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见证了这座古都7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它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正是它,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
为了让大众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北京中轴线,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策划推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中轴线,带领大家了解中轴线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
【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
12月24日,朱祖希老师以《北京中轴线是什么一一从〝轴〞字说开去》为题,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1368年,明将徐达与常遇春率军北上,并攻下元大都,为了守住这座城,徐达等人决定放弃当时比较空旷、荒凉的城区北部,将城墙向南退缩五里,即现今的二环路。
当时,由积水潭往东有一条河流——坝河,营城者决定以此河为护城河,在河的南岸重新修筑城墙。但是,当新城墙向西修建时,却遇到了一大片水域(太平湖)。当时军情紧急,城墙修筑刻不容缓,可太平湖水面宽阔,修城工程太大,营城者当即决定将这片水域让到城墙之外,因此北京内城的西北边界就缺了一个角。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位,称明惠帝。执政之后,力行削藩政策,并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驻于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攻打南京,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朱棣即位后,决定拟将都城从南京迁回之前的封地北平。1406年开始建设北京,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由于蒙古驻扎漠北的残余势力多次南下侵扰,遂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工修建外城,原计划绕城一周,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层层拱卫的态势,但由于财力、物力所限,加上军事形势紧张,仅修了正南一面,就形成了后来北京城独特的“凸”字的城墙。城墙曾是北京城的最鲜明的标志。而和平解放北平,又使得北京城墙,能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第一,北京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形成了皇城、内城、外城,呈“回”字形层层拱卫的平面格局;第二,中轴突出,东西两翼对称的城市布局。天坛和先农坛,永定门东西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广渠门和广安门、西便门和东便门、东单和西单、东四和西四、朝阳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和西直门,还有北面的安定门和德胜门,都是以中轴线为基准呈对称的布局。
如果我们打一个比方,老北京城的整体格局就如同中山装一样。如果脑袋是太和殿,那么领子是紫禁城,五颗纽扣分别是午门、端门、、正阳门和永定门,上面两个小口袋是“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下面两个大口袋是天坛和先农坛。这不正是北京城最大的特色——“中轴突出,两翼对称”吗?
这也是向大家表明,“中规中矩”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它可以体现在都城的规划建设上,也可以体现在服饰上。
中华传统封建帝都的空间格局都有轴线。我们从4000多年前夏都,到北魏曹操的邺城、汉长安城乃至隋唐的长安城,都是一脉相承的中规中矩。没有中轴线,就没有两翼对称的依据;反而言之,没有两翼的对称,也就没有了突出的中轴线。另外,咱们俯瞰北京城,中间是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周边是灰色、低矮的四合院建筑。从而也就衬托出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皇权至上”的主题也由此显露无疑。
1950年梁思成、陈占祥在《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中对北京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规划建设特色做了很详细的叙述,并在这里首先提到了“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
中华传统理念中有对北极星的崇拜,历代帝王都是背北向南,“南面而听天下”的。所以,自古以来都是以北为上,南为下,百官、百姓去觐见皇上都是朝北拜。因此,北京中轴线的起始应该也从南端说起,梁思成先生谈起中轴线,也是从永定门说起,这样更符合历史真实的面目,也更合乎人们的传统习惯。
元大都建城时,忽必烈命令刘秉忠要将积水潭的整个水面全都揽入都城之内,但东边有许多低洼地,很难砌城墙。
根据元大都城复原的考古发掘工作证实,今天的旧鼓楼大街是元大都时期北半城的轴线,其上建有“齐政楼”(鼓楼),北面则建有钟楼。在其东120多米处,则是南半城规划建设的中轴线,其上建有大明殿等宫殿设施,直至大都城的正南方丽正门。当时的南北半城是相等的,旧鼓楼大街的东、西两半也是相等的。但南半城的轴线与北半城的轴线是错开的。因之,东、西半城并不相等。
从景山往北经勘探,发现有较宽路面的遗迹,说明是原来南半城中轴线的所在地。但是从旧鼓楼大街南口再往南,并没有发现任何道路的迹象,也正说明元大都时南北两个半城各有一条轴线,北城的轴线正对北极,并在其上建造了钟鼓楼;南半城轴线的北端建了中心阁、万宁寺,一直延伸到丽正门,这条轴线被明朝继承,成为了今天所说的北京中轴线。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今天的钟鼓楼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的。现在所见的钟鼓楼,则是又于清乾隆年间修筑的。
我国古代对建筑物的朝向是有忌讳的。正子午线即正南正北的真子午线,是只能冲着天帝的,即北极星。而风水大师使用的罗盘指向的是磁子午线。磁子午线比正的子午线向东偏2度13分,这也就是今天的中轴线东偏的原因。
只有那些普遍具有突出的价值、具有科学艺术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才能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是世界城市规划史上建设得最长、艺术水平最高,历史也最悠久的。我们通过“申遗”,就能够更好地维护好北京老城原来的格局与风貌,推动北京老城的保护,因此是一件具有非常深远意义的事。
我们可以把北京中轴线归结成以下几点:从实践上讲,中轴线是北京规划建设的基准线。换而言之,北京城所有的建筑都以它为基准进行建设的。从政治上来说,中轴线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重要载体,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不仅形体高大,等级也最高。从文化角度讲,中轴线是北极崇拜的象征,“象天设都”天与地相对应。从艺术上讲,中轴线上的建筑也集我国古代建筑最优秀的艺术。
来源: 北京市文物局
当飞机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其频繁飞行已经多到我们几乎抬头仰望就能轻易见到,只是我们凭借肉眼也只是能够见到飞机在朝不同的方向飞行而已,根本看不到航线。有时不禁也会疑惑,飞机不会飞偏么,航向是怎么确定的?相信即使是经常搭乘飞机的飞人也对其不甚了解,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答疑解惑,一起来看看飞机到底是怎样确定航向的。
航向
飞机的机头方向,其大小是用飞机纵轴的水平投影与地平面上某一基准线之间的夹角度量。并规定正航向角的计算方法是从基准线的正方向按顺时针方向量至定位线的正方向。用罗盘测量飞机航向,实质就是用罗盘传感器来测定地平面上的基准线的位置。
不同的罗盘采用不同的基准线。目前仪表罗盘所用的基准线有地球磁子午线、真子午线、飞行航线起点子午线或飞机转弯起点航线。通常这些基准线的正方向是指磁北线、真北线和飞行方向线。用罗盘测量飞机航向,实质就是用罗盘传感器来测定地平面上的基准线的位置。由于基准不同,故将航向分为真航向、磁航向、罗航向、大圆航向和陀螺航向。
真航向
真子午线与飞机纵轴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为真航向角。按真航向角计算的飞机航向成为真航向。
磁航向
磁子午线与飞机纵轴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为磁航向角。按磁航向角计算的飞机航向成为磁航向。磁子午线与真子午线方向不一致而形成的磁偏角成为磁差角。地球磁场随时间、地点不同而异。
罗航向
飞机上的钢铁物质和工作着的电气设备会成为飞机磁场。由此,飞机上用磁罗盘测得航向基准线实际上是地球磁场与飞机磁场两者形成的合成磁场水平分量方向,即罗经线。该线与飞机纵轴在水平面上的夹角为罗航向角。按罗航向角计算的飞行航向角罗航向。
陀螺航向
以陀螺的自转轴置于水平,作为航向基准线,陀螺所指示的航向即为陀螺航向。陀螺航向通常用来确定飞机的转弯角度;陀螺航向的基准线可以任意选择位置,故不考虑它与磁航向和真航向的关系。把它的零度线置于磁子午线上,所指的为陀螺磁航向;若把它的零度线置于真子午线上,所指的为陀螺真航向。
以上就是对于飞机飞行航向的内容,相信大家也有一定了解了。更多有关飞行的知识欢迎来我们环球低空APP哦,大量知识干货随意学起,更有很多技术和趣闻资讯内容供您“消遣”,看完别忘记竖起大拇哥~
来源:AOPA云
免责声明:本头条号所载内容为本头条号原创或网络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跟我们联系!转载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头条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头条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南方朱雀之末是轸宿,轸宿之中有一颗“长沙”星(乌鸦座ζ),它是中国古代观星授时的本初子午线,即斗转星移的统一时点的标志星。信或不信,星空就在那里。(图1)
图1-长沙星居中天时段的星空
偶尔看到阜阳出土的汉初双杆圭表、北斗28宿365孔星盘、赤道面支架,蓦然意识到那是一架天文望远镜!(图2)思究四川出土的古代司南圆盘和流行古今的外方内圆司南盘,以及阜阳28宿栻盘、武威28宿栻盘(王莽朝),进而研究“察辰心而火出”等。猛然感觉,古代观星授时的本初子午线,是“长沙”星。为此,学玩星空软件(Stellarium),验证岁差和制作星图。近一月琢磨,只能确认,别无它途。
图2-阜阳圭表星盘的天文望远镜功能图示
(甲)你应该见过流行古今的司南盘,盘外方内圆,外有三圈文字,内搁一把勺子。(图3)再告诉你,这个盘的层层配置关系,历朝历代从未变更。为什么?因为它有深刻的天地时空吻合关系,不可更改。郭沫若等专家看淡了,当作传统指南针,几经周折,做成磁勺却不能指南,导致中国历史博物馆等纷纷撤展。司南盘,将二十八宿、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八卦(后天方位),定格在相应的东南西北方位。其流转方向,有深刻内涵,却被忽视至今。28宿是投影,即俯视图,是逆旋(左旋),其它则为顺旋(右旋)。后天八卦还有万物周而复始的流转之义,也少有人知。中央的勺子,象征北斗七星。斗杓指向氐宿(天秤座),这千古不易(恒星自行另当别论)。为什么要用活动勺子代替?你想象一下,圆盘中的勺子是望远镜筒,方盘是标示刻度的底座,一切就简单了:它是一架天文望远镜!准确说,它是融观星授时和定位测星于一体的图示。
古代中国,很早就实现了以北斗为指针、28宿为刻度的天地合一授时方法。这个司南盘的星空背景,是“房昴为纬,虚星为经”。它是什么年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李勇2009年发表《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认为“房昴为纬,虚星为经”与“春分在昴”可以统一起来,其年代在公元前2176年,以其上下年限取中位数,则是公元前2335±159年。迄今4300年!你千万别闪念:后人伪造。即便今天,推算远古的星空,都只能大概。一个“武王伐纣”的时间,根据星象等研究了几代人,还有40多种说法,相差100多年。
图3-流传古今的司南盘
古人的智慧远远高出你的想象。虚星为经,是子午线,这是纵轴,从子夜到正午,很自然。房昴为纬,是卯酉线,晨昏线。东为卯,西为昴,卯昴对应。卯,昴,辰,晨,从字源学看,它与观星授时密切相关。辰,辰星(后称水星),伴日而出,加日头,晨也。加日为时间,去日为天星。日出为辰,日落为昏。日出东方,非正东,日落为西,非正西,因为东升西落还夹着南北回归。正东称卯,天星名房,正西有昴星团,配酉。古人观星多在黄昏到子夜,清晨多在房内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酉时(17-19时)晚餐可饮酒。酉是酒去水,酉加水为酒。天上星空房昴相对,地上时间卯酉相对。“昏”,也可训诂。日在氐下(氏或为氐省),氐在房宿前,相对时间是酉时之后,戌时之初。
(乙)还有更让你惊讶的,中国观星授时的成熟还要上溯两千年。这就是燧人氏“察辰心而火出”。星空知识,你决不可局限于十二宫,还有更古久的中国28宿:春季星空是南方朱雀七宿居中天,井鬼柳星张翼轸;夏季星空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秋季星空是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冬季星空是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请特别记住,中国星空坐标,还有北斗七星指向,因而更加科学和直观。
迄今4300年前的“房昴为纬,虚星为经”“春分在昴”星空背景,是东方苍龙第三宿氐宿东升时刻。岁差周期取25782年(至今没有定数,多取2.6万年以内),24小时一周天,1小时15度,4分钟1度。对于岁差,1小时是1074年,4分钟是71.6年!“察辰心而火出”,是心宿东升时刻。心宿有三颗亮星,心宿二即大火星(天蝎座α),又称“商”星。“参商不相见”,即此。从氐宿东升到心宿东升,时差大约2.13h,折合岁差为2288年,用赵李说,即公元前4464年,或公元前4623±159年。迄今6700年!(图4)
图4-氐宿东出星空和心宿东出星空
(丙)你一定对经纬度有明确认知,没有经纬度,天地时空就没有起点。世界也需要统一时点。这就需要经纬线。纬度0度是地球自转轴决定的,经度0度可以定在任何地点,只考虑地球的话,但必须统一。否则,各自以当地子午线为标准,时空就没法统一。现行的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就是这样约定俗成的。这就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图5)
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国际子午线会议,采用了英国伦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的子午线(1957年后迁址),作为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这就是本初子午线。1968年开始,不断用新技术校对,使地球坐标系的经度0点与本初子午线一致,往往只有不到1〞的差距。(图6)
请注意,现行的0度经线和公历安排,只考虑了时间长度的准确性和同一性,而丝毫没有考虑星空背景。中国古代则不然,传统的外圆内方司南盘,就有天地合一的考虑。
问题来了。中国古代有本初子午线吗?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中国古代的本初子午线在哪里?
图5-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时区
图6-格林尼治子午线地标
(丁)你一定读过“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因为它出自千年名篇《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星空翼宿、轸宿相区分,地上庐山(指代九江、鄱阳湖)、衡山(衡山以南为衡州,湖南北部属于荆州)相接壤。这就是古人的“分野”。所谓“分野”,古人根据星空景象,其中定位的就是北斗28宿体系,把中华大地按区域对应起来。例如:战国分野,楚国在翼轸,卫国在室壁。更早的分野,是基于《尚书》。《禹贡》曰:禹置“九州”,冀、兖、青、徐、荆、扬、豫、梁、雍。《尧典》曰:“肇十有二州。”东汉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轸翼分湘赣,是楚国居轸翼的再分野。(图7/8)
图7-星分翼轸的星空
图8-古代分野
(戊)你一定知道“长沙”,还知道“长沙”之名的来历吗?长沙人为了炫古,考证许多年,迄今也没能定论。长沙之称,有多古?哦,你千万别跟我说“临湘”。那阵子,“长沙”早已是大地名了,“临湘”只是治所。“长沙”作为地名,典籍始于周成王庆典的礼单,“长沙鳖”。《逸周书•王会》载曰:“路人大竹,长沙鳖。”孔晁注: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秦始皇立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集解》列有“长沙”。汉灭秦,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立“长沙国”。(《汉书•地理志第八下》)哦,提个醒,长沙故城南郊湘江东侧,早在7000年前就有远祖遗址——南圫大塘新石器遗址。圫,托水之地。别忘了,“察辰心而出火”星空距今6700年。
“长沙”之名,从何而来,说辞甚多,无非是考证“沙”“沙洲”的来源和传说,但至今未有定论。将其推演成故事者:杨越人来湘,以江“沙”冠名,周初助周公征战,被封为“长沙”方国。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营建洛邑竣工,沙族首领献长沙鳖。
你还知道天上还有颗“长沙”星吗?今天应该明晓了。“长沙”之地与天上“长沙”之星有关。天星测位称名,直到吴国太史令陈卓统一全天星官,编成283个星官1464颗恒星的星表,中国古代沿用下来的星名,与地名及其方位和“分野”一一对应的,只有“长沙”星。(图9)长沙星在轸宿。轸宿在乌鸦座,四角四颗亮星(即β,γ,ε,δ,),对角两颗次亮星称左辖、右辖(即η,α)当中底边就是长沙星(ξ)。
图9-轸宿及长沙星
问题来了。为什么只有“长沙”是地名、天星、分野一一对应?“长沙”星还有一个根本用途:本初子午线的南端标志星。
地域有范围,范围越大,两地的经纬度差就越大。观星授时,今天的观星授时只不过更精准了,古人必须尽量减少视觉差。纬度差,影响观星的升落时间;经度差,影响更大,4分钟一度。本地子午线,能够解决纬度差;本初子午线,才能解决经度差。例如:A地和B地相差15经度,A地子午线星空,B地相差1小时;相差90度就有6小时之差。当然,同一星空的范围,由于纬度差而周边有不同,但子午线为中轴的中天星空没有差别。明晓这一点,你就会相信古人必然会确定本初子午线。观星授时,发展到需要对周天星空进行观测定位,换言之,只要圭表测出回归年长度并把它与星空变换相联系,就必会然确立本初子午线。这是可以自然而然生发的天文常识。(图10)
图10-零度经线
(己)你一定知道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只改“年号”,或许还知道秦汉以前只改“月建”,但绝不改纪年。历朝历代的“星官”和帝王,全都十分明白,纪年是根据星空天象确定的,“天不变道亦不变”,顺应天道才能长治久安。先秦至汉初并无年号,在于“月建”。“月建”,又称“建元”或“建正”。元,肇始。正,正月。简单说,就是年初之月定在阳历(回归年、24节气均为太阳历)哪个月。中国一直使用阴阳合历,就有一个阴历阳历每年如何同步的问题,其间还有回归年的“岁差”(365.24219日)。今天称“置闰”。夏历,正月在春节,与今天相同;商历正月,是夏历的十二月;周历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秦历正月,是夏历的十月。显然,这越来越离谱,汉武帝采纳“星官”建议,废止秦历,恢复夏历。汉武帝废止“建正”,创立“年号”用来“建元”,从此各朝沿用。改年号并不影响纪年,也就能延续至1911年的。
(庚)你想知道外方内圆司南盘的终极寓意吗?(图11)
图11-流行的司南盘
外圈28宿,是星空定位。注意,28宿是投影的逆旋排布,即人在天外看天!这标示着地球古人是超越地球、超越星空来给天地时空定位:“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冠子•环流》)这是亘古不变的星空。它是天地的本位方向。
中圈12地支,是时间定位。注意,为什么不用序数?因为它不只是时间,而是时点,即天地对应的时间点。12支可以表示序数,但序数不能涵盖12支。古人很清楚,所以,夏商周秦“建元”(“建正”),分别称“建寅”“建丑”“建子”“建亥”。
内圈10天干,是空间定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去当中两干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定东南西北四向。空间是立体,人居天地间,视平面是左右前后,视立面是上下,用10干居中的“戊己”来表示。司南盘中心是斗勺,故隐去“戊己”。汉代有的28宿栻盘就有“戊”或“戊己”。(图12)
图12-汉代栻盘(阜阳盘、武威盘、帛拓盘)
最内圈,四正四隅之8卦,是旋向定位。它与12地支、8天干的旋向一致,却与28宿相反,是顺旋(右旋)。它表明天地的运动关系相反相成。古人为什么不采用今天的方法,星图仰视,即俯看星图为顺旋?这一点很重要:俯视是天地本位,仰视是人的视位本位,再深了说,中国先哲已经知道地动天视动。另外,后天八卦还是生化模式。(《易图新辩》已详解)以人为例,始于南方“离”,离为火,火可化,可视为无;继而西南“坤”,坤为地,五行为土,可视为母;继而西方“兑”,兑为泽,五行为金,可视为泽润;继而西北“乾”,乾为天,五行为金,可视为父;继而北方“坎”,坎为水,五行为水,可视为孕;继而东北“艮”,艮为山,五行为土,可视为隆;继而东方“震”。震为雷,五行为木,可视为动;继而东南“巽”,巽为风,五行为木,可视为长;继而南方“离”,离,火也,可视为化。五行是木生火,木生火才有辉煌和亮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图13)
图13-八卦物象简表
(辛)你一定通晓中国“十二支”、西方“十二宫”,但不一定熟悉“十二次”。别说今人多费解,即便古人也隔膜。“十二次”是12分周天星空,并对应28宿,但旋向相反。“十二支”是12分地上时空,也对应28宿哟。“十二次”和“十二地支”相比较,十二次是天上星空“12支”,十二支是地上时空“12次”。它的作用在于,突出星空和观星有个潜在的相反旋向问题:天(恒星背景)没有变,人的视角在旋变——自然是人所在的“地”在旋变。司南盘体现了这一理念。方盘是定盘,定盘是不变的。方盘的东南西北方向是不变的——星空是东苍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当中是圆盘,圆盘是动盘,是旋变的——北斗星的指向是旋变的。既然定盘标明28宿星空不变,为何动盘让北斗指向旋变,而且是反方向?这就视动——视位置旋变。司南盘正如此,定盘28宿是俯视(原有位置的投影),动盘是仰视,是视觉造成的旋变。它昭示的是,天不变,地旋变导致人多的视角旋变,于是感觉星空在旋变。“十二次”就在于突出视旋动这一理念。后人觉得“十二次”之名诘屈聱牙,而改用后天八卦替代,并赋予更多内涵。(图14)
图14-后天八卦方位图示
(壬)你千万别淡看了古人观星授时的顶级智慧。其实不奇怪,《圣经》所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一个全民需要准确计时的漫长年代,必然也只能向天地求索,从而发现很多规律。我们今天有钟表、有手机,计时或纪时都不是问题,自然不会专门关注观星授时,只因为前人和专家已经为你做了。在一些直观可以解决的问题上,千万不要用你的常识推论古人的常识,古人“昼测日影,夜观极星”的观星授时,就是如此。明代顾亭林《日知录》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这里说说“七月流火”,因为迄今为止的权威解读,很不准确。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是夏历,大约相当于阳历6月。这“火”有两解:日用之火,天星之火。直译:七月天热得像火在流淌。七月大火星在天空流过。
大火星,即心宿二(天蝎座α)。查北京天文馆监制的星盘、Stellarium星空软件,大火星东出时间是6月上旬19时、7月上旬17时左右;西落时间是6月底7月初2时,7月底8月初子夜(0时)。17~19时是酉时,古代观星的初昏时间。(图15)
大火星西落时刻的星空,中天是天鹅座;西侧,天鹰座刚过、天琴座已过子午线;东侧,摩羯座开始进子午线,宝瓶座、飞马座还有距离。用中国星名来看,天津四(天鹅座α)和摩羯座β一东一西在子午线附近,织女星、牛郎星前后过了子午线,东侧没有特别耀眼的亮星。北天,五车二(御夫座α)和昴星团(金牛座η等)初现。南天,天蝎座,即心宿、尾宿,即将依次西落。这星空,捱到黄昏(酉时),17时是11月半,19时是10月半。已经秋末冬初了。
于是,“七月流火”的正解应当是:夏夜看到织女星、牛郎星双双过了中天,西边还有一颗亮星,这就是大火,即将西落。这就是夏季接近尾声了,虽然“秋老虎”还很热,但需要提前准备秋衣了。这就“七月流火”的生活含义。当然,这里说“7月”是阳历,按夏历则是阳历6月,夏季之热正当时!
再于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直译应该是:七月,星空流过大火星,夏季炎热似火流;九月开始换穿衣服了。豳,今陕西彬县地区,纬35度左右,“九月授衣”,指阳历8月是说得过去的。
图15-大火星东升、西落时段的星空
(癸)剩下的问题就是:中国古代的本初子午线,为什么一定是“长沙”。
长沙星,是南方朱雀轸宿的一颗星。轸宿四颗亮星,西方称乌鸦座(corvus)β,γ,ε,δ,两对角各有一颗次亮星(乌鸦座α,η),当中的下方还有一颗稍暗的星,那就是称“长沙”星,西名乌鸦座ζ,经度约12.345h,南纬约22.222度。(参图9)
公元前2335±159年,距今4300年,中国古人就确立了“房昴为纬,虚星为经”,即虚宿星宿为星空子午线。公元前4623±159年这个年代,距今6700年,中国古人已经准确运用心宿东出定季节。再告诉你,这个“察辰心而火出”的年代,轸宿居中天,长沙星在子午线附近!确立本初子午线,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图16)
图16-古代本初子午线的地理位置
这时的星空,什么特点?
春季是朱雀(十二次称“鹑”鸟)横亘中天。轩辕十四(狮子座α)是春季朱雀星空的标志性亮星。它上方是北斗七星,再上是北极;下方是鹑鸟(朱雀)弧卫。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没有很耀眼的亮星,居中的柳星张三宿在“十二次”中对应“鹑火”。朱雀之首井宿之下有南河三(小犬座α,0.4等)和天狼星(大犬座α,-1.46等,全天最亮的恒星)两颗亮星,它俩与参宿四(猎户座α,0.05~0.18等)形成冬季白虎星空“大三角”。春季逐次西落,只剩南河三。
夜晚,鹑火三宿(柳星张)逐一走出子午线,预示着心宿即将登天。翼宿过子午线,心宿全出。这时人间已3月,中国(北半球)是春天的惊蛰和春分时节。
心宿东升,全年从黄昏到清晨的具体时点,是12月初7时、1月初5时、2月初3时、3月初1时、3月半子夜、4月初23时、5月初21时、6月初19时、7月初17时,换成十二辰,就是12月卯时、1月寅时、2月丑时、3月子时、3月半子夜。远古之人没有钟表,怎么确立标准时点?子夜子午线。子夜可以借助相差90度的此星与彼星通过子午线和晨昏时点的关系来确定。
这是一个怎样的可见星空?东边心宿三星(心宿二即天蝎α)已经全出,西边是井宿(双子座)高挂,参宿(猎户座)刚落完。中天,轩辕骑乘鹑鸟(即朱雀)高飞在天,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龙头、龙身全出,只有龙尾(尾宿箕宿)未出,这正是《周易》乾篇九四“或跃在渊”的星象,如此,“飞龙在天”(《乾九五》)还能阻挡么?轩辕骑鹑,鹑鸟腾飞,苍龙出渊,这都是典型的中华文化。(图17)何谓“轩辕”?黄帝,号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轩辕星,始于天猫座第三亮星天猫10,至天猫座α,连接狮子座的狮头至前足。(图18)
“察心而火出”,既然是轸宿居中天,就需要在轸宿中定一个定位星,轸宿四星有30分钟宽度,以啥为定准?轸宿居中有长沙星。天然巧合,水到渠成。从地理位置看,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处于中华古文明的中轴线。(图17)长沙星,就是古代观星授时子午线的南端。这样,夏朝洛阳也好,商朝商丘、安阳也好,周朝西安也好,都有了一个统一的子午线:北极星至长沙星。因此,历朝历代不改纪年,因为心中有敬畏:星空有本初子午线,“天不变道亦不变”。所以,汤灭桀,周武灭纣,秦灭六国,楚汉灭秦……灭清,竟无一动纪年。而不像西方,凯撒、奥古斯特乱删2月,高利格里暴砍10日。
图17-“察辰心而火出”的星空
图18-轩辕星
当然,要准确画出“察辰心而火出”的本初子午线,还要推算出当时的北天极。北极没有恒星,北极星是变动的。公元前3000年接近右枢,公元4000年前后,北极在仙王座γ星附近,公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织女一)附近。(图19)
图19-斗转星移的北极周期圈
作者介绍:
悟无误,教授,多有著述,获奖亦多,撰写或参撰专著《易图新辩》《周易通辩》《老子通辩》《庄子通辩》《论语讲案》《尚和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