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了几篇关于玄学的文章,也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接触玄学的经历,有些话总觉得不吐不快。
首先玄学和科学一样,是一门学问,它和数学、物理、化学,没什么区别,都是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这里面没有鬼神,没有宗教,也不是信仰。至于一些教派在其活动中引用玄学,那也只是玄学应用的众多场景之一而已。
玄学中的#对于玄学的理解# #什么是玄学?# #聊聊科学与哲学# #论知识改变命运# 五术,属于玄学应用的五个领域,包含山、医、命、相、卜。每一种都有思想基础、逻辑理论、应用方法,实践案例。总体上说它是一门研究宇宙、自然、人生、命运等方面的学问。历史上关于阐述玄学的著作书籍很多,其中包括周易、八字、奇门遁甲、六爻、紫微斗数、风水等众多分支。玄学是通过观察各种人为制造出来的符号和现象,分析它们与人或者自然的感应和联系,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预测未来、改善运势、提升自我的目标。所以说玄学本质上是一门有理有据、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学问,并且在实践中也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
翻看各类玄学书籍时发现,在古代玄学的应用很广泛,并且准确率很高,能够精确到具体的人、物、事。而现在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发现没有那么准,或者师傅说的模棱两可,无法具体而准确,这又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第一、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人口的流动性差,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少,基本不受外界影响。一城、一县、甚至一村,便是很多人一生的活动范围。而且古代阶层固化,等级制度森严,绝大多数人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在这些客观条件的作用下,想要对某人、某物、某事进行预测分析时,只要在玄学预测公式中代入少量的已知信息即可进行预测分析,结果的准确率也会很高。到了现代社会,人口激增、信息爆炸、科技进步、知识增长。阶层壁垒被打破,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会从事多种不同职业。人们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县、一城,甚至一国。每天接收海量信息,每条都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轨迹。在这些客观条件的作用下,再对某人、某物、某事进行预测分析时,还是代入从前那些简单的已知信息,已经不足以得出准确甚至正确的结果了。第二、就是大量的伪玄学、伪大师的出现,让现在的玄学充满了迷信与欺骗。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同样的事不能找第二个人看,再看就不准了。那是你看得不准而已,做题还得验算呢。还有就是某些伪大师经常说:有些事不能说,天机不可泄露。什么是天机?天有什么机密不能说?说了会怎么样?宇宙天地运行的规律从诞生的那一刻就存在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是人发明的吗?不是,是人类发现了而已。其实宇宙天地的一切都在摆在你面前只是你没发现而已。天没有机密,更不存在什么不可泄露,你要是能发现真正的天机,那下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你,就怕你没那个本事。
所以现在的玄学要想真正的发展,就要有一套更加复杂的应用系统公式,并且需要了解更多的已知信息才能更好进行预测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准确,更加正确的结果。要摆脱迷信的束缚和影响,要与科学相结合、与时俱进、与民同行。
观点仅代表个人,如有不同看法欢迎讨论。
从仓颉造字开始,我国历史传承便有了文字记载,这些文字从记载在石板、骨骼、竹简、丝帛、纸上不断演变。
因为封建社会时期,王朝不断改朝换代,假山保管不善,很多书籍记载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流传下来的传承也不在少数。
这些被传承下来的书籍其中内容因为已经无法考证,被现今人们视为“天书”,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天书”实际上其实是“妖书”。
在我国历史上有三大“妖书”,一本呼风唤雨,一本预知后世,一本无人敢学,看起来十分荒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鲁班书》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原是姬姓,公输氏,字依智 ,名班,后世人称其为鲁班,他是我国建筑鼻祖和木匠鼻祖。
作为能工巧匠,鲁班流传下来的《鲁班书》却相当不简单,里面有很多玄学的东西,让人完全看不懂,并且还有传言称,《鲁班书》只有上半部分能读,下半部分读了有杀身之祸,听起来十分荒唐。
其实上部内容中,主要描述的就是风水玄学方面,上半部是告诉人怎么“做局”,那么下半部就是告诉人们怎么解决,有着呼风唤雨之能,其中还有一些不凡的医术,巫医道法和现代人认知完全相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书开篇便有一句“学此书者,不得善终”,让人有些望而却步,不过很多传言主要是在民间流传,官方记载并没有。
《推背图》这部著作是由唐朝李淳风和袁天罡为推算大唐气运而作,很多人常会被书名误导。
整部书主要是以《周易》六十四卦名称排列象序,天干地支相配,以甲子、乙丑之顺序循环一周,一共有六十象,预言后世之事。
具有“天书”性质的《推背图》六十象都有一张图,图旁常会有一些很难让人理解的“谜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推背图》也确实准确地预测到了后世王朝乃至到大同社会、晚清事情的事情,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和《推背图》著作时间相距久远,因此这也是为何《推背图》会被称为“妖书”的主要原因。
《奇门遁甲》《奇门遁甲》是中国古代术数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
《奇门遁甲》最初创立时,共有四千三百二十局,“风后”改良为一千零八十局,包含有天文学、历法学、战争学、谋略学、哲学等。
传说中创造《奇门遁甲》这部著作的人是九天玄女,而第一个得到的人则是黄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本书出现时间比《推背图》和《鲁班书》都要早很多,被称为道家最高层次的预测学,相传创造《推背图》的袁天罡,在三国时期屡建奇功的诸葛亮,还有张良等历史上知名人物都曾看过《奇门遁甲》,这部著作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原本这本书的本质是一门高等天文物理学,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揭示了太阳系八大行星和地球磁场的作用情况。
更多地阐述了对宇宙的猜想,将天文和战争互相结合,这样一本书,以当时的技术来说,非常不可思议,因此被称为“妖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最近,一直在追电视剧《三体》。
剧中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
其实,科学的尽头是未知。
当然,占卜、巫术、炼金、招魂……这些神秘玄学之中,也未能全部掌握的科学规律。
本期书单关键词:【神秘学书单】,通过6本神秘学高分著作,一起走进未知的神秘领域。
1《金枝》
欧洲南部的一个古俗。
在法国的内米镇有一座神庙,庙里的大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他的职责便是守护着神庙里的一棵圣树,并因此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然而,只要有人能够折取圣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大祭司决斗,若能在决斗中杀死他,便可取而代之,成为新任“森林之王”。
这个普普通通的树枝,就是所谓的“金枝”。
《金枝》,虽然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介绍世界各地各种稀奇古怪的巫术理论的全集。
比如,迷信“树神”的少年会砍下山楂枝,把枝条插在门窗上祈求粮食高产。
女人想生孩子时,会请一个有众多孩子的父亲为她向太阳神祈祷。
有人早上醒来身上很酸痛,还以为是自己的灵魂在夜里被别的灵魂打了。
或许书中记载的这些神话巫术,并不是单纯的传说,而是古人在模仿和学习未知文明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行为方式。
2《人生的十二个面向》
或许很多人都认为西方的占星术,与我们的拜神求佛一样,都是封建迷信。
但是,读完《人生的十二个面向》,你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书中说,每个人出生时间、地点的不同,对应的星座、行星、宫位也会有所差异。
这些要素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星盘,也暗示着每个人不同的命运。
天空中的十二宫代表了生命不同的区域,以及人生的不同修炼方向。
如果我们人生遇到了难以渡过的难关,或许就要从对应的
宫位中寻找出路。
所以说,占星术或许就是一门我们未曾真正掌握的科学,也或许是一扇观察我们人生的法门。
3《亡灵书》
这部古埃及的《亡灵书》,是起源于四大上古文明奇书。
古埃及人认为,死亡并不一定是结束,也可能是重生的开始。
为了实现重生,古埃及人发明了两样东西:《亡灵书》和木乃伊。
木乃伊的制作方法属于技术层面,想要探索古埃及重生文化,还是得从这本《亡灵书》入手。
可以说,这本《亡灵书》囊括了古埃及人对亡灵世界的全部想象。
比如,安葬死者时需要吟诵什么咒语才会实现永生;
比如,死者在去世前需要牢记什么秘语才会得到诸神指引进入来世
比如,死者墓室内需要摆放什么贡品才会起死回生等等。
4《内在的天空》
一提到星座,很多人都会想通过星座来预测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其实,占星虽然是一门预测和占卜工具,但是并不是一锤定终身的神棍学。
占星,不是,而是对人生成长状态的一种描述。
比如,当下面临的是选择,还是机遇,还是挑战等等。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内心之微。
如果你想通过星座来更好地了解自我,千万不要盲目偏信百度搜出来的星座运势。
好好看一下这本占星入门《内在的天空》,就足够了。
5《魏晋玄学论稿》
一入玄门深似海,从此不复梦周公。
这本关于魏晋玄学的集大成之作,之所以成为论稿,是因为尚未校对成书,汤用彤先生就于1964年因病去世。
作为被毛教员和周总理接见过的佛学大儒,汤用彤对佛教、道教、玄学的造诣非常深。
这本《魏晋玄学论稿》,就是汤用彤先生的学术论文集锦。
但是,由于魏晋玄学对唯物主义的冲击,导致这些论文在十年中几乎遭受覆顶之灾。
所谓玄学,其实是老庄思想的延续。
王弼在批注《老子》时,曾说:玄者,物之极也。
所以说,相对西方的占星、巫术之类的神秘学,玄学更像是一种认识宇宙的方。
6《中国方术考》
《中国方术考》,可谓是一幅中国古代方术世界的复原图。
所谓方术,指的是上古流传的奇术。
其中的方技,可以追求长生不老之道,比如炼丹、行气等。
而算术,号称可以知晓天命,比如占卜、观天象等。
虽然书中记载的各种奇奇怪怪的观念和做法,让我们大开眼界,但是这些方术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封建迷信。
这些方术之中,有化学知识、有天文学知识、还有数学知识等等。
虽然这其中很多理念,都已被时代淘汰,但依旧是中华文明脉络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