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开始逐字解析这幅作品,需要说明的是,单字是从田英章先生毛笔楷书字汇上摘取制作的,和作品里面的字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
第二个字:海
海 hǎi:左右结构,左收右放。
左部“氵”旁不要写宽,三点相互呼应。首点饱满,收笔向左稍回锋,以引出下一笔;第二点起笔呼应首点的回锋,与首点的位置要稍近、偏左,以撇法向左下出锋,以带出第三点; 第三点在第二点的下方,距离稍远,向右下切笔,然后回锋上提,不要写长,注意提点的指向。
右部“每”字要斜中求正,重心不倒。上面“”这里可以连为一笔,起笔稍高,注意与左部的距离,撇笔稍立,到位后折笔抗肩上行,整体取斜势,勿宽。下面“母”要左斜,布白均匀:撇折的起笔对正上面“”的左端,撇身勿重,折后横画左轻右重,稍呈拱形,右边似一反捺,注意走向稍平;横折的起笔不与撇折相接,横画抗肩,不要长,到位后向右下方轻顿笔(折肩的外侧与上面横画的右端基本对齐),然后向左下方行笔,稍重,略呈弧形,过下面横画后开始收笔;里面两点简写成一小撇,位居中间,勿重;长横要大胆左探(紧挨左部的提尖),稍抗肩,稍呈拱形,过竖笔后要拉长,收笔稍重。
欧阳询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柳公权
张猛龙碑
陆柬之
欧阳询
米芾
黄道周
苏轼
王铎
王羲之
文征明
赵孟頫
怀素
孙过庭
祝枝山
鲜于枢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孙过庭 《书谱》
晋《爨宝子碑》
宋 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
宋 米芾《秋暑憩多景楼帖》 》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明 王铎《五律夜高邮作书诗轴》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
元 赵孟頫《仇锷墓志铭》
元 赵孟頫《趵突泉诗》
清 伊秉绶《隶书五言联》
宋 米芾 《中秋诗帖》
元 鲜于枢《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唐 李世民《晋祠铭》
唐 李邕《云麾将军碑》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东晋 王羲之 小楷《乐毅论》
清 赵之谦《篆书铙歌册》
元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
汉《袁安碑》
唐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明 王铎《行书李贺诗帖》
明 王铎 《菊潭纂峨眉山纪诗》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宋 米芾《德忱帖》
明 张瑞图《行书杜甫五律诗轴》
明 王铎《草书诗卷》
进入砚田书院书友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千字文: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讲的是:海里有盐分,所以海是咸的,河里没有盐分,所以河水是淡的。鱼类潜藏在水中,鸟类飞翔在天空。
【咸】的繁体有三种写法:“咸”和“鹹”、“醎”。
三字在字义及用法上有什么区别?
【咸】,戌 + 囗(wei)
形声会意合体字,戌(xū)+囗(wéi)为咸。
“戌”是圭表测影定城中定成冬至影子之形,有定成、完成、全成之义,
“囗(wéi)”指“围”土地定成城 “国”之义。
本义:皆,全、成。
咸字的演变及书法欣赏:
组词:
咸陽(咸阳)、咸平(咸平)、咸寧(咸宁)
咸劉(咸刘)、咸和(咸和)、咸豐(咸丰)
成语:
咸五登三(咸五登三)
百廢咸舉(百废咸举)
咸陽一炬(咸阳一炬)
例句:
咸,皆也,悉也。——《说文》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 ——《诗·鲁颂·閟宫》
【鹹】,鹵+咸
形声会意合体字,鹵咸为鹹,咸声。
“鹵(lǔ)”同简化“卤”,象盐罐(或盐池)中有盐形。
本义:不淡之咸盐味。
鹹,书法欣赏:
组词:
鹹菜(咸菜)、鹹魚(咸鱼) 、鹹鹽(咸盐)
鹹淡(咸淡)、鹹肉(咸肉) 、酸鹹(酸咸)
成语:
酸鹹苦辣(酸咸苦辣)
不鹹不淡(不咸不淡)
鹹嘴淡舌(咸嘴淡舌)
例句:
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
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荀子·正名》
他是有名的鐵公雞,鹹的很!
他是有名的铁公鸡,咸的很!
【醎】,酉+咸
“醎”是“鹹”的繁体异体字,字义用法完全相同。
总的来讲,“咸”的繁体有三种写法:“咸”和“鹹”、“醎”。用法区别在于:
“咸”表示“全,都”或地名或年号等专有名词时繁体写作“咸”,
如“老少咸宜”、“少長咸集”,“咸陽”、“咸豐”;
“咸”在与“淡”相对时繁体写作“鹹”或“醎”,
如“鹹菜”、“鹹魚”。
千字文中:海咸河淡,鳞潜羽翔。咸淡相对,应作“鹹”来讲。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我是 @汉字谷主,欢迎关注!
【专注说文解字、快速识字、古汀大语文、海外汉语,古汀汉字思维馆】
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汉字师!请关注本号,私信留言 ”99“
常用字范式之十
四划之四:
长:
长:繁体字写作“長”
《说文解字》:“長,久远也。从兀从匕。兀者,高远意也。久则变化。亾声。‘’者,倒亾也。”注:“臣铉等曰:倒亡,不亡也。长久之义也。”。
《说文解字》:“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人之上有高出部分是兀之范式。
(匕:参见二画“匕”)
(亡:参见三画之三“亡”)“倒亡”者,“亡”而见踪迹者也。
“兀”、“匕”、“倒亡”三范式叠加。相与比述人之高又增高若人高之跑路踪迹是長字之范式。
繁体字“長”简化为“长”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毛:
《说文解字》:“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类以密比、丛生为性、直出旁达、其形不一,)象其冒体蒙茸犹眉发之属者是毛字之范式。
内、
《说文解字》:“内,入也。从冂,自外而入也。”
(入:参见二画“入”)
(冂:参见三画之一“冂”)
入、冂两范式叠加:自外而入区域最外的边界之中是内字之范式。
贝:
贝:繁体字写作“貝”
《说文解字》:“貝,海介虫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作为货币之海介虫壳是貝字之范式。
繁体字“貝”简化为“贝”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见:
见:繁体字写作“見”
《说文解字》:“見,视也。从儿、从目。”。
(儿:参见二画“儿”)
(目:参见五画之一“目”)
儿、目两范式叠加。如看到儿子一样地看到事物是見字之范式。
繁体字“見”简化为“见”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乏:
《说文解字》:“乏,《春秋传》曰:‘反正为乏。’。”。
(正:参见五画之一“正”)
惟正之供,反正不供盖因其缺不足者犹上未达道所立而止者是乏字之范式。
冈:
冈:繁体字写作“岡”
《说文解字》:“岡,山骨也。从山、网声。”。
(山:参见三画之二“山”)
《说文解字》:“网,庖牺所结绳以渔。从冂,下象网交文。凡网之属皆从网。”
(冂:参见三画之一“冂”)
(乂:参见二画“乂”)
冂、乂、乂三范式叠加:结绳如交文若以箩捕匿亡者是网字之范式。
山、网两范式叠加:山脉如网、山骨便如网线其山势凸出的部分是岡字之范式。
繁体字“岡”简化为“冈”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分:
《说文解字》:“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八:参见二画“八”)
(刀:参见二画“刀”)
八、刀两范式叠加:犹刀以剖解析物以别是分字之范式。
公:
《说文解字》:“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
(八:参见二画“八”)
(厶:参见三画之三“厶”)
八、厶两范式叠加:共营背私而平分处置是公字之范式。
今:
《说文解字》:“今,是时也。从亼从乁。乁,古文及。”
《说文解字》:“亼,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
(入:参见二画“入”)
(一:参见一画“一”)
入、一两范式叠加:三合之形是亼字之范式。
(乁:参见二划“乁”。及:参见三画之三“及”)
亼、乁两范式叠加。刚好触碰到现在与以前的汇合之处是今字之范式。
氏:
《说文解字》:“巴蜀山名岸胁之㫄箸欲落堆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乀声。”山崖岸上偏旁向下落之土石堆是氏字之范式。
(《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分封地亦犹山崖岸上偏旁向下落之土堆故以此称氏。这个氏就是以拥有区域划分的,所以可以凭氏的称为而别贵贱。没有土地、没有官位、职业;就只有姓而无氏了。
【白虎通】有氏者何,贵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为善也。(对于族群来说最大的功德就是添人丁。)在远古生育比较自由,女所生比较明确,姓为标志女所生在名之前。男所生相对不明,只是一个表记大概是谁家的孩子。所以氏为标志男所生在名之后。姓、名、氏的排列一般可以避免同名同姓的混淆。
在中国从母系进入父系,宗姓直接变成了氏族标记。或者说氏族标记直接成为了姓。当然其时出现了姓与氏不同的情况。即同一个人姓与氏出现了不同。中国人认为宗族比较明确,所以姓与氏之间选择了姓为主要标志。现在一般情况下只提姓,不提氏。我们现在说宗族与氏族的时候,基本已经混在一起了。氏成了姓的辅助。如:姓王、姓张;王氏、张氏。王氏、张氏也只是指姓王的、姓张的而已,不再区别姓氏。氏变成了名字省略。)
欠:
《说文解字》:“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气擁滞郁结而张口出气以解之(气逆常而不得息以其有缺少故出气以补之)是欠字之范式。
今天我们来学习"海咸河淡"四个字的草书:(左边为草书,右边为真书)
这四个字中有三个都带"氵",所以今天要重点谈一下草书中"氵"的写法,其实它的写法很简单,但是由于有些偏旁(如"彳""讠"等)可以写成跟它相同的符号,因此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稍作说明。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首先看"海"字:
智永真草书:海
写法点拨:
左边三点水"氵"在草书中最基本的写法是一点、一个竖提,在行书中也经常这样来写,如王羲之《圣教序》中的"海"字和《兰亭序》中的"清"字:
王羲之行书:海
王羲之行书:清
当然,如果仔细观察行书和草书中的"氵"还是有所区别的,那就是第二笔"竖提"的起笔不同,在行书中起笔为方笔,而草书中是尖起笔,很显然尖起笔的书写速度要比方起笔要快一些;另外,"氵"的这种写法在草书中有时跟双人旁"彳"相同,如智永"德"字草书如下:
智永草书:德(看起来很像哭泣的"泣"字,在作品中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
另外,"氵"在草书中还有一种写法,由于智永在"海""河""淡"三字中均未采用这种写法,所以我们暂时放到最后再讲。
右边"每"字的草书写法是先写一横,收笔向左上钩出,与下一笔形成笔势上的呼应,然后顺势写竖弯(钩),之后再写一点,最后顺时针旋转一圈半,这是"每"字最普通的写法,大多数书法家都这样写,如怀素、赵孟頫等:
怀素草书:每
赵孟頫草书:每
康里巎巎草书:每
请注意:在这里的"海"字中,智永反其道而行之,在写完第一横之后向左下旋转并穿过横画(而非直接向左上钩出)再去写竖弯钩,这与其他书法家的写法不同,而且与其本人单独写的"每"字也不相同(如图),所以这种极特殊的写法不建议大家学,我们还是按照最普通的写法为好:
智永草书:海
智永草书:每
怀素草书:海
孙过庭草书:海
下面看"咸(醎)"字:
智永真草书:醎
写法点拨:
"咸淡"的"咸"字繁体标准写法应为"鹹",由于左边笔画比较复杂,所以古人大都采用另一种较简单的异体写法 "醎",即把左边写成一个"酉"字。"酉"在左边时草书一般省略方框里面的部分,只写一横加一个外框。右边的"咸"字草书一般改变楷书笔顺,先写竖撇,再依次写长横、斜钩、短横、口,最后写短斜撇,右上角的点可省略,也可不省略,如果不省略则最后写点;除了改变笔顺之外,第一笔竖撇变成短撇并与第二笔长横相连写成撇折(在这里的"醎"字中为了与左边的笔势呼应,智永省略了第一笔竖撇,当然也可不省略,如怀素的"醎"字);另外,小"口"可简写为左右两点,或者用一个顺时针的小圈表示,并与最后的撇画相连:
孙过庭草书:咸
智永草书:醎
怀素草书:醎
接下来看"河"字:
智永真草书:河
写法点拨:
"河"字的"氵"写法跟上面的"海"字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右边的"可"字草书写法大家都很熟悉,即把"口"字与竖钩连起来写成一个像"の"的符号:
王羲之草书:可
智永草书:河
最后来看"淡"字:
智永真草书:淡
写法点拨:
"淡"字右边的"炎",即上下两个"火"字,在草书中均先写左右两点,再写撇和反捺;或者左右两点连成一横,像写两个"大"字一样:
智永草书:淡
怀素草书:淡
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先把两个"火"字的总共四个点先写出来,再在中间连写两个转折代表两个"人"字,这种写法比较特别:
王铎草书:淡
下面再来说一下"氵"的另一种写法,其实就是把三个点连成一笔(竖或竖提),实际这种写法只是上一种写法的快写,尤其在大草或狂草中更常见。上面的"海""河""淡"三个字也可以这样来写:
文征明草书:海
赵孟頫草书:河
米芾草书:淡
但是这样写"氵"容易跟"讠"相混,如上面的写法如果单独拿出来我们就无法判断这个字到底是"海"还是"诲",是"河"还是"诃",是"淡"还是"谈",……这时,我们只能通过上下文的意思来加以判断。所以标准的写法还是要分作两笔来写,正如韩道亨在《草诀百韵歌》中的那句"有点方为氵,空挑却是讠",我们作为初学者,尤其应该注意。
以上就是本期《草书千字文:海咸河淡》的全部内容,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仡夫爱写字",我会继续发布相关文章。
应书友要求,今天讲的是:“海”字。
海,hǎi,靠近大陆与大洋连接的水域,引申为西洋的、外来的,还可引申为极多、没有节制等。
“氵”不要写宽,三点笔意相连,整体稍左斜。首笔露锋入笔,角度略平,落笔后顺势稍顿笔然后向左下方引毫出锋收笔,出锋勿长;第二点起笔与首点相呼应,与首点的位置略近,偏左,起笔后即向左下带,然后渐轻,带出第三点;第三点的距离稍远,呼应第二点收笔的指向向右下切笔起笔,然后回锋上提,注意不要写长,且提点指向首点的驻笔处。
右部撇折起笔稍高,稍重,斜切落笔后即向左下行,撇身稍直,勿长,到位后笔锋稍往左带然后顿笔向右抗肩上行,注意长度;下面撇折起笔位于上面顿角下方,落笔后稍带弧度向左下行,不要写重,到位后顿笔折锋向右行,角度略平,略长,收笔稍下压,略呈拱形;横折起笔露锋,勿重,横画抗肩,不要写长,然后顿笔向左下写竖,竖身略重,收笔不可过锐;里面两点写作小撇,短促有力;长横起笔左探,左边抗肩角度稍大,中间略轻,右部略平,收笔稍下拉,略呈弧形。
“海”字的规范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