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英雄传奇章回体小说。施耐庵在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如今早已家喻户晓,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武松血溅鸳鸯楼”等等。
众所周知,小说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历史上确实有宋江、吴用等人,但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存在的,是施耐庵虚构的人物。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位梁山好汉,他的遗骸竟然真的被考古人员发现了,他就是青面兽杨志。
杨志是《水浒传》中一个很特别的好汉,他出身名门,武功高强,还通过正规的武举进入仕途。杨志对朝廷抱有很大希望,“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残酷的现实告诉杨志,自己的希望如同空中楼阁。
在《水浒传》中,杨志一出场就给人很深的印象,因为他脸上有一大块青色胎记,加上杨志皱着眉头,这给人一种英雄来到了穷途末路的感觉。当杨志护送生辰纲被劫后,只得上二楼上落草为寇,三山聚义后则加入了梁山,座次排在第十七位。
杨志在小说中的结局是这样的,在征讨方腊途中患病,只得留在丹徒县,后病逝。然而,谁也没想到2014年考古人员竟然发现了杨志的墓地。2014年5月,河南传出一则吸引无数人关注的新闻。
“考古人员在龙潭湖片区建设工地,挖出一座金代砖室墓。该墓葬位于天坛街道办事处柴庄居委会东部、济水西源头龙潭湖的西岸,施工队伍在扩大开挖该湖时意外在地表之下2米处发现该墓。”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后,发现墓室有尸骨一具,骨骼全部呈黑色,散放于墓底。
考古人员还在墓中发现一块“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的墓碑,碑文中提到这座墓的主人叫杨志,是河南省邓州淅川人。杨志16岁因伤人致死而充军,在战场上他勇敢超群、屡立战功,官至武德郎,后受到北宋皇帝的时常召见嘉奖,赞誉:“胆勇过人、可独领雄军。”
据专家考证,墓主人就是杨志,但他的结局要比《水浒传》中还要惨。史书记载,靖康年间金军大举南下,杨志跟随上级领兵北上御敌。由于上级不听杨志的意见,导致大败,后为推脱责任,将兵败责任推卸到杨志身上,并将杨志先斩后奏。
杨志被杀后,他生前的一个叫马秦的部下不忍杨志暴尸,于是将他下葬了。纵观杨志的一生,无论小说还是真实历史,都是充满着悲剧色彩,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水浒传》、《宋史》
在小说《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杨志的好汉,他绰号“青面兽”,武艺高强,位列梁山泊第十七位。然而在北宋末年,确实有一位名叫杨志的人物,他也曾落草为寇,后被朝廷招安,他很有可能就是《水浒传》中杨志的原型人物!那么历史上的杨志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传奇人生呢?
历史上关于杨志的记载很少,可是在2014年5月,河南省济源市龙潭湖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保护性挖掘,发现了一座墓志,人们这才知道墓主人就是北宋末年的杨志!根据墓志记载,杨志是邓州淅川人,世代为农,并非是“三代江门之后,五侯令公之孙”。
杨志性情刚烈,十六岁时因伤人性命,于是落草为寇。至于杨志是否和宋江等人在一起,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没有十分明确的记载。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杨志在当时算是“巨寇”,让地方官员十分头疼。宋徽宗宣和年间,杨志接受朝廷的招安,加入北宋军队。因杨志作战勇猛,宋徽宗甚至亲自召见他。
1122年,童贯率军攻取燕云十六州,杨志隶属于西路军。1125年10月,宋金战争爆发,金军围攻山西重镇太原,为此宋朝发起了援救太原的军事行动。1126年5月,在榆次之战,西军名将种师中战死,宋军溃败。一些史料将将这次战斗失败的原因归咎于杨志,说他“首不战,由间道径归”。
然而这并不符合史实,负责这次军事行动的李纲,事后向皇帝上书,解释这件事,说杨志只是跟随大军溃败而已,还称赞杨志在军队溃败后,能够收集残兵败将,“屡次立功,杀退敌马”。李纲先后两次上书,为杨志请功。当时杨志是第三十八阶德“武节郎”,因战功升任第三十五阶德武德郎。
李纲对杨志十分器重,他正准备再次组织援救太原。当时李纲拟定了一个兵分三路的作战计划,杨志隶属于王渊麾下。宋朝方面搞了一个出奇兵直取敌后的作战方案,而率领这支奇兵的就是杨志,以及贾琼。可是到了计划执行时,却只剩下了贾琼一人,那么杨志去哪了呢?
根据墓志的记载,原来杨志死了,而杀害他的不是金军,而是宋将!“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杨志与主将王渊有私人矛盾,王渊居然趁机公报私仇,将杨志囚禁后杀害,“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杨志死后,他的一位部下名叫马秦的人,最终将杨志的尸骨安葬。
在杨志死后三年,王渊激起了“苗刘之变”,结果被乱兵所杀。杨志也得到了朝廷的昭雪,被追封为登州防御使。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马秦,他深受杨志的厚恩,所以能够知恩图报,此人一度被迫投降金朝,为伪齐效力。不过马秦一直心恋故国,与宋朝有联系,后在镇守宿州期间,举州归降南宋。
参考资料:1.《宋书》;2.《梁溪集》;3.《三朝北盟会编》;4.《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说起水浒传,相信很多人都会为林冲打抱不平,都为林冲的悲惨遭遇感到气愤和压抑,但是在梁山之上还有一人武力值不输林冲,就连遭遇也和林冲如出一辙,而且性格方面,两人也极其相似,此人便是青面兽杨志。
杨志
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在宋朝时期,杨家将的威名早已流传于民间,而杨志又是杨家将之后,可以说是出身名门,但是杨志脸上有一大块青记面皮,一出场就显露出晦气满面,英雄末路的形象,与杨家将一心报国,忠心而谤的悲剧命运是一脉相通的。
林冲风雪山神庙之后,投奔梁山,但奈何此时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伦,量小不能容才,害怕林冲的本事,不能容他,林冲只得下山去抢劫取投名状。
林冲
杨志,此时正好路过梁山泊,与林冲一言不合便交上了手,二人大战50余合不分胜负,这是杨志第一次在《水浒传》中出场,林冲作为水浒传中的常胜将军,杨志能与林冲交个平手,可以说是本事了得,但是却命里不济,押送花石纲仅他一人丢了花石纲,吃了官司。
后来到了东京,因为没有盘缠送礼,所以要卖祖传的宝刀,又遇上了无赖牛二,无可奈何之下,将牛二杀死,而杨志也因此吃了官司。
不作死就不会死
其后杨志受到开封府尹的照顾,仅得了一个刺配充军的罪名,充军到大明府,因为杨志本领高强,又受到了蔡京女婿梁中书的赏识,被委任押运十万贯生辰纲.但是,这十万贯生辰纲早已经被晁盖一伙人所盯上,在黄泥岗上,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杨志中计。
丢了生辰纲的杨志本欲去投奔梁山,但是在途中结识了操刀鬼曹正,便和花和尚鲁智深一起夺了二龙山,从此便于鲁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
鲁智深
后来鲁智深结合三山头领,共聚梁山,杨志排名第十七位,上应天暗星,位列八骠骑兼先锋使,征方腊时病逝于丹徒县,追封忠武郎。
如果说水浒传中的杨志极为悲催,那么宋朝真实的杨志,命运也比他好不到哪去。
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济源市龙潭湖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座金国砖室墓葬,有人猜测,此人便是《水浒传》中杨志的原型。
墓碑上是这样写的: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
从墓志铭上可以看出,此杨志也是武艺高强之人,而且也是在犯了人命官司之后才在军中得以提升的,和《水浒传》中的杨志颇为相似。
甚至,此杨志还曾受到过宋徽宗的接见:
“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
按理说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人物,就算不受到优待,也应该会有一个好的结局,或者战死沙场,但是,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往往英雄不是死在敌人面前,而是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杨志也是如此,在靖康年间,金人大举进攻太原,杨志跟随主将王渊出征,但奈何金人骁勇善战,就连以往强大的契丹人都被他们所打败,更不必说,弱小的宋朝军队了,毫无疑问,王渊所带领的部队惨遭兵败,为了推卸责任,王渊竟然私自嫁祸给杨志,以通敌的罪名,在第二年将杨志处死,相比较于小说中的杨志,现实中的杨志似乎更为的悲惨。
但是和小说中不一样的是,现实中的杨志人缘非常好,他以前的部下均为他打抱不平,其中有一个叫做马秦的部下,甚至将杨志火葬后的骨灰带走想要安置在他的老家,使其落叶归根,谁知金人此时大举进攻中原,靖康之难,徽钦二宗被掳,北宋灭亡,金天眷二年,他终于将杨志骨灰葬于风景秀丽的济水源头。而济源市中挖出的尸骨经鉴定则属于杨志的夫人――马氏。
相比较于小说中的杨志,现实中的杨志悲惨程度也“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在宋朝那个重文轻武的年代,有多少英雄好汉全部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而那些真正的乱臣贼子,则在朝堂之上嚣张,这让我不仅想起一句诗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英雄传奇章回体小说。施耐庵在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如今早已家喻户晓,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武松血溅鸳鸯楼”等等。
众所周知,小说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历史上确实有宋江、吴用等人,但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中绝大多数都是不存在的,是施耐庵虚构的人物。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位梁山好汉,他的遗骸竟然真的被考古人员发现了,他就是青面兽杨志。
杨志是《水浒传》中一个很特别的好汉,他出身名门,武功高强,还通过正规的武举进入仕途。杨志对朝廷抱有很大希望,“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残酷的现实告诉杨志,自己的希望如同空中楼阁。
在《水浒传》中,杨志一出场就给人很深的印象,因为他脸上有一大块青色胎记,加上杨志皱着眉头,这给人一种英雄来到了穷途末路的感觉。当杨志护送生辰纲被劫后,只得上二楼上落草为寇,三山聚义后则加入了梁山,座次排在第十七位。
杨志在小说中的结局是这样的,在征讨方腊途中患病,只得留在丹徒县,后病逝。然而,谁也没想到2014年考古人员竟然发现了杨志的墓地。2014年5月,河南传出一则吸引无数人关注的新闻。
“考古人员在龙潭湖片区建设工地,挖出一座金代砖室墓。该墓葬位于天坛街道办事处柴庄居委会东部、济水西源头龙潭湖的西岸,施工队伍在扩大开挖该湖时意外在地表之下2米处发现该墓。”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后,发现墓室有尸骨一具,骨骼全部呈黑色,散放于墓底。
考古人员还在墓中发现一块“故赠登州防御史杨公墓碣”的墓碑,碑文中提到这座墓的主人叫杨志,是河南省邓州淅川人。杨志16岁因伤人致死而充军,在战场上他勇敢超群、屡立战功,官至武德郎,后受到北宋皇帝的时常召见嘉奖,赞誉:“胆勇过人、可独领雄军。”
据专家考证,墓主人就是杨志,但他的结局要比《水浒传》中还要惨。史书记载,靖康年间金军大举南下,杨志跟随上级领兵北上御敌。由于上级不听杨志的意见,导致大败,后为推脱责任,将兵败责任推卸到杨志身上,并将杨志先斩后奏。
杨志被杀后,他生前的一个叫马秦的部下不忍杨志暴尸,于是将他下葬了。纵观杨志的一生,无论小说还是真实历史,都是充满着悲剧色彩,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水浒传》、《宋史》
#水浒#
文|碧水青山0
《水浒传》中的杨志沉默寡言,杨家将之后,是梁山排名第十七的天暗星。杨志少年时期,就技艺超群,中了武举人,因脸上有一块青色胎记,故绰号“青面兽”。
《水浒传》中,杨志一出场,就诸事不顺,喝凉水也塞牙,终因一步步被逼得落草为寇,最后三山聚义,与众好汉共归梁山。
历史上,真的有一个被招安的“巨寇”杨志,参加过宋金太原战役,但他的表现,远远不像《水浒传》中的杨志那般彪勇凶猛。
《水浒传》中的杨志,是历史上的杨志与“花面兽”刘忠的结合体。
历史文献中,没有看见武艺非凡的杨志驰骋战场的英姿,但杨志的历史原型,花面兽刘忠则是“勇锐善战”,一度让抗金名将李纲头疼不已。
一、宋金太原战役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金朝军事家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
(1)丢城失地《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杨志败於盂县,解潜败於南关,范琼败於介休,皆望尘而走,或交锋而退,无足纪也。
1126年五月,杨志在种师道麾下担任统制,防守太原。随种师中(种师道之弟)出战。
当时金兵攻击正是势头强劲,猛不可挡。加上朝廷指挥混乱,后勤补给因腐朽无能而缺乏,宋军各路兵马,要么是看见金军就直接撤退,即使有心与金兵交战,也是抵挡不住,节节败退。一时间军心涣散,军纪不整,纷纷丢城失地。
统领杨志,也干净利索地丢失了自己驻守的盂县。
《续资治通鉴·引<靖康小雅>》:昧於兵机,以峻文绳公,不容顷刻。
种师中,与他哥哥种师道都是北宋名将。他认为与金军死磕不是办法,就建议避开金军锋芒,迂回作战,从侧后奔袭完颜宗翰(粘罕)。但遭到文官掌管的枢密院否决。
那些掌控实权的外行,既要前线千方百计抵住金兵,又不肯下放部分权力,不给前线将领依据战机,自主决策权。在千里之外,一直乐此不疲地玩外行指挥内行的游戏,搞遥控前线作战。
他们不顾敌强我弱的事实,违反兵家大忌,不许避其锋芒,而下达了作战死命令,强行逼迫前线将士正面迎战,以硬碰硬。严厉斥责前线战地指挥官种师中作战不力,强行指令他马上反击,刻不容缓。
金兵没有几把刷子,没有强劲的攻击力,怎么会随随便便发兵对宋朝下手?
接到命令之时,种师中悲壮地对众将说:“事之不济,天也!我何爱一死、不报国也?”
(2)不战而逃《续资治通鉴·引<靖康小雅>》:翌日,贼遣重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军参谋官黄友战没。胡骑四集,官军溃散。
就在种师中接到命令的第二天,金兵再次以优势的兵力出击。种师中只得正面迎敌。此战,作为选锋官的杨志,率先不战而退,抄近道溜回了大营,导致前军参谋官黄友阵亡。
此战,已经决心以死报国的种师中,也为国捐躯!各路金兵势如破竹,像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奔来,包围宋军大营,宋军将士溃败四散。
当然,这一战,也不能完全说杨志等人贪生怕死、作战不力!主要责任是在坐在后方的当权者身上。
◆选锋军,宋代用兵之际,除前、右、中、左、后五路军之外,另外并设了选锋军,相当于随时作战的机动部队兼预备队。
(3)宋金太原大战的糟糕后勤补给《北盟会编》:时军中乏食三日矣。战士日给豆一勺,皆有饥色。
太原战役,三军将士和无数百姓,抵抗金军255天。年轻人战死,幼儿长者补上;一条腿伤残,用兵器支撑作战。然而朝廷无能,除了胡乱指挥的诏令,几乎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运送到前线。
大型战役,往往打的是家底国力,打的是后勤保障。而宋金太原战役进入后期,宋军后勤补给几乎中断。军民粮食吃完了,只能以树草、皮革充饥。
就在种师中接到朝廷死命令之时,军中已经断粮三天。每一个年轻将军士兵,一天只能得到一勺黄豆充饥,将士都带着饥饿的面色。这如何如强敌作战?
显然,这是北宋官吏、国库空虚,这也是后来人普遍赞同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4)翰林迂腐儒生不知兵《北盟会编》:百闻不如一见,翰腐儒不知兵,多妄意遥度,迫公使前不容措置。又以馁饿之军,当猖獗之寇,非战之罪也。
南宋史学家·徐梦莘总结“太原守城之战”失败说:后方的掌权者闭门造车,靠凭空想象,指挥前方人员作战,他们也不到前线看一看实际情况。
那一群翰林出身的迂腐儒生,不懂兵法,不干正事,只会夸夸其谈,不知道到前线的状况,却喜欢在家里不停地指手画脚,自嗨地玩遥控,像猜测谜语一般假想前方的局势。
他们逼迫种师中应战,没有丝毫商量的口气。前方将士只能一个个饥肠辘辘、浑身乏力地去抵挡猖獗凶悍的敌人。故而失败,不是前线将士作战不力之罪!
最先预感到船只将翻沉的,是船舱里面的耗子!
在太原之战还没有结束之时,宋徽宗赵佶就传位于儿子钦宗赵桓。
二、历史原型:花面兽刘忠《水浒传》中的杨志,总是“头戴一顶范阳毡笠”,而“花面兽”刘忠的“白氊笠”更是威震江湖,闻名朝野。
(1)山东盗白氊笠起家《三朝北盟会编》:山东盗刘忠,号白氊笠,引众据怀仁县,御营平寇前将军范琼,在京东遣其统制张仙等击之,忠伪乞降。
山东盗匪刘忠,经常头戴一顶白色毡笠,号称白氊笠,带领一帮人盘踞怀仁县。
1125年,御营平寇前将军范琼,在京城指派统制张仙等人率部前去怀仁平叛。
刘忠看见官军,被吓得浑身颤抖,立马乞求归降。
《三朝北盟会编》:是日,仙与将佐入,忠壁抚谕。忠留与饮,伏兵击杀之,遂并其众。
在归降这天,张仙代表朝廷带领一帮将佐,大摇大摆地进入刘忠大营蹭吃蹭喝。刘忠在山崖陡峭的山寨营垒里,盛宴招待张仙,极力讨好巴结张仙一行前来受降的人。
张仙与将佐更是趾高气昂,忘乎所以,敞开肚皮大吃大喝。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们的断头宴。
就在饭局上,事先安排好的伏兵,突然倾巢而出,袭杀了张仙及其部下。随后,智勇双全的刘忠不费吹灰之力,将张仙带来讨伐自己的朝廷军队全部收编。
原本势力不大的刘忠,一下子震动天下!
(2)自黥花面兽《三朝北盟会编》:琼怒,屡与忠战,皆败绩。忠自黥其额,时号花面兽。
太窝囊了!一场战斗没有,一个土匪没灭,将官全部被杀,军队无一人回来。
得知部下张仙中了奸计的范琼,勃然大怒,气得咬牙切齿,亲自领兵前来与刘忠交战。
范琼,堂堂的御营平寇前将军,气势汹汹而来,但面对一帮落草不久的人,竟然也搞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没有一次取胜。范琼折腾了大半年,多次主动出击,除了耗费物资之外,就是丢脸。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大举入侵,太原方面吃紧,范琼奉召调走。
历史安排让人瞠目结舌!
范琼打不赢杨志的历史原型刘忠,被调去与历史中真正的杨志并肩作战。在杨志战败于盂县的同时,范琼也不战而退,丢失了介休。
“靖康之难”中,最大汉奸就是这个无能的范琼。
当时,范琼亲自押送宋钦宗出城,也是范琼耍淫威,逼迫几千皇室贵妃、公主、王子到金军大营。还是这个大汉奸范琼,代表金军宣读诏书,宣告赵宋“失国”(灭亡)。
粉粹了朝廷军队气势如虹的进攻之后,刘忠势力更是发展迅速。得意洋洋的刘忠,在自己额头上搞了纹身,人称“花面兽”。
三、“花面兽”刘忠入侵淮西“靖康之难”之后,刘忠离开山东南下,入侵淮西。从而他由“山东盗匪”变迁升级为“淮西巨寇”。
(1)荆湘盗匪遍地1129年十月,力主抗金的李纲被贬到澧州时,给赵构汇报了自己周边的现状:
湖南路马友约六万余人马,数千疋船数千只见在;潭州李宏约一万余人见在;岳州曹成约十万余人见在;道州(永州)刘忠约一万余人.见在;岳州、平江、潭州、浏阳界出没胡元奭,三千余人见在;茶陵界上,李冬至余党五千余人见在;郴连界上,荆湖北路杨华约一万余人;雷进约八千余人;刘超一万二千余人见在;鼎澧州界,已上约二十余万人(李纲《梁谿集》)。
“靖康之难”前后,天下英雄好汉,落草为寇、占山为王者多如牛毛。
从李纲的这份荆湘“巨寇”名单中可以看出,“花面兽”刘忠的人马不算最多。但人数超过一万,而且刘忠有勇有谋,骁勇善战,因而榜上有名。
(李纲在《奏章》中,对赵构说刘忠是“一万余人”;其他文献普遍记载“花面兽”刘忠“有众数万”)
(2)因白色斗笠而被误当作金兵驻守泗州关隘的永州防御使阎瑾,一直在关注金军动向。
《北盟会编》:是探者回以谓:白毡笠子刘忠贼马犯临淮,或谓是李成徒党。瑾以兵进之,遇游骑一二十人,犹未知是金人也。瑾获数人以归验之,乃金人。
1129年初,有一支戴着白毡斗笠的军队,直奔泗州地界而来。
知州阎瑾不断派人去打探消息。探子回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白氊笠”刘忠进犯江淮,有的说那支军队属于叛军李成部。
不同的回报,让阎瑾不敢大意。他看准对方有一二十个骑兵掉单的时机出击,抓了几个俘虏后迅速撤回,审问才知道“金人乃于泗州之数十里间,计置渡淮。”
这才搞明白,扑面而来的这支部队是金军,他们是从滕县奔赴江淮地区的五千先头骑兵。
(3)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到此,也许可以看出,金军南下势不可挡的原因。
在太原,后方瞎指挥,而后勤没有保障。
在江淮,不断派人打探金军动向,早有“闻金兵且南至”的情报,结果几路探马回来,竟然还搞不清楚来者是谁。
自从经过“靖康之难”,赵宋掌权者,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批指挥前线将士硬抵抗的“假想派”,换成了一批指挥前线将士快逃跑的“投降派”。
得知金兵“计置渡淮”,阎瑾奉命率部南撤,收聚淮北所有舟船到南岸,同时焚毁浮桥,想以此延缓金兵南渡的步伐。泗州只留昭信尉孙荣与一百名射手坚守,因兵力悬殊而全部阵亡,第二天泗州失守。
得到泗州奏报,“金人且至,帝大惊”,赵构战战兢兢搬家,慌慌张张逃出建康。
四、趁火打劫失败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会八年)十月,金军南下,深入江淮,攻破建康,直逼临安。
正是金兵南下,气势正盛之时,刘忠没有闲着,乘朝廷对付金兀术分身乏术之机,不断抢夺地盘。
十一月,刘忠进犯蕲州。第二年初,被蕲黄都巡检使韩世清打败。
因朝廷重心在对付金军,所以此次刘忠失败并没有伤筋动骨,进入淮西,攻打舒州,杀死通判孙知微。“花面兽”刘忠正式成为“淮贼”。
五、“花面兽”刘忠无礼“帝姬柔福”(1)土匪窝冒出一个公主蕲黄都巡检使韩世清,攻破“花面兽”刘忠大寨后,有人报告,说有一个女人自称是柔福帝姬,名赵嬛嬛。
韩世清惊愕不已,打仗平叛,打进这土匪窝,怎么还跑出来了一个帝姬(公主)?
韩世清虽满腹疑惑,但也不敢怠慢,立即请来知州甄采一起询问来龙去脉,到场的还有“通判钤辖具官,裳立於庭坐”(当地只要是朝廷敕封、有官印的大大小小官员,全部赶到,他们或站或坐,场面很是正规隆重)。大家都来一起辨别这个柔福是真帝姬,还是假公主。
(2)公主控诉刘忠奸邪无礼柔福帝姬在大堂上,隔着幔布青帘,对庭院里面官员讲述自己被俘后的经过,以及千辛万苦逃回的惨景。
《三朝北盟会编》:被刘忠虏在军中,初遭刘忠无礼,又被刘忠嫁与一押火。及言昔时阁中官员姓名稍详。世清等信之,遂改馆焉。
帝姬柔福接着说,自己找机会逃回南方,被“巨寇”刘忠俘虏,强行被扣留在军中。起初,遭到刘忠奸邪无礼的对待,后来又被刘忠嫁给了他手下一个掌管印信的心腹府官为妻。
当问到以前朝中举足轻重的高级官员姓名时,柔福都能详细介绍、对答如流。
于是,韩世清与知州等众多官员都对她是“帝姬柔福”的身份深信不疑,小心翼翼好吃好喝将她供养着。
(3)“帝姬柔福”的命运1113年,蔡京建议,以周王朝的称号称呼公主。于是,好大喜功的宋徽宗将皇室公主改称为帝姬。
“靖康之难”时,包括柔福帝姬,一共有十九位公主被金军劫往北方。当年柔福帝姬——赵嬛嬛17岁。
柔福到杭州,赵构“诏遣老宫人视之,其貌良是。问宫禁旧事,略能言仿佛”。
即赵构请以前年龄大的宫女辨认,从外貌看,没有问题。问一些深宫大院内的陈年往事,她也都能说出一二。经赵构一番确认,柔福帝姬就是宋徽宗之女,封她为福国长公主。
历史故事,往往比戏曲精彩!
十二年后,赵构的亲生母亲——韦氏从北方回来,痛哭流涕地说这柔福是假冒伪劣帝姬,真帝姬一年前已经死了。
经过严刑逼供,假柔福帝姬招供,她原是开封一女尼,名李静善,法名:法静。因相貌酷似柔福,加上听到过宫女说了一些朝中往事,就贪图财富、假冒帝姬。
骗子也太胆大包天,骗到皇帝头上来了。赵构下令将女尼李静善“杖杀”。
(4)真帝姬柔福金国人可恭编撰的《宋俘记》也记载:赵“嬛嬛入洗衣院。十三年,入盖天大王寨,遣嫁徐还,皇统元年亡”。
1127年五月,真帝姬赵嬛嬛被俘虏到北方后,与其他一千多名皇家妇女、一起被送进“浣衣院”,成为金兵将士泄欲的工具。1135年(金天会十三年),赵嬛嬛进入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兵寨当侍妾,不久被嫁给了当地一个汉人徐还。1141年病故,年仅31岁。由此可见,“花面兽”刘忠不是善类,走过的地方,不管什么落难公主,还是逃难尼姑,只要看中,统统归为己有。
◆结尾“花面兽”刘忠,成为“淮西巨寇”三年后,被韩世忠先后两次打得惨败,投奔了金军控制的伪齐皇帝刘豫。
1133年,刘忠遭部下杀害,首级被送给了岳飞。
青面兽杨志,“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花石纲,也成为杨志霉运的标志!而刘忠则是在自己额头上搞纹身,人称“花面兽”。
“花面”,古代是白脸或以白色为主的面部装扮。例如唐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汉宫花面学梅妆”等。
青面兽杨志,因脸上有“青记”而戴斗笠;“花面兽”刘忠,有可能也是患有白色斑块状的皮肤病,戴斗笠是为了遮挡脸,以防他人轻易辨认,或防止太阳暴晒。
历史上真实的杨志,的确是被朝廷招安的“巨寇”,但他面对金兵时的表现,让人失望。完全没有他在九宫八卦阵中斩杀许州兵马都监李明的勇猛,也远不及“淮贼”刘忠的八面威风。
《水浒传》中,武艺非凡的杨志,一路坎坷,很是符合“行拂乱其所为”的特征,但在他的身上,从来没有看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征兆。报国无门的青面兽杨志,即使落草为寇,穷途末路之时,也念念不忘能在“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
后来,好不容易有了征讨方腊这一个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机会,却因病而没能冲锋陷阵,最终病故,令人扼腕叹息!
水浒传中提及的女性不少,知名的有、阎婆惜、李师师、潘巧云、金翠莲等等。但由于是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普遍不高。因此,民间小说出场的女性多以负面形象居多。
然而,水浒传中却塑造了三位性格鲜明的女性,位列一百单八将。
她们坚强勇敢、爱憎分明,在梁山泊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独立人格上不让当今的诸多女强人。
首先,咱们说说地壮星孙二娘,又称母夜叉。《龙门客栈》中张曼玉饰演的金镶玉,就是以孙二娘为原型。
说起孙二娘,可能率先想到的,就是孟州十字坡里的那间黑店。卖的是人肉包子和掺了药的酒水,打尖的客商稍有不慎,就会被药麻翻了,壮的当包子馅,瘦的扔去填河。
一个女人能做这种恐怖勾当,心理素质可见一斑。
花和尚鲁智深和青面兽杨志碰面时,这样提起过孙二娘。当时,他被药麻翻,如果不是其丈夫菜园子张青回来的早,他这条命就算是交代了。不明觉厉!
孙二娘正式出场,是在行者武松杀了西门庆,被刺配孟州牢城,路过十字坡时的那一回。
书中这样写道:穿着红裙,系着红腰,胸口敞开,眉宇间露着杀气,眼眸中闪着凶光。腰肢比轱辘粗,手脚比棒槌还硬。脸上抹着厚粉,脸颊涂着腌制,比夜叉还要凶悍。
怎么看都不像是善类,而且也不是什么漂亮的女人。不得不说,电视剧中的孙二娘是被美化过的。
如果孙二娘真的是个美人,书里肯定会有暧昧的桥段,实际上,武松和两位公人正眼都不想瞧她一眼。如果不是武松早就知道十字坡的黑店,可能连一句话都懒得跟她讲。
而且,孙二娘武功也不算太好。电视剧里还跟武松打了几个回合,但在书中却直接被武松擒下。如果不是菜园子张青回来的及时,恐怕死的比蒋门神还要惨。
不过,孙二娘和武松的脾气很像,耿直爽快。听了菜园子张青的解释,两人彼此告罪,全然不记此前的过节。可见孙二娘能在江湖上混出名头,不是寻常的女子。
再说,武松血溅鸳鸯楼之后,又遇到了孙二娘夫妇。夫妻两人将武松当成亲兄弟一样照顾,不仅给他安身的所在,又给他安排前程。
孙二娘曾麻翻过一个头陀,为了让武松路上好走,将头陀的衣装相赠。在此之前,世人只说武松是打虎英雄,而如今才真正有了行者之名。
后来,孙二娘和张青入伙梁山,一路腥风血雨,终在西征方腊途中身死。后被封为旌德郡君,也算是死得其所。
总结其一生,敢爱敢恨,泼辣却不失义节。
除去母夜叉孙二娘,梁山上还有一位凶悍妇人,便是地阴星顾大嫂,人称母大虫。如果说孙二娘性格泼辣,那么顾大嫂就是彪悍。丈夫孙新和大伯子孙立都是军人,在登州颇有势力。做的买卖是也是开店,只不过卖的是真牛肉。
为什么说顾大嫂彪悍?其仅从外貌气势上就压了孙二娘一头。
书中这样写道: 粗眉大眼,脸胖腰肥。一个不高兴就对外人喝骂,又一个不高兴就对庄客砸打。一辈子没拿过针线,舞枪弄棒倒是很在行。
这脾气是不是比孙二娘要暴躁的多?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顾大嫂的耿直行为,更是让人大跌眼镜。她有两个表弟,一个叫两头蛇解珍,一个是双尾蝎解宝。被人陷害坐牢,性命堪忧。
听说后,顾大嫂竟然决定连夜去劫狱。这是什么个暴脾气?而且说干就干,他的老公孙新也不是个善茬,连夜派人叫来出林龙邹渊和独角龙邹润叔侄,打算伙同七八十个强盗,来干一场说走就走的劫狱行动。
可是,大伯子孙立身为登州的兵马提辖,怎么可能跟着两口子瞎胡闹?
故此,顾大嫂为逼孙立就范,又生了一计:假装病重,让孙立协同妻子来探望。刚见面说明缘由,孙立当然不肯一块去劫狱,当即要拼个你死我活,军汉子登时就被吓坏了。
顾大嫂不只是彪悍,脑回路也不是一般的清奇。为了救两个表弟,不惜自己的性命不说,还根本不顾及其他的前程,可谓封建社会扶弟魔的典型。
结果怎么样?孙立只能无奈就范,救出解珍解宝两兄弟后,拖家带口的上了梁山。在攻打祝家庄一战表现的可圈可点,奠定了在忠义堂上的地位。
此后,顾大嫂跟随梁山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比起孙二娘夫妇的命运,顾大嫂一家算是有个圆满结局,被朝廷封为东源县君,一家人返回了登州老家。
总结其一生,敢作敢为,彪悍却不失忠勇。
最后要说的就是地彗星扈三娘,人称一丈青。这位女性堪称水浒中的完美女性,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武艺高强,还有着不俗的家世。
扈三娘为什么要一丈青?据说这与身高有关,点名扈三娘体态高挑,与丈夫矮脚虎王英形成鲜明对比。犹如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让人感慨可惜。
施耐庵这么写,可能就是在制造矛盾冲突。类似金庸写小龙女被尹志平玷污的那段,不知道有多少读者捶胸顿足,愤恨的热泪打湿了多少个夜晚。
扈三娘到底有多漂亮?
书中是这么写的:肌肤雪白如脂,好似出水芙蓉。穿着金色铠甲,骑着血色宝马,葱白玉指握着宝刀。一双眸子柔情似水,分外妖娆,宛若仙女中的战神。
扈三娘的飒爽英姿,纯色容颜跃然纸上,怕是比宋徽宗青睐的李师师都差不了多少。反观孙二娘和顾大嫂,好像是凤凰和土鸡的分别。
而且,扈三娘的本领高强,孙二娘和顾大嫂,自始至终作为其偏将。
如果扈三娘配玉麒麟卢俊义,可能是最佳的选择,可惜卢俊义不太喜欢女色。实在不行配个林冲也是好的。可惜这么一个绝色佳人,被宋江那厮配给了王英。
记得看那一段时,笔者尚且年幼,一颗幼小的心灵备受打击,对于爱情的向往被蹂躏的一塌糊涂。
说到这里,诸君可能跟笔者有同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扈三娘被许配给王英,却没有做出应有的抵抗?
网络上的分析有三条:
一,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扈三娘从某种意义上,只是梁山绑架的人质。天长日久,对于绑架者有了依赖和屈从心理。
二,迫于权力和伦理的压迫。宋江既是梁山首领,也是扈三娘的义兄,出于两个方面的压迫,扈三娘不得不默默忍受。直接体现男权社会女性的无奈地位。扈三娘自从上了梁山,几乎没有说过话,可能从侧面证明了她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三,俗话说水滴石穿,矮脚虎王英虽然不是体面的丈夫,但对于扈三娘却是实打实的真爱。所谓日久见真情,可能扈三娘在后来被丈夫的真心打动,以至于为救夫而死,可见忠贞。
扈三娘就像是一朵世间从不存在的美丽花朵,犹如小龙女那般冷艳不可方物。然而,完美事物的毁灭,更能激起读者的不忿情绪。所以,扈三娘必须死,而且要死得凄惨,这样才能成为读者心中的一道暗伤,触之激烈。
总结其一生,逆来顺受,阴柔却不失倔强。
说完水浒传中三位女将,可能实力上有些良莠不齐。但组成个女团,整体实力还是可圈可点的。
让笔者不由想起,如今大火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们。
施耐庵作古已久,但其笔下的三位女性,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余味。三种典型的女性人格也在人文社会延续下来。
那么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当中,有没有孙二娘、顾大嫂和扈三娘的影子?
这里,笔者给出一些人设比对,跟容貌无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首先,咱们说一说宁静。这位姐姐的第一次词条就是霸气,敢说敢做,怼过的明星,可以排成一个连了。更有意思的是,人家怼的有理有据有节,让人挑不出刺来。这一点上,宁静和金星很像,给人一种彪悍的感觉。
所以,宁静可能更像顾大嫂,而不是孙二娘。
其次,咱们再说张雨绮。不管诸君是什么感觉,我对这位姐姐的第一感觉就是泼辣大胆,而且还有铁憨憨的既视感。虽然有过几段失败的婚姻,但从来没有被流言蜚语压倒过。怼前夫怼的很爽口,面对劈腿男很有气节,很有孙二娘的风韵。
最后,就是扈三娘的人选。这个笔者翻遍了姐姐们的资料,冥思苦想两个多钟头,还是没决定最后的人选。
诸君恕罪,这个答案还是交给各位解析吧,您认为扈三娘最像哪位姐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