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去姥爷家,村里老人闲时坐在一起闲聊,我在一旁听他们讲发生在邻村的白兔子成精
的一件离奇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那个年代在北方农村盖房子是土墙,就地取土打墙,事件就发生在挖土时、
发现了一个黑坛子、大肚小口,坛子是密封着的,看上去很结实,大家围着坛子开始猜测里面是什么?
有的人说是大烟也就是、还有的说是元宝、黄金等等。房东自然美的合不拢嘴,无论是什么都很值钱,这时有人说猜什么猜打开看看不就行了,是啊,东家说:“把镐头拿来撬开坛子盖。”东家用镐头尖轻轻的敲坛子盖,这时周围的人们都屏住呼吸,空气好像都凝结了,眼睛都不眨一下的盯着坛子,在镐头的敲击下坛子盖下露出一个小缝,用镐头尖缝里用力一撬,盖子掉在一旁,瞬间一个白色的东西向东飞去,人们大惊失色愣在那里缓不过神来,这时有人喊:“快看!是兔子!是兔子!”大家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只大白兔子闪电般的奔向远方,消失在人们的视野。稍稍定神,东家顺着光线看坛子里什么也没有了,空的。这是怎么回事,东家紧皱眉头看着大家,眼神里透着恐惧、疑惑,他想要一个解释。这时人群里走出一位老人,一脸严肃认真的说;“我们村有麻烦了,这是一只成精的白兔子,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它曾经祸害村民,后有高人将其收入坛中。”东家急问:那可怎么办啊!那个高人是怎么收的,老人说:“不急,大家都坐下,我慢慢的从头给你们讲。”
初年,有个叫双庙的小村子,离我们村二十多公里,村里有三十来户人家,村子三面环山,有一条小河从村北头穿流而过。在村子的最东头有一户刘姓人家,家里有七口人,老两口和五个孩子,三个男孩两个女孩,老四老五是姑娘。秋后忙完地里的活人们进入猫冬的休闲时间,人们在一起打打牌,在墙根晒晒太阳唠着闲嗑消磨时间。一天一声鸡鸣划破小村寂静的夜空,随后全村的公鸡都争相啼鸣,刘姓人家的男主人叫刘玉,刘玉睁开疲惫的双眼穿好衣服,轻轻地到院里抱柴生火,点着灶膛里的柴,刘玉拿出烟袋装上烟,点燃烟袋深深的吸了一口,灶膛里的火很旺,屋里暖和了很多,火光照在刘玉的脸上,他一脸疑惑眉头紧锁,昨天晚上,平时少言寡语老伴变得异常疯狂,本来睡的好好的却突然坐起来大声吼叫:“刘玉起来”刚要进入梦乡的刘玉着实吓了一跳,问道:“咋了”,老伴继续吼道:“起来、我要吃鸡肉,快去给我抓来吃。”刘玉赶紧穿好衣服点燃煤油灯,透过昏暗的灯光刘玉看老伴面无表情双目瞪圆直勾勾的盯着自己,恐惧使刘玉呆呆的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快去,快去,老伴又一次发疯般怒吼,孩子们也都被惊醒了,问:“娘你咋了。”我要吃鸡肉,赶紧起来给我做去。缓过神的刘玉似乎知道了什么,和老大说:“起来吧、去抓只鸡来,给你娘炖了吃。”老大听父亲这么一说也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在多问,穿上衣服到去院里抓鸡,刘玉也帮忙生火,很快鸡就炖好了,刘玉把被褥卷起来,放上桌子,老大把鸡端上来,碗筷一并拿齐,刘玉说:“吃吧,”看到鸡肉的老伴不那么狂躁了,说:“拿酒来,我要喝酒。”老大给拿了酒,刘玉坐在炕沿看着老伴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吃的真香,一只鸡、一斤白酒,也就一袋烟的功夫全部下肚,一抹嘴巴倒头便睡。天亮了,老伴也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很平静和以往没什么不同,你昨天晚上咋了,又吃又闹的,刘玉带着斥责和抱怨的情绪问道,老伴很诧异,说:“怎么回事,我不知道啊。”刘玉把昨晚发生的事详细的和老伴讲了一遍,老伴面带惭愧说道:“我是不是中邪了,给我找个先生看看吧,”刘玉说:“好。”吃过早饭,刘玉便来到村西头王先生家,王先生能看阴阳二宅、能驱邪避鬼。刘玉把昨天发生的事从头至尾给先生讲了一遍,先生掐指一算说道:“撞上白兔子了,这只白兔子至少修行了四百年了,不过它未得正果,所以到人间要吃要喝的,好在它的道行不深,我给你画一道符,你回去放到大门即可平安无事了。”说罢王先生取出黄表纸、朱砂熟练的画了一道符递给了刘玉,刘玉接过符,谢过先生,匆忙回到家里按照先生所说将符放到大门上,刘玉心里稍稍放松了些。进屋告诉老婆孩子说:“没事了,”家里人听到刘玉这样说悬着的心都放下了。一夜无事,刘玉那颗悬着的心也算是放下了,吃过早饭,他便去了邻居家打牌去了。家里老伴收拾完碗筷,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坐到炕上拿出针线笸箩开始纳鞋底,大儿子喂完牲口回到屋里沏了一壶茶,正准备要喝,只见一道白光从窗户飘到他娘的头上,他使劲的眨了一下眼,又什么都没有了,难道是看花眼了,他正想问娘看见了吗,还没说出口只见他娘鞋底一扔,开口大骂,骂的不是别人,正是给她画符的王先生,“就你那三脚猫的水平也敢挡我的路,看本仙怎么收拾你,有种你就来。”大儿子都吓傻了,战战兢兢的问:“娘,你咋了,”他娘似乎没听见,继续指天说拍炕骂,老大赶紧让妹妹去找刘玉,刘玉正玩的起劲,忽然听到女儿说娘又闹上了,脑袋嗡的一声,下地穿鞋一溜小跑回到家中,赶紧让大儿子去请王先生,很快大儿子和王先生就回来了,王先生对着刘玉老伴说:“请你走吧,我这庙小养不了大仙,去你该去的地方吧。”说罢只见刘玉老伴慢慢躺下睡着了,真神了!”刘军问王先生下一步怎么办,王先生说:“出去说。”到了院里王先生对刘玉说:“这个兔子精比我想象的要厉害的多,多数兔子精都是昼伏夜出,这个兔子能在上午出来说明道行不浅啊,我降不了它,刚才我只是劝他离开,它离开的原因也是快要到中午了,中午阳气盛,邪气被压制、再加上我师父印在我身上的护身符,他不能奈我何,所以离去了,不过还会回来的,你要有所准备。”说罢王先生匆匆离去。到晚上,果然如王先生所说大白兔子又来了,这次附到大女儿身上,大骂刘玉和王先生说:“找人降我,我要让你看看本仙的厉害,我这就去打断他的腿。”说罢往外就走,刘玉和大儿子赶紧去拉,平时柔弱的小姑娘也不知怎么有大么大的力气,一甩一推一个倒在炕上,一个坐在地上,姑娘在这瞬间打开门疯狂离去,消失在夜色中。刘玉和大儿子起身追去,直奔王先生家里,到了王先生家,很安静,敲开门,刘玉急问:“我姑娘来了吗,”没来啊,王先生回答道,它来找你报仇了,先生要小心,我再去别处找找,说罢爷俩找遍了全村,也未见姑娘的身影,已是后半夜,爷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能去哪?家人都带着疑问、担心低头不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黎明并没有给这家人带来曙光,有人一早找到刘玉,看到他的姑娘掉在井里,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这件事在村里迅速传播开来,闹得是人心惶惶,王先生也在那天夜里送走刘玉转身进屋时,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竟被门槛绊倒了,把右腿给摔断了。这些事情让原本欢快惬意的小村庄变得黑暗压抑犹如黑云笼罩,人们不得不敬仰这位兔仙,家家供奉它的牌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村的鸡都快被它吃光了。人们恨得咬牙切齿,但又没什么办法,只能暗地里寻找得道的高人。俗话说的好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离村二百八十里有个叫三宝山的村子,在村外北面有座山,山下是树林,有条小河从林中自西向东穿过,在山根有一户人家,坐南朝北,三间土平房很简陋,小院也不大,很干净整洁,从外面看,很难发现这有户人家,这家人姓方,主人叫方雷,六十岁左右,性格怪僻,深入简出,精通奇门遁甲五行术数、医术。传说此人可上天遁地,降妖伏魔,骑个板凳就能日行千里。这正是他们要找的高人,刘玉暗地里组织了四个人,大家伙又凑了些银子,悄悄的离开村子去请这位世外的高人,一路无事,到了三宝山经人指引来到了方雷家门前,轻轻叫门,从屋里出来一个老太太,步履轻盈,鹤发童颜,慈眉善目,面带微笑问道:“你们找谁?”刘玉迈步向前深施一礼道:“请问方先生在家吗?我们有要事请他帮忙。”在家,进屋吧老太太说道,进到屋里只见炕上盘坐一位瘦小的老头,头发花白,明眸瘦脸,一身黑布衣服,整洁合体,看到来人并未说话,老太太让他们坐下,沏茶倒水很是热情,老太太问道:“你们有什么事,说说吧,这就是方先生。”刘玉见过方老先生,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仔细的讲了一遍,话到伤心处也是老泪纵横,誓死要除掉那白兔子精,说话间把所带银两都拿了出来,放到炕上,请老先生救救我们,我们一定会报答您。方先生开始说话了,那声音低沉有力,说道:“你们错人啦!我也就能测吉凶,看阴阳二宅,头疼脑热的小病倒还能治,降妖除魔我可没那本事,回去另请高明吧。”刘玉急忙说道:“先生是不是觉得钱少?您说个数,我们回去凑。”这时老太太说话了,“不是钱的事,他真没那本事,我和他过大半辈子了,他会啥我最清楚,你们再打听打听看谁会,这大白兔子真够缺德的。”刘玉听罢看着老太太,她说的不像是假话,很认真。刘玉四人互相看了一下,虽然未说话但已心领神会,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也只能再想其他办法了。刘玉:“那就不打扰了,我们回去了。”说罢四人起身回家,一路无精打采。
他们走后,方雷倚在枕头上闭目养神,到了晚上吃过晚饭,早早地睡下了。方雷听到老伴已睡熟便轻轻起身来到院里,夜黑人静伸手不见五指,方雷站在院中突然腾空升起瞬间来到了双庙村东山下,他背靠山面朝村,左手放在后腰,右手大拇指和小拇指指尖相对立于胸前,口中念念有词,突然一道白光照亮了他的前方,可以清楚看到一只大白兔子匍匐在地上,方雷道:“你本应修道成仙,奈何正果未成为害人间,今日替天行道,罚你禁足静修百年,还不快快入坛。”方雷手往下指,有一黑点旋转着慢慢变大,最后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黑坛子,坛口发出一道紫光,白兔子顺着紫光收到坛中,坛盖也随光盖上,方雷用手指在坛盖上比划几下,出现一道光符,红光一闪封印深深嵌入盖中,坛子慢慢下沉,沉到地下不见踪影。
刘玉回到村里,由于路途遥远事也没办成,回到家后十分疲惫,话也不说倒头就睡,就在梦中有一个老者清清楚楚的向刘玉说:“妖兔已经降服,不要担心害怕了,它的牌位已经收回,告诉村里的人们好好过日子吧。”刘玉看对方模糊不清,想仔细看看,不管怎么努力也看不清,那位老者越走越远,刘玉想喊怎么也喊不出来,一着急急醒了,急的是满头大汗。难道是真的,半信半疑的他忙起身去西屋看兔仙的牌位,牌位上兔仙的字不见了。是真的!刘玉万分的高兴,是老天有眼啊,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此烟消云散,小村庄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释文: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 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黄帝阴符经。贞观六年四月廿七日率更令欧阳询书。
前言
冲虚子曰:考察古今,解《阴符经》者可谓多矣!而能明其三昧者稀矣!何哉?不知“人道合一”之妙也。世有以“兵”解者,有以“丹道”解者,有以“佛理”解者,有以“医理”解者,花样之多,不一而足。然终未逮其意者,因其偏也。吾虽愚鲁,却不愿同道者为妄解所惑也,故今以白话文解之。望悟者悟之,达者明之,则无憾矣!
上篇
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译文:“只要发现自然之规律,掌握自然之运行,就能尽得其妙了。自然包含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之相克,懂得它们才会兴旺。五行相克之气融于心,施行于自然,宇宙就会象在手中一样易于掌控,万物之变化也就能随心所欲。”
冲虚子曰:知五行之相克,方能明五行相生之妙。五行之气相克则能精和,精和曰常,知常曰明,故能与“道”合一,故宇宙、万物能控也。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译文:“自然之性是人之本性(即‘虚静’),人心却是诈伪的。所以要以自然之道来确定人性之道。”
冲虚子曰: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人心巧而不能静,故好妄为也。妄为,则凶。故要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原文:“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译文:“上天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龙蛇飞腾;人体内若出现五行相克,就能使天地颠倒。倘若人能顺应自然而同时发生五行相克,就能使万物稳定下来。”
冲虚子曰:有杀则有生也,相克则能相生也,故曰:“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译文:“人性虽有巧有拙,却可以弃之不用。九窍是否沾惹外邪,关键在于耳、目、口三窍之动静。三窍动则犹如木头着火,必生灾祸;国有奸邪,必致溃亡。懂得如此修炼,称为圣人。”
冲虚子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外邪既不入,心志归虚无。虚极生静定,血脉变通畅。阴阳渐和谐,百病无由生。修之不辍休,通体致精和。精和与道一,德厚称圣人。
手抄《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中)
原文:“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译文:“阴阳循环,是道的规律。”
冲虚子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反也者,道之动也。
原文:“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译文:“万物顺应天地之规律而自然生长;人利用万物而富足;万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万物与人之间各得其宜,那么它们就会安定下来。所以说:休养要遵循时令,身体才会得到调理;行动要把握时机,万物才会变得安定。人们只懂得“盗”的神妙莫测而以为神(世人只知偷盗不被查觉,谓之‘神’),却不知“盗”不神妙莫测才是最神妙莫测的(却不知顺天地、万物之规律而公开盗之,方为‘神’)。要知道,太阳与月亮各有规律,大与小都有定规,只有懂得这些道理,才会有大功产生,才会有神明护佑。这些“盗”的机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见、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会躬行(能顺应自然);无悟性的人得到它,却会丧命(因违法偷盗)。”
冲虚子曰:盗者,密取而不知也。万物顺天地之规而盗其精,故能昌;人顺日月之数、万物之规而盗之,故能富。愚人不察,望文而生义,以盗为盗,身死为天下笑,不亦悲乎!
《黄帝阴符经》白话译文(下)
原文:“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译文:“眼盲者耳聪,耳聋者眼明。因此,如果能闭塞其一(或眼或耳),就会增强十倍之能力;如果能每天闭塞其耳、目、口(勿听、勿视、勿言),就会增强万倍之能力。心因物而动,因物而静,关键在于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无声无言),因而能产生大恩德;而响雷暴风(指外物也)只会使万物发生骚动。”
冲虚子曰:修道之要在乎三宝,三宝之要在乎目。目,外物进入之门户也。外物入,心则骚动。心既动,则虚静失矣!“妄为”生,则凶祸至矣!呜呼,悲哉!
原文:“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译文:“至乐之本在于知足,至静之本在于无私。上天因无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即施惠于万物)。统摄的法式在于调和其气。”
冲虚子曰:世人喜占有而不知满足,欲壑难填,故常痛苦而不乐也;好妄为而不知博施,为所欲为,故常心荡而不静也。若欲归于至乐、至静之境,则需调和其气也。
原文:“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译文:“生为死之终结,死为生之终结,故生死为一。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故利害相生。”
冲虚子曰:“道”本为一,虽有阴阳之分,实不可分也。阴阳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一息不停也,故圣人明生死为一、利害相生、祸福相依之理也。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译文:“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准则为智慧,我却以遵循时令、洞悉外物为聪明;俗人以欺诈为智慧,我却以诚信为聪明;俗人以奇异为智慧,我却以自然为聪明。所以说:进入水火之中还自以为是智慧,那就是自取灭亡。”
冲虚子曰:愚昧之人总以为懂天地之规而能安其居,富其家,便觉智慧非常也;却不知妄作招凶,外物累人之理。圣人则不然,因知物欲伤人,故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依时修身,除妄归真,终能与万物玄同矣!玄同则精和,精和曰常,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知此理,方为真聪明矣!
原文:“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译文:“因为自然之道虚、静,所以能生天地、万物。因为天地的运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阴阳相胜。阴阳相胜相生,则变化和谐。”
冲虚子曰:“道”因虚静,而能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因其虚静,而能生生不息。故人若虚静,则能随心所欲。
原文:“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译文:“所以,圣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违背,因而制订了各种法则。然而,至静无形之道(普遍)是各种法则(特殊)所不能完全契合的。于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产生了各种象征,是以八种卦象为本,并贯以六十甲子,来演化种种玄机的。这样一来,阴阳循环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蕴涵于各种象征之中了。”
冲虚子曰:奇器,古之解者常以为“道”也,实则非也。因前已指出,“道”是“律历”所不能契的,才有“奇器”产生。此“奇器”不但能完全契合于“道”,而且能展现“道”之玄妙,使万物之奥秘毕现也(‘道’恒无形,‘奇器’则以有形契之)。因“奇器”之中含有“八卦甲子”,故知“奇器”应是指含有《连山》、《归藏》之古《易》也,而非今之《周易》也。
据《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来的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身任六国宰相,一时风光无两。衣锦还乡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两个成语的出处:一个是“悬梁刺股”中的“刺股”,一个是“前倨后恭”。那么《阴符经》到底讲了些什么?是什么值得苏秦“自刺其股”以为揣、摩?又是什么成就了苏秦的合纵大业?一、《阴符经》是什么?《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所以也叫做《黄帝阴符经》。全篇本无章次,李筌本将其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人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三章,全文附在文章末。光是这本书的名字,后世就存在多种解释,这里拣有代表性的介绍一下。唐朝有个叫李筌道士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清朝道士张清夜不服气了,认为把阴解释成暗是不对的,他说:“《阴符经》‘阴’字,前人作‘暗’字解,谬矣。昔称分阴、寸阴,乃时字之义也。按《参同契》有‘迫促时阴,拘蓄禁门’之旨,始知天人合发乃乘时下功盗夺也。何也?中篇云: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足证此也。”“其经旨全在时动知修四字。……夫时动者,即天人合发之时也,故时之动介乎先天后天之际、作圣作凡之间。或因其时之动也,则情扰乎中,变先天为后天,此时动必溃之诫也;或因其时之动也,能运我自然之杀机,可以返后天为先天,岂非万化定基之始乎!至于知之者,即是知此时动之机也;修之者,即于机动之际,及时下功,行一得永得之道也。”此说颇具独见。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说:“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见,故能照自然之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谓‘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谓‘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李筌认为做事要“暗合”天机,那么《阴符经》讲的是“天机”吗?张清夜认为是知道当下时机,建立时下功业,那么《阴符经》是否教人把握时机?是张果说的是心可以“照”自然,合自然的道理去做事,那么《阴符经》是讲“心”如何“照自然”的吗?二、《阴符经》说了些什么?《阴符经》开篇第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这两句话很简单,甚至不需要解释,但是仍有多种说法并存,古人对”观天道“和”执天行“的解释分歧不大,他们的争论在于如何观?如何执?对于”尽矣“二字也是多有附会。我只说我的观点吧:之间简单的理解成学习和应用,学习”天“的规律,应用规律去做事,我认为”尽矣“也没有太多的含义,理解成:学习理论,应用实践,这便是《阴符经》的全部内容了。三、如何“观天道”?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每个时期对“天”的解释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说天,指指头顶蔚蓝色的天空,即使偶尔有雾霾,也没人敢说那不是天。在古代”天“是象征词,是神秘的造物主,是万物的主宰,甚至是掌管人间祸福的神。殷周时期把天当作神,天能致命于人,决定人的命数。东周时期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神学性,这才有了可以“观”的天。《道德经》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说的就是自然规律。《阴符经》说:”天有五贼,见之者昌“,天有五种害人的东西,或者说是天有五种方式可以伤害到人,了解的人才能免受其害,发展自己达到昌盛。那么究竟是那“五贼”呢?原文没说,那个用直钩钓鱼,钓上来周文王的姜太公说:“一贼命,次贼物,三贼时,四贼功,五贼神。”也有说是“五行”的,也有说是”喜、怒、哀、乐、欲“,也有说是”思、气、味、饮、色“。张果老和李筌都用借用历朝功绩详加拆解,而我却不以为然,他们举得例子是”人贼天“,而非本文说的”天贼人“。初见“五贼”,当时想到西游记中不是有:“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六贼者:佛教语,指即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其根源在于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结合下文:”九窍之邪,在乎三要“,我认为多家注解都不可取,唯佛家”六贼“可以参考。九窍者:双眼、双耳、双鼻孔、口、前尿和后肛,这是人与自然的交通之枢纽,而人心(古时候多指思考器官)只能要通过“五贼”、“九窍”观天。个人推断“五贼”为“眼耳口鼻身”,没有佛教说的“意”。人对自然的认知无不从此“五贼”记录到大脑,形成思想。(古时候人弄不清脑和心的具体功能,那个时候心就是现在说的脑)九窍之中,三要最为重要,可以动,也可以静。“三要”为“眼、耳、口”,后世道家提出与此相对应的“内三要”精、炁、神。眼为神之门,耳为精之门,口为气之门。由此可以推论:“观天”是要用“九窍”、“五贼”、”三要“来进行。用今天的话说,学习是要通过眼耳口鼻身进行的,用的比最多的是“眼耳口”。“五贼”同样也是五种伤害,所谓“病从口入”云云。“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如果“心”为“五贼”所累,人将会被物质所奴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同样是知道了“人心”,君子用来修炼自己,可以说是圣人的行为了,小人却被“五贼"所累赘,伤害自己的性命。四、如何“执天行”?《阴符经》指出:”天性,人也;人心,机也。“天的本质是人,人的心叫做“机”。下文的“杀机”是要杀人心,人心在古代是用来思考的,是承载记忆和思想的器官。老子有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治国之要在于”杀机“。《阴符经曰》:”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顺应规律做事的本质是要安定人,如果是天要抹杀人的智慧,那将是斗转星移,宇宙不安。如果是地要愚民治国,隐士的无从隐居,出现在人前。(古人多以”龙蛇“比喻隐居的世外高人)。如果是天和人,一起要做这件事,将能在万变的世界上奠基圣功。《阴符经》“日月有数,大小有定”指出自然是有规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叫做“盗”,万物“盗”天地而生,人“盗”万物而得以存活,万物又“盗”人的成果用以自身进化。用马克思的话来解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个人觉得这是对“人盗万物,万物盗人”最精辟的解释了,自己就不废话了。下文有“心生於物,死於物”也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阴符经》“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眼睛看不见的人,听力要比常人好很多;耳朵不好的人,视力却高于常人。是因为看不见必然要多依赖耳朵,如此昼夜多次反复,胜过专门练习万倍,因为耳朵不好,这一窍没了利益,要接触世界必然更多的依赖眼睛。与上文中“眼耳口”是“九窍”的三要,想呼应,说的是无论学习还是做事,要通过自律,使自己专心致志,胜过花费更多的时间。《阴符经》“机在於目”,人心就是机,人心为什么在于“目"呢?个人理解为,目的,延伸为“人心所向往的”。苏秦所在的事情,中原六大战国互相征伐,起初为了占领土地和居民还是有战略意义的,可是到了后期,各国纷纷强大,今天占了的土地明日又被夺走。为了几块地打来打去,谁都没得到,劳民伤财却又不得实际利益。出于国家尊严,国际地位,土地被夺走不再打回来又怎么向他国说明自己依然是有实力的战国呢?大家都不想打了,这是人心,但是又没有合适休战天下的原因这是没有“目”。合纵大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秦国迅速兴起震惊六国,以“合纵抗秦”为“目”。《阴符经》“自然之道静“,上文有”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结合起来就是”三要“宜静不宜动,这才是自然规律。圣人知道这些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所以要节制(修炼)自己。“至静”的道理不能用“律历”来书写,于是圣人发明了“奇器”用来象征这些规律,把人不知的“神”藏起来,阴阳相胜的道理全都收入“甲子”之中。也有其他版本《阴符经》说的是“八卦甲子”不是这里的“入封甲子”,这是古时候抄书流传导致的。附:李筌整理的《阴符经》原文神仙抱一演道章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知之修链,谓之圣人。富国安民演法章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强兵战胜演术章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於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胜。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入封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