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在经文板高42、长62、厚11#收藏##今日头条#
抄经不仅可以熟悉经典,而且可以为大众手书法本,结缘于大众,使大众有缘闻听太上经教。故而,抄写好的经典一般都会根据自己当初的发心或计划或留存或者送往相关的场所。一般而言,有如下几种方式,供大众参考:
1、送至方便存储或者正在装藏的寺庙。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字迹工整,没有错漏,可以送往寺庙布施大众,甚至可以装藏在圣像里面,供大众礼拜积累福报。不可思议之处,自然说之不尽。
2、作为日诵课本。网上或者其他途径恭请的佛教经典,大多数因为校对的原因错字漏字比较严重,如果自己能校对一本相对正确的经典,时时受持读诵,亲近无上大道,时时感受佛祖慈悲,也是异常殊胜。
3、如果抄写的经典比较多,可用包经布包好放置供桌供养。据佛经载,凡佛经所在之处,诸佛拥护。家有佛教经典,不仅可以驱邪除灾,而且家宅平安。供奉佛教经典和圣像一样,同样不可思议。
4、结缘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参与组织的活动,结缘给偏远,经典存量很少的寺庙。
5、如果数量不多,可以在家烧掉。如果在抄经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抄错或者漏字不能使用的时候,可以在家烧掉。因为没有不恭敬心,也是为了避免别人不恭敬的行为,所以没有太大的过失。在烧之前可以先念缘起咒,然后把它们烧掉。(缘起咒很好用,包括在家打扫佛陀不得不站在高处也可以念。)
最后,建议不要随便丢弃字纸,特别是抄写的经文。
经书的处理方式就是这些,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帮助。抄写经书是修习佛法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抄写经书,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清净,而且还可以加深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有了这么一个方式,再加上持之以恒的抄写,作为一名佛弟子,一定可以在修行中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佛菩萨也会感应到你的诚心,自然就会有福报降临到你身上的。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非常难得,如在宋代,40万考生中才能出一个状元。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上,状元也不过600多人,而洛阳仅有7人。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作为我国古代版\"高考”,是文人们的人生大事,而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洛阳一直是中国的教育中心、科举考试中心及高层次人才聚集地,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洛阳出过7位状元,393名进士。
洛阳古代的这些状元有多牛?连中三元、不愿当驸马、父子都是状元……这些“学霸”的世界真是各有千秋!
模拟科举考试场景
当时科考难度有多大?看看级别最低的童生考秀才就知道了。
清代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在院试之前,考生要经过县试和府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童生。
清代洛阳两程书院课卷,即学生作业
院试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通过岁试,从童生里选出秀才。从童生晋升为秀才,要经过五场考试:第一场考《论语》《大学》《中庸》时文一篇,《孟子》文一篇,试帖诗一首,考试第一名叫作案首,前十名可进入第二场考试;第二场除时文、试帖诗一首外,增加五经文一篇,考试不通过者不得进入第三场;第三场考八股文、试帖诗、史论各一篇,取者(前十名)可进入第四场;第四场主考律赋、古近体诗,前十名再考第五场;第五场仍以时文为主,案首肯定入选秀才,而前十名确定后或有所取舍。
五场考试下来,一百多名童生能升为秀才的可谓少之又少。这个考试流程,比我们现在的高考烦琐多了。
科举考试夹带,这种夹带专门用老鼠尾巴上的硬毛做成毛笔,可以写很细小的字,书写用的墨水为特制油性墨水,写在绢上不会洇开。
秀才仅仅具备能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通往庙堂之上、实现兼济天下理想的艰难之路,还要经过乡试、会试、殿(廷)试3关,一般3年才一次。
1903年,在河南开封贡院举行最后一次乡试,其中一题为《中州形势论》。此为这次乡试获得第一名的常三省的试卷刻印本。
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
各省乡试和会试的考题,由主考官拟定,殿试有时由皇帝亲自出题。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一般情况,会试合格者殿试都能成为进士,只是排名先后有差异。
殿试前三甲状元、榜眼和探花由此产生。所谓“连中三元”,就是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
清试喜报,相当于现在的录取通知书
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比一,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可见金榜题名之难了。
状元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非常难得,如在宋代,40万考生中才能出一个状元。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史上,状元也不过600多人,而洛阳出过7个状元。其中第一个状元,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状元贾至。
贾至是洛阳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
贾至生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此前,科举考试已经进行多年,他所仰慕的状元郎也已产生了18名,著名诗人王维早他4年中了状元。
贾至的父亲名曾,在唐睿宗执政期间担任吏部员外郎,后被提拔为中书舍人,起草诏令,参与机密事务。唐玄宗登基后,贾曾拜中书舍人,起草文件,倚马可待,每为玄宗所激赏。
贾至自幼沉稳机敏,喜读经史,尤擅长自学,往往无师自通,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贾至参加乙亥科举考试,一举摘得状元桂冠,一时轰动洛阳,享誉东都。
贾至性情耿直,不擅变通,一生了无趣闻,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去世,享年55岁,留下诗文30余卷。
昭明文选
历史上唯一的驸马状元是洛阳人郑颢
戏曲中出现的“中状元、选驸马”,史实上也不多见。查遍《中国科举史》,600多名状元当中,真正的驸马状元仅有一个,就是我们洛阳人!
此人就是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的状元郎郑颢。郑颢原为荥阳人,后来落户孟津。其生年不详,出自名门。当时,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四大望族”。
郑颢考取状元时才25岁,他夺魁之后没有通过正常渠道入仕。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唐宣宗李忱为他最喜欢的女儿万寿公主(宣宗共有11个女儿)选女婿,让大臣白敏中负责此事。白敏中向宣宗推荐郑颢,郑颢却不买账。
郑颢已与一个姓卢的女子有婚约,当时去楚州(今江苏淮安)迎娶当地美女卢氏,已经走到郑州,宣宗急令白敏中将其追回。宣宗为郑颢和公主完婚后,拜他为驸马都尉。郑颢怀念卢氏女,深恨白敏中,后来常在宣宗面前告白敏中的状。
郑颢后来历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检校礼部尚书,又任河南尹,40多岁时去世。
洛阳最默默无闻的状元——于珪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洛阳还出过一个状元于珪。他祖籍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后徙居洛阳,遂称河南人,生卒年不详。于珪入仕后官职不显,事迹不详,名不扬而终,略去不谈。
大梁书院考生魏醇试卷
“父子状元”——安德裕和安守亮
到了北宋,洛阳接连出了3名状元。第一个是安德裕,他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的状元。过了3年,他的儿子安守亮当了状元。又过了5年,偃师的吕蒙正考上了状元。
“父子双状元”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安德裕的父亲安重荣,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举兵反叛后败亡。安德裕被将官秦习收养,改姓秦。他从小喜爱笔墨纸砚,见到文字就诵读,少年有志,通晓文史,尤精于《礼记》、《左传》、《汉书》。后来秦习死了,秦家让安德裕继承家产,他推辞道:“这些家产,与我何干?大丈夫应自己建功立业,求取功名,岂能觊觎他人财富?”
后来安德裕改回本姓,中状元后历任归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等职,著《军记》、《图经》3卷,受到宋太宗的嘉奖。他性情耿直且自负,喜欢奖掖后辈,文学家王禹偁、状元孙何,都得到过他的关心与帮助。可是他爱喝酒,常为时人所指责,所以官位不显,63岁时去世。
他的儿子安守亮,自小聪明过人,各级考试都难不住他,在他父亲考中状元后的第三年也中了状元。当时的洛阳人很自豪,纷纷建议为他们修建“父子双状元”牌坊,被两人婉言谢绝了。
吕蒙正“寒窑”
“寒窑状元”——吕蒙正
吕蒙正,北宋洛阳人,如今的伊滨区佃庄镇相公庄村,据传就是这位名臣的故里。
吕蒙正幼时,其父宠爱小妾,将他和母亲赶出家门,不管不问。母子二人流落到相公庄,在一座废弃的砖窑里栖身,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吕蒙正考中状元,是年三十三岁。寒窑中走出的吕蒙正,从此走上显赫的仕途。
吕蒙正为宋初名相,《宋史》中称其“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
相公庄村东边的“吕蒙正故里”碑
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61岁的吕蒙正辞官回洛。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吕蒙正在洛阳去世,享年67岁。(策划:马佳佳 图片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
十月怀胎经
儿女是娘身上肉,
生儿还比割肉疼。
十月怀胎多辛苦,
从头对儿说分明。
正月怀胎如露水,
照乎①不好无踪影。
花如水上浮萍草,
能否扎根母担惊。
二月怀胎上娘身,
手酸脚软步难行。
头发披散懒梳洗,
躺到夜里懒点灯。
三月怀胎硬担承,
面黄肌瘦如害病。
三顿只吃一碗饭,
又吐又饿无人形。
四月怀胎分四肢,
儿在肚里乱踢腾。
听着胎动娘心喜,
可知为娘难支撑。
五月怀胎分男女,
为娘夜夜都做梦。
是男是女都高兴,
只盼赶快顺着生。
六月怀胎三伏天,
浑身汗水难动弹。
行路好像上高山,
天热难把扇子扇。
七月怀胎秋风凉,
过去罗裙都难穿。
腰带难系扣难扣,
众人面前没脸面。
八月怀胎秋收忙,
人人都把地活干。
虽说怀胎多辛苦,
还得做饭看家院。
九月怀胎重如山,
挺着大肚起不来。
茶饭不敢多吃饱,
一步三寸左右摆。
十月怀胎月数满,
儿在肚中团团转。
左手抠着娘心肉,
右手只把娘心剜。
十月怀胎就要生,
阵阵疼得直叫唤。
浑身是汗难忍受,
为娘进了鬼门关。
牙齿咬得铁钉断,
两脚抖得地皮穿。
上天无路地无门,
恶鬼就在娘身边。
举家心慌手忙乱,
你爹上香许心愿。
摆供磕头求菩萨,
保佑母子都平安。
只听堂里一声哭,
孩儿落地见了天。
公婆放心丈夫喜,
为娘松气浑身瘫。
十月怀胎实在苦,
没苦哪有儿孙欢。
为娘受苦为儿女,
没苦儿女哪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