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可谓是最精彩的一仗,这一战,直接改变了天下的格局,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在这一战中,各方人物纷纷登场,斗智斗勇,东吴更是对曹操使用了五大计谋,精彩非凡,你知道的都有哪些呢?
一、借刀杀人
曹操虽然拥兵很多,但是并不擅长水战,所以两军一开始交战,曹军就被周瑜打的大败。曹操不甘心失败,于是派蒋干前去卧底,想要让他劝降周瑜。蒋干一到东吴,周瑜就展现了自己的决战之心,蒋干只能暂时不说劝降之事。夜晚,大家熟睡后,蒋干偷偷翻阅周瑜的文书,发现蔡瑁和和张允连接东吴,于是向曹操报信,曹操大怒,诛杀了这二将。
演义原文: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
事实上,这是周瑜故意展示给蒋干的书信,蔡瑁和张允二人并未背叛曹操,周瑜是借蒋干之手,杀了这二员大将,这二人原本是精通水战的名将,这一计谋过后,曹操的水军实力直接大减。
二、虚张声势
此计是诸葛亮对曹操使用的计谋。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要用计惩罚诸葛亮,于是命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原本以为诸葛亮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哪只诸葛亮趁着江面大雾,假装袭击曹营,曹操命令放箭,于是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曹操中计,诸葛亮顺利获得十万支箭,躲过了周瑜的刁难。
三、苦肉计
这一计谋是黄盖和周瑜共同施展的,意在迷惑曹操。周瑜决定用火攻对付曹军,但是如果大张旗鼓前去,必定会受到曹操的猜疑,火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于是黄盖主动请愿,假意顶撞周瑜,被周瑜打军棍,然后私下里暗中联络曹操,投降曹操。
此计也正如大家所料,取到了很大的效果。曹操相信了黄盖的投降,允许黄盖领兵径直来到曹营,没有丝毫防备,最终大营被烧。
四、反间计
曹操在中计杀掉自己的水军大将蔡瑁后,十分后悔,自己对东吴之事又不是十分了解,于是决定让蔡中、蔡和二人前往投靠东吴,假称不满曹操对蔡瑁的误杀,以此打入东吴内部,窥探情报。而周瑜鲁肃也并非常人,他们早就料到这二人是曹操派来的卧底,但是他们仍然高兴的接受了这二人,目的就是使用反间计,传递错误的信息给曹操。
后来黄盖的苦肉计和诈降,其实也都是在蔡中蔡和二人的“帮助”下才成功取得曹操的信任。
演义原文:瑜曰:吾正欲如此,故留蔡中、蔡和诈降之人,以通消息。
五、连环计
要说火攻之计能成,抛却东风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铁锁相连。而这个连环计正是庞统所献。
演义原文:操大喜,请问妙策。统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风浪不息;北兵不惯乘舟,受此颠播,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曹操听了庞统的连环计后,深以为然,马上命令工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大船相连,曹军败绩已显,万事具备,只需要东风起,一把火,曹营将彻底覆灭。
总结
赤壁之战中,各方智囊轮流登场,各种计谋轮番上演,环环相扣。借刀杀人、虚张声势、苦肉计、反间计、连环计给我们展现了双方斗智斗勇的精彩过程。对于此战,你还知道哪些计谋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汉纪五十七》
.
赤壁之战的关键,在于黄盖的一把火。而这把火能烧起来,在于曹操把自己的船连了起来。
《三国演义》里把这段剧情演绎成连环计,家喻户晓,不需赘述。但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分析一下:曹操把船连起来,真的是受了庞统的骗吗?
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庞统献连环计”这一说,就是曹操主动而自觉地把船连了在一起。其中原因,小说也曾做过介绍: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受不了船舶颠簸。把船连起来,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救急之策。
连起来确实有连起来的风险——容易受到火攻,但是,如果你不知道后来发生的事,那么,在当时的时间节点上,站在曹操的立场上,你更关心哪一个问题呢?当然是士卒不习水战的问题。
火攻危害虽大,但可能性不大,触发的几率比较小,而且,还不是急事。
急的是官兵晕船的问题,这是个烦,现实且急迫,你总不可能指望船上的人一边吐一边打仗吧。
你要是曹操,怎么选?
肯定也是先把船连起来,解决晕船的问题。然后再做准备,防备敌方可能发动的火攻——当然,现实是他没能防得住。
回头来看曹操的决策过程,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错,问题就是那么很现实的摆在那里,权衡之下,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先解决重要而急迫的那一个。
而火攻呢?也很重要,但不急迫。
因此,在分析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时,并不能批评他把船都连了起来;而是应该归咎于他在把船连起来的前提下,轻信了黄盖的诈降。
今天的引文解释部分比较短,因为这段史实大多数人都已经比较了解。在下想把更多的篇幅,用来聊这则史料对自己的启发——主要来说系统的作用。
当一个系统被运用到实际中,那么,它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
我们以考勤机来举例。这玩意儿,就是用来监督员工上班迟到早退的。
考勤机的出现,能消除员工迟到早退的问题——但是,只是消除,不是解决。考勤机只要坏上一段时间,那么迟到早退的问题就必然会再次出现。
要什么样的情形才能解决员工迟到早退的问题呢?其中一个思路可以是:加班的企业。在一个每天都加班到晚上九十点的企业里,是用不着考勤机的。
这里就出现了关键点:当问题产生以后,消除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是一回事。
曹操的连环船,就是只消除了晕船的问题,而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不解决?因为他没有时间了。想要真的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慢慢的训练水军,逐渐积累作战经验,等等等等。而他此刻已经到了两军对峙的阶段,根本没有回头补课的时间。
但一个问题是被消除了还是被解决了,这两者之间区别甚大。被消除的问题依然是问题,只不过是把A问题转移为了B问题。
在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迟到早退的问题通过考勤机解决了,但维持考勤机运转的问题出现了;同理,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但保障连环船安全的问题又出现了。
这其中,同时还伴随了问题的集聚:当考勤机坏了,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迟到早退;而当连环船着了火,所有船就都会一起烧光。
但是,这个系统依然有它的好处,那就是:不用考勤机,老板就得每天找专人清点人数;而用了考勤机,老板则需要只关心机器正常运转的问题。
在此例中,当然是用考勤机比较正常。但我们不妨来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这家公司有一万人,每天都要求准时八点上班呢?
这样算下来,是不是买一百台考勤机都不够用?
而当一百台考勤机同时工作,那么每隔上几天,总有一两个会出问题吧。这时候,老板是不是得考虑再养一个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维护考勤机的正常运行?
而如果我们把这个数字再扩大一百倍,甚至一千倍,那么这个技术团队应该多大!
而且,在考勤机之外,还有台式机、复印机、传真机......维护团队的人数再增加一倍,好像也不过分吧。
你现在能够流畅的阅读这篇文章,背后离不开平台的支撑。而这些大厂的合并月活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人。想想它所加载的庞大功能,它背后的研发、维护团队该有多大,相信你也一定有了一点概念。
当一个系统的量级大到这种程度,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只能是在出了问题以后,以最快的速度修复。
到这里我们可以再做进一步假设:如果平台在现有研发、维护团队规模不变的基础上,不做新技术的追踪和投入,而使用人数却再增加一个数量级,那么,软件是不是必然会超负荷运转?
一个超负荷运转的软件,带来的必然是效率低下、体验欠佳、用户流失等等。这个结论,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吧?
相信诸位一定会说:这不是废话么,谁不知道!
可还真有人不知道,历史上就有这种玩着玩着玩崩了的例子:苏~lian。
一个超级大国,一个无所不能的中央政府,把它的三亿国民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等等等从出生到死亡全部都管起来,构建起了一个惊人的史诗级的大系统。
当美苏争霸开始,苏把效率发挥到了极致: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和航天工业;然后在缺乏外来资金的情况下,通过剪刀差盘剥普通百姓以补贴之,造成居民十几年之间生活水平逐渐下降。
这种高压政策需要强有力的官僚体系维护,而维护一个强有力的官僚体系,又只能通过给予官僚体系特权,于是从上到下盛行,苏视而不见。
官员的逐渐滋生了民众的不满,生活水平的差距又加剧了阶级的对立。此外,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民族矛盾不断发酵;肆意扩张造成国际上的孤立,等等等等。
当系统这么大,当问题这么多,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两个字:宕机。
所以,苏的解体并不能说是西方和平演变的结果,而是苏因为过分追求不合理的目标,而最终导致了整个组织体系的崩溃。至于以美为首的西,则只是诱导了苏联,让苏在军事投入这条歧途上,越走越远。
就好像赤壁的那把火,当黄盖点燃了以后,只需静待曹军崩塌。
番外 | 我们的说书时间
今天的番外,我们来聊一聊《三国演义》写得有多好。
如果只读过《三国演义》而不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很容易会认为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在刘备一方,孙权一方只是起到了接应配合的作用。
实际情况当然是相反的。可这却挡不住很多人依然对《三国演义》的演绎深信不疑,为什么?
这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力量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赤壁之战的史实,以下引文出自于《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这也是对赤壁之战最详细的记载了: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翻译一下,大约就是:孙权派周瑜与程普为都督,与刘备协力抗曹,双方僵持于赤壁。当时,曹军内部有瘟疫流行,战力薄弱,初一交战,抵挡不住孙刘联军,于是退到了江北扎营。黄盖说,曹军的船连在一起,可以一把火烧了。周瑜同意了这个计划,然后就派黄盖诈降。黄盖于是烧了曹操的船,曹操退走。
此外,在裴松之作的注释中,还提到了周瑜在接下来的陆战中又击败了曹操。(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赤壁之战的胜利几乎都是周瑜的功劳,基本上没有刘备一方什么事。
但是,如果你是罗贯中,在写作之前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立场,那么,手头拿着这么一份史料,如何才能颠倒乾坤,让读者认定是刘备一方打赢了赤壁之战呢?
低劣的写手自然可以混淆是非,强行把周瑜的名字换成刘备,反正作者是上帝视角,想怎么写怎么写。但罗贯中才没这么低级。他的做法是:在尊重结果的前提下,在事情未然之时,演绎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曹军有疫情这个细节之外,《演义》基本上照抄了原始史料——对这个事实,罗贯中并没有做改变。但是,他在事实发生之前的时间段中,做足了文章。反正孙刘联军是怎么准备的,《三国志》里也基本上没写。
因此,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赤壁之战是这样的:
孙权一方抗曹不坚决,所以需要我亮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坚定彼方的斗争信念!
水战的主要兵器是什么?弓箭。既然史书上没有写,好,那就说是刘备一方提供的。可刘备也没有这么多箭呀,emm......那就让曹操提供,于是“草船借箭”新鲜出炉(在史料中,“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这还可以顺便大大的美化一下我亮的智谋过人。
想要烧船,船就需要被连起来。那怎么连起来呢?这个功劳也得给刘备一方,安排庞统出场。
到了最最最关键的部分,有了黄盖诈降,有了连环计,但是隆冬时节的风还没有,怎么办?不用想,这么重要的事(戏),当然得交给诸葛亮呀!
那大事都让诸葛亮给干了,周瑜还干些什么呢?也能干不少事,比如说群英会的反间计,杀了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比如说接受了黄盖的诈降计划,然后就是苦肉计。这些小伎俩,当然无不被诸葛亮看在眼里,可是我亮才不会自吹自擂呢,得等着老实巴交的鲁肃来问才行。
回过头来再看曹军有疫疾这个细节,《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写,是罗贯中疏忽吗?并不是,他是故意的。因为只有如此,才更能显得曹军强大。而曹军的强大,又更能反衬诸葛亮的化腐朽为神奇。
综上,罗贯中并没有更改史实,但是,在史实的留白部分,他尽情尽兴的做了大发挥,通过抹黑周瑜、矮化鲁肃,塑造了诸葛亮聪明绝顶的光辉形象,最终确立了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读者跟随罗贯中的视角,读完赤壁战前的整个准备过程,不免会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击节赞叹,由是便深信了小说的观点。
这就是一部好的小说对史料的演绎能力:既尊重史实,但又夹杂了主观立场,最终让人信服了作者的说法。
以此为标准,你也就可以评判大多数历史剧的水平了。有很多烂片,即便饱受批判,也依然嘴硬说自己是对史料的合理演绎,还敢说出“凭什么《三国演义》能改我就不能改”这样的话。改不改是你的权力,但你改的逻辑混乱、结构粗糙、前后矛盾,还要求让观众假装没看到你在改,就是你的不对了。
尊重受众的智商,这是任何一个写手最基本的素质。
.
- Review -
从劣势中寻找优势,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听人劝,真的能吃饱饭?
若未来深不可测,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为所欲为
文字内容原创
全目内容已归档入
微信公号“喻以流年”
.
转载请移步公号获取授权
谢绝未经授权转载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此战,刘备和孙权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迫使曹操不得不暂时退回北方,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刘备和孙权联军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败曹操,一方面固然与曹操军中爆发疫病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瑜出色的计谋。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是黄盖诈降曹操,然后突然发动火攻,杀了曹操大军一个措手不及。
在赤壁之战中,曹军将士主要来自北方,不习水性,出现了水土不服和疫病等状况,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部众不习水性、不善水战等弊病,曹操当时确实令人将战船首尾相接起来。此即所谓的“连环船”。
黄盖见曹操大军把战船首尾相连起来,这才有了向曹操诈降,“火烧连环船”的计策。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黄盖当时对周瑜说:“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周瑜同意了黄盖的计划,但如何靠近曹操大军实施火攻却是个问题。
黄盖于是又给曹操写信,假意准备向曹操投降。他在信中说:“盖受孙氏厚恩,常为将帅,见遇不薄。然顾天下事有大势,用江东六郡山越之人,以当中国百万之众,众寡不敌,海内所共见也。东方将吏,无有愚智,皆知其不可,惟周瑜、鲁肃偏怀浅戆,意未解耳。今日归命,是其实计。瑜所督领,自易摧破。交锋之日,盖为前部,当因事变化,效命在近。”
曹操收到黄盖的来信,起初还是存有疑虑的。他特意把黄盖的信使找来,亲自秘密盘问了一番,最后才信以为真,对信使坦白说:“但恐汝诈耳。盖若信实,当授爵赏,超于前后也。”答应接受黄盖投降。
到了约定之期,黄盖宣称要向曹操投降,却在数十舟战船上装满了薪草,膏油等易燃物,然后用帷幕覆盖,上面插着牙旗。等到战船靠近曹军大军,黄盖下令点火,让着火的战船冲向曹操军阵,引燃曹操大军的战船。曹操大军毫无防备,或匆忙撤退或跳江逃命,死伤无数,只得退回北方。
若论谋略,曹操其实也是非常出色的,且绝不亚于周瑜、黄盖。
在青州,曹操“设奇伏”收降三十万青州兵;在匡亭,曹操六百里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在安众,曹操亲自断后打败张绣、刘表联军;在下邳,曹操以水淹城打败吕布;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解白马之围、突击乌巢粮仓,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在远征乌桓之战中,曹操果断出兵,打败蹋顿与袁尚、袁熙;在潼关,曹操采用离间计打败马超、韩遂等人联军,无不体现了曹操的高超军事才能和卓越谋略。
那么,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怎就中了黄盖的诈降之计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曹操新得荆州,打败刘备,难免得意忘形。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恰逢荆州牧刘表去世,刘表次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支持下接任荆州牧。
刘琮虽然当上了荆州牧,但其地位并不牢固,他的兄长刘琦(即刘表的长子)就很不服气,甚至想要兴兵攻打刘琮,只是因为曹操大军突然杀到,刘琦这才放弃攻打刘琮的打算,暂时移军江南。
在这种情况下,章陵郡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认为,逆顺有一定的道理,强弱有一定的形势。以臣属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对国家叛逆;以刚接手的荆州去抵御朝廷大军,必会陷入危险;依靠刘备去对抗曹操,一定会失败,趁机劝刘琮投降曹操。
刘琮听从他们的意见,在曹操大军到达新野时,举荆州投降了曹操。曹操接受了刘琮的投降,继续进军。
当时,刘备驻军在樊城,还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等到他得知刘琮投降的消息,曹操大军已抵达宛城。刘备大惊失色,只好率领部下向南撤离,到达当阳时,跟随刘备的荆州民众已有十余万人,还有辎重车几千辆,每天只能走十余里。
曹操知道江陵贮有军用物资,担心被刘备占据,于是留下辎重,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速追赶,一天一夜跑了三百余里,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刘备,并把刘备打得丢盔弃甲、抛妻弃子。
从接受刘琮投降到打败刘备,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这给了曹操空前的自信,难免得意忘形,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以为江南可以一举而定。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曹操终于中了黄盖的诈降之计。
第二、东吴当时确实有许多人主张投降曹操。
曹操兵不血刃迫使荆州牧刘琮投降,打败刘备,趁势挥师南下,并给孙权写了一封充满挑衅的信,声称自己统帅八十万大军征伐不臣,“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收到此信,东吴臣子“莫不响震失色”(语出《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张昭、秦松等都主张向曹操投降,说:“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拮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张昭等人的意见,曹操肯定是知道的,这就给了曹操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以为黄盖也与张昭等人一样,是主张向自己投降的,故而在黄盖向曹操诈降时,曹操才会深信不疑并最终中计。
第三、曹操没有料到黄盖水战会用火攻。
大家都知道,东吴将士善于水战,且当时曹军是在长江一带与吴军相持。也就是说,曹军与吴军如果真要交战,也是水战。
水战用火攻,这是许多人都没有料到的。元初名儒郝经(字伯常)就曾评价说:“黄盖之水战而用火攻,能用奇者也。”曹操当时可能也没有想到,黄盖在水战之中还能用火攻,所以他认为,即便黄盖诈降,自己也是完全能够控制的,对自己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总之,由于曹操受先入为主印象和战事太过顺利而产生轻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一时疏忽大意,轻信黄盖诈降,结果中计,被黄盖火烧“连环船”,兵败如山倒。这绝不单单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谋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