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管弦
百家姓,麦。
麦,是一年生或二年生麦类草本植物的总称,分为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雀麦)等。麦,也通常指小麦。子实主要用来磨面粉,还可作精饲料、制饴糖、酿酒等。秆可用于编织或造纸。
有了麦,不愁吃。
以麦为姓,有良,有趣,有清奇。
麦来,生良地
麦的出现,有香喷喷的感觉。
把麦磨成面粉,做成馒头、包子、饺子、饼子、蛋糕、面包、油条等,多么诱人,都是饱腹又美味的食物呀。
麦的主要作用,便是成为粮食。粮食的重要性,早就被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管仲概括:“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
作为中国重要粮食作物、已有四千多年栽培历史的小麦,最早就以“来”为名,为人们带来欣喜。“来”的古字形像一株小麦的形象。“来”也本为麦的象形字,麦的繁体字为“麥”。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降瑞麦,一来二麰,象芒刺之形,天所来也,如足行来,故麦字从来从夂,夂音绥,足行也。诗云,贻我来牟是矣。”“来象其实,夂象其根。”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中国古代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也把麦说得很清楚:“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
除了可作粮食,麦的养生疗疾作用也令人喜欢,例如,小麦可以养心气,能够除烦、止渴、收汗、利溲、止血;大麦可以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泻、袪风气;燕麦,又叫雀麦,可以顺气滑肠;荞麦可以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压丹石毒、消热肿风痛。滋养人心,强壮人身,麦,令全世界欢喜。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个叫麦丘的地方。丘的本义是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麦丘,就是麦遍地生长的地方。“来时春浅苗初长,转头滚滚翻金浪”,是麦丘中的常见景象。麦花吐秀,麦穗金黄,麦粒灿烂,麦香飘袭,徜徉于春夏秋冬的麦,芳华万千。
麦姓,也在麦丘中诞生。
彼时,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来到麦丘,正对着满目金黄、心旷神怡之时,遇见一位83岁的老人。老人为齐桓公祝寿。齐桓公心中的欢喜立马多了几许,随即将麦丘赐给老人做封地。老人高兴之至,麦丘也被老人及其后裔视为良地,并以“麦丘”为姓氏。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再去丘为麦,改复姓为单姓,称为麦氏。
源于麦丘、属于以地名为氏的麦姓,就这样伴着洋洋喜气而生,自始便承载厚重、清香,散发着融融暖意。
《诗经名物图解》中的“麦”
麦盗,亦有趣
麦姓者,当然无麦不欢。
他们种麦、养麦、收麦、食麦。麦亦回报他们以强壮。
那麦制成的各种食品,麦姓者都喜欢食用。食麦令人身强体壮。生活于陈朝和隋朝期间的麦铁杖,就是喜食面粉类食物的代表,也是强壮者的代表。说到麦铁杖,光听这个名字,就感觉到一种强壮之气呼啸而来;再面见这个人,那脑海里跳出的也是等同于“强壮有力”之类的字眼。青年时期的麦铁杖骁勇有膂力,能日行五百里,健步如风,跑起来可以赶上奔腾的马,他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喜欢为“盗”。
陈朝太建年间,麦铁杖因结伙为盗,被广州刺史欧阳頠捕获,罚为朝廷官府奴仆。大概因为外形不错,麦铁杖被编入了较为体面的宫廷仪仗队,负责替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早朝、出行时执御伞。但麦铁杖还是心系“盗事”,常常在陈后主退朝之后,步行一百多里,于夜间赶到南徐州,翻越城墙而入,借灯光打劫偷盗,次日早晨再返回工作岗位,替陈后主撑伞。这样做了十多次之后,麦铁杖某天被失主认出了,南徐州官府就一纸状子告到陈后主那里。但朝中官员不相信麦铁杖做贼,因为他每天早晨都不迟到,日日都在正常上班呢,哪有时间做贼呢?而南徐州官员多次状告麦铁杖,尚书蔡徵便设了一计来加以验证,即在卫兵们白日工作完毕退出时,以百金悬赏,招募可以快速送诏书给南徐州刺史的人,要求第二日早晨仍要到岗工作。麦铁杖不知是计,马上出来应募,怀揣诏书而去,次日早晨就及时回奏了,偷盗之事就此曝光。
傻头傻脑和满身力气结合在一起,让麦铁杖的偷盗还是带出了一丝喜感。偷盗,好像也奇迹般地冒出了娱乐似的感觉。陈后主也认为麦铁杖是奇才,又怜惜他勇猛敏捷,警告过后便放他回家了。
麦铁杖当然不是混混,他性格粗犷豪放、喜欢喝酒、好交游、重信义,平常以捕鱼打猎为生,不置产业。他喜欢为盗,大约是体力太好,又或许是结交了一群“盗友”,为了“义气”而“奔忙”,还或许是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便以这种形式来展示抱负。从某种角度来说,也还有点趣味。
麦铁杖的彪壮,除了天赋强壮基因之外,也有麦的功劳。麦铁杖食欲颇佳,吃嘛嘛香,尤其喜欢广泛食用各种麦制品,常常大口吃大面饼、大肉包,大碗喝酒。麦制品又正好是强身健体的好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钙、磷、铁等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以养心益肾、健脾护肝、强肺补气、健脑补血、养颜除湿、抗氧化、增强人体免疫力。
麦铁杖扎扎实实地体现了麦的强大。
明代《金石昆虫草木状》中的“小麦”和“麦门冬”(即麦冬)
麦性,显清奇
麦铁杖也从来没有辜负过自身的强壮。
隋灭陈后,麦铁杖的强壮终于派上了用场。他转入大将军杨素军中,屡立战功。隋炀帝即位后,他再度跟随杨素平定了汉王杨谅的叛乱。每次作战,他都身先士卒,勇猛异常,后任柱国大将军,再调任莱州刺史,又转任汝南太守。
为官后的麦铁杖,依然喜欢食用各类麦制品。不过,食用的方法变得精致了,大肉包换成小笼包,大面饼换成了小薄饼,酒也是一盅一盅地慢慢品了。这时的他,还喜欢食用百合科植物麦冬。
和麦一样,麦冬也为人们带来了欣喜。据载,麦冬与大禹治水有关,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地里的庄稼大丰收,老百姓种的粮食多得吃不完,大禹就要求大家把剩余的粮食倒进河中。此时正逢冬天,河中又很快长出了一种草,这草儿的形状也像麦,“麦冬”就这样产生了。麦冬也被叫做“禹余粮”,还因为和粮食有关,有时也被老百姓直接简称为“麦”。
麦冬便茁壮而蓬勃。墙阴边,石隙间,山坡里,土地上,遍布麦冬的身影。她柔韧、温婉、谦虚,初夏开紫色小花,不畏炎热,不怕严寒,终年常青。麦冬也单指其深藏在土地里的根,块略呈纺锤形,如连珠一般,呈浅浅的黄白色或米白色,体形就是加大号的麦粒。麦冬展示在地面之上部分的叶儿,还被单独赋予了一个诗意绵绵的名字:书带草。那翠绿鲜润、细长坚韧、有点儿类似韭菜的叶儿,又被叫做“禹韭”。
麦冬,既像麦,又有须,清爽有致,凌冬不凋;既具有精神气质,又承担着物质品性。古时书生常以麦冬叶儿为纸,抄录诗书经史,结之为书,勤读不辍。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在书院讲学著述时,也经常到附近的野地里采集麦冬叶儿编成书简作书、编作草绳捆书。因郑玄字康成,故麦冬还被叫做“康成书带”。以其书,以其带。草而为书带,觉其书带草。草甚可爱,有泠泠清质。书若静女,飘淡淡墨香。唐代诗人李白的“书带留青草,琴堂幕素尘”,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仍栖故垒学庚桑,书带沿街薜荔墙”,都让麦冬在文墨涵濡之中,俊秀非常。
用麦冬加上菊花、枸杞、参须泡水喝,是麦铁杖在太守任上常做的事情。那淡白的黄、明艳的红盛开在清清的水中,看着养眼,喝着健身。因为麦冬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的功效,所以还被称为“不死草”。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麦冬列为上品,上品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有了麦的滋养和麦冬的熏陶,麦铁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喜盗”又中招曝光“盗事”的愣头青了,俨然有了朝廷大员的气度。一次朝会,考功郎中窦威当众嘲讽地问:“麦是何姓?如此奇怪?”麦铁杖应声答道:“麦和豆(窦)是同类,没有差异,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当场让窦威面红耳赤,无以应对。时人都很惊奇,大老粗麦铁杖居然是有内秀的。
更有趣的是,麦铁杖转任汝南太守后,学习了法令制度,竟令群盗绝迹,“稍习法令,群盗屏迹”。一个曾为大盗的人,华丽转身成为治盗大咖。这期间的戏剧性反转,令人感叹。
调任右屯卫大将军后,隋炀帝更加看重麦铁杖,麦铁杖认为隋炀帝对他有恩,故常怀尽忠报国之志。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麦铁杖请求当前锋。渡辽河之前,麦铁杖对三个儿子说道:“我久蒙国恩,今天应是为国捐躯的时候。如果我战死,你们将会富贵。希望你们不忘‘忠孝’二字。”大军渡河,浮桥还未建好,离东岸还有几丈,高句丽军就大批聚拢过来。麦铁杖从浮桥上一跃而起,跳上岸边,和高句丽军血战,最终力竭而亡。
麦铁杖终于融进麦浪的金黄里。
风吹麦浪,耀眼清奇。(责编:沈沣)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铁骑山下,书院社区,这里有着两千年的教育根基。
东汉末年,一位大儒竭尽毕生的经历,将秦火后流传下来的古文经典,详细注解、总结,他就是远近闻名的“经神”郑玄;在游学的途中,他用真才实学感动了诸生,追随者达数千人,他也是颇具威望的教育家郑康成。
十几个少年围坐席上,皆衣着华丽,并高谈阔论,唯独一个少年坐在一边,低头不语。母亲把他从席间叫出,训斥了他几句,他很严肃地说:“此非我志,不在所愿也”。
这是少年时代的郑玄,也是文史学者李伟刚教授编著《鉴史问儒——东汉康成书院研究》时印象深刻的片断之一。在书院村采访,郑玄和康成书院是村里妇孺皆知的名人,虽然穿越了两千年的时空,康成书院和郑玄的故事仍然流传至今,不仅是在书院村,在城阳,在青岛,只要对人文历史稍作了解,都知道这位大儒、经神的事迹。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遍查记载,无法考证郑玄的远祖,有记载的始祖是他的八世祖郑崇,在汉哀帝时任尚书仆射。郑玄生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七月初五,是家里的长子。在《后汉书·郑玄传》和《郑玄别传》中,我们可以看到郑玄的成长轨迹。
郑玄从小就喜欢文学和数论,八九岁就能算乘除,表现出过人的才能。而他在十二岁时的举动,就能解释他后来为什么屡次辞官不就。少年郑玄跟随母亲到姥姥家聚会,家中十几个少年,都穿着华丽的服饰,说着“闲通”的语言,唯独郑玄“独漠然如不及”,好像不通世事一般,这让母亲感到颜面全无,于是私下里训斥他,他义正辞严地告诉母亲:这些流俗之事,不是我的志向。
那么,他的志向是什么?通过他后来举动,我们将一一知晓,并将由衷地感激他的巨大贡献。
一年后,他已经能够背诵《五经》,并通晓天文、占候、隐术,也就是一位少年神算子。他的这一特长在四年后震惊了乡邻。
郑玄十六岁时,民间有向官府献上双穗禾稻者,这在崇尚祥瑞的古代一直被视作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兆,县官为了将上报表功,著作一文,不过,显然,县里的师爷水平一般,因为“文辞鄙略”,郑玄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于是修改文章的重任落到了这位少年的身上。郑玄“改作,又著《颂》一篇”,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为赞赏,“相高其才,为修冠礼”(《太平御览》)。如此待遇,足见其才能卓越。
而在他十七岁时,更是成为当地的标杆人物。一天,郑玄在家里看到外面刮起大风,他赶紧到县官处告诫:“某时当有火灾,宜祭爟禳,广设禁备。”意思是,即将发生大火,应该提醒人们祈祷,并做好戒备工作,结果,果然发生大火,幸亏早有准备,并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众咸骇服”(《世说新语》)。
以上是郑玄年少时的传奇经历,也正因为他的优秀,他被推选为乡啬夫,一个听诉讼收赋税的官吏,后来又转为乡佐。
早年经历
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出生在官宦世家,为汉相曹参之后,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名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三国志·武帝纪》中说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著《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
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小说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早年就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曾经潜入张让家,被张让发觉后,手舞著戟越墙逃出,全身而退。又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活动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崭露头角
公元174年【甲寅年】(熹平三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今河南清丰)。任顿丘令。这一年,曹操二十三岁。多年后曹操给其子曹植的一封书信《戒子植》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
公元178年(光和元年),曹操因堂妹夫滁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闲居。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宦官所害。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曹操知道无法匡正。
公元184年【甲子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济南国(今山东济南一带)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时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甚至有了买官制度。朝廷徵还其为东郡太守,拜为议郎,曹操不肯迎合权贵,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当时天下纷乱,先是发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接着,又有西北金城郡(今兰州)的边章、韩遂杀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余万反叛朝廷。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陈留起兵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逝世、宦官失侍之机诛灭阉党,但没有取得太后的支持。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刺史的董卓进京,胁迫太后同意。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同年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汉少帝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回至酸枣,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关东诸将不肯从。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
公元191年(初平二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於扶罗等,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连破兖州郡县,阵斩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兖州牧。曹操和鲍信合军进攻黄巾。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当年冬天,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青州兵。又助袁绍打败刘备、单经及陶谦诸军。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击大败袁术、黑山军、南匈奴。徐州牧陶谦率军攻入兖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军征讨陶谦攻克徐州十余城。
逐鹿中原
公元193年(初平四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来曹操处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治郯,今山东郯城),向东南扩展势力。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曹操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东郡守备陈宫对曹操不满,于是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为当时名将,先为董卓部将,后与王允定计诛杀董卓。
当时只有鄄城(今属山东)和东郡的范(今山东范县东南)、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两县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别由司马荀彧和寿张令程昱、东郡太守夏侯惇等坚守,形势异常危急。曹操从徐州赶回,听说吕布屯于濮阳,遂进军围攻濮阳。二军相持百余日,蝗灾大起,双方停战,曹操军还鄄城。此时,曹操失去了兖州,军粮已尽,袁绍派人来劝说想让曹操投靠他,让曹操举家迁到邺县当人质。曹操本打算答应袁绍,多亏程昱劝阻,曹操才打消这个念头。
公元195年(兴平二年),曹操整军再战吕布,三败之,破定陶、庸丘等,平定兖州。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拼,汉献帝从长安东归,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迎汉献帝。辛亥,汉献帝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昌。冬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春正月,曹操讨伐张绣,军队驻扎在淯水,张绣举众投降,旋即复叛,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战死。此后,曹操又两度攻击张绣,都没有彻底击破。秋九月,曹操东征袁术,袁术弃军而逃至淮河,枭袁术留守四将。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陈宫归降曹操。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以及泰山豪杰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
官渡之战
消灭睦固后,为了应对之后与袁绍的战争,曹操预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潜在影响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领齐(治今山东临淄)、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等地,巩固右翼;又命大将于禁屯军黄河南岸,监视袁军。不久,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张绣为扬武将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曹操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备迎击袁绍。
刘备在陶谦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吕布攻占,刘备投奔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先后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术准备逃往青州往依袁绍,曹操派刘备去截击,袁术北上不得,呕血而死。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谋诛曹操事泄,被曹操杀掉。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
曹操为了免于将来同袁绍作战时前后受敌,决定先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当时诸将皆怕袁绍乘机来攻许都,曹操对此胸有成竹,说:“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有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袁绍是当时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氏一门,自袁绍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势力本就很大,后袁绍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有军队数十万人。袁绍以其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稳固,兵精粮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袁绍命大将颜良等人进兵白马(今河南安阳滑县),自率大军进屯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向曹操发动进攻。曹操的实力比袁绍弱得多(《三国志》中说不足一万),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区,地盘既小,又是四战之地,残破不堪,还没有完全恢复,物资比不上袁绍那样丰富。曹操的兵力也远不及袁绍,其总兵力大概不过几万人,投入前线的兵力据《武帝纪》说“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裴松之认为此数不准确,曹操的兵力不会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远逊于袁绍却是毫无疑问的。
袁绍大军来攻,许都震动。曹操安慰众将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二月,袁绍大将颜良等人围攻白马,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四月,曹操亲自率兵北上解白马之围,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先进军延津(今河南延津北,白马以西),做出要渡河袭击袁军的态势,吸引袁军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转向迅速赶往白马。曹操军突然杀到,袁军措手不及,颜良被关羽斩首[23],袁军大败,白马之围遂解。曹操救出白马军民,沿黄河西撤。袁绍闻知,立即命文丑、刘备渡河追赶曹操。曹操见追兵渐近,命军士解鞍放马,并置辎重于道。袁军追兵大至,争抢辎重,阵形混乱。曹操率领仅有的骑兵突然杀出,大破追兵,阵斩文丑。袁军大震。曹操初战得胜,主动撤军,继续扼守官渡。
八月,袁绍大军连营而进,东西数十里,依沙堆为屯,进逼官渡。曹操分兵坚守营垒,伺机而动。袁军向曹营发动猛攻,先是作高橹、起土山,由上向曹营中射箭,接着又挖地道,欲从地下袭击曹营,皆被曹操以设投石机、挖掘沟壑之法破解。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二个月。久战之下,曹操处境极为困难。
十月,袁绍从河北运来粮草万余车,派大将淳于琼等带万余人看守,屯于离袁绍大营四十里的乌巢。这时袁绍谋士许攸因向袁绍献偷袭许都之计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来投曹操,献计让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后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军队人衔枚,马勒口,换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曹操军至乌巢,命四面放火,袁军大乱,淳于琼拒营死守。袁绍闻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见“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说:“贼在背后,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战,因此大破袁军,斩淳于琼等,尽燔其粮草。而当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时,认为这正是攻破曹操大营的好机会,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围攻曹操大营。由于曹操预留兵力精且多,曹营未破,乌巢败讯已经传来,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军溃散。袁绍弃军逃回黄河以北。曹军大获全胜,斩首七万余级,尽获袁军辎重图书珍宝。曹操清点袁绍书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结袁绍的信,尽烧之,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客观条件上,曹操处于劣势,但由于他能正确分析客观条件,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所以能扬长避短,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经过自己主观上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胜利。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最大的敌人袁绍,由他统一北方已是大势所趋。官渡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远征乌桓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不和,发生火拼。袁谭不敌袁尚,向曹操乞降。
公元204年(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进军围攻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河南安阳北)。袁尚率军回救,依滏水(今滏阳河)为营,曹操进军将其营寨包围。袁尚害怕,请求投降,曹操不许。袁尚乘夜逃跑,袁军溃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县)。曹操命人拿着缴获袁尚的印绶节钺招降邺城守军,城中斗志崩溃。邺城遂被曹操攻破。从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又以负约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平定。于是,曹操上表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
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曹操攻灭高干,平定并州。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汉末,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是为三郡乌桓,其首领为辽西部的蹋顿。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一直很好,并屡次侵扰边境,掳掠人口财物。
这年五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无终(今蓟县)。时正雨季,道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尚有微径可寻”的路线进军。在田畴的引导下,曹操大军登徐无山(今河北玉田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曹军进至离柳城不足二百里时,乌桓才发现,于是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骑兵迎击。
八月,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桓军军势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见乌桓军虽多,但阵势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敌阵稍动之机,向敌军发动猛攻。乌桓军大乱,曹军阵斩蹋顿,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余万,袁尚等人逃奔割据平州的公孙康。这时,有人劝曹操乘势进击公孙康,曹操说:“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也。”遂率军还师。不久,公孙康果然斩杀袁尚、袁熙,并将其首级献与曹操。诸将不明所以,曹操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于是,曹操攻破三郡乌桓,也彻底肃清了袁氏势力。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同年郭嘉因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操劳过度,在曹操北归前病逝。归程途中,据《曹瞒传》记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开辟玄武池训练水军。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七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九月,曹操大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琮以为无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存有大量军用物资。曹操听说,怕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今湖北襄樊)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将刘备追上,大破其军,随后进占江陵。
曹操在击溃刘备后,乘势想一举鲸吞江东,孙权、刘备两家在鲁肃和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组成联盟,孙权命都督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的两万人马组成联军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不利,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邬林矶),与对方隔江对峙。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假称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点火,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军北还。
平定凉州
赤壁战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是尽量把人才收罗到自己身边。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曹操开始对关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隶校尉钟繇率大将夏侯渊以讨伐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张鲁为名进兵关中。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将曹仁进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七月,曹操率大军亲征关中,大败关中联军,马超等因之欲割地求和,曹操不允。九月,马、韩等再次请求割地,并送任子以求和,曹操采纳贾诩的建议,伪许之,并再次大败韩、马军。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定,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平定。十月,曹操进军安定,杨秋投降[29]。曹操率军撤回,命夏侯渊督众将继续西征,在两年内,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氐,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创建曹魏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自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生擒其将公孙阳。孙权亲率军七万,前至濡须口抵御曹军。二军相持月余,各无所获。曹操见孙权军容严整,自己难以取胜,遂撤军北还。
同年五月,复《禹贡》九州。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献帝还准许其“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冬十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曹操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相争汉中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必然要攻取汉中。于是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七月,曹操大军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春,曹操再次南征,率军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孙权派都尉徐详求降,曹操同意,并允诺重新结为姻亲。
曹操主力退出汉中后,刘备向汉中发动进攻。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刘备亲率大军进至阳平关,夏侯渊等人与刘备夹关对峙,曹军多次击退刘备军猛烈攻势。七月,曹操亲率大军赶往关中,坐镇长安,以便随时指挥汉中战局。同时,边塞硝烟再起,曹操命曹彰、田豫北征,大破乌桓鲜卑联军。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今汉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
襄樊会战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出,刘备大将关羽就从荆州向他的东南防线襄、樊一带发动了进攻。曹操闻知,立刻派大将于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关羽乘洪水泛滥之机,擒于禁,斩庞德,乘势进军,将樊城围住。时樊城曹军只有数千人,城被水淹,水面离城楼仅有数尺,曹仁率军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领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从关中赶到洛阳,亲自指挥救援樊城。
孙权因关羽处其上游,不愿意让关羽势力发展,且他早有攻取荆州之心,于是联结曹操,准备以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要地江陵。曹操接到书信后,将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继续坚守,自己进至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营增援徐晃,命他反击关羽。经过恶战,关羽大败而走。不久,吕蒙偷袭江陵得手。关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孙权军擒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到许昌,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襄樊战役结束。
壮士暮年
曹操在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自己还不想废献帝自立,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他临死前留下《遗令》。 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短歌行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谈讌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海 一作:水)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最初的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的同名有24首,最早的是曹操的这首。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龟虽寿两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蒿里行两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冬十月两汉: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苦寒行两汉: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薤露两汉: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有南篇两汉:曹操
南山有大石。
却东西门行两汉: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度关山两汉: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土不同两汉: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艳两汉: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精列两汉:曹操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述志令两汉: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气出唱两汉:曹操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气出唱两汉:曹操
游君山,甚为真。
磪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短歌行两汉: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专征,为仲尼所称。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善哉行两汉:曹操
痛哉世人,见欺神仙。
薤露两汉:曹操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谣俗词两汉: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对酒两汉:曹操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气出唱两汉:曹操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
乘云驾龙,郁何务务。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
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秋胡行·其一两汉:曹操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嗽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善哉行 其一两汉: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饮马长城窟行两汉:曹操
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
塘上行两汉: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陌上桑两汉: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善哉行 其二两汉:曹操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善哉行 其三两汉:曹操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秋胡行 其二两汉: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董逃歌词两汉:曹操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气出唱两汉:曹操
游君山,甚为真。崔嵬砟硌,尔自为神。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秋胡行两汉: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善哉行两汉:曹操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1、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其二》
2、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曹操《秋胡行·其二》
3、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曹操《秋胡行·其二》
4、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曹操《秋胡行·其二》
5、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曹操《秋胡行·其二》
6、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曹操《谣俗词》
7、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曹操《谣俗词》
8、南山有大石。曹操《有南篇》
9、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曹操《陌上桑》
10、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曹操《陌上桑》
11、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曹操《陌上桑》
12、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曹操《对酒》
13、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曹操《对酒》
14、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曹操《对酒》
15、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曹操《对酒》
16、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曹操《对酒》
17、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曹操《对酒》
18、痛哉世人,见欺神仙。曹操《善哉行》
19、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曹操《董逃歌词》
20、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曹操《饮马长城窟行》
21、古公亶甫,积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于豳。曹操《善哉行·其一》
22、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曹操《善哉行·其一》
23、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与世沈德,未必思命。曹操《善哉行·其一》
24、仲尼之世,主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曹操《善哉行·其一》
25、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曹操《善哉行·其二》
26、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曹操《善哉行·其二》
27、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曹操《善哉行·其二》
28、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曹操《善哉行·其三》
29、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曹操《善哉行·其三》
30、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曹操《善哉行·其三》
(未完待续)
发稿说明:“亲们”一看便知以上词句并非笔者原创,皆是古书中摘录而来。然而说句实话,虽非笔者原创,但有好多好多的金句可比笔者原创的水平高多了,希迎朋友们共同品评。
今日古文摘录总期数更新至458期,每期30句,故标题为古文金句13740句。欢迎朋友们关注、查看往期更多金句。
古文中的经典词句往往凝墨精练,或许对生活中的繁杂头绪会有所启迪。也许通过一句话,“你”就能了解一本书,了解一个人。多找找“你”凭直觉就有所理解的句子,或许就有这个功效。
本系列只是从浩繁古文籍中摘抄的词句汇编。若需深入研究原著及相关作品的朋友,可根据笔者提供的准确词句,用互联网功能搜索查找相关资料。
1、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其二》
2、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曹操《秋胡行·其二》
3、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曹操《秋胡行·其二》
4、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曹操《秋胡行·其二》
5、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曹操《秋胡行·其二》
6、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曹操《谣俗词》
7、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曹操《谣俗词》
8、南山有大石。曹操《有南篇》
9、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曹操《陌上桑》
10、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曹操《陌上桑》
11、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翩翩。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曹操《陌上桑》
12、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曹操《对酒》
13、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曹操《对酒》
14、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曹操《对酒》
15、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曹操《对酒》
16、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曹操《对酒》
17、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曹操《对酒》
18、痛哉世人,见欺神仙。曹操《善哉行》
19、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郭景图命尽于园桑。曹操《董逃歌词》
20、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曹操《饮马长城窟行》
21、古公亶甫,积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于豳。曹操《善哉行·其一》
22、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曹操《善哉行·其一》
23、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与世沈德,未必思命。曹操《善哉行·其一》
24、仲尼之世,主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曹操《善哉行·其一》
25、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曹操《善哉行·其二》
26、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曹操《善哉行·其二》
27、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曹操《善哉行·其二》
28、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曹操《善哉行·其三》
29、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曹操《善哉行·其三》
30、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曹操《善哉行·其三》
(未完待续)
发稿说明:“亲们”一看便知以上词句并非笔者原创,皆是古书中摘录而来。然而说句实话,虽非笔者原创,但有好多好多的金句可比笔者原创的水平高多了,希迎朋友们共同品评。
今日古文摘录总期数更新至458期,每期30句,故标题为古文金句13740句。欢迎朋友们关注、查看往期更多金句。
古文中的经典词句往往凝墨精练,或许对生活中的繁杂头绪会有所启迪。也许通过一句话,“你”就能了解一本书,了解一个人。多找找“你”凭直觉就有所理解的句子,或许就有这个功效。
本系列只是从浩繁古文籍中摘抄的词句汇编。若需深入研究原著及相关作品的朋友,可根据笔者提供的准确词句,用互联网功能搜索查找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