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水晶之恋沙漠风暴(水晶之恋沙漠风暴是啥)

时间:2024-01-01 20:36:43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品读|范藻:超越历史后呈现的诗意——重读纪实文学《国共兄弟》

文/范藻

这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割不断中华民族的骨肉亲情;

这是一次漫漫的旅程,走不尽华夏历史的青铜时代;

这是一怀浓浓的乡愁,抹不去故国山川的桑梓痕迹。

2010年,成都作家谢天开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30万字的纪实小说《国共兄弟》。光阴荏苒,时光流连,再次捧读,感慨万千。

不必说其中蕴含的超越历史恩怨“化干戈为玉帛”的人文意识,不必说其中饱含的回归人伦亲情“血毕竟浓于水”的美学情怀,也不必说其中包含的根系乡土中国“故乡美家乡亲”的桑梓情义,仅就这部纪实小说超越历史后呈现的诗意,就是一次跨越海峡的亲情之旅、穿越时空的返乡之行和超越恩仇的审美之意。正如小说“楔子”开篇写的那样:

在对这段历史岁月的另一种访写中,深入回顾这对国共兄弟的家国情仇,细述人世间最复杂、最细腻、最柔软的情感经历,就会蓦然发现两对国共兄弟,无论是在血与火的战争硝烟中,还是在生与死的政治漩涡里,或者于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间,总有不能割舍的血缘、乡缘、学缘和业缘,让他们兄弟之间始终保持情分,明里暗中出手相援、两个家族世代交好。

那就让我们随着书页的缓缓翻动,静静地感受悄然而起的氤氲诗意。

一、在风起云涌的大视野下塑造人物

传统性的小说或虚构类小说要么围绕中心人物的命运或主要事件的变化,为了讲究情节的起承转合,或巧设悬念而悬疑不断,或异峰突起而峰回路转,或意识流动而信马由缰,表现出注重情节而淡化结构的特点。而谢天开的《国共兄弟》由于是写实性小说则刚好相反。一般而言,纪实小说是依据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艺术加工敷衍而成的,于是人物和事件互为依托,事件与人物相得益彰,因人生事,因事出人,而为了便于塑造人物,则必须选择典型性的事件。人物与事件的不可分离而又同等重要,就成了纪实性小说的重要特征。

《国共兄弟》是以老四川现为重庆市下辖忠县的马氏和罗氏两家的两个兄弟,分属国共两方,即马家的地下党川西特委副书记马识途和他的哥哥少将马士弘,罗家的“红岩志士”著名作家罗广斌和他的哥哥中将兵团司令官罗广文,里面的人物均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大咖,如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马识途和起义将领罗广文,更不用说与此直接关联的、周恩来、贺龙和、陈诚、胡宗南等。事件则是关乎抗战陪都重庆危亡的鄂西会战、西南联大的、解放战争大陆最后一战的成都战役等重要史实。

如何将这纵贯50余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遭遇构织成跌宕起伏和精彩纷呈的文学叙事文本,即从1938年武汉会战到2009年马士弘和罗广文的老上级陈诚的儿子陈履安发表在《中国时报》上的《和平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期待》,横跨整个大陆的西南重庆到东北沈阳、西北延安到东南南京直到台湾等,几乎整个中国版图发生的国共携手抗战、后来兵戎相见到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这足以考验并检视作者的文学叙事才能,而作者却跳出了常见的“事件—人物”交织的叙事构架,采取的是以时间流程的“国共恩怨”为经线、以空间位移的“国共交锋”为纬线,既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现场,也不是单纯地表现国共交往,更不是机械地表达时代理念,而是紧紧地扣住小说艺术塑造人物的核心价值;也即是这部作品建立的“时空坐标”,不仅仅是为了“讲故事”,而是着眼于“写人物”,坐标原点或结构核心是“国共兄弟”的人生经历的生老病死、时代造成的悲欢离合和个人体验的酸甜苦辣,更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里和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建立的真善美信,并将这些转换为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和灼灼生辉的性格魅力。

小说一开场的“篇一”,就让罗广文和马识途这对“国共兄弟”偶遇在1938年3月的武汉。志满意得的少将罗广文慷慨宴请清贫坚韧的地下党员马识途,觥筹交错,乡情浓浓,看似热闹,实则貌合神离。正如小说写的:

“虽说是同乡,却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他们两人实际上已经分手了。人生岔道,沉浮之间:一为年轻有为的高级军官,一为刚入党不久的青年大学生。”

罗广文的正直侠义跃然纸上,马识途的坚毅谨慎溢于言表。

世事沧桑,人事难料,11年后1950年1月的成都,马识途身为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委员,罗广文则是刚刚起义的十五兵团司令官,他们再次见面,在小说“篇三十一”写道:

“‘罗大哥,我们又见面了!’马识途的言语低沉却相当有力。罗广文目光有些迷茫,没有说话,只是有点尴尬又有所翘首地迎接住对方的手,一时无法确定相互间的恩怨情仇。”

乡情浓郁,感觉迥别,难以掩饰马识途的满腔热情和罗广文的一丝惭愧。

二、于多样手法的蒙太奇中营造效果

如前所述纪实小说主要是要突出事与人的交集和纠葛,事件则跌宕起伏和惊心动魄,人物则传奇非凡和形象生动,要么是围绕一个重大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要么是围绕一个非凡人物来展示事件经过。如果要体现必要的艺术性,往往都是在故事情节的构织上讲究悬念和突转,在外在氛围的营造上描写生动和传神,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注重准确和细腻,在细节的挖掘上讲求个性和特色。一言以蔽之曰,就是在真实的事件记叙和人物呈现“纪实性”的基础上辅之以或加之以小说文体的“艺术性”。

而《国共兄弟》不仅体现了一般性纪实小说的“艺术性”,而且由于这个题材所具有的历史意义的特殊性和政治含义的敏感性,它既没有记录贯穿始终的核心事件,而是以20世纪后半叶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大背景下的,诸如宜昌的石牌保卫战、昆明西南联大的、重庆中美合作所的较量、成都的解放等;也没有塑造举足轻重的一个中心人物,而是围绕忠县的马罗二家的两个兄弟、四个男人中既有如马识途那样的“地下尖兵”、罗广斌那样的“红岩志士”,也有如罗广文那样的“兵团司令”、马士弘那样的“起义将领”,而如何将这多样交织的事件和类型各异的人物熔铸于一个叙事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排兵布阵”的艺术。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谢天开并没有沿着这条习惯的路走下去,而是另辟蹊径地化用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整部作品随时都呈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妙。所谓“蒙太奇”本是建筑学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建筑构建和板块的拼接与组合,转用到影视艺术后成了镜头和画面之间的“剪接”艺术,而谢天开创意般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的几种表达手法交替使用熔于一炉而产生出诗情画意的蒙太奇效果。

如“篇九”的“1.榜上有名”:

中州中学,一座有两扇朱红色、圆帽大钉密布的校门,颇具学宫风格的忠县县立中学。你若伫立于此,那滚滚的长江东逝水的壮观情景没遮没拦地奔来眼底,浩然长虹自胸中气贯……

罗广文、马识途和马士弘三人都是从这里跨出初中校门的。

为了还原这段岁月,2007年隆冬1月,笔者曾独自夜访忠县中州中学。

那天晚上,忽然一阵扑腾喧闹,学生们的晚自习开始散了。

同样的起点,同样的母校,共同的出发地,却分道扬镳了,尽管今天早已物是人非。

在“篇三十”“5.三个日子”一节,迎接成都解放的那一天,作者心潮澎湃,难抑。

走进黎明的阳光,红日照遍了东方。

心快要跳出来了,真想大喊:“我们回来了!”

真是天意!成都冬季通常是阴冷雾蒙蒙的,说来也怪,自解放大军进入川西平原后,却一直是晴朗天气,身上穿的棉军衣晒得暖烘烘的。

即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事寄理,寓理于事,事理合一。是的,马识途从1938年入党,一直战斗在白区,阴风冷雨,激流险滩,时刻处于生命的危难境地,今天终于可以正大光明,更是扬眉吐气地行进在这片昨天还虎狼成群的大地上了。作者是深谙其中的艰难与艰险,如此方能表达拨开乌云见太阳的欣喜和激动、苦尽甘来的欣慰和自豪。

三、从三峡情歌的民歌风里传递意蕴

纪实小说由于是“小说”,那么艺术性的追求就是题中应有之意,关键是如何写才有“艺术性”呢?写国内战争的纪实文学知名的有叶永烈的《红色的起点》、王东兴的《建国大业》和王树增的《长征》等,和这些纪实小说比,谢天开这部《国共兄弟》令人称奇或叫绝的地方还在于,每一篇的开始都有一首巴渝地区的“三峡情歌”。表面看,这与小说无甚关联,既与故事情节无关,也与人物塑造无由,似乎画蛇添足,为文造情。那么,如此的“文艺范”究竟要传递一个什么样的的美学创意呢?也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三峡情歌”这种诗化的手法达到什么样的美学效果呢?

首先是揭示地域文化涵义。小说里的马罗两家是川东忠县的望族,这里临近著名的三峡。郡邑为何名之曰“忠”?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因战国时巴国将领巴曼子及东汉巴郡太守严颜并以忠烈著称而改称为忠州,这里也是古代的巴国辖地和著名的巴文化区域,民风强悍而淳朴,百姓勇武而多情,常用原始而古朴的歌谣,尤其是男女情歌来抒情言志和叙事明理,如“篇五”,讲述了马识途与刘惠馨志同道合而情投意合结成了“红色恋人”,作者吟唱出:

妹打草鞋细细搓,一心打来送情哥。一根头发搓进取,头发套住哥的脚。

1941年,刘惠馨被特务关进监狱,不久英勇就义,小说“篇十三”唱道:

太阳落土四山游,情哥来到山花头。公婆面前扯个谎,日晒罗裙忘记收。

这极具地域自然风貌和文化风情的民歌,不仅表现了爱情的忠心,而且揭示了马识途、罗广斌等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甚至还隐晦地解说了罗广文和马士弘等将领一度的愚忠,此之谓取譬设喻,曲文深意。

其次是稀释政治理念分歧。《国共兄弟》从题目看“国共”二字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极强的政治性,很容易使人想起1927年“4·12”两党分离以后的纷争、斗争和战争带来的眼泪和伤痛、鲜血和牺牲,尽管“国共”后面是“兄弟”,但这两对兄弟只有自然性的血缘纽带,而社会性的阶级关系让他们分属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政党,那就是的马识途、罗广斌和的罗广文、马士弘,并且历史上同室操戈,兄弟反目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尽管1992年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历史造成的误解和隔阂,更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得两岸依然处于对立状态。那么,如何实现作者的“兄弟”企图呢?即要体现“血浓于水”中华一家的理念。作者独辟蹊径,甚至可以说是脑洞大开地想到了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的地域风情的民歌、乡梓风俗的情歌。

小说的每一篇开头都有一段情义缠绵、旋律优美的“三峡情歌”,在阅读效果上引导读者建立先入为主的概念:化干戈为玉帛,帮助读者获得先入为主的感觉:情感高于理智。如“篇十”记叙了1935年作为进步学生的马识途参加了著名的“12·9”从北平到南京请愿后,在扬州被特务抓进了监狱,已考入南京中央军校的三哥马士弘立马赶到监狱将弟弟保释出来。在讲这个故事前,作者先来了一段“三峡情歌”:

农家哥哥种庄稼,手掌处处是茧巴。选郎莫看招牌好,情妹爱的是农家。

这类光鲜亮丽的“招牌”是说得闹热吃起淡白的“主义”,而勤本务实的“茧巴”才是安身立命的“庄稼”和衣食父母的“农家”,暗示政见不同无关宏旨,而血脉相连才是根本。

最后是象征国共深层关系。在小说的作者看来,国共关系可以比之于兄弟关系,《诗经》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陶渊明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唐代李华也说“谁无兄弟,如手如足”。回溯历史,第一次国共合作赢得了北伐革命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9年后,中国一直主张和竭力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毋庸讳言,这两个政党也曾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特别是派对有过“宁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狠毒。

小说的开篇和结尾的“三峡情歌”就委婉曲折地道出了“国共兄弟”深层而微妙的关系。

“楔子”以马识途把罗广斌引进了革命道路和罗广文将马士弘介绍到了十八军的历史,唱出了这对“冤家”的生死之恋:

挨姐坐来对姐言,问姐缠得好多年?葛藤上树缠到老,石板刻字万万年,阎王勾簿才不缠。

“尾声”以马士弘晚年主持主持修撰《四川忠县石宝乡坪山坝上坝马氏家史》为由头,唱出了这对“冤家”的未了情缘:

屋檐滴水点点滴滴,相爱哪怕谣风起。劝哥莫学风中灯,一时亮来一时熄。

地域的文化,演变成文化的地域——回归地域时的文化意味;

历史的诗意,呈现为诗意的历史——超越历史后的诗意盎然。

这刚好应证美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史家海登·怀特的见解:“历史是一种诗意的虚构的叙事话语,对它的阐释需要修辞性的阐释。”《国共兄弟》在风起云涌的大视野下塑造人物,于多样手法的蒙太奇中营造效果,从三峡情歌的民歌风里传递意蕴,充满着浓郁的乡梓情怀,弥漫着氤氲的诗意氛围,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哲学意义。捧读小说,再度重温“楔子”的一段话:

这对国共兄弟,纠缠着尘世上生死悲喜;交织着家国间世态炎凉快意恩仇。

是的,往事如风,恩怨已了;尘埃落定,山河依旧。正如小说的“尾声”揭示的历史规律和发出的兴亡感慨:

一切时代潮流自文化始,又回归文化。鼓之以雷霆于惨烈,润之以风雨于欣荣,历史的跌宕,历史的悲欣。

台湾海峡一水之隔,长江流水不舍昼夜。上善若水,更是水流无声。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了孔子《论语》里的一段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真可如陶渊明的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

范藻.知名评论家。成都锦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及文艺批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唐三身边的红颜无数没开后宫可惜了?开了才是真的可惜,弃番警告

不管是哪一部作品,即使是单女主的小说,在大多数时候,男主的身边也依旧会有很多的红颜知己,虽然不会和她们在一起,但也可以起到丰富剧情的作用。就像的斗罗大陆当中的唐三,虽然和小舞是锁死的CP,但身边才能过来不缺好看的女角色。

“招蜂引蝶”的唐三

唐三和小舞之间是真爱,但有时候有些网友总会觉得,唐三身边出现了那么多的女角色,不开后宫的真的可惜。从剧情中来看,唐三仰慕者还真的不少,各种天之骄女和皇宫贵族都相继出现在唐三身边,可惜唐三从来都是不为所动。

小编觉得如果唐三真的要拥有无数的红颜知己,那宁荣荣和朱竹清可能就要遭了唐三的“毒手”,宁荣荣是缺乏教育,但这种时候才是她内心最空洞的时刻,身边连一个关心她,真心的人都没有,加上之后唐三给宁荣荣仙草,这不就是最好的“巧合”吗?

至于朱竹清,虽然她和戴沐白之间有婚约,但剧情前期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还真的不少。朱竹清和戴沐白两人大概是剧情前期最容易挑拨的一对“情侣”了。

当然了,和宁荣荣以及朱竹清在一起,只是一种基于剧情的猜测,有些人可能将会说这些算不得真。那接下来的我们就一起看一下,如果唐三需要红颜知己,又有谁会和唐三走到一起呢?

从时间线上来看,首先是对唐三有好感的孟依然和炽火学院的火舞,这两个人都和唐三有着不少的联系,而且从剧情中来看,还和唐三有过不少的亲密的接触,所以自然还是有一点机会的。

不过像是火舞这一类人,其实只不过是萌生了好感而已,如果真的要说多深情,那未必有多少。像是雪珂的还有紫珍珠这些都是,只是好感,并没有的转化为非他不嫁的想法,所以唐三应该也不会和他们在一起。

真正要注意还是胡列娜和的千仞雪两个人的,她们对于唐三才是真爱,如果不是立场冲突,那绝对会成为唐三的追随者之一。

而唐三对于胡列娜和千仞雪来说,妥妥的就是一个心魔,拥有顶级天赋的胡列娜,因为对唐三那种矛盾的感情,最后的成就甚至只是一个的魂圣。可惜仙侠世界,不然的慧剑斩情丝,一下子就能解决所有的事情。

而千仞雪如果能够的放下对的唐三的感情,那估计就没有那么多的事情了。唐三在封号斗罗时,就应该死于千仞雪的追杀。

开了后宫就要完蛋?

首先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斗罗大陆是唐家三少笔下唯一一部比较纯情的小说。和三少的其他作品相比,斗罗大陆就是一个“儿童读物”。毕竟不管是《琴帝》中叶音竹杀死boss的方式,还是《生肖守护神》中的“水晶之恋”和“沙漠风暴”,都是让人不忍直视。

而无一例外,这些作品虽有一些名气,但热度和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比起来,那差的可实在是太多了。

而如果三少当初继续坚持给唐三安排无数的红颜知己,那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的斗罗大陆的火热了。毕竟后宫属性最不招女生喜欢了。

你们觉得如果《斗罗大陆》变成一个一个后宫番,那大家会接受这样的剧情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补充分享哦,如果能给小编来个点赞加关注就更好啦。好了小编的“胡扯”到此结束了,最后感谢各位耐心看完小编的分享,谢谢大家。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为什么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不堪一击?1991年1月18日沙漠风暴开始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不堪一击?1991年1月18日:伊拉克在美军展开“沙漠风暴”行动后开始反击。

这是因为美军信息化作战,摧毁了伊拉克的作战能力。

当时伊拉克军队,大体是按照华约军队模式编组的,也是使用华约的作战模式。

八十年代华约部队强调苏联的大纵深战略,机械化作战理念。

简而言之,华约部队以大量坦克装甲车为主力,在控制局部制空权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冲击。

机械化部队冲破北约的防线,从突破点快速前进。红色装甲洪流绕过敌人重兵固守的大城市,以闪电战迅速摧毁敌人的抵抗。在具体战斗中,装甲部队以数量优势,在有限空军和防空导弹掩护下作战。

这种作战模式,是二战中苏军胜利的法宝。

为此,苏联研究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比如我们熟知的T72主战坦克,它只有3名坦克兵,而不是西方常见的4个人。这是因为T72装备了自动装弹机,不需要装弹手。大家不要小瞧这减少的1个成员,等于是减少了25%坦克兵的消耗。

在坦克的机动性、防御能力和攻击力中,T72最强的是机动性,其次是攻击力,最差的是防御能力。

这不是苏联无法研发更先进的坦克,而是这样符合苏联的作战模式。

苏联需要高机动性的坦克,在敌人的腹地进行快速穿插和突破,T72最大行程460公里,最大越野速度每小时45公里,都符合需要。

苏联需要坦克具有足够的打击力,可以摧毁敌人坦克以及几乎所有的陆地目标。T72配备1门125毫米口径火炮,在1500米可以射穿500毫米装甲。同时代美国的M60主战坦克,正面装甲厚度才100多毫米,根本挡不住一击。

不过,T72的防御能力较差,最强的炮塔正面装甲只有不到400毫米,尚且挡不住自己的125毫米火炮。

除了防御较差以外,T72的攻击力也有短板,比如夜视能力很差,火控系统也比较落后,适合比较白天的近距离炮战。

为什么会这样?

苏联的装甲洪流战术决定了,T72只是一种消耗品。在冲击北约军队期间,T72必然会有一定的损失。苏联认为,这种损失只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无关大局。

既然是消耗品,装备昂贵的现代化火控系统以及夜视系统,似乎就没有必要。还不如通过战术让T72靠近敌人作战,或者尽量避免同敌人进行夜战。

除了T72坦克以外,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也很有意思。

米格29被誉为最垃圾的第四代战斗机。从诞生以来,米格29的产量超过1600架,参加了很多空战,却没有击落一架西方战机。

北约曾经检查过东德的米格29,得出的结论是飞机几乎不可用。米格29虽然属于第四代战斗机,也有不错的机动性和超视距作战能力,却只是一个拙劣的空中支点。

米格29机载设备技术老旧且不可靠,必须在地面指挥体系的指导下作战,几乎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一旦地面体系被敌人摧毁或者干扰,米格29就成为活靶子。

更可怕的是,米格29的作战半径仅有600公里,也就是从北京到济南的距离,勉强维持跨省作战。

为什么米格29会这样?还是因为它的定位。

在苏联作战模式下,苏27才是深入敌人境内进行空战和破坏的远程战斗机。米格29仅仅是前线制空战斗机,也就是在苏联装甲洪流上空进行保护的机群。苏联根本不需要米格29有太远的航程,太先进的性能。它只需要在地面引导下,进行有限的空战即可,同样是廉价消耗品。米格29只需要二三架换北约1架战斗机,就完成任务了。

苏联的这种模式,在冷战时代的六七十年代是非常实用的。当时北约评估后认为,他们根本挡不住苏军的装甲兵团冲击,甚至准备用核弹进行自卫。

随着美军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苏联的机械化作战模式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苏联幸运的没有同美国交手,伊拉克则倒了大霉。

这里只说一个战例,就是海夫吉战斗最后阶段的表现。

海夫吉是萨达姆亲自命令执行的反击战,目的是攻击沙特国土,将战火引入沙特,恐吓阿拉伯国家退出联军。

这也是变被动为主动,不再一味被联军单方面吊打。

萨达姆认为即便联军有空中优势,只要伊拉克装甲部队敢于近战和城镇战,是可以对付美国人的。所以,海夫吉的战斗是在1991年1月29日夜晚进行的。

伊拉克两支精锐部队,陆军第3军装甲第3师、机械化步兵第5师调集了几个营团级装甲主力,连夜进行了4次连续战斗。

我们看看这4次战斗。

第一次战斗,伊拉克装甲第3师出动40多辆T72和T62坦克,掩护40多辆步兵战车开始向海夫吉突袭。

没想到,还没靠近海夫吉就被美军信息化作战的支点,一架E-8A战场联合监视机发现。

没有多久,F18战斗机、A10攻击机、AH-1W武装直升机甚至AC-130炮艇机飞来空袭。

伊拉克军队这几个营还没看到海夫吉,就损失过半,狼狈撤退。

第二次战斗,是另外一个方向的40多辆T72和中国69式坦克的冲击。美军还在空袭第一次战斗的伊拉克部队,这股部队得以顺利靠近海夫吉镇。

有意思的是,此时海夫吉外围阵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轻装甲步兵营,仅有6辆M60A3主战坦克,另装备了一些L-25装甲输送车、A7A1两栖装甲车以及“悍马”越野车。

明明是伊拉克人占优,但T72的夜战能力不行。遭遇美军反击仅仅损失1辆T72后,伊拉克指挥官就胆怯的下令撤退,他误以为海夫吉镇上有大量美军坦克部队。

第三次战斗,深夜11点,在前两次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时,伊拉克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及一个加强的坦克连发动冲击,共有40辆左右的BMP-1、BTR步兵战车及12辆69式中型坦克。

他们的运气很好,冲入了沙特军队的阵地。沙特人只有一些步兵和少量配备无后坐力炮的军用吉普,没有反坦克能力。沙特军队只能仓皇撤退,放弃了海夫吉镇。伊拉克军队顺利占领海夫吉镇,进展不错。

第四次战斗,得知第三次战斗比较顺利后,伊拉克人立即进行了第四势。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和一个配备69式坦克的装甲连,试图攻入海夫吉镇进行增援。

他们被美军轻型装甲营的火力拦阻,又遭到轰炸,也是没有靠近海夫吉镇就溃败了。

在击溃了三股进攻的伊军后,美军搞清楚了海夫吉镇的情况,开始发动。

在第一波空袭中,海夫吉镇的伊军损失了13辆坦克装甲车,但步兵早已下车,并且修建好了防御阵地。

凌晨2点多,美军、沙特军队和卡塔尔军队,开始海夫吉镇。同时,美军的战机不断对镇内进行空袭。

此时海夫吉镇的伊拉克军队,却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他们立即放弃所有的坦克、步兵战车、卡车,步兵徒步借着夜色撤退,期间遭遇拦截有160人投降。联军轻松收复了海夫吉镇,仅有沙特部队死亡19人,负伤36人而已。

在海夫吉镇上,联军缴获了100多辆卡车和几十辆完好无损的中国69坦克、63式装甲车。

联军爬进缴获的69坦克,随便就启动了发动机,油箱和也都是充足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伊拉克步兵会丢弃这些重武器,徒步撤退呢?

很简单,他们已经明白不可能获胜。

伊拉克落后的机械化战术,在美军的信息战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美军掌握绝对空中优势,武直、攻击机、战斗机、轰炸机甚至炮艇机都在24小时活动。

仅仅A10攻击机,前后击毁了数千辆坦克装甲车。

面对攻击机,伊拉克装甲部队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完全是单方面被。

以第23战斗机连队的1架A10为例,10分钟内就发射小牛导弹击毁了6辆坦克,又用30毫米机关炮击毁了2辆。

海湾战争中,美军共有144架A10参战,先后执行了8100次攻击和巡逻任务,摧毁坦克、装甲车、火炮、卡车超过4000个。

战果如此辉煌,A10在战斗中仅仅损失4架。

而这被击落的4架,几乎都是飞行员急于抢功,过分降低高度才被击落的。

也就是说,如果伊拉克军队依靠坦克装甲车死守海夫吉镇,必然会遭到全方面的精确打击,重武器马上就会被击毁,卡车也会一辆不剩。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伊拉克步兵同联军坦克装甲车硬碰,形同送死。

退一步说,就算联军不进攻,只要切断海夫吉镇的伊军补给线,他们坚持不了几天也会投降了。

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军队根本不可能获胜,聪明的方法就是立即撤退。

那么,伊拉克人为什么要放弃坦克装甲车和卡车,选择缓慢的徒步撤退呢?

这是因为,联军的首要空袭目标是重武器。伊拉克人乘坐坦克装甲车和卡车撤退,根本就走不了,会被全部炸成碎片。

相反,步兵分散徒步突围就比较安全,毕竟他们的目标比较小,不是重点空袭的对象。

海夫吉战斗,是海湾战争的缩影,就是单方面的吊打。

海湾战争对我军的刺激很大。

之前,我军还认定大陆军的思维。也就是空军只需要尽量夺取局部制空权,依靠庞大的常规陆军夺取战争的胜利。

当时我国认为,即便敌人掌握大部分制空权,顶多削弱二三成地面陆军的实力,剩下的战力足以给敌人重创。这种思维,同萨达姆的想法是差不多的。

谁知道,美军依靠空军把伊拉克一线进攻部队歼灭五成之多,更夸张是伊拉克军队连基本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只要一动就会挨炸,根本无法有效作战。

此战后,解放军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