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我们的学术特色主要有七个方面:六经气化、五法六经、医学一统、病证症结合与形气神同调、用药法、诊法和专科体系(肿瘤六经辨证法与脾胃病三焦两仪辨证法)。
六经气化:主要包括六经气化标本模型与六经气化生命观。通过六经气化生命观与六经气化标本模型,来构建人体的生命模型。
五法六经:包括标本法、聚类法、平脉法、抓独法、截断法,此五法融理、法、方、药于一炉。其中,平脉法通过构建“脉-穴-药”系统,打通内外。所谓的打通内外,是指通过平脉定穴、定药,把中医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如针灸、推拿与外用药物)打通。五法的特点是:先病后证,先证后诊,先药后方。
医学一统:在六经气化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与中西一统。首先是中医一统,以伤寒为核心的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和古今一统。通过内经解伤寒、伤寒讲内经,把《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打通;进一步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打通,然后把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打通,把伤寒学说和各家学说打通,在此基础上中西一统。
病证症结合与形气神同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要求直取其病,随证化裁,跳出辨证,不离辨证。我们提出了病证定位学说,举几个例子:一是三焦两仪辨证法治疗脾胃病;二是阳明病叩诊法,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病,通过叩诊都能叩出来;三是膀胱蓄水的膀胱咳,咳而遗尿;四是水浸入胃,用苓桂姜甘汤治疗胃潴留。
用药法:汇通中药与方剂,建立“中药-方剂-经典”的内生联系。知道方剂的用药特点就知道方剂的演变,知道方剂的演变就知道条文意义,知道条文的意义就可以忘记条文。
诊法:第一是望诊,明堂阙庭诊法以及舌诊研究;第二是问诊,比如抓独法,有很多问诊的内容;第三是叩诊,比如阳明病叩诊法;第四是切诊,有平脉法、切手法。
专科体系:包括肿瘤的六经辨证法和脾胃病的三焦两仪辨证法。
一、六经气化1.六经气化标本模型。六经气化标本模型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阴阳化生五行。通过阴阳的运动变化化生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又内藏阴阳,比如土有阴土、阳土,阳明即阳土,太阴即阴土。阴阳如何化生五行?男女龙雷一战,精卵相受,受精以后,阴阳气交,形成三胚层,进一步形成五行,即五脏六腑。第二,五行运化六气。五行以脏腑为器,以气血津液为料,以经络为通道,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即气化。五行运化即五运,产生风寒火热燥湿六气,因火与热为两端,分君、相二火,五行归一,唯火有二,故曰六气。(见图3-9)
根据《黄帝内经》七篇大论关于标本中气的原理,我们构建了六经标本的空间模型。首先是六经气交。阴阳气交化生五行,乃成为人。气交于天枢,天枢以上属天,为阳所主;天枢以下属地,为阴所主。其次是气立。气交成人以后,气立就确定了,所谓气化即生长化收藏。第三是气绝。阴阳离决,生命乃息。阴阳气交后开始化生有形,人产生以后气立确定,发生气化活动,最后气绝人亡。
气交于天枢穴,即肚脐两旁,肚脐又将人分成上下两端。三阳,太阳在头,少阳在喉,阳明在胃,皆在天枢以上,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三阴,厥阴在少腹(周围),少阴在脐下,太阴在脐周。少阴心要上升,升到天枢以上,阳明大肠下降,降到天枢以下。
2.六经气化生命观。人的生命,怎么样由太阳到少阳到阳明,由太阴到少阴到厥阴?女性和男性分别是二七、二八天癸至,天癸至之前是太阳。天癸至之后,四七、四八之前是少阳,这个时候是青春期。再到六七、六八是阳明,盛极的时候。再到七七、八八是太阴、少阴、厥阴。七七、八八以后是厥阴所主。最后阴阳离决,生命乃绝,这是六经与一生的关系。
六经与一天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六经为病欲解时:白天是三阳,少阳、太阳、阳明;晚上是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是传变的关系,而三阴是递进的关系(见图4-2)。生命的基本过程首先是男女交合,两精相搏,精卵相受,神机确立,阴阳,气机确立。受精卵开始成不同的细胞,并不断地分化迁移,化生五行,就是形质。五行运化六气,气化就产生了。六气产生生化,体现为生长化收藏,也就是材力--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化推动了生命,《黄帝内经》称天数,指的是生长壮老已,由出生到强壮到衰老到死亡,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为人生在地球上,要适应环境的改变,所以天人相应。这就是生命的基本过程。
二、五法六经五法包括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标本法讲理,聚类法讲法,平脉法、抓独法和截断法讲方和药,所以五法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理,不厌其烦;法,大道至简;方和药,直取其病,独处藏奸。标本法,不厌其烦;聚类法,大道至简;平脉法、截断法,直取其病;抓独法,独处藏奸。
1.标本法。标本法讲的是理,优点是当疾病症状很复杂的时候,可以用标本法去推其核心病机;当疾病症状不明显的时候,用标本法也可推出其病机,找到药物治疗。我们建立了标本法的立体空间模型,如果大家领会了标本法模型,就能够立体地看待“人”,很多知识变得立体、不再平面化,中医的很多理论也都能串通起来。(见图3-8、图3-9)
2.聚类法。聚类法首辨阴阳,次辨病,再辨证。首先辨病发于阴,病发于阳;其次辨六经为病,病在哪条经;然后再辨证,三阳在经在腑,三阴寒化热化。如果体质异常,就存在兼夹证。如果还不清楚,结合抓独法,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见图4-1)
3.平脉法。平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我们提出了《伤寒论》的遍诊法、阴阳脉法、五行脉法和气运脉法,这是《伤寒论》的基本脉法(见图5-2)。以阴阳定病性,五行定病位,气运定病机,从而构建起脉证学说。我们的脉证学说是由脉定药,由药定方,由方定证,就构成了“方-药-脉-证”体系。同时,平脉法也构建了“穴-药-脉”系统,打通内治与外治。
平脉法如何能把穴位定到脉,定到寸、关、尺,再定到具体药呢?这里涉及“九九制会”学说。《黄帝内经》上讲“天以六六之节”,天数六;“地以五行运化”,地数五;“人以九九制会”,人数九。天数六,即风寒火热燥湿六气。地数五,指五行运化即五运--金木水火土,故天重气,地重形。“人以九九制会”,即人分为三段,每段分三节。习武的人都知道,躯体是三段:头、胸、腹;上肢分三节:手、肘、肩;下肢也有三节:脚、腿、股。三三而九,即九节,九节反应到人身的九个穴位,背上三个穴位,前面三个穴位,中间三个穴位,即《易经》的九宫八卦,此处不作深讲。“前三三,后三三,两个三,一串穿”,这九个穴位就是我们所讲的九九制会。
4.抓独法。抓独法和方证学派的抓主证有何区别?方证是一系列症状和舌苔、脉象的组合,而抓独法抓的是特异的症状,可以抛开舌、脉。比如:咳而遗尿就可以用五苓散,抛开舌脉,单凭一个症状就可以确定五苓散。《黄帝内经》中膀胱咳、咳而遗尿,就是《伤寒论》讲的膀胱蓄水,所以可用五苓散。
5.截断法。截断法(见图8-1)的原则是病不传经,经尽而愈。六经传变的方式有循经传、越经传、枢机传、表里传和开阖传五种,总的规律是三阳传变,三阴递进。三阳自少阳截断,三阴自少阴截断。通过截断法可贯通六经、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我们提出了“治温之要,贵在自咽截断”,以三部法辨治外感咳嗽:太阳在表,少阳咽喉半表半里,少阳以后在里,阳明是里实证,太阴、厥阴、少阴是里虚证。五法的特点是先病后证,先证后诊,先药后方。这和传统中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反的,比如:第一先病后证,聚类法讲六经为病脉证并治,先辨病,再辨证;在治疗方法上,直取其病,随证化裁。例如只要是复发性口疮就用导赤散,有阻虚加牛膝、生地;阳虚加附子、细辛等。第二,先证后诊,通过“抓独”把证确定下来,然后用四诊去验证抓独的结果。比如:手心潮、桂枝证,手背凉附子或吴茱萸证,病在少阴或厥阴,就是桂枝加附子汤或者温经汤证。然后再用四诊去核实,此即先证后诊。第三,先药后方,通过脉定穴、定药,然后再确定方。比如:左寸数,少阴黄连证,尺脉无力而浮,就可定黄连阿胶汤,这种人往往伴心烦、失眠,这就是平脉法讲的由药定方。
三、医学一统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入各家学说,这是我们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特点。第一,中医一统: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说、各家学说打通;平脉法还构建了“穴-药-脉”系统,以贯通内治与外治。寒温一统,即统一伤寒与温病;内外一统,即统一外感与内伤,也就是统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古今一统,把经方与时方有机统一;这样就做到了中医一统。第二,医学一统:在中医一统的基础上,汇通中医与西医,即医学一统。中西汇通,例如我们讲的解热法(见图11-1),借助西医理论,深化了对三阳、三阴的处方配伍规律的认识。医学一统的理论基础是六经气化标本模型与六经气化生命观,其核心是伤寒学说,用伤寒学说来统百家。(见图9-1)
四、病证、症结合与形、气、神同调第一个特点是病、证、症有机结合,首先就要直取其病,随证化裁,跳出辨证,不离辨证。如何直取其病,随证化裁?如导赤散例。为什么要跳出辨证,不离辨证?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而它本身也是有瑕疵的,所以我们既要跳出辨证论治,又不离辨证论治,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病、证、症有机结合就是要把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有机结合。需要强调的是有机结合,因为现在的辨病和辨证结合,往往是扭曲的。我们要求做到化境,什么叫化境?一个处方,从辨证论治上看,它是传统的辨证论治;从辨病上看,有很强的针对从对症上看,能够直接针对主症。这样把病、证、症融合到一起,看不到辨证、辨病和对症的痕迹。
例如栝蒌瞿麦丸治疗肾癌:从辨证论治看,肾阳虚用附片没有问题,附子、茯苓、山药辨证调气化;从辨病论治看,天花粉、瞿麦都是治疗肾癌的药物;从对症来看,小便不利故用利尿药,有茯苓、瞿麦。所以从这个处方看,是辨病、辨证、对症有机融合在一起,此即化境。对症、辨证、辨病均有,但都化于无形,看不到辨病、辨证、对症的痕迹,这才叫病、证、症有机结合。
第二个特点是形气神一体同调,比如栝蒌瞿麦丸既有调气化的药物附子,也有复形质的药物瞿麦、天花粉,气形同治,所以效果很好。形气神同调取决于正确的形气观和形神观。
第三个特点是病证定位,比如三焦两仪辨证法、阳明病叩诊法、膀胱蓄血、膀胱蓄水、水浸入胃等。我们把病和证都定到人体的部位上,如咳而遗尿就是西医讲的膀胱不稳定,也是《伤寒论》讲的膀胱蓄水,就可用五苓散。
五、用药法通过用药法构建“药物-方剂-经典”的内生联系。知道用药特点就知道方剂演变,知道方剂演变就能知道条文意义,知道条文意义就可以忘记条文,临证便可不再拘泥于条文、主症。
六、诊法我们独特的诊法包括平脉法、切手法、抓独法、阳明病叩诊法、明堂阙庭诊法以及舌诊研究,包含了望、问、叩、切各个方面,其中很多方法我们尚未详细讲,今后将有专门诊法研究课,来详细讲述。
七、专科体系1.脾胃病三焦两仪辨证法。三焦两仪辨证法的特点是以中气为核心,把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熔为一炉,用阴阳定性、三焦定位(即阴阳定病性,三焦定病位);用寒热温凉调其阴阳润燥,升降浮沉恢复三焦气化,此即三焦两仪辨证法。它使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买可用。
根据《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相关学说,飞门到贲门(口、咽、食管)属上焦,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入;贲门到阑门(胃和小肠)属中焦阳明胃与太阴脾,主腐熟运化与升清降浊,其中贲门到幽门(胃)阳明胃所主,主腐熟通降,幽门到阑门(小肠)太阴脾所主,主运化升清;阑门到魄门(大肠)属下焦,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此即《温病条辨》所说“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如上焦宣痹汤;“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如半夏泻心汤;“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如承气汤。(见图14-1)
三脘辨证法以上脘为上焦,上焦出胃上口,即贲门,主受纳,用宣痹汤;中脘为中焦,主腐熟通降,也就是胃体,用半夏泻心汤;下脘为下焦,主通降,用旋覆代赭石汤。
阳明病的叩诊法从升结肠(亦即回盲部)沿着腹部往前叩,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到乙状结肠。移动性浊音是水,因水在腹腔可以移动,所以叫移动性浊音。如果是固定性浊音,说明局部有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肿瘤,也可以是停留在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的大便。病位在升结肠用大黄附子汤;在横结肠用附子泻心汤;在降结肠用小承气汤;在乙状结肠用大承气汤。
2.肿瘤六经辨证法。肿瘤六经辨证法是比较特殊的一套系统。以《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思想指导肿瘤治疗,这是一个特殊的复形质的理论体系。
#连载写作训练营##抚州头条##中医##所见所得,都很科学##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今日热点我来评#
一定要按以下的顺序背
这个顺序是一 一对应的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化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五气 | 风 | 暑 | 湿 | 燥 | 寒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体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 |
五华 | 爪 | 面 | 唇 | 毛 | 发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悲 | 恐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木
火
土
金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