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茶人小谈
01
进入腊月,祭祀会变的多起来,在以前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汇,那就是腊祭,它是指在新旧交接的岁末十二月举行的祭祀,民间祭祀有很多的说法,不单单是祭祀当中的讲究,就连坟前放的东西,也是有诸多说法的。
腊月祭祀,老人就讲过“坟前有一物,后代子孙富”,一物是啥?咋理解?刚开始听到这句老话的时候,觉得有些扯,坟前的东西,还可以影响到后代子孙富不富吗?绝大部分人,把“一物”理解错了,有的人认为是大树,还有的人认为是人参,这个都有点难以自圆其说。
坟前有没有大树,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生不生长人参,也和地方有关系,而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富有,那一定是取决于他自己。
按照《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古者墓而不坟”,意思就是以前只有墓是没有坟,是比较随意的,如果真的说,坟前有树,后代子孙富,岂不是都会找有大树的地方埋葬?
02
我个人认为,“坟前有一物”,这个一物应该是指“香”,
既然提到了祭拜,那么人们通常就会烧香,“烧”通“稍”,“香”通“信”,烧香就是稍信,意思就是给死去的人保持信息畅通。
当一个坟有人去烧香祭拜,说明他们后继有人,香火还在未断。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人要懂得感恩,要怀着感恩的心,要懂得供养世界上于我们有恩和无恩的人。坟前有人烧香祭拜,在外人看来,这家人应该是比较团结,并且懂得感恩的。
此外,香也可以引申出的人品德之“香”,也就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比较高,那么对于后代的教育自然,也会更加的看重,那么显然子孙也会有好的家教。
03
“后代子孙富”,这个富在我看来,并不是财富,古人更加看重的其实是一个人的德行,所以“坟前有一物,后代子孙富”意思是,如果在祭祀的时候,看到坟前香火很旺盛,那么也就是说,这家人的德行应该是不错的。
为何要这么说呢?试想一下,如果是不孝子孙,可能连祭祀都懒得去,别提烧香了,反之,一个坟香火很旺盛,说明这家人,是比较团结的,也是懂得感恩,也很孝顺,意思就是门风会比较好,这样的人家,教出来的后代,自然也会有好的家风。
在以前很注重家风的传承,通过这些简单的小事,它反映的却是家里的一个真实的情况。
04
所以坟前有一物,说的是坟前的香火,当一个人死后,还能受到很多人的尊敬,说明生前的为人是特别好的,而这一点,通过一些特殊的祭祀时间,则可以反映出来。
这句话潜在的意义,其实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更要懂得孝顺,传承好的家风下去,品德才是最好的财富,人有了好的品德,那是一辈子的财富,同样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理解,大家觉得有其它的含义,也可以一起讨论一下。一般来讲,古人说的财富,更多的是人的德行,财富,属于人的德行在管理,德不够,上天把财富收回去了。想要子孙富,那就首先要有德行。最后借用古人常说的:“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善行善德而受磨难,多有后福”。
—The end—
原创/茶人小谈
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新的知识,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老祖宗说:“坟边栽一物,后代子孙富”,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这句话更是被广泛传承。那么这个“一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了解阴树的历史、文化和传说,以及其对后代子孙的影响。
一物说的是阴树。阴树,是指那些生长在阴凉、湿润、寒冷环境下的树木,如松树、柏树、杉树、槐树等。这些树木生长缓慢,但寿命长,有些甚至可以活几百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象征,具有纪念、祭祀、慰问、祈福等吉祥寓意。
阴树被广泛栽种于神道、寺庙、墓地、园林等地,有很多人都习惯在自己的坟墓或祖坟边栽种阴树。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之说是非常重要的,阳地则喜阳木,阴地则喜阴木,而坟墓属于阴地,因此种阴树可为先祖提供阴气,保持墓地的阴凉、潮湿、静谧环境,有助于先祖的安息和后代子孙的发展。
除此之外,阴树还有着其他的文化和传说。比如,松树被誉为“不倒翁”,是因为其生命力顽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因此,人们用松树寓意坚强、不屈、长寿和生命力旺盛。柏树则被誉为“吉祥树”,有祈求平安、健康和长寿的意义。而在传说中,槐树则被视为吉祥树和神树,有驱邪、保平安、祈求子嗣等功效。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是很重要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的两种对立面,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在这种理论下,阴树代表着阴性的力量,而坟墓本身则具有一定的阴性气场,如果能够在坟墓旁种植阴性树木,就能增强坟墓周围的阴性能量,对坟墓主人及其后代的吉祥、幸福有所助益。
除了栽种阴树,坟墓旁边还有一些其他的风水禁忌和建议。比如,坟墓的前方不应该有高楼大厦,应该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墓地不能选择在低洼地,以免“坐山观水”之势;坟墓的朝向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说法认为需要朝向东、北或西北,而不能朝向南或东南,等等。
当然,这些传统的风水观念在现代已经逐渐被淡化,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墓地的选择和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坟墓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可以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一种对后代的关爱和期望。
另外,除了在中国,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传统文化,认为在坟墓周围栽种树木或花草可以招来好运、平安和繁荣。比如,在日本,墓地附近的石碑和石塔上通常都会放置一些花朵和绿色植物,以表达对亲人的敬意和怀念;在一些非洲国家,树木和墓地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认为树木可以为死者提供庇护和守护。
总之,坟边栽一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代表着人们对祖先和后代的关爱和期望,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民间特殊墓葬形式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前面“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过去民间主要土葬墓式,如土堆式的“馒头坟”、墓碑后竖的“椅子坟”、水泥坟头的“龟壳墓”……民间墓葬的坟头墓式,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并不限于这几种,讲究和禁忌也不太一样。
这里,来介绍几种异形坟墓。
(乡间民坟)
“稻桶坟”与“宝顶”
“稻桶坟”过去在浙江南部,如瑞安一带比较流行,远远望去似一个扁平的圆墩放在稻田地里,因为其形状与当地人打稻谷的稻桶差不多,故称“稻桶坟”。
这种坟用砖石或是泥土做成,围成一圈,形成“稻桶”。如果在“稻桶”上再堆出土堆,如馒头状,就形成了\"大锅帽”坟。
现在大家看到的岳飞之“岳坟”、袁世凯之“袁陵”,就是大锅帽式的,这种大锅帽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一方面保护了坟体,另一方面坟头又有“生气”。
(岳飞父子墓)
(袁世凯的陵墓)
如果将\"大锅帽”圆柱形坟体加高,则形成了北方称的“大宝顶”。
宝顶是贵族使用的,像北京满族王爷坟全是这种坟头。在清东陵内,包括乾隆皇帝的香妃在内的好多妃坟也是这样,外面用砖石砌成圈,内填土,形成高大的圆筒状坟头。
明清帝王坟头也称“宝顶”,这实是一种超大号\"大锅帽”。
虽然都是圆柱式坟头,但“宝顶”与“稻桶”的做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宝顶仅仅是一个地上部分的坟头,真正的棺穴在地下,有地宫建筑。而中国南方的稻桶坟是民间使用,墓穴建在地面上,“桶”内堆土成穴,占地不大。
(清王爷坟)
(清王爷坟)
“平坟”与“四方坟”
有一种坟与稻桶坟一样,也是从地面起建,墓穴砖砌成圆拱形,以墓碑封门,墓顶做成平的,故称为“平坟”,目前在浙江一带仍流行。
南方自古有做寿坟的习俗,如果平坟是生前做的,洞口不封,等死了下葬入棺后,才会封好,墓穴此后永不开启。
平坟两穴或多穴时,中间为最尊,次尊为左穴。如果是双穴则左尊右卑。下葬时,一定要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安葬,不能将女棺放于左边。
其中,双穴平坟外形呈四方形,又称“四方坟”。有的四方坟变异,上面不是平的,而是将坟头做成圆锥体。
(椅子坟)
坟头过去都是用三合土做的,现在流行用水泥封顶。但有的地方,比如浙江人忌讳将坟头用水泥全部封上,有意在坟头中间或是顶上,留空填土。时间一长,没水泥的地方就会长出草。
明人王稚登诗称,“秋风乍起黄花塞,明月初生青草坟。”坟头长草好不好?好!不过有点迷信,浙江人相信,坟头草长得越盛越吉利,郁郁葱葱代表兴旺发达。
如果不长草,就成了“光头坟”,是凶兆,说明坟地不吉,没有生气,家有变故。
顺便说一下,长草是好事,如果长树就不好了。
迷信认为坟上长树败家,影响人丁。坟头前长树,对后代不好,主生人有脑疾,精神不好;长在坟尾则生脚病,两侧长树多腰疾……
(坟前插哭丧棒)
(坟头被竹笋破坏)
民间有些地方流行坟前插“哭丧棒”,这是从秦汉时就有的丧杖遗俗,在苏北等地一般用新鲜的柳树棍做成,故又称“柳青棍”,春天插在地下极易成活,所以会将哭丧棒放在火上烤一下,破坏其生根的可能。
自然这些说法是迷信,但从科学角度讲,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坟头忌树实是为了保护墓穴而故弄玄虚。因为树的根系发达,往下扎根会破坏地下葬具(棺椁),干扰地脉,加重墓地阴气。如果发现有小树长出,咋办?白天不声不响拔掉就行了,长大了比较麻烦……
“小房子”与“骨灰坟”
在一些地方的野外田地中,可以看到一些浓缩版的小房子,一般如农家鸡圈大小。这些小房子实是“阴宅”,里面放置有骨灰盒。
现在推广火葬,但骨盒安放是个问题。于是不少地方出现火化后再置办棺材土葬的现象,这比直接土葬花费更大,也不是政府所提倡的。
(贴瓷砖小房子——骨灰坟,遭破坏)
虽然不少地方推出公墓,但穴位大都不便宜,算算比活人的阳宅还贵,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而且,公墓还有使用期,再使用还要续费。但将骨灰盒长期放于家中也不是事,有的地方便受到过去暂厝风俗、在户外搭置棺竂、草坟的启发,在田地上做成小房子一样的“骨灰坟”。
骨灰坟算是新式墓葬形式。
起先在推广火化较早的南方出现,如苏南的常熟,农民在自己家的承包田中搭建小房子,砖壁瓦顶,放进骨灰盒,当地人称“瓦坑”。
1980年代就有风俗学者就此作过调查。本来瓦坑这类骨灰坟很小,也很简单,但现在越做越豪华,越来越讲究,有的骨灰坟还带有院落(见下图)。
(豪华骨灰坟)
(满山“阴宅”)
这种骨灰坟与过去常见的浮坟,其实是一个性质。
浮坟本是临时性墓坟,等以后找到宜葬风水宝地,或是家庭条件好了,再永久安葬。棺柩不埋或是半埋土下,在上面搭建棚子,有的棺身周围用砖石砌起来,上面再盖上瓦,也有的上面覆盖上稻草什么的。
对新出现的小房子式的“骨灰坟”,不能一概否定。我研究墓葬风俗时注意到,民俗是十分顽固的,要予以尊重。其实我倒有一个建议——
把这种“小房子”,如古人做墓室、地宫一样,建到地下,做成可开启的地窖式地下空间,留置多个小室,方便以后家族成员骨灰陆续放入,从而形成新时代家族墓。
现在不少地方发展公墓,集中安葬,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地皮有限。如果能如车库一样,往地下开发,倒是可行的,既这不占用地面,不误农耕,也算是真正的阴宅。
(公坟,但穴位太贵,一般家庭承担不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限。当人们去世后,家人会精心选择一个合适的墓地,为他们安葬。这个选择并非随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有些人甚至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就为自己选好了墓地,这是为了确保在他们离世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安息之地。因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墓地的选择非常重视。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坟前有一物,子孙享福”。
那么,这句话中所指的“一物”是什么呢?以及,古代人们对墓地的选择有哪些讲究呢?从中国古始,人们对于殡葬非常重视。无论是选择墓地还是进行殡葬活动,都极为谨慎。在古代,人们认为生与死都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必须要按照一定的仪式来办理。如果这些事情办得不好,就会对后代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人对“坟”和“墓”的不同看法。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人们对坟和墓有着明确的定义。坟通常是指土堆起来的墓地,如果坟的土堆得很高,就说明这座坟地埋葬着的人在世时家境较好;而墓则通常是指将土地向下挖开,挖得很深的墓地。普通人家通常采用坟的形式来安葬逝者,而墓地则多由富有或有权势的家庭使用。
这些富有或有权势的人为了子孙后代的福气,不仅要找风水大师来寻找最佳的位置,还会精心选择墓地,为他们的离世提前做出安排。从秦朝开始,中国君主的墓地被称为“陵”,如汉朝皇帝修建的大型陵墓和唐朝在咸阳一带修建的陵墓等。
古人对于墓地的选择有着严格的标准。墓地的深度被认为代表着埋葬者的身份地位,很多富有或官宦之家在去世后,墓地中堆放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包括奇珍异宝。这也导致了时期盗墓现象的盛行,很多名人的墓地都被打开,陪葬品丢失。
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选择墓地的呢?首先,他们会找到懂风水的专家,通常被称为风水大师,来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来计算最合适的墓地位置。他们认为风水宝地是依靠山水建立的墓地,尤其是在山上建立的墓地更为理想。如果墓地前面有河流,就被认为是最好的。河流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因此,墓地前面有河流被解读为后代能够永远传承下去,同时也表示逝者在佛教轮回中有着新的生命。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迷信风水。有些人更愿意沿袭家族传统,选择自家祖先的墓地,既省去了繁琐的选址过程,又能确保在好的位置安葬。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人们对墓地风水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殡葬仪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包括入殓和下葬的时间都要经过精心安排,整个过程演变成了一种仪式,有时甚至长达数十天,凸显了古人对丧葬仪式的高度重视。
那么,为什么人们常说“坟前有一物,子孙享福”呢?这里所指的“一物”其实是指树木。人们通常喜欢在墓前种植树木,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在古代,战乱年代中,许多人病死,他们的家人没有时间种树,只能选择已经有树木的地方来安葬,这也是为了寄托对逝者的思念。后来,人们在墓前种树,是因为树代表着新的生命力,通过种树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希望他们能够安息。一般来说,人们在坟地种植松树和柏树,因为这些树木常青不凋,象征着生命的持久和代代传承。这不仅是对逝者灵魂的安慰,也寄托了对后代的美好愿望。
在今天的烈士陵
园中,我们也能看到大片的松树和柏树。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仿佛见证着英勇烈士们的无畏精神,它们如同一面面绿色的丰碑,永远屹立不倒,就如烈士们的永垂不朽之志一般,激励着我们。
除了松树和柏树外,很多人也喜欢在墓前种植柳树。柳树在发音上与“留念”谐音,因此人们相信通过种植柳树,能够永远留住亲人的记忆。虽然这只是一种情感寄托,但它表达了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尽管在古代,人们对墓地的选择非常看重,甚至迷信风水,但现在我们更应该在这个问题上保持理性。过分迷信风水,而不注重实际努力,只会限制自己的发展,导致停滞不前。因此,我们需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不应忽视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传统的祭拜仪式,如一些节日中的祭祀活动,是我们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方式。通过这些仪式,我们可以向逝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传达我们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可以让逝者在天堂得到安宁。
然而,回归到日常生活,我们也应该珍惜活着的人,关心和陪伴他们。毕竟,活着的时光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用心对待亲人,关爱家人,让他们在世间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佛教教导我们,亲人的离去代表着缘分已尽,我们不应沉溺在哀伤之中,而应珍惜眼前的幸福和机会。虽然我们会永远怀念逝去的亲人,但我们也要积极生活,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总之,人们对于墓地的选择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都是深刻而复杂的。古代的传统和迷信虽然仍然存在,但我们现代人更应该保持理性和平衡,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同时尊重逝者的记忆。通过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传统,同时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老祖宗说:“坟边栽一物,后代子孙富”,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这句话更是被广泛传承。那么这个“一物”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了解阴树的历史、文化和传说,以及其对后代子孙的影响。
一物说的是阴树。阴树,是指那些生长在阴凉、湿润、寒冷环境下的树木,如松树、柏树、杉树、槐树等。这些树木生长缓慢,但寿命长,有些甚至可以活几百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象征,具有纪念、祭祀、慰问、祈福等吉祥寓意。
阴树被广泛栽种于神道、寺庙、墓地、园林等地,有很多人都习惯在自己的坟墓或祖坟边栽种阴树。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之说是非常重要的,阳地则喜阳木,阴地则喜阴木,而坟墓属于阴地,因此种阴树可为先祖提供阴气,保持墓地的阴凉、潮湿、静谧环境,有助于先祖的安息和后代子孙的发展。
除此之外,阴树还有着其他的文化和传说。比如,松树被誉为“不倒翁”,是因为其生命力顽强,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因此,人们用松树寓意坚强、不屈、长寿和生命力旺盛。柏树则被誉为“吉祥树”,有祈求平安、健康和长寿的意义。而在传说中,槐树则被视为吉祥树和神树,有驱邪、保平安、祈求子嗣等功效。
在传统文化中,阴阳五行是很重要的概念,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的两种对立面,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在这种理论下,阴树代表着阴性的力量,而坟墓本身则具有一定的阴性气场,如果能够在坟墓旁种植阴性树木,就能增强坟墓周围的阴性能量,对坟墓主人及其后代的吉祥、幸福有所助益。
除了栽种阴树,坟墓旁边还有一些其他的风水禁忌和建议。比如,坟墓的前方不应该有高楼大厦,应该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墓地不能选择在低洼地,以免“坐山观水”之势;坟墓的朝向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说法认为需要朝向东、北或西北,而不能朝向南或东南,等等。
当然,这些传统的风水观念在现代已经逐渐被淡化,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墓地的选择和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坟墓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可以代表着对祖先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一种对后代的关爱和期望。
另外,除了在中国,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传统文化,认为在坟墓周围栽种树木或花草可以招来好运、平安和繁荣。比如,在日本,墓地附近的石碑和石塔上通常都会放置一些花朵和绿色植物,以表达对亲人的敬意和怀念;在一些非洲国家,树木和墓地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认为树木可以为死者提供庇护和守护。
总之,坟边栽一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现象,代表着人们对祖先和后代的关爱和期望,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