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紫微斗数

拜师帖(拜师帖经典范文)

时间:2024-01-23 20:27:43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古文今用:拜师帖

古文观字,皆神交有道;一时酬唱,通百世气谊。故有“惟托于文字者,可以无穷。”遥溯流风余韵,师风蔚然。于今,谱牒不修,云散风流。师道不道,尊严失尊。贴近人程门立雪帖,砥砺传承。

拜师帖

xx师尊道鉴:

承蒙先生允纳门下,弟子X X X 久慕师尊书艺独步精进,温醇罡正,蔚然满目。道德文章,君子之风,艺彰海上。弟子如闻謦欬,曷胜感佩!不肖乞立雪门下,期师尊示弟子艺海门径,以求教益。愿执弟子礼,谨遵师教。

爰撰此帖,虔敬师尊,辱蒙不弃,愿侍左右。

弟子X X X叩拜

XXXX年X月X日

注释:

謦欬:利喉曰謦欬,咳嗽,引申词即鸿儒谈吐、风生谈笑。

例如:手释简篇,如临謦欬。苏轼曾有诗曰:“路转湖阴,益听风谣之美;神驰铃下,如闻謦欬之音”。

拜师帖只是张“入场券”,他们才是少马爷相声门“真正的师父”

  自从有相声这行开始,便有了师与徒的代代传承。拜师,是每个相声艺人必须经历的。拜了师父,有了门户,意味着你是这行里的人。日后行走江湖也能以此为业,养家糊口。故而,摆知时的一纸拜师帖也被视为艺人职业生涯的“入场券”。

  拜已故名家为师,在其他行业看来无疑是荒谬的,可在相声门里却并不稀奇。老听户都知道马志明当年就是由侯宝林大师收为带拉师弟,拜在北京已故相声老艺人朱阔泉门下。不过,马志明既没见过师父本人,也没跟侯宝林先生学过一天的能耐。那么,少马爷究竟艺从何来呢?

  看到这很多人会说,“当然是马三立先生所传了”。虽说此话不假,但却并不全面。马三立先生门下弟子众多,而真正亲力亲为一句一句喂出来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侄子马敬伯,另外一个就是爱子马志明。从少马的艺术风格上能明显看出带有鲜明的马氏相声特点。不得不说,与父亲马三立的苦心栽培有着莫大关系。

  少年时代的马志明,并没有像赵伟洲、王佩元、谢天顺等人同龄的孩子进到天津市曲艺团学员班,而是去了天津戏校,专工武花脸。直到马三立下放农村改造,马志明为了照顾父亲也一起来到农村。在此期间,才正式开始了他的相声学艺之路。父亲口传心授的将马氏相声善使的文哏和贯口段子悉数传给了马志明,这也为其日后以相声演员身份登台打下了夯实基础。

  在艺术上,马志明除了受到来自父亲的熏陶,还有三位老先生也对其表演风格有着重要影响。第一位就是大师哥王凤山。当年马志明拜师时,虽然不是由身为朱阔泉门下大弟子的王凤山带拉,但这位大师哥却在日后实实在在的将王派快板表演精髓倾囊相授。而马志明每每提到王凤山都是满怀感激之情。

  第二位也是曾经给马三爷量活的老搭档,他就是同行人称“摩登刘”的刘奎珍先生。在以往文章中曾多次详细介绍过刘奎珍在单口以及捧逗两门都有着极深造诣。他是也相声界为数不多能让马三立、侯宝林两位大师都交口称赞的人物。

  按门户辈分上论,刘奎珍跟赵佩茹、李洁尘、杨少奎等人同是焦少海门下弟子,马志明应该叫他一声师哥。可按岁数论,他比马三立还年长两岁。故而,马三爷要求儿子见到刘奎珍必须尊称“刘大爷”,并且一再叮嘱他平时多跟刘大爷请教。少马爷跟杨少华搭伙时曾演过一个创编段子《戒烟》,这段作品是由马志明亲自创作,准确的说应该是二度创作,实际上这块活脱胎于刘奎珍先生当年创作的《新旧婚姻》。

  前面提到两位“师父”与少马同为宝字辈艺人,而最后这位辈分上则矮着一辈。他就是赵伟洲的父亲赵心敏先生。赵心敏师从李洁尘,但表演风格上却深谙马氏相声精髓,其外送内紧的表演也是一般相声演员难以驾驭的。同样,马志明在表演上也得到过赵心敏的指点。比如少马使过的传统活《打灯谜》,用的是“好”字底。而“好字底”相比“把字底”“我字底”表演难度更大,他在使这块活时则是完全宗赵心敏先生的路数。对照录音资料不难发现,马志明表演时的口风、停顿、语气、逻辑重音甚至是故意结巴的节骨眼都与赵心敏的版本不差分毫。

  在相声门里,师承门户和辈分都是虚的,唯有傍身的精湛技艺才能服众。不管是马三立先生还是王凤山、刘奎珍以及赵心敏都不是马志明的师父,但对于少马的相声艺术却都有授业之恩。马志明能成为如今观众心目中的当代“相声大师”,也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