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甲骨文、金文、小篆“率”字
“率”,是个很有意思的汉字——义项很多,读音也不少,最常用的就有两个——“shuài”和“lǜ”。
“率土”,是“国境”;“率先”,是“领头”;“率性”,是“依循本性”;“率意”,是“尽心”或“任意”,等等。
以上用法,现在都读作“shuài”。
“率更”,是掌管“漏刻”的“官职”,汉代即设,唐欧阳询曾任“太子率更令”;“圆周率”,是指“圆周”之“算法”,凡计算皆可称“率”;既又引申为“规格”“标准”,《礼记》《汉书》多有此用法。
这些用法,现在仍读作“lǜ”。
同为一个汉字,读音何以差别如此大呢?
“率”,《说文》曰:“捕鸟畢(毕)也。象丝网,上下其杆柄也。”
段玉裁《注》云:“‘畢’者,田网也(畢字本义),所以捕鸟,亦名‘率’。按:此篆本义不行。”
他说,“率”字“捕鸟网”这个本义,人们后来不用了。
瑞典有一个著名的汉文字学家叫高本汉,他有一部很有名的《汉文典》。其在“率”字目下也专门讲到:“《说文》说此字义为捕鸟的网,但无书证。如果《说文》不误,则此字为‘网’的象形”。他说,其他义项,就都是“假借”了。
汉字训诂,“书证”很重要。抑或许慎搜集到了证据而未能流传下来,也未可知,《说文》中有谬误,但他治学之严谨是负有盛名的。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甲骨卜辞中已有“率”字,的确似“网”之象形。
可是,甲骨文中“率”字,业已是“跟随”和“率领”之义了。
可知,“率”是个“丢失”了造字“初心”的字。
殷商之时,“率”,已作为“部首”造字,如“䢦”,即“遵循”“跟随”之义。
后来的金文、小篆中,又有以“率”为部首所造的字,如“彳亍”中间加一个“率”字,这个字现在打不出来了,见上图,是“将帅”之“帅”的原字;如“膟”,在《礼记·郊特牲》中,指“肠间的脂肪”,等等。
段玉裁说,上面这些字,在先秦典籍中,大多用“率”字,如“将帅”不写为“将+彳亍中间一个率”,而写为“将率”;遵循、跟随之“䢦”,亦写为“率”。
“帅”的本义是头上戴的“佩巾”,先秦时,也多假借为“将帅”和“䢦”。长此以往,“将帅”成了固定词汇,原字反而难寻,“帅”如同“率”一样也“本义不行”了。
古人何以如此?
第一,叫“同音假借”。
第二,叫“书写从简”。
“同音假借”,是从殷商开始就有的“书写简化”传统。
那么,“率”古音怎么读?
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将“率”归入第十六部,“帅”,亦在此部。
唐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考证了《周易》《尚书》《周礼》《左传》等十四部先秦文献,其云:“率,音律。”
段玉裁以《诗经》为例,说,“莅”“率”同韵。
“蟋蟀”的“蟀”,当为魏晋之后才有的字。汉字前,“蟀”写为“上帅下虫”,读为“lǜ”,《说文》中收录了这个字。
汉语汉字中,有一个重要的组词和韵律的规律,叫“双声叠韵”。“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则指“韵母”相同或相近。
“蟋蟀”古时读为“xī lǜ”,亦符合“叠韵”规律,与“莅”“率”在《诗经》中押韵同理。
“率”字读音的变化,应该“小变”开始于隋唐之前,“大变”发生于唐宋之后。
《集韵》《韵会》《正韵》等注“率”字,为“力遂切,音‘类’”。这就是现在所发的“lèi”这个读音了。
同时,声母也发生了变化。
《集韵》《韵会》《正韵》等又将“率”的某些用法,注为“所律切”“朔律切”,声母由“l”变成了“s”或“sh”。
金代韩道昭所著《五音集韵》中,将“率”注为“所滑切,音刷”。
这就与今天的读音“shuài”,非常之接近了。
元至明清,唐宋开始的“古白话”大普及,也是汉语汉字读音的基本定型时期,这从“北方曲艺十三辙”便可看出,尽管几大系方言依然存在且仍很具生命力。
“率”之既读“shuài”又读“lǜ”,就是这样经数千年延续发展而来的——其中既有传承,又有演化,还有约定俗成。
四年级下册期末语文基础测评卷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积累与巩固运用(51分)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7分)
1.máo wū( )前,几只qīnɡ tínɡ( )飞来飞去,远处还有一群bái ɡē( )在mì shí( ),这幅景象多么hé xié( )有趣!
2.听了老师的jiě shì( ),我明白了wǎn xiá( )为什么如此灿烂绚丽了。
二、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6分)
朴素(sù shù) 拥有(yōnɡ yònɡ) 潇洒(xiāo xiào)
朦胧(lónɡ nónɡ) 单于(dān chán) 俏丽(xiáo qiào)
三、按查字典要求填空、选择。(6分)
1.“率(shuài)”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 。
2.根据语境选择“率”的正确解释,将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率:①带领。 ②不加思考,不慎重。 ③直爽坦白。 ④大概。
(1)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林中觅食。 ( )
(2)他是位率真的男孩,非常讨人喜欢。 ( )
(3)妈妈告诉我说:“做事不要草率,要三思而后行。” ( )
四、比一比,再组词。(8分)
藉( ) 炫( ) 倔( ) 躁( )
籍( ) 弦( ) 掘( ) 燥( )
五、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欣喜( )( ) 无能( )( ) ( )( )不苟
( )( )发抖 ( )( )如也 生气( )( )
六、选词填空。(6分)
鼓舞 鼓动 鼓励
1.你别( )人家去干坏事。
2.在老师的( )下,我终于跃过了横杆。
3.某同学勇夺冠军的喜讯传来,给了全校师生极大的( )。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只有……才……
4.( )勇敢地劳动、创造,( )体会到劳动和创造的幸福。
5.( )雨来说出了交通员的下落,敌人( )不会放了他。
6.现在我们( )生活富裕了,( )还要注意节约。
七、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孩子们被大人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改为“把”字句)
2.太阳照射着树林。(扩写句子)
3.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却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修改病句)
八、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一段话。(6分)
这学期,我们班同学经常阅读的杂志有《小学生语文学习》《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大量的课外阅读,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和写作水平。我们班还被评为课外阅读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呢?
第二部分 语言综合运用与文化传承(6分)
九、下面几句话是一般人持的观点,请从相反的角度来阐述你的想法。(6分)
例:有志者,事竟成。
相反观点:这要看立什么“志”,如果脱离实际,有“志”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落得一个可悲的结局。
1.名师出高徒。
相反观点: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相反观点: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与写作实践(43分)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
1.蜜蜂两次被“我”踩入沙土,却从沙土里钻出来,说说这个“钻”字好在哪里。(2分)
2.凭着一个飞行员对翅膀的了解,“我”对蜜蜂的判断是什么?而蜜蜂的“毫不理会”又表现在哪些词语中?(4分)
3.写出“我”对蜜蜂态度发生转变的心理过程。(5分)
( )——( )——( )——( )——( )
4.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十一、作文。(30分)
在你的周围,许多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们珍惜生命,用劳动创造着生活,也用善心去关爱他人。你的眼前浮现出他的身影了吗?请选取一个事例写一写这个人,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答案:
一、1.茅屋 蜻蜓 白鸽 觅食 和谐
2.解释 晚霞
二、sù yōnɡ xiāo lónɡ chán qiào
三、1.亠 9 S 2.(1)① (2)③ (3)②
四、慰藉 炫耀 倔强 急躁
书籍 弓弦 挖掘 干燥
五、若狂 为力 一丝
瑟瑟 空空 勃勃
六、1.鼓动 2.鼓励 3.鼓舞
4.只有 才 5.即使 也 6.虽然 但是
七、1.大人把孩子们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2.晌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把“却”改为“都”。
八、①把“杂志”改为“报刊”。②将第二句话中的“和”改为“,提高了”。
③将第三句中的“课外阅读先进集体”加上引号。④删去“的光荣称号”。
⑤“?”改为“!”。
九、1.即使有名师指导,自己也要下功夫,多思考。不然,也可能一事无成,不是有那句话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
2.即使自己再有把握,也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善如流,虚怀若谷。正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味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不听劝告,是要吃亏的。
十、1.“钻”字突出了蜜蜂求生的顽强意志。
2.蜜蜂已经不能再飞行了。继续整理、恢复、抚平。
3.厌烦 内疚 可怜 敬佩 感动
4.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面对。
含“三点水”的字很多,该偏旁难度虽不是很高,但变化极多,可见写好它的重要性。
一,观察字形特征
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书法讲究“圆润饱满、端庄隽美”,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三点水”往往与整个字体一起形成合围之势,这种合围正好彰显了汉字书法“圆润饱满”的艺术特征,这种合围令字体形成一种无形的“艺术光环”。
正如上图所见,三点水“氵”这三点的起笔形成了一道弧线,因此书写第一点时宜偏内,第二点宜偏外,第三点要与第二点对齐或稍微偏内,且这三点均宜布局在整个字体所形成的圆环上,呈现书法的“合围之势”。
二,研究结构布局
三点水的字形左开右合,并非简单的三个点,仔细观察古人的书法,我们发现三点水的收笔也有规律可循,我们以三点水的起笔、收笔做延长线,则会发现它们汇聚于一点,而这一点则与整个字体的重心有着莫大的关联。
想要写一笔好字仅仅掌握单个的笔画书写是远远不够的,间架结构和字形布局才是重中之重。那么三点水“氵”的这三点在布局上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通过仔细对比古人书法我们发现这三点并不是均匀的等距关系,而是第一点与第二点的间距较小,第二点与第三点的间距略大。
三,探索书写技巧
说白了,观察字形特征和研究结构布局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如何利用自身的书写技法将书法理论积极地表达出来则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尤其对于较难偏旁部首的掌握更是如此。那么三点水的写法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技法呢?
首先,第一点为短斜点,如果将第一点单个拿出来分析便发现和书法中的横笔“一”的起笔完全一致,正如“永字八法”中所讲的一样,点是所有笔画的起笔之源。那么这三点该如何连贯完成呢?我们起笔停顿后迅速收笔开始书写第二点,此时的第一点已经顺利过渡完成,如果是行楷书我们便会发现第一点的收笔处会有一丝若隐若现的连笔、斜钩,而这斜钩正好不偏不倚的指向第二点的起笔。
第二点的运笔和第一点相似,但是第三点却是整个三点水的核心笔法,第三点的笔法也叫点提笔法,写点落笔然后向着整个字体的重心提笔,提笔的角度至关重要,高一点或者低一点都将无法实现整体效果,通过我们对比分析,这一提笔的角度正好指向整个字体的重心部位。
以上三条技法便是写好三点水必不可少的基本要领,要想真正写好带有三点水的汉字,除了掌握以上的基本笔法,还需要在左右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间架结构的互相映衬上苦下功夫。总之,掌握笔法是基础,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才是书法稳进的最好捷径。
在《集字圣教序》中,三点水的字例共有60余个,我们精选其中14个最具代表性的来做分析。
请各位书友仔细揣摩:
将下两点以竖提代替
“竖提”略带弧度
提画粗壮
轻挑用笔
三笔相连
欧阳询借鉴此处
与右边部分相连
写欧体的书友应该似曾相识
仿双人旁草法
此处是“津”不是“律”
这个写法难度系数很大
与四点底相映成趣
也有正经的时候
一笔而过
在正式介绍“律”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聿”字。“聿”,读作yù,既表音又表意。“聿”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写作手握毛笔的样子,所以被认为是“筆”(即“笔”)的本字。
手写“聿”字演变史
所以“律”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律”的偏旁“彳”读作“chì”,表示行走;“聿”指握笔写字。将两部分的字义综合来看,“律”的本义是指拟定法令并颁布执行。
手写甲骨文“律”字
“律”的字形在甲骨文之后就已经基本固定,仅见到少数异体字。例如,金文中的“律”右下角含有一“止”字,与左下角的“彳”一起组成“辵”字。“辵”读作“chuò”,表示“走走停停”,含义与“彳”大致相同,所以“律”的含义并未改变。
手写金文异体“律”字
总的来说,“律”的演变历程极其平淡。到了秦朝,“律”仅有的变化就是将“聿”的字形更加符号化、规范化。汉隶则一改秦小篆线条圆滑的书体风格,彻底形成今天的标准汉字。
手写小篆和隶书“律”字
【“律”字新解】回顾一下“律”字——“彳”表示执行、“聿”表示制定;再结合上一期介绍的“法”字——“氵”表示公平、“去”表示“惩恶”,“法律”一词就是制定行为规范、推广到全社会执行、按照公平的原则惩恶扬善、维护正义。
手写楷书“律”字
在过往的文章中,我还提出“遵规守道则行稳致远、行正心直则品德高尚”的观点。统观这两个观点不难发现:
法律是自上而下形成的,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道德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是社会真善美的集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前者律他、后者律己。所以我认为:
首先,道德更多地是自我约束的工具,不是谴责他人的武器。可能有些人没有按照道德的共识去做,但是不代表谴责者们就有勇气完成这些事情,所以不要轻易挥动道德大棒。
其次,“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归根结底还是道德。作为一种自上而下形成的社会规范,它决不能仅仅成为某种工具,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执法者必须把稳这个“最低限度”。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如果您对汉字探源与新解的模式感兴趣,欢迎关注后续文章,感谢您的支持!如果本文内容与您的认知有偏差,也欢迎在评论区提出。
另外,有必要对文章资料和观点做一个说明:首先,本文主要采信《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并参考其他主流的汉字演变解释;其次,本文在传播汉字文化的同时,也要兼顾今天的汉字使用规范;再次,为了表达文章主旨,有时需要做出一定的必要妥协,请理解。
甲骨文、金文、小篆“率”字
“率”,是个很有意思的汉字——义项很多,读音也不少,最常用的就有两个——“shuài”和“lǜ”。
“率土”,是“国境”;“率先”,是“领头”;“率性”,是“依循本性”;“率意”,是“尽心”或“任意”,等等。
以上用法,现在都读作“shuài”。
“率更”,是掌管“漏刻”的“官职”,汉代即设,唐欧阳询曾任“太子率更令”;“圆周率”,是指“圆周”之“算法”,凡计算皆可称“率”;既又引申为“规格”“标准”,《礼记》《汉书》多有此用法。
这些用法,现在仍读作“lǜ”。
同为一个汉字,读音何以差别如此大呢?
“率”,《说文》曰:“捕鸟畢(毕)也。象丝网,上下其杆柄也。”
段玉裁《注》云:“‘畢’者,田网也(畢字本义),所以捕鸟,亦名‘率’。按:此篆本义不行。”
他说,“率”字“捕鸟网”这个本义,人们后来不用了。
瑞典有一个著名的汉文字学家叫高本汉,他有一部很有名的《汉文典》。其在“率”字目下也专门讲到:“《说文》说此字义为捕鸟的网,但无书证。如果《说文》不误,则此字为‘网’的象形”。他说,其他义项,就都是“假借”了。
汉字训诂,“书证”很重要。抑或许慎搜集到了证据而未能流传下来,也未可知,《说文》中有谬误,但他治学之严谨是负有盛名的。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甲骨卜辞中已有“率”字,的确似“网”之象形。
可是,甲骨文中“率”字,业已是“跟随”和“率领”之义了。
可知,“率”是个“丢失”了造字“初心”的字。
殷商之时,“率”,已作为“部首”造字,如“䢦”,即“遵循”“跟随”之义。
后来的金文、小篆中,又有以“率”为部首所造的字,如“彳亍”中间加一个“率”字,这个字现在打不出来了,见上图,是“将帅”之“帅”的原字;如“膟”,在《礼记·郊特牲》中,指“肠间的脂肪”,等等。
段玉裁说,上面这些字,在先秦典籍中,大多用“率”字,如“将帅”不写为“将+彳亍中间一个率”,而写为“将率”;遵循、跟随之“䢦”,亦写为“率”。
“帅”的本义是头上戴的“佩巾”,先秦时,也多假借为“将帅”和“䢦”。长此以往,“将帅”成了固定词汇,原字反而难寻,“帅”如同“率”一样也“本义不行”了。
古人何以如此?
第一,叫“同音假借”。
第二,叫“书写从简”。
“同音假借”,是从殷商开始就有的“书写简化”传统。
那么,“率”古音怎么读?
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将“率”归入第十六部,“帅”,亦在此部。
唐陆德明所著《经典释文》考证了《周易》《尚书》《周礼》《左传》等十四部先秦文献,其云:“率,音律。”
段玉裁以《诗经》为例,说,“莅”“率”同韵。
“蟋蟀”的“蟀”,当为魏晋之后才有的字。汉字前,“蟀”写为“上帅下虫”,读为“lǜ”,《说文》中收录了这个字。
汉语汉字中,有一个重要的组词和韵律的规律,叫“双声叠韵”。“双声”,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则指“韵母”相同或相近。
“蟋蟀”古时读为“xī lǜ”,亦符合“叠韵”规律,与“莅”“率”在《诗经》中押韵同理。
“率”字读音的变化,应该“小变”开始于隋唐之前,“大变”发生于唐宋之后。
《集韵》《韵会》《正韵》等注“率”字,为“力遂切,音‘类’”。这就是现在所发的“lèi”这个读音了。
同时,声母也发生了变化。
《集韵》《韵会》《正韵》等又将“率”的某些用法,注为“所律切”“朔律切”,声母由“l”变成了“s”或“sh”。
金代韩道昭所著《五音集韵》中,将“率”注为“所滑切,音刷”。
这就与今天的读音“shuài”,非常之接近了。
元至明清,唐宋开始的“古白话”大普及,也是汉语汉字读音的基本定型时期,这从“北方曲艺十三辙”便可看出,尽管几大系方言依然存在且仍很具生命力。
“率”之既读“shuài”又读“lǜ”,就是这样经数千年延续发展而来的——其中既有传承,又有演化,还有约定俗成。