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网上有句话传得很火,叫“六亲不认的步伐”。是指非常浮夸、嚣张的走路姿势。
六亲不认原本的含义是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那么其中的“六亲”是指哪六亲呢?
关于六亲具体是指哪些人历来说法不一,干脆泛指一切亲属。其实,历史上“六亲”有特定的内容,其代表性的说法有五种:
一、 出自《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尹知章注: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
这里六亲是指父亲、母亲、哥哥、弟弟、老婆和儿子。
二、 出自《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
这里是指父亲、儿子、哥哥、弟弟、丈夫和妻子。
三、 出自《左传》:“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
这里六亲是指亲属关系,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侄子和姑姑、外甥和舅舅、女婿和岳父、最后是连襟。
四、 出自贾谊《新书·六术》:“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这段话很长,整理一下就是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反正一句话,都是男性亲属关系。
五是民间传统说法:“父亲为一亲(涵括祖父母、叔伯、姑姑);母亲为二亲(涵括外祖父母、舅、姨);兄弟为三亲(涵括嫂子、弟媳);姐妹为四亲(涵括姐夫、妹夫);夫妻为五亲(涵括公婆或岳父岳母);子女为六亲(涵括媳妇、女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关系社会,搞清人际关系才更有利于我们做人做事。不知上述几种说法,您更倾向于那种呢?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出自《道德经》第十八章,意思是,六亲不和了,才提倡孝慈。国家动荡不安了,才出现忠臣。
曾仕强先生解读“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不和的时候,才有人出来讲要孝,要慈,否则孝跟慈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孝和慈是不能鼓励的,一鼓励就是假的。比如我们选举模范父亲,很少是真的,所以后来就不敢选了。因为男人都在外面工作,只要一选出来,就有人质疑:你是模范父亲,你模范在哪里?都是父亲,非要选一个模范父亲来侮辱所有的父亲,这是在干什么呢?
再比如劳动节,本来大家都很愉快,纷纷庆祝。选一个模范劳工,那就把所有其他劳工都侮辱了,非做这种事不可吗?孝子本来就应该是孝子,因为这家的父母特别差,才弄出一个孝子来标榜,这就是陷父母于不仁不慈了。
“国家昏乱,有忠臣”。每次读到魏征怎么好的时候,我心里头都很不舒服,那就是在说唐太宗不行。用魏征来侮辱唐太宗,有什么意义呢?一个君王很好,他就不需要有死谏的臣了。如果没有商纣王,比干的心肝就不会被挖掉。那学比干干什么?幸好我们历代只有一个魏征,如果时时刻刻都有魏征,那说明所有的君王都是昏庸的。国家昏乱,才会靠一些忠臣死谏,这是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好事情。
傅佩荣先生解读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不和”就代表一家人相处的关系不好,这时候才有了所谓的孝慈,要教你如何去孝顺、去慈爱了。
这样的想法让我们觉得有压力了,六亲如果和睦的话,就不需要孝慈吗?的确,一家人如果相处得不错,不需要特别说谁是孝、谁是慈的,大家很自然地就做到这些了,自然而然就好。
而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区分某种特定的价值,比如说孝比不孝好,慈比不慈好,如果不做这样的区分,代表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你一做这样区分的话,就要互相比较,代表很多人做不到了。
这种标准规定出来之后,后面就带来更大的问题。比如父亲对孩子说:你如果孝顺,就不应该花这么多钱去玩游戏。孩子就对父亲说:你如果是慈爱的,应该让我尽量去玩游戏。所以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人如果以这种标准来互相要求的话,永远没完没了,一家人之间总是争吵不休。
“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更让人觉得有压力。我们说“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很多人因而主张:我宁可不当忠臣,也不要国家昏乱了。如果为了证明谁是忠臣,要先让国家混乱,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因此最好的时代就是你根本看不出谁是忠臣,那是因为国家稳定上轨道,每个官员都认真尽好他的责任,照顾百姓。我们都知道,只要提到忠臣,就会提到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这些人,但是正好反映出来当时是一个乱世。
南怀瑾先生解读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特别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这其间问题就大了。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
我们若是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特别标榜的“二十四孝”,将会发现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拥有大孝美名的舜,其父母可以说不伦不类,很不像话,充分显示了舜的父母,是处在一个问题家庭中,是非不断,非常悲哀,因此舜才成为第一孝子。老子并不喜欢这样,由于一个人的坏,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他希望每个家庭都和乐幸福。
“国家昏乱有忠臣”,同样道理,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太多的忠臣义士,忠臣义士并非好现象。我们历史上所谓的忠臣,如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连个人宝贵的生命,都可牺牲。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
一个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假使国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社会上,大家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那么岂不个个是忠臣、人人是好人了吗?因此,他主张不需特别赞美某人好、某人不得了。四十多年前,我在川西灌县灵岩寺,看到有人书刻在灵泉石壁上的两句话:“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便是老子此意,也才是天大的幸福。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尔时,元始天尊在玄景之上清微天中九色玉堂,升七宝座,放大光明,普集万灵,与天教化。十方天尊、道君、老君、帝君、元君、丈人、圣人,万万仙众,俱来诣座,听宣妙法。於是梵王称善,帝释欣歌,仙乐自响,随光而至。是时太上老君身离玉座,步蹑莲花,真人侍於左右,玉女扶於曳裾,至天尊前,奏曰:臣等蒙师开化,受福天堂,施功无极,恩不可量。臣观三界之中、苦海之内,无量众生,横遭厄难,罪网牵缠,异类群情,难逃生化。臣不可住於太清,欲仗威光,分身三界,救度群情。惟望至尊,观心慈欲。
於是元始天尊微起法身,告老君曰:善哉善哉。汝离玉座,惊怖万天,救苦救生,不须汝言。可还座中,吾为宣说。
天尊曰:万物吾生,万灵吾化。遭苦遭厄,当须救之。不须汝威力化身救度。此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恒沙数,物随声应,或住天宫,或降人间,或居地狱,或摄群邪,或为仙童玉女,或为帝君圣人,或为天尊真人,或为金刚神王,或为魔王力士,或为天师道士,或为皇人老君,或为天医功曹,或为男子女子,或为文武官宰,或为都大元帅,或为教师禅师,或为风师雨师,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今告汝知。
老君重奏曰:此之威神,有无量变化,如何得至我师御前。
天尊告老君曰:汝可举声唱太乙之名,使仙官齐咏,自然应化现身。
於是老君众仙等,遵其教旨,齐声称咏太乙救苦天尊之名。忽见帝君班中有童子一人,步步蹑於莲花,稽首至天尊前奏曰:臣乃太乙,为我师开化说法。臣集相聚形,听宣妙音,天中快乐一时,地下动经万劫,三界之中,群生受苦,高声叫唤,苦哉苦哉。旋绕天尊,礼拜俯伏,乞下天关。於是众仙见童子奏对泣泪滴衣,哽噎叹言。天上快乐,地下受灾,轮回报对,何时清闲。
天尊告太乙曰:汝行愿慈悲,众生受苦。依汝行愿,分身救之。童子喜笑,再拜而退。众仙观见童子化一天尊,足蹑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天尊化一帝君,足蹑莲花,手执如意,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帝君化一真人,足蹑莲花,手放神光,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九头狮子左右从随,乘空而去。又见真人化一女子,身着火锦衬衣,披发跣足,蹑於莲花,手执金剑,圆光照耀,九头狮子,口吐火焰,绕於身形,乘空而去。
老君奏天尊曰:此圣威德,变化救生,从何而有,甚劫修行,惟愿应机,为众宣说。
天尊曰:此圣在天呼为太乙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汝是吾之气,吾是汝之根,汝知吾知,此是九阳之精,甚灵甚灵。汝可秘之,不可尽述。是时老君闻天尊言,闭目定神,弹指叩头,咒曰:
元元之祖气,妙化九阳精。威德布十方,恍恍现其真。三九扬风出,徘徊离始青。恭敬生琼液,奉之免渴饥。万灵当信礼,八苦不能随。积行持科戒,提携证玉京。
尔时,天尊重告老君及诸仙曰:若有众生,时遭疾疫,病痛缠绵,可以焚香念诵圣号,看转此经,疾患退散,克获安宁。若有众生求官觅职,奸佞妄生,但当念诵圣号,看转此经,自然嫉妬不生,高迁禄秩。若有众生泛涉江海,波浪所惊,鱼龙欲伤,可以存思念诵圣号,便得达岸,无有害伤。若有众生值雷霹雳,风雨惊怖,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神气爽清,魂魄不动。若有众生父母师资,六亲不和,兄弟乖疏,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看转此经,自感六亲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若有帝王国主,朝生叛臣,兵火作乱,风雨不调,万民涂炭,怨地尤天,但当持斋念,看转此经,风雨便得顺时,叛臣败露,国泰民安。若有众生为邪精鬼贼,妄来所伤,但当存思念诵圣号,妖魅自止,鬼贼灭亡。若有众生山林往来,被虫蛇禽兽奔夺所伤,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禽虫自退,不敢来害。若有女人怀受胎孕,临产艰难,但当存思念诵圣号,自感真气佑护,无痛无伤,便生智慧之男,有相之女,六根具足,母子团圆。若有男子女子慕道求仙,在家出家,养性养命,但当存思念诵圣号,看转此经,便得功行圆满,白日升天。若有众生频遭枷锁牢狱之中,呻吟难诉,但当存思念诵圣号,便得解脱,出离囹圄。若有众生为七祖九先、门人同学、夫妻男女身殁之后,流滞寒庭,未得托生,但当存思念诵圣号,自然出离阴境,便得生天。若有众生为冤家牵引,复连相缠,但当存思念诵圣号,冤家解释,后连断除。
於是,天尊告老君曰:此圣最尊最贵,最圣最灵。每月三九日,多降人间。常於净室中,焚香礼拜,柳枝净水,时花药苗,如法供养,自然寿满一百二十,五福常臻,八难远离。切忌灶下灰烬,石榴秽物,此为不洁,勿令触之。
尔时,天尊说经毕竟,大会之中群仙唱善。狮子能语,凤凰能言,鱼龙成人,枯朽还生,蠢动含情,福资皆徧。巍巍堂堂,皆得升仙。於是道君、老君、无量众真,同声赞叹:今闻妙音,大获利益。奉辞而退。
道德经·第十八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大道废,有仁义;
慧智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悟道·图
讲讲关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之争。当然,这与老子没关系,但是他的信徒们却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与儒家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的唇枪舌剑。战斗意志最顽强的应该是庄子。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以此作为治世之策。庄子不仅不要这一套,还在《胠箧》借盗跖的口对此大加讽刺——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为老子也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意思呢?仁义是道德堕落的结果,大道废弛不用之后,才提出的;智谋权术出现之后,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狡诈行为;家人出现不和,亲情淡漠出现之后,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现;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才会有忠臣的产生。
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则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说的老子所宣扬的是“反仁义、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们先谈“仁义”。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张以“礼乐”治国,人们都自觉地遵守着无形的价值规范,尽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们还可以过着一定意义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后期,礼崩乐坏,“陪臣执国命”,诸侯荒淫暴虐、尔虞我诈,“春秋无义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病态最严重的一段时期。所以,孔夫子出来了,他倡“仁”,用“仁”来去其贪,来拯救人心,涤清世道,说“克己复礼为仁”。倡导人们回到那种循“礼”而治的状态中去,实现一种大同,使人民幸福。这一点,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庄子》也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大意是子贡(庄子编了许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见一个老头,用水瓮装水去浇菜,一趟又一趟。子贡劝他,你老怎么不用水车啊?多方便!老者脸顿时严肃起来,冷冷一笑“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羞而不为也”。这就是“慧智出有大伪”。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的智巧、谋略、权术也就越厉害,这样的掩饰的更深,作奸犯科起来更厉害。所以说,小人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实,老子的主张与儒家是并不矛盾的。孔子也说:“用人之智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罢,“智”也罢,“勇”也罢,用的过了都会走向反面,不如“绝”之。“无”的反面还是“无”,既然都是“无”,没有“有”的羁绊和困扰,百姓便会安然自乐、逍遥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谈谈“忠”。要是让老子戴着“愚民”的帽子来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飞、袁崇焕这些忠臣义士大约没有什么可讴歌的了。但大家走进历史看一看,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任,甚至牺牲了个人宝贵的生命。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在那个腐朽昏庸、生灵涂炭的黑暗时代。一个朝代,忠臣越多,哪里的历史越混乱,百姓苦难越严重,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宁愿“忠臣”们能少些。
再谈“孝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以“孝”治国。《二十四孝经》记述了许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时静心细一琢磨。却又发现这里面又有不少问题。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为第一孝子,关键还应该得益于那两位很不像话的亲父继母,他们为夺财产无所不用其极,土埋火烧都没能杀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参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亲,尽管也是孔子的弟子,为了几棵小瓜秧就把曾参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参对这种不像话的责罚不逃不避,重重地给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笔……可细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个人的好,关键是有坏的存在。孝的倡导,主要是因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会、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个个看起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
老子出关·图
大家都知道有个成语或称俗语“六亲不认”, 形容不重天伦,不通人情,对亲属都不顾;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可是你真的知道“六亲”具体是指哪六亲吗?
历史上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主要代表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王弼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后汉书·循吏传·秦彭》:“乃为人设四诚,以定六亲长幼之礼。”唐李贤注:“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妇也。故后人以《老子》之言指出六亲即指父子、兄弟、夫妇。
2、《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晋杜预注:“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即“六亲”以父子、兄弟、姑姊(父亲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为六亲。
3、《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即以父、母、兄、 弟、妻、子为六亲,通常也称作父母、兄弟、妻子。此种说法也是大多数后人比较赞同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中的“六亲”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是最亲近的。
不仅在历史书籍中有很多关于六亲的记录,就连古代的算命术中也有关于六亲的记载。古代算命术中,除了给命主本人算命外,还常常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八字来推论其祖上、父母、兄弟、姐妹、妻妾、子息六亲。在看法上,六亲各有其宫,但更重要的是看用神是否有力。具体为:祖上,位在年宫。用神以偏印为祖父,伤官为祖母。父母位在月宫,用神以偏财为父,正印为正母,偏印为庶母。兄弟姐妹位附月宫,用神以比肩为是。妻宫位在日支,用神以正财为妻,偏财为妾。子息位在时宫,用神以偏官为男,正官为女,女命以食神为男,伤官为女。依六亲各自所处的宫位和所用之神推命,一般以偏财旺者父长寿,比劫多者父早死,正印有力者父寿,财多破印主克母。比肩财多者兄弟多。比肩劫财财散主克夫及妻。日主得气,正财为喜神者主妻美而富,妻星两透,偏正杂出主多妻。日干坐支遇刑冲则主克妻。官杀多者伤兄弟姐妹,枭印多者克祖父母。
历史上关于“六亲”的说法很多,不同朝代的代表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沿用至今天,六亲就用来泛指亲属了,而没有具体的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