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关羽的外貌(关羽的外貌特征20字)

时间:2024-01-22 00:15:52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没有青龙偃月,也无赤兔宝马,人人皆知的关羽形象居然是骗人的?

世人皆知关羽,从“温酒斩华雄”的英迈到“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从遍布世界的关帝庙到香港影视剧里警察局供奉的香案,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关羽当成神去看待。得益于《三国演义》的生动描写,使得关羽成为了“忠义”形象的化身,历代的统治者均大力提倡。根据统计,历史上一共有16位皇帝32次加封关羽,其地位“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成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关羽大帝”。

手持并非青龙偃月刀

我们口口相传的“关羽大帝”不仅仅至于忠义,其相貌的刻画也十分出彩。《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这样的形象,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一等一的硬汉。

游戏《全民英杰传》中的关羽形象

但是,上文所述终究是小说中的一部分描述,历史上的关羽,可不见得真就如此。

青龙偃月刀与丈八蛇矛相媲美,它们在小说中,先后通过主人战绩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扬名于天下。《三国演义》小说中第一回中描述:“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由此展开,作者在《三国演义》中还围绕着青龙偃月刀设计了一系列情节,让人们真正把这把武器与关羽放在同等高度上。

在汉初,人们还是以剑为主,随后的西汉时出现的厚重尖利的“环首刀”在军事武器中的地位逐渐的代替了剑。所以,《中国兵器史稿》中提到:“重刀之习,起于汉代”。到了三国时期,刀已经成了当时军队装备的短兵器中最重要的武器。

三国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的是窄而直的刀具,长1米左右,刀背坚厚,带有不易分辨的少许内弯和血槽,尾部有整体铸造的铁环,环首可缠布条于手腕,防止刀从手中脱落。军队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步兵的常见装备便是环口刀配长楯。所以在三国时期,并没有名为“偃月刀”的形制兵器。

《刀剑录》有很多关于铸刀剑的记载:“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刀一万口,刘备造刀五千口,司马炎造刀八千口。”但这里所言的刀,只是如上文所述的单手刀,而非“青龙偃月刀”。事实上,当时的铸造技术也无法支撑工匠们打造一把宽刃大刀出来。

历史上的“掩月刀”

真正的偃月刀在唐代才出现,同时偃月刀的名字也是从“掩月刀”中演变而来,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为宫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臂力的道具。

另外,在《三国志》中关于关羽武器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这其中的一个“刺”字让人琢磨不透,如果关羽使用的是刀具的话,更常规的用词应该是“劈”或“砍”。但动作是刺的话,大多则为矛类兵器,而非大刀。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时期,矛类兵器因为简单实用始终在改良,所以军队配置量很大,只不过由于当时步兵作战比较多,所以戟的应用范围要比矛高上不少。

这些都说明了,关羽当时可能使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而是另外的武器。在冷兵器时代,一般而言,战场对敌时使用的武器,要以轻便趁手,利于使用者发挥武艺为大原则。所以,就这一层意义上来说,青龙偃月刀虽符合英雄人物的定位,却未必适用于战场对敌。

坐骑不是赤兔宝马

除了青龙偃月刀之外,关羽身上另外一个标签便是赤兔宝马了。

《三国演义》第三回中写道:

卓曰:“汝将何以说之?”肃曰:“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丁原,来投主公矣。”卓问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

以上是小说中对于赤兔马的描述,而赤兔马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曹瞒传》中,虽然此书大多为描写负面的曹操,内容背负过多的偏见。但关于赤兔,依然可以拿来考鉴一番。书中描述吕布逃出长安投奔袁绍,袁绍安排他攻打黑山军的首领张燕,吕布大获全胜。

随即,裴松之引《曹瞒传》作注:“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同时,《三国志》吕布传中也对赤兔马有着高度的赞许:“布有良马曰赤兔。”

《相马经》现存残片77行,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

“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赤兔马一直是好马的代表,可日行千里,还能夜走八百。这其中的兔并不是指兔子的速度,根据《相马经》中所言,相马的第一步就是看马的头部,因为头部是马的品种、品质、体能、齿口最明显的外部表现。古人依据马的头部形状,形象地将马分为直头、兔头、凹头、楔头、半兔头等几种。所谓的赤兔马的“兔”,应当是指马的头形。

在吕布败亡之后,《三国志》失去了对赤兔马的记载,而在《三国演义》中,赤兔马被曹操送给关羽,最终在败走麦城后绝食而死。

事实上,赤兔马并没有陪伴关羽到最后,也可能关羽从来没有得到过它。

战马出生1个多月可以觅食,2个月后脱去乳毛,4到6个月断奶,1年后成长为一岁驹,2岁半之前发育成熟骨头封闭,达到最佳骑乘年龄,这种状态可以一直保持到10岁左右,再往后它的循环系统变差,关节开始肿胀,步入暮年期。马的寿命一般为30到35岁,通常只能使用到20岁,这相当于人类的五六十岁。

游戏《全民英杰传》中,关羽和吕布坐骑皆为赤兔

接下来算下赤兔马的年龄,如果这匹马是董卓所有,那么在公元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时,这匹马已经成年了,成年的马年龄大概3-6岁。而到后来赤兔马被关羽所得后,关羽被孙权所杀。这里已经来到了公元220年,前后28年的时间里,这匹马即便是最小的岁数也应该在31岁了。在这个年龄的马匹已经不适合骑乘,接近生命的尽头了。

那么关羽作为一个久征沙场的老兵,自然不可能骑着一匹苟延残喘的老马去战场打架,应该是选择另外的坐骑。而赤兔马绝食而死,则是小说为了渲染忠义色彩所作出的改动。

人无完人,关羽并非圣人

作为一名千古名将,关羽在各个游戏、影视作品中都有出现,在最近大火的《全民英杰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依然以忠义、诚信、勇敢的形象出现。但在历史上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关羽终究是有缺点的。

《全民英杰传》中对于关羽的描述

关羽的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将,身上必然拥有不少奇特之处,但是最为奇特的是他的性格孤高自负。史书上描述关羽“刚而自矜”、“性颇自负”,当然自负到自矜也是少见。关羽这个性格特点,其实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表露无疑,诸葛亮曾对刘备说:“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但世人只看到关羽的忠肝义胆,却忽略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所谓的傲上而不忍下则是说关羽自认能力超人,对刘备虽然没有表现出傲气,但在同辈面前却表现出高人一等的高傲。在这里,《三国演义》将关羽的自负当成一个特点来进行描述,甚至出现了关羽不顾驻守荆州的军职,一心要入川与马超决斗的情节。

而在二十四年黄忠在汉中归降,刘备和诸葛亮有意立黄忠、关羽、张飞等人为五虎上将,却担心关羽不耻与黄忠为伍。《三国志·黄忠传》:诸葛亮说先主曰:“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

当然,凡是高傲自负的人都有着一身过人的本领,否则就是狂妄自大了。关羽曾自豪地称赞自己:“天下英雄,闻吾之名,尽皆缩颈而奔。”这个时候,关羽已经名声远扬了。而早在关羽尚未成名时,曹操也对其赞许不已,一生都对其怀有赏识之意,直到关羽死后,曹操都要感叹:“关将军真天神也!”。

上文中的这些描述,是否会让你对关羽这个传奇人物感到一丝失望?但终究《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不是一本史书。中间所发生的情节,只要大体无误,作者有着一定的责任将作品加工,让整个故事更为丰满,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三国演义》产于明代,流传至今。罗贯中先生笔下的关羽,使得世人熟知忠义,以关羽为榜样,这样的结局其实也不差,不是么?

身长九尺的武圣关羽,放到现在有多高?一把出土的汉尺揭开答案

说到关羽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即使是没有看过三国演义的书本但是也可以从各种影视剧中看到过关于关羽的一些事迹。三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说其他的时代出现一个命世之才,那么在三国时期就会至少出现三个以上的命世之才,这也给这个时代增添了非常多的英雄色彩,但是也导致这个时代更加的混乱,毕竟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

关羽是三国时代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人物,人们都只知道关羽的身材必然是比较高达雄伟的,毕竟只有高达的身材才能够成为一代武将。书中曾对关羽的身高进行过描述“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个尺度的长度多少有着不少的争议,不过从一把新出土的汉尺身上对这个谜团进行了揭秘。

一、武圣关羽的身高之谜

在对于关羽的外貌描写,可以说用一个帅字来进行形容,长得比较高达威猛,同时留着长长的胡须,这在古代可以说是帅哥的一个标配。史书记载其面如重枣,脸色红润是一个精神抖擞的人物,加上丹凤眼这些都是用来比如一个人帅气、高大的褒义词。当然这些都没有什么争议性,主要是对于其身高九尺的说法,导致很多的异议。

对于关羽的身高问题,因为缺乏出土文物的一个佐证,所以有不同的一个说法,人们只能够根据史书的一些记载来进行大概的推算。比如易中书先生在讲解三国演义的时候,认为关羽的身高是2.07米,其认为当时三国的一尺折合到现在大概是23.04厘米,而从曹操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身高七尺的曹操身高只有1.55米,所以这样换算下来的话,身高九尺的关羽其实际身高只有1.99米左右。

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一个差距,主要是因为对于尺度的一个折合出现问题,因为在史书中并没有任何书籍对关羽的身高进行一个明确的记载,而关羽身高九尺的说明一直是民间流传下来,在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的时候沿用这个说法。但是如果从明朝出土的尺寸来看,一尺相当于27.68厘米,这样来看就有点过于夸张,九尺的关羽身高就高达2米5,可以说是个巨人,目前连姚明的身高也只有2米26而已,所以除非关羽患有巨人症。

而按照汉朝的尺寸来计算,也有不同的说法,西汉的一尺为23.1-厘米,东汉则是23.39厘米,而后来在洛阳出土的一把一尺汉尺,属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尺寸,按照这个尺寸来看,一尺下相当于现代的23.4厘米,那么关羽的身高应该在两米左右,最高不会超过姚明的身高,但是最低也在两米开外。

但是按照这个尺寸来说,在古代一个两米高的人,可以说是巨人的存在,毕竟从很多出土的尸骸来看,古人的身高是远远比不上现代人的身高,所以两米高的人就算是放到现代来看也是比较少见的。

而且从历史书籍中的记载可以看到,关羽骑着骏马在千军万马中轻松地把对方的首领颜良给刺杀,而且还轻易地将其首级给砍下来,这种描写不仅说明关羽英勇无敌,同时从侧面也可以看得出来关羽的身材确实是比较高大和威猛,这样才能够轻而易举的从众人中刺杀成功,如果是一个身材矮小的人必然需要经历比较多的阻挠才能够进入敌人中心,然后刺杀首领。

二、古代身高水平

很多人觉得古代人的身高比较矮小,其实不是每个年代的中国人其身高都是矮小的,就从秦朝来看,即使是普通人的身高也可以达到2米,而且这还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平均值。因为秦始皇兵马俑的大部分士兵身高都在2米左右,据说秦始皇陵的所有兵马俑都是按照当时现实中人的大小和模样制作而成的,所以这两米的兵马俑也可以代表当时普通人的一个身高。

而且中山靖王刘胜的身高也并不矮,从其墓中出土的金缕衣来看,刘胜的身高最少也超过了1.8米,其夫人的身高也达到了1.75米,还有就是三国时期的吕布,身高也不容小觑,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吕布的身高换算过来也在两米开外,所以说古代人的身高未必会很矮。

其实古人都比较高,而且也欣赏高大的东西,毕竟大家都喜欢强大的东西,而且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高大的一个赞美也不仅仅出现在书本或者文学上,也体现在很多的地方,而佛像则可以说就是比较凸出的一个展示。

虽然古代的建造水平比较低,想要建立高大的建筑物需要花费非常多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够达到,但是还是建立了一个世界闻名的石刻佛像。一个大佛最好顶高高的大梁,俯瞰众生的一个视角,给人一种法力无边的感觉,而在713年开凿,803年完成的唐代乐山大佛,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佛像。

三、为什么现代中国人比较矮

可能很多人觉得中国古人的人身高这么高,按理来说,进化到现代中国应该身高也会比较高才对,但是现代中国人看起来还是比较矮小一些,特别是对照外国人。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自清朝以来就长期忍受着饥饿,大多数的平民只能够通过吃红薯、土豆等食物来进行生存。

在这种环境下,基因里面的身高优势自然也无法发挥出来。而纵观现在的九零后和零零后,身高还是普遍比较高的,1.9米曾经在南方地区比较少见,但是到零零后这一代1.9米也是属于比较常见的身高。

总结

如果说在没有出土的东汉末年汉尺之前,人们对于武圣关羽的的身高只是一个虚夸或者想象,但是从洛阳出土的这把汉尺来看,折合当时尺度为23.4厘米,那么九尺也就是2.1米左右的模样,所以说关羽在当时古代身高达到2.1米是不离谱的,而且比较符合现实。毕竟关羽被称为武圣,可想而知在当时应该是处于经常锻炼和习武的一个状态,其又是比较勇猛的将士,身高怎么也不会太低。

所以说关羽在那个时代身高达到2米左右还是比较正常的,当然也比一般的普通人要高大一些,这样才能够配得上其武圣的一个称号。毕竟作为一个武艺高强的能人身高一般都不可能会太矮。但是也不可能超过2米太高,毕竟不太现实,之所以关羽的身高出现争议,主要是对于当时的一个尺寸问题有争议,当这个尺寸被定义下来,自然也就可以确定了。

浅谈关羽的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   小说从一开始,通过写“宴桃园豪杰三结义”,着力刻画了关羽的高大威武忠义双全的形象,从人物一出场就对关羽的忠义作出质的规定。视其形貌:“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英雄洒脱的气质,忠厚重义的品格,使我们如见其人。从其外貌上更是符合中国古代戏剧脸谱的特色,“重枣”色既为红色,红色在戏剧脸谱中象征忠义。关羽以其独特的外貌,在向后人诠释着忠,演绎着义。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我们可以从其短短的几句对话中了解到关羽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关羽言语豪爽、利落,仗义执言,就算是对刚见一面的刘备和张飞,对自己的身世毫不遮掩,他自报家世姓名说道“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他的回答绝对是言简而不失豪气。从其谈论出生,离家原委中得知其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使自己飘落江湖。当得知有报效国家尽忠效力的机会仍毅然前往,说明他心中不仅有为人侠义也有尽忠报国的志向。   从其行动上更能表现其忠义,当张飞欲“三人结为兄弟”共赴投军时,关羽毫不迟疑,慷慨应允,并立下誓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一生也在践行着他这个诺言,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无论身在何处,永远心系兄弟,唯长兄刘备马首是瞻。从第一回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编草席的刘备还是杀猪的张飞算不上什么英雄豪杰,更无钱粮兵马。刘、关、张三人结拜兄弟,是志向相投,欲报国家平黄巾军,是英雄惜英雄。从行动上表明关羽是一位讲忠义喜结交的豪杰。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君臣关系属于“三纲”之首,它的具体体现就是忠。孔子说:“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都是要求臣对君尽忠,死而后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一直被奉为万古不变的最高信条。在封建道德观念中,忠又常和义联系在一起,义,有时指兄弟关系,“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有时也指君臣关系。在《三国演义》中,忠义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但是区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主要标志,而且是维系尊卑上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按照封建正统观念,忠又是高于义的。关羽的忠义观却是“忠中有义,义中有忠”,而且又常常是义在忠之上。关羽为了刘备,不但做到“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而且还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历经艰险投奔了刘备。最后他兵败麦城,在性命攸关之际义正辞严地回拒了诸葛瑾的劝降,“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改其节”,“身可损,名可垂于竹帛也”,终于为刘备尽义而死。很明显,关羽对刘备的义,包含着一个新的因素,这使它从维系尊卑上下关系的原则中下降到一般人中间,成为他们在患难之中互相扶持、同甘共苦的精神纽带,这不能不是对“三纲”的突破。清代章学诚正是在这一点上指责《三国演义》:“《演义》之最不可训者,‘桃园结义’,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称兄弟……”当然这是针对“桃园结义”不是史实而是虚构而言的,但这正是《三国演义》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一个方面。

  关羽的“义”决不是一般义气,而是披肝沥胆,义无反顾,比泰山还重,比生命还珍贵,它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作者宣扬关羽的“义”,贯穿了刘、关、张从结义到尽义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关羽追随刘备,“效死勿去”,并非真正受恩图报,因为那时的刘备还处在角逐沙场、漂泊无定、甚至常无立身之地的艰难逆境。他们患难相扶,祸福同当,这就体现了人民所理想的义气,符合人民群眾的道德观念。   关羽忠义的内涵是如此丰富,致使这一人物在历史上同时受到了统治阶级和广大群众的赞扬。关羽这一人物,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光辉的艺术典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