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指纹命理

出门经怎么念(观音出门经怎么念)

时间:2024-01-31 09:50:46 作者:简单的爱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学习进行时丨总书记和这个“浙东红村”的情缘

新华网记者 方益波、金佳绪

【学习进行时】横坎头村,位于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有着“浙东红村”的美称,也是名气很大的全国文明村。而在本世纪初,这里却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比较低的经济薄弱村。是什么原因让横坎头村完成华丽蝶变?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推出文章,为您讲述。

横坎头村,位于浙江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这里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机关所在地,有“浙东红村”之称。

“山大石头多,出门就上坡。”20年前,横坎头村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低的经济薄弱村,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全村没有一个公厕,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当地人感叹:“横坎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

横坎头村老旧房屋经改造成为精品民宿。(横坎头村供图)

2003年春节前夕,刚刚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专程到梁弄镇和横坎头村考察调研。

当时的浙江,广大农村正面临“成长的烦恼”,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十分突出。

“老区建设能不能搞好,扶贫开发有没有成效,欠发达地区是否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要看那里的干部群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有没有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有没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同镇里、村里的同志们围坐在一起谋划发展之路,对当地提出了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殷切期望。

的一番话点燃了村民们的斗志。2003年2月8日,农历新年上班第一天,村两委就开会研究,以书信方式给汇报工作打算。不久,给他们回信,鼓励他们加快老区开发建设,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这是横坎头村厕所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横坎头村供图)

就在同年6月,在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横坎头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建设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乡亲们生活持续得到改善。15年过去,这个过去寂寂无名的小山村,成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多元,是2003年的10倍。

2018年2月,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给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的发展情况。

“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大家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空中俯瞰宁波余姚市横坎头村(2020年7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千万工程”这项由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富民工程,深刻改变了浙江乡村面貌,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如今,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持续深化,为实施乡村振兴、构建美丽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截至2022年底,浙江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创建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观音菩萨最恨的人是谁?此人做了什么,让慈悲的菩萨勃然大怒

在《西游记》中,写了大大小小许多佛、菩萨。

与宗教传说中,佛与菩萨无喜无悲不一样,西游世界的佛与菩萨与凡人一般,有着喜怒哀乐。比如说,一贯端庄美丽,慈悲和善的观音菩萨,也有勃然大怒,咬牙切齿要弄死对方的时候。

那么,究竟是谁让观音菩萨恨得牙根痒痒,不顾尊严与体面,亲自出手呢?

我们翻遍《西游记》,可以发现观音菩萨基本上是一副云淡风轻,淡定从容模样,几乎没什么大喜大悲。

比如说,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与王母忧心忡忡,天庭百官窃窃私语,此时,观音菩萨首次登场。她一出场,便含笑盈盈拜见玉帝,并主动派出弟子木叉降妖。木叉失败之后,观音菩萨一点不生气,再次举荐玉帝的外甥二郎神上天降妖。最终,二郎神大展神威,擒拿妖猴孙悟空。诸天仙神都慨叹菩萨举荐有功。观音菩萨挥一挥衣袖,就此下界离开。

当然,西游世界的观音菩萨,也有捉急的时候。

那是在唐僧师徒经过通天河时,灵感大王鲤鱼精施展冰封之术,将唐僧拖入水中。孙悟空求到南海。那灵感大王鲤鱼精乃是观音菩萨莲花池中一条鲤鱼,出处分明与菩萨有关。观音自然无法淡定。

于是,观音菩萨露着臂膊,穿着内衣,手持鱼篮,就匆匆出门了。

孙悟空曾劝说菩萨不必急于一时,梳妆打扮之后再去也不迟。就差没说:堂堂菩萨,竟然穿个内衣出门成何体统?

可是,观音菩萨一口回绝,道:“不消着衣,就此去也。”

原来,人家观音菩萨并非真的没有时间穿衣,并非真的慌乱到忘了穿衣,而是不需要穿衣,就这么打扮出门,效果才最好!

孙悟空具有七窍玲珑之心,立刻明白了菩萨心意。等降伏鲤鱼精之后,孙悟空召集陈家庄百姓,让他们叩拜观音菩萨。

原文道:一庄老幼男女,都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影神,这才是鱼篮观音现身。

从此之后,人间百姓方才流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为降伏妖魔忘了梳妆。

西游世界的观音菩萨也有尴尬的时候。

唐僧师徒经过观音禅院,那老院主贪图唐僧的锦襕袈裟,竟然派出弟子在夜间放火,想要烧死唐僧,留下袈裟。不想早就惊动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孙悟空也是促狭,心思贼坏,他知道人家来放火,也不戳穿,只是跑到天庭借了避火罩,将唐僧与行李罩定,然后一口仙气吹出,把个偌大的观音禅院烧得差点精光。

像孙悟空这种人,千万不能得罪,一旦得罪,那铁定睚眦必报,斩草除根。

不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黑风山的黑熊精趁着大火偷走了锦襕袈裟。这西游世界的妖精也是胆大,黑熊精也好,黄狮精也罢,在偷了东西之后,不屏息敛气,悄悄隐藏,竟胆大包天举办什么宴会。结果,孙悟空得知消息,一番大战。

后来,孙悟空前往南海找寻观音,他不提自己卖弄精神惹出祸端,反而质问观音菩萨:我师父路遇你的禅院,你受了人间香火,容一个黑熊精在那里邻住,着他偷了我师父袈裟,屡次取讨不与,今特来问你要的。

此刻的孙悟空,对观音菩萨十分无礼,大有倒打一耙的架势。观音菩萨怎能容孙悟空撒泼,于是喝骂道:“这猴子说话,这等无状!既是熊精偷了你的袈裟,你怎来问我取讨?都是你这个孽猴大胆,将宝贝卖弄,拿与小人看见,你却又行凶,唤风发火,烧了我的留云下院,反来我处放刁!”

孙悟空这个人,一贯欺善怕恶,见观音发怒,慌忙行礼道歉。

不过,观音菩萨骂了一通后,怒气便也消解。两人来到黑风山时,还有说有笑。当观音菩萨变成狼妖时,孙悟空戏说菩萨妖精,妖精菩萨分不清,观音菩萨也不生气。

观音菩萨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取经行动事关重大,她还需倚仗孙悟空降妖除魔;另一方面也是她精通御人之道,一味宽容与一味刚猛都不合适,唯有刚柔相济,方才能收揽人心。

于是,在一番喝骂之后,观音菩萨有给孙悟空面子,下山降妖去了。取经十多年间,观音菩萨唯一真正生气,是因为红孩儿。

当时,孙悟空因坠落山涧,火气攻心,不能驾云,便派猪八戒去南海求助观音。不想红孩儿竟敢变成观音菩萨,中途将猪八戒擒拿。

听闻孙悟空说,红孩儿竟敢变成自己模样,行欺瞒之事,观音菩萨勃然大怒。原文道——

菩萨听说,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扑的一掼,唬得那行者毛骨竦然,即起身侍立下面。

从“菩萨心中大怒”可知,观音菩萨是真心生气。

孙悟空经常变化成各种生灵,也常变成他人模样。为何红孩儿变成观音菩萨,观音就十分生气呢?

有两个原因:

第一、变成观音菩萨模样的,是“那泼妖”。

在观音菩萨看来,红孩儿乃是卑贱的无赖妖魔,根本不配变化成她。若是太上老君、如来佛祖变化成她的模样,那她必定不会如此生气。

就如《阿Q正传》中,赵老爷听闻阿Q自称是他的本家后勃然大怒一样。

第二、变成观音模样后,红孩儿骗了猪八戒。

若是红孩儿变成观音模样后,做些积善行德之事,那菩萨也不至于如此生气。偏偏红孩儿是变成观音,抓捕了猪八戒,再次犯下阻碍取经行动之罪。

于是,观音菩萨勃然大怒。

为了惩罚红孩儿,观音菩萨特意让木叉去李天王那里借了天罡刀,还不惜舍下莲花宝座引诱红孩儿。

红孩儿被强行拘禁后自然不服,一度拿起火尖枪要刺死观音,不过,观音菩萨最终还是成功将金箍儿套在红孩儿身上。

佛门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俗话又说:“得饶人处且饶人。”

可是,观音菩萨偏不。她不但狂念金箍咒,还喝令红孩儿从西牛贺洲火云洞到南海普陀数万里路程,一步一拜,到达落珈山方才罢手。

观音菩萨这次为何这么狠心?她告诉孙悟空道:“悟空,这妖精已是降了,却只是野心不定。”

事实上,在观音菩萨连施手段之后,红孩儿已经知道观音菩萨法力高强,他根本不是人家对手。

观音菩萨之所以不想此前数次,被孙悟空冒犯后轻松揭过,一个重要原因,是红孩儿此后是她的部下。

孙悟空此刻是观音菩萨的弟子,未来将成为观音菩萨的同事,二人最终的地位将会平等。可是,红孩儿不一样。

因此,观音菩萨必须立规矩。其实,观音便是对孙悟空,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变化。最开始,孙悟空对观音并不尊重,还曾骂过观音菩萨“活该一世无夫!”可后来,每次见到观音菩萨,孙悟空都是倒头便拜。

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下一章再说!

【文化博山】 得称孝乡缘孝行

第二章 得称孝乡缘孝行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是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尊老、敬老、养老,强调家庭关系的和谐。儒家文化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古往今来,孝道观念在维系家庭和睦,增强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博山是孝文化发源地之一。颜文姜所代表的孝文化,奠定了博山崇仁重孝的文化内核。一个孝字,贯穿了博山的整个历史。

宋伟东摄

第一节 孝妇颜文姜

博山古称颜神,“周末齐国西南郊长城岭下之北鄙,有孝妇颜文姜居岭下,殁而有神,故后世目其地为颜神”[1]。

颜文姜是博山的一名普通妇女,因为孝行而受到民众的怀念。今天所见典籍中对其事迹的最早记载出现于东晋时期,直到北宋以前,她仍然只是作为孝妇被纪念,但其故事不断得到充实。到了宋代,典籍中出现了关于颜文姜神力的叙述,影响逐渐增强,颜文姜也于北宋熙宁年间得到了国家的正式敕封,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

一、从人到神:一个弱女子的孝行传奇

相传在晋代以前,家住八陡(今博山区八陡镇)的颜文姜许配给凤凰山下郭姓人家。当时未婚夫重病在身,因当地盛行娶亲冲喜习俗,双方商议让颜文姜和郭姓夫婿成婚,借以治愈丈夫疾病。新婚之日,丈夫卧床不起,小姑子怀抱大公鸡代哥与颜文姜拜堂成亲。孰料婚礼还未结束,丈夫即并使。颜文姜喜服未解,便做了寡妇。所以博山民间有“寅时娶进颜氏女,卯时病死郭家郎”一说。

丈夫去世后,婆婆认为是颜文姜克死了自己的儿子,整日不给好脸色,还对颜文姜百般虐待,骂她是“扫帚星”。颜文姜却不予计较,仍然尽心竭力照顾一家人生活。

婆婆喜欢喝石马(今博山区石马镇)的甜水,就要颜文姜每天去挑。石马离凤凰山约5千米,且需翻山越岭,道路极其难走。颜文姜以瘦弱之躯每天往返于此,含辛茹苦,毫无怨言。婆婆怕颜文姜偷懒,特地为她做了一对尖底筲,让她中途不能休息!

一日,挑水归途中,路遇一老头赶着驴向她借水喝。颜文姜同意,可苦于没地方搁尖底筲。老头拿鞭子往地上抽了两下,地上就出现了两个小坑,刚好能把筲放上。老头喝完水后,把辫子送给颜文姜,告诉她说,把这鞭子放水缸里,没水的时候网上提一提,水自然就满了,以后也就省却挑水之苦了。颜文姜谢过老头,再一转眼,老头已不见了,方知是神仙相助。

颜文姜回家以后,悄悄把马鞭放进了水缸里,试了试,果然灵验,只要把马鞭子轻轻一提,水缸的水立刻就满了。从此,她再也不用爬山越岭到石马村去挑水了。

时间一长,婆婆渐渐怀疑起来,不见颜文姜出去挑水,水缸怎么总是满着?一日,趁颜文姜不备,婆婆走到厨房,揭开缸盖,看到缸内有条马鞭,顺手一提,大水从缸里涌出,瞬间淹没房屋。颜文姜见状,一下坐到大缸上,用身体堵住了泉眼,水势终于得到了控制,颜文姜却因此而殆。

在颜文姜坐化的地方,出现一眼清泉,顺山势向北流去,形成一条河。后世为纪念颜文姜,将清泉称为“灵泉”,河称为“孝妇河”,将颜文姜生活的村庄称为“神头”,把在河泉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颜文姜则因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被人们奉为神明,世代祭祀。

二、过去和未来之间:志书里的游走

清初,孙廷铨就对记录颜文姜传说故事的有关文献做过一番搜求辑录的工作。

孙廷铨在《颜山杂记》卷三“颜文姜灵泉庙”一门中罗列了东晋郭缘生《续述征记》、唐李冗《独异志》、宋代碑文、宋董逌《广川书跋》、金代碑文、元代碑文、元于钦《齐乘》、明代碑文、明《青州府志》以及清代碑文中与颜文姜故事有关的文献资料,使后人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孝妇故事的发展脉络。

《颜山杂记》所引最早的一条关于孝妇的资料是出自东晋郭缘生的《续述征记》:

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缉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2]。

这是在解释笼水之得名时所引入的孝妇故事。从这段文字看,孝妇故事已经初具雏形,情节大体完备,这说明至迟在东晋时期,孝妇的故事就已经开始流传,文字里没有孝妇具体姓名,说明流传的时间还不太长。

在南北朝以后的二百多年中,故事内容逐渐发生变化。到了唐代,李冗《独异志》记载孝妇时,已经有明确姓名:

淄川有女曰颜文姜,事姑孝谨,樵薪之外,归后复汲山泉以供姑饮。一旦,缉笼之下,忽涌一泉,清泠可爱。时人谓之“颜娘泉”。至今利物[3]。

此时,孝妇故事不仅出现了婆婆(姑)的形象,而且孝妇也有了确切的姓名——颜文姜,故事虽然较短,但情节已经具备,内容也更加完整。宋代记述该故事的资料,除董逌的《广川书跋》外,还有三通宋碑。这四种文献中,有三种所记录的颜文姜故事,与《续述征记》《独异志》二书所载基本相同。只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的一通碑文中,载有陈琦的《续翁姑因地记》,与前有所不同:

夫人祠之左有所谓翁婆堂者,夫人之舅姑也。舅姓李氏,家于邹邑李颜村,姑郭氏。故居之地,今颜庙是也。舅赘于郭氏,生夫人之夫壮室。颜氏,即亚圣之裔顺德夫人也[4]。

该文在前有故事上又增加了两点,一是孝妇的家庭成员背景,有了更为详细、具体的介绍。二是孝妇颜文姜被附会为贤士颜回的后代。在宋理学的影响下,这种描述更加具有教化意味。

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陈食花领衔纂修《益都县志》,对颜文姜故事记载如下:

颜文姜,颜子之后。初,许聘李氏。夫亡,悯舅姑之失养也,往事焉。尝远汲新泉,以供姑嗜。诚感灵泉,生于室中,文姜常以缉笼盖之。姑怪其取水即得,值姜出,姑入室发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宅。俗一名笼水,今孝妇河也[5]。

当时,宋明理学已经占据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夫死守制的节妇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传说中增加了这样一项新内容,正是封建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具体体现[6]。

通过以上文献资料的排比分析,可以看出,孝妇传说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故事不断完备,人物逐渐丰满,情节不断扩充,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孝妇故事。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对它进行补充润饰,使它向着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愿望与更加完整的方向发展。

孝妇故事的产生有其民间的基础,也有吸收借鉴的过程。《汉书·于定国传》中有个“东海孝妇”的故事: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于定国之父——引者注)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倘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7]。

该故事虽然与颜文姜故事相差较大,但可以发现二者有一些共同点:一是丈夫早逝,孝妇事姑勤谨;二是孝行感动神明致灵异显现;三是两个故事都发生在齐地。虽不能以此判断孝妇故事直接来源于“东海孝妇”,但二者之间应该会有某些关联,或者说孝妇故事在最初形成及流传时,可能会借鉴“东海孝妇”的故事。

东汉·刘珍等所撰《东观汉记》里记载了姜诗夫妇孝养母亲的故事:

姜诗字士游,广汉雒人。遭值年荒,与妇佣作养母。贼经其里,束兵安步,云:“不可惊孝子。”母好饮江水,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云行学,岁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于舍侧,味如江水[8]。

这个故事中有孝养母亲而感泉涌出的情节,与颜文姜故事有相似之处,或对颜文姜故事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括以上材料,可以做出一个推论,即孝妇颜文姜的故事从最初产生到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东海孝妇”“齐之寡妇”和“姜诗夫妇”等故事要素,不断充实到自身中,形成了今天所熟知的样子。颜文姜故事随时间推移不断完善,非一时之功,更非一人之力,它借众多民间传播者和记录者之力,开始逐渐流传开来,在流传过程中,又不断进行人为地润饰,使之朝着更加符合人们意愿的方向发展。

颜文姜故事不仅一直在博山地区广泛流传,而且以各种不同的面貌流传于山东省内其它的周边地区,甚至传播到了省外的某些地方。明代(嘉靖)《太原县志》卷三“杂志”门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俗传晋祠圣母姓柳氏,金胜村人。姑性严,汲水甚艰。道遇白衣乘马者,欲水饮马,柳不吝,与之。乘马者授之以鞭,令置之瓮底,曰:“抽鞭则水自生。”柳归母家,其姑误抽鞭,水遂奔流不可止,急呼。柳至,坐于瓮上,水乃安流。今圣母之座即瓮口也[9]。

“柳氏坐瓮”故事与前所叙述各类孝妇故事情节上有很大雷同,而与颜文姜故事情节基本一致,完全属于同一类型,由此也可断定,该故事源头应该出自别的地方。考虑到该故事的成型时期较晚,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借鉴颜文姜故事的可能性较大,或可说该故事即为颜文姜传说的一种变异类型。

通观颜文姜故事形成及演变的过程,可以看出传统“孝道”观念在民间的发展变化,“孝”的成分在故事发展中比重越来越大,“孝”的作用在故事发展中也越来越大,这既有民间对“孝”的认识和思考,更有当政者对“孝”的推广及宣传。民众在以“孝”为基础的大环境中,基于自身文化的内在认知结构,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并按照自己的方法来继承并沿袭,共同完成了颜文姜传说现代版本的创作。孝道观是促使孝妇由人而成神的核心动力。

颜文姜祠/徐传国摄

三、颜文姜祠:孝文化的有形载体

“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10]

为将颜文姜孝行永远昭告后人,博山先民在其坐化处,也就是现在的博山区神头村,修建了颜文姜祠,此祠与祠中之泉也成了博山八大景之一——“孝水澄清遗妇泽”[11]。

据祠内碑文和史志记载:该祠始建于北周(557),在当时只是简陋的草庙或石庙;兴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后来,宋熙宗八年(1075)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又进行增建。后经历代不断修葺、扩建,始成今日规模。全祠南北长64米,东西宽61米,分山门、香亭、正殿、东西殿、寝殿及左右配院等部分,共计73间,其中主体建筑34间,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占地3660平方米。最早建筑距今约1400多年历史。

颜文姜祠正门迎面是香亭,香亭高7米,宽3.95米,长3.6米。正脊顶部饰有宝珠,重檐八角,四周缀有风铃。香亭为斗拱承顶,细石镶边,青砖辅壁。门为朱色木雕隔扇,其余之边均为木雕窗扇,古雅大方,饰纹美观。亭檐下悬挂着一块匾额,上书“顺德夫人”,为熙宁八年宋神宗所赐。祠内立有两块古石碑,因年代久远,字体己模糊难辨。

灵泉位于香亭之后,博山及周边民众普遍将其看做孝妇河的源头。灵泉泉眼在大殿下面涵洞里,每到汛期水量较大时,水就从涵洞里流出,汇入孝妇河中。

颜文姜祠大门/吴骏瀛摄

无梁大殿位于灵泉背面台基之上,是一座飞檐斗拱的古代建筑,它不仅是颜文姜祠的主体建筑,也是该祠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大殿高15米,宽13米,长17米,前有卷廊,四角悬有风铃。殿前有一副抱柱楹联,其上联为“惊天地感社稷莫大于孝”,下联“配江河揭日月至诚如神”。无梁大殿建成以后,历代均有修葺。康熙年间,孙廷铨恐其年久失修,在四个屋面翼角下面加设了支撑柱,并在《修灵泉庙碑记》中记录了此事。2001年11月,山东古建筑专家组对其进行了鉴定,初步确定颜文姜祠正殿为唐代建筑,颜文姜祠正殿成为我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

无梁大殿建筑构造独特精巧,利用四根斜柱同时向上支撑于一根龙形雷公柱中,雷公柱上放置八角形放射状斗拱,用以承托屋脊与屋面重量,斜柱下方分别置于四根金柱之上,并通过金柱将力传至地基。这种无梁设计,在有限的高度腾出了较大的空间,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展现了先人不凡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

无梁大殿不仅注重结构的安全实用,同时还注重艺术装饰效果。唐代的建筑在柱梁节点上多设有各种斗拱,颜文姜祠作为唐代建筑的代表,层层交叉的斗拱让人叹为观止。梁柱下端的垂花饰件,如众星捧月般围绕在中央龙形雷公柱的周围。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斗拱彩画、梁柱彩画等各种彩绘色彩鲜艳,冷暖色调对比强烈,使整个正殿显得辉煌夺目。

无梁大殿屋顶为单檐歇山庑殿顶,由庑殿顶的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以及歇山顶的四条戗脊组成,共九条屋脊,又称九脊殿。

颜文姜祠大殿建筑前立面

大殿承重木构架

汉族宫殿建筑的屋顶檐角上一般会安放蹲兽,用来祈福、装饰和保护屋脊。蹲兽的数量为奇数,九为最高,通常不算骑凤仙人在内,安放的数量越多,级别也越高。因颜文姜曾被宋神宗敕封为“顺德夫人”,其居处檐角用等同皇后仪制的七兽装饰。

无梁大殿两侧是东、西配庑,均为硬山式斗拱式建筑。后院有北殿一列,中为寝殿,东为公婆殿,西为爷娘殿。东殿有钟王楼和王爷殿;西殿有郭公祠和百子殿。东跨院为三公祠,西跨院为颜神辖处,是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

颜文姜祠历代碑碣众多,共有石碑14通,石碣38块,均为宋元以来历代所刻。最早有唐代淄川尉李阳冰、朱梁刺史高霸等人刻石记碑,记碑虽已无存,碑文却被收录地方志书得以保存。现存碑碣文字多为表彰颂扬颜文姜至孝嘉行,其中不乏珍贵之物,如位于正殿东墙所嵌的熙宁八年的敕牒及山门下的牒文石、正殿西墙所嵌孙廷铨《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及赵执信所书的《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等记碑均为博山文物珍品。但最令人所熟知的当属风雨竹石碑。

风雨竹诗画碑

风雨竹诗画碑嵌于颜文姜正殿西北墙上,长132厘米,宽50厘米,系清道光六年(1826)博山知县杨春喈的夫人吴静君所画,并由杨春喈题跋曰:

笼泉洒润,丙戌春杪,二麦苦旱,喈同僚友步祷于夫人之祠,次日大沛甘霖,欢腾遍野,咸呼为娘娘雨。缉笼余涌百里同沾。因倩内子画竹,勒石以当匾额。盖竹以象徳,风雨之竹所以志灵也,是为跋。

风雨竹诗画碑杨春喈题款

在风雨竹画心石上题诗一首,诗文曰:“者番瞻拜慕前贤,挚孝由来可动天。清节高风谁与比?为栽修竹护灵泉。”并有“静君”落款。

风雨竹诗画碑吴静君题款

从碑文得知,道光六年,博山大旱,时博山县令杨春喈携县衙官员赴颜文姜祠祈雨,次日博山果降大雨。为感谢颜奶奶救助,杨春喈让夫人吴静君画了这幅“风雨竹”,并题诗一首。

画中之竹俊秀挺拔,疏朗有致,一经勒石,即大受欢迎,该碑亦成为博山最具代表性的石刻之一。

颜文姜祠建筑群荟萃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法式,体现出道教的玄妙,皇家的宏伟,民风的纯朴等多种特色,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创举,也是古代规划、设计、建筑的典范。其建祠的立足点既非为王侯将相歌功颂德,也不仅以弘扬佛法道教为目的,而是通过对一位普通劳动女性的孝心孝行大加赞颂,宣扬孝道。它的出发点反映了古人对“孝”文化的倡导,具有较高的文化寓意。另外,颜文姜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因其孝顺的美德感天动地,被后人敬为神,并为其建祠,这在古代建筑中较为罕见,这从侧面反映出深处在严格封建等级制度禁锢下的劳动人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一座由最高统治者褒封平民营造的祭祀庙宇。因此,颜文姜祠的历史文化意义又远远超过了其他古建筑。

四、文姜庙会:民众的精神寄托

坐化成神后的颜文姜名声越来越响,能量越来越大,信众也越来越多。颜文姜的神格最主要的是降雨功能,此外还有送子、预警等。史料中对颜文姜降雨灵验的记载,最早的是“岁旱祈祷,即日获雨”[12],后又有淄州守王公“躬诣祠下,因以雨泽为请,觞奠既毕,佳泽滂沛……又明年盛夏之月,天久不雨,民胥告劳,公夙驾再往,旋及中途,雨大作。浃日之间,合境告足”[13]。颜文姜祠大殿内西北墙上嵌着的“风雨竹石刻”,也是为感谢祷雨成功而记。

文姜庙会/徐传国摄

此外,对于颜文姜的灵验,还有以下记载:

贞佑年间,兵革俶扰,群盗蜂起。至日孝水清流忽黄四十里,人讶其变,惊相告曰,此神示异。各携持妇子而远避之。有顷寇至,免害,水明日复初[14]。每遇盗警,预涌黄流,示民趋避[15]。

为感念颜文姜庇佑,博山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为其举行庙会。最早记录文姜庙会的,是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颜神镇捕盗通判范一儒写的《重修顺德祠记》:“岁时香火,镪属而至者,不知几千百计。”[16]其后各个时期均有记载。(康熙)《颜神镇志》:“七月三日,顺德夫人庙香会,如小顶。”[17]()《续修博山县志》记载:“三月十五日、四月二十八日、七月三日,集颜文姜灵泉庙,酬香愿,四方毕至”[18]。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文姜庙会由来已久,至少在明代甚至更早时期就已形成规模,且非常兴盛。

后文姜庙会日期改为每年的农历五月三十(五月有二十九天时,便为二十九)、六月三十(或六月二十九)、七月初三。三个日期分别对应的是颜文姜回娘家省亲、回婆家和过生日。颜文姜庙会的迎送仪式前后历时一个月,每年农历五月最后一天,颜文姜娘家村庄组成接颜文姜“回娘家”的队伍,至颜文姜祠将颜文姜接回娘家歇伏,一个月后,即农历六月最后一天,再将颜文姜送回颜文姜祠。期间,将颜文姜接回娘家后,供奉在各村庙内。

民间习俗,夏天时节,妇女都要回娘家消夏。博山民众也把这一习俗应用在颜文姜身上,认为颜文姜在婆家辛勤劳苦一年,回娘家过几天轻松日子非常应该。于是,他们自发把颜文姜回娘家这一天定在了五月的最后一天。这天,颜文姜的“娘家”所在的村落——八陡镇的阁子前村、青石关村、石炭坞村等十几个村落,会组成十几只队伍,有组织地抬着花轿,挥舞着彩旗,提着大红灯笼,打着万民伞,浩浩荡荡来到颜文姜祠请颜奶奶“回娘家”歇伏。把颜文姜“请回去”后,各村都有一处专门“供奉”的地方,由村里的老太太轮流“值班”。这一个月期间,村里家家都要带上供品前去朝拜。

六月的最后一天,是颜文姜回婆家的日子,也是文姜庙会最为热闹的一天。临近傍晚时分,代表娘家的十几个村会组成规模浩大的队伍开始陆续送颜奶奶回婆家,而以颜文姜正宗娘家自居的八陡阁子前村等,则要等到子夜时分方才送回,且一路步行,不借助任何交通工具,以示心诚。

护送颜奶奶回婆家时,各村信众都要提前为其整理床铺及大辇,仔细装扮。同时,仪仗队到庙前绕行一周,舞蹈队到庙前起舞。信众在庙前敬香,念《起床经》《送奶奶》和《上轿经》等,此类经文均通俗易懂,目不识丁之人跟诵几遍即能背诵。念毕,众人到庙内对颜奶奶行跪拜礼,整理辇内灵位及衣服、鞋子。后燃起鞭炮,十二人抬辇起,出庙门时,对观音阁拜三拜,意为拜别父母,对着东面拜三拜,意为拜别舅、姨等亲戚长辈,然后启程。

十几个村的队伍抬着特制的大辇,敲锣打鼓,抬着金山、银山、元宝串及各种香火,抱着为颜文姜做的四季衣服、鞋袜,风风光光把颜文姜送回婆家。此时,方圆数十里的民众蜂拥而至,在八陡镇至颜文姜祠的路上,设立香案,摆上贡品,沿途祭拜颜文姜。当大辇行至身前时,民众均匍匐拜祝。自八陡各村至颜文姜祠,一路鞭炮声不断,红色炮仗纸铺满整条道路,颜文姜祠门前更是被围观者、伏拜者和商贩围堵地水泄不通。

当大辇行至颜文姜祠正门时,人们争相触摸大辇外壁,据博山本地传说,摸过大辇外壁之后再摸自己的头,可消病消灾。此时,抬辇队伍会在正门前向正殿拜三拜(向前冲几步再迅速退回为一拜,也有迎亲队伍拜九拜)。拜完之后,山门打开,执事及辇队进入山门,自右侧行至正殿门外,贡品摆放于无梁大殿内,金银衣物等答礼送香炉内焚烧。剩余人员在山门外等候,并调转队伍方向。

七月初三为颜文姜寿诞,这天主要以零散香客供香为主,规模较前有大幅度缩减。

以上为文姜庙会主要仪式内容,期间,经历了三个重要仪式场所——各村娘家庙、颜文姜祠以及两点间的行进路径。这三个场共同构成了颜文姜庙会的仪式空间。当地老百姓也在严格的仪式时间规定下展开各种活动,以表达百姓对颜文姜的崇敬之情[19]。

整个庙会期间,聚集在颜文姜祠内的人们会自发聚集在一起进行经文唱诵。

这些经文多为“韵底”的俗语,融进了佛道思想,朗朗上口,主要进行教化、祈福。唱诵最多的,当为《请奶奶经》和《出门经》等。以《请奶奶经》为例:

一莲香拜真心,俺拜奶奶起了身。奶奶起身这里走,金童玉女随后跟。众位神灵都请到,请着增福和财神。二莲香拜全神,俺拜奶奶出了门。大门外头龙大辇,奶奶这里上了辇。抬辇之人上了肩,三声大炮响连天。

在念唱时,没有人数限制。念唱也没有音乐上的差别,所有经文基本都可以一种乐调吟唱,民众们认为态度虔诚最为重要,“心诚则灵”。

举办文姜庙会,祈福于颜文姜,多是民间自发组织。得益于博山及周边地区庞大的民间信仰体系,文姜庙会在长期的演进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特点和较稳定的仪式过程,至今在鲁中地区长盛不衰。

20世纪初博山城区段孝妇河

五、提倡孝道:弘扬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颜文姜及其所代表的孝文化,在鲁中地区是独树一帜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伦理规范和传统文化,记录了博山传统文化脉络,象征着一种民间文化价值取向。它既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又是民俗文化的积淀和再现,对淄博及周边地区孝道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或如黑格尔所说:“中国纯粹建立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20]

中国人关于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随着孝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其外延也不断扩展,如《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1],由单纯的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推及到友爱兄弟、关爱幼者,进而扩展到对一切皆礼遇有加。千百年来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成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颜文姜为救公婆,舍身堵泉眼,孝感动天,遂成为庇佑一方,每求辄应的神灵。早在北周时期,当地百姓就建造了颜文姜祠对其纪念,以后历代都有重修。颜文姜也因此备受淄博及周边地区群众崇拜,逢年节寿辰,均要举行大规模活动以祭祀,影响省内外的文姜庙会就是其中一个载体。

一个弱女子用一种最朴素的价值观,为一座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伦理风景线,并让这种普世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沉淀为一种自觉的基因,代代流传,不断发展。世世代代的博山人民膜拜颜文姜,把她奉为神,每年都要进行祭祀活动,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前来虔诚地进香供奉,祈祷许愿。由此博山被世人称之为“孝乡”,成为孝文化的发源地。受她的影响,博山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都深深打上了孝文化的烙印,这对于维系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颜文姜及其代表的孝文化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孝”字,这种舍身成仁,以德报怨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和发扬的。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孝文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精神磐石,也是我们形塑社会价值观的价值原点。颜文姜作为地方孝文化的代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说服力,博山及周边地区群众对其传说耳熟能详,常年受其孝道浸染,自然而然会影响和重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此以往,即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善”是颜文姜送给后人的又一笔精神财富。颜文姜在丈夫去世后,除传统的孝老爱亲观念外,还在“善”的理念支配下,主动承担起对公婆的赡养之责。颜文姜身上体现的“善”对现代人的生活提供极其深刻、有益的启发,利于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此外,颜文姜身上所体现的忍而忠、诚而信、强而义的优秀品质,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这些孝文化资源,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博山孝道文化资源丰富,除颜文姜外,广为传颂的尚有元代高家二女,为侍奉双亲终生不嫁;明代王让为母结庐守墓,被朱棣礼聘为太子师;清初,冷日升万里寻父感动四方等。他们均为生活在各个时代的普通百姓,却以自己最朴素的价值观丰富了博山孝文化内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如果说上述各人代表的还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孝”的话,焦裕禄等则将“孝”文化内涵扩展到了极致。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生热爱人民,热爱事业,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一座坚实的精神丰碑!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出“孝”的本义,提升到对国家尽忠,对人民尽责,以大孝精神对“孝”文化做了完美的诠释,这是“孝”的最高表现形式。

费孝通在论述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时,曾讲了一句16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2] ,大同美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这不仅需要有鉴别各种文化之美的能力,更需要有包容万象的胸怀。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奠基石,可以与各种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使各种文化“美美与共”,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大同”,这是孝文化最根本价值所在。

文/李福源

注 释:

[1](乾隆)《博山县志》,《博山旧志集成》第2册第43页。

[2](晋)郭缘生:《续述征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 147页。

[3](唐)李冗:《独异志》,中华书局,1972年,第342页。

[4](清)孙廷铨《颜山杂记》,《博山旧志集成》,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69页。

[5](清)陈食花修(康熙)《益都县志》,康熙十一年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6年,第634页。

[6]刘心明《孝妇故事探源》,《民俗研究》2003年,第一期,第164页。

[7](东汉)班固《汉书》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3041页。

[8]《东观汉记》已轶,本文转引(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第1895页。

[9](明)高汝行纂辑(嘉靖)《太原县志》卷三,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4页。

[10]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第43页。

[11](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184页。

[12](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210页。

[13](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210-211页。

[14](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251页。

[15](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256页。

[16](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256页。

[17](康熙)颜神镇志,《博山旧志集成》第1册第192页。

[18]()《续修博山县志》,《博山旧志集成》第3册第300页。

[19]王谦《博山颜文姜传说与庙会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14年,第30页。

[20](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6年,第165页。

[21]陈国庆注译:《论语》,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页。

[22] 1990年12月,日本社会学家中根千枝与乔健在东京召开“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为费孝通80岁寿辰祝寿时,费孝通在作“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演讲时说的一句话。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选自博山的故事 特此感谢原作者】

节后余生:回老家护身大法

去年春节写了回老家和父母相处之道的上篇,这下篇一晃就是一年,今年的春节过得非比寻常,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假期长了,留在老家的时间多了,和父母家人相伴的时光也更充足。和父母近距离相处了的日子里,乐趣挺多,烦恼估计也不少。趁着这延期了春节假期,我们来继续解密第二件护身法宝,助你与亲人的相处中的一臂之力。

法宝二:长大成人,为自己负责

心灵成长届里流行一句话:你要是认为自己心灵有成长,最好的验证方式就是回到父母身边住几日,是驴子是马,一下就见分晓。

在世上至亲面前,在这段安全感最高的关系里,我们总容易肆无忌惮、原形毕露。在外,你是政府要员、企业高管、团队骨干或优秀员工,然而一旦在父母面前,可能就是那个早上叫你起床吃早饭好多遍都没反应的大牛、阿花,起了床还有起床气对着父母吼两句的张二娃,脏衣服臭袜子扔给父母洗的王狗蛋……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全然丧失,还脾气可大了,都是父母没做对。这样的状况可能有些极端,但也肯定不是没有。

在父母身边,一方面我们容易忘记自己是小的序位,置身于父母之上,另一方面又可能彻底的把自己当成了孩子,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当你嫌弃父母做的饭菜不合胃口时,你是否应为满足自己的口味想办法?

当你觉得父母打扫卫生做得不干净,你是否该为你居住空间的清洁卫生负责?

当你认为父母的言行处事不当,你是否注意到你可能也在重复同样的模式?

当你对父母养育方式心怀愤怒、甚至积怨颇深,你是否意识到你该为发自你内心的愤怒情绪负责?

当你认为父母对你的关爱和体贴不够,你是否照顾了自己想要被关爱和体贴的需要?

…………

这些思言行为都是在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父母。

放弃责任,意味着放弃力量。

任何一件事,当我们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责任交出去给别人,要求别人为我们负责,甚至指责别人没有满足我们需要时,我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无能为力的孩子,给出了自己的力量,让自己身处于无力为自己做什么、无力承担与负责的境地。

小孩子的习性即是:指责和抱怨,都是父母不好、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多少大人也是如出一辙。指责父母做菜没做得合胃口、不爱干净、乱捡垃圾、不体贴不温柔、不会照顾人或者没给我买车买房……当父母没有满足自己心意时,又抱怨指责,这不都是小孩子的方式么?一味的指责与抱怨,除了制造你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与疏离,把你变成一个“怨妇”或“怨夫”外,岂有带来任何好处?

答案是没有。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情绪和身体、心灵的各种需要等负起全部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在拥有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和我们一样,父母并非完人。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也会有方法不当、甚至是造成创伤的可能。但那些创伤是潜藏在我们身心里,疗愈与成长的责任同样也在我们身上。长大成人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也只能由自己来完成。

在父母身旁的时候,是最好的学习和成长的契机。平日里距离远,交集少,不易引起我们内心波澜。一旦朝夕相对,很多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与伤痛都可能被激发,而此时,如果我们保持觉知与开放、寻找帮助与咨询,恰是疗愈旧伤、释放情绪、获得成长与转化的机会。

在与父母相处时,若父母满足、照顾了我的需要,则心怀感激的接受,并以力所能及之力孝爱父母。若父母没有照顾到自己的需要,你是一个成年人,那么请为自己的需要负起全部的责任。

这是与父母相处的不二法宝。

在父母面前首先位置摆正了,也以成人态度为自己负责了,那是不是就相安无事了?谨守此二者,可保基本平安无虞,但如果想和父母关系更亲近深入还需法宝三襄助。

法宝三:真实表达自我,尊重差异,

为彼此留出空间

在和父母争吵时,你们是否观察过导致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如果仔细回忆下最近和父母发脾气的经过,探索其根源时会发现答案是——对彼此的差异的忽略。

即使孩子生养教化来自于父母,彼此关系亲密无间,却也无法否认各自独立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无法否认彼此的差异化。特别今年春节少了各种外出社交活动,大家一天到晚家里蹲,彼此间的距离更近,独处空间更少,差异与冲突也更可能显现。

他们爱看《雾都夜话》,你爱追各种影视剧;他们爱吃麻辣牛肉,你爱吃广味香肠;他们热闹非凡,你却安静寡言……父母长辈那代人的性格特质、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与我们已大有不同。

可能眼看着一桌子麻辣鲜香,酷爱吃辣的老母亲吃得开心不已,而多年在外生活早已饮食清淡的你却难以下咽。父母许是不了解孩子胃口的转变,但你是否有直接告诉过父母你需要的是什么?可能你要么怕父母不高兴,闷头吃辣,口与心都苦不堪言;或者一见一桌子不合胃口的饭菜,闹着脾气一脸不高兴,还得出结论:连自己爱吃啥都不知道,父母不爱自己!这两种方式的结果到最后不都是伤人伤己吗?违心吃辣的你,伤了自己的身体,父母事后知道后更会伤心。吵闹发脾气的你更是直接伤了父母的心,待冷静后难免会对伤父母心的自己自责懊悔。

不要再相信有毒的鸡汤,没有所谓建立在自己痛苦上的别人的幸福,这是自虐;

也没有什么奠基在别人痛苦上的自己的平安,那是自欺。

真正的幸福,在于我好、你也好。

直接告诉父母你想要的是什么,不要玩猜谜游戏。这天底下的父母只要是为你好、他们又能做到,他们都愿意,而你的需要被满足后的幸福感,也会让爱你的父母开心。父母那代人没有学会的表达自己的需要,从你开始可以改变了。

父母子女间的差异并无好坏,只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这也正是人类独特性的体现。如果彼此能认清、接纳并尊重彼此的差异,给彼此留出空间,那么家庭里增添的绝不是矛盾与争吵,而是丰富多样的精彩。

他们在电视上看《雾都夜话》,你可以在电脑上追你的剧,各自高兴;饭桌上既有麻辣牛肉,又有广味香肠,好不丰盛;他们在客厅谈天说地,好不热闹开心时,你可以戴着耳机我窝在小房间里享受音乐世界……彼此的差异并不会带来冲突和矛盾,反倒增加了世界的多彩多姿。

到此为止,一共给大家揭秘了三个护身法宝,基本都是和父母长辈相处之道的核心。

第一、在尊重序位,回到自己的孩子的位置来爱;

第二、长大成人,为自己负责;

第三、真实表达自我,尊重差异,为彼此留出空间。

只要掌握了这三大法宝,相信你在和父母长辈的关系里,既可以如孩子般享受被疼爱,也可以是成年人自由自在。

父母的家既是你的避风港,也是你的历练场。

以后年年佳节和父母团聚时,大家不妨拿出这三大法宝来小试牛刀,看看是否管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