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东西,我们也一直被时间所左右。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得不在时间的长河里奔跑,别无选择,而且永远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那么,如果突然有人问你:时间到底是什么?你会如何回答?
你很可能会一时无语,明知道时间就在那里,但就是说不清它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定义它。
丝毫不用怀疑自己的智商,因为不仅是你,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们也无法准确定义时间,也不知道时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而且,哲学上讲,不管什么问题,只要一直追问下去,最终都会走进死胡同,没法继续追问,问题本身就演变为宇宙终极问题,比如说宇宙的起源等。
虽然如此,并不是我们就不去发问了,就不去思考了。无论如何人类都会一直去追寻宇宙的奥秘,尽可能揭开宇宙终极面纱。
那么,时间到底是什么呢?
人类在古代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古人对时间的理解非常简单,比如说中国古代有这种观点: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意思是说宇宙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集合,宇代表时空间,而宙代表时间。
这种定义宇宙的方式在如今看来太有预见性了,因为即便以我们现代的观点来看,也不过如此。如今我们对宇宙的定义也基本如此,宇宙是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集合。
古人对生活中时间的定义主要依靠月球,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比如说一个月就是月球运行变化一个周期,一天就是一个昼夜,而年的定义是根据太阳的运行来定义的。
也就是说,古代对时间的定义主要依靠天象,依靠天体的周期性运动。这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毕竟古代没有如今先进的仪器,只要发挥他们对天体研究的智慧。
实际上,我们如今使用的手表等计时方式本质上也是周期性运动,与古人定义的时间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比如说手表的周期性运动主要靠振动,最精准的铯原子钟也是依靠周期性运动。
而未来人类如果实现了星际旅行,会用脉冲星作为计时方式,利用的也是脉冲星的周期中运动,利用它的自转。
如此来看,时间的本质难道是运动?
我们很难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摆脱定式思维,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万物都不运动,一切都静止了,就没有时间了吗?
科学家确实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极其遥远的未来,宇宙完全处于热寂的状态,任何地方的温度都保持一致,这样就没有了热传递,也不会有信息传递,那么一切都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了,也意味着宇宙的死亡,时间自然就不存在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我们很难证明。而且诡异的量子力学表明,绝对静止是不存在的,因为微观粒子都存在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静止不动。
还有一个问题,时间有方向吗?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时间是有方向的,而且只有一个方向,永远向前,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时间为何有如此特性?
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答案,也就是熵增定律。这个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总是无情地增加。
何为熵?熵是衡量物体混乱程度的物理量,熵越高,代表越混乱,反之就越有序。
我们的宇宙如果是一个封闭系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熵增,走向混乱。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熵增的方向表现出来的就是时间的方向,只有一个方向。
无论是运动还是熵增,对时间的解释都有些抽象,人们更想要更具体的解释。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时空观给了时间更具体的定义。在爱因斯坦的创建的相对论里,时间不再是单独的存在方式,而是必须和空间一起存在,也就是所谓的“时空”,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两者是有机的整体。
我们就生活在四维时空里,而且四维时空不是绝对的,而是非常有弹性,任何物质的运动都可以影响周围时空结构,大质量的天体对时空的影响更明显。
也就是说,时空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时间流逝速度都是不一样的,只不过由于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根本感受不到时间微小的差异。
按照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某种错觉。时间与空间一样真实,因为两者是一体的。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不仅仅是因为空间,还有时间!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测量长度、质量、容量等物理量的工具和标准。这些工具和标准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变化。下面将从度量衡的起源、古代度量衡的发展、现代度量衡的标准化和度量衡的重要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度量衡的发展和说明。
一、度量衡的起源
度量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时间和地点不详。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自然界的物体作为度量衡的标准,如用手掌的长度、手臂的长度、脚的长度等来作为长度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制造专门的度量衡器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和容量等。例如,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度量衡标准是由夏朝制定的,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已经开始繁荣,需要有一种统一的度量标准来促进贸易和交流。
二、古代度量衡的发展
在古代,度量衡的发展是与手工业、商业和国家的统一密不可分的。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就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规定了度量衡的标准和制度。随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也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古代,度量衡的标准往往是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相联系的,因此度量衡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三、现代度量衡的标准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度量衡已经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度量衡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例如,国际计量局(BIPM)是负责制定国际计量标准的国际组织,它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各国度量衡的一致性。此外,各国的国家计量院也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本国度量衡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四、度量衡的重要性
度量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测量工具和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度量衡的标准化可以促进贸易和交流。在使用统一的度量衡标准的情况下,贸易双方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交流和交易,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度量衡的标准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在使用同一套度量衡标准的情况下,生产厂家可以更加准确地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从而生产出更加稳定、可靠的产品。此外,度量衡的标准化还可以提高社会的协作效率。在使用同一套度量衡标准的情况下,各个行业之间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协作和配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的内在联系 中国很早就以长度作为基本量,由它推导出容量和重量。因此,如何确定一个恒定不变的长度单位,成为历代探讨和争论的课题。《汉书·律历志》:度“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即以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 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恰合一尺。律管容积为容量单位一龠,10龠为合,10合为升,一龠之黍重12铢,24铢为两,使度量衡三者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准之上。
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汉书·食货志》记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清康熙年间规定以金、银等金属作为长度和重量的标准,后发现金属纯度不高影响标准精度而改用一升纯水为重量标准。这种利用重量确定度量衡单位的方法在世界度量衡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数千年来,无论是皇室还是普通百姓,都坚信着黄历中所记录的“吉凶宜忌”,并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指南。这一古老传统一直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那么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奥秘呢?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古代人仰望天空的角度出发……寻觅吉日,开启新篇在北京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一条小街上,有一扇不太引人注目的小门,门上挂着一块简单的牌匾,上书:“择日、起名”。这是老北京胡同区的一处,充斥着古老的青砖灰瓦房屋,门前保留着古老的青石台阶。进入这扇门,你会发现一个仅有七八平方米大小的狭小空间。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五行择吉图,密密麻麻标注了每日诸事的吉凶宜忌。柜台后坐着一位胖胖的老者,他就是能为人们择吉日和起好名字的丁先生。
如今,无论是结婚选择吉日,还是公司开张寻找吉时,甚至团体活动的安排,或者个人搬家迁居,按照黄历来择日已经变得非常普遍。然而,有一次,一位年轻人咨询丁先生关于出门远行的吉日,虽然得到了建议,但这位年轻人并没有按照建议行事。结果,丁先生摇了摇头,暗示着不太好的结局。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日期被视为客观的“时间”,似乎不应该和吉凶有关。然而,我的摄影师朋友曾对择日师的观点表示怀疑,认为这些活动纯粹是为了骗钱。然而,当我们走出胡同后,我发现他突然多了一本香港出版的黄历,他解释说这是为了好玩。我问他是否认为上面的信息准确,他摇摇头说不知道。这让我想起一位同事的婚礼,他们特意选择了6月28日,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吉日。当我开玩笑地问他是否真的相信这一点时,他回答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对于那些缺乏坚定信仰的人来说,如果他们不得不在不吉利的日子举行喜事,内心可能总会感到不安。因此,人们倾向于相信,如果有选择的余地,就选择相信吉日的力量。
中国最畅销的书籍如今,我们使用的日历主要用于标记时间,大字是公历日期,小字是农历日期,还用红色标出了节假日。然而,古代的日历内容远比现代的日历复杂。在20世纪初,从疏勒河流域出土的汉简中发现了东汉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的历谱,即当时的日历。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认为,大约在六朝隋唐之际,大量有关吉凶宜忌的佛经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异域文化的启发影响了中国历法的形成。历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通书”、“通胜”、“黄历”,实际上是古老的历忌学与历谱相结合的产物,大约在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形成。这种具有指导日常生活的功能的指南在唐代大为兴盛,成为朝廷和民间都使用的“生活宝典”。唐代名臣杜佑曾写过《谢历日面脂口脂表》,其中感谢皇帝赐予的新年历书,显示历书已经成为皇帝赐予大臣以示恩宠的珍宝。
虽然历书被视为珍贵物品,但它并不罕见,而是实用的工具。唐代的历书在市场上非常畅销。尽管历谱没有标注吉凶,但有详细历注的历书需要由皇家天文学机构制定,由皇帝颁发,其他人不得擅自制定。然而,在唐代,出现了大量民间私印的历书,商家为了赚钱,抢在官方历书之前,自行编写并出售,占领市场。这引发了一些官员的抱怨,称这种行为“有乖敬授之道”,可见唐代历书的市场需求之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历忌之学也得到了广泛发展。在明清时期的历书中,关于用事宜忌的历注已经多达四十多项,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生活,从会见亲友到扫屋子,都需要参考黄历。历算的理论流派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众说纷纭。因此,清乾隆时颁布了《钦定协纪辨方书》,以统一历忌术。
时期,宣布改用公历,年号废除,干支不再使用,政府不再管理历忌的事务。然而,历忌和择日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民间。道家术师和择日师继续编写“通书”,各地的命相师也可以挂上自己的堂号出版,或者卖出版权,由公私机关出版并作为礼品赠送。后,中国大陆的民间也逐渐恢复了对黄历的使用和排算,择日的民俗重新复苏。1985年,台湾进行了一项关于黄历使用行为的调查。结果发现,83.6%的家庭都使用黄历,而且每100个家庭里,竟然有120本黄历书。有人说,自从唐代以来,黄历一直是中国民间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古代的择日传统古代的择日传统源远流长,即使在现代,依然有许多人将其视为行事,尤其是在重要场合的依据。要了解这一传统的奥秘,我们需要追溯到古代中国人对时间概念的形成,以及古老的天文历法。
历书的制定是由皇家天学机构的专职官员进行的,由皇帝亲自审查和颁布。这代表着皇帝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是受到天命和天理的支持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呢?他们从月亮的不断变化开始,一天一天地观察着月相的变化,从渐圆到渐满,再到渐次减小,直至消失。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0天,形成了一个月一个轮回。有人总结了这一现象,形成了月亮的时间概念,并将月亮圆满时称为“望”,缺少时称为“朔”,一个朔望就是“一个月”。这种根据月亮运行规律计时的方法就是阴历。
阴历的一个月包括望日(月圆日)和朔日(月缺日)。然而,在古代,有一次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在一个朔日的夜晚,人们惊奇地发现天空中竟然挂着一弯月亮!这并不是月亮出错了,而是历法出错了。这件事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至公元前105年)。当时,皇家采用的是古老的历法顼历,但显然它已经不准确了。这对当时的皇家天文学家太史官来说是一个机会,他们可以将多年观察天象的数据和理论用于实践。
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汉武帝大规模改革历法,甚至征聘了民间的天文学家。汉武帝颁布了新历法,将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称其为《太初历》。这部历法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奠定了后世历法的基础,包括二十四节气、以朔晦定月历和闰年制度等重要要素。此外,它还引入了金木水火土五星会合、交食周期等概念。《太初历》还改变了以前的历法制度,将年度的起始日期从冬月移至了春正月,从而统一了中国古代历法的时历。为了纪念《太初历》的创立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2004年正式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小行星”。
择日的复杂流程择日师在古代需要完成复杂的流程,以确定一个吉日。首先,他们必须掌握诸神煞的运行规律,这些神煞负责不同的任务,并根据朔日的地支来决定反支日的日期。每个月最多可以有5个反支日,这些日期对于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历法项目,如“建除十二直”,它们也会影响择日的选择。这些历法的计算非常复杂,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记忆。
择日师还必须了解神星和神煞的性质和能力,以便做出平衡的决策。此外,还需要考虑阴阳五行、八卦九宫、河图洛书、四时五方等因素。虽然古代历注通常只包含短短的几个字,但它们背后的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今天,许多黄历仍然根据这些理论原则进行计算,一些研究者甚至定制黄历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黄历的文化价值黄历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虽然有人争论黄历是否科学,但从人文角度来看,黄历代表了中国人对时间的特殊看法。它不仅是一本时间指南,更是一张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时间网。这张时间网反映了中国人对天地和万物的态度,是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部分。
黄历的现代应用在现代,虽然许多人质疑黄历的准确性,但仍然有许多人相信并使用黄历来选择吉日。他们认为遵循吉凶宜忌的原则可以趋吉避凶,为自己的生活和活动带来好运。一些人会在选择结婚日期、搬家日期、开业日期等重大决策时特别依赖黄历。尽管现代社会充满了科技和理性,但对于许多人来说,黄历仍然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做出重要的决策。
总结黄历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尽管在现代社会,科学和理性的观念占据主导地位,但许多人仍然相信并使用黄历来选择吉日。无论是否科学准确,黄历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人对时间和自然的独特看法。在当今社会,黄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决策,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遗产。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