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痣相命理

阜埠河怎么读(阜埠河怎么读音是什么)

时间:2024-01-01 00:42:42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七)| 划渡与轮渡

接前文《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六)| 弹棉花、搭阁楼、篾匠……》

人工渡口和架划子

长沙俗语将船称为“划子”,划船称为“架划子” ,并有“谋生有三苦,划船打铁磨豆腐”一说。渡口行船架划子这个苦差事也曾是旧时长沙市民谋生的一个行当。

长沙城区依湘江划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自古以来,湘江两岸人员交往,全靠在人工渡口坐渡船过河。据史料记载,时期长沙市湘江、浏阳河沿岸共有21处渡口。城区主要渡口有:大西门(义码头)至溁湾镇渡口、灵官渡至牌楼口渡口(朱张渡)、草潮门至银盆岭渡口。绕城而过的浏阳河上也有东屯渡、湖迹渡(今烈士公园内红军渡)黑石渡等渡口。

长沙城历史上最有名的渡口当属朱张渡。南宋乾道元年(1165),古灵官渡因学者朱熹、张栻分别讲学于岳麓、城南两书院,经常往返于此渡江,而得名朱张渡,成为誉满三湘第一渡。朱张渡(灵官渡)是城南通往岳麓山的主要渡口,1916年黄兴安葬于岳麓山,就是从此渡口过江,并从牌楼口渡口修了一条专道通至麓山门,后来此道也就成了湖南大学至牌楼口渡口的要道。

长沙市过江渡口经历了“官渡” “义渡” 和“民渡” 三个阶段。北宋时长沙即有官府“设舟以济涉者”,免收民众渡资,时称“官渡” 。从清始,长沙官渡逐渐减少,多由地方乡绅发起,民众集资捐资修建“义渡” 。至兵荒马乱时期,义渡锐减,以盈利为目的之私营“民渡”业日趋兴盛,摆渡载客均收取渡口过河费,于是划渡行业兴起。

最初从事划渡行业一般是近郊菜农和渔民,采用半农半渡方式,用私人划子渡送过江客,收取渡资。后从事渡运的人越来越多,须得经官方批准,发给执照,方可从事私营民渡业。从而,开始形成了官方认可的长沙市划渡专业,也成为了市民谋生的一个专业行当。

解放前夕,长沙市湘江、浏阳河沿岸渡口,架划子船工近千人。船工们终日在渡口揖舟载客,不管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赤日炎炎的夏季,他们都疲于奔波两岸,年复一年,默默的迎来送往。船工们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是一旦社会需要,他们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 在长沙地下党的组织下,东屯渡渡口船工漆少青、黎子阶、王运泉、师运发等人,聚集10只渡划在浏阳河东屯渡口,不辞辛苦疲劳,往返渡运解放军一三八师进驻长沙。为解放军顺利进驻长沙市作出了贡献。

10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军向大西南进军,途经长沙,长沙划渡业船工出动渡划数百只,在南起灵官渡,北至平浪宫沿江一线,连续奋战10个昼夜,将部队全部安全渡过湘江,再立新功,也为长沙划渡业书写了辉煌的-页。

新中国建立之初,长沙市湘江两岸人员交往仍以民渡舟划过江为主。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将渡口架划子船工统一管理,成立了长沙市划驳船运输服务社。

随着城市客运轮渡的发展,划渡业逐渐萎缩。1951年10月1日,大西门经水陆洲至溁湾镇设置轮渡,开通了湘江上第一条过江航线。义码头、溁湾镇、中山路三处划渡停渡。后随着其他航线的开通,新河渡,陶埠渡、小西门渡、草银埠、平银埠、三汊矶、樟木港等多处划渡相继停渡。浏阳河上湖迹渡因建烈士公园被废置,东屯渡因公路桥通车,划渡也被废弃。

1972年,长沙湘江大桥建成通车,余下大部分渡口均被废置。1985年,航行于灵阜线(灵官渡至阜埠河)的市内最后一处人工划驳渡口也停止运行。从此,长沙市区湘江、浏阳河沿岸人工渡口原有21处划业渡口全部撤销。以人工渡口作为城市水上公共交通的方式也宣告结束,古老的渡口架划子行当从此也在长沙市消失了。

市区过江客运轮渡的兴衰

1951年,长沙市人民政府为解决人工渡口木划子摆渡载客量少,受涨大水、刮大风气象条件制约,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决定筹建以机动轮船为运载工具的渡司。同年9月正式成立了长沙市轮渡公司,轮渡公司是国营小型服务性企业,独立经济核算,隶属城市建设局领导。

长沙市轮渡公司开办时,先购置了客轮6艘。其中3艘为蒸汽机轮船(长沙人称之为汽划子),分别命名为建湘号、建设号、建新号轮,最大的建湘号载客为229人,开启了机动船轮渡序幕。随着客运量增加,长沙市轮渡公司逐步以内燃机船取代了蒸汽机船,提高了运力,船舶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也得到提高,使渡江安全更有保障。

长沙市轮渡公司于1951年10月1日,首先开通了大西门(五一路)至溁湾镇轮渡,然后相继开通了草银线(草潮门至银盆岭) 、草三线(草潮门至三汊矶) 、灵阜线(灵官渡至阜埠河) 等市内航线。航线开通后,极大地方便了银盆岭地区的长沙纺织厂、长沙船舶厂和三汊矶地区的化工企业,为工人们上下班提供了交通便利。

据《长沙市志》记载,轮渡客流量逐年增加,最高峰时,曾达到日均5.58万人次。轮渡航线中,以五溁线客运量最大,年客流量达866万人次,占全市渡客量的83%。排队候船,成为轮渡的常态。

虽然客流量大,但是船工们仍然以饱满的热情为渡江乘客提供服务。如1967年,长轮7号在五三线航行中,谷山乡一青年孕妇突然临产,船长立即指示将船员休息室布置为临时产房,并通过广播在乘客中找到医务人员,帮助接生,使婴儿平安诞生。产妇感激得热泪盈眶,决定给婴儿取名为“船生”。后来她带船生乘轮渡时,亲切地称为坐“外婆船”。

1972年10月1日,橘子洲大桥(湘江一桥)建成通车,3、6、12路等多趟公交车从橘子洲大桥过河,五溁线轮渡撤销。

1991年1月30日银盆岭大桥(湘江二桥)建成通车后,湘江两岸市民来往多坐公共汽车,市区各主要渡口轮渡线相继停航歇业,只剩下长沙至铁角嘴轮渡航线继续运营。随着公路班车的快速发展,乘坐轮船的客人越来越少,长沙至铁角嘴轮渡航线也于1998停止航运。

从此,市区过江客运轮渡也在长沙市消失了。

汽车轮渡

1949年8月长沙解放时,中山西路码头是市区仅有的汽车轮渡码头。汽车轮渡航线从中山西路码头开往溁湾镇码头,湘江中水陆洲东西两岸也分别建有码头和车道。两艘铁甲板渡船日夜对开,每船一次能载8辆载重汽车,三班运转,业务十分繁忙。

据行船日志记录,长沙汽车渡口日均渡运量已达两千多辆次。但高峰时段还常常造成严重的待渡现象,出城往河西的车辆高峰时段会从中山西路码头一直排到先锋厅中山亭后面;入城的车辆高峰时经常从溁湾镇一直排到原来的财贸学院,甚至望城坡。蜿蜒几里路的汽车长龙常常让司机等得焦躁不安。

汽车渡船日夜穿梭往返于大江两岸,宛如活动的钢铁桥梁,每日输送西去东来的大小汽车上千辆。汽车渡船靠岸时一声声长鸣的汽笛声,日夜回荡在湘江之畔,似乎也成为了安全抵达彼岸的福音。可是百密一疏,1970年春发生了一场重大责任事故,长鸣的汽笛声变成了使人倍感痛心的哀曲。

1970年3月24日下午,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辆救护车将一位重症小患者转往河东市传染病医院救治,同车的还有小患者的母亲和哥哥。救护车开上渡船甲板尾端后,司机停车时未拉手刹,自行下车,值班渡工也没有按安全规定在汽车后轮塞入三角木,渡船甲板尾端也未挂上安全钢缆,安全措施严重缺失。渡船在行驶中因为颠簸而使救护车自行滑退,掉入江中,人为酿成大祸。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悲剧,这也是长沙汽车渡口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1972年10月1日,橘子洲大桥(湘江一桥)建成通车,两岸变通途,汽车渡口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市内中山西路、溁湾镇汽车渡口也自然消失了。

原橘洲上长沙汽车渡口管理所 图源/龙唐人的美篇

船家禁忌

旧时,长年在船上劳作的船工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禁忌。随着时间悄悄流逝,船家独有的生活习俗和禁忌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花絮了。

在没有机动船的年代,船的动力一般都靠帆,帆是行船时靠桅杆支撑、以绳索牵拉,张开或收起的篷布。张开的帆篷借助顺风风力加快行船的速度。但是帆,读音同“翻”,所以船工都忌讳读“帆”, 而是都将帆叫作“蓬”, 如顺风扬帆时高喊“起蓬”, 逆风或是靠岸前,要降下风帆时喊“落蓬” ,长沙有条街名叫落蓬桥,不知是不是因这个典故而得名?

船家对 “翻”“沉” 两字特别忌讳,包括这两个字的同音字。如船上有陈姓、方姓的船员或乘客,不能直呼其姓,均应改为代称。如陈姓音同“沉” ,则反称之为“脬báo” (浮起来的意思),如长沙俗语“打脬báo秋” ;方姓音同“翻” ,则改反称为“圆” 。

时期湘江上的帆船 赵元任摄

甚至连容易引起“翻”、“沉”之联想的行为都在禁忌之列,如煎鱼、呷鱼不许翻鱼身,也不能叉断鱼尾,因船家将鱼视为船,翻鱼身则意指翻船,鱼头意为船头,鱼尾意为船尾,船尾断了,船就会沉;盛饭不能称盛(与“沉”同音),而称为添饭。吃完饭后,碗、盘子等不能倒扣过来放,筷子也不能横摆在碗上,“倒扣”“横摆”均于船不吉利。水手们不能翻卷裤脚,据说水手们为了避开不能翻卷裤脚的禁忌,干脆把裤脚剪去三分,不知这种不长不短的裤子可就是现代流行的“七分裤” ?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这些船家独有的生活习俗和禁忌渐渐被人们忽视或逐渐消失了。

(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本系列文章: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一)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二)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三)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四)| 稻草和米汤的妙用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五)| 箩脚子、回龙头、踩士…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六)| 弹棉花、搭阁楼、篾匠…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刘曙文。编辑 | 明明。部分图源网络。

征稿启事

工业企业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是生产、生活用品的制造者,也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过去百年,长沙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市域内各大工业企业的贡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长沙市民对于工厂、企业的记忆,梳理、传承长沙工业领域发展脉络,是城市记忆CityMemory平台记录长沙、宣传长沙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平台已积累众多长沙工业记忆题材文章。未来,我们将就这一题材优质内容编辑成书出版。

为此,现针对部分“长沙工业记忆”主题内容进行征稿,欢迎大家投稿相关作品,或提供记忆线索:

1、写作对象

与长沙电冰箱厂、湖南电视机厂、湖南造漆厂、浦沅工程机械总厂、长沙铜铝材厂、长沙汽车制造厂、长沙钢厂等工厂企业相关的记忆文章。

2、写作要求

①围绕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变迁,及工业生产、生活等方面,以亲历亲闻的记忆为主、资料为辅展开写作;

②内容主题明确,语言精炼,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③单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

④图文结合,无侵权行为,图片资料需注明出处。

3、投稿说明

满足需求的投稿作品将用于书籍收录、平台发表,并支付相应稿费、赠书等。

有投稿意向者,欢迎后台留言联系,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七)| 划渡与轮渡

接前文《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六)| 弹棉花、搭阁楼、篾匠……》

人工渡口和架划子

长沙俗语将船称为“划子”,划船称为“架划子” ,并有“谋生有三苦,划船打铁磨豆腐”一说。渡口行船架划子这个苦差事也曾是旧时长沙市民谋生的一个行当。

长沙城区依湘江划分成河东、河西两部分,自古以来,湘江两岸人员交往,全靠在人工渡口坐渡船过河。据史料记载,时期长沙市湘江、浏阳河沿岸共有21处渡口。城区主要渡口有:大西门(义码头)至溁湾镇渡口、灵官渡至牌楼口渡口(朱张渡)、草潮门至银盆岭渡口。绕城而过的浏阳河上也有东屯渡、湖迹渡(今烈士公园内红军渡)黑石渡等渡口。

长沙城历史上最有名的渡口当属朱张渡。南宋乾道元年(1165),古灵官渡因学者朱熹、张栻分别讲学于岳麓、城南两书院,经常往返于此渡江,而得名朱张渡,成为誉满三湘第一渡。朱张渡(灵官渡)是城南通往岳麓山的主要渡口,1916年黄兴安葬于岳麓山,就是从此渡口过江,并从牌楼口渡口修了一条专道通至麓山门,后来此道也就成了湖南大学至牌楼口渡口的要道。

长沙市过江渡口经历了“官渡” “义渡” 和“民渡” 三个阶段。北宋时长沙即有官府“设舟以济涉者”,免收民众渡资,时称“官渡” 。从清始,长沙官渡逐渐减少,多由地方乡绅发起,民众集资捐资修建“义渡” 。至兵荒马乱时期,义渡锐减,以盈利为目的之私营“民渡”业日趋兴盛,摆渡载客均收取渡口过河费,于是划渡行业兴起。

最初从事划渡行业一般是近郊菜农和渔民,采用半农半渡方式,用私人划子渡送过江客,收取渡资。后从事渡运的人越来越多,须得经官方批准,发给执照,方可从事私营民渡业。从而,开始形成了官方认可的长沙市划渡专业,也成为了市民谋生的一个专业行当。

解放前夕,长沙市湘江、浏阳河沿岸渡口,架划子船工近千人。船工们终日在渡口揖舟载客,不管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赤日炎炎的夏季,他们都疲于奔波两岸,年复一年,默默的迎来送往。船工们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但是一旦社会需要,他们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1949年8月5日,长沙和平解放, 在长沙地下党的组织下,东屯渡渡口船工漆少青、黎子阶、王运泉、师运发等人,聚集10只渡划在浏阳河东屯渡口,不辞辛苦疲劳,往返渡运解放军一三八师进驻长沙。为解放军顺利进驻长沙市作出了贡献。

10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军向大西南进军,途经长沙,长沙划渡业船工出动渡划数百只,在南起灵官渡,北至平浪宫沿江一线,连续奋战10个昼夜,将部队全部安全渡过湘江,再立新功,也为长沙划渡业书写了辉煌的-页。

新中国建立之初,长沙市湘江两岸人员交往仍以民渡舟划过江为主。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将渡口架划子船工统一管理,成立了长沙市划驳船运输服务社。

随着城市客运轮渡的发展,划渡业逐渐萎缩。1951年10月1日,大西门经水陆洲至溁湾镇设置轮渡,开通了湘江上第一条过江航线。义码头、溁湾镇、中山路三处划渡停渡。后随着其他航线的开通,新河渡,陶埠渡、小西门渡、草银埠、平银埠、三汊矶、樟木港等多处划渡相继停渡。浏阳河上湖迹渡因建烈士公园被废置,东屯渡因公路桥通车,划渡也被废弃。

1972年,长沙湘江大桥建成通车,余下大部分渡口均被废置。1985年,航行于灵阜线(灵官渡至阜埠河)的市内最后一处人工划驳渡口也停止运行。从此,长沙市区湘江、浏阳河沿岸人工渡口原有21处划业渡口全部撤销。以人工渡口作为城市水上公共交通的方式也宣告结束,古老的渡口架划子行当从此也在长沙市消失了。

市区过江客运轮渡的兴衰

1951年,长沙市人民政府为解决人工渡口木划子摆渡载客量少,受涨大水、刮大风气象条件制约,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决定筹建以机动轮船为运载工具的渡司。同年9月正式成立了长沙市轮渡公司,轮渡公司是国营小型服务性企业,独立经济核算,隶属城市建设局领导。

长沙市轮渡公司开办时,先购置了客轮6艘。其中3艘为蒸汽机轮船(长沙人称之为汽划子),分别命名为建湘号、建设号、建新号轮,最大的建湘号载客为229人,开启了机动船轮渡序幕。随着客运量增加,长沙市轮渡公司逐步以内燃机船取代了蒸汽机船,提高了运力,船舶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也得到提高,使渡江安全更有保障。

长沙市轮渡公司于1951年10月1日,首先开通了大西门(五一路)至溁湾镇轮渡,然后相继开通了草银线(草潮门至银盆岭) 、草三线(草潮门至三汊矶) 、灵阜线(灵官渡至阜埠河) 等市内航线。航线开通后,极大地方便了银盆岭地区的长沙纺织厂、长沙船舶厂和三汊矶地区的化工企业,为工人们上下班提供了交通便利。

据《长沙市志》记载,轮渡客流量逐年增加,最高峰时,曾达到日均5.58万人次。轮渡航线中,以五溁线客运量最大,年客流量达866万人次,占全市渡客量的83%。排队候船,成为轮渡的常态。

虽然客流量大,但是船工们仍然以饱满的热情为渡江乘客提供服务。如1967年,长轮7号在五三线航行中,谷山乡一青年孕妇突然临产,船长立即指示将船员休息室布置为临时产房,并通过广播在乘客中找到医务人员,帮助接生,使婴儿平安诞生。产妇感激得热泪盈眶,决定给婴儿取名为“船生”。后来她带船生乘轮渡时,亲切地称为坐“外婆船”。

1972年10月1日,橘子洲大桥(湘江一桥)建成通车,3、6、12路等多趟公交车从橘子洲大桥过河,五溁线轮渡撤销。

1991年1月30日银盆岭大桥(湘江二桥)建成通车后,湘江两岸市民来往多坐公共汽车,市区各主要渡口轮渡线相继停航歇业,只剩下长沙至铁角嘴轮渡航线继续运营。随着公路班车的快速发展,乘坐轮船的客人越来越少,长沙至铁角嘴轮渡航线也于1998停止航运。

从此,市区过江客运轮渡也在长沙市消失了。

汽车轮渡

1949年8月长沙解放时,中山西路码头是市区仅有的汽车轮渡码头。汽车轮渡航线从中山西路码头开往溁湾镇码头,湘江中水陆洲东西两岸也分别建有码头和车道。两艘铁甲板渡船日夜对开,每船一次能载8辆载重汽车,三班运转,业务十分繁忙。

据行船日志记录,长沙汽车渡口日均渡运量已达两千多辆次。但高峰时段还常常造成严重的待渡现象,出城往河西的车辆高峰时段会从中山西路码头一直排到先锋厅中山亭后面;入城的车辆高峰时经常从溁湾镇一直排到原来的财贸学院,甚至望城坡。蜿蜒几里路的汽车长龙常常让司机等得焦躁不安。

汽车渡船日夜穿梭往返于大江两岸,宛如活动的钢铁桥梁,每日输送西去东来的大小汽车上千辆。汽车渡船靠岸时一声声长鸣的汽笛声,日夜回荡在湘江之畔,似乎也成为了安全抵达彼岸的福音。可是百密一疏,1970年春发生了一场重大责任事故,长鸣的汽笛声变成了使人倍感痛心的哀曲。

1970年3月24日下午,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辆救护车将一位重症小患者转往河东市传染病医院救治,同车的还有小患者的母亲和哥哥。救护车开上渡船甲板尾端后,司机停车时未拉手刹,自行下车,值班渡工也没有按安全规定在汽车后轮塞入三角木,渡船甲板尾端也未挂上安全钢缆,安全措施严重缺失。渡船在行驶中因为颠簸而使救护车自行滑退,掉入江中,人为酿成大祸。发生了不该发生的悲剧,这也是长沙汽车渡口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

1972年10月1日,橘子洲大桥(湘江一桥)建成通车,两岸变通途,汽车渡口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市内中山西路、溁湾镇汽车渡口也自然消失了。

原橘洲上长沙汽车渡口管理所 图源/龙唐人的美篇

船家禁忌

旧时,长年在船上劳作的船工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些生活习俗和禁忌。随着时间悄悄流逝,船家独有的生活习俗和禁忌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花絮了。

在没有机动船的年代,船的动力一般都靠帆,帆是行船时靠桅杆支撑、以绳索牵拉,张开或收起的篷布。张开的帆篷借助顺风风力加快行船的速度。但是帆,读音同“翻”,所以船工都忌讳读“帆”, 而是都将帆叫作“蓬”, 如顺风扬帆时高喊“起蓬”, 逆风或是靠岸前,要降下风帆时喊“落蓬” ,长沙有条街名叫落蓬桥,不知是不是因这个典故而得名?

船家对 “翻”“沉” 两字特别忌讳,包括这两个字的同音字。如船上有陈姓、方姓的船员或乘客,不能直呼其姓,均应改为代称。如陈姓音同“沉” ,则反称之为“脬báo” (浮起来的意思),如长沙俗语“打脬báo秋” ;方姓音同“翻” ,则改反称为“圆” 。

时期湘江上的帆船 赵元任摄

甚至连容易引起“翻”、“沉”之联想的行为都在禁忌之列,如煎鱼、呷鱼不许翻鱼身,也不能叉断鱼尾,因船家将鱼视为船,翻鱼身则意指翻船,鱼头意为船头,鱼尾意为船尾,船尾断了,船就会沉;盛饭不能称盛(与“沉”同音),而称为添饭。吃完饭后,碗、盘子等不能倒扣过来放,筷子也不能横摆在碗上,“倒扣”“横摆”均于船不吉利。水手们不能翻卷裤脚,据说水手们为了避开不能翻卷裤脚的禁忌,干脆把裤脚剪去三分,不知这种不长不短的裤子可就是现代流行的“七分裤” ?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这些船家独有的生活习俗和禁忌渐渐被人们忽视或逐渐消失了。

(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本系列文章: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一)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二)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三)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四)| 稻草和米汤的妙用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五)| 箩脚子、回龙头、踩士…

长沙悄然消失的生活习俗和行当(六)| 弹棉花、搭阁楼、篾匠…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 刘曙文。编辑 | 明明。部分图源网络。

征稿启事

工业企业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是生产、生活用品的制造者,也是城市居民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过去百年,长沙城市的发展得益于市域内各大工业企业的贡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工业的支撑。

工业记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长沙市民对于工厂、企业的记忆,梳理、传承长沙工业领域发展脉络,是城市记忆CityMemory平台记录长沙、宣传长沙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平台已积累众多长沙工业记忆题材文章。未来,我们将就这一题材优质内容编辑成书出版。

为此,现针对部分“长沙工业记忆”主题内容进行征稿,欢迎大家投稿相关作品,或提供记忆线索:

1、写作对象

与长沙电冰箱厂、湖南电视机厂、湖南造漆厂、浦沅工程机械总厂、长沙铜铝材厂、长沙汽车制造厂、长沙钢厂等工厂企业相关的记忆文章。

2、写作要求

①围绕相关工业企业的发展变迁,及工业生产、生活等方面,以亲历亲闻的记忆为主、资料为辅展开写作;

②内容主题明确,语言精炼,逻辑清晰,结构完整;

③单篇字数不少于3000字;

④图文结合,无侵权行为,图片资料需注明出处。

3、投稿说明

满足需求的投稿作品将用于书籍收录、平台发表,并支付相应稿费、赠书等。

有投稿意向者,欢迎后台留言联系,

长沙旅游,岳麓山的风光和美食让人着迷

#秋日生活打卡季#

在经历过昏天暗地的晕眩,额头上巨大的汗珠湿透了头发,滚烫的脸也发红发烫,双腿乏力,口里冒烟,这就是顶着大太阳,骑行,然后去爬岳麓山的后果。不过最终到目的,山顶的风还是吹到了我的脸上。

初秋的九月,叶子还不是太黄,旅游的人无论何时季节总是很多,到处走走,就算是和地球的浪漫约会了,去岳麓山,你会感觉到真实的人间烟火气,有美食,有山顶的风,有游客们的碎碎念,还有对大自然的敬意。

岳麓山的人间烟火气

湖南大学2号口出,提前公众号上预约好门票,出发,看好天气,然后衣服舒适为主,因为爬山挺累,宽松点好,走到毛主席雕像位置处,有很多人拍照打卡。路口处是大学图书馆,雕像左侧便是湖南大学。有很多的年轻女孩子在这打卡拍照,每次路过我都在想,当年努力学习多好呀,可以天天下课去爬岳麓山,如今青春已经回不去了。继续向前就是登高路的美食街了,客流最多的还属茶颜悦色呢,地标美食,价格实惠。虽是工作日,但是人还是很多。满满的烟火气。

伟大的主席

好多人啊,开溜了

其实除了登高路上的美食,附近也有一条很丰富的美食街—大学城美食街,阜埠河1号口出就能到达,有烘培店,咖啡店,还有一些小吃,加上主食,有时间去溜达也蛮好。我是白天下午去人不是特别多。

好多美食,冲

游客们的碎碎念还有吐槽

去爬岳麓山总能遇见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去这里玩的人有很多,(失业的,单身的,拖家带口的,学生,摄影师,外地游客等等)最有意思的是每次去岳麓山能遇到广东的,她们都忙着收租吧,所以可以放心的玩,广东话真的很好听。有一次还遇到了一个有相同爱好的摄影师,他去过很多地方,年纪也比我大,那时候秋意正浓,爱晚亭被他拍格外的耀眼,人人都夸他。。这里还有很多自行车挑战者,中年男人,奋力的蹬脚踏板,弯腰发力,汗水滴落他全身,他只有一个目标,到达山顶。胜利是属于勇敢的人。今天遇到2个女生,外地来玩的,打卡了一下岳麓山,下午很早就下山了,和她队友说,赶紧回酒店睡大觉,然后半夜起来看长沙夜景。哈哈。2个人相视大笑起来。能行。人太多,很多游客拍照打个卡,无心看景就撤了,人太多啦。

遇到的摄影师,他手机照的秋意,照片是我问的

阴天去比较好些

冰山一角的人物/还有大队伍没拍了

敬畏自然

不来岳麓山,不会知道生命力的强大,这里的树木长的特别茂盛,除园区人的用心照顾,还有这里地势高有水,阳光充足。当然这里的树也有些年份了,还是在努力生长着,大门直走大马路有很多绿茵茵的树木,抬头就能感受到自己仿佛在森林搬自由。曾经我也是一名工作狂,后来回到了长沙,我才慢慢学会放慢脚步,感受到一草一木的生机力,仿佛是内心沉睡的动物,觉察到季节的来临慢慢的醒来了。

又高又大的树木,这还不算大的,大的没拍

岳麓山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美,你能感受到不同的人间烟花气,还能体会到生命力的蓬勃。这就是星城岳麓山的魅力。

城中村蝶变文化艺术高地 双创产业集聚迎新发展

训德馆。 屈晓 摄

后湖新貌。 任宗麓 摄

后湖霞光。 任宗麓 摄

宽阔宁谧的湖面,灵动的公共景观空间,别具时尚气息的石拱桥,独具特色的脚手架艺术馆,文创与科创产业集聚,还有百余位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慕名扎根……这里是位于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和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核心区域的中国(长沙)·后湖艺术园。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数年之前这里还是湘江以西最大的城中村,违建遍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2015年后湖综合整治项目——中国(长沙)·后湖艺术园正式启动后,一个城中村逐渐消失,一个长沙文化创意最具活力的无边界艺术园区加速崛起。

12月9日,中国(长沙)·后湖艺术园全面开园,开门“纳客”,湖南长沙又增添一座新地标。可以期待的是,未来中国艺术高地的版图里,除了北京798、上海莫干山、广州红砖厂……长沙后湖也将占据一席之地。

城中村变艺术园区

成城市魅力新名片

从大学城里的城中村,到如今的无边界艺术园区,后湖的“华丽转身”还要从2014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说起。报告明确提出,要“依托长沙后湖文化艺术园等文化产业基地,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

以此为目标,2015年岳麓区正式启动综合整治,通过道路建设、截污治污、拆违提质、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五大工程,后湖片区被打造成长沙市中心城区宜居宜业的生态治理示范区,集原创艺术创作交易、湖湘文化展示、艺术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无边界艺术园区。

据悉,后湖艺术园规划面积2110亩,以后湖为中心,东临潇湘大道,西至后湖路,南起靳江路,北到阜埠河路。目前,片区布局的湖大路、麻园路等7条市政道路已竣工通车,清淤、截污、箱涵、河湖连通、水循环、水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面完成,实现了湖水“长治久清”。

六百亩碧波荡漾,展现的是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秀美画卷。三所名校环绕,讲述的千年文脉、创新创意的新发展。“我们的定位就是艺术高地、文创高地。”岳麓区后湖片区综合整治征拆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后湖艺术园将打造颜值与气质俱佳的创意高地。

岳麓区委书记周志凯认为,集名山、名水、名洲、名校、名家于一域的后湖艺术园,是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成为岳麓乃至长沙、湖南文创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提升城市魅力的新名片。

寻找城市有机更新模式

打造双创发展新高地

后湖之变,还变在精明增长与科创文创,致力于寻找城市有机更新的一种模式和方向,打造新兴经济发展的典范。

漫步在麻园路上,后湖所映射的是在老建筑上改造的办公场所。不搞大拆大建,保持现有村落基础,保留原有建筑,有机改造是后湖整治的特色。近年来,实施功能性改造,后湖关停门店635家,征拆历史违章3118栋,打造了脚手架艺术馆等7个重要节点。

由废弃农贸市场改造而来的脚手架艺术馆,除了屋顶因破烂重建之外,农贸市场原来的整体结构几乎全部保留。后湖新村原来的村民自住房全部保留,经国内外知名建筑设计师改造,348栋民居外墙焕然一新。湖湘韵味与现代元素在这里碰撞交融,人文艺术气息凸显。

改造一新的后湖立足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的定位,吸引着人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在此汇集,成为长沙文创、科创产业发展新高地,也成了名企名家汇聚的后院。

后湖艺术园将整个园区分为科技创新区、文化创意区与水环境整治三个区域。其中,科技创新区打造岳麓·中建智慧谷(中建国际产业园),将依托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的优势资源,为大科城“产学研”转化提供空间和载体。

文化创意区,则采取“名家+名室+名企”模式,利用高校资源打造创意设计、艺术、科创梦想等特色小镇,重点引进教育培训、艺术设计、文化创意、艺术创作四大类企业。

今年8月正式签约入驻后湖的一线智造设计产业园,定位为以设计带动产业,以产业带动产值的建筑设计产业园区,预计聚集高端设计类人才600人以上。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线智造设计产业园执行董事安勇认为,实现产业链集聚之后,将带来设计行业整体力量的提升和拓展。

百余位大咖慕名扎根

艺术园区孵化创新思维

衔接麓山、湘江、岳麓书院,环绕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名校的后湖,是千年文脉深藏之地,也是长沙艺术气息最为浓厚的地方。2015年之前,后湖虽坐拥绝佳的地理位置,但长期交通不畅,环境脏乱,一度曾是众多有意扎根于此的艺术家眼中的鸡肋。

但综合整治之后,不少省内外艺术家陆续寻到这里开办工作室。湖南省美协主席朱训德早早“入驻”,他说:“这里会走出湖南最优秀的画家、最优秀的设计家。”截至目前,后湖国际艺术园已经入驻100余位艺术家和设计师。

“后湖最具魅力的,是艺术家们领域各不一样,门类俱全。不同的思维,就能碰撞出火花。”2015年“入驻”后湖的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任教于长沙理工大学的肖小裘认为,艺术家群落的形成,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艺术中,也有利于各种学术在后湖形成百家争鸣之景。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秘书长、CCIAD千府国际首席设计师、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英国UCL大学访问教授张楠认为,后湖的未来以及将对城市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值得期待。因为时代发展,城市结构的变化,原来由于城市扩大带来的距离问题将不是问题。这又会帮助城市回归,让聚合本身更有创意、更有价值。

实际上,一切的城市生命力,都来自于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孵化在于艺术园。

朱训德非常看好后湖艺术园,“就像巴黎塞纳河左岸和伦敦泰晤士河的南岸,艺术高地可能不直接产生GDP,但它一定能够给这个城市带来文化和旅游的活力,给市民带来高品质的文化艺术生活,为城市建设和科技发展带来创新活力。”(罗雅琪)

长沙面积最大地铁站主体完工 地铁4号线阜埠河站春节不停工

长沙城事【长沙面积最大地铁站主体完工 地铁4号线阜埠河站春节不停工】阜埠河站是长沙地铁3、4号线的换乘站,因其体量较大且场地狭小、交叉施工多等因素,成为制约4号线试运营的关键站点。春节期间,中铁建大桥局阜埠河站项目部70多人坚守工地,加班加点,确保4号线如期载客试运行。作为长沙最大的地铁站,4号线阜埠河站日前正式封顶,进入最后的装饰装修阶段,将于5月底随着4号线的试运营一同投用。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