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它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是一座极富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城市,老北京人口中随意的一句俗语,可能背后有着深远的历史来由。今天,我们就以"东城富西城贵,北城穷南城贱"这句话为例,来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可以去翻阅以前的资料,就会发现,在明清之际,北京市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市,东西南北的划分很是清晰。而这句"东城富西城贵,北城穷南城贱"最早见于清朝末年学者震钧的《天咫偶闻》一书中:"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这句话不难理解吧,就是说西城住的都是王公贵族,地位尊崇,所以说"西城贵",而国家的仓库都坐落于东城,因此称"东城富"。
也许有人对《天咫偶闻》这本书并不了解,它是一本北京风土掌故的杂记,它的内容以清代的典章制度和名人轶事为多,也对民间的风俗技艺有着较为详实的记录。再加上作者本人是出身八旗世家,自小熟悉北京的风土人情,更在京师大学堂教书修习,他的著作当然是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
我们先来看看"东城富",之所以有这说法,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当时东城聚集了许多国家的仓库。那时候京城共有13个大型仓库,其中位于东城的就有七个。第二,由于仓库的大量聚集,东城也成为了京城的金融中心。当时享誉京城的"四大恒"钱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均是坐落于东城。在清朝的末年,洋人更是在这儿设立了许多银行,就如著名的英国汇丰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德国德华银行等。
再来说说"西城贵"。有句俗话叫做"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清朝时北京作为首都,王公贵族多如过江之鲫。而他们的宅邸大多都建造在西城,就如著名的恭亲王府、敦亲王府、郑亲王府等等,都在西城扎堆。根据《寻访京城清王府》一书中所记载,在清朝,贝子爵位及以上的府邸共有132座,其中有超过70座坐落于西城。
恭王府
那么"北城穷"这一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清代的北城,是现在钟鼓楼一带地区,这里属于居民区。当时一般的穷苦百姓都住在这,可不就是"又穷又破"的"贫民窟"吗?
再说说"南城贱",当时北京的南城,有一个天桥,是曾经北京最为繁华热闹的"平民娱乐场所"。一句"多少游人不忆家"足以描绘出当时的盛况,这里都是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杂耍技艺"的汇集之处,这些聚集的杂耍艺人与戏子们从事的都是"贱业",自然而然,南城也就被冠上了"贱"的名号。
其实除了这句俗语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值得我们说道说道,叫做"东城富、西城贵、穷崇文、烂宣武",前两句话没什么变化,这后两句的意思则是因为北京的前三门(崇文-前门-宣武门)在解放前未拆除城墙的时候,晚上都是要落锁的。进京的商人们只能滞留于南城,这些商人们大多数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有这个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自然就吸引了相应的小商贩和三教九流的云集,著名的"八大胡同"也是在这儿。
这儿不得不提起还有一句奇怪的俗语,叫做"南城茶叶北城水"。我们前面说过,南城和北城在当时住的都是一些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然而有趣的是,南城除了天桥之外,还有着许多茶叶的加工坊,京城的六大茶庄,就有四家开在了南城,所以南城的茶叶非常有名。
好马要配好鞍,好茶自然也要配好水。别看北城住的都是些"穷苦人家",这儿打出的井水却分外甘甜。京城许多地方打出的水井,它们涌出的水又苦又涩一点也不好吃,可在北城的安定门一带,这儿打出的井却都是甜井,井水清冽甘甜。
当然了,还有说法说是反过来的,叫做"东城富西城贵,南城贫北城贱"。 更有甚者对四九城的定义和划分都存在争议。其实,对于这类民间言谈,都是众说纷纭,不过一家之言罢了。住东城不富的大有人在,西城不贵的也不在少数,往日历史已成云烟,现在这种有些莫名其妙的的"偏见"自然也是无稽之谈了。
相信一提起“老北京”,很多人都有话说,北京是一个特别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作为曾经的六朝古都和政治中心,在北京这块热土上,曾发生过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而生活在北京城中的老北京人,也有让世人羡慕的京味儿生活。老北京俗语“东富西贵,南贫北贱”,说出了地域或方位上的差异性,背后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在古代社会,北京作为皇城,曾根据不同等级、身份,规划出了不同的居住地点,所以才会有高低贵贱、贫富之分。
第一、东富西贵“东富西贵”曾是一种北京地区,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所谓“东富西贵”的意思非常明确,住在北京东城、西城地区的富人和贵人比较多。
这主要是因为东城旧京仓场多,想当年北京城一个才有13个仓场,而东城就有7个之多。再一个,东城有很多商人,金店、银行基本上都聚集于当地。
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东富”的说法绝对站得住脚。
而”西贵“,则是说西城中的人非富即贵,王府、官邸可以说比比皆是。《寻访京城清王府》一书中,就曾提及北京城王公府邸高达132处,但位于西城的就有70多处。
正所谓东城多仓场,西城多王府,这与“东富西贵”的说好相符。
据史料记载,清代十三位皇帝共育118位皇子,这些皇子的王府至少有80%以上都设在西城。
老北京人都知道西城王公贵族多如牛毛,这也体现出了皇家所独有的“贵气”。 时至今日“东富西贵”依然存在,只不过不像清朝那样明显了。
第二、南贫北贱所谓“南贱北贫”,说的是住在北京南北城中的人多为贫贱之人。实际上将这句俗语和“东富西贵”做对比,可以发现无论是地域、方位等,都可以体现出东西、南北的差异性。
住在东西两地的都是非富即贵,相反住在南北城的则是穷人居多。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东西城都被富人和贵族占了,根本没有穷人的生活空间,所以他们就只能转移到南北城地区生活。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家调配,也就是说专门将穷人赶到南城和北城,就可以与富人和贵族有所区分。
“南贫”指的是北京南城多是“贫民”,也就是一些以出苦力为生的老百姓。按照穷人互帮互助的传统来说,南城也是北京城最有人情味儿的地方。各种老字号、少数民族聚集地、天桥,其实就都位于南城一带。
而“北贱”则是指北城区内,居住的都是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北城的前门大街上总是熙熙攘攘,因为跑满了混口饭吃的老百姓。
当地还有大家熟知的“八大胡同”,古人的心目中都属于低贱的行业,茶馆、戏院、相互掺杂,所谓三教九流鱼龙混杂。
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八大胡同的姑娘们,还是走街串巷的挑货郎,亦或是在天桥卖弄手艺的艺人,其实都是低人一等的贱民。
尤其是戏子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他们甚至比娼妓还要低一等。由于北城中都是“下九流”,或者说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贫苦百姓,所以才有“北贱”的说法。
事实上北京老话“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原话是:“东富西贵南贱北贫,南城茶叶北城水”。通过这句俗语其实就可以反映出,生活在旧社会的老北京人的生活状态。
随着时代变迁,“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其实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立之后由于军阀混战,所以生活在东西两城的富人和贵族,在战乱中不仅丧失了地位而且也失去了家财,他们唯一的祈求就是能够活命。
结 语在战乱年代,由于很多军阀占领北京城之后,都喜欢住在东城,所以“东贵”这说法开始流行。“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并没有贬义。
其实说的就是生活地域不同,正所谓“人以群居,物以类聚“,富人区和贫民区虽然分东西南北,但如果就此认命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北京话里俗语很多,大多有典可据。究其来源,有的源于某项民俗,有的源于少数民族,有的源于某历史人物或事件等等。比如“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陞,腰缠四大恒”,马聚源是帽店,瑞蚨祥是绸布店,内联陞是鞋店,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京城老字号。“四大恒”是指什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四大恒”是当年京城有名的钱庄,指的是恒和号、恒兴号、恒利号和恒源号,四大钱庄都分布在东四牌楼附近。
有些俗语,因为时代的原因以讹传讹,造成误解。比如老北京流传“东富西贵,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的说法,后来成了很多人所说的“东富西贵,南贫北贱”,现在还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古以来南城“风水不好”云云之类的。其实,这个俗语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来理解,“东富西贵”并非是说清代北京凡有钱的人都住在东城,而王公贵族和大官都住在西城。
当时,清朝定鼎北京,推行旗民分居政策,内城居住的汉人一律迁居南城,即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以外、永定左安右安三门以内地区。内城定为八旗人居住的地区,包括北城和东西城,从北往南分东西左右翼,所以王公府邸和官员宅第平均分布在内城,根本不存在什么“东富西贵”的区别。在东城也有诸多府邸,比如睿亲王府,多尔衮生前的王府在南池子玛哈噶喇庙,他的后代在乾隆年间赐新府在外交部街;豫亲王府,即现在的协和医院,豫王多铎曾任大元帅,所以此地名叫帅府胡同;怡亲王府,在东安市场之东的冰碴胡同等等。
所以“东富西贵”不是指东城和西城,是指外城汉人居住区域而言。何谓“东富”?首先,崇文门曾是北京各城门的总税关,同时还靠近运河,所以从明代起这里就是商旅和货物出入的地方。为了纳税方便,京城内外的富家大室,大多选择居住在这里。其次,正阳门外是北京最大的商业中心区,也是商人的聚集区。那里的地价和房价都要比宣武门外略高。这些区域都是属于南城的东半部,除了工商业者集中的地区,各行业的行会组织也集中在这个区域。当然东半部的士大夫和工商业者在各自范围内也有贫有富,但在当时的社会中商人无论多么富总是属于富而不贵的地位。
何谓“西贵”?清代汉人一二品大员中少数有内廷差事在内城居住以外,绝大多数汉人官员都集中在宣武门外居住。另外各省府州县在京为接待进京会试举人设立的会馆也集中在宣南地区,“宣南士乡”和“宣南文化”正是起源于这里。所以说,“士大夫”集中的地区属于贵的阶层。宣南地区在外城属于西半部。另外,无论是从卢沟桥经广安门入京,还是出城到西山郊游,亦或是去畅春园、圆明园、颐和园等御园朝见皇帝,从宣南出发都更为便利。
于是,由于上述原因,在清代汉人居住地区南城“东富西贵”格局就形成了。
#日常生活分享# #城市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