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经常有关注动物消息的朋友们可能在很多类似于“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榜单里面,经常可以看到大象的名字,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它的脑重与体重比虽然没有达到海豚的1.17%,但在动物世界里面也是相当聪明的了。
一直以来,都有人相信大象能够像黑猩猩、海豚等动物一样表达情感,甚至能够对同伴所遭遇的事情感同身受,一时间让大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象
大象生存现状大象有着非常庞大的身躯,成年非洲雄象高于3.5米,有些较大者能够超过4米,体重4-5吨,亚洲象体型比非洲象略小一点,身高在2-3.6米,体重在3-5吨,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本该凭借着体重优势成为自然界里面最强悍的存在,因为没有任何动物能够猎杀成年象。
可是由于象牙偷猎者残忍的,加上非洲人口高速增长,对草原和森林的开发与破坏,导致大象栖息地严重缩小,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大象的自然死亡率和非自然死亡率猛涨。
象牙
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由于象牙贸易兴盛,大约8成的非洲象牙都是靠盗猎获得的,无数的非洲象也因此被残忍杀害,即便是90年代颁布了“国际象牙禁令”,也没能阻止这项行为,只是起到了缓解情况的作用。
即便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在津巴布韦万基国家公园里面仍有100多头大象被盗猎者用剧毒物质残忍杀害。而在亚洲,人象冲突则是大象死亡的主因。
幼象
非洲象13岁左右的时候性成熟,孕期为21-23个月,每胎只产一子,从本次产子到下一次产子相隔的时间为4年,大象寿命60-70年,所以不难推算出一头雌性大象如果寿终正寝的话,一生大约能产生4-5个后代,所以在动物世界里面繁殖能力是比较低的。
加上盗猎不止,非洲草原上野生象数量不容乐观,仅有40几万头而已,森林中仅有2万多头。而野生亚洲象种群更是比19世纪早期的时候下降了97%,情况不容乐观。
大象真的聪明吗?曾有研究者对大象的智商进行了多项调研,研究者分别用不同的声音去测试大象的反应。在非洲,有些部落是会猎杀大象的,于是人们将他们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大象听,大象会感到恐惧,并且表现出逃离的意思。
后面有用没有猎杀过大象的部落声音作为对照组去测试,发现这个时候大象表现很淡定,没有了之前的慌张。后面还陆续用了女人、孩子、成年男子的声音去测试,发现大象对成年男子的声音比较敏感。
从这项研究后反馈的一系列数据来看,研究者们得出了一项结论:大象能够分辨出人类语言,甚至能够精细到男生、女生、孩子等不同个体所发出的声音,这进一步表明了大象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动物。
另外,大象也通过了科学家们设置的“镜子测试”,简单来说就是曾经有一头亚洲象认出了镜子中的自己,这种复杂的行为很多动物都不能做到,只有海豚、类人猿、海豚等少数动物可以。
大象对死亡的敬畏大象足够聪明,它能够表达情感,但是其对死亡的反应一直让研究者们感到好奇,它就像是一个谜一样吸引着众多学者去研究,去发现。虽然由于盗猎严重,很少有大象能够寿终正寝了,一些年迈的大象不是旱缺水夺走了生命,就是被盗猎者残忍杀害取走象牙,可尽管如此,仍有研究者观察到了寿终正寝的大象,这无疑是幸运的,对我们研究大象对同类死亡做出谜一样的反应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乔治·维特迈尔
乔治·维特迈尔(George Wittemyer)很早就在桑布鲁国家保护区对大象进行研究了,他是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保护生物学家,在2003年的时候,一头叫埃莉诺的雌性非洲象死亡了,人们发现在它死后的一周时间内,它生前所在象群的成员会不停地在尸体周围徘徊,表现出一种很悲伤的情形,有时还会对尸体推推拉拉,维特迈尔说大象对死亡有一种难以描述的谜恋,它们的一些行为都令人不解。
无独有偶,在桑布鲁国家自然保护区里面,时隔10年,有另外一头雌性非洲象死亡了,它是正常老死的,享年55岁。这头大象名叫维多利亚,当时它死亡的时候,家族成员就在附近。
一开始的时候,维多利亚还正常的吃着东西,不一会便倒在了灌木丛中,当象群成员离开的时候,它仍然没有站起来,这个时候人们就知道它已经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了,它死的很平静。
维多利亚的儿子和女儿相继用不同的方式在它身边试图唤醒它,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最终它们在尸体旁徘徊了一段时间之后便跟着象群离开了。
在维多利亚死后的几周时间里面,不断有大象前来“吊唁”,就像是大象们在给同伴开追悼会一样,其中有跟维多利亚同一家族的,也有另外两个家族的一些大象。这让人们感到奇特,大象显然对死去的同类有一种难以解释的情感,或许这是它们对死亡的敬畏。
即便时间过来很久,维多利亚的尸体已经被一些捕食者吃得差不多了,但是仍有不少大象前来“瞻仰”,它们来到尸体前徘徊,许久之后才离开。
有研究表明,大象甚至能够分辨出同类的其他动物的骨骸。人们曾做过一项测试,把大象的骨头和犀牛、水牛的骨头混在一起,发现大象能够将同类的颅骨挑出来,这让人们感到震惊。尽管大象对死去的同类很“敬畏”,但是这一反应机制人们仍旧没有弄明白。
保护区中的维特迈尔一家
国际上越来越多关于动物会悲伤的研究,甚至得出了动物的悲伤会改变其行为的假说,但是对大象会“吊唁”同类,在对待死亡这件事情上的反应,仍旧不是很明白,甚至大象的这一系列行为究竟是不是如同人类感受一样的悲伤?还不是很确定,不管怎么说,从行为上看,大象对同类的死亡,的确像是悲伤与敬畏之情。
(喜欢请给个赞,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大象的智商在野生动物里排前十,仅次于大猩猩、海豚等,相当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史料记载,大象很早就成了人类的朋友,并成为人类有用的工具。大象非常聪明,能开辟场地,还能把死去的同伴安埋在落叶枯枝之中。大象寿命很长,一般能活到70岁左右,它在10岁到15岁性成熟,怀孕期长达22个月。
亚洲象的智商很高,性情也温顺憨厚,非常容易驯化。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很多国家(尤其是泰国和印度)的公民都驯养它们用来骑乘、服劳役和表演等。
表演、骑乘和劳役的训练过程往往十分残酷,驯兽师使用尖利的象勾和持续的殴打摧毁它们的意志,迫使它们屈服。这一过程会对它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因此用于表演、骑乘和劳役的亚洲象往往存在严重的行为异常。
近些年来,由于版纳州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成功,邻国一些饱受猎杀之苦的亚洲象便举家搬迁,“偷渡”入境。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版纳州野象的数量从80余头,激增到300余头。有限的空间与食物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它们便和人类争夺口粮和地盘。
每年一到收获季节,它们便会遵循这样一条采食规律:先在一地采食,然后经过个把月再重返旧地。在开吃之前,它们总是先弄清楚哪块地种什么,哪块地不种什么;然后严格按照自己的口味精心选择:东边今年种了糯玉米,甜的,口感不错,那就先到东边把糯玉米吃完;还不饱,再回西边忍着吃几口饭玉米,后者则纯属将就填饱肚子。
在很多地方大象都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它们以超强的记忆力著称,多年之后还能准确地找到水源和储藏食物的地点。大象的大脑是所有陆上动物中最大的,它们拥有超强的听觉,可以同时使用耳朵和鼻子听到细微的声响。它们通过吼叫、咆哮、像喇叭样的呼喊互相沟通,而且能通过地面将声音传出很远的距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大象的智商有多高?相当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
喜欢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哟@爱学爱普及的阿龙
如果要把动物按聪明程度和智商高低进行排序,大象往往都能在这个榜单上名列前茅。亚里士多德曾经形容大象是一种“在智慧和思想上超越所有其他动物的动物”;现代动物行为学家也普遍认为,大象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大象的智商很高呢?难道就因为它们会发出次声波?或者因为它们能把自己的鼻子玩得很转?其实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通过现有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也许我们就能对这些个问题一探究竟了。
超强的长期记忆力
大象最让人称奇的是它们的记忆力:它们可以长时间记住某样事物,甚至长达几十年都不会忘记。以至于在英语里,夸一个人记忆力好,会说“你有着大象一样的记忆力!”(have a memory like an elephant),或者形容自己就像大象一样不会轻易忘记(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
图源:unsplash
大象会充分利用自己长期记忆的能力,来适应艰难的环境。作为母系社会的群体动物,象群一般由年长的母象带领其他母象和小象一起生活,而这位“女族长”总能凭借自己几十年积累的记忆,给族群找到适宜的栖息地。
有调查发现,尽管荒漠上的某处水塘每隔8个月才会出现,但在缺乏水源的情况下,一群由三十多岁的“女族长”带领的象群总能毫不犹豫、定时定点地找到这个“偏僻”的水塘。相比之下,因为偷猎导致只剩下年轻“族长”的象群,就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缺乏充足的草料或者水源,导致死亡率相比其他象群增加一倍以上。
图源:unsplash
除此之外,长期记忆还体现在象群的社会关系上。公象成年以后需要独立生活,但是它们会通过尿液来识别个体,牢牢记住母亲的味道数十年,以避免近亲繁殖产生不健康的后代。
不仅仅是气味,大象对声音也十分敏感。通过次声波互相交流的大象,能够在各不相同、相互混杂的声波频率中,准确识别出方圆一公里内上百只大象的差异,并且找到自己熟悉的声音。打个比方的话,这就和在学校里,你要在人山人海的操场上找到自己的同班同学一样困难。
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
除了神奇的长期记忆力,大象的智力在动物行为学家的探究下也逐渐展露出来。
关于智力,研究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我能不能知道我是我?”的问题。换个更简单点的说法就是:大象会不会照镜子?
这是因为自我意识是通过“镜子测试“(Mirror Test)来检测的:研究者会在人或者动物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做一个标记,然后让ta照镜子——如果ta会主动地去尝试抹去标记,就表明ta知道镜子里的家伙是ta自己,即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如果不知道,就会以为镜子里是另一个人或者动物,也就不会去搭理自己身上的标记了。
目前绝大部分动物都没有能通过“镜子测试” | 图源:animalcognition
目前的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人类婴儿、宽吻海豚、黑猩猩都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那还有什么动物会有自我意识呢?研究者把目光移转向聪明的大象身上。
但是不同于其他动物,体型庞大的大象需要一面足够大的镜子,并且还要能自由检查镜子结构,来确定镜子里的“大象”不是真的。为此,研究者准备了一个2.5米高的超大镜子,并且在大象自己看不见的眼睛边上,画了个很明显的白色叉叉作为标记,来看看大象能不能完成“镜子测试”。
安装的镜子示意图 |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06.
大象 Happy 第一次见到这面镜子时确实“满脸疑惑”:她径直走到镜子前呆呆看了十秒,之后又来来回回观察了镜子好几次,在反复确认之后,她开始用鼻子“摸”被画了标记的位置——“镜子测试”成功!
可以观察到Happy反复地触摸眼边的标记 |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06.
随后大象Maxine和Patty也依次进入院子里接受测试,虽然它们“摸”标记的次数相对更少,但是这仍然说明了大象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
不亚于人的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者为了检验大象有多聪明,还给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比如“合作实验”、“数数实验”等等。
“合作实验”是为了检测大象是否能互相合作。研究者设计了一个被网隔住的托盘,托盘上摆满了大象爱吃的大餐(见下图)。但仅靠一只大象是拉不动托盘的,因为绳子会顺着滑轮滑走,只有两只大象一起拽住绳子一起拉,才能吃到大餐。
“合作实验”设计图 |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11.
最开始训练员会指挥两只大象一起走到绳子前面,因此大象合作起来会很顺利,成功率也非常高。但随后的实验两只大象到达绳子边上会有时间差:这就意味着当一只大象到绳子边,要等另一只大象过来再拉绳子,不然就吃不到大餐。
经过一天的学习,几只大象都很快学会合作并达到了上一次实验的成功率。但是有只代号NU的大象不仅学会了合作,还学会了“偷懒”,让现场的科学家都傻了眼:她到绳子边上会用一只脚踩住绳子,等同伴来了,就靠同伴一个人把食物拉过来,而自己就“坐享其成”。这可是科学家设计实验时从未设想的道路。
可以看到只有上面的那只大象在埋头苦拉,NU你可真是个偷懒小能手!|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11.
至于“数数”实验,是在大象面前放两个桶,分别随机地往里面丢苹果,它们只能看到苹果被丢进去的过程,看不到桶里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它们要时刻在脑子里数苹果的数量。结果74%的情况下大象都能准确选出苹果更多的桶,最优秀的Ashya还获得了89%正确率的最高分。
“数数”实验中大象们的正确率
| 图源:Irie-Sugimoto N, et al. 2009.
除了这些科学家设计的小难题,大象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个解决难题的小能手。观察发现在肯尼亚的埃尔贡山国家公园,有一群大象总喜欢往山洞里跑,科学家就不懂了:非洲象一般只是生活在草原上,怎么还往洞里跑?没想到,它们是去挖矿了!
山洞里的大象们 | 图源:amusingplanet
很多动物都会去舔舐含盐的矿石来补充自己的盐分,而大象更干脆,它们选择使用自己坚固的象牙把山洞里的含盐矿石砸下来,再咀嚼吞下来补充身体的盐分。
调查还发现,它们胃口特别大:一只年轻的公象45分钟就可以吃下14到20公斤的含盐土壤,以至于研究者还发现,这里的山洞其实都是数千年来大象自己一点点挖出来的。
矿石上留下的象牙痕迹 | 图源见水印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大象的聪明?
看到这你未免会有些疑惑:为什么科学家们要费这么大功夫来设计实验,来观察大象,检验它们有多聪明呢?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为了探索科学问题:除了人类这种智力超群的生物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高智力的生物?它们的认知行为能力和人有什么差异?人类的智力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种智力或者意识是怎么进化出来的?而这些问题仍是未知的,科学家通过对黑猩猩、海豚、大象的探究也许就能探究出其中的答案。
不过,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大象的猎杀。过去因为人们对象牙的追求,抑或是大象侵袭村庄,导致人们会大量猎杀野生大象。
但是,通过刚刚提到研究观察我们也知道:失去了年长族长的象群,将再也找不到沙漠里那池清水,死亡率也会大大提高;失去象牙的大象,将再也无法“挖矿”来补充盐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大象也会有“七情六欲”,它们和我们一样聪明。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云南那群迁徙的大象造成了上百万的经济损失,仍然被我们好好保护着:它们拥有着我们可能还不清楚的智慧与情感,也是这个星球上千千万万充满智慧的生灵之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伤害它们呢?
参考资料
Hart B, Hart L A. Evolution of the elephant brain: a paradox between brain size and cognitive behavior[M]//Evolution of nervous systems. Elsevier Inc., 2010: 491-497.Plotnik J M, De Waal F B M, Reiss D. Self-recognition in an Asian elepha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103(45): 17053-17057.Plotnik J M, Lair R, Suphachoksahakun W, et al. Elephants know when they need a helping trunk in a cooperative tas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12): 5116-5121.Irie-Sugimoto N, Kobayashi T, Sato T, et al. Relative quantity judgment by Asian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J]. Animal cognition, 2009, 12(1): 193-199.Bowell R J, Warren A, Redmond I. Formation of cave salts and utilization by elephants in the Mount Elgon region, Kenya[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1996, 113(1): 63-79.来源:biokiwi
编辑:dogcraft、yrLewis
如果要把动物按聪明程度和智商高低进行排序,大象往往都能在这个榜单上名列前茅。亚里士多德曾经形容大象是一种“在智慧和思想上超越所有其他动物的动物”;现代动物行为学家也普遍认为,大象是最聪明的动物之一……
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大象的智商很高呢?难道就因为它们会发出次声波?或者因为它们能把自己的鼻子玩得很转?其实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通过现有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也许我们就能对这些个问题一探究竟了。
超强的长期记忆力
大象最让人称奇的是它们的记忆力:它们可以长时间记住某样事物,甚至长达几十年都不会忘记。以至于在英语里,夸一个人记忆力好,会说“你有着大象一样的记忆力!”(have a memory like an elephant),或者形容自己就像大象一样不会轻易忘记(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
图源:unsplash
大象会充分利用自己长期记忆的能力,来适应艰难的环境。作为母系社会的群体动物,象群一般由年长的母象带领其他母象和小象一起生活,而这位“女族长”总能凭借自己几十年积累的记忆,给族群找到适宜的栖息地。
有调查发现,尽管荒漠上的某处水塘每隔8个月才会出现,但在缺乏水源的情况下,一群由三十多岁的“女族长”带领的象群总能毫不犹豫、定时定点地找到这个“偏僻”的水塘。相比之下,因为偷猎导致只剩下年轻“族长”的象群,就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缺乏充足的草料或者水源,导致死亡率相比其他象群增加一倍以上。
图源:unsplash
除此之外,长期记忆还体现在象群的社会关系上。公象成年以后需要独立生活,但是它们会通过尿液来识别个体,牢牢记住母亲的味道数十年,以避免近亲繁殖产生不健康的后代。
不仅仅是气味,大象对声音也十分敏感。通过次声波互相交流的大象,能够在各不相同、相互混杂的声波频率中,准确识别出方圆一公里内上百只大象的差异,并且找到自己熟悉的声音。打个比方的话,这就和在学校里,你要在人山人海的操场上找到自己的同班同学一样困难。
和人一样的自我意识
除了神奇的长期记忆力,大象的智力在动物行为学家的探究下也逐渐展露出来。
关于智力,研究者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我能不能知道我是我?”的问题。换个更简单点的说法就是:大象会不会照镜子?
这是因为自我意识是通过“镜子测试“(Mirror Test)来检测的:研究者会在人或者动物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做一个标记,然后让ta照镜子——如果ta会主动地去尝试抹去标记,就表明ta知道镜子里的家伙是ta自己,即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如果不知道,就会以为镜子里是另一个人或者动物,也就不会去搭理自己身上的标记了。
目前绝大部分动物都没有能通过“镜子测试” | 图源:animalcognition
目前的研究表明,18个月大的人类婴儿、宽吻海豚、黑猩猩都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那还有什么动物会有自我意识呢?研究者把目光移转向聪明的大象身上。
但是不同于其他动物,体型庞大的大象需要一面足够大的镜子,并且还要能自由检查镜子结构,来确定镜子里的“大象”不是真的。为此,研究者准备了一个2.5米高的超大镜子,并且在大象自己看不见的眼睛边上,画了个很明显的白色叉叉作为标记,来看看大象能不能完成“镜子测试”。
安装的镜子示意图 |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06.
大象 Happy 第一次见到这面镜子时确实“满脸疑惑”:她径直走到镜子前呆呆看了十秒,之后又来来回回观察了镜子好几次,在反复确认之后,她开始用鼻子“摸”被画了标记的位置——“镜子测试”成功!
可以观察到Happy反复地触摸眼边的标记 |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06.
随后大象Maxine和Patty也依次进入院子里接受测试,虽然它们“摸”标记的次数相对更少,但是这仍然说明了大象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
不亚于人的解决问题能力
研究者为了检验大象有多聪明,还给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比如“合作实验”、“数数实验”等等。
“合作实验”是为了检测大象是否能互相合作。研究者设计了一个被网隔住的托盘,托盘上摆满了大象爱吃的大餐(见下图)。但仅靠一只大象是拉不动托盘的,因为绳子会顺着滑轮滑走,只有两只大象一起拽住绳子一起拉,才能吃到大餐。
“合作实验”设计图 |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11.
最开始训练员会指挥两只大象一起走到绳子前面,因此大象合作起来会很顺利,成功率也非常高。但随后的实验两只大象到达绳子边上会有时间差:这就意味着当一只大象到绳子边,要等另一只大象过来再拉绳子,不然就吃不到大餐。
经过一天的学习,几只大象都很快学会合作并达到了上一次实验的成功率。但是有只代号NU的大象不仅学会了合作,还学会了“偷懒”,让现场的科学家都傻了眼:她到绳子边上会用一只脚踩住绳子,等同伴来了,就靠同伴一个人把食物拉过来,而自己就“坐享其成”。这可是科学家设计实验时从未设想的道路。
可以看到只有上面的那只大象在埋头苦拉,NU你可真是个偷懒小能手!| 图源:Plotnik J M, et al. 2011.
至于“数数”实验,是在大象面前放两个桶,分别随机地往里面丢苹果,它们只能看到苹果被丢进去的过程,看不到桶里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它们要时刻在脑子里数苹果的数量。结果74%的情况下大象都能准确选出苹果更多的桶,最优秀的Ashya还获得了89%正确率的最高分。
“数数”实验中大象们的正确率
| 图源:Irie-Sugimoto N, et al. 2009.
除了这些科学家设计的小难题,大象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是个解决难题的小能手。观察发现在肯尼亚的埃尔贡山国家公园,有一群大象总喜欢往山洞里跑,科学家就不懂了:非洲象一般只是生活在草原上,怎么还往洞里跑?没想到,它们是去挖矿了!
山洞里的大象们 | 图源:amusingplanet
很多动物都会去舔舐含盐的矿石来补充自己的盐分,而大象更干脆,它们选择使用自己坚固的象牙把山洞里的含盐矿石砸下来,再咀嚼吞下来补充身体的盐分。
调查还发现,它们胃口特别大:一只年轻的公象45分钟就可以吃下14到20公斤的含盐土壤,以至于研究者还发现,这里的山洞其实都是数千年来大象自己一点点挖出来的。
矿石上留下的象牙痕迹 | 图源见水印
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大象的聪明?
看到这你未免会有些疑惑:为什么科学家们要费这么大功夫来设计实验,来观察大象,检验它们有多聪明呢?
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为了探索科学问题:除了人类这种智力超群的生物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高智力的生物?它们的认知行为能力和人有什么差异?人类的智力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种智力或者意识是怎么进化出来的?而这些问题仍是未知的,科学家通过对黑猩猩、海豚、大象的探究也许就能探究出其中的答案。
不过,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大象的猎杀。过去因为人们对象牙的追求,抑或是大象侵袭村庄,导致人们会大量猎杀野生大象。
但是,通过刚刚提到研究观察我们也知道:失去了年长族长的象群,将再也找不到沙漠里那池清水,死亡率也会大大提高;失去象牙的大象,将再也无法“挖矿”来补充盐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大象也会有“七情六欲”,它们和我们一样聪明。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云南那群迁徙的大象造成了上百万的经济损失,仍然被我们好好保护着:它们拥有着我们可能还不清楚的智慧与情感,也是这个星球上千千万万充满智慧的生灵之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伤害它们呢?
参考资料
Hart B, Hart L A. Evolution of the elephant brain: a paradox between brain size and cognitive behavior[M]//Evolution of nervous systems. Elsevier Inc., 2010: 491-497.Plotnik J M, De Waal F B M, Reiss D. Self-recognition in an Asian elepha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103(45): 17053-17057.Plotnik J M, Lair R, Suphachoksahakun W, et al. Elephants know when they need a helping trunk in a cooperative tas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12): 5116-5121.Irie-Sugimoto N, Kobayashi T, Sato T, et al. Relative quantity judgment by Asian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J]. Animal cognition, 2009, 12(1): 193-199.Bowell R J, Warren A, Redmond I. Formation of cave salts and utilization by elephants in the Mount Elgon region, Kenya[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1996, 113(1): 63-79.来源:biokiwi
编辑:dogcraft、yrLewis
猫与狗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宠物,绝大多数的人或多或少都与它们有过接触,关于猫和狗,“铲屎官”们最有发言权,总体来说这是两种性格迥异的动物,猫高冷,不易近人,但是外表超萌;狗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十分热情,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黏在主人身边。
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也带给了人们两种不一样的养宠体验,没有谁好谁坏一说,只有更喜欢哪一种。
猫与狗
猫与狗之争,持续了很久,在很多话题上面,都有相关的一些讨论,比如最经典的话题之一,那便是猫与狗谁更聪明一些?争论了许久,却一直没有定论,喜欢喵星人的“铲屎官”大多数都认为猫咪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就连喜欢汪星人的“铲屎官”根据日常表现,也会觉得狗很笨,在许多农村里面,甚至有“大笨狗”这一类的说法。
那么在实际中,狗确实比猫笨吗?可能要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曾经有研究者做过这么一个实验,那就是用一个装有奖励的杯子以及一个空杯子,放在前面,然后人们用手指向有奖励的杯子,发现狗能够迅速理解人类的手势,走向那个杯子,并且获得其中的奖励;
而猫则完全表现出另外一种景象,它们极其不配合,最终实验不得不短暂中断,将实验场景移到喵星人的家中,才得以继续。研究者们发现愿意配合的猫咪,行为表现跟狗狗差不多,也能准确理解人类手势的意图。
从结果来看,似乎猫与狗一样聪明,但是实际上这个实验是漏洞百出的,并不能很好地证明猫与狗智商的高低,正如我前面说过,这两种动物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所以单单从外在行为表现上面看,是很难看出它们之间谁比较聪明的。
所以寻找另外更加客观,并且能够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智力的测量,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另外动物也没有办法像人类一样按照固定的试题去测智商。
曾经有说法是将大脑的尺寸以及结构的复杂性作为衡量智商的标准,并且在生活中确实能够得到实例的支持。比如怀俄明州立大学动物行为专家发现,食肉动物的大脑尺寸越大,在面临各种困难的时候,就越能从容应对,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更强一些。
但是这种测量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大脑尺寸越大,并不是说智商就越高,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测量神经元的数量。
在生物学范畴里面,神经元是基本的信息处理单元,神经元数量越多,就表明其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越强,换言之动物的认知能力就越强。
可能这个概念还是有点难懂,我们不妨将神经元想象成一个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一群人的整体能力就倍增,数以百万计的人们集合在一起,就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麻烦了。所以现今为止,尽管计算神经元数量这一衡量方法也不能说100%准确,但是却是目前最有效的方式。
黑猩猩
前面说过根据大脑尺寸的方式来测量智商不是很准确,其原因就在于相同尺寸的大脑里面,其神经元的数量可能差异巨大,从而导致智商的不一样。
目前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皮层里面所含有的神经元数量是160亿个左右,不同人之间的数量略微有些差异,但大体相当,而动物世界里面,黑猩猩大脑皮层神经元数量高达60-70亿个,说明它确实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动物,说其有人类幼儿的智商也不为过。
神经元测量数据
来自丹麦、美国等世界上6个国家的大学研究者对猫与狗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进行了测量计算,整个测量过程十分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从神经元里面分离出悬浮核子,然后根据单位体积内的悬浮核子数量来估算出神经元的数量,这一方法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误差相对于其他任何实验测量方式来说都要小很多。
研究者分析了两只狗(小型犬、金毛猎犬)、一只猫的大脑,得出数据:狗大脑皮层中含有的神经元数量是5.28亿个左右,而猫只有2.5亿,其中狗狗的体型大小与脑中神经元数量的多少并没有什么关联,不管是小型犬还是大型犬,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数量均为5亿个左右。
猫
从上面的实验数据来看汪星人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喵星人的2倍多,在一定意义上就说明狗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能力相对于猫来说,要强很多,这是否就间接说明了狗的智商在猫之上呢?我相信大家会有自己的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神经元数量的推测,狗应该跟狮子、浣熊差不多聪明,而猫的智商则跟熊类似,另外,除了灵长类动物,大象应该是最聪明的陆地动物了,它们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数量高达56亿个。
导盲犬
事实上根据神经元测量的结果来看,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基本上是吻合的,大多数需要动物参与的工作,首选基本上都是狗,比如导盲犬、军犬、嗅探犬等等,除了它们有出众的能力之外,其对外界的适应性,以及与人类合作的亲密度,还有对任务的专注性,都是其他动物不能比拟的,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高智商之上。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根据测量结果来看,狗似乎要比猫更聪明一些。
(关注我,了解动物知识,喜欢请给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