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被后人诟称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咸丰,在继位的第二年,便下令选秀。这次选秀,名义上是为皇族绵延子嗣,实际却是为了满足咸丰帝膨胀的。
后来的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杏贞,和妹妹叶赫那拉·婉贞一同参加了竞选。她们的父亲叫惠征,为山西归绥道员,这个职位不高不低,为四品。
经过几轮筛选后,慈禧的妹妹落选,而她则如愿与其他十六位秀女同时被选中。被选中后,慈禧被赐号兰贵人。
在一众秀女中,慈禧姿容并不算顶秀丽,她的出身也并不顶好,自然,安排住所时,她被安排在了皇家园林圆明园一处较为隐秘的“桐荫深处”。
住在这个地方的好处是:清静,坏处也是清静。通常,被安顿在此的佳丽,基本很难见到皇帝,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偏僻了。
慈禧住进这清幽处后,一连几个月都没能见上皇帝一面。原本这也是正常的,毕竟后宫佳丽三千,可成年男子却仅有咸丰皇帝一人,他宠幸不过来,再正常不过了。心高气傲的慈禧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想到父亲送自己进宫时的殷殷嘱托,她心里非常不是滋味:家族指望她光宗耀祖,可她进宫几月,都未能盛宠,哎!
生性好强的慈禧不想坐以待毙,她经过分析后确定:凭借长相和家室已不可能,她只能靠自己的脑子扭转局面。
慈禧早已知道:比她早十几天进宫,且小自己两岁的贞嫔,也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竟一举被册立为了皇后。这个姿容平平的女子能被立为皇后,全因为她家世显赫。
慈禧还知道:这个女人,根本没什么文化,满文汉文,她认不得几个。而和自己一同被选为秀女的云嫔、丽贵人,也是空有姿色,全无文墨。
想到这儿,慈禧心里就有了些底气。她四岁开始读书识字,且精通满文汉文,她对文史、诗经、绘画也很喜欢。年六岁时,她就能用满汉两种语言流利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了。八岁那年,她还开始学习书法,所以,她还写得一手好字。
慈禧复原像
慈禧对文学知识兴趣极浓,且有相当天赋,可惜,这样的她竟未能上书馆学习。慈禧错失学习机会,也是她父亲的遗憾,她十二岁那年,祖父因一桩户部亏空案牵连入狱,他们全家不得已变卖家产救祖父出狱。变卖了家产后,父亲挪不出钱供她上书馆。可慈禧并未因此放弃学业,她开始自学,并大量阅读史书。
读史使人明智,读了大量史书后,慈禧看待问题,自然与那些庸脂俗粉不一样了。
让慈禧觉得自己可以胜过后宫佳丽的另一个原因是:她自幼随父宦游各地,官场的倾轧、角逐,增长了她的阅历;宦海中的钻营、贪婪,也养成了她阴险、狠毒的性格。这些,都是寻常妃嫔根本不具备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慈禧已是职场老手,可和她同时入宫的妃嫔还是职场小白。
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劣势后,慈禧认定:自己的脑子绝对比寻常的妃嫔好用。接下来,若想出头,非得动点脑子不可。
办法从来是人想出来的,一直琢磨怎么亲近皇帝的慈禧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她发现,自己见过几面的小太监安德海竟是咸丰身边的近身太监。慈禧比一般女人更善于思考,她脑瓜子一转后便想到:接近安德海,不就等于接近皇帝吗?
慈禧并没有想好如何利用安德海,她认定这个人可以帮她。于是,她百般拉拢安德海,还巧妙地让他知道:自己是个有野心的妃嫔,且一定能飞黄腾达。
安德海
安德海正琢磨着如何找个除皇帝以外的靠山,接触慈禧后,他隐隐觉得:这个小主机灵,说不定能成大事。
很快,慈禧和安德海认定的“机会”,终于来了。原来:面临内忧外患的咸丰帝心烦意乱之际,竟干脆躲进圆明园寄情声色。闲暇时,他没事就乘着御辇在圆明园漫无目的地游玩。
安德海此时非常想有个可心的小主安慰咸丰帝,而咸丰帝也亟需美色慰藉自己杂乱的心绪。于是,一个午后,安德海巧妙地将咸丰帝引到了慈禧住所附近。慈禧当日早知道皇帝会来,她早已打扮好,并立于花中清唱江南小调。
咸丰行至一桐荫深处时,竟听见一腔腔娇脆的江南小调,他顿时心情大好,循声而行,来到一处宫殿,见殿内林荫夹道,花气袭人,一女子手摇折扇,细款柳腰,正在引颈高歌。
不用说,这个手摇折扇的婀娜女子,正是兰贵人。
咸丰仔细看去,只见该女子“粉腮若桃,明眸皓齿,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当下,咸丰就对自己这次“艳遇”激动不已。
当晚,翻绿头牌时,一旁伺候的安德海提醒皇帝:“这个兰贵人,正是今日皇上偶遇的小主。”皇帝拿着兰贵人的绿头牌后,眼前瞬间浮现出了昔日偶遇女子的倩影。
慈禧就这样被咸丰帝翻了牌子,若非安德海煞费苦心安排,慈禧的出头之日,绝不会这般早。这点,慈禧心知肚明,所以,得宠后的慈禧,经常赏赐安德海。
慈禧自知自己被宠幸来之不易,她侍寝时,总是尽心竭力地迎合咸丰帝。咸丰帝一高兴,竟夜夜专宠慈禧。
人都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皇后慈安见皇帝专宠慈禧,心里大为不悦。慈安是个严守礼法宫规的女子,即便是夏日,她也总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洗浴时也不许旁人伺候。这样的她,床第之事上,自是分外保守。咸丰帝虽敬重她,却总在夫妻生活方面对她“敬而远之”。
慈安
皇帝越是对她“敬而远之”,她心里便越嫉恨被皇帝翻牌子的女人,尤其,是被他专宠的女人。
慈禧专宠后,咸丰帝颇有点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意味,皇后见了便决定“管一管”。身为六宫之主,她有规劝皇帝勤政的义务,也有督促妃子守规矩的权力。
慈安几次规劝后,咸丰竟没有丝毫改变,依旧夜夜专宠慈禧。这下,皇后着急了。她决定用祖宗法制来威慑咸丰帝,派出心腹太监摸清底细后,次日清晨,咸丰和慈禧尚在梦中时,她竟命太监在慈禧的储秀宫外诵读祖训。
清朝祖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款,它是祖宗为了防止帝王沉迷后妃专门设立的,可称作为“防沉迷系统”。在清廷,皇帝和后妃的“夜生活”有严格规定,执行者自然是皇后,一旦皇后发现不合格的地方,比如超时,皇后就可以对后妃们进行杖刑。另外,内监会在皇帝寝宫门外诵读祖训,皇帝需披好衣物跪着听完。
皇后搬出祖训后,皇帝不得不急急忙忙地披着衣服跪听了。
慈安的这一招果然灵验,很长一段时间里,咸丰帝都未曾在慈禧那里过夜。可皇后一放松,皇帝又与慈禧腻到一块儿了。
慈安见了决定如法炮制,她再次派出太监清晨诵读祖训。可这次,皇帝终于被惹恼了,他大声训斥了内监一顿。皇后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她决定亲自出马。
一日清晨,皇后竟亲自到了储秀宫外跪诵祖训,咸丰帝吓得立马起身上朝。皇帝走后,皇后慈安起驾回坤宁宫时,竟传慈禧同往。
这一下,慈禧吓懵了,此时的她已没有了护身符,皇后想将她怎样就可以怎样。慈安在宫中对慈禧进行一顿训斥后,下令拉出去杖责。当日,若非咸丰帝及时赶到,慈禧必定免不了一顿杖责之苦。
有了这次教训后,慈禧终于醒悟了:自己名位不济,非得收敛,不然,自己将来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慈禧在当晚回想一切时,就总结了策略:逢迎皇帝之余对皇后也要曲意奉承。
慈禧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她不仅常将咸丰帝赏赐的名贵物品送给皇后,还对她百般讨好。
慈安本长了一双金鱼眼,可慈禧却大赞她的眼睛大而有神,还露出羡慕的眼神道:“(自己的)小眼怎么打扮,都不如大眼传神”。
慈安
和皇后打好关系的同时,慈禧也不再日上三竿还和咸丰帝偎在温柔乡里,她不但敦促咸丰帝及时处理朝政,还经常从旁协助。
咸丰帝接管大清时,大清已摇摇欲坠,内忧外患的复杂局势,让他力不从心。面对每日如山的奏折,他心力交瘁。经常陪伴皇帝批阅奏折的慈禧察言观色,她总是默默替他摊开奏折、端茶研墨,如果咸丰帝不主动提问,她绝不建一言,不多一事。
日久后,咸丰帝对她的信任也增了几分。耳濡目染下,慈禧对奏章也看出了一些门道,她将所有的奏章按类分好,她还将一些不紧要的,只需要皇帝批注“知道了”一类的奏折分开放。皇帝发现她总能区分出紧要、非紧要后,直接让她在奏章上代写一些简易字词,如“知道了”、“再奏”等等。
走到这一步,慈禧便比所有嫔妃都更进了一步,她比寻常只能靠色相吸引皇帝的妃嫔,多了一种为皇帝分忧的方式。
慈禧走到这一步,还得多亏皇后的提醒,皇后对她帮忙批阅奏折的事一无所知,她只知道,自己那次被“教训”后,慈禧转变很大。这些,让她觉得很满意。
咸丰帝让慈禧帮忙批阅奏章时,是他们如胶似漆时,咸丰帝很听得进慈禧的建议。“大胆任用曾国藩的湘军”,就是慈禧给他的建议。
咸丰帝
1855年,即入宫三年后,慈禧怀上了龙种。在这之前,丽嫔也怀孕了。丽嫔和慈禧相继怀孕,让一直未有皇嗣的咸丰帝龙颜大悦,他终于确定:作为大清国皇帝的他,和所有正常男人一样,拥有生育能力。
怀上孩子后,慈禧想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了,为了保住腹中的龙子,她竟让咸丰帝隐瞒她怀孕的事实,直到龙胎满了三月后,她才将喜讯公诸于众。
慈禧对腹中的孩子分外小心,她知道:自己的娘家是指望不上了,那个不争气的父亲,竟在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员期间,因被太平军吓到了而揣着一万两银子逃跑了。咸丰帝还未治他的罪,他就被吓病了,不久,他就一命呜呼了。
家庭惨遭变故,后宫形势复杂,让慈禧变得异常小心谨慎。丽嫔在她之前顺利生下一位公主,这下慈禧松了一口气了。不久后,她顺利产下一名男婴。
咸丰帝得了龙子后欣喜不已,他亲自为孩子取名为了载淳,慈禧也“母以子贵”,被册封为了懿妃,于当年十二月举行册封典礼。载淳出生后几天,咸丰帝便宣布大赦天下,普天同庆达三天之久。
通常,后宫嫔妃都会在生子后更加骄纵,可慈禧却相反,她在这之后变得更加谦卑了。
只有谦卑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慈安没有前来探望儿子的事实,让慈禧认定:皇后对自己的儿子有嫉恨。她进一步想到:慈安很可能会因为这嫉恨,而暗害她的孩儿。
思来想去后,慈禧决定与皇后结成同盟,只有如此,她的孩儿才能平安健康长大。于是,她主动带着儿子来拜见嫡母了。
慈禧带着载淳拜见嫡母慈安时,慈安看都不看载淳一眼,这让她更加确信:皇后对这个孩子有嫉恨。
慈禧告诉慈安:自己只是孩子的生母,而慈安则是孩子的嫡母。慈禧唱的这一出,等于主动和慈安共享儿子。慈禧在自己鼎盛时期向慈安示好,无疑让慈安大感意外,她收下了这份“示好”,并从此与她姐妹相称。
影视剧中的慈禧与慈安
慈禧和慈安关系变好,最高兴的自然是咸丰帝了。载淳一周岁时,他再下谕旨,懿妃晋封为懿贵妃,这样一来,慈禧就成了皇后之下地位最高的妃嫔了。
有了地位,自然也就有了权力了。慈禧开始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儿子开道,她先是让生下女儿的丽嫔毁了容,然后又将意外怀上龙种的宫女“意外丧命”,她还将玫贵人生下的皇次子毒死了……
然而,生下儿子后的慈禧却意外地失宠了。咸丰帝本来就不是一个专情的男人,他宠完慈禧后宠丽嫔,之后又偷偷专宠过几个汉族女子,他甚至还长期和一名寡妇偷欢。
失宠后的慈禧,一开始并未意识到“失宠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所以,她继续和以前一样向咸丰帝阐述自己的政见。此时的咸丰帝对慈禧早已没“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天然滤镜,他对慈禧的意见很是不满,还大声斥责她“干预朝政”。
1860年,即慈禧入宫的第8年,英法联军屡败清军,兵逼通州。很快,北京防线一溃千里。咸丰帝惊慌失措欲逃跑,大学士周培祖冒死质问:“国君应与社稷同在,你逃往哪儿?”可咸丰宠臣肃顺却支持他外逃,咸丰最终率众臣和嫔妃逃亡热河。
逃至热河后,咸丰帝愈加纵情声色了,自然,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肃顺见皇帝的身体一天天被掏空了,便加速了他弄权揽政的步伐。慈禧察觉到了肃顺的野心,她欲行阻止,肃顺将她视为了眼中钉。
到此时,慈禧与咸丰帝的关系也越发变得复杂了,肃顺开始变相挑拨他们的夫妻关系。在他的挑拨下,咸丰帝越发看慈禧不顺眼了。
为了缓和夫妻矛盾,一次泛舟湖上时,慈禧竟主动提出要亲自操桨划船。咸丰当时正高兴,便爽快地同意了她的请求。不料,慈禧撑篙不稳,船只发生侧翻,咸丰帝不慎跌落水中,湖上顿时一片慌乱。
慈禧见自己弄巧成拙,一时也慌了心神,不知如何应对。幸亏侍卫眼疾手快,很快将其救起。这次事故中,咸丰帝不但跌伤了脚,还弄得狼狈不堪。觉得自己在众大臣妃嫔面前丢了面子的咸丰,难免迁怒于慈禧。
自此后,慈禧不论说什么,咸丰帝都觉得“她想害朕”,他们的夫妻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咸丰帝重病卧床不起时,一直想除掉慈禧的肃顺建议皇帝:可效仿“钩弋夫人的故事”,将懿贵妃(慈禧)杀害。
肃顺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晚年的宠姬,汉武帝准备立钩弋夫人之子弗陵为帝,因害怕将来主少母壮,母后干预朝政,重蹈吕后干政的覆辙,因而借故将她幽禁,并致其抑郁而终。
慈禧很快得知了消息,她不得不找到皇后进行商议。慈安自与慈禧结盟后,一直与她共同抚养载淳,与载淳相处久了后,她对这个孩子也有了真感情,她自然不希望孩子幼年便没了生母。
思来想去后,慈安建议慈禧:可抱皇子在皇上病榻前伺候,以期挽回圣心。
慈禧已然明白,自己的命运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是死是生,都看自己的造化了。为了感动咸丰帝,慈禧日夜抱着儿子在皇帝病榻前哭泣。
慈禧的哭声终于让咸丰帝回心转意了,他看着泪眼婆娑且抱着幼子的昔日宠妃,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们昔日恩爱的画面。再看看可怜兮兮的小载淳,咸丰帝一阵心痛,他已不忍心儿子失去生母。
此时的咸丰帝已经把肃顺的建议抛诸脑后了,他开始考虑:自己死后,肃顺是否会像清初的鳌拜那样专权擅政。若真如此,懿贵妃不正好可以成为那个制衡他们的人吗?
弥留之际,咸丰帝召见了自己最信任的八大臣,面授遗旨,将独子载淳立为皇太子,任命八大臣为顾命大臣,八位顾命大臣的领袖人物是肃顺。
八大臣离开后不久,咸丰帝交了一枚“御赏”印章给慈安。随后,咸丰帝召见了一直等在宫门外的慈禧和儿子载淳。
当日的载淳似乎已知道这是最后的诀别时刻,他闪着泪眼搂住父亲,奶声奶气地宽慰父亲。咸丰帝的心完全软了下来,他将“同道堂”印章交给儿子载淳,暂时由生母慈禧保管。慈禧内心窃喜不已,有了这枚印章,她将可以为自己母子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她表面依旧是一副悲凄的样子。
咸丰帝似乎察觉到了慈禧的心思,他随即隐晦地叮嘱她不得效仿武则天,应安分守己,辅助幼帝。
慈禧并不知道,咸丰帝还将一份手谕交给皇后,再三叮嘱皇后:
“此后她(慈禧)如能安分守已,则罢;否则你可出示此诏,命廷臣传朕的遗命除掉她。”
从这则手谕可看出,在慈禧和慈安之间,他更看重和更钟爱的,明显是皇后慈安。交代完一切后,咸丰帝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年,他年仅30岁。当年,载淳年仅六岁,皇后二十五岁,慈禧二十七岁。
咸丰帝怎么也没想到,他死后不久,皇后慈安因为顾及姐妹情,将手谕当着慈禧的面烧毁了。
随着他的离世,辛酉登场,他临终前的苦心安排将被彻底颠覆。他曾经的宠妃慈禧,将在今后的中国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达四十八年之久……
慈禧
若咸丰帝泉下有知,他是否会后悔自己临终前的仁慈呢?
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戌、庚子国变等。可以说,光绪帝的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
直到1908年11月,光绪皇帝突然过世,享年三十八岁。但奇怪的是,隔天清政府的掌权者慈禧太后也过世了,享年七十三岁。
因为,清朝两个最高统治者的过世时间相隔不到二十小时,所以,此事不仅在北京城内引起轰动,还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引起轰动。其中,光绪皇帝的过世很不寻常,他才三十八岁,不应该这么早离开人世。因此,关于他的死,在民间引起了很多猜测,也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
第一种可能性,是慈禧太后毒死了光绪皇帝;
慈禧太后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她不想在自己过世后光绪重新掌权,便派人毒死了他。这个假设的依据,来自于负责给光绪皇帝看病的名医描述。名医说过,光绪皇帝临死前,在床上不断翻滚,且大喊大叫。而且,当时光绪皇帝脸色发黑、舌头又黑又黄,明显是中毒的症状。
第二种可能性,是袁世凯毒死了光绪皇帝;
袁世凯知道慈禧太后要走了,他害怕光绪皇帝掌权后,报复自己之前出卖皇帝的行为。于是,袁世凯狠下心来,买通宦官在光绪皇帝的饭菜中下毒,直接将他毒死。这个假设的依据,来自于末代皇帝溥仪的描述。溥仪说过,光绪皇帝过世的前一天,只吃过一种药,而这种药是袁世凯送来的。
第三种可能性,是李莲英毒死了光绪皇帝;
李莲英得知光绪皇帝重新掌权后,会处置袁世凯和他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将投到光绪皇帝的食物中。
第四种可能性,是光绪皇帝患肺结核病而死;
近期,专家研究了光绪皇帝的病理,结合现在中医学的技术,他们推测光绪皇帝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病,因此过世。
第五种可能性,是光绪皇帝身体虚弱,且接连遭受打击、郁郁而终。
因为,光绪皇帝严重肾亏,后又遭受慈禧太后的压制,导致他十分郁闷,无处发泄而病亡。这个假设,可以从皇帝生前的病历和经历中证实。
所以,从清朝记录的病历,我们可以知道光绪皇帝确实是病死的。只是,从他过世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肯定是事出有因。此外,光绪皇帝跟慈禧太后虽然以母子相称,但是,他毕竟不是慈禧太后所生。
都知道,光绪皇帝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他在同治十年出生,父亲是醇亲王奕譞,即咸丰皇帝的弟弟。而光绪皇帝的母亲是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可见,光绪皇帝既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又是她的外甥。所以,才有了继位的权力。
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病逝,他没有子嗣,只能把皇位传给弟弟。但是,同治皇帝也没有兄弟,只能将位子传给堂弟光绪。而且,光绪皇帝能够继位,完全是慈禧太后一手安排的。其实,原先的人员里并没有光绪皇帝,是慈禧太后强行推翻公论,“乾刚独断”,敲定了当时只有四岁的光绪皇帝来继承大位。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同治皇帝没有子嗣;
另一方面是她需要一个可以控制的小皇帝。
因此,光绪皇帝正是最佳人选。
此外,光绪皇帝还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论血缘关系,他是最亲的。
并且,由于年幼的皇帝继位,慈禧太后又可以垂帘听政了。
第二年正月,四岁的光绪皇帝正式继位,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他被慈禧太后牢牢抓在手心里。有时候充当权力争夺的利器,有时候充当显严的权杖,而更多的时候光绪皇帝只是他的摆设,或者说玩偶,这都是慈禧太后操纵时局的需要。
光绪皇帝入宫后,不仅没有了陪在身边、可以一起玩耍的伙伴,还经常受到慈禧太后的申饬。
因为,慈禧太后对他没有任何感情,也没有指派人细心去照顾一个小孩子的生活起居,更没有人给他传输一些生活常识。在这种环境下,光绪皇帝顽强地生长着,他不仅没有快乐的童年,还非常压抑,因为,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
长此以往,他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经常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所以,身体留下了很多病根,为后来埋下了隐患。按照祖宗规矩,皇帝长到十六岁就得亲政。随着他的长大,慈禧太后不得不面临权力交接的问题。可是,她不仅甘心,还没有办法。因此,她想方设法控制光绪帝,进而掌握朝廷。
光绪十五年正月,皇帝大婚,他的妻子是慈禧太后挑选,特别是他的皇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即隆裕皇后。因为,隆裕皇后相貌丑陋,光绪皇帝十分不满,但却没有办法改变这个选择。其实,慈禧太后选自己的侄女作为皇后,想的是以后皇帝亲政,有人可以帮她控制及限制皇帝,且最重要的是帮她监视皇帝动态。
然而,光绪皇帝喜欢的却是一位妃子,即珍妃。
珍妃喜好读书,向皇帝推荐了著名的清流人士文廷式。文廷式对政治很有见地,他不仅能启发光绪皇帝思考,还对皇帝的发展十分有益。而最重要的是,文廷式能引导皇帝,让他拥有改革的意识及摆脱束缚的欲望。
结婚后,光绪皇帝经常跟珍妃待在一起,他们度过了几年甜蜜的婚后生活。而且,珍妃也希望光绪皇帝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抱负,敢于挣脱传统的束缚。可这个束缚不就是慈禧太后吗?这肯定是老太后不想看到的。
当年,慈禧太后为儿子同治皇帝选皇后,同治皇帝不喜欢,他们母子俩闹得不欢而散。现在,慈禧太后又给光绪皇帝准备了一个他不喜欢的皇后,结果也必然是不欢而散。而且,光绪皇帝喜欢珍妃,必然会冷落皇后。可皇后又是太后的人,这个事情必然会传到太后的耳朵里。
只是,太后也没有办法,她不可能左右皇帝的感情。
此外,光绪皇帝亲政后,慈禧太后便退居幕后,整天在颐和园里过着舒服的退休生活。可是,国家的权力还是在她的手里,她还像以前一样,裁决国家大事。那么,慈禧太后如何继续手握大权的呢?
一方面,慈禧太后在限制光绪皇帝,使国家大事只有得到她的认可才可以实施下去;
另一方面,她让侄女隆裕皇后和太监李莲英监视光绪皇帝,随时掌握他的动态。
而且,慈禧太后还规定,光绪皇帝必须每隔一天去颐和园拜见她,向她汇报政务情况,并听候训示。因此,光绪皇帝经常要披星戴月工作,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必须随时汇报慈禧老太后。
由此可见,光绪皇帝继位后,不仅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还非常压抑,没有去做任何事。从诊断记录上看,光绪皇帝很长一段时间,不仅体制没有变好,还出现了腰酸背痛的疾病。而且,后期他的疾病和吃药记录变少,相信不是身体变好,而是他主动放弃了治疗。
那么,光绪帝为什么主动放弃治疗呢?
因为他太忙了。
为了能有所作为,他日夜忙于政务,还要随时听候慈禧太后的训斥,根本没有时间去接受治疗。而且,在光绪皇帝亲政后,他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日本对大陆的征服,他们已经侵略了朝鲜,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中国。虽然,光绪皇帝决心要帮助朝鲜打跑侵略者,但是,慈禧太后却不赞成这种做法。
由于国力不济,清政府无法战胜日军,反而被他们打败。无奈,清政府只能签订《马关条约》来稳住侵略者,而此事不仅使光绪皇帝深受打击,还是他们母子不和的开始。之后,光绪帝接触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珍妃的帮助下,光绪皇帝在光绪二十四年颁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国家正式开始变法。
随后,国家积极向西方学习,不仅推行新政策,还授予康有为“转折奏事”的权力。然而,当时的守旧大臣害怕光绪皇帝的新政会侵犯他们的利益,纷纷向慈禧太后求援,请求她出手干预光绪皇帝的“一意孤行”。可见,这些大臣实际上是在挑拨他们的母子关系。
而且,慈禧太后也开始意识到这场改革会影响她的统治。
于是,她出手了。
这就是当时朝廷出现的“太后党”和“皇帝党”的矛盾,他们互不相让,激烈斗争。在光绪皇帝亲政的这十年,也是他跟慈禧太后斗争的十年,他们一度从中日战争斗到戊戌变法,而矛盾并没有减轻,只是更加尖锐。
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光绪皇帝前往颐和园面见慈禧太后。当时,她已经明确要废除这个皇帝,另立新君。九月,她正式发动,将光绪帝关了起来,并迅速控制了朝局。由此可见,慈禧太后的动作之快,让很多人都没来得及反应,而光绪皇帝虽然反应了过来,但他却扭转不了局面。
八月,光绪皇帝给林旭下了一道密谕,让他通知康有为等人迅速离开北京城。之后,林旭将密谕带给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他们看到皇帝的密信,非常感动,但却束手无策。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即拉拢袁世凯一起起义,将变法坚持到底。
此外,谭嗣同建议联同袁世凯起兵,除掉荣禄,再包围颐和园,逼迫慈禧太后交出。之后,袁世凯虽然表面上答应,但背地里却向荣禄告密。随后,荣禄将此事禀告慈禧太后,请她出面决断。
慈禧太后看到荣禄传来的密电后,立马赶往北京,重新回到了南海仪鸾殿,并让下人传光绪皇帝相见。光绪皇帝一到,慈禧太后就破口大骂,说他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可见,光绪皇帝试图改革,让慈禧太后感觉到危机,认为小皇帝在侵犯自己。
最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暴力镇压了光绪皇帝为首的改革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仓惶外逃,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残忍杀害。之后,光绪皇帝被软禁起来,不仅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还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囚徒生活。
南海瀛台跟水云榭岛、琼华岛一起被称为太液池三岛,它们象征着东海三仙岛蓬莱、瀛洲和方丈。瀛台四周都是水,只留北部的一段桥与外面相连,这段桥的中间是活动的,可以随时取掉。光绪皇帝住在这里,每天由太监送饭,等皇帝吃完,他们便离开,并抽走那一小段板桥。
为此,光绪皇帝非常无奈,写下了“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这样的诗句。冬天湖水结冰,不通过那一小段板桥也可以通行。相传,光绪皇帝带着小太监离开过瀛台,后被李莲英发现,他急忙下令铲除冰块,以防光绪帝再次逃跑。
之后,光绪皇帝挂念珍妃,曾让小太监给珍妃送信,并约定偷偷见面的时间。每当这个时候,光绪皇帝就痛恨告发他们的袁世凯,将写有“斩袁”二字的纸条牢牢攥在手中。即使临死前,光绪皇帝手中还抓着这张纸条。
终于,光绪皇帝的病情不断加剧,一病不起。其实,他被囚禁后,慈禧太后考虑过废除他,另立新君。光绪皇帝知道这个情况后,每天都担惊受怕。后期,光绪帝因为走不出这个牢笼,心中极度悲伤,感慨自己连当年的汉献帝都不如。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慈禧太后逃离北京城。据说,逃跑前还不忘处置珍妃,她要求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扔到井里。之后,光绪皇帝知道了珍妃的死讯,痛不欲生,精神接近崩溃。而此时,光绪皇帝旧疾复发,且越发严重,从此再没有康复。
慈禧太后长期压制和打击光绪皇帝,导致他的精神生活处于崩溃的边缘。从小体弱多病的光绪帝,加上长年的精神压抑,最后都爆发了出来。正是这个情况,光绪皇帝才早早离开人世。而民间相传是慈禧太后毒死了光绪帝,则属于无稽之谈。
其实,慈禧太后不是直接凶手,而是间接凶手。
特别是他被囚禁瀛台岛的这十年,他既伤心绝望,又担惊受怕。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病情只可能加重,最后不治身亡。其实,不管光绪皇帝的真实死因是什么,都跟清廷的控制和打击有关:精神上他饱受摧残,身体上历经折磨,感情上被强行拆散……
这就是小皇帝疾病缠身的原因。
当初,光绪皇帝进宫,是政治上的需要;
最后,光绪帝过世,则是清政府的必然。
参考资料:
【《清史稿·本纪二十三·德宗本纪一》、《宫女谈往录》、《瀛台泣血记》】
慈禧是晚清的一个重要政治角色,她靠着自己唯一的儿子走上皇家权力的顶端,一直影响中国政局几十年。如果没有载淳这个儿子,那在咸丰驾崩后,她将和别的普通妃子一样走向黯淡的晚年。但是载淳这个孩子却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幸运,他虽然当上了皇帝,可是在位整整13年却无后。原因是什么,就得从他的母亲慈禧说起了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这时,政治嗅觉极其敏锐的慈禧利用自己是皇太子生母的尊贵身份联合慈安,倚靠奕訢,发动了改写中国历史走向的辛酉。那些原先在权力争夺战中跟她站在对立面的八位顾命大臣,遭砍头的砍头,流放的流放,革职的革职,总之,是彻底败了。然后,载淳顺利登基。从此,这个6岁的小皇帝便正式成为母亲手里的政治傀儡。
从表面上看,载淳太幸运了,那个唯一一个可以跟自己竞争皇储的弟弟在这个世界上只活了一天便夭折了,他成了皇族谱系中毫无疑问的后继者。但是,他的幸运却都被那个贪婪权力的母亲夺走了。即使贵为皇帝,他也只能被母亲关在学舍里,一直到十几年后才被放出来亲政、结婚。
这个时候,他已经年满18岁,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即便已经成年,也不是说自己可以真正掌权了,因为母亲慈禧已经提前下过懿旨,要他必须“恪遵慈训”。也就是说,皇帝不管做什么,都要听娘的。
更不幸的是,亲政才一年多时间,同治就死了,是病死。然后,令人不解的是,在他大婚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他有五个貌美如花的后妃。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给他留下半点骨血,这的确奇怪了。其实,据说他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在他最喜欢的嘉顺皇后肚子里。这位嘉顺皇后容貌长得端庄秀丽,而且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诗书精通,学高八斗,深得同治宠爱。
但是,同治皇帝死后刚刚三个月,这位“孝敬性成,温恭夙著”的皇后就被慈禧害死了。那个随母亲一同殒命的胎儿,被后人追尊为“末阿哥”。那么,慈禧为什么要杀这对可怜的母子?这是她的亲孙辈呀?说了嘉顺皇后的家世背景你就明白了。她的外公端华,正是之前的顾命大臣之一。同时,她也是慈安太后家亲戚。
她这样的家族背景让慈禧极为忌惮,慈禧根本不想让自己政敌的一方得势。但是,因为慈安的强力支持,加上自身条件良好,她最后还是胜出了。不过她的胜利也仅仅维持了这一局,实际上,即使有皇帝的万般宠爱,她的日子也根本不好过。因为婆婆慈禧根本不待见她,在宫里处处给她使绊子。所以同治皇帝死后没多久,这个惹慈禧讨厌的皇后死期也到了。
同治皇帝和嘉顺皇后的悲剧,只是清宫悲剧的一个缩影而已。这也同时说明,在扫清掌权道路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慈禧搬不开的。
史料来源:《清实录》。
慈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可以叱咤朝廷数十年的女人,大多数人都以为慈禧这一生过得是何等的洒脱和不羁,又是何等的气势辉煌,但是当她褪去所有的身份,只留下母亲这一个头衔时,你就会发现她的失败是有多么地彻底。
她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同治皇帝,她的亲儿子;另一个是光绪皇帝,她的养子,两个儿子都是大清朝的皇帝,但是命运却都是无比的悲惨。我们先来说说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年纪轻轻19岁就去世了,驾崩的原因是因为得了花柳病。
为什么同治皇帝会得上花柳病呢?这就要从慈禧从小对同治皇帝的教育来说,慈禧从小对同治的管理特别严厉,小至饮食起居大到修习礼仪,早晨每天三点就要起床晚上五点才能入睡,整个课程被安排的十分严密,这让同治很是反感。
等到同治结婚时,慈禧却因其所选的皇后不是自己为同治所挑的那个女孩而派自己身边的太监到同治身边去做卧底,还时常借此事来训诫同治。最终同治受不了母亲的看管,一气之下去了民间的八大胡同,之后因流连忘返而死于性病。
说完了同治我们再来说说光绪,到了光绪皇帝时期,慈禧的看管更加变本加厉,在光绪婚配的时候吸取了同治的教训,慈禧全权做主,而这段婚姻让身为皇帝的光绪也是哭笑不得,最终在慈禧的左右之下,光绪皇帝选择了慈禧的侄女作为自己的皇后。
当然光绪皇帝对慈禧的把控也不甘心,于是发动了戊戌变法,可是没想到彻底激怒了慈禧,将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赶尽杀绝,最后把光绪帝囚禁在了瀛台。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被人下毒杀死,至此慈禧的两个儿子可谓是没有一个落得个好下场。同治和光绪之所以到最后死于非命,就是因为慈禧不仅仅把控孩子们的感情,还一直把控着孩子们的婚姻。
这两位皇帝每天在皇宫中看似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没有人了解他们二人内心的苦闷,同治的性格当中具有一丝丝的反叛,所以才和慈禧赌气整日留恋于美女酒色;而光绪的性格则偏向于唯唯诺诺,不敢违背慈禧的任何意愿,总是前怕狼后怕虎的,最后才落得个被囚禁被毒死的下场。
不管怎么说,慈禧作为一个母亲在教育儿子方面是彻头彻尾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