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指纹命理

神秘文化(神秘文化作文)

时间:2024-02-03 19:31:21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浅析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他的神秘性主要方面是有着现代科学无法解释其奥秘的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的核心是古代预言学,古称其为图纬之学。基本内容包括四种:天象地兆之学,卜筮(shi)之学,相学,异兆揭秘之学。其建立的基础是天人感应理论(西汉董仲舒总结太古预言提出)。

图纬之学起源于河图洛书。太昊伏羲氏时黄河入海口有龙马背负神秘的星象图出现,大禹治水时有神龟背负天书在洛水出现。

图纬学。图指对河图精义的发挥阐释,纬则是对河图洛书的研究著作。纬相对于经而言,经是各种学问家著的理论经典如《诗经》、《论语》等。古人认为这种神秘之学与世俗经典交织即可形成治世学问,所谓经学治国,纬学料事,“精通经纬之学”即指既通经典又通纬术之大才子。

据中国正史所记载,通晓图纬之学的神机名士的预言具有奇特的准确性!《宋史•艺文志》所记载的预言奇书《推背图》(传言为唐朝司天监李淳风及隐士袁天罡二人合著),还有明朝典籍《永乐大典》收录的《烧饼歌》刘基(刘伯温)。

图纬之学于预言国家大事,预言社会灾害和经济波动有大用,但是晦涩难懂。就我个人而言,更趋向于能预测个人吉凶祸福的卜筮,相学。后面,将从基础的命理学入手,由浅入深,探寻人生的奥秘!

以上为观《中国古今预测奇书》后小得,部分内容为摘抄原文。上官山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2023中考必读经典作文|重庆B卷:“______里的文化”如何写作?

一、真题在线

写作(55 分)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不少于 500 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 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请以“______里的文化”为题,把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

⭐(2)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这个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的热议。为提高同学们对劳动的认识,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劳动”的专刊,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你可以记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也可以介绍一项自己的劳动技能,还可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看法。题目自拟。

二、真题解析

题目一考查半命题作文。

题目“________里的文化”,“文化”的含义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从概念看,很抽象,且很宽泛,好像无从下手。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是炎黄子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如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世代传承的古老技艺、流传千年的文艺作品。文化不神秘,文化不遥远。根据材料“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可知文化包括生活、技艺、建筑、器具、文艺、道德素养等等。可从中选取一个方面的具体人、事、物等来立意和选材,就能扣紧题目,如古筝、茶艺、水饺等。立意上,应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自豪、赞美、传承等,进而表现文化自信。

题目二考查话题作文。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

根据“说话劳动”专刊的要求,可以记叙一次自己的劳动经历,也可以介绍一项自己的劳动技能,还可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看法……可知,本次作文的主题是“劳动”。作文的主旨要体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对一些排斥劳动的同学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劳动不仅可以增长人的技能与才干,更可以锤炼人的意志,前者是对人成长显性的影响,后者是对人成长隐性的影响。“劳动”这一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叙事和情感的生发。

三、立意角度

题目一重要的是化大为小。

如: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说说汉字里的文化。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根据材料的提示,将文化的内涵,缩小定位在一个具体的点上,如书法、剪纸、月饼等,然后回忆自己与此相关的事件,或参观欣赏、或亲手制作,写出“我”和它的故事,要写清楚,与之发生故事的来龙去脉,重点写出这一文化元素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字里行间要包含喜爱和赞美之情。可用卒章显志法点明并升华主题,不仅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美,更要表达文化自信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题目二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还可以写说明文。

写作记叙文,可以正面选材,也可以反面选材。正面选材就是记叙一件自己因为参加劳动而得到成长的事件,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明白了父母的不易,懂得了感恩;反面选材就是记叙一件自己因为排斥劳动而不能健康成长的事件,如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排斥劳动,结果初中住宿以后,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吃了大苦头。还可以写作议论文,以“劳动最光荣”“劳动促进成长”等为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可以采用“总—分—总”式成文,也可以采用逐层递进式成文。要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写说明文,可以介绍自己熟练掌握的一项劳动技能,给读者以劳动的知识。

四、标卷范文

(一)

《饺子里的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包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直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黏在我手上了。哎,水总是加得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想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面粉,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得我不耐烦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地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得一节粗一节细,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面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

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拌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

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锅里翻腾得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地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我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传统文化更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名师点评: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叙述把握重点,讲述春节的习俗之一——包饺子。包饺子的过程是文章的重点,先要和面,然后擀皮,最后才是包的环节。作者将包饺子的过程层层拆开,一 步步介绍, 细节描写生动, 语 言活泼。传统文化保护是时代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近年常见的作文选材角度。作者通过包饺子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描写,呼应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民俗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思考与感悟,立意高远。

(二)

《劳动让青春不留白》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它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拥有拼搏的,时尚浪漫而又饱含着劳动的艰辛。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青春,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忘我劳动,保持谦虚,力争上游的人。”当我来到中学的第一天,我就默默地记下了这样一句话:“用劳动经营青春,用勤奋经营人生。”简单的一句话,但却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劳动让青春不留白。

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心中闪烁着梦想,现在就是我们不懈劳动实现梦想的时候。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继往开来、高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学习正可谓是我们现在的事业,而当我们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那么我们的青春便不会流失,我们的努力也必将在似水的岁月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如果我们不在我们的学业上去付出、去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那这样的青春必然会稍纵即逝。珍视青春,热爱劳动,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流光溢彩!

我们步入青春年华,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等于选择勤奋,无论将来如何,激扬的青春梦想最终都将沉淀成感恩的心,在生命中驻足扎根。我们不要辜负自己的青春,我们的汗水见证着成长,丈量着价值,拥有劳动的青春将创造人生的奇迹,书写青春的乐章。

我们满怀劳动的热情,让自己的青春在劳动中闪光。在这里,我们恪守同样的信仰,写下同样的承诺,怀揣同样的青春。纵使我们的一生平淡无华也无关紧要,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青春需要我们的倾心付出,而这付出就是一种努力,一种拼搏,因此我们的青春也会因为自己现在的劳动而变得充实美丽。

让我们拿出拼搏的精神、奋进的,展现青春的风采,调和生命的色彩,奏出激昂的主旋律。

劳动让青春不留白!

名师点评:本文体现了几个优点:一是审题立意准确。文章紧紧扣住了“劳动促进成长”的主题,读者在作者的叙述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快乐,明白青春的宝贵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才更加熠熠生辉。二是诗性语言,富有张力。语言饱含热情,字里行间透露出青春的澎湃和对未来奋斗的向往,增加了文章的张力。既有观点鲜明的理性阐发,又有真挚饱满的情感抒发,充分展现了作者扎实、老练的语言功底和构思能力。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啦,有任何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给老师后台留言

神秘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称著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所谓神秘,内含神奇,隐秘之意。一切有神秘色彩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神秘文化。举凡三皇五帝、后妃妻妾、太监外戚、术士巫师、隐者仙人、善男信女、门帮会派、三教九流、阴阳五行、奇门遁甲、相面测字、炼丹养生、武术气功,皆可包容之。

任何文化因其特质,都处于一定的坐标。中华神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那些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雅文化,它可以称之为俗文化;相对于科举仕途的官场文化,它可以称之为大众文化;相对于那些历代当权者倡导的主流文化;它可以称之为潜流文化;相对与西方工业革命之合导入的现代文化;它可以称之为本土文化。

在文化的殿堂中,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神秘文化那样引人入胜,勾人魂魄,诱人探寻,令人惊叹!神秘文化是一座变幻奇特的库府,治学者从中窥见智慧的闪光;执事者从中总结到御政的权谋;生意人从中获取到滚滚的财源;迷信者从中祈求缚身的绳索。综观当代世风,中外忙碌于神秘文化者大有人在,不乏有益的成果。遗憾而可恨的是,喧闹声中混进了一些市井无赖之徒,毒害民众,中饱私囊。

神秘的色彩最怕事实冲涤,迷信的积垢需要科学的清扫。思想的雾霭不能靠利斧驱散,历史的现象要从历史的角度解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神秘文化,是光怪陆离的复杂共同体,是精华与糟粕交融的意识形态。它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有无孔不入的市场,有衰荣再生的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神秘的文化一度受到荡涤,但它由地上转入地下,由泛滥暂处休歇。一旦开放的历史大潮奔腾向前,这股潜流就乘机而出,四处流布,传统的水质调入现代的色彩,清浊难分。如果不明辨是非,不正确的引导,陈旧的风气和封建习俗将复燃,这是相当危险的。

我们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扎实的学术方法,配合精神文明建设,结合社会现实,发掘历史文献,对待神秘文化,该批判的就批判,该继承的就继承。让渣渣永远沉淀,让学术清浊分明,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带你走进神秘湘西 感受非遗民俗文化

视频加载中...

6月4日,吉首市德夯苗寨,苗鼓齐鸣和苗族舞狮迎接四方宾客。当天,湘西特色非遗民俗的展示展演活动在吉首市德夯苗寨精彩上演。展示了湘西全州8县市的26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产品,以展演、现场讲解、学习体验等环节,多角度展示湘西非遗传承、保护、利用成果,宣传推广神秘湘西文化,让湘西非遗“活”起来,“走”出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郭立亮 刘涛 通讯员 刘婧丽 田红梅 报道

神秘的术数——东方文化特有的认知方式(一)

术数作为中国古代学科分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最早记载于《汉书·艺文志》中。术数文献历经千年积淀,至唐宋时期发展到高峰,出现许多术数理论流派和专著。近代以来,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微,西方文化和科学思想被国人所接受和推崇。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术数知识,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已变得十分陌生,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被贴上了“封建迷信”的标签,逐渐被人们抛弃。

然而,以阴阳五行体系认识世界是东方文化特有的认知方式,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需要树立文化自信,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作为民俗遗产受到关注。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术数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何为术数?

概而言之,一般指用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数理,来推测人和国家的气数和命运,如占候、卜筮、星命等。

术数自古以来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仍不甚清晰。在当今学术界,对术数也未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玉德先生在《神秘的术数》中称:“普遍认为术数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长生类,有养生术、医药术、气功术、炼丹术、房中术、服食术、辟谷术。第二部分是预测类,有卜筮类、易占术、杂占术、择吉术、三式术、占梦术、 测字术、堪舆术、占星术、占候术、相人术、算命术。第三部分是杂类,有幻术、 招魂术、禁咒术、巫蛊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术数类《序》中则阐释道:

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博以杂 说耳。物生有数,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者,是为数学。星土云物,见于经典, 流传妖妄,寖失其真,然不可谓古无其说,是为占候,自是以外,末流猥杂,不可殚名,史志总概以五行。今参验古书,旁稽近法,析而别之者三,曰相宅相墓, 曰占卜,曰命书相书,并而合之者一,曰阴阳五行。杂技术之有成书者,亦别为一类附焉。中惟数学一家为易外别传,不切事犹近理,其余则皆百伪一真,递相煽动,必谓古无是说,亦无是理,固儒者之迁谈。必谓今之术士能得其传,亦世俗之惑志,徒以冀福畏祸。今古同情,趋避之念一萌,方技者流各乘其隙以中之, 故悠谬之谈,弥变弥多耳。然众志所趋,虽圣人有所弗能禁。其可通者存其理, 其不可通者姑存其说可也。”

这段话清楚表明了三层含义:第一,术数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第二,术数中如数学、占候之类属于比较正宗的学问,其它的末流猥杂总括为阴阳五行,百伪一真。第三,术数是客观存在的,对待术数的态度应当是既存其理又存其疑。

一般而言,狭义的术数,是专指以预测吉凶为主的方术。

术数的起源

对于术数的起源,一般认为,术数肇始于东周之后。

在西周以前,存在巫统与血统的分别。巫统代表巫术信仰,血统代表祖宗崇拜。西周统一了巫统与血统,形成周礼统一的信仰体系。春秋之后,社会动荡,这个信仰体系崩溃,新的天道信仰出现,数术即在此时兴起。

巫术时代以鬼神信仰为特征,数术时代以对数的信仰为特征,这是二者的根本差异。从巫术到数术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属完全不同的范畴。术数理论成熟于东周,以鬼神信仰为特征的“神性”已有所淡化。。

从《周易·系辞上》所称“阴阳不测之为神”,可见“神性”在术数中变成了神秘莫测的东西。神性主题功能的淡出,是术数有别于巫术的最显著特征。

术数、数术与方术的区别

“术数”和“数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术数”与“数术”不同之处在于:“数术”内容主要以数字推算为主(重在“数”,包含天文、历法、算术等),进而推断未知事物和未来变化。“术数”则重在“术”。

汉代刘歆《七略·数术略》将其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大类,班固《汉书·艺文志》沿用此法。隋代以后,卜筮、杂占、形法合于五行,《隋书·经籍志》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常之形气者也......是以圣人推其终始,以通神明之变,为卜筮以考吉凶,占百事以观来物,睹形法以辨贵贱”。

宋代以降,随儒学兴盛,“数术”外延和内涵被逐步压缩,天文、历法、算术逐步脱离。宋初《崇文总目》将“数术”分为卜筮、天文占书、历数、五行等,单列算术。明清时,《千顷堂书目》和《明史·艺文志》除天文、历数、五行外,也将算学列为小学类。《四库全书总目》则并列天文算法类和术数类,意味着此时“数术”只剩下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堪舆、相术等。“术数”一词,在多数情况下与“数术”通用。

随着天文、历法等逐步排除于“数术”之外,“四库全书总目”将“数术”改为“术数”。清中期后,“术数”即专指以预测吉凶为主的方术。

术数与象数易学

易学流派有两派六宗之说,两派即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一为占卜宗(太卜遗法),二为机祥宗(京房、焦赣论机祥),三为造化宗(陈抟、邵雍穷造化),四为老庄宗(王弼黜象数),五为儒理宗(胡援、程颐阐儒理,实际应为程、宋),六为史事宗(李光地、杨万里参史实)

象数易学并非不谈义理,义理易学也并非不讲象数,只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象数易学专以《周易》的象和数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来探讨易学问题,义理易学则侧重探讨《易经》卦义和道理的学说。

主要区别有两点:

从目的和功用的角度而言,象数学是为了解释《周易》经传,而术数则是为预测吉凶祸福。象数学不仅解释《易》,而且具有阐发义理和影响科技的作用,而术数仅仅就只是预测吉凶祸福。

从内涵和外延上来讲,象数学是用象、数来阐释《周易》及宇宙万物的理论体系,术数指的是预测吉凶祸福的操作方法。五行、卦爻、太极图等和解《易》体例都属于象数学的范畴,而术数主要涵盖了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风水、命理、奇门、相术等。

由此可见,象数易学和术数是大相径庭的。

儒学对术数的影响

在以儒家伦理为主流的宗法社会中,术数之所以能渗透日常生活,与它在长期发展中吸收儒家伦理思想分不开。受“学而优则仕”影响,相书多出现“封侯”、“三公”、“大贵”等字眼。如“学堂如更朝驿马,位极勋高压天下”、“文星聚处人中瑞,声华独冠英雄辈”,凡有官职者均为佳命,即使末流亦然;反之,纵使福寿全备,也枉然。

同样命局,因男女不同而吉凶有别,女子要恪守三纲五常,允许夫克妻而不可逆。《三命通会·论女命》云:“妇人之利在夫星,夫利则妇必利,夫困则妇必困。”堪舆亦将核心理论比作“三纲五常”。我们看出其中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男女八字,均讲究谐和中庸。从官本位、男尊女卑、中庸等角度可见,术数吸收和利用了儒学伦理思想。

《易》乃儒、术之源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总结言:“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博以杂说耳。”即术数源自《易经》。关于《易经》流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有分析,称自《左传》记载诸占,为太卜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一变而为京房、焦赣,入于祥瑞;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不切民用。王弼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颐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参证史事,《易》论端日开。此两派六宗也。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及方外之术,皆可以援《易》为说,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