怒,厚颜无耻,颜面尽失,察颜观色,等等。
颜字的引申义都与面部表情有关。
1.面容。《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如枯槁(面容憔悴,骨瘦如柴)。
2.女子的美貌。(1)《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姑娘和我一辆车,脸儿好像木槿花)。(2)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如,养颜,驻颜。
3.面子。汉府诗《孔雀东南飞》: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走进大门入厅堂,进退为难面无光)。
4.引申为脸色。李白《古风》: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松柏生来就孤高苍劲,难做桃李以色来献媚)。如,强颜欢笑。
5.颜料。颜料有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远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步了解和使用这些颜料,用来染布或者绘画,甚至纹身。如,五颜六色,颜料。
6.匾额。匾额一般悬挂于门楣之上,代表主人的意境。(1)《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皇帝命石刻“起义堂”,悬挂于门楣之上以表宠信之意)。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精雕的阑干、玉砌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那朱红色的门匾已经被更换了)。
二、色字的来历
色字,最早的字形是春秋时期的“墨敢鎛”上的金文,左右结构,左为爪,右为卩(人的变形),是一只手在人面上涂脂抹粉的样子,会意化妆。
色字演变(《字源》)
《说文解字》认为,“色,顔气也。从人从卪[jié]。”《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色)颜气也。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颜气与心若合符卪。”这些都是对秦小篆的字形进行的解读,不准确。
《汉典》认为,色字本义是脸色。《汉字源流》(谷衍奎)则认为,色字本义是怒色。《字源》认为,色字本义是面部颜色。
色字战国楚简字形(《汉典》)
从色字字形变化看,战国时期,楚简大致有两种字形:一是在春秋金文字形基础上,在卩[jié]旁加短横;二是爪字和形变了的卩字,增加“頁”旁,更像一只手在给人面部涂脂抹粉。
色字战国秦简字形(《汉典》)
战国时期秦简的色字也有两种字形,一是继承春秋金文字形,二是把春秋金文的手(爪)字讹变为人字形,卩字起笔和收笔都正好相反。秦小篆的色字继承了秦简第二种字形,上部讹变为刀字,下部讹变为巳。汉隶继承这一字形,有的在巳字加一短竖饰笔变成巴字,楷书写作色字。
一般情况下,人的脸色主要有几种:白里透红、黑里透红和面黄肌瘦。面黄肌瘦是病态,这里就不说了。黑里透红,那是劳动者的健康肤色,不是富贵人家的健康肤色。于是,人们更愿意追求白里透红,认为这样的面容是富贵之相,是最好看的。
白里透红这种面容,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于是,人们就想办法在脸上涂脂抹粉,把黑面孔变白,让腮部变红,人为造成白里透红的样子。人们把这个活动用一个字符来表达,这就是色字。
唐代女子化妆步骤(网络图片)
远古时期,化妆是不分男女的,只要有能力、有财力都要涂脂抹粉。据研究,商纣王时,女子已经用胭脂化妆。《周礼》设立“九嫔”官职,负责教育“女御”(宫女)学习“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以便更好地伺候君王。陕西渭南澄城县刘家洼发掘的春秋芮国男性贵族墓中,有一件微型铜盒,里面的残留物是一种美白化妆品。
春秋芮国男贵族墓中的化妆盒
在历史长河中,表示涂脂抹粉的色字本义早早消失,变成了面色、脸色的代名词,引申为面部表情,成为颜字的同义字。
1.面部表情。(1)《诗经·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仪态端庄好面色,小心翼翼真负责)。(2)《诗经·大雅·皇矣》: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要依仗刑具兵革)。(3)《诗经·鲁颂·泮水》:载色载笑,匪怒伊教(和颜悦色满脸笑,不怒自威百姓服)。如,喜形于色,神色飞扬,不动声色。
2.神情。《素问·三部九侯论》:其色必寿(从气色看必定长寿)。如,气色。
3.人对物体的视觉印象。《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如,色彩,颜色。
4.外表。《论语·颜渊》: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5.女子的容貌。《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从没见过喜爱道德像喜爱女色一样的人)。如,国色,美色,声色犬马。如,美色,姿色。
6.进一步引申为情欲。如,色胆包天,色中饿鬼。
7.同一种事物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品质和质量,多指用来表示金银的纯度。如,成色,足色。
8.不同的颜色可以区分不同种类的事物,引申为种类,样式。如,清一色,各色人等,形形。
9.根据一定的标准寻求。如,物色。
10.风景和景观。《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如,春色满园,湖光山色,海天一色,荷塘月色。
11.天空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不同的样子。杜甫《石壕史》:夜色语声绝。如,天色,夜色,月色。
12.引申为生气、恐惧造成的面部变化。(1)《左传·昭公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俗话说,“在家里发怒,而在大街上给人脸色看”,说的就是楚国了)。(2)《公羊传·哀公六年》: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众大夫见状,都大惊失色)。
总而言之,从本义上的区别来看,颜字表示面部表情,色字表示涂脂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