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虽然有很多,但其实不用挨个把所有的字都练一遍,因为汉字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了汉字的这些规律,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总结汉字结构的人有很多,其中不乏大家。我仅仅从我自己的体会上,总结几个大面上的特点,如有不对请给予指正,共同学习。
汉字结构总体上特点如下:
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左高右低,左右结构注意向背不要散,上下结构字注意中线不要斜。分布均匀,主笔突出。大小随形,重心稳定,小子不要强行写大,但大字一定要注意紧凑。穿插呼应,灵活多变。以上是汉字结构总体特点,不在于具体笔画长短规则,而需要在写每个字时细细体会。
如果觉得写的还不错,欢迎关注我,您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该系列的最大动力,感谢朋友们。另外我还会持续更新海量书法学习资源,高清碑帖图片等。欢迎关注。
她自言道,现在已可以随意将写千字小作文一挥而就了,得意之跃跃然幻形而出。她,显然有得意的本钱,每天总是在大家睁眼还没睁眼睡眼蒙眬时第一个提交作业。
我猜她也仅用了6成或不足6成的功力,且在仅一餐喝点清汤粒米照见眉梢的情况下,在经常性遭遇夜半鼠患惊骇下轻松地完成。她的文字能够让枯枝发芽、让死去的人重生、让老朽还童。令我敬仰。
我是没有写作习惯的,提笔就觉词穷,搜肠刮肚后依然词穷,也不懂文学表达技巧,缺少海阔天空地联想,拟人拟物都不擅长,引申演绎更加陌生,文字死板干枯,不能灵动飞扬。
早几年,在论坛吵架时,有时作为对立面,用文字阐述自己理解的道理,事后将表达的文字简单整理,记录当时的思路,积累打架的经验,仅此文字写作经验而已。
书是看了一些,记忆力不好,看了就忘,头脑空空。名人导师的写作技巧全无概念也就无法模仿,也没有养成定时输出的习惯。只偶尔将零散读书的感想片段,东鳞西爪的内容,标个1234汇总,断断续续,不成气势不成文章。
此刻,坐在宾馆游泳池外的走廊里,在等孩子游泳结束,也为明天的作业愁肠百结。突然闪出不醉早晨说的一挥而就,眼前一女子长袖一挥般潇洒出现。我何不口述,俗话是:说的轻松。
以上文字就是说的结果,继续。
说的时候眼睛很自然地向四周看,东张西望,好像有无数听众在旁,说者头脑清晰口若悬河。
此时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们面对一张纸的时候,眼睛盯着纸,自然目不转睛,这个动作会让人迟钝,迟钝就没有了思路;当我们思维活跃时,眼珠子一定也是活跃的,左右顾盼生辉。至少我自己是这样。
而且当我们说到想到时间性相关内容时,眼珠子也会固定地向某个方向移动,当我们回忆历史事件或对未来想象、谋划时,这两类信息在人脑储藏的位置不同,要通过眼睛的移动来检索相关的信息并进行综合处理。因此,我们要口动眼动脑动,而不要目瞪口呆,这也许是一条灵动地写作之路。
她说,口吃。
我想到,口吃的人脑子必活。因为语言表达不顺畅,在说话出声前,必先在脑反复转圈儿;还有一种情况,脑转得快嘴慢,所以会口吃;在发声的时候,有多种表达内容供选择,因选择性障碍导致了口吃。用笔表达,解决了这个问题,积久为功,成为特长。
想要灵动表达,口述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嘴对应脑将内语直出,录音记录说的内容。这样脑不会因笔写或打字的速度影响思考表达,而且脑因输出的需要,快速在存储信息中检索,是并行而不仅是串行,可以跳跃表达。你只管说就行了,不停地说,不要考虑逻辑性,不要考虑文学性,那都是后期加工的事情。要一气呵成地将脑中所有涌现的倾泻而出,录音记录下来,这样就将脑从目瞪口呆的状态激活解放出来了。
口述,我是有点经验的,只是从未与写作挂钩。过去因工作或个人的习惯,用嘴经常做三件事:讲课,提问谈话,清空头脑。
口述、录音后转换成文字、阅读、疏通语句、词序、语感,调整逻辑关系和表达顺序,完成写作。至于风格,表达策略,总体构思,这些目前暂不考虑。
每天看到他四射,总能快速地构思一篇文章,我想除了大量阅读地厚积薄发、过人记忆的用典能力、丰富地联想能力外,抑制不住地表达输出热望也是重要地原因。
我很冷,热不起来,这是个性的原因,还有方法、能力的原因。除了偶尔参与讨论引发的对立表达外,脑子里的信息是呆滞不动的。信息被动接收,虽然量很大,处理效率低,很少主动输出。如果有输出,也是为了输入而强制性地逼迫自己输出。所以文字内容干枯,缺少热烈如火的情绪。
自由书写活动时间近半,她他都是榜样,我要充分利用剩余的时间,把口述这种方法使用熟练。有了对症治疗的方法,脑也因此变得活络,存储的信息开始流动。
今天说了这么多,几乎是一气呵成,想到啥就说啥了,不假思索。说不要停,哪怕是废话,只要在说,脑就在飞速地运转。说话时不要刻意地想,脑知道自己会让嘴说啥,你只管张开嘴说就可以了,脑不会让嘴有较长时间的停顿和语不达意。
自由书写是笔与脑的连接,也是脑和语言的直接连接,把内语输出录音,并利用科技手段快速转成文字,我们都可以将上千字的小作文,一挥而就了。
自由书写,我更喜欢叫它自动书写,让脑存储的信息自动流出。
2023-8-22
#把地球的故事讲给宇宙#
山抹微云,峰回细雪
这里是微云,带你一起品文字之美
名字是孩子出生后,在这个世界上得到的第一件礼物,承载着父母亲人对孩子美好的祝愿。
但是,王,张,李这些大众的姓氏怎么起好名字呢?
普通的姓氏,诸如张,王,李等,比那些小众的姓氏更难起名。
其实,大众姓氏还是有许多好名字的。比如:张居正,张无忌,张恨水
王羲之,王之涣,王也
李清照,李之仪,李商隐
刘弗陵,刘令娴,刘细君
微云前几天为一位亲人取名,翻阅诗词文集,就总结出来这六条普通姓氏取名规则。
第一,观察字的形体结构,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协调美。 ①错落的平衡美。王羲之。王羲之这个名字妙在整体的名字结构非常完美平衡,是简—繁—简的结构,极简与极繁之中达到一种,图形的平衡。
②整体的平衡张居正。这个名字的平衡美在于整体的中正平稳,而且名字的意思也透露出追求中正的意思。
③极简的结构美王也。“王”这个姓氏本不好搭配字,容易倒置整体结构不稳定,但是这个“也”添加非常妙,有种大道至简的意味。
这个名字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王”这个字往右倾斜九十度,会变成一个很像“也”的图形。也就是说“王”和“也”这两个字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稳。
这里再提一个人“王弗”苏轼的妻子。
在考察了大部分的名字之后,会发现绝大多数好听的名字的视觉结构都是趋向于平衡稳固,体现一种“结构美”。
所以,在起名字要尤其注意这一点。
第二,体会字的音韵律动,达到名字在听觉上的悦耳动听。名字除了常常见于文书纸张上,还出现在呼唤某人,所以还要保持名字的音韵和谐,悦耳动听。
①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要尽量选开口的字,如“杨”不要选闭口的字,如“目”。
②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尽量要选去声,也就是四声,有种气势张扬的朝气在。
③名字的三个字的声调,组合起来要有起伏变化。
例如:“李清照”,她的名字声调是“落—平—起”。这样名字读起来就起起伏伏,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美。
例如“李一一”这个就不太好,太过平坦。
第三,“动词”的化静为动的神奇画面感作用动词在名字中的承接和点缀,非常有用,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功用。
经典的形式为“动词+名词”例如:张恨水,张居正。
这种形式好在,给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张恨水,“一个老人肃穆地站在奔流不尽的河边”。
张居正,“一个着明制大红官服的官员端坐在高堂上。”
第四,“虚词”的承接顺应有时候有些姓氏比较偏僻,且字体字音比较奇怪,似乎不太好起名,这时候就需要一些虚词来承接点缀。
常用的虚词有这几个:“之”“也”“弗”
①虚词+名词
虚词如果放在中间,是起到了承接的作用,比如:李之仪,关之琳,张若虚
②名词+虚词
虚词放在名字最后是一种点缀,对名字意思的补充和视觉结构的完善。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等等
③单用虚词
因为虚词是没有意思的,所以单用虚词有种古朴简约之美,特别适合搭配一些笔画简单的姓氏,特别是“王”这个姓氏。例如王也,王弗。
第五,“数字”的神奇应用一,九,十,百,千
赵一曼,张九龄,程十安,郎千秋
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诗词中常用的数字,其实是有所带的形象色彩。
“一”是常有孤勇,坚韧的感觉。
“九”有种庄重大气的感觉
“百”“千”有气势挥毫的潇洒,亦有感慨历史悠悠的浩荡。
第六,诗意的凝练,意蕴的无穷用一些富含意蕴的意象,例如“鹤”“玉”“月”等等
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有含蓄,凝练,意味深长,而这些特点和起名字的原则是一致的。
一个有意蕴的名字,像一首古诗词带给人的审美是悠长。
当然了,这个整体化用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能尽力而为。
比如这些名字:
邢岫烟,出自“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岫,山穴也。烟者,轻云也。描绘的是山岚之间,云烟缭绕的朦胧美,出世美,很符合邢岫烟本人闲云野鹤的性格特点。
孟晚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江疏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其实,以上六条符合一两条即可。好名字总是可遇不可求,而且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名字好听又有什么用呢。
示例一下,以下几个是微云起的几个名字。
叶微明,李微明,李迎霜
张纯鹤,张明鹤,王若
关注微云,后续未完
#取名字##孩子##古风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