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南都讯 记者许晓蕾 香港导演毛俊辉执导的粤剧《百花亭赠剑》将于11月30日及12月1日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该剧由香港艺术节委约及制作,是艺术节历史上第一部委约制作的戏曲作品。《百花亭赠剑》以现代剧场的方式重新诠释经典粤剧,在传承戏曲魅力的同时吸引了大批新一代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传统文化焕发出的新意趣。
《百花亭赠剑》剧照。 受访者供图《百花亭赠剑》是唐涤生1958年为丽声剧团编撰的剧目,取材自昆剧《百花赠剑》折子戏,讲述元朝得知安西王久存背叛之心,遂命邹化龙及江六云混入王府窥探消息。六云中计,误闯百花公主不许男儿进入的寝宫百花亭,岂料公主爱六云才气丰仪,一见钟情,赠剑订姻缘。
红伶何非凡、吴君丽、梁醒波及靓次伯令《百花亭赠剑》风行数十年,至今仍备受戏迷爱戴。此次毛俊辉导演与年轻编剧江骏杰联手改编,并由青年粤剧演员王志良、林颖施分别饰演江六云和百花公主。创作年轻化的同时,以现代剧场方式创作,更着重对于剧中背景、人物性格与情感的描绘,使整个故事更容易被现代观众接受及喜爱。
导演毛俊辉此前曾经担任过香港演艺学院表演系主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百花亭赠剑》也是导演毛俊辉继粤剧《李后主》之后,第二次导演粤剧。
毛俊辉说,在创作《百花亭赠剑》的时候,从多个角度对原著进行了改编与调整,并借由这个过程去重新审视粤剧的创作过程。剧本改编,表演手法、音乐处理、制作设计,排练的方式和机制,借由现代的工作方式对粤剧创作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并从中寻找有哪些环节值得传统粤剧借鉴。因此,《百花亭赠剑》在保留粤剧戏曲原情原韵的同时,也打破了诸如脸谱化人物的刻板呈现方式,戏曲与现代剧场的精彩皆被保留,两者遥相呼应,熠熠生辉。
此外,此次由香港艺术节委约及制作的《百花亭赠剑》呈现了粤剧在如今继续发扬和传承的一种新的方式,也让对传统文化相对陌生的观众,有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去了解、学习和欣赏粤剧,为粤剧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视角。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刘波
最美人间四月天。对戏迷们来说,最美的更莫过于在春夜里,在那夜深沉处享受扣人心弦的檀板声脆,还有令人沉醉且久久萦怀的皮黄悠扬。从赏心悦目到心满意足,他们大声叫好,那一声声“好”,“好”,来自丹田,那一阵阵掌声,发自肺腑。4月6日的长安大戏院,一出张派名剧《望江亭》让他们过足了戏瘾。优秀青年张派演员王茜成功的演绎了谭记儿这个极有魅力的艺术形象。她很激动的向观众深深的鞠躬致谢。她太期待这个春天了。去年春天的演出,因为疫情被推迟到了秋天。所以,今年她全身心的拥抱这个来之不易在春天里和观众的约会,她又有机会更从容的演绎张派名剧,让观众领略张派的风采。演员只有通过不断的演出,不断的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表演水平。王茜非常喜欢《望江亭》,早在2016年参加香港艺术节时,她就主演了《望江亭》一剧。每一次演出她都非常用心的展示女主人公谭记儿凭借聪明才智掌握自己的命运,勇敢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这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散发着光芒,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她力争让自己的表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一位业内资深长者评论说,听王茜的演唱,特别是那段有名的南梆子唱段,如夏日品沙瓤西瓜,甜里透着舒爽的水灵,此言不虚。
《望江亭》是京剧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著名的代表剧目,取材于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秋切绘旦》和川剧《谭记儿》。这是一出惩恶扬善的喜剧。才貌双全的学士夫人谭记儿,因夫亡故,又遭受太尉杨戬之子杨衙内的无理纠缠,躲进了清安观,为观主白道姑抄写经卷。白道姑之侄白士中得中进士,官授潭州太守,赴任途中,来道观探望姑母。经姑母撮合,白士中与谭记儿一见倾心,缔结良缘,一同登程。杨衙内怀恨在心,事通其父,假造圣旨,私带尚方宝剑,至潭州缉拿白士中。白闻知,心焦无措。谭记儿得知后智扮渔妇,在望江亭内将杨衙内灌醉,盗走假圣旨及尚方宝剑。当杨以钦差大臣身份闯入潭州太守公堂时,他带的圣旨变成了一首他自己写的歪诗:“月儿弯弯照楼台…”,拔出的尚方宝剑竟然是一把短刀,洋相百出,被白士中以假冒圣旨之罪捕拿。该剧由张先生1956年在上海首演,一推出就引起轰动,风靡全国,并在1958年拍摄成京剧电影,为戏剧工作者和广大观众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加速了张派艺术的传播,奠定了张派的艺术基础。从此《望江亭》成为张派传人必演的剧目,在京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熠熠生辉。
《望江亭》编剧是王雁。剧本设计的紧凑精巧,不落俗套,语言简洁洗练,贴近生活。张君秋先生创造了很多新的板、腔,包括富有匠心的重组,他的行腔吐字,发声归韵,令人耳目一新。再加上他清脆明亮,高低不挡的歌喉,潇洒清秀的扮相,以及炉火纯青,运用自如的表演技巧,令人如沐春风浑身舒展,如闻山涧清流滋润心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该剧的新颖首先体现在开场。传统方式是主人公上场后利用“打引子”自报家门,而这出戏是通过白道姑和其侄白士中的对话交代了谭记儿的身世,为她的出场做足了铺垫,让观众对她的孤苦无依已然生出恻隐之心,期待她的出场。当白道姑听说她的侄子已经鳏居三载时,不由得感叹好姻缘自有天定。她这样介绍谭记儿: “此人聪明机敏,才貌双全,你若得她为妻,真是缘分不浅。你二人一个未曾续娶,一个不曾再嫁,岂不是有缘么?” 她和侄子约定由她先向谭记儿试探提亲,如果得到应允,白道姑就以咳嗽为号,白便出场相见,二人缔结良缘。于是,在白道姑一声:学士夫人,不要写了,请出来吧。在观众的期待中,幕后传来一声清脆婉转又略带一丝低沉的“来-了-,” 观众随声叫好。王茜收获碰头彩。穿过黄色透明纱幕,一个白衫素衣佳人缓缓出现,只见她身着白素花帔,手持蓝皮经卷,款款来到台口亮相,扮相俊美,神情落寞。这装扮符合她的身份和当下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张先生为刻画谭记儿这一艺术形象,特别量身打造了脍炙人口的优美唱段。配合她登场的是一段四平调。这段唱“让观众似曾相识,但又颇富新意,尤其结尾的甩腔简直是生花妙笔,不由人不叫绝”。这是属于谭记儿特有的四平调,充分抒发她内心的孤寂和愤懑,不同于《乌龙院》里的阎惜姣、《梅龙镇》里的李凤姐,《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独-守-空-帏-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孀居愁苦泪洗面,为避-狂徒-到此间!” 在演唱时,“独”字有个小停顿,强调她的孤苦无依,“空-帏”是上扬的,情感虽然沉闷凄凉,但唱腔很俏很美,“暗”字又走低,再度表现她一个人的郁闷情怀。“长叹“二字”紧连着轻声的“芳心”,“寂寞”两个字走低腔,但胡琴是用外弦的亮音包裹,起到甜、亮效果。接下来有谁怜的“有”字,用了疙瘩腔,潇洒华丽,凸显了她孤苦无依和对得到爱情,得到疼爱的渴望。“怜”,字很轻,是一个问句,对应芳心的“芳”字。“孀居愁苦泪洗面” 是悲戚现状的叙述,速度稍快,因为这句是在蓄势,是先抑后扬,是为下一句做铺垫,,“为避”两个字缘着板走,偷换一口气,然后唱出“狂徒”二字,舒展,亮堂,这四个字是借用了老生的高昂甩腔,也叫嘎调,这个腔用的自然、妥帖,顺畅,且十分鲜明、突出,使得她被欺凌的万般愤懑之情得到强有力的宣泄,然后又稳稳的回到观众熟悉的四平调,唱出“到此间”。王茜的嗓音甜润,气息运用得当,唱腔迂回婉转,表演中规中矩,契合观众心中的谭记儿的形象,大家把掌声送给了她。独白后,她落座,白道姑开始和她聊天,感谢她帮忙抄写经卷。接着是和白道姑的对话和一段言前辙的二黄散板转二黄原板唱腔,吐露了她的复杂心境。她感恩白道姑的好心收留,可是寄居在此也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何她表示很羡慕出家人,而实际上更渴望美丽的爱情生活,可是并不知道美满的姻缘在哪里,而不如意的姻缘,她宁可不要。新颖的唱段又出现了,谭记儿叫板,起“凤点头”, 场面上拉出了二黄摇板的过门:“蒙师傅-发-恻隐-把我-怜念,才-免得-我一人(停顿,接长腔以示强调)-形影-孤单。每日里-在观中-抄写-经卷,为的是-遣愁闷-排解忧-烦(控制气息唱长腔,强调无法摆脱的无边的烦恼)。据安志强所著的《张君秋传》里对《望江亭》的创作的描述,当年张先生演唱盛况是,“忧”字是走的高音,是一种压抑着的心绪抑制不住的迸发,音量十足,演唱的时值抻出了不大不小的一点点,再落下去行进,流经九道十八弯,形成了顿挫有致的旋律流动,强烈地触动了观众的感知神经,引发了剧场的轰动效果——掌声齐动。” 接下来是二黄快三眼:“深羡你-出家人-一尘-不染,诵经卷参神佛何等-清闲。我今日-只落的飞鸿-失伴,孤零零-惨凄凄-夜伴-愁眠(用叠字突出夜半孤苦凄凉)。倒不如-出家-断绝-尘念,随师傅-同修道,也免得-狂徒摧残,到来生身列仙-班”(班字是特长腔,要四次换气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深层次表达对前途渺茫而产生的无可奈何,需要特别控制气息。)白道姑闻说,如你这如花似玉之人,还愁没有凤求凰的司马相如吗?她回复:“婚姻事-恐难(高腔,简直是太难了)-天遂-人愿,不如意-岂不是反把-愁-添。” 无奈白道姑做媒出师不利,她首先提到了自己有一个人选,是官宦人家子弟。不料想此言引起谭记儿的极大反感,她误以为是杨衙内,就愤然回绝,并说以后不再来打搅,旋即起身告辞。白道姑见状,急的咳嗽起来。听到了咳嗽声的白士中即刻上场,恰好迎面见到谭记儿,开口就说:“小生姑母与夫人说明,小生愿与夫人结为姻眷,偕老百年,倘有二心,愿盟誓剖心!” 谭记儿的愤然因这不期的表白变成了愕然,马上追问来人是谁。白道姑说是新任潭州太守,自己的侄子白士中。既然窗户纸已被捅破,白道姑就请谭记儿代自己陪客,托故躲开了。谭记儿看着远去的道姑,还没有从惊异和尴尬里回过神来。白进一步表明心迹,并再次发愿盟誓。这里的一段十六句的南梆子唱腔富有突破性,有一咏三叹之功效。《张君秋传》里提到,“在《望江亭》之前,没有人敢于把南梆子唱成十六句,并作为整本大戏的重点唱段来演唱。张先生唱的曲调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其中 “我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一句,比较专业的解释是,“其开头是南梆子的格式,在“当”后面用了一小段过门,接“允婚事”的唱腔出现了极大变化,南梆子的两小节旋律变成了四小节,“穿红举案”四个字的唱腔,又从一般的三小节变成了十四小节,采用“紧拉慢唱”的节奏,衬托着迂回婉转旋律,配合着身段,极其细腻的展示了谭记儿见到才貌双全的白士中后,意惹情牵,又不好意思直接吐露衷曲的复杂心情,淋漓尽致的把她内心的倾慕和外在的端庄和谐的结合在一起”。第十三句采用的也是如是手法,让谭记儿这个人物真实、立体、鲜活的立在观众面前和心里。“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从气愤和气恼中缓过神),却-原-来-竟是-这(这字一个小尾巴,轻而快)-翩翩(翩翩二子,高腔,用喷口,吐字清晰,表示眼前一亮,怦然跳动,产生好感)的少年。观(轻声,声音好听,嘴型好看,悄悄观察)-此人-容貌像-似曾-相见(见字长腔,仔细打量感到亲切),好(换气,准备后面长腔)一似(委婉长腔)-我儿-夫(夫字用装饰性小擞,轻而快的滑过)-死-后-生-还(这等巧合,是上天垂怜吗?)到此时-不由我-心绪-撩-乱,羞-得我-低下头-手-弄-罗-衫呐(此处是张派特有的“蜻蜓点水”的偷气法,在胡琴繁杂的快弓伴奏里,跳跃着唱,如浪里行船,时起时落,表示心动神摇,尽显女儿家娇羞之态)。见此情(长腔)-不由-我-心中-思-念,这-君-子(君字是重音,稍用力强调,高扬长腔)-可算得-才貌-双全(此人敦厚儒雅谦恭,应该是一段好姻缘),三年来(三字逐渐高起,来字拖婉转长腔,逐渐加强,强调时间很久了,衔接下一句,)我不曾-动过-此(停顿)念,却-为何-今日里-意惹-情-牵(芳心涟漪成波澜,倾慕之情油然而生)“奴本当(停顿,过门,思忖如何表达)允婚事-穿红(长腔,红字归到鼻腔)举-案(举字柔而长,最后案字,逐渐蓄力上扬,有后浪推前浪之感,控制气息很重要),(配合身段),羞答答-我怎好-当面-交谈,今日里(长腔)-若将这-红-绳(停顿)剪(长腔)-断(犹豫不定,思想斗争激烈),岂(停顿)-不是-错过了-美满的-良缘(说服自己惜取眼前人,不然悔之晚矣),我-何-不(委婉长腔,走向坚定,表示已然有了决断)用-诗词-表白-心愿,且-看-他-可-领会-这(停顿)诗(很俏丽)-内-的隐(上扬)-言。” 谭记儿锦心绣口,口占一首藏头诗,暗含“愿随君去”四字,既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心愿,也亲自考一考这新任太守的才情。 “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君能识破“凤兮”句,去妇当归卖酒家。” 白听后,悟出含义,欣喜异常,张口应和,也是一首藏头诗,“当垆卓女艳如花,不负琴心走天涯。负却今朝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 谭记儿闻言道:好个“当不负卿!” 但愿心口如一,不负白首之约!此时恰逢杨衙内带人来抢人,危急里白道姑建议她随白去上任。二人从道观后门登舟而去。观众们舒了一口气,为才貌双全的谭记儿终于有了好的归宿感到高兴。这段优美的唱段非常吃功夫,王茜在表演上分寸拿捏的很好,演唱流畅婉转,高低轻重,声音气息控制很稳。杨衙内逼问谭记儿的下落,白道姑为了让他死心,说出:汴梁白士中,科场显才能。新任潭州府,奉诏出帝京。二人情意重,相见如重逢。良缘是天定,官舟花烛红。不料杨衙内闻此讯,心生嫉恨,要去其父面前挑拨陷害白士中。至此,剧情的人物关系和矛盾清晰明了,剧情发展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接续刻画和展现谭记儿在才貌双全之外的智勇双全。
接下来,白士中接到京中李老丞相派人送来的紧急书信,得知杨衙内在其父面前搬弄是非,杨已出京前来兴师问罪,将把他就地正法。送信人还透露杨当晚必宿望江亭,次日一早到潭州,让他早想对策。白焦虑不安,想起恩爱夫妻就要分离,不由得泪洒衣襟,却囊中无计。想与夫人商议,又恐她担惊害怕。若不讲,明日圣旨一到就将命丧黄泉。此时谭记儿上场,她看到了夫君心烦意乱,问及缘由,他闪烁其词不肯讲。见此状谭记儿用了激将法:我看到了书信,分明你家另有妻室,知你在外另娶新妻,写信前来问罪,是与不是?谭记儿随后唱了一段西皮原板,唱词围绕“你我她”三人关系展开,精巧对仗:她那里终朝每日盼夫婿,你在此喜新厌旧把心欺。如今她要来寻找你,你瞒着妾身暗焦急。转西皮流水板:劝你休要多顾虑,她来时,我便去,也免得你们恩爱的夫妻两分离。” 白被逼无奈说出了实情。白唱西皮快板:“杨戬父子太无理,诬词参奏把君欺。千古冤狱今朝起,士中今日要血染衣。一封书信交与你,夫妻就要两分离。” 接过书信,谭记儿唱西皮导板:“字字行行看仔细,” 转西皮快板,“紧咬银牙怒不息!强解愁容慰夫婿,休惊怕来你免焦急。” 此时凸显谭记儿的愤怒和在了解情况后的镇定和智慧,真真的不让须眉。稍作思忖,她就有了主意,有一段西皮散板安慰夫君:“相公不必多忧虑,退敌之策有为妻。一非是泰山崩倒难扶起,二不是病入膏肓药难医。妾身自有锦囊计,管教他海底捞月空自欺。” 此时,这个纤弱的女子在观众心里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丰满起来,更加让人喜爱,观众急于知道剧情如何发展。但见一位身穿绿色蓑衣,短打扮的渔妇,步态轻盈,手提渔篮上场。换了装的谭记儿漂亮、精干、利索。她巧扮渔妇,夜赴望江亭见机行事,让白备小船一只,停在芦苇之中,三更时分,击掌为号,接她回家。见到杨衙内的官船,她强压怒火,唱了一段西皮快板:“见狂徒不由我怒满胸怀。仗权势他要将儿夫陷害,为救夫我亲到亭台。临行时将钢刀身边携带,扮作渔妇去会钦差。用笑脸把我的怒容掩盖,定教那狗贼子自投网来!” 她高声叫卖,“卖鱼呀!” 杨衙内正百无聊赖想着找乐,一听见女子的声音,立刻来了精神,“我看你怎么怪眼熟的?你是那个……”,谭记儿马上接过话茬,转移他的注意力,“我是张二嫂哇。张二顺是我们当家的。您常买我们的鱼,您就都忘了吗?”杨衙内也就没有再追问,因为听到她是来送金色鲤鱼,给他下酒,不胜欢喜。见渔妇貌美,他又起花心:你愿意陪着我,饮酒赏月吗?谭记儿巧妙的和衙役以及杨衙内,特别是和杨衙内,二人来来往往有很长的京白对话,王茜的表演,神情,身段,吐字、发音、归韵都很到位,展示了张派的脆、甜、柔、流利、动听的京白特色。谭记儿一直掌握着对话的主动权,她一个弱女子如果选择行刺,肯定是自投罗网。所以她一直找出各种理由哄杨喝酒,意欲把他灌醉,包括让杨做中秋赏月诗。他憋了半天,才有一句,“月儿弯弯照楼台,” “楼高又怕摔下来”,抓耳挠腮又蹦出一句,“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 这歪诗令人捧腹,是对这等胸无点墨,只会仗势欺人货色的辛辣的嘲讽,反衬谭记儿的聪慧与机敏。这样的安排产生机趣、有利于活跃气氛、丰富节奏。谭记儿夸他写的好,并讨要这首诗作,他不无得意的顺势送给了她,并说要收她做三房夫人。当谭记儿说自己有丈夫时,杨说老爷我有钱有势力。明儿个多给他些银子叫他买张退婚文约,还主动提出要写张字据。谭记儿收好了字据,留作罪证。在听到杨要求她在船上留宿时,她又机智的摆脱了他的纠缠,这里有一段西皮流水:“劝大人,休孟浪,今晚怎能住船舱?传扬出去落法网,链儿锁,镣儿趟,叮零当啷入牢房。那时好事成空想,众口铄金你须提防。” 这唱腔很优美,唱词很灵动,长短句结合,儿话字加上象声词,即便是念起来也朗朗上口。这是出于自我保护,是含着诙谐味道又义正辞严的警示和规劝。杨衙内感到说的有理,这是在为他着想,自己认罚喝酒。酒半醺,他还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明天一早儿,我杀了白士中,把那个谭记儿给弄到手,再收你做三房夫人。闻此言,谭记儿立刻警觉起来,机会来了。她开始继续劝酒、套话。杨衙内边喝酒边洋洋得意的向她展示了圣旨和尚方宝剑,并说可以先斩后奏。这里谭记儿有一段西皮慢板:“听他言,心暗想,圣旨宝剑果然有文章。若非今朝明真相,夫妻就要饮恨亡。” 了解了杨的作恶害人的方式,她有了更明确的筹划,接西皮快板:“假做殷勤把酒让,小费周折摆布强梁。”谭记儿继续劝酒,从花好月圆,说到天长地久,直到杨衙内大罪,倒地不省人事。她在确定杨酩酊大醉之后马上行动,唱西皮散板:“一见贼子已醉倒,不由奴家喜上眉梢。忙将君王圣旨盗,” 她略有些紧张,但还是迅速的搜出圣旨并将诗稿塞进杨衙内袖内。她又机智的骗过来查夜的衙役,把身上的短刀插入剑鞘,放入剑囊内,用蓑衣包好尚方宝剑,配合西皮快板:“尚方宝剑换钢刀。下得亭来心暗笑”,转西皮摇板:“管叫贼子魂魄消!”大功告成,谭记儿离开了望江亭。次日,杨衙内气势汹汹闯入太守府,在大堂坐定后就指控白是中“贪恋酒色,不理民情,荒怠政务,勒索民财,以致怨声载道,圣上命本官缉获正法!” 当白是中追问以何为凭时,他趾高气昂的念圣旨,谁知竟是自己写的歪诗,急切里他又出示尚方宝剑,无奈却是一把短刀。于是白士中即刻令人把他绑了,并要大刑伺候,杨衙内这才如实交代:(一段流畅清脆的京白数板)跪在大堂前,老爷听根源:只为谭记儿,跟你结仇冤。进京见我父,定下巧机关。造了假圣旨,带了尚方剑。要杀白太守,我便上了船。望江亭赏月,渔妇貌似仙。酒后动邪念,跟她定姻缘。丢了尚方剑,我是一切全玩儿完!他在招供上画押之后,白士中请出了谭记儿。杨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后悔不迭。一见杨衙内,谭记儿怒火中烧,有一段含有小生演唱风格的西皮二六板唱段,历数了杨衙内的罪行,四个“谁叫你”的排比句,唱的痛快淋漓,大快人心:“见贼子不由我怒容满面,在大堂骂一声无耻的儿男!纵然是你的父官高爵显,今日里也难逃法令森严。谁叫你乌鸦想把凤巢占?谁叫你步步追逼计多端?谁叫你强夺违律典?谁叫你(转西皮快板) 谎言害清官?这是你自作自受遭孽怨,罪如深海恶如山。钦差今朝成囚犯,铁窗之内你去把花贪。”至此,好戏接近尾声,白士中由衷的佩服和赞叹:满天愁云尽消散,夫人神智赛天仙。” 而谭记儿从容镇静,“从来松柏耐岁寒,化险为夷度难关”。夫妻二人携手,更加情深爱笃,下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为这出寄托了百姓对至美至善的理想追求的经典好戏,为他们心目中才貌智勇双全的谭记儿,也包括出演白士中,杨衙内和白道姑的演员的“一棵菜”精神,他们共同努力成功演绎了经典。
王茜是北京京剧院一团优秀青衣演员,宗张派。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师承吴纪敏、丁士娥、范雅静、沈世华、张毓文、韩冬青、王瑾、岳芃辉等老师。2013年拜京剧名家王蓉蓉为师。2014年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综评第一的成绩毕业,进入北京京剧院工作。擅演京、昆剧目《玉堂春》《彩楼记》《秦香莲》《大探二》《望江亭》《状元媒》《游园惊梦》《百花赠剑》《春香闹学》《蝴蝶梦说亲》等。2009年获全国戏曲红梅大奖优秀少年奖。2014年获中国戏曲学院一等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6年参加香港艺术节并主演《望江亭》一剧。她还获得北京京剧院第四届“魅力春天”青年演员擂台邀请赛人气比拼第一名。曾多次参加并主演国内外、电视台、剧院等重要演出,如:“APEC”峰会、中国京剧节开幕式演出、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纪念张君秋大师百年诞辰活动演出《彩楼记》,第三届关汉卿戏剧节演出《大探二》,“月夜非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专场演出,“京韵红楼”音乐会等。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在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中山音乐堂等重要演出中担任主要演员,并获得行业内外一致好评。
王茜表示,张先生之所以自成一家,是因为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并推陈出新,是京剧艺术殿堂里的一座高峰。她有幸学习张派,并成为张派艺术传人,深感责任重大。京剧是美的艺术,在掌握“四功,五法”之外,还要演出韵味,那是演员经过历练后所形成的内在特质的溢出效应。那是观众在演员外形,化装,服饰,唱词、唱腔、身段,声音之外所体味到的只可意会的美。那是演员创造的人物所产生出的美和观众心灵感受到的美的高度契合,这种和谐一致造就出了“角儿”,达到美的最高境界。所以,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她还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她对北京京剧院以及恩师的培养充满感激之情。秉承守正精神,勤学苦练,她将进一步继续丰富自己的演出剧目,提升演出水平,为张派艺术的传承,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为丰富人民群众的艺术生活尽一份力量。
图片说明:
王茜饰演谭记儿 婉拉黛摄
剧情介绍:
安西王谋反,朝廷派海俊打入王府,充当间谍。安西王不察,重用海俊。王府总管叭喇疑海,设计灌醉,扶入公主帐中,意欲借公主之手除去之,岂料侍女江花佑实乃海俊之妹,失散多年,偶然相逢,遂加掩护。公主见海俊年少英俊,爱之,竟赠剑许以终身。(文字转录网络)
百花公主--雷玲饰 海 俊---张军饰
正字戏,广东省陆丰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正字戏本名正音戏,用中州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的古老稀有剧种。明初南戏的一支传入粤东,形成正字戏,主要扎根于海陆丰地区,后传播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
正字戏的起源正字戏早期为南戏一支。
明宣德七年(1432年),有手抄剧本《刘希必金钗记》,因该本卷末题“ 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卷终下”一行字中有“正字”二字。《刘希必金钗记》是南戏失传本,该本锣鼓谱的记音标识与正字戏文戏的锣鼓经基本一致,其中有丑饰婆、净饰配角插科打诨的表演,正字戏的表演也有这种例规,所以正字戏的来源与南戏有关。
清朝中叶,正字戏在潮州 一带演出甚为活跃,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碑文记“正音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捐银数多于潮音班1倍。
现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贝淑仪手抄《荆钗记》演出本,标有生、旦、外、占、末、丑、净、夫、小、杂10种演出行当。
清末民初,正字戏渐次退出潮州,偏处海丰、陆丰两县演出提纲戏维持。正生郑乃二遗留“宣统元年岁次已酉二月十五日置”的一本提纲戏集载有十多个剧目,除一出《鸿门宴》外,其余均为“三国戏”。
以后,正字戏已不如前期昌盛,虽以锣鼓喧阗、弓马武术的提纲戏为号召,午夜串演潮音戏吸引观众,但已不能保持当年盛况。
三十二年,发生大饥荒,许多艺人不幸饿死,有的改行他业,正字戏濒临绝境,只剩下4个行头破烂不堪的班社。
建国后,正字戏在当地人民政府扶持下恢复了专业剧团,进行“改戏、改人、改制”的工作,招收女演员改变过去全男班的状况。
1953年后,在老艺人带领下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演出的《百日缘》、《百花赠剑》、《古城会》、《金叶菊》、《张飞归家》、《掷钗》、《白兔记》、《断机教子》、《倒铜旗》等剧目,既保持古老质朴的艺术特色,又有所革新发展,颇受观众欢迎。
“”期间,两个剧团均被解散。
1980年,陆丰县正字戏剧团恢复建制,整理演出了《包公审白面虎》、《古城会》、《渔家乐》等剧目。
正字戏的艺术特点一、声腔
正字戏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特别擅长连台本戏。正字戏设12个行当,以正音曲和昆腔为主要声腔,分文戏和武戏。
文戏的唱腔比较古老,以曲牌体的正音曲(大板曲)、唱牌子(即昆腔)为主,杂以乱弹、小调等。正音曲受弋阳腔、余姚腔、青阳腔、四平腔等四种腔调影响,一唱众和,多滚白、滚唱。其乐调分重六、轻六、活五、反线等类,并有头板、二板(中板)、三板(快板)、牵句等节奏变化。正音曲常用曲牌有“山坡羊”“四朝元”“驻云飞”“锁南枝”等。昆腔则被艺人称为“牌子腔”,有套曲结构和单曲结构两种。套曲结构以南北曲四大套为基本唱腔,即“新水令”套、“醉花阴”套、“粉蝶儿”套和“点绛唇”套;单曲结构曲牌则被艺人称为“碎牌子”或“单牌子”,如《山坡羊》《二郎神》《沉醉东风》等牌子。在使用上,联套比较自由灵活,尤以在一段戏里往往由两三个角色同唱一支曲牌为特点。
正字戏中的正音曲演唱,以三公曲和生旦曲见长。二者风格各异。前者极显弋阳高腔的粗犷雄浑,演唱往往“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直率奔放,高亢激昂,在演唱中显示出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和豪迈激烈的情绪。正音曲,用三板散的音乐形式演唱,加上大锣大鼓的喧嚣气氛,使剧情更能得到强烈的渲染。正音曲余姚腔的演唱特点是以唱代说,杂白相混,旋律类似唱白。其唱腔以急促、热闹的流水板式出现,以此刻画人物心理,也为紧张激昂的场面做铺垫。
正字戏的昆腔,可以因剧目的同一首曲牌在不同角色的演唱中,以及在不同剧目或同一剧目的不同场次中,形成不同的情境。生行、旦行以及净和丑在唱法上符合各角色性格的特点。每一行当角色的演唱,在音色和演唱力度上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在各行当曲调和唱腔的运用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念白、音色和真假嗓音的处理和表现上,在唱念技巧配合表演艺术的表现上,力求使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深入。
二、曲牌
曲牌也叫牌子,正字戏最具特色、最为传统的曲牌为正音曲。据《正字戏大观·谈艺录》云,正音曲曲牌大部分失传,仅存《新水令》《山坡羊》《香柳娘》《云飞调》《哭板山坡羊》《锁南枝》《不是路》《尾声》8支。昆腔的曲牌受古文辞体格的限制,变化比较少,如出自唐诗宋词的《锦缠道》《小桃红》《驻马听》《渔家傲》等。各类曲牌依照音乐格律、格调以及它们的调式和调高而分类编入各类套式和唱词,以便在运用中达到统一的音乐风格,从而使音乐结构更趋于严谨、完整。
正字戏的代表曲目正字戏有传统剧目2600多个,分为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有明代宣德七年的《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及嘉靖年间的《蔡伯喈》南戏抄本和一批较完整的清代、抄本,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记录本。
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缘》,四大苦戏:《荆钗记》、《葵花记》、《琵琶记》、《白兔记》和四大弓马戏:《忠义烈》、《千里驹》、《铁弓缘》、《马陵道》统称十二真本戏。武戏多为连台本戏,如《三国》、《隋唐》等。
你还知道正字戏的哪些小知识点呢?欢迎留言分享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注:本文原题《漫谈徐碧云先生的艺术特点》,毕谷云口述,洪业编辑整理,原载于《谈戏说艺——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剧传承史》,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图片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毕谷云(1930-2023),男,京剧旦角演员。工青衣、花衫。上海人。十二岁从赵云卿练功,十四岁起从祈彩芬、林颦卿、冯子和、新丽琴诸师学青衣、花旦、刀马旦戏;1947年拜入徐碧云门下,学了《绿珠》《二乔》《虞小翠》和前后部《玉堂春》各戏;又于1951、1962年先后拜荀慧生、梅兰芳为师,学了荀派戏《红娘》《霍小玉》《勘玉钏》等,梅派戏《贵妃醉酒》《宇宙锋》《天女散花》《奇双会》等;还从南昆名师方传芸学了《春香闹学》《百花赠剑》《金山寺》《梳妆掷戟》等昆曲戏;又向筱翠花学了《活捉王魁》《红梅阁》《翠屏山》等。他转益多师,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风格特色。
我拜在徐碧云老师门下是有个偶然的机会。
1949年,我才十九岁,在上海演出《得意缘》,徐老师看戏去了。那台戏挺整齐的,我那个时候小,绑个跷好像挺新鲜的,徐先生看了说这个孩子像我年轻时候。这旁边坐的是章佩秋老师,他就说那您就收他做徒弟吧。徐老师说行啊,哪天让他上家来吧。
就这么演完戏,徐老师上后台看我,看完我就和我经常来往,后来是在新新酒楼拜的师。
徐碧云
徐碧云先生是梨园世家,他爷爷徐承翰就是内廷供奉,非常红的小生,昆乱不挡。他父亲徐宝芳也是小生,徐先生从小就学了戏。他加入的是斌庆社科班,先是学武生的,因为他个子比较小,长得也比较秀气,萧长华老师提出学旦角更好,这么他就改学武旦了。他不但武功好,嗓子好,做派也好,演什么戏都是非常轻松的。
徐老师会的戏太多了,不仅唱武旦戏《泗州城》《摇钱树》,花旦、青衣戏他都唱,像《南天门》《走雪山》《刺汤》《御碑亭》《六月雪》等,所以他戏路非常的广。
他演的小生也都非常好,他在《群英会》的舞剑,演《八大锤》《陆文龙》《白门楼》当时都非常驰名。
徐碧云先生在斌庆社结束科班学习后,自己出来就挑班唱戏了,因为他跟梅先生是亲戚,大哥徐兰沅又是梅兰芳先生老师的琴师,所以他组班的时候基本都是梅剧团那些人。他和梅家结下了亲戚的关系,梅老师的妹妹就是徐老师的夫人。
当时像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这些北京的名旦都要来上海,徐碧云老师也不例外,在挑班后经常来到上海。
徐碧云到了晚年受到了尚小云先生的邀请,到了西安的陕西艺校,尚小云先生的正校长,徐先生的副校长,后来在西安逝世。
徐碧云先生有独创的一些新编剧目。这些戏在独创之前,传统戏也是一样有,因为每人学演的基本都是这些戏,但如果都是千篇一律的唱法,那观众看了一个就不用看别的了。
当时情况就是需要竞争,今天唱完这出戏,明天还唱这出戏,但我跟你的不一样,观众就还要看。由于这样还不够,更要编争取观众的新戏。
那时的编剧跟现在不一样,就是完全根据演员特点编剧本的。徐老师是武旦,所以在给他新编的戏里面,充分发挥武旦的节奏、唱腔、表演,能够表现他特点的技巧。
举个例子,因为徐老师翻得好,这就想到排演《绿珠坠楼》,他最后坠楼下来一翻,展示技术特长和高难。
他的新戏编排了很多,速度也快。比如新编了一出《蓝桥会》,是前世玉堂春的故事,也是为了吸引观众。人家说《玉堂春》看得过瘾,还有前世玉堂春,所以都想看。
徐先生没有文化,都是别人给他说,他就硬记,他的剧本都是文言的,白话很少的,他却能记住那么多,我佩服得不得了。可以说徐碧云的记忆力是惊人的。
他的武戏也跟别人不一样,总比别人多那么一点。比如双鞭出手,人家都是出手完了接一个鞭转,他就是两个鞭一块出手,用不着接就马上能转。
还有扔刀花,武旦刀往上扔出手,一般是平的扔上去,徐先生的扔出去,就好像《金钱豹》的叉一样,转的速度特别的快,所以观众特别喜欢,就觉得什么都新鲜。可以说这么多新戏也就是标志着一个流派的产生。
毕谷云
徐碧云先生嗓子特别好,是早年间男旦的唱法。他的唱腔基本是徐兰沅大爷给说,唱腔基础完全是梅老师的,但是他又结合自己原来学的老的唱法,类似像尚先生的唱法,突出刚的那方面,强化刚柔并济的,就是介于梅尚之间,所以听起来也挺新鲜。
徐先生在一些传统戏当中的唱法,跟别人还是有区别的。比如说《女起解》,大家都很熟悉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徐先生的特点就是根据他的嗓子条件,他在唱的处理上嗖音比较多,闪滑音的比较多,不是顺的连贯的,是停顿性、跳跃性比较强,有别于传统的处理,观众听了也挺舒服的。
毕谷云
还有就是徐先生的唱腔所有尾音都是要强调的。在《绿珠坠楼》"卖珠"的那场戏,绿珠身体有病,父亲被害,心情很不好,在绿珠出场的时候,唱的却是一般表现比较欢快气氛的南梆子,徐老师是怎么设计的呢?他是用悲伤的方法唱南梆子,收到的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在于演员自己的掌握一定要深入感情,把悲的情绪先带出来,然后再推动唱腔。
《绿珠坠楼》"步层阶移凤履佩环齐鸣"这段二黄唱段,一般来说成套唱腔是这样,上来顺序是[导板][回龙][慢板][原板][散板],这是规律。但徐先生正好是反的,上来是[摇板],[摇板]转的[原板],[原板]最后再转到[慢板],正好拧的,但效果也非常好。
徐派在有些咬字和声腔上,是有他自己的处理的方法,念白的咬字是最要紧的。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唱要像念,念要像唱。唱要像念,就是说咬字要清楚。所以徐先生这方面比较讲究的,念白字咬得特别清楚,而且比较脆。
徐派的表演特点比较细致,比如《拾玉镯》的轰鸡、纫针搓线等,哪派都有都会,咱们都习惯了。徐老师说,传统的表演也罢,现实的表演也罢,你一定要知道这么表演是为什么,就是要有生活依据。孙玉娇家养的鸡,不是一般的鸡,那是斗鸡,那时候有人专门养这种鸡,跟养斗蛐蛐一样,斗鸡玩用的。这样的鸡她才能够维持生计,这个鸡就卖得贵,她妈妈有这方面的经验,会养这种鸡,大伙也都知道,孙妈妈家里养斗鸡的,所以一般买斗鸡都到他们家来买,像这些不知道的小细节,都往往被大家忽略掉了。而考虑到这些细节,表演动作才更细致更合理。
徐碧云 姜妙香 虹霓关
徐派的代表作《绿珠坠楼》,这戏里有很多技巧。比方说两段舞蹈,头一个舞蹈就是舞双翎子,一般舞翎子没有带出手的,徐老师舞翎子出手,就是他的绝活。舞完了以后,把两个翎子抛出去,抛出去然后鹞子翻身,翻身过来刚好接着两个翎子亮相。这个难度是很高的,我们都知道,翎子它本身比较轻,你不知道它落地的时间和节奏,所以掌握比较困难。要扔得高不容易,柄要是扔偏了也不好,两个双柄同时扔出去,往前扔跟着鹞子翻身追过去,接着两个翎子亮相,这也是很有难度的。
第二个就是水袖舞,徐先生的舞蹈关键特别脆,卧鱼蹲下以后也是特别脆。这个脆就不好掌握,跟那个打击乐一起,一粘就没劲了。
《绿珠坠楼》里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坠楼",而且这个坠楼其中有几次的变化,最早是抢背,是多高的一个楼台呢,三张桌子吧。为什么要三张桌子呢?因为他下边有个门,绿珠得从门里进去,推门、开门、进来把门关上、上楼,那观众就信服了。
如果没有楼,你下场门下去,从下场门上楼,观众就感觉不出来楼有多高,你有人在楼下进去,他就感觉人能进得去这楼就不矮。
绿珠上楼之后站在栏杆里面唱,冲下面唱,观众就感觉高度出来了。在楼上还要有好几段唱,唱的内容就是跟孙秀对骂,节奏比较快,那她最后被逼无奈,情节发展到这就是跳楼自杀。
这个跳楼技巧是怎样安排的?跳楼技巧原来是很紧凑的,顺着三锣,踢栏杆,跟着就抢背,连跺脚踢栏杆,声音越大越好,越大观众越激动,然后她就抢背翻下。
检场夹了四个垫子,听到徐先生唱腔的时候,跟着四个垫子,一二三四,正好是徐先生抢背下去的地方,徐先生下去后就躺在四个垫子上,这也是绝技。
扔垫子的人是个绝技,观众叫好叫两个好,一个是先叫扔垫子的好,再叫徐先生的好。但是后来不让了,不让检场了,没办法怎么办呢?
后来徐先生就想出来一招,咱们就不要往前翻,这么个楼,楼下是景,现在楼下变了个荷花池,绿珠翻进荷花池也是自尽,而且楼的旁边荷花池,也是合情合理的。
荷花池里垫上垫子,观众看不见的。垫子前面是个汉白玉的栏杆,但是这块栏杆片子不能满的,要透的,满的观众就不知道你的垫子多厚。
一开始坠楼是抢背翻下,后来徐先生改成吊毛,原因是抢背蹿出去容易远,要借助力量往前蹿,借助姿势走得比较远,离上场门就比较近了,吊毛扎下来呢,就觉得拼死自尽了,直接大头朝下就扎下来了。但是光吊毛也不行,快要落地的时候,挺身变僵尸,就平的倒那儿,观众看了就觉得是自杀。
你要唱绿珠,这是个难关。所以徐派流传得不太广,关键在这儿,难度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